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有哪些表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康乾盛世”有哪些表现?,第1张

1、“康乾盛世”的表现:

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②边疆地区得到巩固和发展;③经济发展迅速,耕地面积扩大,国家财政收入增加;④人口大量增加;⑤资本主义萌芽得到缓慢发展。

2、“康乾盛世”迅速消逝的原因:

①长期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造成中国日益落伍于世界;②大兴文字狱及沿袭明朝八股取士制度,禁锢了人民的思想;③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影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④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力图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理想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西对比,中国渐趋衰落。

3、“康乾盛世”的特点:

矛盾相对缓合,秩序比较稳定,国力臻于鼎盛;文化上承上启下。

扩展资料

康乾盛世的背景

在文化上清廷一方面引导知识分子只钻研儒家经典,科举、考试,要以朱子的注释作为准则,“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民的思想。。

知识分子只好潜心古籍埋头注疏和考据。禁锢思想实际上是禁锢人的创造性。当人类由传统走向现代,最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主导中国未来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却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在这种“沉寂”中,中国不可能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康熙帝重视对汉族士大夫的优遇,他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南书房制度,并且向来华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与文化。乾隆时期鸿讲学术,然而他的开博学鸿词科不过粉饰太平,由于限制过多,所得人才不如康熙词科。

此时期有许多书籍出版,例如《续三通》、《皇朝三通》与《大清会典》等史书;著名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1773年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类书,这些都成为盛世的文化标志。

然而为维护统治却严厉控制思想,编书期间借机割裂焚毁大量不符其思想的书籍。此外大兴文字狱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连杀害或者流放。这些都让文人思想受到严厉阻碍,迟滞文化的发展。

-康乾盛世

  是的

  纪晓岚(1724—1805年),名昀,字晓岚。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二月,享年82岁

  纪晓岚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父亲纪客舒是一位著名的考据学家,做过京官,外放姚安知府。纪晓岚4岁开始读书,12岁随父入京。24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因服母丧,闭门在家,专攻考据之学,颇有造诣。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继授编修。乾隆三十三年,授贵州都匀知府。但皇帝认为纪昀学问优胜,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将其留在身边。同年四月,提升为侍学士。六月,因亲家做官亏空库银,要被抄家,他秘密通风报信,事发后,被发配到新疆,佐助军务。三年后召还,授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13年,所编《四库全书》告竣。在此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任内阁学士,一度授兵部尚书。《四库全书》告竣当年,迁礼部尚书。60岁后,曾五次掌都察院,三任礼部尚书。嘉庆八年,纪晓岚80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给予厚赠。旋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理国子监事,官居一品。

  纪晓岚一生,有两件事干得最多:一是编书史,二是当考官。编书史,除总纂《四库全书》外,还先后当过武英殿和三通馆的纂修官等,称一时之大手笔;当考官,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生甚众,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纪晓岚卒后,归葬故里,朝庭派员临穴致祭,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极尽人臣之荣哀。

  纪晓岚之所以成为历史名人,并非因为像电视剧里描写的那样“铁齿铜牙”,善于斗狠。而是在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总纂了《四库全书》和著作了《阅微草堂笔记》。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凡3503种,79337卷,是集中国历史文化之大成的一部千古巨制,对于搜集、整理、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纪晓岚对经学有精深的造诣,他继承儒家学派衣钵,旁通百家。在编撰经学书籍中凡是注疏之中莫哀一是,诸史记载发生歧异时,都由他支分厘定,其中词曲类、医药类、堪舆卜问类等专业,不能得出准确定义时都由他审定。他对收入的每一册书都仔细研读作好提要。在征集大量的书籍中他把许多海内秘籍、不为人知、散佚民间的万余种书籍进行了分门别类,规定应刊、应抄、应存的目录。

  此外,纪晓岚还一手删定润色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200卷。并奉命创编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成为研究我国古籍最方便的工具书。

  《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倾注了纪晓岚的毕生精力,无怪乎皇帝称赞说:“美富四库之储,编摩出于一人之手。”对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当代著名作家孙犁推崇备至:“随着年代的推移,它的价值将越来越高。百代以后,它一定会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晓岚追寻旧闻之作,近四十万字,含故事一千二百余则,自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陆续写成。这是纪晓岚最重要的文学著作,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但较之《聊斋》更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并有反封建礼教的内容,暴露了他的许多真实想法,流传广,百姓认可。

  《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令人读来饶有兴味,同时可以从中学到天文地理人伦等无所不包的知识。虽然其中不少篇言涉及鬼怪,但其目的不过是劝人向善。书中对于当时民间疾苦寄予很深的同情。此外,该书还记载了大量社会基层、边疆士卒和少数民族的故事,赞扬他们的勤劳质朴和胆识。无怪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记史略》中评论此书道:“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鬼狐以抒己见。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纪晓岚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但史书也有对他不利的记载,比如说他是圆滑的政客,在朝没有主持公正的勇气等等。

  刘墉

  1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这些作品总体上都表现了墨色浓厚,笔势浓肥,线条轻重粗细变化随心所欲的笔画特征。他的书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年学习董其昌,字体秀媚妍润;中年,学习颜真卿、苏轼各家,笔力雄健,丰泽厚实;晚年则锋芒内敛,造诣达到了高峰。

  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提为安徽学政。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监生员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调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命他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命在修书处行走。乾隆三十四年(1769),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擢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器识可用,诏授内阁学士,人直南书房。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任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是年底(乾隆四十三年),刘墉以劾举徐述菱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授湖南巡抚。时值湖南多处受灾,哀鸿遍野,无灾州县也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撅,百姓怨声载道。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井准许民间开采硝石。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迁刘墉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入直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等。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泰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在处理国泰一案上,刘墉不畏权要,刚正无私,足智多谋,与钱沣一起挫败了皇妃及和珅等人的阻挠而成功地执行了大清律法,为民除了害。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国泰案结,刘墉被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命署直隶总督。八月,又调吏部尚书,不久,充顺天乡试正考。是年底,充经筵讲官。次年五月,复兼理国子监事务。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充玉牒馆(修帝王族谱之处)副总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四月,以上书房阿哥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不久,授内阁学士,提督顺天学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迁都察院左御史,旋擢礼部尚书,并再次兼管国子监事务。五月,又署吏部尚书。嘉庆二年(1797)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五月,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察看黄河之后,他上疏请求于秋后在决口处“堵筑”,下游“宽浚”。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嘉庆四年(1799)三月,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坤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

  嘉庆四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称赞刘墉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

  嘉庆七年(1802),皇上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他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和珅

  和珅(乾隆十五年(1750年) -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纽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宠臣,以巨贪而出名。他生于乾隆十五年,父亲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他祖上是今辽宁清原县人,清初随清帝入关,住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

  生平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生。少贫好学,仪表俊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三十七年授三等的侍卫,四十年升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副都统。四十一年三月入军机。以善伺上意得宠幸,史书:“高宗(指乾隆)若有咳唾,和珅以溺器进之。”擅政20余年,升迁47次,权倾朝野,百官争相谄附。公然勒索纳贿,又排斥异己,致使吏治败坏,官场充斥小人。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未几,正月十三,嘉庆皇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贪银8亿两,当时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相等于当时清政府15年至20年的岁入。把钱财塞在他家的屋梁上。史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廷议凌迟,改赐和珅狱中自尽。其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帝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得免连坐。

佳期四五,问黄昏来否。说与低帷月明后。怕重门不锁,仙犬窥人,愁未稳花影匆匆分手。鸡缸三两盏,力薄春醪,何事卿卿便中酒,翻唤养娘眠,底事谁知,灯一点尚悬红豆。恨咫尺绳河隔三桥,全不管黄姑,夜深来又。——清代·朱彝尊《洞仙歌·佳期四五》 洞仙歌·佳期四五 佳期四五,问黄昏来否。

说与低帷月明后。

怕重门不锁,仙犬窥人,愁未稳花影匆匆分手。

鸡缸三两盏,力薄春醪,何事卿卿便中酒,翻唤养娘眠,底事谁知,灯一点尚悬红豆。

恨咫尺绳河隔三桥,全不管黄姑,夜深来又。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朱彝尊

我行昨出庐山西,藤竹苍苍阴虎溪。东林钟声晚出寺,高崖木叶秋平溪。白云万叠倏然合,窈眇回听清猿啼。洪州三月忆惝惚,径驾归艇轻于翳。宫亭湖东日初出,岚彩欲见一片青。烟迷沧州淼漭万余里,岩风忽落闻天鸡。屏风叠开张,浸入颇黎。沧海贯石梁,白日挂丹梯。松杉上接瀑布落,藤萝下拂云光低。须臾湖波兴,日晦风凄凄。香炉峰,摇曳同菰稗。舟行望远势还出,矫如踏云浮动之苍霓。山摇海荡不知处,想见枕石醉卧人如泥。晚泊湖心照南斗,仰视正与石门齐。莫言灵境近咫尺,帆樯倏过难攀跻。将游天地之一气,庐山从我到处如提携。——清代·姚鼐《望庐山》

望庐山

清代姚鼐

展开阅读全文∨ 我行昨出庐山西,藤竹苍苍阴虎溪。

东林钟声晚出寺,高崖木叶秋平溪。

白云万叠倏然合,窈眇回听清猿啼。

洪州三月忆惝惚,径驾归艇轻于翳。

宫亭湖东日初出,岚彩欲见一片青。

烟迷沧州淼漭万余里,岩风忽落闻天鸡。

屏风叠开张,浸入颇黎。

沧海贯石梁,白日挂丹梯。

松杉上接瀑布落,藤萝下拂云光低。

须臾湖波兴,日晦风凄凄。

香炉峰,摇曳同菰稗。

舟行望远势还出,矫如踏云浮动之苍霓。

山摇海荡不知处,想见枕石醉卧人如泥。

晚泊湖心照南斗,仰视正与石门齐。

莫言灵境近咫尺,帆樯倏过难攀跻。

将游天地之一气,庐山从我到处如提携。 ▲ 一林幽竹几时栽,怪石花砖砌绿苔。羽客游岩乘雨至,仙翁采药破云来。天台犹在眉毛耸,雁荡依然眼睫开。昨夜摘珠人报导,海中失却小蓬莱。——宋代·白玉蟾《假山》

假山

一林幽竹几时栽,怪石花砖砌绿苔。

羽客游岩乘雨至,仙翁采药破云来。

天台犹在眉毛耸,雁荡依然眼睫开。

昨夜摘珠人报导,海中失却小蓬莱。恰一似这鸳鸯分散那同时伴,恰一似这比目鱼捅残了一只眼,恰一似那大风卷走了同心扇,恰一似那冰雹打碎了并蒂莲。前本不著村,后本不著店,直揣就情字匆匆急路上赶。——近代·汪精卫《自苦》

自苦

恰一似这鸳鸯分散那同时伴,恰一似这比目鱼捅残了一只眼,恰一似那大风卷走了同心扇,恰一似那冰雹打碎了并蒂莲。

前本不著村,后本不著店,直揣就情字匆匆急路上赶。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

[作者] 朱彝尊   [朝代] 清代

其一樯燕樯乌绕楫师,树头树底挽船丝。

村边处处围桑叶,水上家家养鸭儿。

其二穆湖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

两岸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

其三西水驿前津鼓声,原田角角野鸡鸣。

苔心菜甲桃花里,未到天明棹入城。

其四长水风荷叶叶香,斜塘惯宿野鸳鸯。

郎舟爱向斜塘去,妾意终怜长水长。

其五屋上鸠鸣谷雨开,横塘游女荡船回。

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

其六秋水寻常没钓矶,秋林随意敞柴扉。

八月田中黄雀啄,九月田中黄雀肥。

标签: 湖水 景色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注释

[1]鸳鸯湖:一名南湖,在浙江嘉兴市南三里。棹(zhào)歌:一边划船一边唱的歌。

[2]穆湖:也叫穆溪,在嘉兴东北。

[3]卧柳:枝干斜卧于水上的柳树。

[4]鸠鸣:预示晴天。《埤雅》:“鸠,阴则屏其妇,晴则呼之。”谷雨:清明后一个节气。开:雨霁天晴。

[5]横塘:地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以分流东出,故名。 《横塘》:“横塘南北埭西东,拄杖飘然乐无穷。”荡船:摇船。

[6]浴蚕:育蚕选种的一种方法。即将蚕种浸于盐水或以野菜花、韭花、白豆花等制成的液体中,汰弱留强,进行选种。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作者朱彝尊简介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朱彝尊的其它作品

○ 出居庸关

○ 桂殿秋·思往事

○ 高阳台·桥影流虹

○ 卖花声·雨花台

○ 朱彝尊更多作品

王国维之死,是一个世纪的谜语,但总觉得他是为“忧心”而死。他找到叔本华做他的精神引领,而从叔本华那里领会到的悲观主义恰好促成骤然赴死的决心。“人生问题,往复胸臆”,度量王国维的一生,寻觅于哲理,探求于史学,往复于“人生”。他在探索史学上做出现代少有人与之比肩的大贡献,问题在于,他的死是不是说明他往复于“人生”的途中,寻寻觅觅,终而冻馁于野,无得归所?

其实,王国维也不仅是为“忧心”而死,他的遗言就是明证:“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反顾”。他死的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世变”。如梁启超所说,“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他也是为“文化”而死。凡是一种旧文化消逝,总有为此旧文化徇死的人。王国维属于这样的“前朝忠臣”。陈寅恪等人为王国维的骤逝,也由衷发出自己的感慨。如此复见王国维之死也并非忧一己之心。王国维死时也是很从容的,据颐和园园丁云,“先生约上午十点钟左右进园”,“初在石舫前兀座,久之,复步入鱼藻轩中,吸纸烟”。一个对自己的精神意义世界寻觅无着的人,会如此安详地从容他界吗?

王国维死后,家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遗书条理清晰,考虑周密,足见死者绝非仓促寻死。这与王死前几日无异常举止相吻合。但遗书一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却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成为70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久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

对王国维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而后世臆测大致又分几种:

一为“殉清”说。王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 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 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与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辈有别,郑等效命清室复辟,不惜委身于日本政客。而王国维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

二为“逼债”说。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曾与罗合作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罗、王已生隙,罗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论。但从王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它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

三为“惊惧”说。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冯、阎两军易帜,京师震动。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四为“谏阻”说。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

五为“文化殉节”说。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陈寅恪的诠释在同类者中立即得到共鸣,并在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但陈之观点,与其说是对王国维之死的解释,不如说是他以自己的一种心态来观照王国维的精神。

最后一种观点是“诸因素”。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 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回答者:天之翔云 - 秀才 二级 11-5 18:17

--------------------------------------------------------------------------------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50% (0)

其他回答 共 2 条

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湖自尽。他衣袋中有一封给家人的遗书,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

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致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遗书是前一天写下的。前一天清华研究所已放暑假,师生于工字厅开惜别会,王国维亦参加,与人作别如平时,因此他是从容赴死的。

其老友陈寅恪先生对其自沉有殊解:“世之人大抵能称道其学,独于其平生之志事颇多不能解,因而有是非之论。寅恪以为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

王国维为一代治学巨匠,其所遗《人间词话》被奉为文学批评之圭臬。

王国维为何自杀

1927年6月2日上午,中国20世纪杰出的学术大师王国维,正值其学术生涯巅峰之际,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沉弃世。消息甫传,顿使海内外学界同深哀悼。人们在痛惜他“中道而废”之时,更竞相揣度其不明不白自沉的原因。70余年来,猜测、推论,诸见纷陈而时有新见,又因各执一隅而难以定论,遂成20世纪中国文化界一大“公案”。

王国维自沉年代,正值中国社会处于激荡变革之际。1924年,冯玉祥兵临北京,逊帝溥仪被逐出宫。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开始后,北洋系统的冯玉祥、阎锡山先后易帜。北洋政府分崩离析,京畿之地草木皆兵。此时,王国维任教的清华校园也失去往日宁静。

据当年的当事人回忆,其时王国维虽然日常言行无异常时,但言及时局,辄神色黯然,有“避乱移居之思”。而当时,他生活与精神上的依托者罗振玉已携眷东渡,梁启超养疴津门。生性孤僻的王国维与他人少有交往,唯与清华研究院主任吴宓过从颇密。6月2日早晨,王国维忽然找到吴宓,说有事将外出,需借用5元钱。接钱后就出校门雇人力车急行而去。到了下午,家人找到吴宓处,说他没留片言出门至今未回。吴宓便着人四处寻觅,后从车夫处得知一长者去了颐和园,众人便到颐和园,也是遍寻不得。后来又从管理员处得知,有一长者曾在排云殿鱼藻轩字走廊徘徊多时。大家又寻踪找去,只见一地烟蒂,却不见人影。忽见稍远一点地方水中似有人影,有人就下水探寻,果然触到一人体,头没于湖底泥中,而后背衣衫还未完全浸透——正是已死多时的王国维。

王国维死后,家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遗书条理清晰,考虑周密,足见死者绝非仓促寻死。这与王死前几日无异常举止相吻合。但遗书一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却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成为70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久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

对王国维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而后世臆测大致又分几种:

一为“殉清”说。王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与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辈有别,郑等效命清室复辟,不惜委身于日本政客。而王国维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

二为“逼债”说。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曾与罗合作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罗、王已生隙,罗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论。但从王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它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

三为“惊惧”说。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冯、阎两军易帜,京师震动。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四为“谏阻”说。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

五为“文化殉节”说。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陈寅恪的诠释在同类者中立即得到共鸣,并在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但陈之观点,与其说是对王国维之死的解释,不如说是他以自己的一种心态来观照王国维的精神。

最后一种观点是“诸因素”。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郭汾阳(光明日报1999315)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以清室遗老自居。至老,王国维也没有剪掉作为时代象征的辫子。

1913年起转治经史之学,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先后致力于历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西北地理、殷周秦汉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释研究,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他治史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界有开一代学风的影响。

1923年春,当时溥仪小朝廷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五品)。

次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王国维结束了“南书房行走”的工作。胡适、顾颉刚等人邀约他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仅任教授;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给中国知识界留下了深深的颤栗和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

当时的一些清朝遗老把王国维比作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清史稿》还为他立了个“忠义传”。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先生认为“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热风·不懂的音译》)。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

参考资料:

光明网

回答者:lmasdf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1-5 18:18

--------------------------------------------------------------------------------

王国维早年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后来却又被其利用,激愤之下,不肯偷生!

1922年在溥仪的紫禁城小朝延内当五品官“南书房行走”,并得到了“食五品俸”,“赐紫禁城骑马”的封赏。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由于自己的阶级局限性,思想极其郁闷,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个人恩怨,“国家”存亡,圣人亦难免于俗世,死因大概如是,请各位方家指教!

1 职务名称之一。我国现今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处理综合情况,调查研究,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和交办事项等。 2 使馆中介于参赞和随员之间的外交人员。分一等秘书、二等秘书和三等秘书。受使馆首长之命进行工作,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 3 秘密机要的书籍文件。宫禁秘藏之书。 《汉书·刘歆传》:“及 歆 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 歆 大好之。” 汉 张衡 《西京赋》:“匪唯翫好,乃有秘书,小说九百,本自 虞初。”《晋书·荀勗传》:“及得 汲郡 冢中古文竹书,诏 勗 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 4 秘密机要的书籍文件。指谶纬图箓等书。 《说文·易部》:“秘书说曰:日月为易。” 段玉裁 注:“秘书,谓纬书。”《后汉书·郑玄传》:“遂博稽六蓺,粗览传记,时覩秘书纬术之奥。” 5 秘密机要的书籍文件。指朝廷机要文书。 6 官名;职务名。古代称掌管图书之官。如 汉 以来之秘书监、秘书郎皆是。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梁 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唐 李商隐 有《代秘书赠弘文馆诸校书》诗。 7 官名;职务名。掌秘要文书之官,如 三国 魏 之秘书令、秘书丞。 8秘书就是协助领导处理日常事务和各种办公室繁杂事务的专业人士。

编辑本段一、 秘书的涵义

  ①协助***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和交办事项的工作人员。②指秘书职务 秘书岗位是与领导岗位相伴生的,有了领导才有秘书的存在。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是一种有别于同事关系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处理的好坏事关全局工作的开展和秘书工作的成败。一般机关单位的秘书皆不是某个领导的专门秘书,是要为整个机关单位领导群体服务的,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从秘书职位的角度来看,秘书职位经历了从官职向社会职业转变的过程。  当今社会的秘书,在本质上是***工作的助手,既不能缺位无所作为,也不能越权胡作非为。

一、中国古代秘书工作

  1、起源:炎黄 殷商 前提:A社会组织、领导者需要辅助人员; B 文字书面信息的使用 2、各朝具体情况 原始社会后期:皇帝设“六相”,以仓颉为史官; 尧舜设百揆、秩宗、纳言等官职兼秘书工作 特点:工作范围不广,一人负责多事,分工不明,但已脱离萌芽状态,有一定雏形 夏商周:我国秘书工作正式确立 夏朝建立,制度完善,秘书产生,太史令、左右史、秩宗 殷商:巫史合一,称为“史巫”,负责占卜、传达王命、保管文书 西周:史巫分家,史官认秘书工作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对内参与国王决策、起草文书、宣布命令;对外接访、信件 特点:分工明确、职责重大、地位上升、可以参政 秦汉:秦: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汉:尚书台掌管奏章、参与决策;主薄、书佐为中下层秘书,保管文书、写公文 特点:地位空前上升,身兼多职 汉魏:曹操改秘书为秘书令 两晋:设秘书寺,下设秘书卿,秘书少卿,秘书丞,主簿官,形成完整秘书机构 特点:汉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激烈,低级秘书提拔为高级秘书 隋唐: 隋:避讳“忠”,中书省改为内史省,中书监改为内史监,门下省改为纳言 唐: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议,尚书执行 唐玄宗:翰林学士,内相,学士型秘书 军队:秘书官,参军 地方:参事,主簿,书吏 特点:要求高,科举,书法,文理判事,口才,外貌 宋元: 宋:中央集权空前集中,只有中书省参与机密,设枢密院 元:曾设行中书省,行枢密院 特点:a机构更繁杂,分工细密 b军政分立,秘书工作分为枢密院,中书省 c严格考选制度 明清: 明:内阁,六科,通政司,六书房,后期有司礼监 清:内阁,南书房,军机处 地方:师爷 特点:已形成系统完备严密的秘书工作体制,皇权统治,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近现代秘书工作

  1、 清末:纯粹以“秘书”二字命名秘书工作 2、 辛亥:承政厅、秘书长、政府文秘 3、 国民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健全秘书工作,明文规定职责,加强文书工作 4、 新中国:适合社会主义的工作组织组织制度,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5、 当代:公务秘书,私人秘书

外国古代秘书工作

  英:处理国王通信,处理机密的高官 日:秘书是官职,中央政府一级的部长助理 俄、法:秘密的文字材料

外国近现代秘书工作

  美:1、政府秘书、行政、法律、公司、经理、专业、技术、医学、教育、财经、通信、首席文字处理员、文字处理员 2、秘书机构:白宫办公厅、国务院、对外秘书服务处、联合国秘书处 3、秘书教育与考试,特许职业秘书考试 4、社会、专业、智能化 英:1秘书机构:内阁办公厅,内阁秘书处,内阁常务秘书,下院事物处、下议院长办事处 2、职级种类:(政府、私人、公司)行政-执行-文书、办事员-助理 3考试 日:日本型秘书、欧美型秘书;公务-事务-外事-企业-私人 级别:见习-初-中-高 宫内厅-内阁官方-总理本府-大臣官房交谈机构

(一)秘书官职化时代

  1中国秘书官职化时代 在我国,"秘书"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最初的含义是指物而非指人。 即带有神秘色彩的图书。根据古籍记载,这些图书主要有两类: 宫禁里的秘籍,因为是宫禁内收藏的各种经典文献,因而一般不予公开,故称为"秘书"。如《晋书·荀勖传》:"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 指谶纬图箓。这是一种在汉代流行的宗教迷信,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预算吉凶的隐语。 至东汉后期:"秘书"不仅指物,也指机构和人员。 古代的秘书工作者,被称为"史官"、"御史大夫"、"尚书"、"长史"、"主簿"等。 唯有一次例外,那就是东汉末年 魏王曹操为削弱当时位高权重的皇帝身边的秘书机构--尚书台的势力,曾设秘书令,以"典尚书事",这样,秘书令不仅具有原先掌管图书典籍的职能,而且还具有收发奏章、草拟和上传下达的职责。 至清末,我国的秘书工作真正名实相符。 辛亥革命后,秘书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 其一:秘书一词已完全摆脱了"图书"的含义,从原先指物转变为特指从事秘书工作的人或职位。 其二,对秘书人员所有的旧式称谓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对各级政府部门中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或相关职位均以"秘书"相称。 2国外秘书官职化时代 西方发达国家的定义。国际职业秘书组织(英文全称:professional secretaries international) "秘书"这个词来源于保密者。指那些被国王和王后雇佣来保守国家和私人秘密的人 今天Secretary第一个字母S大写的时候,意为部长或大臣,这是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 Secretary of State 在英国是指(主管政府一部门的)国务大臣,在美国则指国务卿。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意为外相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Home Affairs 则是内政大臣 Chief Cabinet Secretary 日本的"内阁官房长官" 沙特的石油部长、印度的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等。 资产阶级革命后,秘书职位主要承担的是辅助性管理这一内涵开始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另外,国外私人秘书的发展历史也相当悠久。 贵族成员多喜欢雇佣私人秘书为他们处理信笺、账目和邀请函等。商人也有秘书,他们通常被叫做"办事员"。如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哲学家约翰·洛克就曾长期担任著名领袖人物的私人秘书。16世纪英国的著名诗人约翰·邓恩也曾是掌玺大臣的私人秘书。 总之,在秘书职业社会化以前,秘书主要指在政府部门中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或为政府部门及高级官员提供辅助服务的公职人员,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秘书官职化时代。

(二)秘书社会化时期

  1国外秘书工作的社会化、职业化发展 英文Secretary出现了另一个重要含义 ,秘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开始确立。 第一个字母S小写的时候,就泛指受雇佣在办公室中从事处理信函、保管档案、安排业务等普通意义上的秘书工作人员 2我国秘书的社会化职业化发展 我国的私人秘书始于清朝,称幕客 幕客也称"西席、馆师、宾师"等,俗称师爷 由地方长官私人聘请,不拿官方俸禄, 不占政府机构编制,是地方长官的私人秘书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秘书主要是一种行政职位。 改革开放后,秘书开始由官职走向社会化、职业化。

(三)秘书和秘书实务的涵义

  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工作人员和公务服务人员。他们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是领导者、主事者的参谋和助手。 该定义可从3个角度来理解: 秘书服务的根本对象是领导者 秘书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处理信息和事务 秘书活动的根本性质是辅助性 秘书实务:秘书工作者通过具体操作,直接作用于实际事和物的过程。

译文:

江边上回忆往事,江水中映着她的倩影和秀丽的远山。我与她同船,共听滴滴答答的雨声。在小舟上各自孤宿,单薄的竹席衾被,我俩各自默默地忍受着严寒。

注释:

舸:船。

簟dian:竹席。

衾:被子,轻衾即薄被。

赏析:

清朱彝尊的《桂殿秋》,五句,二韵,二十七个字,纯属短词。

在如此短短的尺幅中,织进了词人缠绵悱恻的情思,描画出意中人眉眼。这就是该作赢彩的缘故。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词人以轻灵的笔触描绘了载着他和她的小船,随着回忆的水流,沿江驰向了秋风秋雨的越山的场景。开头一个“思”字,带起“往事”,进而提掣着全词,把全词的内容界域在回忆的范围里;再一个“渡”字,表明词人此行的去向和她一起乘着船儿沿江向前,至于去往何处,不得而知。词旨并非记游,而是透露一种朦胧的爱情。

“青蛾低映越山看”,词人描画意中人的形态,并没有着笔她的眼睛,“青蛾”下面的明眸显得朦胧,从而给人留下想像的余地。一个“低映”,再一个“看”,活画出少女遥望雨色迷蒙越山的情态。少女许有满腹心事。透过少女朦胧望山的身姿,似乎可以看到,在她不远处正在凝视着她的词人的形象。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共眠”,极险,险些使词趣跌入邪秽的渊薮。“听秋雨”,极写词人与意中人虽同舸共眠,却心愿难遂的凄苦心态与情状。

既然“秋雨”,天气便是“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深秋,但词人硬说“寒”,是因为“各自” “小簟轻衾”。

小簟,意中人所卧,隐写意中人娇小温柔;

轻衾,词人所用,隐写不耐秋凉。或日二人皆“小簟轻衾”;

但共眠分卧确是不容置疑的。否则,“各自寒”便无来由。

“各自寒”,即气温下降感觉到寒凉,原因许是“天气不寒人心寒”。这一韵曲折往复,蕴藉委婉,不言相思愁苦,而极言相思愁苦。

词人与意中人只是心神交会,并没结合。尽管好花旁落,词人却旧情不忘,写词《桂殿秋》。

如此痴爱之笔,却又不在字面直露,全在一“看”、一“听”、一“寒”中传出;

复杂难言的心绪仅凭一“共”、一“各”字,对相观照,诚为不凡圣手。

清代·婉约写景诗人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