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与“谓之”这两个术语在注释古书时用法有什么区别?
谓不能直接接名词,只能说谓之。。。
谓一般只能组词单用,像是所谓。。。
谓之相当于现在的称作、叫做、是的意思,表示肯定的判断。
古文中经常见到谓之,却几乎没有单用谓的
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解释词义、注明音读、疏通文意、阐明思想、分析句读、讲解语法、说明修辞手段、诠释典故、校正文字、考证人名、地名等,例如:
解释词义例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
《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杜预注“绳,誉也。”
注明音读例
《诗经·周南·关雎》:“君子好逑”。《经典释文》:“逑,音求。”又如《诗经·召南·何彼 矣》:“何彼 矣,唐棣之华。”《经典释文》:“棣,徒帝反。《字林》‘大内反’。华如字。”
古书注音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多音多义词注音的方法常用反切和直音,有时也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例如:
《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针虎从死,自杀以从死”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针,其廉反,徐又音针从死,上才容反”
上面的注文中陆德明给“行、针”、“从”的注音释用反切方法“行,户郎反”说明这里的“行”读háng,不读xíng“下皆同”是说下文中的“行”的读音与此相同“从死,上才容反”,是说“从死”的上字“从”读才容反“针其廉反”,说明“针”在这里读作qián“徐又音针”,这是陆德明引用东晋徐邈的注音,说明“针“还读作zhēn徐邈在这里注音用的是直音法《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仪礼士丧礼》:“幎目用缁”郑注:“幎,读若《诗》曰‘葛藟萦之’之萦”
这两得分别用“读如”、“读若”来注音古书中在某字下注以“如字”,这是又一种注音方法,说明此字在这里应读本音,用本义如:
《礼义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这段注音是说“恶恶”的上字要读本音è,用本义,当缺点、毛病讲;下字读wù,当讨厌、憎恨讲
古书注音,有时隐含着释义例如: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这野对“朝”、“难”的注音,实际上已指出“朝”当“早”讲;“难”当“危难”讲,是名词,不是形容词
注释在古代汉语阅读中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时间、地域和书写形式的障碍,人们只有通过注释才能理解古籍的内涵。
注释形式多样,有传记、注释、注释、疏、理、训、章、句、集、释等多种类型的注释包含了大量的文史知识,如法律法规、名物典故、历史人物等。它们与原著一起,构成了中国灿烂而悠久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是现代人理解古籍典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用汉语读写,很多时候需要“注释”,但也有很多时候不需要注释!为什么?
注释始于先秦时期,说明古人善于使用“注释”工具
注释是指用来解释词和句子的词,也指用来解释词和句子的词。可以是文字符号、等形式。注释是介绍和评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词汇、内容、背景和引文的词语。
注释始于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它们分为笔记、释义、传记、简、书、章举等。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每一个字的音义、时间和地点、人物的行为、典故的来源和时代背景都是注释的对象。有脚注、尾注和其他形式。正文部分列出了古籍注释,包括双线和双线。
古人在阅读文言文时为什么需要注释?
事实上,古代有两套语法。一种是文言文,另一种是日常交际用的白话文语法。
学习文言文,特别是一些专业的、难学的文言文,必须以注释为工具,否则就看不懂。
而且,在古代,社会阶层是高雅的,士大夫和贵族都是社会的上层人物。普通人很少接触到文言文。很少有人读,如果没有中文注释的话,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注释在古代盛行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周易》看不懂,于是对《周易》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注释,写出了著名的《周易》,成为《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更是精彩绝伦!
注释的诗词有:《郁云丈先后以日人注释欧阳文忠诗钞及王鹤潭学耨堂诗文集见赠,呈句志谢》。
注释的诗词有:《郁云丈先后以日人注释欧阳文忠诗钞及王鹤潭学耨堂诗文集见赠,呈句志谢》。结构是:注(左右结构)释(左右结构)。拼音是:zhùshì。词性是:动词。注音是:ㄓㄨ_ㄕ_。
注释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注释zhùshì。(1)解释字句的文字。(2)用文字解释字句。
二、引证解释
⒈解释字句的文字。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唐刘知几《史通·补注》:“既而史传小书,人物杂记文言美辞,列於章句,委曲叙事,存於细书。此之注释,异夫儒士者矣。”《<廖仲恺集>前言》:“文中的外国地名、人名,与现在通用的译名颇不一致,为保持原貌,未加改动,其中重要的作了简略注释。”⒉用文字解释字句。引《隋书·文学传·潘徽》:“总会旧辙,创立新意,声别相从,即随注释。”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陶潜《读山海经》十三首用事,今本多差误,各为注释之。”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_朱子_天文_律度数,无不究悉,仍好为文,工於诗,工於笔札,如《楚词》、韩文,亦皆注释。”1解释字句的文字。宋严羽《沧浪诗话·考证》:“旧蜀本杜诗,并无_释。”田北湖《论文章源流》:“於一一音,有一一_,不达_释,可以达用。”《瞿秋白文集》编辑委员会《<瞿秋白文集>序》:“在文集的各部分,编者都曾经加了一些_释。”⒊用文字解释字句。引《明史·顾鼎臣传》:“进讲范浚《心箴》,敷陈_切。帝悦,乃自为_释,而鼎臣特受眷。”清昭_《啸亭杂录·纯庙博雅》:“每一诗出,令儒臣_释,不得原委者,许归家涉猎。”
三、国语词典
解释文句的意义。
四、网络解释
注释(汉语词语)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和来源解释两种。前者多指对文章或书籍中某一部分词句作进一步说明,但为了防止冗杂而把它放在段落之外(文末或页边)。后者一般是为了保障原作者的著作权,注明某此语句、词语、观点的来源,以便读者的查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劳动。
关于注释的近义词
注解诠释解释瞩目凝视注意说明凝望谛视凝睇
关于注释的反义词
正文
关于注释的诗句
益以注释非忘言别类分门注释详
关于注释的单词
commentcommentatornoteonnotationcommentarygloss
关于注释的成语
如释负重矜平躁释云开雾释手不释书全神灌注冰解冻释
关于注释的词语
矜平躁释挹彼注兹手不释书挹彼注此云开雾释阳儒阴释注萤沃雪冰解冻释释回增美潜心贯注
关于注释的造句
1、大理师专的周佑先生,曾经注释过。
2、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为我们老一辈革命家的信仰作出了最好的注释。
3、给思想警察的注释:我认识到不该成为性别歧视者或者年龄歧视者,我不应该选择年轻美女的配图。
4、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中注释你啊!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的人泪属于水。
5、注释是铮亮的靴子。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注释的详细信息
本文2023-08-07 04:23: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9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