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心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心悸简介,第1张

中医·心悸心悸(palpitation)为病证名。是指以自觉心跳,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者,称惊悸,病程较短而病情较轻;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称怔忡,病情较重而病程较长,为心悸之重症。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心悸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针灸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本身也有治疗作用。但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则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心律失常及某些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者,可参照治疗。各家论述追溯《黄帝内经素问》虽无心悸(惊悸、怔忡)一类的病名,但已经有了类似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曾经指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讲的“心澹澹大动”和《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讲的“心怵惕”,也是类似心悸的描述。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和《伤寒论》两部名著中,才正式提出了悸与惊悸的病名,并对它的发病原因,作了扼要的叙述,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还对惊悸的发病原因以及审证求因的方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后世医家系统地总结了临床实践的经验,对此进一步作了详细的说明,认为“惊自外至者也,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医宗金鉴·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的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证。《严氏济生方》不仅对惊悸有所载述,还提出了怔忡的病名,“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详见百科词条:心悸 [ 最后修订于2018/7/23 14:31:42 共1289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神庭为经穴名(Shéntíng GV24,DU2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属督脉。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详见百科词条:神庭 [ 最后修订于2018/5/5 17:39:04 共250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虚晕的辨证治疗 31 气血亏虚型眩晕 311 气虚眩晕 312 血虚眩晕 313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症状 314 证候分析 315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方药治疗 316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3161 方一 3162 方二 317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耳针疗法 3171 方一 3172 方二 318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穴位注射疗法 319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艾灸疗法 32 阳虚眩晕 33 肝肾阴虚 331 肝肾阴虚型眩晕的症状 332 证候分析 333 肝肾阴虚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334 肝肾阴虚型眩晕的穴位注射疗法 34 肾虚眩晕 341 肾精不足型眩晕的症状 342 证候分析 343 肾精不足型眩晕的方药治疗 344 肾精不足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345 肾精不足型眩晕的耳针疗法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虚晕的穴位 2 治疗虚晕的方剂 3 治疗虚晕的中成药 4 虚晕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虚晕 1 拼音

xū yūn

2 概述

虚晕为病证名[1]。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包括气虚、血虚、阳虚、肾虚等原因所致的眩晕[1]。

详气虚眩晕、血虚眩晕、阳虚眩晕、肾虚眩晕条。

3 虚晕的辨证治疗 31 气血亏虚型眩晕 311 气虚眩晕

《症因脉治·内伤眩晕》:“气虚眩晕之症,气虚即阳虚也。其人面色白,身无热,神识清爽,言语轻微,二便清利,时或虚阳上浮,头面得火,眩晕不止。”《医略六书·眩晕》:“劳倦伤脾,清阳下陷,眩晕倦怠,此劳役人多气虚眩晕。”治宜益气为主[2]。肺气不足者,人参生脉散合四君子汤;中气不足者,补中益气汤;心气不足者,酸枣仁汤;肾气不足者,都气丸;若真阳不足,虚阳上浮者,肾气丸加鹿角胶[2]。亦有因肾不纳气引起[2]。《医林绳墨·眩运》:“有醉饱房劳,损伤精血,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而眩运也。”

312 血虚眩晕

血虚眩晕又称血虚眩运[3]。《症因脉治·内伤眩晕》:“血虚即阴虚也,形体黑瘦,五心常热,夜多盗汗,睡卧不宁,头面火升,则眼花旋转。火气下降,则旋晕亦止,不比外感之常晕不休,不比痰火之暴发暴作,此血虚眩晕之症也。”

血虚眩晕多因损伤心脾,肝火炽盛,阴血亏耗而致[3]。治宜滋阴补血为主[3]。

血虚无火者,可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酸枣仁汤等方[3]。

血虚有火者,可用天王补心丹、知柏四物汤、知柏天地煎、知柏肝肾丸等方[3]。

失血过多所致者[3]。《丹溪心法·头眩》:“吐衄漏崩,肝象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运也。”治宜补肝养血,益气滋阴等法[3]。

313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症状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4]

314 证候分析

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苍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4]

315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方药治疗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4]

可用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为主方。本方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以治本病之本,同时兼有补血养肝,养心安神之功。若食少便溏,脾胃较弱者,当归宜炒,木香宜煨,并酌加茯苓、苡仁、泽泻、砂仁、六曲等以增强健脾和胃之力。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可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如血虚甚者,可加熟地、阿胶、紫河车粉(另冲服)并重用参芪以补气生血。因失血引起者,分析其出血病因而治之。[4]

如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时时眩晕,面白少神,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宜补中益气,升清降浊,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加减。[4]

316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3161 方一

治则: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处方:百会、足三里、脾俞、胃俞

方义:气血不足,脑脉失养,补足三里、脾俞、胃俞调理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百会升提气血,充益髓海,脑髓得养则眩晕自除。

随证配穴:心悸失眠-神门。

操作:毫针刺,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可灸。

3162 方二

[5]

治法:益气升阳,滋阴补血。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随证配穴:气短自汗者,加膻中、复溜。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或用灸法。

方义:百会为诸阳之会,可升举阳气以帅血上荣。血海、膈俞可补血。足三里、三阴交以调脾胃,益生化之源。气海培补元气。

317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耳针疗法 3171 方一

[5]

选穴:肾上腺、皮质下、脾、胃;

操作:常规消毒,每次选2~4穴,以毫针刺,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药物5%~1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B12。或05%~1%普鲁卡因等。

3172 方二

选穴:肾上腺 皮质下 额

随证配穴:气血虚弱-脾、胃。

方法:毫针刺,中等 ,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318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穴位注射疗法

心脾两虚取足三里、血海、脾俞,注入当归注射液,每次03~05ml,每日1次。令注药穴位产生较强的酸胀感。[5]

319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艾灸疗法

[6]

选穴:百会、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

灸法:艾炷无瘢痕灸,可用小艾炷,每穴10壮,灸至局部灼热红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发病时皆可施灸,需长期坚持。

32 阳虚眩晕

阳虚眩晕因阳气不足,清阳不能升达头部所致[7]。

《医略六书·眩晕》:“元阳寒冷,真火不归,眩晕,躁扰,此虚羸人多阳虚眩晕。”

阳虚眩晕症见头晕头痛,恶寒,耳鸣耳聋;或眩晕欲倒,气短自汗,手足冷,脉沉细;或晨起头晕,片时自定[7]。

阳虚眩晕治宜温阳补气[7]。用三五七散、参附汤、正元散、黑锡丹等方[7]。

33 肝肾阴虚 331 肝肾阴虚型眩晕的症状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332 证候分析

肝肾阴虚,髓海不足,则眩晕久发不已。肝阴不足,不能荣养于目,则视力减退。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故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肾阴虚则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为肝肾阴虚之象。

333 肝肾阴虚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5]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潜阳。

选穴:以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肝俞、肾俞、太溪、太冲、神门、照海。

随证配穴:五心烦热者,加内关、三阴交。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肝俞与太冲以滋阴潜阳。肾俞与太溪益肾滋阴,使髓海得充。神门宁心安神,以治少寐健忘、心烦。照海通阴维,善治口干。

334 肝肾阴虚型眩晕的穴位注射疗法

肝肾不足取肝俞、肾俞、悬钟,注入维生素B12,每穴03ml,每日1次。令注药穴位产生较强的酸胀感。[5]

34 肾虚眩晕

肾虚眩晕指肾虚精气不足,不能上充脑髓所致的眩晕[8]。《证治汇补·肾虚眩晕》:“人身阴阳,相抱而不离,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若*梦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肾虚也。”《医略六书·眩晕》:“肾水亏少,虚火炎上,眩晕耳鸣,此嗜欲人多肾虚眩晕。”又:“肾水不足,无以极养少火,而虚火炎上,不能纳气归元,故眩晕不已,谓之肾虚眩晕。”

治用鹿茸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方[8]。

341 肾精不足型眩晕的症状

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4]

342 证候分析

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萎靡。肾虚则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所以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4]

343 肾精不足型眩晕的方药治疗

治法:偏阴虚者,治以补肾滋阴。偏阳虚者,治以补肾助阳。[4]

可用补肾滋阴宜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为主方。方中熟地、萸肉、菟丝子、牛膝、龟版胶补益肾阴;鹿角胶可填精补髓。若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阴虚内热者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菊花、地骨皮等以滋阴清热。补肾助阳宜右归丸[备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为主方。方中熟地、萸肉、杜仲为补肾主药;附子、肉桂、鹿角胶能益火助阳。但附子、肉桂辛温刚燥,不宜久服,常服宜改用巴戟肉、仙灵脾等温润之品,助阳而不伤阴。若眩晕较甚,阴虚阳浮,二方均可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潜浮阳,同时应注意突发中风之可能。[4]

344 肾精不足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治则 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处方 百会 悬钟 肾俞 太溪

方义 百会属督脉,入络于脑以止眩晕;悬钟为髓会,补益精髓;肾俞、太溪俞原相配,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随证配穴 遗精-关元、三阴交,耳鸣-翳风。

操作 毫针刺,均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345 肾精不足型眩晕的耳针疗法

方一:

[5]

选穴:肾、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胃;

操作:常规消毒,每次选2~4穴,以毫针刺,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药物5%~1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B12。或05%~1%普鲁卡因等。

方二:

选穴:肾上腺 皮质下 额

随证配穴:肾精亏损-肾、脑。

方法:毫针刺,中等 ,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4

1、清肝明目  

菊花属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之一,主要以头状花序供药用。据古籍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对口干、火旺、目涩,或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2、治风热感冒  

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病等。对眩晕、头痛、耳鸣有防治作用。  

3、降血压、抗癌  

现代医学也研究证实,菊花具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的作用,长期饮用能增加人体钙质、调节心肌功能、降低胆固醇,适合中老年人和预防流行性结膜炎时饮用。

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也有较好的疗效。同时,菊花茶香气浓郁,提神醒脑,也具有一定的松弛神经、舒缓头痛的功效。

扩展资料:

不宜喝菊花茶的人群:

1、孕妇  

菊花茶性寒、味甘,有极好的祛除火气之效,但孕妇自身免疫力低下、脾胃较为虚弱,食用菊花茶容易刺激肠胃,引起肚疼腹泻等症状,不利于胎儿的健康成长。  

2、过敏体质者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人会对菊花茶过敏,如果喝了菊花茶就会引起皮肤红肿、红疹等过敏现象。所以那些过敏体质的人喝菊花茶反而会有副作用,对自己的健康不利。  

3、寒性体质者  

寒性体质者畏寒怕冷、身体孱弱、脾胃虚弱、免疫力低下,即使夏季也会有手脚冰凉、腹泻肠胃不适等症状,菊花茶性寒,只会加重其症状,对健康不利。

人民网-菊花茶清肝明目 五类人不宜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