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的由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3收藏

蔬菜的由来,第1张

中国古代蔬菜来自野生植物的采集,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蔬菜栽培逐步兴起,野生蔬菜逐步向栽培种变化,种类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内外交往的增加,也促进了蔬菜的引入。中国最早比较详细地记载蔬菜的数据是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列出的蔬菜种类有蒲、荇菜、芹(水芹)、芣苢(车前草)、卷耳、蘩(白蒿)、蕨、薇、苹(田字草)、藻、瓠(葫芦)、葑(芜菁等)、菲(萝卜)、荼(苦菜类)、荠、荷(莲藕)、蒿、瓜(甜瓜、菜瓜)、苹(扫帚草)、杞(枸杞)、莱(藜)、菽(豆类)或荏菽(大豆)、莪(抱娘蒿)、堇、笋(竹笋)、茆(莼菜)葵(冬寒菜)、蓼等。此后的古籍如:《山海经》(战国时期)、《论语》(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吕氏春秋》(公元前3世纪)、《尔雅》(公元前2世纪)等记载,先秦时期的蔬菜还有葱、薤、小蒜(泽蒜)、芸、芋、薯蓣(山药)、姜、蘘荷等。以上蔬菜大多处于野生状态,栽培的蔬菜仅有韭菜、冬寒菜、瓠、瓜、大豆等几种;其他如葑、菲、莲藕、水芹、竹笋等可能还处于半野生状态;有些蔬菜如荠菜、莼菜等直到现在也只有局部地区有少量栽培;有些则一直处于野生状态。记载华南蔬菜植物较为详尽的文献是《南方草木状》(晋嵇含撰,公元314年)此书记载当地栽培的蔬菜种类有赤小豆、刀豆、越瓜、冬寒菜、白菜、芥菜、芜菁、荠菜、苋菜、蕹菜、茼蒿、紫苏、甘露子、芋、蘘荷、薯蓣、姜、萱草、百合、黄花菜、丝葱、韭菜、薤、莼菜、菱、莲藕、慈姑、荸荠、水芹、茭白、竹笋、食用菌等,这些蔬菜多属于中国原产。

北魏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533—544)中,记述了1500年前在黄河流域栽培的蔬菜只有32种,包括种及变种,有瓜(甜瓜)、冬瓜、越瓜、胡瓜、茄子、瓠、芋、蔓菁、菘、芦菔、泽蒜、薤、葱、韭、蜀芥、芸薹、芥子、胡荽、兰香(罗勒)、荏、蓼、蘘荷、芹、白蘧、马芹、姜、堇、胡葸子(即枲耳)、苜蓿、葵、蒜及大豆等。

此后,中国经“丝绸之路”沟通了与阿富汗、伊朗、非洲、欧洲的交往,从而使中亚西亚、近东、埃塞俄比亚和地中海4个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蔬菜传入中国。继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于汉、晋、唐、宋各代,又先后开辟了与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南洋群岛等国家和地区的海路及陆路交通,从而使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中心起源的蔬菜传入中国。美洲大陆被发现后(1492),通过海路又间接地经欧洲引入了北美中心和中、南美中心起源的蔬菜。因此,从汉代以来,中国蔬菜的来源越来越丰富。

由中亚西亚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蔬菜,在秦汉时期有大蒜、芫荽、黄瓜、苜蓿、甜瓜、豌豆、蚕豆;菠菜于唐代传入。莴苣在唐代以前无文献记载,宋(960—1297)时始见于《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老撰)和《梦粱录》(吴自牧撰),两书记述当时河南开封及浙江杭州市场中已有莴苣销售;由《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绍兴年间校定)的名录推断,胡萝卜传入年代应在宋代或宋代以前。

由东南亚经陆路或经海路传入中国的蔬菜,从汉晋至明清前后有茄子、丝瓜、冬瓜、苦瓜、矮生菜豆、扁豆、小豆、绿豆、饭豆、龙爪豆等。茄子在北魏(386—534)之前,不具重要地位。如在《齐民要术》中茄子无专篇而附于《种瓜》篇之后。晋嵇含撰《南方草木状》提到“茄树。交、广草木,经冬不衰,故蔬圃之中种茄”;唐代段成式撰《酉阳杂俎》(803—863)记载:“有新罗种者,色稍白,形如鸡卵”,“只有西明寺僧造玄中,有其种。”说明茄子来自越南、泰国,南方栽培较早而普遍。但到了宋代,已成为南北重要蔬菜。扁豆始见于梁代(502—551)陶弘景着《名医别录》写作藊豆,其传入当更早。丝瓜的传入在南宋之前,陆游著《老学庵笔记》(1125—1210)提到用丝瓜瓤“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豇豆的传入,是在东汉或三国之际,在张揖撰《广雅》(227)中称为:

明清两代(1368—1911)由海路传入的蔬菜很多,计有菜豆、红花菜豆、西葫芦、南瓜、笋瓜、佛手瓜、豆薯、辣椒、番茄、菊芋、甘薯、马铃薯、结球甘蓝、芜菁甘蓝、香芹、豆瓣菜、四季萝卜、菜蓟、洋葱、根菾菜、芦笋等。20世纪以来又传入结球莴苣、花椰菜、青花菜、球茎甘蓝、菜用豌豆、软荚豌豆、莱豆、甜玉米、西芹、蛇丝瓜、硬皮甜瓜、甜椒、韭葱、黄秋葵、草莓、双孢蘑菇、番杏(洋菠菜)等。

由国外引进的蔬菜,自汉唐至宋元时期经“丝绸之路”引进的其名称一般都冠以胡字,如胡萝卜、胡豆(蚕豆)、胡瓜(黄瓜)、胡荽(芫荽)等;明清以后引进的除少数从陆路引入者外,绝大多数从海外传入,其名称大多分冠以“番”字,或“洋”字,或“倭”字,如番椒(辣椒)、倭瓜(南瓜)、洋芋(马铃薯)、洋葱、洋白菜(结球甘蓝)等。

中国地域辽阔,跨越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形多种多样,自然条件复杂,这些因素加速了蔬菜种质资源的繁衍和变异,逐渐形成了蔬菜植物种类和类型的多样性。如葱分化出了分蘖性强的分葱,以及分蘖性弱、葱白发达的大葱。山药地下部根状块茎在南方形成脚板状、短筒状;在北方形成长柱状。菱的果形经过演化,发生少角和无角的变异。茭白在汉代以前食其籽粒,即“雕胡”,汉以后逐渐演变成花茎肥大柔嫩的茭白。

另外,从国外引入的许多蔬菜,在驯化栽培过程中发生变异,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原产地的独特的亚种、变种和类型,甚至成为第二起源中心。如芸薹属的芸薹在欧洲和其他国家一直作为油料作物,而传到中国后在南方演变成白菜亚种,进而形成普通白菜、乌塌菜、菜薹等变种,以及适应于不同季节的许多生态类型;在北方则演变成大白菜亚种,进而形成散叶、半结球、花心、结球等变种,其中结球变种又形成了卵圆、平头和直筒等生态型。再如芥菜,染色体x=8的黑芥(原产小亚细亚、伊朗)和染色体x=10的芸薹或芜菁等(原产地中海及近东中心)在中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杂交而形成的异源四倍体〔2n=2(8+10)=36〕,成为油料及香料作物;其后朝三个方向即印度、高加索和中国传播,在前两个地区始终作为油料作物、香料作物栽培,但在中国则演变成茎用、根用、叶用、薹用等变种。原产地中海地区的莴苣在中国则演变成茎部肥大的莴笋。另外,还有茄子、萝卜、黄瓜、冬瓜、大蒜、长豇豆等蔬菜,在中国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的影响下,发生各种特性的相应变化,形成了适应于不同地区和季节生长的各种生态类型和品种(《中国蔬菜栽培学》,1987;《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1990)。

  

  

中国古代蔬菜来自野生植物的采集,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蔬菜栽培逐步兴起,野生蔬菜逐步向栽培种变化,种类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内外交往的增加,也促进了蔬菜的引入。中国最早比较详细地记载蔬菜的数据是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列出的蔬菜种类有蒲、荇菜、芹(水芹)、芣苢(车前草)、卷耳、蘩(白蒿)、蕨、薇、苹(田字草)、藻、瓠(葫芦)、葑(芜菁等)、菲(萝卜)、荼(苦菜类)、荠、荷(莲藕)、蒿、瓜(甜瓜、菜瓜)、苹(扫帚草)、杞(枸杞)、莱(藜)、菽(豆类)或荏菽(大豆)、莪(抱娘蒿)、堇、笋(竹笋)、茆(莼菜)葵(冬寒菜)、蓼等。此后的古籍如:《山海经》(战国时期)、《论语》(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吕氏春秋》(公元前3世纪)、《尔雅》(公元前2世纪)等记载,先秦时期的蔬菜还有葱、薤、小蒜(泽蒜)、芸、芋、薯蓣(山药)、姜、蘘荷等。以上蔬菜大多处于野生状态,栽培的蔬菜仅有韭菜、冬寒菜、瓠、瓜、大豆等几种;其他如葑、菲、莲藕、水芹、竹笋等可能还处于半野生状态;有些蔬菜如荠菜、莼菜等直到现在也只有局部地区有少量栽培;有些则一直处于野生状态。记载华南蔬菜植物较为详尽的文献是《南方草木状》(晋嵇含撰,公元314年)此书记载当地栽培的蔬菜种类有赤小豆、刀豆、越瓜、冬寒菜、白菜、芥菜、芜菁、荠菜、苋菜、蕹菜、茼蒿、紫苏、甘露子、芋、蘘荷、薯蓣、姜、萱草、百合、黄花菜、丝葱、韭菜、薤、莼菜、菱、莲藕、慈姑、荸荠、水芹、茭白、竹笋、食用菌等,这些蔬菜多属于中国原产。

北魏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533—544)中,记述了1500年前在黄河流域栽培的蔬菜只有32种,包括种及变种,有瓜(甜瓜)、冬瓜、越瓜、胡瓜、茄子、瓠、芋、蔓菁、菘、芦菔、泽蒜、薤、葱、韭、蜀芥、芸薹、芥子、胡荽、兰香(罗勒)、荏、蓼、蘘荷、芹、白蘧、马芹、姜、堇、胡葸子(即枲耳)、苜蓿、葵、蒜及大豆等。

此后,中国经“丝绸之路”沟通了与阿富汗、伊朗、非洲、欧洲的交往,从而使中亚西亚、近东、埃塞俄比亚和地中海4个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蔬菜传入中国。继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于汉、晋、唐、宋各代,又先后开辟了与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南洋群岛等国家和地区的海路及陆路交通,从而使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中心起源的蔬菜传入中国。美洲大陆被发现后(1492),通过海路又间接地经欧洲引入了北美中心和中、南美中心起源的蔬菜。因此,从汉代以来,中国蔬菜的来源越来越丰富。

由中亚西亚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蔬菜,在秦汉时期有大蒜、芫荽、黄瓜、苜蓿、甜瓜、豌豆、蚕豆;菠菜于唐代传入。莴苣在唐代以前无文献记载,宋(960—1297)时始见于《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老撰)和《梦粱录》(吴自牧撰),两书记述当时河南开封及浙江杭州市场中已有莴苣销售;由《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绍兴年间校定)的名录推断,胡萝卜传入年代应在宋代或宋代以前。

由东南亚经陆路或经海路传入中国的蔬菜,从汉晋至明清前后有茄子、丝瓜、冬瓜、苦瓜、矮生菜豆、扁豆、小豆、绿豆、饭豆、龙爪豆等。茄子在北魏(386—534)之前,不具重要地位。如在《齐民要术》中茄子无专篇而附于《种瓜》篇之后。晋嵇含撰《南方草木状》提到“茄树。交、广草木,经冬不衰,故蔬圃之中种茄”;唐代段成式撰《酉阳杂俎》(803—863)记载:“有新罗种者,色稍白,形如鸡卵”,“只有西明寺僧造玄中,有其种。”说明茄子来自越南、泰国,南方栽培较早而普遍。但到了宋代,已成为南北重要蔬菜。扁豆始见于梁代(502—551)陶弘景着《名医别录》写作藊豆,其传入当更早。丝瓜的传入在南宋之前,陆游著《老学庵笔记》(1125—1210)提到用丝瓜瓤“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豇豆的传入,是在东汉或三国之际,在张揖撰《广雅》(227)中称为:

明清两代(1368—1911)由海路传入的蔬菜很多,计有菜豆、红花菜豆、西葫芦、南瓜、笋瓜、佛手瓜、豆薯、辣椒、番茄、菊芋、甘薯、马铃薯、结球甘蓝、芜菁甘蓝、香芹、豆瓣菜、四季萝卜、菜蓟、洋葱、根菾菜、芦笋等。20世纪以来又传入结球莴苣、花椰菜、青花菜、球茎甘蓝、菜用豌豆、软荚豌豆、莱豆、甜玉米、西芹、蛇丝瓜、硬皮甜瓜、甜椒、韭葱、黄秋葵、草莓、双孢蘑菇、番杏(洋菠菜)等。

由国外引进的蔬菜,自汉唐至宋元时期经“丝绸之路”引进的其名称一般都冠以胡字,如胡萝卜、胡豆(蚕豆)、胡瓜(黄瓜)、胡荽(芫荽)等;明清以后引进的除少数从陆路引入者外,绝大多数从海外传入,其名称大多分冠以“番”字,或“洋”字,或“倭”字,如番椒(辣椒)、倭瓜(南瓜)、洋芋(马铃薯)、洋葱、洋白菜(结球甘蓝)等。

中国地域辽阔,跨越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形多种多样,自然条件复杂,这些因素加速了蔬菜种质资源的繁衍和变异,逐渐形成了蔬菜植物种类和类型的多样性。如葱分化出了分蘖性强的分葱,以及分蘖性弱、葱白发达的大葱。山药地下部根状块茎在南方形成脚板状、短筒状;在北方形成长柱状。菱的果形经过演化,发生少角和无角的变异。茭白在汉代以前食其籽粒,即“雕胡”,汉以后逐渐演变成花茎肥大柔嫩的茭白。

另外,从国外引入的许多蔬菜,在驯化栽培过程中发生变异,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原产地的独特的亚种、变种和类型,甚至成为第二起源中心。如芸薹属的芸薹在欧洲和其他国家一直作为油料作物,而传到中国后在南方演变成白菜亚种,进而形成普通白菜、乌塌菜、菜薹等变种,以及适应于不同季节的许多生态类型;在北方则演变成大白菜亚种,进而形成散叶、半结球、花心、结球等变种,其中结球变种又形成了卵圆、平头和直筒等生态型。再如芥菜,染色体x=8的黑芥(原产小亚细亚、伊朗)和染色体x=10的芸薹或芜菁等(原产地中海及近东中心)在中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杂交而形成的异源四倍体〔2n=2(8+10)=36〕,成为油料及香料作物;其后朝三个方向即印度、高加索和中国传播,在前两个地区始终作为油料作物、香料作物栽培,但在中国则演变成茎用、根用、叶用、薹用等变种。原产地中海地区的莴苣在中国则演变成茎部肥大的莴笋。另外,还有茄子、萝卜、黄瓜、冬瓜、大蒜、长豇豆等蔬菜,在中国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的影响下,发生各种特性的相应变化,形成了适应于不同地区和季节生长的各种生态类型和品种(《中国蔬菜栽培学》,1987;《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1990)。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来源 5 原形态 6 功能主治 7 水苏根的用法用量 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水苏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水苏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水苏根 1 拼音

shuǐ sū gēn

2 出处

《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3 拼音名

Shuǐ Sū Gēn

4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水苏的根茎。7~8月间结果后采收。

5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水苏"条。

6 功能主治

①《纲目拾遗》:"治打伤、扑伤,并治诸烂痛疮癣,吐血。"

②《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清火,平肝,补阴。治失音咳嗽。"

7 水苏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8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水苏根的方剂 益母草膏

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水苏堿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

益母膏

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水苏堿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

白花菜

闽南民间草药》)备注:本植物的种子(白花菜子)、根(白花菜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摘录:《辞典》

心舒宁片

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水苏堿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

更多用到中药水苏根的方剂

用到中药水苏根的中成药 益母草膏

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水苏堿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

益母膏

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水苏堿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

心舒宁片

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水苏堿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

肾炎康复片

醇2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水苏堿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

肾复康胶囊

母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水苏堿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

更多用到中药水苏根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水苏根 《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用药处方第四]下血第五十一

羊脂艾叶五石脂赤箭天名精蒲黄生地黄黄芩茜根败船茹水苏白胶马屎槲脉《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

《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草之三]水苏

(并《别录》)。时珍曰∶此草似苏而好生水旁,故名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煮鸡,故有龙脑、香苏、鸡苏诸名。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菜之草

而方枝叶两两相对如薄荷有毛七八月茎端作穗如水苏开紫花其根即甘露子也世人作菜食之稀入药用其形如蚕故又

《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用药处方第四]吐血第五十

戎盐柏叶水苏败船茹生地黄汁竹茹蛴螬艾叶白胶大小蓟根羚羊角马屎《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四]龙脑薄荷七十五

目录 1 拼音 2 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或全草·《中医大辞典》·地蚕 21 地蚕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地蚕的用法用量 26 化学成分 3 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的块茎·《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蚕 31 地蚕的别名 32 来源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地蚕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地蚕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地蚕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地蚕 1 拼音

dì cán

2 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或全草·《中医大辞典》·地蚕

地蚕为中药名,出自《日用本草》,为《饮膳正要》记载的甘露子之别名[1]。

21 地蚕的别名

地蚕、草石蚕、甘露儿、宝塔菜、土虫草、地牯牛草[2]。

22 来源及产地

唇形科植物草石蚕Stachys sieboldii Miq的块茎或全草[2]。全国各地常有栽培[2]。

23 性味

甘,平[2]。

24 功能主治

功在益肾润肺,滋阴除热[2]。主治肺结核咳嗽,咯血,盗汗,肺虚气喘,病后身体虚羸,小儿疳积[2]。全草能清肺解表,治风热感冒[2]。

25 地蚕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26 化学成分

全草含水苏堿、胆堿、水苏糖等[2]。

3 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的块茎·《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蚕 31 地蚕的别名

土冬虫草、白冬虫草、白虫草、肺痨草

32 来源

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Stachya geobombycis C Y Wu,以块茎入药。秋季采,洗净鲜用或蒸熟晒干。

33 性味

甘,平。

34 功能主治

益肾润肺,滋阴补血,清热除烦。用于肺结核咳嗽,肺虚气喘,吐血,盗汗,贫血,小儿疳积。

35 地蚕的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或炖猪瘦肉服。

36 摘录

  1 中药材生产技术概况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生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药植所而言,从六十年代开始,科研人员深入到全国各地开展中药材引种栽培研究,帮助当地发展中药材生产并建立中药材的研究机构,解决了诸多中药材生产中的问题,先后开展了黄连、当归、贝母、天麻、金银花、丹参、元胡、番红花、人参、西洋参、黄芩、甘草、北沙参、枸杞、桔梗、红花、芍药、牡丹、山茱萸、地黄、金莲花、杜仲、薏苡、山药、银杏、五倍子、猪苓、黄芪、金荞麦、肉苁蓉等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并取得成果。其中天麻、黄连、西洋参、金银花、猪苓等品种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脱贫途径。从八十年代开始,我所致力于中药材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中药材的病虫害采取生物防治措施,这项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人参、西洋参、山楂、金银花、枸杞等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等。

  目前,全国中药材家种品种达300多种,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年产量5亿多公斤,全国已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 中药材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种植方法较为原始,缺乏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是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种品选育工作滞后,造成中药材的质量不稳定

  由于大多数药用植物引种栽培历史较短,因此保留着许多野生性状,目前栽培的中药材种质混杂,表现为种内变异的多样性。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不及时,是造成中药材质量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22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含量超标

  在栽培过程,中药材往往遭受到多种病虫病的危害,直接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997年国家中医药局组织有关单位对中药材植保问题开展调研,调研结果认为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中药材生产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损失大,由于药农对农药缺乏有关常识,滥用、误用农药问题突出。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问题,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阻碍中药走向国际市场。

  环境污染,某些中药材生长地区受到工业废液、废气等严重污染;某些地区土壤含有砷、铅等有害元素,有些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富集这些有害元素。这两个主要原因导致重金属含量超标。

  23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野生资源消耗速度过快

  当前对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措施不力,受价格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常遭掠夺性开发,导致毁灭性破坏,如肉苁蓉、川贝母、石斛、穿龙薯蓣,冬虫夏草等,由于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有些药用植物分布区域缩小,甚至减少到物种灭绝的边缘。

  24 中药材栽培、加工技术不规范

  对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大宗药材的种植缺乏严格的规程,生产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

  3 制订实施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

  中药现代化是以中药材栽培研究的现代化为基础。作为中药的源头部分的中药资源,特别是中药材生产,必须首先实现现代化,才能保证中药现代化的实现。要把高质量绿色中药材的生产研究作为中医药发展与加速中药走向世界的首要工作,没有现代化的中药材栽培研究作支撑,就难以生产质量优良的中药材,安全有效、质量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生产就无从谈起,中药现代化就成为无水之源。

  鉴于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的重要性,选择若干个中药材品种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示范,同时研究建立符合GAP的中药材种植规范作为中药现代化项目的内容之一。我国有关单位正在组织专家起草我国的GAP标准。

  国内虽有一些中药材的生产管理规定,但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和可操作性。适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GAP的制订实施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国家制订了GAP实施条例。我们可以借鉴法国的《药用和芳香植物生产管理规范(GAP)实施条例(草案)》中从种子和繁殖材料、栽培、灌溉、收获、初级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设备、人员和设施、书面记录、教育以及质量保证11个方面作为全面具体的规定。如:种子的繁殖材料中规定“播种材料性能必须通过植物学鉴定,说明其植物变种、栽培品种、化学型及来源。无性繁殖的原材料也应如此;原材料包括种子的无性繁殖材料,应该符合有关纯度和发芽率的要求或标准;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栽培、收获、干燥及包装等过程中都应该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变种的混入,对于混杂者应及时去除”。栽培规范中规定:“依据栽培类型,如传统方法或有机产品,种植者必须遵循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栽培,通常应注意避免环境干扰;药用和芳香植物不能在被沉积淤泥污染的土壤中生长。此外土壤还不能被重金属、农药和其它工业化学产品等的残留所污染。……”以确保符合生产管理规范,确保药用植物生产质量。 常见中药材

  人参 人发 卜芥 儿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 三棱 干姜 干漆 广白 广角 广丹

  大黄 大戟 大枣 大蒜 大蓟 小蓟 小麦 小蘖 山丹 山茶 山奈 山香 山枣 山栀

  山姜 山药 山楂 川羌 川军 川连 川朴 川乌 川柏 川谷 川断 川椒 川贝 川芎

  马兰 马辛 马菜 马莲 马宝 马勃 马蔺 卫茅 子苓 天冬 天虫 天龙 天雄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木耳 木莲 木香 木通 木贼 木豆 木笔 木蓝 牙皂 瓦松 瓦韦

  贝子 贝母 贝齿 牛至 牛黄 牛膝 牛蒡 见愁 手参 毛鸡 毛茛 毛姜 升麻 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参 乌茜 乌韭 乌药 乌头 乌桕 乌梅 方海 六曲 文元 文蛤 仁杞

  双花 双皮 水花 水萍 水韭 水莽 水蛭 巴豆 玉桂 玉竹 玉金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 艾片 艾蒿 石韦 石耳 石灰 石斛 石膏 石榴 石燕 石竹 石蜜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龙脑 龙眼 归尾 田螺 申姜 生地 生姜 生军 仙茅 及巳 片苓 白及

  白芨 白求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英 白矾 白果 白前 白丑 白参 白苏 白降 白蜜

  白蔻 白蔹 白微 玄参 半夏 地龙 地黄 地椒 地榆 地笋 地锦 杞子 朴硝 芒硝

  朴硝 西瓜 西羌 列当 百合 百部 当归 当药 中草 曲莲 肉桂 肉果 朱砂 向前

  竹叶 竹苓 竹沥 竹菇 竹黄 血余 血蝎 全蝎 全参 全草 合欢 合萌 守宫 冰片

  决明 米仁 羊角 羊乳 羊蹄 灯草 防己 防风 红花 红根 红粉 红参 红糖 红藤

  红升 豆豉 麦冬 麦芽 赤芍 赤药 赤箭 芫花 芫荽 苁蓉 砂仁 花椒 芥子 苍术

  芜荑 芹菜 芡实 芦荟 芦根 芦丁 苏子 苏木 苏叶 杏仁 杠板 杜仲 杜衡 杜松

  辰砂 园参 旱芹 旱莲 岗松 岗梅 牡蛎 杜桂 皂角 佛手 佛片 条苓 龟甲 龟板

  忘忧 辛夷 良姜 谷芽 羌活 远志 连翘 沙参 沙棘 沉香 没药 诃子 没石 陆英

  灵芝 鸡头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 青皮 青果 青蒿 青黛 苦木 苦参 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 枇杷 松节 松音 松脂 松塔 松醇 郁金 虎仗 虎刺 虎骨

  果导 昆布 岩陀 知母 侧柏 乳香 灸草 佩兰 狗宝 狗脊 迭达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 卷丹 油葱 法夏 泽兰 泽泻 泡参 降香 饴糖 细辛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荜拔 草乌 草果 茶油 茵陈 茯苓 茯神 荠菜 荠草 莎草 莽草 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枯矾 枯草 枯苓 柳叶 柳芽 柳枝 枳壳 枳实 桅子 枸杞

  柿蒂 柿霜 厚朴 砂仁 砂糖 砒石 砒霜 轻粉 虻虫 胎盘 将军 钩藤 钩吻 香附

  香橼 香嵩 香茹 香薷 重楼 胆木 胆矾 胆星 脉通 独活 信石 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针 食盐 炮姜 姜黄 姜汁 姜皮 前胡 首乌 洪连 扁豆 扁蓄 扁蕾 神曲 蚤休

  贯众 贯仲 秦艽 秦皮 莲子 莲肉 莲房 莲芯 莲须 莪术 荷叶 荷蒂 荷梗 桂心

  桂枝 荸荠 莎草 恶实 桔梗 桃仁 桃汁 盐蛇 柴胡 崖香 党参 蚌花 铁屑 铝丹

  蚕砂 射干 豹骨 狼毒 拳参 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芋 海藻 海蛰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 桑叶 桑枝 桑皮 桑椹 黄芩 黄芪 黄连 黄栌 黄柏 黄精 黄藤 黄丹 黄独

  黄杞 黄宣 黄蜡 黄蘖 菱角 菖蒲 菊苣 菊花 营实 萝卜 菘蓝 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胆 常山 野姜 野艾 野菊 野菱 蛇肉 蛇蜕 蛇莓 蚯蚓 银杏 银耳 银花 银翘

  猪苓 兜铃 麻油 麻黄 麻仁 鹿角 鹿茸 商陆 商枝 续断 绥草 缘豆 琥珀 斑蛰

  斑蟊 葫芦 葱白 葛根 葛花 扁蓄 落葵 栗壳 硫磺 雄黄 喜树 椒目 棕板 掌参

  紫苏 紫萍 紫芝 紫草 紫苑 紫株 紫绀 紫葳 蛤壳 蛤蚧 黑丑 黑锡 黑钻 黑菜

  锁阳 象贝 奥尕 猴头 滑石 寒水 童便 犀角 蒺藜 蒲黄 蒲芹 椿皮 槐米 槐实

  槐花 槐角 硼砂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蜡 蜂蜜 腰黄 锦纹 腹皮 榧子 槟榔

  酸浆 酸模 碱花 磁石 豆姜 蝉衣 熊胆 蝉蜕 辣蓼 赭石 蕤仁 蕲蛇 樟脑 稻芽

  僵蚕 蝼蛄 鲤鱼 熟地 漏芦 鹤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白 橘皮 橘红 橘核 燕窝

  靛蓝 糙苏 鲮鲤 壁虎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节 礞石 瞿麦 藿香 蘑菇 鳖甲 蟾酥

  麝香

  三字:

  一见喜 一见消 一点红 一枝香 一叶萩 一条鞭 二叶律 丁子香 丁公藤 七星草

  七叶莲 人中白 八月札 八角枫 八角莲 八厘麻 九里明 九里香 九龙根 九节茶

  九香虫 了哥王 刀伤木 三七草 三叉苦 三分三 三白草 三枝枪 三角草 三颗针

  干石斛 土木香 土贝母 土三七 土当归 土荆皮 土茯苓 土党参 土大黄 土牛膝

  土人参 土木鳖 土槿皮 土鳖虫 大头陈 大血藤 大红袍 大青叶 大青盐 大力参

  大力子 大风子 大贝母 大飞扬 大马勃 大黄炭 大洞果 大茶药 大茴香 大豆卷

  大麻仁 大蓟炭 大腹皮 大紫草 山栀皮 山栀茶 山茱萸 山羊角 山豆根 山梗菜

  山龙眼 山芝麻 山萸肉 山沉香 山崩子 山指甲 山慈姑 山道年 山鸡椒 山苍子

  山海螺 千日红 千斤拨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里明 千金正 千屈荣 千里及 千张纸

  千层塔 川木香 川木通 川贝母 川白芷 川牛膝 川桐皮 川栋子 川山甲 川槿皮

  川郁金 广郁金 广地龙 广木香 广地丁 广防己 广藿香 女贞子 女儿香 飞刀剑

  飞扬草 飞滑石 小飞扬 小蓟炭 小百科 小石韦 小红莲 小红参 小胡麻 小兰花

  小驳骨 小叶朴 小青皮 小茴香 小通草 小黄药 万年青 马蹄金 马齿苋 马前子

  马尾莲 马利筋 马兰头 马兰草 马牙硝 马尿泡 马兜铃 马缨花 马槟榔 马鞭草

  也白头 天冬草 天花粉 天竹子 天竺黄 天竹根 天南星 天门冬 天南星 天浆壳

  天葵子 元明粉 元宝草 开金锁 云母石 云木香 云实皮 木棉花 木腰子 木槿花

  木蝴蝶 木芙蓉 木藤蓼 木鳖子 木防己 木笔花 木贼花 木菠萝 木灵芝 木姜子

  木患子 太子参 太阳花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五指柑 五倍子 五眼果 五敛子

  扎蓬果 支柱蓼 无漏子 无名子 无名异 无患子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 瓦垄子

  瓦挖草 贝母花 丹皮炭 丹皮酚 公丁香 牛大力 牛西西 牛蒡子 书带草 毛冬青

  毛诃子 月季花 月月花 风茄花 风化硝 风仙花 凤凰衣 凤尾草 乌头碱 乌贼骨

  乌梢蛇 乌蔹莓 六和曲 六月雪 文旦皮 文冠木 火炭母 火麻仁 双蝴蝶 水安息

  水花生 水车前 水龙骨 水牛角 水半夏 水扬梅 水蜈蚣 水蔓菁 巴豆霜 巴戟天

  玉米须 功劳木 甘草节 甘草稍 甘露子 甘松香 古山龙 石灰华 石见穿 石吊兰

  石决明 石龙芮 石钻子 石菖蒲 石椒草 石楠叶 石榴子 石榴皮 石硫磺 石钟乳

  石荷叶 石莲子 石胡莩 石花菜 布渣叶 龙胆草 龙眼肉 龙利叶 龙牙草 龙脑香

  平贝母 平地木 北豆根 北玄参 北沙参 北柴胡 北野菊 叶上珠 叶底珠 四方藤

  四叶参 四季青 四方草 田三七 田基黄 田字草 甲鱼骨 生姜皮 生晒参 生石膏

  生地黄 生卷柏 生谷芽 代代花 代赭石 仙人掌 仙灵脾 仙遗粮 仙半夏 仙桃草

  仙鹤草 过路黄 白头须 白头翁 白芥子 白附子 白兔根 白茅根 白屈菜 白茯苓

  白药子 白首乌 白扁豆 白鲜皮 白蔻仁 白贝齿 白背叶 白花蛇 白茅花 白胶木

  白胶香 白商陆 白菊花 白石英 白雷丸 白河车 白马骨 白平子 白胡椒 白茄根

  白木耳 白豆蔻 白蒺藜 白鲜皮 白僵蚕 鸟不宿 瓜萎仁 瓜萎子 瓜萎根 瓜子金

  瓜菜仁 瓜姜皮 冬葵子 冬虫草 冬瓜皮 冬瓜仁 冬凌草 冬葵果 玄明粉 玄胡索

  半夏曲 半枝莲 半边旗 半枫荷 半边莲 半天雷 汉肌松 汉宫秋 汉桃叶 对座草

  母丁香 台乌药 丝瓜络 丝瓜藤 老少年 老勿大 老鹳草 老鹳嘴 老鸦瓣 吉祥草

  亚麻子 亚乎奴 亚吉玛 地锦草 地肤子 地骨皮 地鳖虫 地耳草 地龙炭 地枫皮

  地胆草 地栗粉 扦扦活 托盘根 西瓜皮 西洋参 西河柳 百两金 百里霜 百芯草

  百药煎 百草霜 光慈姑 当门子 当归尾 当归身 虫百腊 吕宋果 回回来 肉豆末

  旱莲草 肉豆蔻 肉苁蓉 丢了棒 自然铜 血余炭 合欢皮 决明子 灯芯草 安息香

  农吉利 阳起石 延胡索 麦门冬 赤小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英菜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 两面针 吴茱萸 牡丹皮 何首乌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龟板胶 辛夷花

  连钱草 沙苑子 补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鸡内金 鸡血藤 鸡冠花 鸡骨草 青箱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叶 板栗壳 板兰根 松节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罗汉果 败酱草

  垂盆草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钱草 金银花 金樱子 长春花 鱼腥草 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灵仙 牵牛子 鸦胆子 骨碎补 钟乳石

  复盆子 禹余粮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莲 穿破石 孩儿参 络石藤 素馨花 莱菔子

  莲子心 核桃仁 夏天无 夏枯草 鸭跖草 倒扣草 徐长卿 凌霄花 宽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菟丝子 羚羊角 救必应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胆汁 猫爪草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衔草 旋复花 淮山药 *羊藿 淡豆豉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芦茶 葶苈子 紫河车 番泻叶 寒水石 腊梅花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曲草 蔓荆子 酸枣仁 **壳 薏苡仁 薄荷油 颠茄草 蟛蜞菊 糯稻根 鹰不泊

  四字及以上:

  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冬虫夏草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 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

  鹅不食草 打破碗花花 雪上一枝蒿 目前我国药材的鉴定标准分为三级,即一级国家药典标准;二级部颁标准;三级地方标准。

  一、国家药典 药典是国家对药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我们国家控制药品质量的标准,收载使用较广、疗效较好的药品。 中国药典自1953年版起至2000年版止,共出版7次。2000年版药典一部每种药材项下内容为:汉语拼音、拉丁名、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等。

  二、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标准简称部颁标准。对药典未收载的常用而有一定疗效的药品,由药典委员会编写,卫生部批准执行,作为药典的补充。值的提出的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机构的成立,省、市相应机构也将会在归属方面有所变动。有关部颁标准、地方标准制定、发布、修改也将会有新的条文出台。

  三、地方标准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审批的药品标准简称地方标准。此标准系收载中国药典及部颁标准中未收载的药品,或虽有收载但规格有所不同的本省、市、自治区生产的药品,它具有本地区性的约束力。

  上述三个标准,以药典为准,部颂标准为补充。凡是在全国经销的药材或生产中成药所用的药材,必须符合药典和部颁标准。凡不符合以上两个标准或使用其它地方标准的药材可鉴定为伪品。地方标准只能在本地区使用。市场上经销的药材必须经各省、市、县药检所鉴定方有效。

  中国中药材分布

  北京 黄芩、知母、苍术、酸枣、益母草、玉竹、瞿麦、柴胡、远志等。

  天津 酸枣、菘蓝、茵陈、牛膝、北沙参等。

  上海 番红花、延胡索、栝楼、菘蓝、丹参等。

  重庆 黄连、杜仲、厚朴、半夏、天冬、金荞麦、仙茅等。

  河北 知母、黄芩、防风、菘蓝、柴胡、远志、薏苡、菊、北苍术、白芷、桔梗、藁本、紫菀、金莲花、肉苁蓉、酸枣等。

  山西 黄芪、党参、远志、杏、小茴香、连翘、麻黄、秦艽、防风、猪苓、知母、苍术、甘遂等。

  辽宁 人参、细辛、五味子、藁本、黄檗、党参、升麻、柴胡、苍术、薏苡、远志、酸枣等。

  吉林 人参、五味子、桔梗、党参、黄芩、地榆、紫花地丁、知母、黄精、玉竹、白薇、穿山龙等。

  江苏 桔梗、薄荷、菊、太子参、芦苇、荆芥、紫苏、栝楼、百合、菘蓝、芡实、半夏、丹参、夏枯草 牛蒡 等。

  浙江 浙贝母、延胡索、芍药、白术、玄参、麦冬、菊、白芷、厚朴、百合、山茱萸、夏枯草、乌药、益母草等。

  安徽 芍药、牡丹、菊、菘蓝、太子参、女贞、白前、独活、侧柏、木瓜、前胡、茯苓、苍术、半夏等。

  福建 穿心莲、泽泻、乌梅、太子参、酸橙、龙眼、栝楼、金毛狗脊、虎杖、贯众、金樱子、厚朴、巴戟天等。

  江西 酸橙、栀子、荆芥、香薷、薄荷、钩藤、防己、蔓荆子、青葙、车前、泽泻、夏天无、蓬蘽等。

  山东 忍冬、北沙参、栝楼、酸枣、远志、黄芩、山楂、茵陈、香附、牡丹、徐长卿、灵芝、天南星。

  河南 地黄、牛膝、菊、薯蓣、山茱萸、辛夷、忍冬、望春花、柴胡、白芷、桔梗、款冬花、连翘、半夏、猪苓、独角莲、栝楼、天南星、酸枣等。

  湖北 茯苓、黄连、独活、厚朴、续断、射干、杜仲、白术、苍术、半夏、湖北贝母等。

  湖南 厚朴、木瓜、黄精、玉竹、牡丹、乌药、前胡、芍药、望春花、白及(白芨)、吴茱萸、莲、夏枯草、百合等。

  广东 阳春砂、益智、巴戟天、草豆蔻、肉桂、诃子、化州柚、仙茅、何首乌、佛手、橘、乌药、广防己、红豆蔻、广藿香、穿心莲等。

  广西 罗汉果、广金钱草、鸡骨草、石斛、吴茱萸、大戟、肉桂、千年健、莪术、天冬、郁金、土茯苓、何首乌、八角茴香、栝楼、茯苓、葛等。

  海南 槟榔、阳春砂、益智、肉豆蔻、丁香、巴戟天、广藿香、芦荟、高良姜、胡椒、金线莲等。

  四川 川芎、乌头、川贝母、川木香、麦冬、白芷、川牛膝、泽泻、半夏、鱼腥草、川木通、芍药、红花、大黄、使君子、川楝、黄皮树、羌活、黄连、天麻、杜仲、桔梗、花椒、佛手、枇杷叶、金钱草、党参、龙胆、辛夷、乌梅、银耳、川明参、柴胡、川续断、冬虫夏草、干姜、金银花、丹参、补骨脂、郁金、姜黄、莪术、天门冬、白芍、川黄柏、厚朴 等。

  贵州 天麻、杜仲、天冬、黄精、茯苓、半夏、吴茱萸、川牛膝、何首乌、白及、*羊藿、黄檗、厚朴、白术、麦冬、百合、钩藤、续断、菊花、山药、瓜蒌、黄柏、桔梗、龙胆、前胡、通草、射干、乌梅、木瓜、三七、石斛、姜黄、桃仁、百部、仙茅、黄芩、草乌、玉竹、赤芍、秦艽、防风、泽泻、独活、茯苓、白芍、白芷、黄连、玄参、大黄、栀子、葛根、雷丸、天花粉、夏枯草、西洋参、鱼腥草、石菖蒲、苍耳子、金银花、南沙参、木蝴蝶、天南星、云木香、薏苡、火麻仁、黔党参、五倍子

  等。

  云南 三七、云木香、黄连、天麻、当归、贝母、千年健、猪苓、儿茶、草果、石斛、诃子、肉桂、防风、苏木、龙胆、木蝴蝶、阳春砂、半夏等。

  西藏 羌活、胡黄连、大黄、莨菪、川木香、贝母、秦艽、麻黄等。

  陕西 天麻、杜仲、山茱萸、乌头、丹参、地黄、黄芩、麻黄、柴胡、防已、连翘、远志、绞股蓝、薯蓣、秦艽等。

  甘肃 当归、大黄、甘草、羌活、秦艽、党参、黄芪、锁阳、麻黄、远志、猪苓、知母、九节菖蒲、枸杞、黄芩等。

  青海 大黄、贝母、甘草、羌活、猪苓、锁阳、秦艽、肉苁蓉等。

  宁夏 宁夏枸杞、甘草、麻黄、银柴胡、锁阳、秦艽、党参、柴胡、白鲜、大黄、升麻、远志等。

  新疆 甘草、伊贝母、红花、肉苁蓉、牛蒡、紫草、款冬花、枸杞、秦艽、麻黄、赤芍、阿魏、锁阳、雪莲等。

  黑龙江 人参、龙胆、防风、苍术、赤芍、黄檗、牛蒡、刺五加、槲寄生、黄芪、知母、五味子等。

  内蒙古 甘草、麻黄、赤芍、黄芩、银柴胡、防风、锁阳、苦参、肉苁蓉、地榆、升麻、木贼、郁李等。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牛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牛 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味 28 功能主治 29 牛 的用法用量 210 附方 2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牛 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牛 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牛 1 拼音

niú nǎi zǐ

2 《辞典》:牛

21 出处

《江苏药材志》

22 拼音名

Niú Nǎi Zǐ

23 牛 的别名

阳春子(《植物名实图考》),甜枣、麦粒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半春子、巖麻子、密毛子、羊 、芒珠子、禾了子(《湖南药物志》)。

24 来源

为胡颓子科植物牛 的根、叶、果实。

25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达4米。枝具针刺,小枝带黄褐色,或一部分密被银白色鳞片。叶互生,纸质,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5厘米,先端钝至短尖,基部圆形至阔楔形,边缘通常卷缩,上面幼时有银白色鳞片或星状毛,老时或脱落,下面有银白色或杂有褐色鳞片;叶柄长5~7毫米花腋生,黄白色,芳香,外面有鳞片,长约12厘米;花被筒漏斗形,上部4裂,筒部较裂片为长;雄蕊4;花柱疏生白色星状柔毛,果实近球形至卵圆形,长6~8毫米,初有银白色或杂有褐色的鳞片,成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26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干燥地或河边砂地、灌丛内。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27 性味

酸苦,凉。

《湖南药物志》:"酸苦涩"。

28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血。治咳嗽,泄泻,痢疾,淋病,崩带。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喉热。"

②《江苏药材志》:"收敛,止血,止泻。"

③《湖南药物志》:"补脾,散寒解表,消风祛湿,行血活血,利尿。"

④《贵州药植目录》:"根:治麻疹。叶:治疔疮。"

29 牛 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210 附方

①治水泻:一牛 根五钱。水煎服。二牛 果一钱。捣烂,对红糖开水冲服。

②治痢疾:一牛 根一钱,马齿苋一钱。水煎服。二牛 叶一钱,大蒜头一小个。水煎服。

③治干咳:牛 一两,半夏一钱,沙参五钱。水煎对蜂蜜服。

④治淋症:牛 根三至五钱。水煎服。

⑤治崩带:牛 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或煮鸡蛋食。

⑥治乳痈:牛 根二两,银花五钱,蒲公英一两。水煎服。(选方出《湖南药物志》)

211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牛 的方剂 鹿头汤

滚水熬令软,下胡椒3钱,哈昔泥2钱,荜拨1钱,牛 1盏,生姜汁1合,盐少许,调和。功能主治:补溢

三黄粉

外用;圆形脱发,用生姜蘸药外用;面部色素沉着,用牛奶或蜂蜜水调药外用。用药禁忌:肉芽溃疡疱面及汞过敏

滑胎煎

法:上除酥,蜜外为末。将酥、蜜炼熟,入诸药末,及牛奶汁5两,煎成煎,以瓷器盛。功能主治:难产经34

宁心补肾丸

鞭分别粉碎成细粉,过筛;芡实、山药、莲子、茯苓加牛奶290g,拌匀,蒸透,干燥,粉碎成细粉;枸杞子用

巴桑母酥油丸

0ml,煎汤至3000ml,滤过,除去药渣。加入牛奶4000ml,浓缩至4000ml,再加入融化除去

更多用到中药牛 的方剂

用到中药牛 的中成药 巴桑母酥油丸

0ml,煎汤至3000ml,滤过,除去药渣。加入牛奶4000ml,浓缩至4000ml,再加入融化除去

宁心补肾丸

鞭分别粉碎成细粉,过筛;芡实、山药、莲子、茯苓加牛奶290g,拌匀,蒸透,干燥,粉碎成细粉;枸杞子用

更多用到中药牛 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牛 《饮膳正要》:[卷第二神仙服食]地仙煎

马。山药(一斤)杏仁(一升,汤泡,去皮、尖)生牛 (二升)上件,将杏仁研细,入牛 、山药,拌绞

《饮膳正要》:[卷第一聚珍异馔]黑子儿烧饼

白面(五斤)牛 (二升)酥油(一斤)黑子儿(一两,微炒)上件,用盐、减少许,同和面作烧饼。《饮膳

《饮膳正要》:[卷第二诸般汤煎]马思哥油

取净牛 不住手用阿赤(即打油木器也。)打取浮凝者为马思哥油。今亦云白酥油。《饮膳正要》元忽思慧公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七草部上品之上]草之草

曰)地黄叶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细斑点北人谓之牛 花其茎微细短促而有白毛者是也地(图经曰)咸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