古籍版本的称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3收藏

古籍版本的称谓,第1张

1孤本:某书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间只有一份流传的为孤本。

2珍本:珍贵的书本或资料。凡不常见和难得的文献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都称为珍本。

3善本: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书本。一般来说,刊刻年代较早或经过精心校勘而错误较少的版本可以称为善本。

4禁书本:明令禁止流通和收藏之书。如清高宗借修《四库全书》之机,采取“寓禁于征”的政策,强命各省督抚,查抄所谓“违碍”统治之书,均令解京销毁。所以,被禁之书能流传下来的,自然值得珍惜。

5进呈本:民间向朝廷敬献之本。

6底本:指著作的稿本,亦指抄本或刊印时所依据之原本。

7巾箱本:指古时开本极小可以装在巾箱里的书本。巾箱是古人装头巾用的小箧。

8初印本:一书初印,版面清晰,人以为贵。

9通行本:民间流行甚多而刻印平常的本子。

10足本:即全本。

11节本:对原书经删节后而印行的本子。故有“洁本”之称。如洁本《水浒》四十八回本。

12选本:因原本浩繁,选其精粹而成本着。如《唐诗三百首》、《宋词选》。

13配本:因本残缺,用同种本的其他版本配成全本者。以抄写补残者曰抄配本。

14百衲本: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衲,原意补缀。百衲,指用零星材料集成的一个完整的东西。百衲本书始出于清初的宋荦,他用两种宋本,三种元本,配置成一部《史记》八十卷,称为百衲本《史记》。傅增湘用几种宋本拼配了一部《资治通鉴》,称为百衲本《资治通鉴》。商务印书馆曾汇集不同版本的史书,拼配影印了一部《二十四史》,称为百衲本《二十四史》。

15丛书本:专指丛书中之零种,称某某丛书本。

16单行本:从丛书、全集中,或一书中能独立成篇的抽出付印的本子。

17三朝本:南宋官刻的各书书版,元时入西湖书院,明又转南京国子监,历经三朝,故称三朝本。

18邋遢本:宋刊九行本《七史》,版经三朝,累次修补印刷,所以版印模糊不清,时称邋遢本。

19赝本:书贾作伪假冒之本。采取挖改、染纸、伪造等手法,以假充真。但赝本并不等于劣本。

20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置之高阁,不准许外人见阅的版本。

21禁毁本:前代或当世之因遭禁被毁,侥幸私存下来的版本为禁毁本。在古代,保存这种禁毁本十分危险,一旦被当局发现,必遭杀身之祸,因而其流传极其艰难,弥足珍贵。

22绣像本: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这类绣像本书因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备受欢迎,但因绘刻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而成品较少,因而现存的十分珍稀。

23石印本: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过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

24手抄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其中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书本。

25补本:对前代前人的著作内容继续的描写,以延续原著的意思为主旨。

26保留本:因为某种私人目的而专门保留起来的书,一般是私家世代收藏保留,视为至宝。

1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哪一部

《永乐大典》的正本、副本玢以手工写,装 帧考究,是古籍中罕见的珍品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 的一部大型类书,明成祖即位后,即令 解缙等人修书,首成于永乐二年(1404 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 不甚满意。

于次年再命姚广孝、郑赐、刘季篪、解缙等人重修,启用了南京 文渊阁的全部藏书,于永乐五年(1407 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 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后 又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 式成书。《永乐大典》汇集了古今图书 七八千种,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 3。

7亿字,是一部规模空前的中国的百科 全书式的文献集。 《永乐大典》修成后,未能付之刊 印,仅抄录一部,藏于皇宫。

嘉靖末年 抄写成副本,而正本却就此失踪。副本 《永乐大典》在清代收藏不善,陆续遗 失。

近代更是被八国联军焚毁、劫掠。 现在嘉靖副本《永乐大典》在全球范围 仅存400余册,其中223册存藏国内,国 家图书馆馆藏221册。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余种典籍,除了著名白 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 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 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 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 书年代早了 300多年。此外,《永乐大 典》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一尊精神偶像。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 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 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 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 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 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 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视为罕见的 珍品。

2原创: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哪一部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3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哪一部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 的一部大型类书,明成祖即位后,即令 解缙等人修书,首成于永乐二年(1404 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 不甚满意。

于次年再命姚广孝、郑赐、刘季篪、解缙等人重修,启用了南京 文渊阁的全部藏书,于永乐五年(1407 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 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后 又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 式成书。 《永乐大典》汇集了古今图书 七八千种,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 3。

7亿字,是一部规模空前的中国的百科 全书式的文献集。《永乐大典》修成后,未能付之刊 印,仅抄录一部,藏于皇宫。

嘉靖末年 抄与成副本,而正本却就此失踪。副本 《永乐大典》在清代收藏不善,陆续遗 失。

近代更是被八国联军焚毁、劫掠。 现在嘉靖副本《永乐大典》在全球范围 仅存400余册,其中223册存藏国内,国 家图书馆馆藏221册。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余种典籍,除了著名的 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 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 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 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 书年代早了 300多年。 此外,《永乐大 典》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 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 是完整地抄录原文,保存了许多宝贵的 文献的原貌,所以人们称其为“辑佚明 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 学,有点儿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 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 韵》s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 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 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 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永乐大典》书影《永乐大典》的正本、副本均以手工抄写:帧考究,是古籍中罕见的珍品。

4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全的百科全书

这个问题不太好说,要说最全的还是《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永乐皇帝下令编纂的,编书总裁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当时明朝的文字狱不像清朝那样严重,对前朝的各种文献改动很小,而且从民间收录到了很多濒临失传的文献,基本囊括了当时中国的文学和科学成就,是我国最全的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百科全书,总纂官就是有名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全书收录了文献7万余册,但该书编纂时,销毁文献70余万册,收录内容也主要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所以说它不是最全的,但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

5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什么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

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扩展资料

全书简介: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

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1960年,中华书局将历年征集所得的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仅占原书的百分之三。

―永乐大典

6我国最大的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

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

"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

在地方 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

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

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

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

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

三审之后,送呈御览。第三步是抄写底本。

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

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

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

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

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

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

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

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

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

文物价值和使用价值可分为:孤本、秘本、珍本、善本、通行本等。根据加工不同可分为:过录本、校本、批本等。官刻本:指清及清以前历代出公帑或由国家某种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中国雕板印书始自唐朝。自五代起,始由国子监校刻经书,开官刻本之先河。两宋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司、局、殿,地方各府、州、军官署,各府、州、县学,各地仓台、计台、公使库;元代兴文署、广成局、中书省、行中书省、各路儒学、各地书院;明代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府、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衙署,各级各地学校;清代武英殿、内府各监、中央各部、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凡由这些单位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均可称为官刻本。起,福建书坊续有发展。明代南北两京,苏州、扬州、杭州、徽州、常熟、建阳,仍是书坊林立。清代书坊遍布全国各地,但有的已是单纯经销并不编刻图书了。所有历代这些书坊刻的书,都可以称为坊刻本。

就我知道的说一下:

传说中的宋代木刻本(原本有木有存世不知道,清代有仿本)

传闻中的元刻本(原本没见过,秦代有以此为样本的再版)

明天一阁出范钦注《商君书》

明冯觐注本《商君书》

明秦四麟注《商君书》

明吴勉学校刊二十子本(含《商子》)

明绵眇阁本《商君书》

明嘉靖及隆庆年间天一阁出过孙星衍校刊的《商子》五卷

明嘉靖十六年(AD1811年)严可均校刊问经堂本《商子》,多称为严可均校本

明天启年间朱蔚然注杭州书局本《商君书》

明天启年间归有光本(AD1625年)

明天启改元(AD1621年)施全昌重刊绵眇阁本《先秦诸子合编》(含《商子》)

明万历辛卯(AD1591年)陈深刻《诸子品节》(含《商君开塞耕战书》)

明崇文书局板刻《诸子百家》(含《商君书》)

清程荣汉魏丛书本(含《商子》)

清四库钞本(含《商子》)》与《竹书纪年》合订本

清钱熙祚注,指海本

清孙治让本

清光绪二年有浙江书局版刻严万里译注本《商君书》

清光绪六年有光绪白纸版刻《商君书

清俞樾注本

清陶鸿庆本

清仿宋刻本(大开本,全套分上下两册)

清光绪年间(AD1875年)崇文书局刊《子书百家》(含《商子》)

民国陈启天本

民国朱师辙本

民国王时润本

民国蒋礼鸿本

民国高亨本

民国支伟成本(商君书标点注)

民国再版范钦本(AD1919年)

民国再版严万里校本

民国68年台湾鼎文书局再版朱师辙本《商君书解诂定本》

文革大字本(两种,一种为全文大字合为四本,一种为分篇目大字本) 繁体竖排,均无注释

文革再版高亨本

文革山东人民出版社 选注本

文革中国财经出版社 选注本

另:

AD1981年台湾商务书馆出魏征《群书治要》含《商子》数篇

宋刊本《太平御览》含《商子》

我大概知道就这么多了,希望予以采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