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三年长安城兴宁坊住的什么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唐贞观三年长安城兴宁坊住的什么人,第1张

唐贞观三年长安城兴宁坊住的是达官贵人。唐代长安兴宁坊,也叫兴宁里,位于长安城通化门附近,这还是处繁华的高档住宅区,《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太平公主、唐代名相姚崇、大将军李愬、太子少保崔琳等人都住在这里。

十大风景简介:

1、九寨沟

没有一个到过九寨沟的人,能否认她超凡的魅力。人们说,如果世界上真有仙境,那肯定就是九寨沟。这是一个佳景荟萃、神奇莫测的旷世胜地;是一个不见纤尘、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沟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的精灵是水、湖、泉、瀑、滩、连缀一体,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不愧为“中华水景之王”。

九寨沟位于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巍峨的岷山山脉深处,距成都400多公里,纵深40多公里,总面积6万多公顷,三条主沟形成Y形分布,总长度达60余公里。原来这里由于交通不便,几乎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仅有九个藏族村寨座落在这片丛山峻岭之中,九寨沟因此得名。这里保存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色,因而有着自己的特殊景观。

九寨沟,因沟内有九个寨子而得名。这九个寨子又称为“何药九寨”。这里藏胞的语言、服饰和习俗,与四邻的藏胞有着明显的差异。据考证,他们的祖先原来生活在甘肃省的玛曲,属阿尼卿山脚下的一个强悍的部落,随松赞干布东征松州时留在了白水江畔。>中记载了唐初叶蕃东征时,松赞干布以勇悍善战的河曲部为先锋,一举占领松州,后部分人马被留在了弓杠岭下。他们将原河曲的俄洛女神山的传说及部落出生传说均带到了九寨沟内。九寨沟的色嫫山名及蛾洛色莫的传说都源于河曲。

2、天安门

座落在广场北端的天安门城楼虽饱经沧桑却依旧朝气蓬勃、威严四仪。天安门是北京城的眼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是明代皇城的正门,当时叫“承天门”,有承天启运之意。刚开始修建的时候,可不是现在看到的这个模样,而是五座木牌坊,后来改建成九开间门楼。清顺治八年(公元 1651年),清世祖福临重新修建这座城楼。建国后,人民政府又重建了城楼上的木建筑、加厚城墙,才成了现在的样子。明、清两朝,这儿是禁地,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覆灭为止,除了皇亲贵族,老百姓不准过往。它最大的用途,是国家有大庆典(如皇帝登极、册立皇后)时在此举行“颁诏”仪式。而如今只要有机会,你随时都能登上这座城楼,去眺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 

在晴朗的天宇下,城楼上有**琉璃瓦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朱红的柱子和城台,白色的华表、石栏杆、石狮子,金水桥一一浮现。碧水青天,丹墙绿树,石栏黄瓦,画梁朱柱,色彩丰富,轮廓美丽,宏伟端庄。

站在城楼上,放眼望去,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这些气势轩昂的现代大建筑竖立在宽阔的广场上,使广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庄严的布局、磅礴的气势,会使每一个中国人油然而生自豪之情。

历史的回声仿佛还在回响,历史的步伐依然在前行,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同共和国一道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新的黎明。新北京十六景之首。

3、张家界

张家界市(原名大庸市)位于湖南的西北部﹐总面积为二千三百四十三平方公里﹐武陵山脉横贯市境南部﹐其气候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8C﹐四季宜人。

4、八达岭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是开放最早的一段长城,城墙全长3741米,八达岭长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此段长城修筑工程非常宏大,城墙高大坚固,敌楼密集。城墙随着山峰的走势,蜿蜒起伏,如巨龙盘绕。

5、黄山

黄山,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遣产”名录,蜚声中外,令世人难忘。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黄山将以它雄奇的容貌迎接四海宾客。

7、桂林山水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8、泰山

泰山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亦与秦汉之际开始的封禅活动有关。封建帝王的封禅活动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

9、东方明珠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468米,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是新上海的标志性建筑,2001年5月开放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成为新的亮点,形成了"上塔观新上海、下塔看老城厢、登船游母亲河"三位一体的都市旅游格局

第十名:西湖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老城墙

  现在的潍坊,建国前为潍县县治。据史料记载,汉代创建土城,时称北海郡,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始修石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建东关,1866年(清同治五年)竣工。西城和东关坞以白浪河相隔,西城城墙用石块砌成,呈龟甲状,设四处城门,东曰朝阳门,西曰迎恩门,南曰安定门,北曰望海门,城墙四隅各有角楼和炮台。后经多次修整,使城墙平均高37丈,厚26丈,周长12353丈,垛口1600多个。 老城墙

  城外护城河宽2丈、深5尺。老潍坊有形容人的脸皮厚为“城墙拐弯加三尺”之说,也说明了城墙的厚实。东南角城墙上有文昌阁和魁星楼,东北角城墙上建有北极庙,西北角、西南角城墙上有南极庙和武昌庙,庙中祀有神灵,传说颇多。民国23年(1934年)拆除东门城楼和瓮城新建四面“哥特”式标准钟,民国24年在钟楼上的这座标准钟,计时鸣钟,声传数里。 东关城墙用三合土夯造,类似蛇皮,与西城的龟背状,巧妙地形成了“龟蛇相依”城市布局。东关坞有七楼八阁九街十八巷之说,七楼即七个城门楼:东曰升曦门,西曰庆城门、通济门,西南曰奎文门,南曰鸣凤门,西北曰耀武门,北曰游麟门;八阁为玉皇阁、镇武阁、三官阁、王母阁、白衣阁、三元阁和两处观音阁;现仅存的三元阁门洞位于潍县东关鱼市街西端,又名鱼店阁、绿瓦阁,建于明初,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重修,阁内有许多叙述关羽生平事迹泥塑。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原潍坊风筝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大型风筝博物馆,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造型选取了潍坊龙头蜈蚣风筝的特点,屋脊是一条完整的组合陶瓷巨龙,屋顶用孔雀兰琉璃瓦铺成,似蛟龙遨游长空伏而又起,设计风格在国内独树一帜。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旨在收藏、陈列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及有关风筝的文物资料。在共约2000平方米的展室里,介绍了风筝的历史、分类、创新以及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界友好往来和潍坊的概况。展览以1000余只风筝精品、300余件翔实的风筝文物资料以及照片、文字、绘画、复制品等,全面、客观地展现了潍坊风筝所独有的题材广泛、造型优美、绘制精细、色彩艳丽的风格,介绍了富有构思大方、造型夸张、色彩对比鲜明、注重飞翔性能、研究价值较高的外国风筝;重现了1988年各国风筝组织代表推举潍坊为“世界风筝都”及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成立的重大史实。此外,该馆还设有书画、民俗、奇石、工艺品、景德镇精品瓷器等展厅,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璀璨文化所独具的艺术魅力。

  十笏园

  十笏园为中国北方园林建筑。始建于明代,又名丁家花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面积2000平方米。因占地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故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潍坊十芴园

  十笏园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陈兆鸾(清顺治年间任彰德知府)、郭熊飞(清道光年间任直隶布政吏)曾先后在此住过,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作私邸,修葺了北部三间旧楼,题名砚香楼,开挖水池,堆叠假山,始成私人花园。十笏园是整个丁宅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该建筑群落除“文革”中被毁的后花园外,现存的建筑面积一万零四百平方米,古建筑房屋200余间,其中仅十笏园中的大小建筑就多达34处。 十笏园既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园林,又是文物陈列馆所,曾为潍坊市博物馆原馆址所在地,异彩纷呈的文物分批轮流陈列,使这座名园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西游记》高老庄就是在十芴园拍摄。

  范公亭

  范公亭公园位于青州城西门外一块300余亩大的小盆地里,包括范公亭和李清照故居、洋溪湖、永济桥墩和满心亭等景致,这里地势低洼,绿树成荫,南阳河穿流其间。这里虽与城里只有一墙之隔,但由于地处盆地之中,气候宜人,冬暖夏凉,严冬不结冰,盛夏无酷暑,气温城里相差3~5度,是一处难得的旅游胜地。

蓝田猿人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南50公里处蓝田县陈家窝村和公王岭。1963年和1964年分别在两地发现距今50~100万年的女性头骨化石。按照国际科学命名惯例,定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通常称为"蓝田猿人"或"蓝田人"。蓝田人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头骨具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眉骨大而粗,前额低平,头骨壁较厚,脑量780毫升,比北京人更加原始。蓝田人所使用的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球,多用石英脉、石英打制。1979年在公王岭建立了蓝田猿人遗址保管所,供专家学者研究和游人参观。�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东郊灞桥区半坡村北。是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文化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分布面积5万平方米,1954~1957年,5次挖掘面积1万平方米左右,发现房屋遗址45座,围栏2 座,储藏窖穴200多个,陶窑遗址6座,墓葬250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万件之多。生产工具主要是用骨石两种原料做成。石制工具有斧、锛、凿、刀、铲、砍伐器、磨棒、磨盘、箭头、网坠和纺轮等,骨制工具主要有刀、锥、铲、凿、针、箭头、鱼钩和鱼叉,其中以骨鱼钩和骨针最为精美。半坡先民在母系氏族公社内以从事农业为主,兼有打猎、捕鱼、家畜饲养和陶器制作等生产活动。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按种类分有钵、盆、碗、壶、瓮、罐、甑等;按用途分为饮食器、储藏器、炊器等;按质料分为粗砂陶、细泥陶两种。主要颜色为红色,其次是灰色和黑色。整个遗址由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墓区组成,居住外围设有壕堑,兼作防护和排水之用。房址大小不等,多为半地穴式,其中有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面积较大的房屋为氏族首领的住房,兼作氏族成员聚会处。遗址墓葬集中,排列有序,分屈肢和仰身直肢葬。墓中的随葬品主要有钵、盆、碗、壶、瓮、罐、瓶等,主要是陶器。许多陶器底部有席纹和布纹,细泥陶器上多施以红底黑花彩绘,以几何图形最多,也有动植物形象。这表明半坡人不但掌握了实用陶器的制作技术,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创造能力。有些陶器上刻画着简单的标志符号,共有22种113个,可视为早期文字的雏形。遗址证实,半坡的先民已进入农业社会,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58年在半坡村建立了中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命名为"西安半坡博物馆",有一个遗址保护大厅、两个文物陈列室和一个陶窑遗址室。展出复原的房屋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具等,给游人展现了遥远的半坡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的真实图景。�

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骊山山麓临河东岸二级台地上的姜寨村。是迄今发掘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4米,由下向上分五个类型序列: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西王村类型)和客省庄第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整个遗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略呈圆形,布局较整齐,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中间为一块广场,所有房屋都围绕广场形成一个圆圈,门户也向中央开。房屋按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种,按位置可分为地面建筑、半地穴和地穴式三种。房屋有100多座,分为5个群体,每个群体都有一个较大的房子,略晚的房子还施以白灰。在居住地内外有许多陶窑。墓地主要在居住地区外东南方,墓葬有600多座,其中有400座属于半坡类型,有200座属于史家类型。姜寨遗址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有1万多件,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还有许多骨器,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彩陶器中有许多件前所未有的葫芦形鱼鸟纹彩陶瓶,表现了精湛的技艺,说明制陶作为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已有相当发展。姜寨遗址具有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特征,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罕见的。这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性质、社会组织、生产技术、家庭婚姻制度、社会生产状况及解决新石器时代的序列问题,都提供了宝贵资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原始人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画卷。该遗址已回填,地表为农田,保存较好。�

丰镐遗址

丰镐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安县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为西周都城遗址。城址范围待考。丰镐是西周文王所建丰京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在河西,镐在河东。周王朝在此建都约300年,周平王东迁后废弃。丰京遗址在客省庄、马王村和新旺村一带,发现有大建筑群遗址,且发现有一套完整的地下排水管道。中心区为最大的夯土基址,坐北向南,东西长615米,南北最大进深355米,总面积18268平方米。镐京遗址在斗门镇花园村、普渡村至落水村、眉乌岭一带的高冈地带。发现有大型宫室遗址,平面呈"工"字形,中央主体建筑南北长59米,东西宽23米,南北还有规模相当的对称分布的两组附属建筑群。还发现数以百计的西周墓葬。 1957年,在张家坡发现殉葬车马坑,共4座。其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内部有驾四马作战用的戎车和驾二马乘坐用的轺车各一辆,戎车驾马全部以青铜作饰,轺车驾马大部用海贝填饰,工艺考究,造型精美。遗址中还发现有许多窖藏,出土器具100余件,其铭文记载了周王朝的一些史实。这里的发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探讨西周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西周丰镐二京的城墙、布局以及附近的西周王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秦汉栎阳城遗址

秦汉栎阳城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北阎良区武屯乡关庄和御宝屯一带。秦献公二年(前383)秦国都城由雍城迁至栎阳。公元前356 年孝公在此诏令天下,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秦末项羽三分关中,栎阳曾作为塞王司马欣的都城,汉高祖刘邦也曾一度以栎阳为都城。栎阳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16公里。东、北墙已破坏,南城墙残长1640米,宽6米;西墙残长1420米,宽8~16 米。勘探3个城门,包括南门一个,西门两个;道路13条,其中东西路6条,南北路7条;另外,还勘探出建筑和作坊遗址15处。栎阳城遗址有大量瓦砾堆积,还出土有铜斧、铁铲、铁块、石磨、石范、石夯头、绳纹筒瓦、板瓦、水道、井圈、陶盆、瓮、罐、簋等遗物。�

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皇陵位于临潼区骊山镇东5公里处。经探测,陵有内城和外城,内城为方形,周长2525米;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94米;陵高76米,为覆斗形,底边为485×515米,巍然矗立。从陵冢向东15公里处是兵马俑坑。兵马俑坑坐西向东,共三个,呈"品"字形。一号坑在南,最大,深5米,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排成38路队伍,有同真人大小的武士俑6000 多个,拖战车的陶马俑24匹,驷乘战车6乘。武士俑身高18米,神采各异,栩栩如生,身着短衣或铠甲,腿扎行膝,姿态不一,都威武矫健。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端北侧,面积6000平方米,呈曲尺形,由骑兵、距车、步卒、射手混编而成,有兵马俑1000余件,还配有实战的武器。三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东西长176米,南北宽714米,面积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内有战车一乘,卫士俑68个,似为军旅中的统帅机构,也配备大批武器。3 个俑坑分别组成阵势庞大的步、弩、车、骑4个兵种的队伍。兵马俑坑是研究秦代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及科技的实物资料库。�

阿房宫遗址

阿房宫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西部未央区三桥镇阿房宫村附近。阿房宫是秦代所修大型宫殿。秦始皇建成前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续修建。楚项羽入关以后,全部焚毁。其遗址范围,南自丰镐路和平村,北至新军寨,长约5公里;东到氵皂河岸,西达王寺村西500米,宽约3公里。今前殿遗址在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东西约1320米,南北长420米,面积约492万平方米。前殿东北有"北司"遗址,出土刻有"北司"、"左宫" 等小篆文字的绳纹瓦片。在前殿北的小苏村,发现6件铜建筑构件;在后围寨发现有高6米的宫殿建筑遗址。在前殿遗址东北400米处,有高1498米、周长 2304米的不规则圆形夯土台基,传说为"上天台"遗址。阿房宫遗址是研究秦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鸿门

鸿门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新丰镇。为秦末项羽屯兵并宴请刘邦之处。长15公里,宽05公里,地面有秦陶制五角水道管和秦汉瓦片。今建"鸿门文管所",内有鸿门宴宴台、霸王上马台、萧何寨等遗迹。并在昔日的宴台上搭起了高大军帐,新塑项羽、刘邦、张良、樊哙等塑像,栩栩如生,再现了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所描绘的鸿门宴情景。�

新丰遗址

新丰遗址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新丰镇西南25公里处的沙河村南。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将其父(太上皇)从今江苏徐州丰县家乡接到长安。太上皇思念家乡,不习惯都市生活,刘邦便在长安城东南秦骊邑的基础上为其修建宫邸,并置新丰县。新丰县城的布局、建筑一如丰县,并迁丰县的一些邻里街坊来此居住。遗址四周有夯筑城遗迹,城为长方形,东西600米,南北670米;城墙基础夯土宽7米。城外有城壕。在城墙西南角墙下发现一排五角形排水管道。在遗址的西南部到处散见秦代砖瓦,为秦代大型建筑群。城内有汉代建筑群遗址。出土遗物有板瓦、筒瓦、瓦当、砖等。另外还出土有铁削、铜镞等遗物。�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未央区汉城乡。面积36平方公里。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都大兴城,历时近800年。汉高祖五年(前202),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为长乐宫,将都城从栎阳迁于此。萧何又主持修建了太仓和武库。汉惠帝元年(前 194)开始修建长安城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后历时90年。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壕沟,宽8米,深3米。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门3个门道。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未央宫由前殿、椒房殿等40余个宫殿组成。现存遗址主要有:(1)城墙,周长25700米,基宽12~16 米,最高处残高近10米;(2)未央宫前殿遗址,东西200米,南北350米;(3)椒房殿遗址,东西150米,南北200米;(4)官署遗址,东西 150米,南北70米;(5)少府遗址,东西210米,南北80米;(6)天禄阁遗址,边长20米,高10米;(7)石渠阁遗址,东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8)武库遗址,东西70米,南北350米;(9)桂宫鸿宁殿遗址,边长50米,高7米;(10)罗寨遗址,东西400米,南北500米;(11)樊寨遗址,东西 100米,南北100米;(12)讲武殿遗址,边长25米,高17米;(13)楼阁遗址,东西700米,南北190米;(14)未央宫夯台遗址,东西10 米,南北25米,高9米。汉长安城及城内宫殿遗址,曾出土大量建筑材料、汉俑、简册、秦汉封泥等珍贵文物,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陕西特产众多,有绿茶(统称“陕青”)、陕北大红枣、板栗、中华猕猴桃、商洛核桃等,这些土特产均可在当地农贸市场、主要百货副食商场买到。如果你有力气而背包又足够大的话,不妨多买一些,也可顺便买一两幅农民画捎带回家,给自己留一份念想

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城西十二桥侧。1985年发掘,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发现有大片的商代早期建筑遗址,并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铜器、骨器、卜骨等。遗址中商代木结构建筑的发现,在全国尚属首次,是我国发现的柱础以上结构最完整、构件最齐全、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遗址。该建筑采用打桩基、竹篾绑扎、榫卯相接的技术,建筑形式属于"干栏式"。

文君井

文君井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城西南邛崃县临邛镇里仁街中段南侧。相传为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开设酒肆的遗址。是一处占地6200平方米的园林和古建筑相结合的纪念遗址,现存文君井,相传即当年卓文君开酒店的用水井,井畔东为照壁,上刻楷书"汉卓文君井"5字。北侧竖诗碑一块,面井一面刻清代进士曾先曦楷书"文君井";另一面刻郭沫若1957年10月1日到邛崃时手书《题文君井》诗和跋辞。该处园林始建年代待考。1949年以来,政府拨专款进行过多次维修,1959年开始对外开放。现园林布局以文君井为中心,北隔水池为琴台,东侧有当垆亭和水榭,南侧有八角亭,西南有船舫式建筑漾虚楼。整个园林显得小巧,玲珑,秀雅。

武侯祠

武侯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市南门大桥西侧,是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6世纪,初与汉昭烈(刘备死后谥号)庙相邻。明初,并入昭烈庙,形成现在的君臣合庙的规模。大门额书"汉昭烈庙",人们却总称它为武侯祠,说明广大群众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原有殿宇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主体建筑坐北向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殿宇高大宽敞,布局严整。刘备殿与东、西两廊和二门,诸葛亮殿与两侧书房、客室及过厅,各自形成一组严整的四合院,中有山木花石陪衬,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殿宇西侧是刘备墓,又称惠陵。祠内塑有蜀汉历史人物像47尊,碑碣40余块,其中称为三绝碑的唐碑最为著名。还有匾额楹联30余件,鼎、炉、钟、鼓10余件,这些都是研究蜀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隋唐窑址

隋唐窑址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市区西一环路二段。是目前四川省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隋唐时期窑址。占地6783平方米。1983年发掘。其中有2座隋代短龙窑、4座唐代馒头窑和大量陶瓷器物等。隋代短龙窑在全国属首次发现。

宝光寺

宝光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城北18公里新都县城。占地8公顷。四川省佛学院所在地。川西地区禅宗主要传戒丛林。隋代名大石寺。唐僖宗入蜀驻寺,敕高僧知玄建砖塔13级,取名无垢舍利塔,更寺名为宝光,敕知玄为住持。历宋、元、明累有所建,殿宇辉煌,备极宏丽。甲申岁(1644)寺毁塔存。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殿宇,恢复旧观。道光十二年(1832)妙胜采金堂巨型石柱374根固殿,始具一塔、五殿、十六院宏伟规模。中轴线上依序为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殿、藏经楼,两侧为钟鼓楼、伽蓝堂、客堂、斋堂、系佛堂、极乐堂、祖堂、念佛堂、罗汉堂、禅堂、影堂、戒堂。布局严谨,环境清幽。罗汉堂乃寺内杰出建筑,由100根石柱支撑,结构坚实,布局奇巧,呈"田"字形。步入堂中,方向难辨。历时9年塑成罗汉、菩萨像577尊,每尊高17米,或坐或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国内外极负盛名的佛教历史文物。舍利塔屹立在寺中的中轴线上,前后与天王殿、七佛殿呼应,左右有钟楼、鼓楼对峙,这就是"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格局,为我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典型布局。宝塔高10米,13层,四周悬挂朱雀御铃,玲珑精巧,顶端是鎏金的飞鹅铜宝顶,塔基须弥座和八角形的砖石勾栏使塔身显得格外古朴庄严。寺院深处是一组组幽巷小院,其中位于藏经楼东、西侧尽头的花园式四合院,小巧玲珑,各式陈设古色古香,幽雅别致。寺藏蜀汉章武二年(222)铜鼎,梁武帝大同六年(540)佛碑,斯里兰卡佛舍利,唐、宋、元、明各代砖、陶、瓷、铜器皿,清代临摹明永乐《瑞应麒麟图》,蒋南沙《双鸭图》,王宫舞《双墨龙》,张大千《水月观音》,徐悲鸿《奔马》以及赵子昂、董其昌、唐寅、文徵明、祝枝山、破山、竹禅等名人、诗僧的珍贵墨迹1300余件。

石笋山摩崖造像

石笋山摩崖造像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城西南邛崃县大同乡井沟村石笋山上。造像共33龛,上下两排,分布在高40米、长120米的悬崖峭壁上。始凿于唐代,大部分是佛教造像,有释迦牟尼龛、西方三圣龛、维摩经变龛等,保存基本完好。其中造像最大者为释迦牟尼坐像,高75米,头部高18米,肩宽28米。

二郎滩摩崖造像

二郎滩摩崖造像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成都城西南蒲江县霖雨乡仙阁村二郎滩两岸的山崖上。此处前临通往朝阳湖风景区的公路,周围碧峰起伏,蒲江横贯而过。主要分布点在碧云峰山腰的飞仙洞和山脚、大佛坪和禽星岩等处,计有造像92龛,777尊。其中唐代造像64龛,491尊;五代后蜀造像17龛,256尊;清代造像11龛,30尊。造像题记19则(唐代11则,后蜀4则,清代4则)。该处造像不仅数量多,种类较全,并且造型优美,艺术价值颇高。其中尤以第九龛造像最为精美。该龛计有造像38尊,其中西方三圣为圆雕,弟子和护法天龙八部为高浮雕。平顶龛上浅浮雕枝叶茂密的菩提树;飞天用线刻法,线条流畅,身姿婀娜,为典型的盛唐风格。佛座下浅浮雕伎乐,造型优美绝伦。

大慈寺

大慈寺又名大圣慈寺。在成都市蜀都大道东风路旁。创建于唐至德年间,唐肃宗亲笔题写"大圣慈寺"匾额。唐宋时,大慈寺规模宏大,有殿宇96院,厅室8524间,每年的上元、寒食、端午、七夕、中秋、冬至等节日,地方官吏和名流学士来此宴饮游赏,诗词唱和。寺内还以壁画见称,唐代吴道子、前蜀李升、后蜀黄筌等都在此作有壁画。寺中所藏碑石书法墨迹也丰富。后多次毁于兵火,今存殿宇为清代中期重建。现为成都市博物馆所在地。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工部草堂、浣花草堂、少陵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的故居。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浣花溪边盖起一简陋的茅屋,这即是"万里桥西一草堂"的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住了3年又9个月,其间诗歌创作丰富,留存下来的有247首,约占他全部诗篇的1/6。草堂旧址以后几经变化,到宋代正式建立祠宇,历经元、明、清各代,多次加以布置修葺,终于奠定现在的规模。1949年后,连年培修,1954年在此建立了杜甫纪念馆,成为研究杜甫的资料中心。今天的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20公顷,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别有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花、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的翠竹苍松,既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望丛祠

望丛祠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郫县城南,占地54公顷。红墙围绕,帝陵巍然,古柏森森,气象肃穆庄严。该祠历经千年,蜀人借以感念古望帝杜宇和丛帝根除水患,使蜀中成为天府之国的伟绩。1981年全面恢复和扩建,新增面积24公顷,东湖、西湖荷绿鱼肥,舟楫往来,风光宜人。"望丛歌会"每年端午节在祠内举行,是郫县人民的一大盛事。

王建墓

王建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承陵。位于成都西郊抚琴东路,占地337公顷。墓主王建(847~918)是五代时期前蜀皇帝。该墓地下无洞穴,全部建筑在平地之上。封土为圆形,直径80余米,高15米,墓室南向,无墓道,全长308米,以14道红砂岩砌筑的券拱为骨架,铺陈石板。墓分前、中、后三室。中室有须弥座式石棺床,上置棺椁。棺床两侧透雕12个力士半身石像,作扶棺状。棺床东、南、西三面浮雕24人,各执琵琶、筝、笙、柏板、正鼓、和鼓、毛员鼓、齐鼓、答腊鼓、羯鼓、吹叶、虎、横笛、筚篥、百肃、贝、铜龙等古代乐器,具有颇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后室石制御床上为王建全身石刻造像,身着帝王常服,像高86厘米。此墓早年被盗,出土随葬品30余件。

文殊院

文殊院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北校场东侧,是川西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原称信相寺,始建于南唐,明代毁于兵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改名文殊院。嘉庆十九年(1814)和同治六年(1867)两次扩建。占地55公顷,有殿宇五重,房舍190余间。该院五殿连属,依次为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宸经楼。殿宇系木石结构,采用四川峡石为柱,朴素壮观,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难得的实物样本。院东西两侧是钟鼓二楼、斋堂、廊房等建筑。诸殿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精美。寺内现存大小铜佛像100余尊,为清代名匠所铸,工艺精湛,风格各异。其中15尊较大的铜像铸于道光七年(1827),历时3年才完成。说法堂有宋代铸造护戒神铁像10尊,风貌古特,具有北齐风格。钟楼内供奉的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铜像和三大士殿后壁供奉的韦驮像,都是古代艺术珍品。说法堂正壁间有康熙御书《室林》、《海月诗》碑刻,院内藏有众多的文物和佛教经著。

石塔寺石塔

石塔寺石塔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邛崃县城西北45公里高何乡高兴村镇西山南麓的台地上。寺前为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因塔全用红砂石砌成,故俗称石塔。建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为13层密檐式塔,平面呈正方形,高17米,塔基露出地面,塔顶上冠以宝珠。

云顶山石城

云顶山石城位于成都城东北金堂县云顶山上,下临"沱江三峡"。因高峰突起,四面壁立,状如城垣,故名石城山。传说诸葛武侯曾在此屯兵守隘。南宋淳三年(1243),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珍为了抵抗蒙古军队入侵,率领四川军民在此修造了石城山防御体系,与合川钓鱼城、南充青居城、苍溪大获城、万县天生城等被蒙古军称为川中"八柱"。海拔968米、相对高度513米的云顶山巅,东西横距21公里,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周长约72公里。全城因山为势,利用天然峭壁作为城垣,中断处则以条石扣榫,作丁字形堆砌筑墙相连,城垣处于缓坡地带时,则加筑了"一字墙"以防敌人接近。山城周围有8座城门,皆筑于悬岩陡坎之处,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现在,山城的北城二门、长宁门雄姿不减,后宰门、端午门、南城门、小东门遗址可寻。山上还有当时守卫军民开凿的水井18口,水池32个。南宋军民在云顶山建城坚守,先后15年,曾作为成都府、潼川府、汉州治所,直到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才最后被蒙古军攻占。此城受到民间千方百计保护,因而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是川西唯一幸存的抗元古城堡。

崇州市文庙

崇州市文庙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16公顷。建于明洪武初年,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曾修缮,是保留较完好的孔庙。建筑对称,殿堂高筑,红墙黄瓦,雕龙巨柱,角檐翼然高啄,宝顶直刺苍穹。现存建筑有鼓乐亭、泮池、戟门、钟鼓楼、大成殿、启圣宫、尊经阁等。大成殿脊披红瓦,飞檐凌空,巍峨壮观,规模宏大,雄冠川西。庙内有桢楠、银杏等珍木和丹桂、玉兰、海棠、腊梅等名花。

朱悦郖墓位于成都市北郊凤凰山。1970年发掘,为明代蜀献王朱椿的长子朱悦?陵墓,是四川省目前已发现的明朝墓葬中最大的一个。朱椿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封蜀献王,洪武二十三年(1390)就藩成都。其长子朱悦?(1388~1409),生前未封王,谥号悼庄世子,明永乐八年(1410)八月葬于凤凰山。墓室拟蜀王府建造,全用石料砌成,长347米,顶高2米,由大门、正门、正庭、中庭、后殿、中室组成。在仿木结构建筑上,全部琉璃瓦构件,石雕精细,涂抹刷金,墓室大门象征皇室正门,代表王府宫殿正门。二门之内正殿之前为广阔正庭,左、右两厢代表正殿两庭院的左、右偏殿。正殿为重檐建筑,庑庭式,甚为华丽。正殿之后为中庭,中建圆殿,两庑亦有左、右偏殿。后殿为寝殿,中室置棺柩,上为平阁,左、右、后三壁环砌须弥座。墓中石雕香炉,须弥座、次门和家具上的装饰雕刻都是石雕精品。以象辂为中心的500多个釉陶武俑、乐俑、侍俑编成仪仗俑群,形制、服色以及所执的仪仗都与明朝亲王仪仗制度及衣冠制度相符合,造型奇异,形象逼真,编成队列,似欲耀武于地下。出土文物还有玉、铁制品等殉葬物和木质谥册、谥宝等。

成都明蜀王陵

成都明蜀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泉驿区石灵乡大梁村境内,距成都市区7公里。为明朝第三代蜀王朱友?陵墓。陵墓长28米,宽9米,高695米。墓廊由两券砖砌纵列式简券拱组成,廊下为石仿木宫殿式建筑。前室地面排列彩釉陶仪仗队,中室设祭坛,后室置须弥棺台。大门、二门及前室、中室厢房的屋面铺琉璃瓦,绿色彩釉斗拱。檐前的勾头和滴水饰龙纹图案或麒麟怪兽图形。门额绘有莲荷、牡丹、菱、菊、海螺、火轮等各种精美图案,下为须弥台座。镶嵌在后殿琉璃瓦壁正中的圆形镂空描金釉陶龙尤为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所用仿木石料全为青石,每块重2吨以上,建筑结构合缝紧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墓内圹志、仪仗等物,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难得资料。

回澜塔

回澜塔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邛崃县东南3公里南河中沙碛上。初名镇江塔。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邛州知府袁昭文始建,毁于明末。后经清代乾隆、同治、光绪数代陆续建成,改名为回澜文风塔,简称回澜塔。塔共13层,高7548米,平面呈六边形,全用青砖砌身,塔内有梯可至顶层,其高度在四川省内列为第一。虽经百年水浸、风蚀、地震,而今仍然巍然如故,是研究我国古代高层建筑的珍贵实物。

三义庙

三义庙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城区提督街97号。是祭祀三国蜀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庙宇。初名三义祠,始建时间待考。乾隆四十九年(1784)曾毁于火,乾隆五十二年重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再建。今仅存大殿、拜殿,保存较为完好。庙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509平方米。现存两殿皆为单檐硬山式屋顶,绿色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梁架。大殿面阔5间231米,进深4间152米,有石柱24根,上接梁架,殿内存有楹联12副。拜殿面阔5间237米,进深1间78米。殿内塑像均已无存。

纯阳观

纯阳观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津县城西北15公里太平乡。占地面积近26公顷。有殿宇亭阁10余重,以其建筑规模宏大、园林布局别致而驰名川西,是一所供奉以吕洞宾为首的历代忠孝儒道的世俗善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1935年修建,陆续建成吕祖殿、三丰殿、武圣殿、文昌殿、五圣殿、关岳殿、大忠亭、至孝亭、黄鹤楼等。其中吕祖殿、三丰殿为主体建筑,殿前有阅台,檐柱外设雕石栏杆,其望柱头上圆雕十二生肖像。忠孝堂包括大忠亭、至孝亭,均为三重檐八角攒尖亭阁式建筑,各占地810平方米。大忠亭原供奉自商周比干、伯夷、叔齐至明清的方孝孺、于谦、王船山、曾国藩、左宗棠等202人塑像,至孝亭内原供奉民间传说的"二十四孝"塑像和其他历代知名孝子塑像和牌位,其数亦以百计。

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位于成都市东城根街与蜀都大道西段交叉处。始建于1911年,旧称少城公园,是成都市兴建较早的一个公园。抗日战争时期遭日机轰炸,损坏极为严重。1949年后经大力整修,更名人民公园。现公园占地10公顷,其间有秀美的小丘,宽阔的湖水,成片的花林,绿树浓荫中建有儿童乐园、露天剧场、盆景园、游泳池等娱乐设施。成都菊花早已知名,而园中菊花更是精美荟萃,争奇斗艳,品种多达500余个,每年菊花盛开,市民纷纷前往观赏。公园中还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巍然屹立,引人伫立瞻仰,是成都市中心区最有历史价值的景观之一。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内。建于1913年。是川路总公司为纪念四川保路运动中献身的死难烈士所修建的纪念碑。高3186米,呈方锥体。全碑由碑座、碑身和碑顶组成。其台基为月台式;碑座四面分别饰以铁轨、火车头、信号灯、转辙器和自动联接器等灰、沙浮雕图案;碑身高约15米,各面阴刻"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10字,字径1米见方。碑顶高约6米,上有瓦作二龙戏珠图案及云龙、蝙蝠等装饰。外观巍峨宏伟,肃穆庄重。

大邑刘氏庄园

大邑刘氏庄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城西南大邑县安仁镇。是一所地主庄园。始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庄园由刘文渊、刘文昭、刘文成、刘文彩、刘文辉五弟兄的公馆和刘氏老宅组成。公馆分老公馆与新公馆两部分,老公馆始建于1932年,新公馆建于1942年,是刘文彩先后兼并32户农民的田地和住宅后陆续建成的。1958年,刘氏庄园被辟为"教育馆",作为实物史料,它展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中国农村的阶级状况。60年代末在此处展出了大型泥塑群收租院。

李人故居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外东上沙河堡花果村,为著名作家李郔人故居,又名"菱郔窠"。始建于1939年,1959年重新修葺。1982年政府拨专款整治维修,作为名人故居加以保护。占地1196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406平方米。正房一楼一底,木构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底层4间,分别为客厅、写作间、卧室和家属住房,恢复了作家生前原状。楼上原为书房,现已辟为陈列室,展出其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

彭大将军纪念碑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白江区城厢镇彭大将军专祠内。建于1938年。碑为四方体,连碑基及碑顶在内计五层。基部有石雕蟾蜍花草,前人题咏和汪兆铭撰《先烈彭大将军传》石刻小字。碑身四面分别刻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考试院长戴传贤题写的"先烈彭大将军殉国纪念碑"大字。大将军彭家珍,成都金堂县人,1912年1月27日在北京炸死清宗室顽固派宗社党首领良弼,自己亦当场壮烈牺牲。此举对清帝退位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年3月29日,孙中山大总统批准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崇祀忠烈祠。1953年,毛泽东签发彭家珍烈士家属光荣证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