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元,大芸,桃仁,水蛭各10克,赤芍15克,多甘草10克此方治啥病
土元,又叫地鳖虫、土鳖虫等,是传统的名贵中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理血伤科中药。药用价值高,应用广泛,常用于跌打损伤,消肿止痛,通络理伤,接筋续骨有明显疗效。目前市场上的跌打丸、治伤散、消肿膏、云香精、黑鬼油等百余种中成药,其中土元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高级宾馆、饭店还常用土元做高级菜肴,接待贵宾,食之可口,营养价值更是身价百倍,其用量逐年增长,供不应求。
土鳖虫的功效
(一)土鳖虫的功效
性味 咸,寒;有小毒。
归经 归肝经。
功能主治 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
《本草纲目》:"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重舌,木舌,小儿腹痛夜啼。"
《本草经疏》:"治跌打扑损,续筋骨有奇效。乃厥阴经药也。咸能入血,故主心腹血积症瘕血闭诸证,和血而营已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和砷等28种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甾醇和直链脂肪族化合物。
2、药理作用:提取液及水提醇沉液分别有抗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的作用;提取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率,减少聚集数;总生物碱可提高心肌和脑对缺血的耐受力,并降低心、脑组织的耗氧量;水煎液具有调脂作用,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取物可抑制D-半乳糖所致的肝损害而有保肝作用。
3、临床研究:用土鳖虫、水蛭等量研末装胶囊,每粒含生药025g,每次服4粒,一日3次,治疗高血压,结果有效率为906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38)。此外,临床上单用土鳖虫或土鳖虫为主的复方用于治疗冠心病、骨折、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劳伤性胸痛以及晚期肿瘤等。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射干散处方射干30克赤芍药30克川升麻60克杏仁4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牛蒡子30克枫香30克葛根60克(锉)麻黄30克(去根、节)甘草60克(炙微赤,锉)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功能主治疏风宣肺,凉血解毒。治风毒上攻,咽喉肿痛,水浆不下。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射干散处方射干天竺黄(研)马牙消(研)各30克犀角屑玄参川升麻白矾白药黄药炙甘草各15克制法上为细末,研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小弹子大。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利咽。治热毒上攻,悬痈肿痛,咽喉不利,胸中烦热。用法用量不拘时,以绵裹1丸,含化咽津。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圣惠》卷七十八方名射干散组成射干半两,川升麻3分,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2分(汤浸,去白瓤,焙)。主治产后伤寒,经数日后,胸中妨闷,喉咽噎塞,不能饮食。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圣惠》卷八十三方名射干散组成射干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紫菀(洗去苗土)半两,桂心半两,半夏半分(汤洗7遍,去滑),甘草1分(炙微赤,锉)。主治小儿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声。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生姜少许,煎至5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搅令匀,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圣惠》卷八十九方名射干散组成射干1分,川升麻1分,百合1分,木通(锉)1分,桔梗(去芦头)1分,甘草(炙微赤,锉)1分,马牙消半两。主治小儿脾肺壅热,咽喉肿痛痹。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圣惠》卷六十四方名射干散别名射干饮组成射干2两,商陆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以上3味捣罗为末),赤小豆3合,麻子2
详见百科词条:射干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39:52 共352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甘草水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甘草水 甘草水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gān cǎo shuǐ
甘草水是取定量的净甘草片与一定比例的清水煎煮,去渣而得到的黄棕色或深棕色的液体,可用于炮制药材,其用量以能使药材煮透为宜。
2 处方
甘草(切碎)40g。
3 制法加水2000毫升,煮沸过滤,冷后备用。
4 功能主治
急性湿疹,湿润糜烂,流水淋漓。
5 甘草水的用法用量取56层重迭纱布,浸于2%甘草水溶液,外敷患处,每12小时换用湿敷1次。
可加冬桑叶30g,或五倍子10g,水煎作冷湿敷。
6 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古籍中的甘草水 《本草乘雅半偈》:[第十二帙]芷园素社疟疏方
(取洁白如束针者,研极细,用甘草水飞三遍,澄清去水,晒干再研。三两。)桃仁(去皮,同白术、乌豆,置
《麻疹备要方论》:麻疹备用诸方防风薄荷叶枳壳桔梗前胡连翘牛蒡子木通生甘草淡竹叶引加芫荽,水煎。外感寒邪,加麻黄,夏月勿用。食滞加
《疯门全书》:正治诸方洗各法治之。熟川乌(黑豆水煮五钱)制草乌(姜汁甘草水煮五钱)大风子(去油壳净五钱)白僵蚕(三钱)北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痘疹部(下)]痘疹门主方水煎服。痘内中有大紫泡者。红花*羊藿白术白羊粪甘草水煎服。痘口鼻中并出蛔虫者。防风当归黄连直僵蚕木
《原要论》:虞氏麻疹治法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甘草梢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甘草梢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甘草梢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甘草梢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甘草梢 1 拼音
gān cǎo shāo
2 《辞典》:甘草梢21 出处
《珍珠囊》
22 拼音名Gān Cǎo Shāo
23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
24 性味
《医学入门》:"性寒。"
25 功能主治清火,解毒。治 中疼痛及淋浊。
①《医学启源》:"善去茎中痛。"
②《医学入门》:"生用,泻胃火,解热毒,除胸中积热。"
③《本草备要》:"淋浊证用之。"
26 甘草梢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
27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甘草梢的方剂 既济门冬散
麦门冬(去心)7分,知母(炒)7分,石韦6分,甘草梢、泽泻5分,冬葵子6分,滑石、五味子。功能主治
滋血补气汤杏苑》卷八:方名:滋血补气汤组成:丁香末3分,甘草梢(生)3分,甘草(炙)3分,白芍药5分,生地黄
泄毒救茎汤《外科医镜》:方名:泄毒救茎汤组成:滑石2钱,甘草梢1钱(能缓茎中痛),扁蓄4钱。主治: 疳蚀。
滋肺饮、苁仁、茯苓、白扁豆(炒)、桑皮、丹皮、归尾、甘草梢、百合。主治:脾肺虚弱,虚火上炎,鼻常流血水者
启脾汤香附子5分,柴胡梢5分,玄胡索5分,郁金5分,甘草梢5分,青皮5分。主治:寡妇、室女思欲不遂,以致
更多用到中药甘草梢的方剂用到中药甘草梢的中成药 安荣散
处方麦冬、滑石、当归、灯心、人参、赤苓、白芍、甘草梢、黄芩、知母、香附、木通、黄柏、川芎。功能主治
调经止带丸炙脆)8钱,木香(煨)2钱,川连(酒炒)2钱,甘草梢(生晒)4钱,砂仁4钱,芡实4两,莲肉4两。主
大温中丸皮1两,云苓1两,炒白术1两,醋炒针砂1两,生甘草梢2钱。主治:黄胖水臌,腹膨肿满。脾虚生湿,湿郁
羊胆丸g、百部150g、白及200g、浙贝母100g、甘草60g制法:以上五味,甘草、白及分别粉碎成细粉;
炙甘草合剂eji标准编号:WS3B136393处方:甘草(蜜炙)118g生姜885g人参59g地黄29
更多用到中药甘草梢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甘草梢 《张聿青医案》:[卷十三]淋浊
(四钱)官桂(四分)磨沉香(四分冲)萆(二钱)甘草梢(五分)车前子(三钱)藕汁(一酒杯冲)二诊淋痛
《银海指南》:[卷四]治验存参脾,右目肉扳睛,两目翳膜羞明。桑白皮地骨皮米仁甘草梢生地木通归尾赤芍连翘黑山栀竹叶荷叶蒂又黑逍遥散
《古今医案按》:[卷六]五淋也。遂与木通、节、车前子、淡竹叶、麦冬、灯心、甘草梢、腹皮之类。服之而安。盖小肠乃多气少血之经。今
《医学正传》:[卷之六]淋闭用四物汤煎下滋肾丸。 痛,乃厥阴气滞兼热,用甘草梢,盖欲缓其气耳。小便因热郁成淋不通,用赤茯苓、
《张聿青医案》:[卷十三]癃闭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伤寒论》方之甘草泻心汤 41 组成 42 功效主治 43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44 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45 各家论述 46 附注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甘草泻心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太平圣惠方》卷十方之甘草泻心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甘草泻心汤 1 拼音
gān cǎo xiè xīn tāng
2 英文参考Glycyrrhizae Decoction for Purging StomachFir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甘草泻心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4 《伤寒论》方之甘草泻心汤 41 组成炙甘草四两,黄芩、干姜各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1]。
甘草4两(炙),黄芩3两,干姜3两,半夏半升(洗),大枣12枚(擘),黄连1两。
42 功效主治
《伤寒论》方之甘草泻心汤功能益气和胃,消痞止呕[1]。主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及狐惑病,蚀于上部者[1]。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
43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再煎,分三次服[1]。
以水1升,煮取6升,去滓,再煎取3升。温服1升,日3次。
44 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1急性胃肠炎:用本方不予加减,只按比例加重其剂量;甘草60g,干姜45g,大枣30g(去核),黄连15g(捣),半夏10Og,黄芩45g,共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其中未经西药治疗者49例,经西医治疗无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时,最长者15天。全部用本方治愈。其中服1剂而愈者8例,2剂而愈者23例,3剂而愈者18例,4剂而愈者忘例,5剂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剂。另用生甘草12g,苦参12g,4剂煎水,外洗 。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
3慢性泄泻:刘某某,男,36岁。1979年10月23日初诊。4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治后获愈。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脐周轻度压痛。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厚朴。服3剂,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续服6剂,大便正常。2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使用此法治疗22例慢性泄泻,均获较好效果。其病程有自5个月6年,13年为多,计15例。治后18例症状消失未再复发,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例无效。
4胃虚便秘:郭某,女,21岁。主诉:便坚难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遂投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半夏10g,干姜5g,川连3g(冲服),黄芩10g,党参12g,大枣10枚。5剂,水煎服。药后大便畅通,肠鸣增多。再予5剂,大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诸症悉愈。
5白塞氏综合症:作者根据该病以口腔溃疡、前阴或 溃疡、发冷发热、皮肤损害等主要症状,认为即是《金匮》狐惑病。用本方治疗60例,均有效。其加减为:不欲食,加佩兰;咽喉溃疡,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气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湿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烦热,加胡黄连。同时用《金匮》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 。
6口腔糜烂:陈某某,男,48岁,农民。口舌糜烂已20余天,尿赤,脉洪数,予导赤散2剂无效,大便3日未解,于原方加凉膈散2剂。大便解,口舌糜烂遂愈。半月后复发,症状较前为剧,舌红绛,边有脓疮,尿黄。先后用二冬甘露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均无效。出现满唇白腐,舌脓疮增多,不能食咸味,以食冷粥充饥,口内灼热干痛,喜用冷水漱口。于是因思日人《橘窗书影》所载口糜烂治验二则,认为本证属胃中不和所致,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干姜5g,半夏、黄芩、党参各9g,川连6g,大枣6枚,2剂。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已不须漱水,仍予原方2剂而愈。
45 各家论述1《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2《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3《金匮要略释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虫疾之来也非一日,其脏必虚,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宁,故用人参补脏阴,安心神;大枣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虫得辛则伏也。
46 附注《金匮》有人参三两。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甘草泻心汤 51 处方甘草(炙三钱) 干姜(炮三钱) 黄芪(一钱半) 黄连(一钱半) 人参(一钱半) 半夏(一钱半)
52 功能主治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医反下之,并自利,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安。
53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三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54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太平圣惠方》卷十方之甘草泻心汤 61 处方甘草1两(炙微赤,锉),黄芩半两,黄连半两(去须),干姜半两(炮裂,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木通半两(锉)。
62 制法上为粗散。
63 功能主治《太平圣惠方》卷十方之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中风下之后,日数多,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非是结热,是胃中虚气上逆。
64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2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65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方名清肝散组成柴胡、薄荷、陈皮、甘草、当归、车前子、白茯苓、桔梗。主治小儿耳聋。用法用量水煎服。《玉案》卷五方名清肝散组成车前子3钱,黄柏3钱,甘草梢1钱,青皮1钱,木通2钱,泽泻2钱。主治肝经气滞,积热而淋,茎中刺痛如刀割。用法用量上加灯心30茎,水煎,空心服。《圣济总录》卷一八一方名清肝散组成芍药1分,防风(去叉)1分,大黄半两(锉),羌活半两(去芦头),甘草(锉)半两。主治小儿目赤肿痛。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以水半盏,加灯心、黑豆各少许,煎57沸,去滓,食后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散。《医学集成》卷二方名清肝散组成白芍、炒栀、丹皮、黄连、木通、滑石、甘草、车前。主治肝热溺血。《医学集成》卷三方名清肝散组成白芷2两,炒栀8钱,黄连3钱,枳壳3钱,甘草2钱。主治肝火腹痛,乍痛乍止。用法用量为散服。《眼科全书》卷三方名清肝散组成当归、赤芍、白芍、羌活、柴胡、前胡、知母、防风、荆芥、薄荷、黄芩、川芎、桔梗、甘草、石膏、滑石、枳壳、黄连。主治沉翳内障。因肝脏劳热,眼前常见黑花,年久凝结成,其色青白,瞳仁若沉在水中,多年清泪**。用法用量水煎,食后热服。《眼科全书》卷五方名清肝散组成川芎5分,赤芍5分,白芍5分,黄芩5分,防风5分,荆芥5分,薄荷5分,知母5分,柴胡5分,前胡5分,甘草5分,山栀5分,桔梗5分,羌活5分,滑石8分,石膏8分,大黄8分,朴消8分。主治瞳仁干缺外障。用法用量加枳壳、黄连,水煎,食后服。附注方中枳壳、黄连用量原缺。
详见百科词条:清肝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8:22:35 共63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甘草节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甘草节的别名 24 来源 25 功能主治 26 甘草节的用法用量 27 附方 2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甘草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甘草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甘草节 1 拼音
gān cǎo jiē
2 《辞典》:甘草节21 出处
《本草原始》
22 拼音名Gān Cǎo Jié
23 甘草节的别名粉草节(《外科精要》)。
24 来源
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或根茎内充填有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
25 功能主治治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①《医学入门》:"生用,消肿导毒,治咽痛;炙则性温,能健脾胃和中。"
②《本草原始》:"消痈疽焮肿。"
26 甘草节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研末。
27 附方治小痈疖发热时:即用粉草节,晒干为末,热酒服、二钱,连进数服,痛热皆止。(《外科精要》)
28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甘草节的方剂 内消沃雪汤
方:青皮、陈皮、乳香、没药、连翘、黄芪、当归、甘草节、白芷、射干、天花粉、穿山甲、贝母、白芍药、金
军门立效散有三首。《外科大成》卷四方之军门立效散:组成:甘草节(半寸长)九段,川椒三十枚,天花粉五钱,皂角刺
赶痛汤药、地龙(酒炒)、香附(童便浸)、桃仁、红花、甘草节、牛膝(酒浸)、当归、羌活、五灵脂(酒淘去土)
托里透脓汤参、白术(土炒)、炒穿山甲、白芷各一钱,升麻、甘草节、炒青皮各五分,当归二钱,黄芪三钱,皂角刺一钱
前胡化斑散1钱,当归1钱,前胡8分,荆芥4分,白芷5分,甘草节5分,赤芍药5分,陈皮5分,郁金7分(酒浸),
更多用到中药甘草节的方剂用到中药甘草节的中成药 黄精丸
生捣汁,和4味,研细焙干)(一方有炒柏、生地、甘草节)。主治:大风病。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
铁箍散半夏、防风、羌活、皂刺、木鳖子、瓜蒌根、阿胶、甘草节、草乌各等分。主治:痈疽肿痛,赤晕散漫,及诸般
驻车丸5钱,米仁1两,羌活1两,防风1两,细辛1两,甘草节1两,牛膝1两。主治:《解围元薮》卷三之驻车丸
海藻玉壶汤用。处方: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连翘半夏甘草节独活各3克海带15克海藻(洗)3g、昆布3g
四逆散虚或中气虚寒者亦不宜用。4热厥:祝某,始周身骨节疼,胸腹胀满,目闭肢厥,爪甲青紫,医以伤寒治之,
更多用到中药甘草节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甘草节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肿疡门主方
毒肺痈,初起立消,诚外科捷法。鲜金银花(五两)甘草节(一两)作一剂,入砂锅内,水二碗,煎一半,加无
《丹溪心法》:[卷五]痈疽八十五。正冬月,与麻黄桂枝汤加酒黄柏、生附、栝蒌子、甘草节、羌活、青皮、人参、黄芩、半夏、生姜,六帖而消
《医学正传》:[卷之六]疮疡得此方而愈。丹溪治背疽方,用大黄、防风、羌活、甘草节、生地黄、当归身、贝母、白芷、赤芍药、皂角刺、
《医学入门》:[外集·卷七]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芷、防风、升麻、黄芩、白芍、连翘、归尾各等分,甘草节减半,水煎服,治气实痰郁发不出者。连翘散连翘、
《济阴纲目》:[卷之十四乳病门]吹乳痈肿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刘涓子鬼遗方》卷五方之甘草膏 31 组成 32 制法 33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婴孺方》之甘草膏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百一选方》卷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八六方之甘草膏 51 甘草膏的别名 52 处方 53 功能主治 54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 55 甘草膏的临床应用 56 摘录 6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方之甘草膏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方之甘草膏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鬼遗》卷五方之甘草膏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方之甘草膏 91 组成 92 主治 93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朱氏集验方》卷十二引《崔元亮海上秘方》之甘草膏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甘草膏 1 拼音
gān cǎo gāo
2 概述甘草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八首。
3 《刘涓子鬼遗方》卷五方之甘草膏 31 组成甘草、当归各一两,铅粉五钱,羊脂一两半,猪脂三两[1]。
32 制法上药为粗末,微火煎炼成膏,去滓,候凝[1]。
33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外敷[1]。
34 功能主治
《刘涓子鬼遗方》卷五方之甘草膏主治因针灸伤及皮肤经络而成疮,或流脓不止,或疼痛不已[1]。
4 《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婴孺方》之甘草膏 41 处方甘草3两,黄芩3两,黄连3两,芎藭3两,白芷3两,藁本3两,当归3两,附子1两。
42 制法上取猪脂4斤煎为膏,纳药煎3沸,至白芷黄,去滓。
43 功能主治《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婴孺方》之甘草膏主治小儿耳聋、聤耳脓血出。
44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用枣大涂耳,敷鸡骨粉。
45 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婴孺方》
5 《百一选方》卷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八六方之甘草膏 51 甘草膏的别名甘草酒
52 处方好粉甘草1两。
53 功能主治《百一选方》卷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八六方之甘草膏主治悬痈,谷道前后生痈,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数10日后始觉赤肿,如桃李,即破。
54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甘草酒(《杏苑》卷八)。
55 甘草膏的临床应用悬痈:林判院康朝尝患此痈,已破,服此药2服,疮即合。
56 摘录《百一选方》卷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八六
6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方之甘草膏 61 处方甘草(生,捣末)半两,雄黄(研)半两,泔淀1合,牛屎汁1合,羊肾(月区)脂3两(炼过),青黛(研)半分。
62 制法上6味,先于铜器中微火煎3味脂汁57沸,次下3味药末搅匀,慢火熬成膏。
63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方之甘草膏主治牙齿挺出,疼痛不可忍。
64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取桃枝如箸大,以绵裹头点药,热烙齿缝中10余遍,日3次。好肉生即止。
65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7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方之甘草膏 71 处方甘草(为末)半两,乳香少许(研),蜡少许。
72 制法熔蜡,入二药末成稀膏。
73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一三五方之甘草膏主治灸疮,痛不可忍。
74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贴之。
75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五
8 《鬼遗》卷五方之甘草膏 81 组成甘草1两,当归1两,胡粉半两,羊脂1两半,猪脂3两。
82 功能主治《鬼遗》卷五方之甘草膏主治灸疮。
83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绞去滓,候凝敷之。
84 制备方法上(口父)咀,以猪羊脂并诸药,微火煎成膏。
9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方之甘草膏 91 组成甘草2两(生用),川大黄1两,胡粉1两(细研),羊髓2两,猪脂2合。
92 主治《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方之甘草膏主治疮疽,浸*广大,焮赤黑烂成疮。
93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每用可疮涂之。
94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入铛中,与脂、髓同煎35沸,膏成,下胡粉,搅令匀,收瓷盒中。
10 《朱氏集验方》卷十二引《崔元亮海上秘方》之甘草膏 101 组成甘草3大两(生,为末),大麦面9两。
102 主治《朱氏集验方》卷十二引《崔元亮海上秘方》之甘草膏主治发背。
103 甘草膏的用法用量方圆大于疮1分,热敷肿上。以油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脓自出,未成脓便内消。
104 制备方法本文2023-08-07 04:13: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