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出处是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出处是哪里?,第1张

大(dà)知(zhì)闲闲(xián),小(xiǎo)知(zhì)间间(jiàn),大(dà)言(yán)炎炎(yán),小(xiǎo)言(yán)詹詹(zhān)。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出自战国时庄子所著《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写作年代

《齐物论》末节中的“昔者”二字,为推断其著作年代提供了一项铁证。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已处于战国后期。“昔者”说明在庄子死后又隔了很长一段时期,推断为秦汉之间,是有可能的。从文字上看,也确为后人追述的口吻。

《齐物论》不同于先秦时代的一般著作,当时著作很少特立题目,皆先成篇章,然后或取首句中的数字,或随取二字以安题,其题亦无甚意义。《齐物论》以论名篇,亦为古籍中所罕见。

《论语》虽以论名书,至汉初方普遍使用,如《过秦论》、《盐铁论》等,即以《庄子》三十三篇的命题,除《齐物论》外,有以三个字为义,有用两个字作为篇名,都没有以论来命题。由此可证,应成书于开始以论名篇的秦汉之间。

从《齐物论》的内容来看,确带有秦汉之间的时代思想特征,如对至人的描绘:“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税利害之端乎?”又言圣人:“旁日月,挟宇宙,参万岁而一成纯。”秦始皇、汉武帝都向往神仙,追求长生不老,可以说是《齐物论》中至人、圣人的影响。

《齐物论》还综合了慎到、公孙龙及老子诸家的学说,则此论产生之最早时期,亦不得在《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的成书之前,《慎子》与《公孙龙子》大约成书于秦汉以前的战国晚期。

而《老子》书的著作年代则说法很多,然大多数人皆倾向于成书在战国时期。《齐物论》既然吸取了《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中的内容,则其著作年代,必然在这些书之后,再早也不会早于战国晚期。

综上所述,《齐物论》的成书年代,当是在战国晚期以后,汉初写作的《 淮南子》成书之前,定为秦汉之间。

社会环境

战国时代的说客们,每一个都是好强雄辩,彼此执著于自己的观点。从而勾心斗角、彼此伤害,而不是真正体会“道”的情怀,更别说淡然明志、自得其乐。所以他们从生活态度上就已与“道”背离而驰了,庄子对他们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虑、蒸成菌。

日夜相抵乎前而莫知其所萌。”作为说课的知识分子们高兴、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虑感叹不断、反复恐惧焦躁不安,就像音乐从虚空的东西里发出来的一样,菌类被地气蒸发而出。这种种情绪和心态日夜在自身面前循环更替变化着,却不知道是如何萌生出来的。

人们以此追求真理,又口口声声地不断认同、追寻,却是不知不觉地在远离真理。

战国时期,百家议论纷纷,思想复杂混乱,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根本上都出于自身、是齐一的。他批判那些执着于分别是非对错、好胜好强的心态。他认为“道”本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自然而然的,那么追求真理,寻求“道”的人也应具有逍遥自在的、没有任何束缚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面对百家烽起的社会现实,庄子敏锐地注意到了“当时之为论者”们的许多令人深感痛心的表现,并且发现他们全都表现出了“弱于德,强于物”的倾向,一味投身于对外物的探求,而不在乎对个人生命的培护。因此,他们也必然会在“与物相刃相靡”中丧失本真之我,并使自己的生命受到戕害。

庄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寻求一条解开心灵枷锁,破除执著、达到自由自在的心灵世界之路。正是“当时之为论者”们在论辩中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所异化的这一令庄子深感痛心的社会现实的存在,才让庄子如此迫切地提出齐一“物论”思想。

-齐物论

如果是欣赏,最好读《庄子译注》,其中每篇的前面有题解、中间是原文,后面有注释和译文,很方便初学者。

如果是研究,最好读[清]王先谦撰的《庄子集解》或[清]郭庆藩撰的《庄子集释》(全4册),以上两书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涡阳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英文名称:Mencius)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郭庆藩:《庄子集释》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三本,中华书局1983版)

王先谦:《庄子集解》( 王是清朝人,上海书店1986年版)

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周乾荣:《庄子探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张默生:《庄子新释》(张默生原著、张翰勋校补,齐鲁书社1993年版)。

1 求关于庄子的名言及句子解释

庄子名言从此中感悟道之高深。

名言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凡人心险于山川”–––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古之真人,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观改变客观),不以人助天(不以人为妨碍自然),是之谓真人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战而赢得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

2 关于庄子一句话的解释

这是道家希望世间达到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而能使世人回归或者保持在一种蒙昧原始的状态,这样的世界实际上是最纯洁的。

所引用的这一段话的解释如下:人们能含藏其明,天下人就不再炫耀夸张;人们能含藏其聪,天下人就不再受累害;人们若能含藏他们的智慧,天下就不会再迷惑;人们能含藏他们的德行,天下就不会再有邪恶。(摘自《庄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次版 ,P134) 明,和暗相对,整句的意思是世间没有人炫耀的话,就不会有相互攀比以至于越来越多人攀比炫耀;聪,古意指耳朵听力好,这里可以理解为聪明,整句的意思是没有人耍聪明的话,人们就不会知道聪明是什么,所以就不会有人被人动脑子受累受害;知,通智,智慧,意思是没有人比别人聪明和掌握更多知识的话,人们就不会在智力知识上有差别,人类的认知也不会有发展和区别,这样就不会有人产生迷惑;德就是德行,道德,没有人提倡所谓的道德,就不会产生相对的恶,也就不会产生道德判断。

这种思想属于庄子思想中的绝对论,意思是消除相对性,那么世界就不会存在不平等的现象,是一种美好但是不可能的思想。

3 庄子的名言(附解释)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白话释义: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朝代:春秋

作者:庄周

出处:《庄子•齐物论》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白话释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朝代:春秋

作者:庄周

出处:《庄子•养生主》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白话释义: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朝代:春秋

作者:庄周

出处:《庄子•逍遥游》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白话释义: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朝代:春秋

作者:庄周

出处:《庄子•大宗师》

五、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白话释义: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朝代:春秋

作者:庄周

出处:《庄子•人间世》

4 解释庄子的话

第一个的好象出自《九章算术》(出自我的数学老师之言),这好象是个数学问题,一根棍子,每天取他的一半,是取之不尽的,但庄周的思想是具有深度和韧性的,我想还有个意思是人的潜能永远挖掘不完,呵呵,纯熟刍议。

幸好我看了庄子的《南华经》,这是个哲学问题,是个有关统一对立的哲学问题,意思是大鸟在飞而它的影子是相对鸟本身不动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第三个问题和老子的在《道德经》的一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大巧若拙,大直若曲,大辩若讷。就是有的事物看起来一个样子,但其本质却和对他的感性认识不同。这是大智慧啊,庄周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第4个问题嘛,太阳刚出来是确实不热,太阳中天时确实也很热,问题就在大与小上,初升的太阳在地平线上,有参照物,即地面,显得太阳很大,而中天的太阳悬在天空中,是没有参照物的,所以显的太阳很小。

哎呀,打这么多字累死我了~~~~~ 呵呵

这就是我的答案,谢谢!

5 庄子的名言(附解释)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大宗师》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解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齐物论》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

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庄子·秋水》。通过查询中国各大古籍,在《庄子·秋水》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谢绝楚国使者聘任。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宋国蒙邑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