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否存在?现在已经找到了考古证据了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3收藏

夏朝是否存在?现在已经找到了考古证据了吗?,第1张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东至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北部,北及河北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

称夏朝毋宁称夏国。现在历史学中的夏商是一种朝代轮替的因果关系。以这种观点来看,除了一些并不可靠的史籍文献没有实物证据表明夏朝的存在。但是如果夏国和早期商代理解为并存的两个部落联盟,在一个长时间共存,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杂存状态。(商自契至汤史载凡九迁,王忠悫公详考其起始。)也就是说现在的很多商早期的食物可以被理解成夏国的文物,而不是非要把两国朝代的更替分得这么清楚,断代断代,也行根本没有办法可以断。夏国直至商末都有坚实的存在。

当然在神话故事中夏朝的传说还是很多的。笔者认为不能忽视神话传说的历史考古价值,虽然神话故事大多是经过加工带有奇幻色彩的文学作品。但这其中我们在进一步挖掘的同时也会发现深层次的东西。例如大禹治水,在圣经中大洪水和诺亚方舟的描述和各民族之间流传下来的典籍来看,在人类某一时期确实发生过大洪水爆发的事件,只不过各民族在对这件事情的描述上各有不同,参杂着各种神话色彩

众所周知,西方早在公元前4000年--也就是6000年前就发展出了文明(两河流域、埃及、苏丹、以色列、叙利亚、伊朗、希腊、东欧高加索地区、土耳其半岛、印度哈拉帕这些地方都在五六千年前就发展出了文明)。

西方文明以印欧人为主体,带着先进的技术,通过“青铜之路”向东方迁移,逐步影响东方,或征服、或融合东方土著部落,发展出新文明。

最原始的《山海经》因年代久远,也许是用最原始的、不成熟的文字书写,后世无法完全读懂,因此古人在整理过程中不断编造,拼凑出来的《山海经》就显得的光怪陆离。那么,哪个朝代的文字最原始呢?当然是夏朝或三皇五帝时期

据此,当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夏王朝纪年范围是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与夏朝年代对应的夏文化是存在的!!!记录是有的!!!

就在祖国的山川沟壑里面。夏文化的二里头类型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陕西等等。

外国人不愿意承认华夏的文化有着近5000年的文明。在他们的眼中中国只有不到4000年的文明(3000多年)。其实夏朝遗址已经发现了,夏朝的遗址集中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处,学界称“二里头文化”。考古界认为二里头一期、二期属于夏文化。二里头的地理位置,恰与古籍记载中的“太康仲康居斟”“桀居斟”相同,并发现有大型宫殿遗址和文物,因而它应当是夏的一处帝王都。

  昊天是汉族神话中至高神天帝的尊号。作为华夏文明圈的上帝,自古受到朝廷公祭。在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昊天上帝,称为类。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称帝,或称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等作为臣工使者。

  昊天上帝又称皇天、上帝、皇天上帝、天皇大帝等,文献中称其名字为太一,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超自然的最高的神,代表天或者等同于天。《隋书·礼仪》:“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六上帝中的自然帝昊天上帝可代天,而人帝五方上帝不可代天;中华文化中单说上帝一般指自然帝昊天上帝。 古籍中也称昊天或上帝,这一名词最早现于《尚书》。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郑玄曰:“上帝者,天之别名也,此处指的就是昊天上帝”;另一方面,有时又作了区分,如《汉书·王莽传》:“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将天和上帝区分开来,上帝地位低于天,此处的上帝指的就是五行人帝,天指昊天上帝。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5-F-8jLwOdvnb8Kn62smzOiOKi49FSrcYD2lrFPbK7ntzdc7-4l2rYOT48qqbtra4vFOyBN0Dmdv8J2kl4-6K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一说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目录

1 路线

11 东段

12 中段

13 西段

14 其他

2 历史发展

21 公元前1世纪以前

211 上古时期

212 最初的发展

213 小结

22 公元前1世纪到7世纪

221 张骞的西行

222 大规模的贸易

23 7世纪到12世纪

231 二度繁荣

232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24 12世纪以后

3 经济文化交流

31 商品交流

32 文化交流

321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

322 宗教思想交流

4 从西方到东方

5 参看

6 参考书目

7 外部链接

路线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

以下为丝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称(括号内为古地名)。

东段

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三线均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参见

西安(长安):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

武威(凉州)

张掖(甘州)

酒泉(肃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纪时期北宋政府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为宋以后一条新的商路。

参见

天水

西宁

伏俟城

索尔库里盆地(索尔库里)

中段

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640年设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

阳关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绝),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和田(于阗)

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玉门关

楼兰(为鄯善所兼并,现属新疆若羌县)

吐鲁番(高昌):高昌故城、雅尔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库车(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苏(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哈密,水道纵横盛产哈密瓜

乌鲁木齐,回文意思解作美丽的草原

伊宁(伊犁)

碎叶

西段

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唐朝中期开辟。

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乌鲁木齐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

江布尔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托克玛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城市)

萨莱(俄罗斯)

萨克尔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

喀什或喀什葛尔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尔

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毁。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马什哈德(伊朗)

萨卜泽瓦尔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椟,可能位于如今的伊朗达姆甘和沙赫鲁德之间。)

德黑兰

哈马丹

克尔曼沙汗

巴库拜(伊拉克)

巴格达

阿布哈里卜

费卢杰:沿幼发拉底河至阿列颇。

拉马迪

阿列颇(叙利亚)

大马士革

阿达纳(土耳其)

科尼亚

安条克

布尔萨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其他

此外还有,还有主要与南亚交流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沿海路行进的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发展

公元前1世纪以前

上古时期

大约是汉朝晚期的马塑像。早在远古时期,虽然人类面对着难以想象的天然艰险的挑战,但是欧亚大陆东西之间并非像许多人想象中那样地隔绝。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着一条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大体衔接而成的草原之路。这一点已经被沿路诸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条路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的雏形。

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而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也开始不断被人们所使用,令大规模的贸易文化交流成为可能。比如阿拉伯地区经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饿的单峰骆驼,在公元前11世纪便用于商旅运输。而分散在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据传在公元前41世纪左右即开始饲养马。双峰骆驼则在不久后也被运用在商贸旅行中。

另外,欧亚大陆腹地是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对于游牧民族和商队运输的牲畜而言可以随时随地安定下来,就近补给水、食物和燃料。这样一来一支商队、旅行队或军队可以在沿线各强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或激发敌意的情况下,进行长期,持久而路途遥远的旅行。

最初的发展

在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坟茔的考古中人们发现了产自新疆的软玉。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依照晋人郭璞在《穆天子传》中的记载,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的贵重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中国。虽然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还没有定论,但是目前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中,确实出土了部分在这一时期的丝绸制品。

在中国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存在了相当规模的对外经济交流。《史记·赵世家》中记录了苏厉与赵惠文王的一段对话:“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非王有已”苏厉用赵国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财富威胁赵惠文王一段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人们相信,“昆山之玉”即为昆仑山下出产的软玉,而胡犬则是产自中亚、西亚的一个狗的品种。

随着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带动了中国对西方的商贸交流,西域地区诸如鄯善、龟兹等国家纷纷在这一时期逐渐出现。而当时的欧洲国家已经出现了“赛里斯”(Seres,源自希腊语言“丝”,从汉语“丝”的音转化的“Ser”。)——对中国的称呼。这种小规模的贸易交流说明在汉朝以前东西方之间已有经过各种方式而持续长时间的贸易交流。

青金石是在早期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如今也是一种重要的宝石。不仅仅是丝绸,同时丝绸之路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产自今阿富汗巴达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31世纪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印度、埃及——这意味著中亚地区的商旅贸易开始的时间要比这一地区部分国家的诞生还要早些。约1000年后,青金石的贸易开始传入印度的哈拉帕(Harappa)。后来成为佛教七宝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国家的文明之一,目前很多考古发现证明埃及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从事北非、地中海及西亚的贸易。人们相信,在前14世纪时期,埃及人已经造出了船。

在埃及,人们发现了距今5000余年,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说明埃及人已经开始沿著这条时候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道路上,展开了一定规模的贸易。一些人认为是前1070年左右丝绸残骸的碎片已经被发现,这意味著至少在前1070年埃及可能已经与中国有了间接的贸易往来。不过此后不久丝绸在埃及的地位一落千丈,并绝迹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史册。同时,这些前11世纪的丝绸究竟是中国养蚕技术所出现的丝绸,还是一个来自地中海沿岸或者中东的“荒野丝”,就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了。

在一统巴比伦和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帝王大流士一世(前521年至前485年)统治下,四处扩张的波斯建立了在中、西亚的地区强权。史料记载这位帝王喜爱爱琴海生产的鲜鱼和故乡帕提亚的水。为此大流士建立了一条连接安息帝国首都苏萨(位于底格里斯河下游流域)到小亚细亚以佛所和国土各地的“波斯御道”,这条仅由王室使用的皇道在沿线各段设立驿站,借助每个驿站的好马和驭手皇室所需要的一切通过这条道第一时间送至首都,再将帝王的指令传播到波斯全国。依照皇道的效率,一位向大流士进献快信的人只需9天即可送至首都,而同样的距离对于普通人而言需要3个月。一方面安息利用这样一条遍及各地的古代国道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直接带动了这一地区的商贸活动。

在亚历山大建立他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有学者认为,这就是中国古籍记载的“犁轩”,伯希和:《犁靬为埃及亚历山大城说》,见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二卷)第七编,商务印书馆,1995年。)后,他的继承者托勒密一世在前323年最终控制了埃及。希腊人开始积极促进小亚细亚、印度和东非之间通过希腊管辖的港口进行的贸易活动,在陆地上希腊人也一样在贸易领域非常活跃。这一时期欧亚之间的繁荣的经贸并不仅是希腊人的成就,地处阿拉伯半岛及中亚的阿拉伯人——尤其是那巴提斯人(前106年为罗马帝国所灭)为中亚的贸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幅兽皮壁画上的战士可能是希腊人,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受到希腊文化影响后出现的西域士兵。推定作画年代为前3世纪—前2世纪。希腊人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帝国在中亚乃至更东方的扩张来打通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帝国东部边境也许已经到达了大宛国(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如今中国新疆省的西部。如今人们在这一带的考古发现了亚历山大大帝在前329年建立的城市——苦盏(希腊人命其为“极东亚历山大城”,即亚历山大东征的最远处)。

接下来的300年间,希腊人保持了这个庞大帝国在亚洲的统治。塞琉古帝国(Seleucid,参见已不存在国家列表)的将领欧提德姆斯据大夏和粟特独立,他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死于公元前167年)向四周塞种人地区、安息和大宛扩张领土。继续沿着亚历山大过去的道路向西拓展。在大夏国王欧提德姆斯(前 230-200 年)执政时期国土达到极致:大夏控制的土地不仅超越了复次忽毡,有证据显示他们的侦察队在前200年左右已经到达过喀什,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有据可考的一次连接中国与西方的活动。古希腊历史学家[[en:Strabo|斯特雷波]曾这样评价这次行动“他们甚至将自己国家的国土拓展至塞里斯(中国)和弗林尼(Phryni)。”(参见古代欧亚的交界地--诸文明的汇聚区和传播区,《世纪中国》)。

小结

但这种交流不完全等同于公元前1世纪繁荣的的丝绸之路,也并没有持续下来。随着游牧民族的不断强盛,他们同定居民族之间发生了不断的争斗,之间也在不断的分裂、碰撞、融合,这使原始的文化贸易交流仅存于局部地区或某些地区之间。不过,随着各定居民族的强国的不断反击和扩张,这些国家之间往往发生了直接接触,如西亚地区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征、安息王朝与罗马在中亚和地中海沿岸的扩张,大夏国对阿富汗北部、印度河流域的统治,以及促使张骞动身西域的大月氏西迁。这些都说明上述地区之间进行大规模交通的要素已经具备,出入中国的河西走廊与联通大陆上各国的道路业已被游牧民族所熟知。

而且同时连同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西域地区小国林立,中亚地区也是战火纷飞。西域西北侧与中国北方又有强大的匈奴在侧,控制西域诸国,与周边民族和中国中原王朝争斗不止。经济文化的交流仅仅是一个相对安定的地区内才能做到的。所以当时的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对文化上的交流更是相互隔绝。就连上古曾经存在过的贸易往来,这是也往往变成了传说和神话,残留在东西方人民的心中。

公元前1世纪到7世纪

张骞的西行

张骞出西域图(敦煌壁画)前2世纪,中国的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日渐强盛。第四代皇帝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场上,张蓦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汉朝四川的邓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从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一名堂邑父了。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这是历史上中国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前119年,张骞时任中郎将,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

自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向汉武帝报告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后,汉朝对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汉朝在收取关税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润。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

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大规模的贸易

古罗马Menade身着丝绸外衣,该壁画现存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当罗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后,加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后远东中国倾国力向西拓展的机遇,通过丝路的交流与贸易在印度、东南亚、斯里兰卡、中国、中东、非洲和欧洲之间迅速发展。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来是源源不断的欧亚非三洲的各个国家。大陆之间的贸易沟通变得规则、有序。

罗马人很快就加入到这条商道中,从1世纪起罗马人开始狂热的迷恋着从帕提亚人手中转手取得的中国丝绸——即便当时的罗马人相信丝绸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赛利斯人们(中国人)以从他们的树林中获取这种毛织品而闻名于世。他们将从树上摘下的丝绸浸泡在水中,再将白色的树叶一一梳落。(丝绸的)生产需要如此多的劳役,而它们又来自于地球的彼方,这令罗马的少女们可以身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陆街上炫耀。”(老普林尼,《博物学》)

那时,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这迫使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著丝衣,而理由除了黄金外流以外则是丝织品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我所看到的丝绸衣服,如果它的材质不能遮掩人的躯体,也不能令人显得庄重,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们没有注意到她们放浪的举止,以至于成年人们可以透过她身上轻薄的丝衣看到她的身躯,丈夫、亲朋好友们对女性身体的了解深知不多于那些外国人所知道的”(Seneca the Younger,《雄辩集》,第一卷)

史料记载克利奥帕特拉,这位艳后也是一位丝绸爱好者。不仅仅是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神奇玩意儿感兴趣。埃及历史上著名的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也曾经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酷爱丝绸制品。97年,东汉将军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汉朝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后,派甘英携带大量丝织品到达条支(可能是今日土耳其的安条克),而当时安条克以南正是埃及和安息争夺的国土。因而中国与埃及最早的官方沟通应当就是在这一时期。

而记载中的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官方沟通似乎不止于此。《后汉书》记载了公元166年罗马使节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建立了大使馆的纪录。

然而,当中国进入东汉时代以后,由于内患的不断增加,自汉哀帝以后的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令西域内部纷争不断,后期车师与匈奴年年不断的战争更令出入塔克拉玛干的商路难以通行,当时的中国政府为防止西域的动乱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

华夏文明指华夏族所创造的文明。华夏也称“华”、“诸华”,又称“夏”或“诸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其中的“华夏”是指汉族的前身。

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和古籍记载,华夏文明经历了有巢氏[1]、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2]、黄帝(轩辕氏)[2]、尧、舜、禹等时代[3]。后来的炎帝和黄帝为共主,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华夏文明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上一脉相传。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华夏文明"中的"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5]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注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华夏”一词的本义即是: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可见,华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

文明思想

华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易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6]

共8张

华夏始祖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和古籍记载,华夏文明经历了:有巢氏[1]、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2]、黄帝(轩辕氏)[2]、尧、舜、禹等时代[3]。后来炎帝和黄帝为共主,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即为“炎黄子孙”。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神禹、夏后禹、大禹。夏后大禹治水有功,取代了舜的共主地位,登基为天子,夏朝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文明王朝。[7]

“中华”一词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天文经星·中宫》)华夏、中国、中华,如今指的是我国全境,这三个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8]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华人、夏人,通称为诸华、诸夏[9]。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周朝时,依据《周礼》,华夏是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五方上帝分别是:东方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炎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华夏”一词(华与夏的合称)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左传》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注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10]“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此即“华夏”的本意。

共2张

华夏文化汉服

可见,华夏(汉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11]

文明起源

华夏文明源自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华夏族父系Y染色体主体是O3及其支系,母系线粒体单倍群主要为M7c、F 和B4含其他支系。母系线粒体单倍群主要为M7c、F 和B4。六千年前,华夏学会了种植小米的农业技术。粮食渐渐充足,不再像游牧民族那样缺乏食物,使得华夏部落的人口很快的增长。于是华夏部落开始为生存空间而扩张,向四方的其它民族掠夺土地,土地的争夺也发生在华戎之间。但是对华夏更有吸引力的是东方适于农作的肥沃土地。[12]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与研究表明,5800年至5300年前,中国大地上的文明灿若星斗[13]。良渚古国遗失后,中原渐成史前东方文明中心[13]。

根据史书记载,华夏部落是黄河流域(河南一带)的最早居民,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又于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建立了仰韶文化。再于距今约4600-4000年在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地区建立龙山文化。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14]。

关于华夏文明(古代中原地区居民创造的文明)的起源时间,西方学者根据他们的标准一直认为是3000年前,中国学者虽然存有异议,但一直无法证明这一观点的错误。红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15]按照西方对文明起源的定义,中华文明发源于3000年前。而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应前推5000年,应是8000年前。[15]中华文明起源时间前推5000年,不应以青铜器为标准。[15]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发现表明,尽管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发展过程由于地理的原因处在东亚地区,是相对独立、自己摸索向前发展的,但是在“古国时代”的晚期,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和其他外来文明有了接触[14]。“良渚文化”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良渚距今约5300~4300年,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同处一个时代[16]。

华夏先民分为大大小小许多个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其中比较著名的首领有燧人氏、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颛顼(黑帝)、黄帝、炎帝(赤帝)、帝喾(高辛氏)、有巢氏、祝融、伯益、舜帝、尧帝。其中炎帝和黄帝为共主。华夏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世界史年表 (公元前)

约300、400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出现。

约200、300万-1万年前:人类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流行,已使用火,晚期大量使用骨、角器。狩猎和采集业发展,血缘家族及母系氏族公社产生。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今中国元谋一带,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

约70万年-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中国华北地区。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

约30000年-前10000年:原始宗教出现,同时间为了狩猎,狗成为最早被驯化的动物。

约前13000年:克洛维斯文化在北美洲出现。克洛维斯人被认为是通过白令海峡最早到达新大陆的人类。

约前12000年-前8000年:人类中石器时代。发明并使用弓箭,细石器广泛应用,狩猎业发展。

约前10900年:新仙女木事件在北美洲发生。大多数的更新世巨型动物群灭绝,和克洛维斯文化迅速的灭亡。

约前8000年-前2000年:人类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光加工的石器流行,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

前6000年:小亚细亚地区出现亚麻和羊毛织物。

约前6000年-前1000年:古代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希腊、罗马、印度和波斯等地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盛行。

约前5000年:亚洲西南部和中亚地区开始用冷锻法加工天然铜。古埃及已使用等臂天平秤,为已知最早的衡器。

约前5000年-前4000年:古埃及出现以太阳和月亮为规律的日历。

约前5000年-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古埃及、西南亚、南欧、中欧和中国等地先后开始用矿石炼铜。

前3760年:古代犹太人日历的首年。

前3500年-前3100年:古代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出现陶轮制陶和塔庙建筑,创造了楔形文字。古埃及国家(诺姆)形成。出现了象形文字。

前3500年-前3000年: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开始使用轮式运输工具。古埃及人已在农业中使用犁、耙和施肥。

前3372年:古代南美玛雅年表中最早的日期。

前3100年:古代埃及上埃及统治者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初步形成统一国家。埃及早王朝时期开始。

前3000年: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地区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约前3000年:古埃及出现有桨和帆的船。古埃及人已使用铜镜。古印度人发明了印章文字。

前3000年-前2300年: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出现。

前2686年-前2181年:埃及古王国时期。国家统一完成,大规模兴建金字塔。

前27世纪:古代两河流域苏美时代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形成。

前26世纪:古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落成。

前2500年:古代苏美医学发现矿泉水有愈合特性,古代苏美人已使用燃油灯,学会烤制面包和酿制啤酒。欧洲出现编织机。

约前2500年-前1500年:西亚古亚述时期。

前25世纪-前23世纪: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发明在陶片上刻划地图。

前2378年-前2371年:古代苏美拉格什国王乌鲁卡基那在位,进行世界最早的改革。

前2371年-前2154年:古代两河流域阿卡德王国时期。国王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

约前2300年-前1750年:古印度哈拉帕文化时期。

前23世纪:中国尧命羲、和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以366日为一年,置闰月以正四时。

前2181年-前2040年:古埃及第一中间期。

约前2113年-前2096年:古代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创立者乌尔纳姆在位,颁布《乌尔纳姆法典》。同时古亚述帝国兴起,但受乌尔第三王朝统治。

约前21世纪:中国禹治水成功。

约前21世纪-前17世纪:中国二里头文化存在。

前21世纪-前16世纪:中国夏朝。

前2040年-前1786年:古埃及中王国时期。青铜器广泛应用,开发法雍湖地区,修建卡尔纳克神庙。

前2017年-前1595年: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时代。

前2000年:-爱琴海地区迈锡尼文明出现。古代埃及出现图书馆,制作木乃伊。

前1900年-前1600年:古希腊出现线形文字,青铜器广泛使用。

前1792年-前1750年: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第6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定《汉穆拉比法典》。

前1786年-前1567年:古埃及第二中间期。喜克索斯人入侵,统治埃及百余年。

前18世纪:古巴比伦出现农人历书,内容包括灌溉、耕耘和收获,为已知最早的农人历书。

约前17世纪-前14世纪:小亚细亚赫梯古王国时期。

前16世纪-前11世纪:中国商朝。

前1567年-前1085年:古埃及新王国时期。

约前1500年:中国二里冈文化存在。古代埃及人已使用24个字母符号。古代埃及小说《锡诺赫的故事》问世。古巴比伦人创造了发达的数学和天文学。马开始用于车辆运输。英国索尔兹伯里和威尔特地区建造史前巨石群。古埃及人已使用水银。

前1500年-前1000年:古印度早期吠陀时代。瓦尔那制度萌芽。

前1379年-前1362年:古代埃及实施埃赫那顿改革。

约前1300年: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日晷。

约前14世纪:中国盘庚自奄迁殷,产生甲骨文。

前14世纪-前12世纪:古代西亚赫梯帝国时期。

前14世纪中叶-前11世纪末:古代西亚中亚述帝国时期。

约前13世纪:中国商代青铜器全盛时代。晚商司母戊鼎为现存最大青铜器。

前11世纪-前9世纪:古希腊荷马时代。

前11世纪-前256年:中国周朝。

前1000年:古埃及和印度出现麻风病。

前1000年-前600年:古印度后吠陀时期。雅利安人国家形成,婆罗门教流传。

前10世纪-前612年:古代西亚新亚述帝国时期。铁器出现并广泛应用。

前10世纪-前5世纪:古代印度最早的哲学著作、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形成。

前841年:中国周厉王暴虐,国人暴动。召公、周公行政,号曰共和。中国历史准确年代自此开始。

前9世纪末:古希腊斯巴达国家形成。

前8世纪: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形成,传为荷马所作。中东地区的帕加马人发明羊皮纸制成的书籍,称“羊皮书卷”。亚美尼亚地区创建坎儿井。

前776年:中国记载世界上最早的日蚀。古希腊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奥林匹亚召开。

前771年:西周亡于犬戎之祸。

前770年:中国周平王东迁雒邑,东周始。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前722年:中国史籍《春秋》记事始于本年,为世界上最早的编年史。

前700年-前600年:古代腓尼基人用山羊脂和草木灰制成肥皂。

前8世纪-前6世纪:古罗马王政时代。

前626年-前539年:古代两河流域新巴比伦王国时期。

前624年-前547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世,创立米利都学派。

前621年:古雅典颁布《德拉古法典》。

前613年:中国《春秋》载世界上对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前610年-前546年: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在世。

约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前604年-前561年:古代两河流域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修建空中花园,灭犹太国。

前594年:古希腊雅典执政官梭伦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颁布《阿提卡法典》。

约前580年-前500年: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世,创立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毕达哥拉斯定理、数和谐说和灵魂轮回说。

约前563年-前483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

前558年-前330年:中西亚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

前551年-前479年:孔子在世,创立儒家学派,首创私人讲学,主持文化古籍的编订整理。现存《论语》为门人记录他谈话的编集。

约前540年-前468年: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在世。

约前525年-前456年: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世。

前512年:中国孙武以兵法进呈吴王阖闾,有《孙子兵法》传世。

约前500年-前449年:希波战争。

前485年-前42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世。

约前476年-前390年: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世,创立墨家学派。

前475年:中国战国时期开始。

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世。

约前460年-前401年: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世,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约前460年-前370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世。

前432年:古希腊建成帕提农神庙,由雕刻家菲迪亚斯装饰设计。

前431年-前404年: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

前427年-前348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世。

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世。

前372年-前289年: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在世。

约前369年-前286年: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在世。

约前360年:中国《甘石星经》书成,为世界上第二早的天文著作。

前356年:中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在世。

前340年-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世,开创楚辞,写《离骚》,后投汨罗江殉志。

前334年-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波斯、中亚和印度,行程万里,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远征。

前330年-前275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世,著《几何原本》。

前323年-前187年:古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时期。

前312年-前64年:中西亚塞琉古帝国时期。

前305年-前30年: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

前4世纪-4世纪: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形成。

前4世纪-2世纪: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形成。

前287年-前212年: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在世。

约前280年:古埃及亚历山大城港口建成法罗斯灯塔,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约前269年-前232年:古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孔雀王朝进入鼎盛阶段。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发生。

前256年:中国周赧王卒,秦取九鼎宝器,东周亡。李冰筑都江堰。

前247年-226年:中亚帕提亚帝国时期。

前234年-前149年:罗马共和时期农学家加图在世。

前221年:中国秦朝建立。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发生。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发生。

前209年:中国陈胜吴广起义。

前206年:中国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王,刘邦为汉王。史称楚汉相争。

前202年:中国刘邦称帝,建立汉朝,都洛阳,不久迁都长安。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发生。

前3世纪:埃及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城建成规模巨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一词。

前194年-前108年:卫满朝鲜时期。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发生。

前149年-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发生。

前146年:古希腊被罗马共和国征服。

前140年:中国董仲舒罢黜百家。

前138年:中国张骞初使西域。

前118年:中国铸五铢钱。

前115年:中国张骞使西域还;西域始通汉。丝绸之路始畅通。

前106年-前43年: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在世,最先系统提出自然法学说,建立了折衷主义哲学体系。

前104年:中国造《太初历》。司马迁始著《史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前100年:中国苏武使匈奴被扣,羁留19年始归汉。《周髀算经》成书。

前2世纪:古希腊人建成宙斯祭坛。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完成大理石圆雕阿佛洛狄忒,为古希腊时期的雕刻代表。古印度开凿阿旃陀石窟。

前99年-前55年: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在世。

前73年-前71年:古罗马斯巴达克起义。

约前57年:朝鲜古国新罗建立。

前45年:儒略历开始实行。

前44年:凯撒于元老院遇刺而死。

前43年:屋大维和安东尼、雷必达结为后三头同盟。

约前37年:朝鲜古国高句丽建国。

前31年:阿克提姆海战爆发,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海军,两人被迫逃往埃及。

前30年:屋大维攻入埃及,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相继自杀,屋大维成罗马最高统治者。

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尊为奥古斯都,罗马进入帝国时期。

前18年:朝鲜古国百济建国。

前4年: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

前1世纪:希腊雕刻家阿耶桑德罗斯、诺多罗斯、波利佐罗斯3人雕成大理石雕像《拉奥孔》。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