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书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国古书有哪些?,第1张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恬始作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辞源》 毛笔是「 ”文房四宝”中比较主要的书写工具。很多年以来,流传着毛笔是秦朝蒙恬发明。还有些人把蒙恬称为手工业的始祖;部分人将他像供奉起来,当做制作毛笔的祖师爷。对于蒙恬发明毛笔之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来源网络 蒙恬,2200年前秦朝大将军。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蒙恬带领30万大军进攻匈奴,后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其目的主要是抵御匈奴来犯,达到保护汉族被掠夺的任务。直到秦始皇去世,赵高便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蒙恬的命运直到终点。虽然蒙恬已经去世了,可是,后人依然怀念他所立下的功绩。 没有毛笔时,文字主要是用刀以及能刻的工具所刻,说明文字形成之早。相传,蒙恬驻守边疆时,经常给秦始皇报告军情。当时边疆信息多变,蒙恬要频繁的用刀刻军情,这样的速度相对比较慢。因此,蒙恬派手下的人,昼日昼夜的刻军情。尽管这样,还是来不及往上汇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蒙恬头脑一闪,从士兵手上中拿过武器,将上面的红缨绑在竹竿上,弄了一些有颜色的东西蘸着,而后在白色丝绫上书写。 来源网络 后来他们一直用这种方法书写,感觉这种方法书写速度比较快。于是蒙恬让手下的人,制作了很多这样能书写的工具。众所周知,当时北方经常有野狼出没,士兵们就打狼,用狼皮做衣取暖,又把狼毛制作成笔头。由于游牧民族是以羊为主食,后来牧民们就将狼毛笔头,改为羊毛笔头。随之,就开始流传狼毛笔头的毛笔,以及羊毛笔头的毛笔。这样一个传说,在古籍上有所记载。 在65年前,长沙发掘了一座比较完整的战国木椁墓,其随葬品保存相当完好。里面发现一支毛笔,整支毛笔套在竹管里,杆长185厘米,径有04厘米,毛长25厘米。根据专家认为,毛笔是用兔毛所制,其做法与现代的毛笔做法不同。现代的毛笔是将笔头插在笔杆中,而这支毛笔是将笔头围在笔杆一端,然后用比较细的丝线缠住,在涂上一层漆。 这支毛笔的发现,对中国毛笔的发明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给研究文化史也是一个重大的价值。这支毛笔比蒙恬发明的毛笔还要早,这一发现有力的证实了毛笔并非是蒙恬发明。 来源网络 除了这些之外,在清朝光绪年间发现了甲骨文。以及在河南安阳殷墟中,也发现了大量的商朝甲骨文,这些文字是汉字的起源。这些甲骨文刻在龟甲与兽骨上面,排列整齐,刚劲有力,有些文字细如头发。龟甲与兽骨那么坚硬,这些文字是怎样刻上去的,有人提出了质疑。 一种说法,是直接用刀刻上去的;另一种说法,是先写上去,在用刀刻上去。尽管这两种说法各有争议,随着出土的甲骨文越来越多,发现了一些只写没有刻的甲骨文。这时,就有了一种大胆的猜想,过去的古人应该是先写再刻的。第一,先写再刻,刻的时候比较容易,刻出来的文字比较整齐;第二,只有这样做,才能显得文字刚劲有力。 如果甲骨文是这样刻上去的,另一个问题便产生了。3000年前,没有毛笔的情况下,古人是用什么东西作为书写工具的? 来源网络 早在5000年前,彩陶比较盛行,彩陶的形状不同,如有碗、壶、钵等形状。在这些彩陶里面,与外面有各种各种及其美丽的图案,如有鱼纹、鸟纹、三角纹等。还有一些带有一定的神秘感,从线条的流畅度,以及技艺的多变。这些都是比较高超的技艺。从彩陶的制作过程来看,应该是在软的陶坯上描绘图案,之后在放在窑中烧制。 这时便产生了一个推测,当时应该是用毛笔一类的东西,在彩陶上进行描绘图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我们无从考证。如果是一个毛笔的话,那毛笔就起源比较早。更能说明了毛笔的出现比蒙恬发明毛笔还要早。 来源网络 长城君曰:对于蒙恬发明毛笔之事,已经相传了千百年,且有史籍记载。但是,从发掘的考古资料来看,在蒙恬以前,已经有毛笔出现了。这充分说明了蒙恬只是毛笔的改善者,并非是毛笔发明者。因此,毛笔是蒙恬发明,这一说法把我们骗了2000余年。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秦汉时期,我国南方还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生产落后,多采用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技术。

火耕水耨,简单来说就是烧去杂草,灌水种稻。这在很多史籍中都有记载。

《史记·货殖列传》叙述西汉前期长江流域农业生产落后状况时说道:

总之,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平淮书》引汉武帝处置山东灾民诏令道:“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

过了七八百年,《隋书·地理志》记载江南水田耕作方式时,仍然说是“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与渔猎为业”。

从上述记载来看,从汉至隋,言及江南耕作方式的《盐铁论·通有篇》、《汉书·武帝纪》、《汉书·地理志》以及诸多的六朝诗文中,都用“火耕水耨”来概括这一时期的南方水田耕作。

水田图形

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几乎都用“蛮”字来概称南方的远古居民,《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的记载,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

“蛮”字古时的写法,并不从虫,也并无褒贬之义。后来加入“虫”部,则是寓有南人事奉龙蛇类为图腾之意。南蛮的势力范围很广,部属繁多。长江流域直至越南北部都是南蛮各个部族的活动范围,潮汕地区也不例外。

据南宋郑樵《通志》所载,除防风氏,夏、商的诸侯,没有一个是在江南的。周朝势力较为南展,但也只达到长江流域。而且,楚、吴、越等诸侯国也只不过给周天子一个宗主权,其属下人民仍都是南蛮人。

长沙子弹库出土楚帛书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伏羲,又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是中国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和女娲氏、神农氏被后世尊为三皇,又称太昊伏羲氏。传说中伏羲和女娲为兄妹,二人结合诞生了人类。这事很多人都当做神话。 然而,民国时期,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了一件楚国帛书,却记载二人确是夫妻,并非兄妹!伏羲是谁?他居于何方?伏羲、女娲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他们是怎么结婚的呢?跟随真知堂看看怎么回事吧。 伏羲、女娲结合繁衍人类的神话故事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伏羲、女娲神话的来历吧。先来了解一下三皇。 伏羲女娲石像 关于三皇,最早的记载,来自战国时期的典籍《世本》。 《世本》曰:「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农氏。 黄帝有熊氏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 并有「 ”伏羲作瑟,伏羲作琴”的记载。 后来西汉时期伏生和其弟子作《尚书大传》,则把「 ”遂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 到了唐代,学者司马贞写了《三皇本纪》补充到司马迁《史记》中,则把「 ”伏羲、女娲、神农氏”并称为三皇。 「 ”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蛇身人首。。。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女娲氏没,神农氏作。”《史记补 三皇本纪》 但是,司马贞并没有说伏羲、女娲为兄妹,也没有说二人结合繁衍人类。那么,这种说法来自哪部古籍呢?请往下看。 唐代志怪小说《独异志》 在唐代的一本神怪小说《独异志》里,我们找到了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的记载: 「 ”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 ”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独异志》 敦煌写经 后来,五代时期的敦煌写经也说到: 「 ”伏羲、女娲,因为父母而生,为遭水灾,人民死尽,兄妹二人,依龙上天,得存其命。见天下荒乱,惟金岗天神,教言可行阴阳,遂相羞耻,即入昆仑山藏身。伏羲在左巡行,女娲在右巡行,契许相逢,则为夫妇,天遣和合,亦尔相知。伏羲用树叶覆面,女娟用芒花遮面,共为夫妻。”《敦煌写经 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 两者说法不一: 一说伏羲、女娲为天地初开之时造人,一说伏羲、女娲时期地球遭遇巨大洪水,人民死绝。 一说兄妹二人自己商量结合,一说则是金刚天神教导。 一说兄妹二人各烧一烟火,烟火聚合而为婚姻,一说则二人进入分别进入昆仑山,相逢则为夫妇。 但不管何种说法,伏羲、女娲都是在天下无人的情况下兄妹通婚,繁衍了人类。 搞清楚了伏羲、女娲成婚神话的来历之后,伏羲氏和女娲氏是否在中国上古史上真的存在过呢?如果存在,何处最有可能是伏羲古国所在之地呢?伏羲,女娲时期发生大洪水了吗?继续往下看。 春秋以来古籍上的伏羲 搞清楚了「 ”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源自于唐代神怪小说《独异志》后,问题来了,《独异志》的作者李亢,又是从哪里知道伏羲、女娲的故事的呢? 李亢,此人史册无记载,我们不知道他和司马贞谁的时代更早。 当然,他最有可能是读了司马贞的《三皇本纪》而写出了《独异志》,但以其博学而言,能编出这个故事,当对伏羲、女娲的史料知之不少。那么,更早的史料来自何方? 最早的关于伏羲的记载,来自春秋时期的齐相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世人尊称为管子,周穆王之后,齐国相国。 春秋齐相国管仲 管仲生活的时代,属于东周时代春秋早期。他比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早了172年。 管仲曰:「 ”伏羲造六爻以和阴阳,做了九九乘法用来计数合乎天道”。 ”虙戏造六峜(法)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 ”《管子轻重戊》 这里的「 ”虙戏”就是「 ”伏羲”的古写法,「 ”六峜”当指伏羲做八卦之「 ”六爻”。 孔子和弟子们 后来,孔子和其弟子在《周易 系辞下》中也说:「 ”伏羲作八卦以通神灵”。 「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盖取诸离。「 ”《周易系辞下》 同时期的文子,也有类似的说法: 「 ”虙牺氏之王天下,枕方寝绳,杀秋约冬。。。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怀其爪牙,藏其螫毒,功揆天地。《文子精诚》 文子,即春秋时期思想家计然。 范蠡著《范子计然》 「 ”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 《史记·货殖列传》也记载:"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综合以上春秋时期管仲,孔丘和计然的说法,伏羲氏在春秋时期的思想界和上层社会,是公认其作为上古时代的先王存在的。 特别是管仲,他本是周王室子弟,自然有机会接触到周王朝所藏的史料和典籍。作为一代名相和周穆王后人,他的说法有相当的说服力! 周穆王时期「 ”长思”鼎 后来汉朝人也解说了何谓伏羲: 「 ”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也。”《风俗通义皇霸》 「 ”古之时。。。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白虎通义号》 再往后的文献就意义不大,都是源自上述文献,在此就不引用了。 伏羲像 我们搞清楚了关于伏羲氏最早的记载,极有可能是来自管仲读过的周王朝典籍之后,却并不能否定《独异志》中所说的「 ”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说法! 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还真成了一个迷。一传就是上千年。 时间进入民国时期。公元1942年,中华大地还处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湖南长沙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却出土了一份帛书,揭开了这个谜底! 伏羲、女娲并非兄妹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亦叫楚缯书或楚绢书,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战国时代楚国帛书,书中部分内容记叙了伏羲女娲的故事。 楚缯书 这件帛书极为有名,真品无疑,它于1942年在湖南长沙被盗掘出土后,被盗墓贼当成破布。 后来,它被美国人考克斯(John Hadley Cox)带到美国,现保存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帛书一共有960多个可辨识的古文字。其中关于伏羲娶妻之事,记载得很清楚: 「 ”曰故(古)口{大+能}(鼋)雹戏(伏羲),出自乎震,侪于口,口厥田(畋){鱼亻鱼}(渔渔),口口口女(如)。梦梦墨墨,亡(无)章弼弼,口{母+日}(晦)水口,风雨是于(淤)。乃取(娶){虍+且+又}虘趘(提挺)口「氏」子之子曰女趫(娲),是生子四。” 楚帛书文字片段 很多朋友可能看不懂,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这里的口,代表缺字。{ },代表帛书中此字的写法。( ),代表古文中此字的今意字。搞清楚了这几点之后,请往下读。 第一句,曰故{大+能}口鼋雹戏。 这个{大+能}即鼋(yuan),意思是大鳖,又称为能。能字的古写法是能字下加三点水,比熊字少一点。 我们知道,黄帝又称轩辕氏,前辈学者释读为「 ”干鼋”氏。 干,就是十天干之干,所以轩辕氏就是「 ”干鼋”。 黄帝出自有熊氏部落,后来又有大禹之父化为黄能入水的故事,所以,黄帝「 ”有熊氏”实可能为”有能氏「 ”之误读。此处失去的这个字,有可能是”干「 ”字或「 ”天”字。 雹戏就是伏羲,这个没有疑义。所以这句话连起来读就是:「 ”曰古天鼋伏羲”,意思是:「 ”说到古代的天鼋氏伏羲。” 楚帛书十二神 第二句,出自乎震,侪于口。 此处似乎是引用了孔子的说法: 「 ”帝出乎震,齐乎冀。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说卦》 八卦中震为东方,帝出乎震,可能意指伏羲来自东方。这里的「 ”侪于口”应该就是「 ”齐乎冀”。 第三句,口厥田(畋){鱼亻鱼}(渔渔),口口口女(如)。梦梦墨墨,亡(无)章弼弼,口{母+日}(晦)水口,风雨是于(淤)。 这段话丢失的字比较多,田就是打猎的意思,渔则是捕鱼的意思, 震卦 梦梦墨墨,亡(无)章弼弼。 这八个字应该是形容词,梦梦是做梦不醒,墨墨是黑漆漆的,无章是没有头绪,弼,《尔雅·释诂》说是重的意思。 口{母+日}晦水口,风雨是于(淤)。这里丢了两个字,大致意思是说伏羲时代经常下雨,天总是黑漆漆的。 整句话的意思是:伏羲氏以打猎和捕鱼为生。伏羲时代天总是黑漆漆的,经常刮风下雨(应该指的是大洪水)。 女娲形象人首蛇身 第四句,乃取虘趘口子之子曰女趫(娲),是生子四。 这里的取,就是娶妻的娶。 虘趘口子,这里丢失的字应该是「 ”氏”字,这个「 ”之子”之前的「 ”子”字,可能是多写的。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 伏羲于是娶了虘趘氏的女子叫做女趫(娲),生了四个儿子。 这里的虘趘氏,到底怎么读,今人解释都是臆测。但不管怎么解释: 伏羲的妻子,在帛书中叫做「 ”女趫”,应该就是后世所说的女娲。 楚帛书局部 结语 释读完了楚帛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战国时期人们对伏羲、女娲的认知是这样的: 伏羲、女娲之时,中国大地发生了大洪水,所以中华大地「 ”梦梦墨墨,亡(无)章弼弼,口(晦)水口,风雨是于(淤)”,伏羲氏和虘趘氏部落女趫(女娲)联姻,诞生了四个新的部落,故称四子! 由此可见,战国时候的人们并无所谓「 ”伏羲、女娲为兄妹通婚”之说!此事属于唐朝人写小说想当然的演绎! 那么,伏羲到底是哪里人呢?我们再往下读。 河南周口淮阳,古称「 ”陈”,有春秋时期始建的「 ”太昊伏羲陵”。 太昊伏羲陵 西晋时期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伏羲都于陈"。 而根据地方志《陈州府志》记载,淮阳太昊陵早在在春秋时就有了。唐、五代后周、宋、明、清五朝,皇帝非常重视伏羲陵,「 ”禁民刍牧",并设置守陵人,多次重修伏羲陵。 根据楚帛书”帝出乎震(东方)「 ”的记载,再加上春秋时期设置的太昊伏羲陵在河南淮阳(周口)来看,”伏羲都于陈「 ”,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共识。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伏羲的真实存在。但伏羲的传说从春秋时管仲(可能更早)开始,至今已有2900年,上古三皇之伏羲氏,可能真的存在过。 致敬朱总理 伏羲、女娲时代,中华大地洪水泛滥,人民受灾严重。伏羲氏和女娲氏结合,保存了华夏民族的血脉。后来历经「 ”炎黄和五帝”,最终形成了「 ”尧舜禹汤”一脉相传的华夏王朝。 伏羲,女娲并非兄妹!但却是华夏民族共同的远祖,值得后人瞻仰和崇敬。

这本古籍是《赵正书》,书中记载胡亥的上位是秦始皇授意的,并不是篡位。这一古籍的发现大大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在人们以往的认知中,受赵高操纵的胡亥一直不被人们看好,因为他的昏庸无为导致秦朝的灭亡,认为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但谁曾想竟然是真的。

胡亥是秦朝最后一位君主。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具有历史性意义,可谓是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的统一度量衡、设置军功爵制等措施,为后世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统一文字为中华民族增强了的凝聚力。秦始皇功大于过,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帝王。胡亥和他相比就弱太多了,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人们不禁质疑这真的是秦始皇钦定的接班人吗?

正是因为有此疑惑,人们不仅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想法,特别是当时还有一位优秀的人物扶苏,扶苏虽然不像秦始皇一样大有作为,但也是一位杰出人物,跟被赵高控制的胡亥相比,更凸显优秀了。胡亥自己本人昏庸无能,还偏听偏信赵高和李斯的话,虽然二人也有贤能,但是若这两人有谋反之心,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但这本《赵正书》却是真实可信的,里面的部分内容与史记重合,最大的不同点便是胡亥继位之事。里面大多记载了秦始皇与大臣的对话,在加上这本书成书于西汉早期,与历史时间相近,更为可信。因此,胡亥不是篡位,而是名正言顺地继位。

上世纪80年代,湖北出土竹简,专家说它是秦国称霸天下的秘诀

1983年12月,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三座汉墓。这些坟墓内并没有尸体骸骨,有的只是一些汉代竹简。然而这些竹简其意义价值非凡,专家经过为期三年考证认为:这些汉代竹简记载的是一本我国失传已久的奇书,这本奇书也是秦国能统一天下的秘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将时间回溯至1983年12月,当年荆州博物馆于湖北江陵张家山清理了三座西汉初年的古墓,直到1984年1月底,考古工作才基本清理完毕。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从这三座汉墓当中发掘了大批竹简,这些竹简被统称为''张家山汉简,''大致包括《二年律令》《算数书》《引书》等等汉代律法竹简。得到这批竹简之后,荆州博物馆组织文物专家,还有当地文史专家进行全面修复工作,三年之后,张家山出土的竹简基本拓印,破译工作已经结束。

从这些竹简当中,后人基本上了解这样一些事实,汉高祖刘邦建立大统采百家之长,摒弃了秦朝暴政的陋习。且经历楚汉争霸多年混战后,天下早已人困马乏。所以西汉初期中原政权以休养生息,不主动对外扩张。张家山出土的这些竹简中共包含了27种汉代律法,涉及范围非常广,对社会各个方面责任划定,还有犯罪之人该采用怎样的刑法,以及主张对老人的赡养,还有子女继承权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

同时这批竹简里还有许多已经失传的古籍,《算数书》《脉书》《引书》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中医资料。由于张家山汉简记载内容较为全面,涉及军事、政要、律法等等相关范畴,直到今日不少专家还在孜孜不倦研究这批汉简其背后隐藏的知识。可是这批竹简和我国一本奇书有关系,这本奇书的名字叫做《商君书》。顾名思义,《商君书》乃是战国中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变革家商鞅生平记载,也可以说是商鞅于秦国实行改革的重要框架。那么张家山汉简和《商君书》有何必然联系吗?

大约是公元前375年左右,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投奔孝公,此后商鞅在秦国实行新政改革。虽说商鞅此举帮助秦国腾飞,可是也让不少老派贵族利益受损。秦孝公驾崩之后秦惠文王即位,此时商鞅因为得罪太多人,秦惠王不得已逮捕商鞅,随即将其车裂而死,商鞅在秦国所实施的改革依旧未有停止。让人蹊跷的是,商鞅所著《商君书》却不翼而飞。后世专家认为,应该是商鞅树敌太多,加上秦惠文王新王登基,害怕一些秦国贵族联合起来反抗王权统治,所以将有关商鞅的一切通通销毁,只留下了些蛛丝马迹。

西汉距离秦国年代并不远,汉高祖刘邦一股脑的继承秦制,《商君书》其精髓内容很可能被刘邦汲取而来用于大汉政权。张家山出土的这批汉简,很显然就是商鞅所著的《商君书》。只不过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正版《商君书》,早已不可考。而商鞅在秦国改革留下的框架,一些基础律法则被西汉全部继承而来。张家山汉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商鞅的改革之法《商君书》的另一种演变。

和大家说个小细节,张家山汉简最终成书时间应该是吕雉掌管大权之时,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些古籍,还是要感谢这位吕太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