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平事迹/时间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孔子的生平事迹/时间线,第1张

你好!^_^请参考tccg/sys/SM_themepage=45e7c8da 孔子年表 年龄 纪元 生平 一岁 西元前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 鲁襄公二十二年 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  三岁 西元前549年 周灵王二十三年 鲁襄公二十四年 父叔梁纥卒,葬于鲁东防山,孔母颜征在携孔子移居鲁都曲阜阙里。 六岁 西元前546年 周灵王二十六年 鲁襄公二十七年 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 十五岁 西元前537年 周景王八年 鲁昭公五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七岁 西元前535年 周景王十年 鲁昭公七年 母颜征在卒。 十九岁 西元前533年 周景王十二年 鲁昭公九年 娶宋人丌氏之女为妻。 二十岁 西元前532年 周景王十三年 鲁昭公十年 仕鲁委吏,子伯鱼生,因鲁君以鲤赐孔子,故以鲤为名。 二十一岁 西元前531年 周景王十四年 鲁昭公十一年 为乘田吏。 二十七岁 西元前535年 周景王二十年 鲁昭公十七年 学于郯子。 二十九岁 西元前523年 周景王二十二年 鲁昭公十九年 学琴于师襄。 三十岁 西元前522年 周景王二十三年 鲁昭公二十年 子曰:”三十而立”。此时孔子已在学业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前后,开始创办民间教育,收徒讲学。 三十四岁 西元前518年 周敬王二年 鲁昭公二十四年 孟僖子将死,嘱其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 三十五岁 西元前517年 周敬王三年 鲁昭公二十五年 孔子因鲁乱适齐。 三十六岁 西元前516年 周敬王四年 鲁昭公二十六年 与齐太师语乐,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兴奋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三十七岁 西元前515年 周敬王五年 鲁昭公二十七年 齐大夫扬言欲害孔子,孔子自齐返鲁。 四十岁 西元前512年 周敬王八年 鲁昭公三十年 子曰:”四十而不惑。” 四十七岁 西元前505年 周敬王十五年 鲁定公五年 阳虎馈孔子豚,劝孔子出仕,孔子坚持”无道则隐”的主张,退而修《诗》、《书》、《礼》、《乐》,以教弟子。 五十岁 西元前502年 周敬王十八年 鲁定公八年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因子路反对而未成行。 五十一岁 西元前501年 周敬王十九年 鲁定公九年 任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卓有政绩,治理一年,四方则之。 五十二岁 西元前500年 周敬王二十年 鲁定公十年 由中都宰升司空,由司空升大司寇,摄相事。夏,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今山东莱芜县南),齐欲劫持定公,孔子以礼乐斥之,齐君敬惧,遂定盟约,并将侵占的郓、讙、龟阴等地归还鲁国,以谢过。 五十三岁 西元前499年 周敬王二十一年 鲁定公十一年 为鲁大司寇,鲁国大治。 五十四岁 西元前498年 周敬王二十二年 鲁定公十二年 为鲁大司寇,子路为季氏宰,将堕三都,毁叔孙氏的郈(山东东平县境),毁季孙氏费城(山东费县),孟孙氏的郕(山东泗水县境)被围,未攻克。 五十五岁 西元前497年 周敬王二十三年 鲁定公十三年 《论语.微子》:”齐人归(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孟子.告天下》:”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膰肉不至,不税冕而行。”孔子失望,遂去鲁适卫。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由卫适陈途中,路过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围困了孔子,后经蒲(今河南省长垣县)地,又当地乡人所围,孔子与蒲人定盟,返回卫国。 五十九岁 西元前493年 周敬王二十七年 鲁哀公二年 《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孔子去卫,经过曹国到宋国,在适未的途中,未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无奈微服过宋,逃到郑国,郑国亦不留,又取道适陈。 六十三岁 西元前489年 周敬王三十一年 鲁哀公六年 是年吴伐陈,楚来救,陈国大乱,孔子离陈过蔡地去负函(楚地,今河南信阳),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七日,弟子饥馁皆病,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止,楚昭王欲重孔子,使奉币来聘,将以书社七百里封孔子,由于楚令尹子西的阻拦,此议遂止。孔子适卫。 六十七岁 西元前485年 周敬王三十五年 鲁哀公十年 夫人丌官氏卒。 六十八岁 西元前484年 周敬王三十六年 鲁哀公十一年 春,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为季氏将左师,与齐军战于鲁郊,克之,季康子问他怎学会作战的,再有说,学于孔子,遂荐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归鲁,孔子去鲁访问列国诸侯,颠沛流离凡十四年,至此才算结束。孔子返鲁后,季康子欲行”田赋”,问于孔子,遭到孔子反对,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并且继续聚徒授业, 六十九岁 西元前483年 周敬王三十七年 鲁哀公十二年 七十岁 西元前482年 周敬王三十八年 鲁哀公十三年 七十一岁 西元前481年 周敬王三十九年 鲁哀公十四年 七十二岁 西元前480年 周敬王四十年 鲁哀公十五年 七十三岁 西元前479年 周敬王四十一年 鲁哀公十六年 夏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水边。 2010-06-04 01:27:01 补充: coco90255372 :你好!^_^ 请阁下为这条票选平手的问题选出最佳答案好吗 谢谢。

参考: tccg/sys/SM_themepage=45e7c8da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他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家世与生平 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征在曾见到麒麟。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2],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对古籍的整理编修 相传《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是孔子对鲁国原始国家历史材料进行编辑后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春秋》非孔子所编撰。)《春秋》一书所载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称为春秋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书,是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献:《论语》。汉代定型的《礼记》一书中也有关于孔子思想的记述(如其中的《大学》 及《中庸》等),又有记录孔门思想的《孔子家语》一书,传统上被认为多伪撰之说,近年来,逐步得到学界重视。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被称为亚圣的孔丘之后最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四书与《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儒家学说之核心经典。 孔子与中华文化 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论,以“无为”治国。中华文化从此和孔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国学大师柳诒征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赶走,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由于齐相国晏婴的反对,孔子几年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阻碍了进步。

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

扩展资料: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最早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共六经,后《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儒家经典:《易》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儒家经典:《书》

  即《尚书》,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儒家经典:《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儒家经典:《周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儒家经典:《仪礼》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儒家经典:《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儒家经典:《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

  《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儒家经典:《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儒家经典:《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儒家经典:《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