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之杭州古诗的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忆江南之杭州古诗的意思,第1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大运河南端的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这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素有“天堂”之称。相传,夏禹乘舟会诸侯于会稽山(今绍兴)时,舍其杭(即方舟)于此。因此,这里便有了“余杭”、“禹杭”的名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这里设县称钱唐。南北朝梁武帝时,改为临江郡。隋朝时,改称杭州。这是杭州之名的最早来历。唐朝时,杭州之名曾多次改变,有杭州、余杭、钱塘等。“钱塘”由“钱唐”变化而来,是为避国号“唐”之讳。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建都于杭州,历经5个皇帝,共86年。南宋时,迁都于此,改名临安,历经 8个皇帝,共148年。此后,元、明、清又恢复了杭州之称,并一直使用至今。

杭州除上述名称外,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别称,一个叫“婆留城”、一个叫“武林”。

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徽宗第九子赵构称帝建南宋,将都城定在杭州,并改名为临安,含有临时安顿下来,日后还要收复失地到中原重振江山之意。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南宋皇帝意志逐渐消沉,早已将家仇国耻忘得干干净净,陶醉在江南半壁江山的歌舞之中了。正如当时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一诗中所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改称临安的意义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南宋灭亡后,元朝立即改称为杭州了。

关于杭州“婆留城”的别称,源于五代时吴越国的开国皇帝钱镠。据传说,钱镠出生在一个夜晚。当时他的父亲钱宽刚巧从外面办完事回来,快到家时,只听得兵马奔驰之声甚响,又见其家红光辉煌。钱宽以为是家中失火,待他急忙奔回家中时,屋里正好传来孩子出生的啼哭声。钱宽甚感惊异,认为这是破家灭族的凶兆。于是,决定将孩子丢弃到井中溺死。后幸得隔壁婆婆苦苦劝说,才保住了这条小生命。那口要丢弃钱镠的井后来被人称作“婆留井”,钱镠也因此得了一个“婆留”的小名。后来,钱镠成了吴越国的开国皇帝,并 将杭州定为国都。所以,后人又把杭州称作“婆留城”。

杭州“武林”别称源于西湖西部诸山。西湖风景优美,不仅仅是西湖水美,西湖西部诸山也美。山水交相辉映,才构成了西湖如诗如画的情致。西湖西部诸山,旧时统称武林山。所以,杭州又有“武林”的别称。关于杭州钱塘名称的来历,也有一个故事。传说历史上曾有一个名叫华信的地方官,想筑塘拦江,就欺骗百姓说,凡有人挑土一斛到江边并送到塘上的,给钱一千。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挑土石而来。但是当老百姓将土石挑到江边后,华信却背信弃义地说没钱可给。百姓非常气愤,便将挑来的土石倒在了江边。拦江的工程没有建成,但却在江边形成了一个塘堤。后来人们便将这个地方叫“钱塘”了。故事讲得很有意思,但却与史实不符。杭州称钱塘是唐朝的事,而故事说的却是东汉时期。这显然是后人根据“钱塘”两字杜撰出来的。不过这也无妨,不是史实,却也为杭州增添了一些传奇色彩。

希望能够帮助你,呵呵……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 历史 ,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那你知道杭州 传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杭州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杭州传说故事:臭秦桧

 西湖边有座岳坟。岳坟前跪着四个铁铸的人像,其中有两个就是当年出卖祖国,害死岳飞的秦桧夫妇。

 传说,明朝时候,杭州城里来了一个新上任的抚台,那人了也姓秦,是秦桧的后代。抚台上任不久,便带着手下人去游西湖。他来到岳坟,看见自己的老祖宗跪在别人面前,忙用衣服把脸遮住,倒退了回来。

 抚台回到衙门,坐不安,立不宁,便叫师爷来商量,想把铁像搬掉。

 师爷捋捋胡须,想一想说;“如果明搬,老百姓一定不肯,说不定还会把事情闹大。我看,不如叫人在黑夜里把这对铁像丢到西湖里去,这样大的西湖,铁像沉在湖底,便是把水车干了也找不到的。”

 抚台说;“妙!妙!”当夜便派人把铁像丢了。

 哪知第二天天刚亮,就出现了件怪事;西湖里的水变臭。臭气冲天,使得行人头脑昏沉沉,个个想呕吐。

 不知是谁,发觉岳坟前的铁像少了两个,就嚷起来;“大家来看,两个铁像不见了,一定是有人把它丢进西湖里了,要不然,湖水怎么会这么臭呢”

 老百姓知道了岳坟丢失铁像的事,便一齐哄到抚台衙门去告状,要求拿办丢掉铁像的坏蛋。

 抚台还睡在床上,只听门外人声混杂,便起来查问。手下人告诉了情由。抚台做贼心虚,便叫传出话去,说是自己生病了。

 老百姓哪里肯走,人越聚越多,把抚台衙门前的石头狮子都快挤倒了。抚台恐怕这样下去要出事情,便硬着头皮出来见老百姓。他说:“这-------这都是谣言。大家千万不可轻信。”

 老百姓说:“是不是谣言,你看过就知道了。”

 说着,便围拢起来,定要拉他走。抚台没法,只得坐上八人大轿,到西湖边去。离湖边还有几里路,果然有一股恶臭,直向轿门冲来。幸好那天他来不及吃饭,总算勉强忍住了呕吐。

 轿到岸边抚台从轿帘的缝缝里往外一张,只见前面密密麻麻的全是人。他心里突突地跳,慢慢地走出轿门,干咳了几声,说:“湖水一时发臭,也是常情,你们不必大惊小怪。据我来看,这事与铁像无关。”

 这时,人群里有人吼起来;“你是秦桧什么人居然来袒护他!”

 抚台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他定了定神,安慰自己:“莫慌!铁像已沉在湖底,谁还能找到”想到这里,便神气地说:“你们不要胡闹!如果有人真从湖里捞出铁像,本官甘愿辞职请罪!”

 抚台的话一出墨黑的湖水一下子变得清澈见底。从湖底浮起一对铁像,好象有人托着似的,直向抚台飘来。

 抚台吓得脸色象黄纸,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头钻进轿里,连喊;“快跑!快跑!”

 轿子抬到衙门里,轿顶早已被石头砸了许多洞洞。抚台的后脑上也砸起了胡桃大的三个疙瘩。他的官帽也没戴,就连夜逃出了杭州城。

 铁像飘到湖边,老百姓把它打捞上来,重新搬到岳坟前跪着。

杭州传说故事:石香炉

 有一年,山东的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后生,收留下来做徒弟。

 鲁班哥妹的手艺巧极了,真是鬼斧神工:凿成的石狗会管门,雕出的木猫会捉老鼠。一百八十个徒弟经他们一指点,个个都成了高手。

 鲁班哥妹正在细心给徒弟们教生活,忽然一阵黑风刮过,顿时天上乌云乱翻,原来有一个黑鱼精到人间来作祟啦,黑鱼精一头钻到西湖中央,杭州一个三百六十丈的深潭潭。它在深潭潭里吹吹气,杭州满城鱼腥臭;它在深潭潭里喷喷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这一天,湖边的杨柳折断了,花朵凋谢了,大水不断往上涨。

 鲁班哥妹带着一百八十个徒弟,一齐爬上了宝石山。他们朝山下望望,只见前面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都逃到西湖四周的山头上。湖中央,转着一个老大老大的漩涡,漩涡当中翘起一只很阔很阔的鱼嘴巴,鱼嘴巴越翘越高,慢慢地露出整个大鱼头,鱼头往上一挺,蓦地飞起一朵乌云,升到天上。乌云飘呀飘呀,飘到宝石顶上,慢慢落下来,里面钻出一个又黑又丑的后生。

 黑后生滚动圆鼓鼓的斗鸡眼珠,朝鲁妹瞟瞟:“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当”

 鲁妹说:“你问姑娘啥行当,姑娘是个巧工匠。”

 黑后生把鲁妹从头看到脚:“对了,对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想必能绫罗绸缎巧裁剪。走,跟我去做新衣。”

 鲁妹摇摇头。

 黑后生把鲁妹从脚看到头:“对了,对了!我看你苗条的身材纤巧的手,想必有描龙绣凤好针线。走,跟我去绣锦被。”

 鲁妹摇摇头。

 黑后生猜来猜去猜不着,心里想一想,眯起眼睛说:“漂亮的大姑娘,不会裁剪不要紧,不会 刺绣 不要紧,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乐得享清福哩。”说着,伸手来拉鲁妹。

 鲁班一榔头隔开他的手,喝声:“滚开点!”

 黑后生仍旧咧开大嘴,嘻皮笑脸:“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头!大姑娘嫁了我,什么都好讲;大姑娘不嫁我,再涨大水漫山岗!”

 鲁妹心里想:倘若再涨水,全城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了。她眼珠儿转两转, 办法 便有了,对黑后生说:“嫁你不急,让阿哥替我办样嫁妆。”

 黑后生一听开心了:“好姑娘,我答应,你打算办样啥嫁妆呢”

 “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叫阿哥把它凿成一只大香炉。”

 黑后生高兴得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鱼王,落凡立庙堂。有个你陪嫁的石香炉,正好拿它来收供养!”

 鲁妹拉过阿哥商量了一阵。鲁班对黑后生说:“东是水,西是水,怎么办呢你先把大水落下去,我才好动手。”

 黑后生张开阔嘴巴一吸,满城的大水竟飞了起来,倒灌进他的肚皮里去啦。

 鲁班指指山上的一块悬崖问黑后生:“你看,你看,把这座山劈下来做只香炉怎么样”

 “好哩,好哩。大舅子,你快凿,凿得越大越风光!”

 “香炉高,香炉大,重重的石香炉你怎么搬呢”

 “喏喏喏,只要我抬抬脚,身后就会刮黑风;小小的石香炉算得了什么,就是一座山我也吸得动!”

 躲避在四周山上的人都回家去了,鲁班他们便爬上那倒挂着的悬崖。鲁班抡起大榔头,在悬崖上砸下第一锤:他一百八十个徒弟,跟着砸了一百八十锤。“轰隆”一声,悬崖翻下来了。从此以后,西湖边的宝石山上便留下了一堵峭壁。

 悬崖真大呀,这边望望白洋洋,那边望望洋洋白,怎么把它凿成滚圆滚圆的石香炉呢鲁班朝湖心的深潭潭瞄瞄,估好大小,就捏根长绳子,站在悬崖当中,叫妹妹拉紧绳子的另一头,“啪嗒啪嗒”绕着自已跑了一周,鲁妹的脚印子便在悬崖上画了一个圆圈圈。鲁班先凿了大样,一百八十个徒弟按着样子凿。凿一天,又一天,一共凿了七七四十九天,悬崖不见啦,变成一只顶大顶大石香炉。圆鼓鼓的香炉底下,有三只倒竖葫芦形的尖脚;尖脚上,都有个三面透光的圆洞洞。

 大石香炉凿成了,鲁班朝黑后生说:“你看,你看,我妹妹的嫁妆已办好,现在就请你搬下湖!”

 黑后生要新娘子。鲁班说:“别忙,别忙,你先把嫁妆搬去摆起来,再打发花轿来抬。”

 黑后生高兴死了,一个转身就往山下跑,他卷起的旋风,竟把那么大的一个石香炉咕碌碌吸在后面滚。黑后生跑呀跑呀,跑到湖中央,变成黑鱼,钻进深潭潭;石香炉滚呀滚呀,滚到湖中央,在深潭潭旁边的斜面一滑,“拍得”一下子倒覆过来,把深潭潭罩得严严实实,不留一丝缝隙。

 黑鱼精被罩在石香炉下面,闷得透不过气来;往上顶顶,石香炉动不动;想刮一阵风,又转不开身子,没办法,只好死命往下钻。它越往下钻,石香炉就越往下陷`……

 黑鱼精终于闷死在湖底了,石香炉也陷在湖底的烂泥里,只在湖面一露出三只葫芦形的脚。

 从此,西湖留下一个奇妙的景致:每年 中秋 节夜里,人们划船到湖中央去,在炉脚上那三面透光的圆洞洞里点烛火;烛光映在湖里,就现出了好几个月影。后来这地方便叫“三潭印月”。

猜你感 兴趣 :

1 杭州的传说故事

2 有关杭州传说故事

3 杭州西湖的神话传说

4 关于杭州的传说故事

5 杭州西湖断桥的传说故事

虎跑梦泉

虎跑泉是一处以“泉”为主题的观泉、听泉、品泉、试泉的泉源景观,又是以性空、济公、弘一法师传奇故事为特色的人文景观,坐落位于西湖之南的大慈山定慧禅寺内。民间传说唐代性空大师游历此山,这里风景优美,只是无水源,决定去别处,忽然有神人告诉他即将有二只老虎会来挖泉,翌日,果然有二虎跑山出泉,甘冽醇厚,纯净无菌,从此“龙井茶叶虎跑泉”被称为 “西湖双绝”。 宋苏东坡赞虎跑泉诗中,留有“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的佳句。虎跑经全面改造,恢复了济公塔院、罗汉堂,并塑造栩栩如生的“梦虎”和济公传说浮雕。

灵隐-飞来峰

到杭州旅游,一看西湖,二看灵隐,灵隐位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可谓“不可不去”。

相传始东晋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灵隐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据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常在冷泉亭上饮宴赋诗。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

飞来峰是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可与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东坡肉

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西湖治理后,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涝也不愁旱了,这一年又风调雨顺,杭州四乡的庄稼得了个大丰收。

老百姓感谢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好处,到过年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东坡收下很多猪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块,烧得红红的,然后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家一块,将肉分送给他们过年。

太平的年头,家家户户过得好快活,这辰光又见苏东坡差人送肉来,大家更高兴:老的笑,小的跳,人人都有夸苏东坡是个贤明的父母官,把他送来的猪肉叫做“东坡肉”。

那时,杭州有家大菜馆,菜馆老板见人们都夸说“东坡肉”,就和厨师商量,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挂出牌子,也取名为“东坡肉”。

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馆的生意就兴隆极了,从早到晚顾客不断,每天杀十头大猪还不够卖呢,别的菜馆老板看得眼红,也学着做起来,一时间,不论大小菜馆,家家都有“东坡肉”了。

后来,经过同得公认,就把“东坡肉“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苏东坡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朝廷中的那班臣本来就很恨他。

这时见他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心里更不舒服。

他们当中有一个御史,就乔装打扮,到杭州来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苏东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头一天,在一家馆里吃午饭。

堂倌递上菜单,请他点菜。

他接到菜单一看,头一样就是“东坡肉”!他皱起眉头,想了一想,不觉高兴得拍着桌子大叫:“我就要这头一道菜!”

他吃过“东坡肉”,觉得味道倒真是不错,向堂倌一打听,知道“东坡肉”是同行公认的第一道名菜,于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馆的菜单都收集起来,兴冲冲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马上就去见皇帝。

他说:“皇上呀,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贪赃枉法,把恶事都做绝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有什么证据吗?”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腻的菜单呈了上去。

皇帝本来就是个糊涂蛋,他一看菜单,就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传下圣旨,将苏东坡掉职,远远地发配到海南去充军。

苏东坡被调职充军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处,仍然象过去一样赞扬他。

就这样,“东坡肉”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直到今天,还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飞来峰

传说四川峨眉山上,从前有一座会飞的小山峰。

它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西;飞到哪里,就在那里压坍许多房子,压死很多人。

那时,西湖灵隐寺里有一个和尚,因为他整天疯疯癫癫的,不守佛门的清规,所以人们都叫他疯和尚。

有一天,疯和尚得知中午辰光,那座奇怪的飞山将飞落到灵隐寺前的村庄上来。

他担心山落下来会压死很多人,就五更爬起身,奔进村庄,挨家挨户地告诉说:“今天中午有座山要飞到这村庄上来了,大家赶快搬场呀,迟了就来不及啦!”

老头儿听了直摇头:“疯和尚,你又来寻开心了,山是顶重的东西,谁见过会飞的山呀!”

当家人听了叹口气:“我们穷佃户往哪里搬家呀!要是真的有山掉下来,压死也只好怨命啦!”

小伙子听了哼鼻子:“别编谎话吓人啦!山压下来就拿肩膀顶着,我们不怕!”

小伢儿们嘻嘻哈哈地跟在他后面,指手划脚看热闹。

疯和尚这家进那家出,全村百十户人家都关照过了。

他说得嘴唇破、唾沫干,却没有人信他的话,更没有一家人准备搬场的。

太阳越升越高,中午眼看就要到了,疯和尚急得团团转。

这时,他忽地听到“的的打,的的打”吹唢呐的声音,赶紧顺着声音奔过去。

一看,好呀,原来有一家结婚,人进人出,热闹极了。

疯和尚搔搔头皮想一想,就推开众人,钻到堂前,不管三七廿一,把新娘子往肩上一背,抢出大门往村外飞跑。

新娘子头上的红披巾还没有揭掉,忽然糊里糊涂地叫人背着飞跑,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吓得哇哇叫。

疯和尚抢新娘子,这还了得!人们抓门闩的抓门闩,抡扁担的抡扁担,挥锄头的挥锄头,举钉耙的举钉耙,没命地追赶上来。

一面追,一面喊:

“抓住疯和尚!”

“前面快快拦住呀,别放他跑了!”

这一下,把全要都哄动了。

也不管是亲戚不是亲戚,是朋友不是朋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村人都追了出来。

只有村东一家财主没有动,倒反站在门前看热闹,讲风凉话:

“出家人抢新媳妇,真是件新鲜事,嘻嘻!” 疯和尚背着新娘子,一个劲住前奔。

他跑得真快哩!大家一直追出十几里路,还未追上他。

等到太阳当头,疯和尚站住脚,不跑啦。

他从背上放下新娘子,自己往地上一座,摇着扇了扇风凉。

人们赶到他跟前,刚要揪住打他,却不料一霎时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大风刮得呼呼地响。

突然“轰隆”一声,人们都被震得跌一跤,大家爬起来一看,已经风停云散,太阳刚照在头顶上了,却见一座山峰刚刚落在他们的村庄上。

人们这才明白过来:疯和尚抢新娘子,是为了救大家的性命。

村庄被压在山底下,大家都无家可归了。

有的人急得捶胸顿脚,哇哇大哭起来。

疯和尚说:“哭什么!你们不知道,村里的财主已被压死在山下了,今后你们各人种自己的田,还怕盖不起房子!”

人们被说得高兴起来,欢欢喜喜地正想散去,疯和尚又讲话了:“别走别走,大伙听我说,这座山峰既然能从别处飞来,也就会从这儿飞走;飞到别的地方,以会害死许多人命脉。

我们在山上凿它五百尊石罗汉,就能把山镇住,不让它再飞往别处害人,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听了,一齐说好,马上就动起手来,锤的锤,凿的凿,“丁丁当当”忙了一夜,五百尊石罗汉就凿全了,山上山下布满石龛佛像。

只凿了罗汉的身躯,却来不及凿出眉毛眼睛。

疯和尚说:“我有办法,让我来!”他不用锤了用凿,只用他长长的手指甲到石罗汉脸上去划。

半天工夫,便把五百尊石罗汉统统都安上了眉眼。

从此,这座小山峰就再也不能飞到别处去,永远留在灵隐寺前面啦!因为它是从别处飞来的,所以就叫做“飞来峰”

风荷御酒坊

风荷御酒坊  曲院风荷,南宋时曾是宫廷制曲作坊。

2003年设南宋酒文化陈列,用壁画、场景复原等手法生动地展示南宋御酒制作流程、宫廷酒宴、民问酒肆、赛酒会等内容。

不但可了解南宋酒文化内涵,且可品尝南宋名酒。

杭州人文景观

西湖美景,不仅有阳春里夹岸相拥的桃柳,夏日里接天连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

西湖不仅擅山水之胜,林壑之美,她更因众多的人文景观而增色生辉。

自古以来,西湖就和英雄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张苍水,清末革命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都埋骨西子湖畔。

他们的光辉业绩,一直为人民所传颂。

他们的英名和浩然正气,将长留在西湖的青山绿水之间。

自唐宋以来,西湖就和诗人、画家结下不解之缘,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柳永┅┅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苏东坡的这些名篇,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漫步在绿柳笼烟、桃花灼灼的苏、白两堤之上,默诵白居易、苏东坡当年吟咏西湖的名句时,自然会追念起他们治理西湖的功绩。

正是他们,给西湖开拓了至今叫人流连忘返的诗一般的境界。

名闻遐迩的"西湖十景",散布在西湖四周的山山水水、茂林修竹之间。

"十景"的名目来源于南宋宫廷画家马远等人西湖画卷的题名,后来经过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题字勒石,一直流传到现在。

近代大画家吴昌硕,现代大画家黄宾虹、潘天寿等,都描绘过西湖的仙姿丽质。

西湖正是由于有古今诗人、画家的题咏和描绘而更负盛名。

西湖的名字也和灿烂的文化联系在一起。

这里的许多古代石窟造像、碑刻和建筑,是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瑰宝、珍贵遗产。

飞来峰上的200多尊崖石刻,是五代至宋、元时期的作品,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慈云岭的后晋造像和烟霞洞的五代造像,神情飘逸,雄浑自然。

它们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西泠印社珍藏的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杭州碑林的南宋石经,都是古代著名碑刻。

六和塔、白塔、保叔塔、灵隐寺和梵天寺经幢等建筑和雕塑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知慧的结晶。

孤山南麓的文澜阁,是我国珍藏《四库全书》的七大书阁之一。

清代以来,杭州仅存十个城门,每个城门各有特点,用杭州话说起来,便是:北关门(武林门)外鱼担儿;坝子门(艮山门)外丝篮儿(附近多织绸的机坊);正阳门(凤山门)外跑马儿;螺蛳门(清泰门)外盐担儿;草桥门(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绍兴运来的酒由此进城);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经此到昭庆寺、灵隐、天竺烧香);太平门外粪担儿(农民运粪由此进出)。

李泌于唐代大历年间到杭州任刺史时,为了解决居民饮水问题,他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6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对历史上杭州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李泌开的六井现大都有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街井亭桥西。

其余五口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 (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康熙题匾

康熙皇帝下南,来到了杭州。

他在西湖四周到处游山玩水,吟诗题字,自称是个风流皇帝。

一天,他要到灵隐来耍子了。

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拢来。

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顶檀香,手敲法器,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三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接到灵隐来。

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转游了一遍。

康熙皇帝见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荫荫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哩!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在寺里摆下酒席。

皇帝摆下酒席,可热闹啦!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一时把这个佛门净地,竟变成了帝王之家!康熙皇帝一手拈着山羊胡须,一手捧着酒盏,又灌黄汤又吟诗。

老和尚早听说过康熙皇帝喜欢吟诗题字。

这时见他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便去找跟随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大人老爷呀,我想求皇上给山寺题一块匾额,你们看能不能?”

杭州知府说:“好哩,好哩,如果皇上给你灵隐寺题了匾额,就连我整个杭州府都沾光啦!”

钱塘县官也接上来:“皇上酒兴正浓呢。

你这辰光去求他题匾,我看一定会答应的。”

老和尚心里落了实,就壮壮胆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头:

“皇上呀,看在灵隐寺大菩萨的佛面,替山寺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吧!”

老和尚这一求,正好搔着康熙皇帝的痒处。

他点了点头,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起一个歪歪斜斜的“雨”字。

这辰光,他已经喝醉了,手腕有点发颤,落笔又忒快了些,这个“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呢!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位,随你怎样也摆不下了。

重新写一张吧,那多么丢脸呀!康熙皇帝一只手抓着笔,一只手不住在拈他那撮山羊须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围在旁边的官儿们,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谁也不敢明说,只有站在旁边干着急。

还好,有个大学士名叫高江村的,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云林”两个字,再装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边,偷偷地摊开手掌。

康熙皇帝一看,哎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王菩萨呢!不觉酒了醒一半,便稀里湖涂地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大字。

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抛出老远。

老和尚过来张张,不对呀!“灵隐寺”怎么写成“云林禅寺”呢?他也不看看风色,就结结巴巴在问:

“我们这里叫做‘灵隐寺’,不叫‘云林寺’呀!是不是皇上写错啦?”

康熙皇帝听了,把眼睛一瞪,喝声:“多嘴!”老和尚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边了。

康熙皇帝回过头来,问官儿们:

“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说,把它叫做‘云林寺’对不对?”

“对呀,对呀,皇上圣明!”

……

听官儿们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乐得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额雕起来挂上。

皇帝一句话,官儿们就忙了。

他们一面叫人将灵隐寺原来的匾额换下来,一面找来雕花匠,把康熙皇帝写的“云林禅寺”四个大字雕在红木上,贴金底,黑漆字,二龙戏珠镶边,当场挂到山门上。

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着名不副实的“云林禅寺”的匾额。

但是,杭州的老百姓并不卖他的帐,尽管“云林禅寺”这块匾额一直挂了三百年,大家还仍旧叫它“灵隐寺”。

钱江大桥

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

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

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建筑的现代化大桥。

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

正桥15墩、16孔,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上层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

建国后曾多次维修。

在六和塔上俯瞰钱江大桥,大桥如江上飞虹,壮丽景观,历历在目

宋嫂鱼

从前,在西湖断桥边,有一间孤单单的茅屋。

男主人宋五哥早已去世,只留下他的妻子宋五嫂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弟弟。

宋五嫂年纪轻轻,长得俊秀,丈夫死后,乡亲们常劝她改嫁,她生怕小叔无人照顾,都婉言回绝了。

宋五嫂总是记往丈夫临死时的话,一定要把小叔抚养长大。

平时,她待小叔象亲弟弟一样,有好吃的总让小叔先吃;做不起新衣,便把丈夫留下的旧衣裳缝缝补补,让小叔穿得暖暖和和的。

小叔对嫂嫂也很好,处处都帮上一手。

宋五嫂十分勤劳,每天天不亮,便带着小叔,划着旧渔船,到西湖里捕捕鱼,捉捉虾。

捕来鱼虾,便换点米换点盐,过着苦日子。

有一次,小叔因为年纪小,经不起湖上风吃雨打,忽然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这可把宋五嫂急坏了。

里外只她一个人,又要捕鱼,又要请医,又要煎药,真忙得换不过气来。

多亏得宋五嫂精心护理,小叔的病终于慢慢地好了起来。

但小叔病后身体很虚弱,胃口一点不开。

有一天,宋五嫂打来一网好鱼。

她将一条鲜龙活跳的草鱼,养在水缸里。

把剩下的鱼,拿到市上去卖。

一路走一路想,怎样变个法儿,能把家里的那条新鲜草鱼烧得好吃点,也好让小叔开开胃口。

她想起小时候听老年人说过,糖醋可以开胃,便打起用糖醋烧鱼的主意来。

宋五嫂卖了鱼,在街上买来配料,回到家里,一边烧水,一边对小叔说:“今天嫂嫂要做碗好菜给你尝尝哩!”

小叔好象猜到了宋五嫂的心思,说:“嫂嫂,我这两天一闻腥气就恶心,鱼我是不要吃的!”

宋五嫂说:“今天我用个特别的烧法,等会你一吃就知道啦。”

宋五嫂等水一开,将养在水缸里的一条草鱼,活杀活剖洗干净,在滚水里一氽,放在碗里。

又取出自己做的藕粉,配上糖醋,烧成羹料,浇在熟鱼上。

然后,将这热气腾腾的一碗鱼,送到小叔跟前。

她拿筷子夹一块蘸上糖醋羹,给小叔吃。

小叔一闻今天的鱼不但没有一点腥气,而且很香。

一尝,有点甜,有点酸,又特别鲜嫩。

他抢过筷子,接过鱼碗,说:“嫂嫂,这鱼真好吃,这鱼真好吃!”开始还一筷一筷地吃,后来就大块大块地往嘴巴里送啦。

这样一连几天,宋五嫂每天都把打来的活草鱼留下一条,烧醋鱼给小叔吃。

小叔胃口大开,身体也很快好了起来,又帮着宋五嫂去打西湖鱼了。

附近的渔家,听说宋五嫂的小叔吃了她烧的醋鱼,胃口马上好啦,身体也健旺啦,都来向宋五嫂讨教办法,回去也烧这种鱼吃。

因为这个菜是宋五嫂爱惜小叔,第一个烧出来的,人们就叫它为“宋嫂鱼”。

宋五嫂看到大家都喜欢吃醋鱼,就积了些钱,和小叔商量商量,在茅屋里开个小店铺,卖起醋鱼来了。

果然,你来我往,生意很好。

“断桥宋嫂鱼”,一时传为美谈。

这一年春天,南宋皇帝乘龙船在西湖上游玩作乐。

忽然一阵暖风吹过,从断桥那边飘来一股似甜带酸的香味儿。

皇帝从来没有闻到过这种香味,心里好怪,忙问左右道:“这是什么香味儿呀?”

许多人都回答不出,其中有一个本地的官儿说:“皇上,这是断桥边赫赫有名的宋五嫂卖醋鱼的香味儿哩!”

皇帝一听动了心,忙说:“好,既然这样有名,寡人倒要去结识结识她。”

那皇帝趁着一时高兴,脱下龙袍,换上便服,带着太监坐小船一路来到断桥边。

一上岸,抬头见宋五嫂穿着一身粗蓝布衣衫,一幅渔家妇女的打扮,满面春风地在店堂里招待顾客。

皇帝一见连声赞“妙”,忙走上去说:“听说醋鱼的味道很美,不料你宋五嫂的相貌更美。

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宋五嫂见来都不善,便放下脸不答理他。

那皇帝本来不想露出身份,现在见宋五嫂这样,心里急了,便颠三倒四地说:“美人儿呀,这又何必呢!何必呢……呃!何必在这里烧鱼呢!……不配,不配,嗯!还是跟寡人进宫去才配呵。”

“寡人”两字一脱口,宋五嫂便知道站在前面的人便是那个昏君了,心里更加生气,但又不好得罪他,只得转弯抹角地说:“宫里是有福之人住的,我是个打鱼的人,没有这份福气,一离开茅屋必定生病。

我老早就打定主意要在这儿住一世了。”

皇帝见宋五嫂口齿活络,确实也不大好对付,便笑着改口说:“也罢!现在就带你上龙船去烧碗醋鱼,让寡人尝尝新吧。

今后你的美名,恐怕连断桥也要压断啦!”

宋五嫂见皇帝竟有这样的死皮赖脸,禁不住两道柳眉竖了起来,说:“龙船难载我卖鱼妇,你皇上也不要走这断桥路!岂不见金兵一来,河山已经破碎,你皇上还是多去想想中原的父老吧。”

这都是实在话,而皇帝却认定是宋五嫂在有意挖苦他,顿时怒容满脸,骂声:“好一个放肆的刁妇!”便急急匆匆地和太监下了小船,回到龙船里去了。

宋五嫂见皇帝气呼呼地一走,知道凶多吉少,便赶紧收拾一些东西,带了小叔,从后门溜出,跨上小船,双桨一荡,远走高飞啦。

等皇帝派兵赶来捉人时,宋五嫂早已无影无踪了。

从此,宋五嫂和她的小叔改姓换名,隐落在别的小村子里,再不露面。

来断桥边想吃“宋嫂鱼”的人们,见茅屋破漏,镬灶倒坍,只得败兴而回。

后来,孤山一带学过烧“宋嫂鱼”手艺的渔家,有的人也看宋五嫂的样,开小店铺卖醋鱼,但他们怕冲犯皇帝,不敢说是“宋嫂鱼”,只挂个“西湖醋鱼”的菜牌。

人们一吃这种“西湖醋鱼”,味道和“宋嫂鱼”一样好,就都来光顾。

不久,许多菜馆也做起这道菜来,而且越做越好,“西湖醋鱼”就这样出了名。

直到现在,“楼外楼菜馆”的“西湖醋鱼”,因为选料和加工特别讲究,在杭州最享有盛名。

吴山第一泉

很早以前,杭州没有一口井。

那辰光,这一带地方雨水非常调匀,家家户户都不缺用水。

不料有一年,天气忽然变了:晴空万里无云,接连几个月不落一滴雨。

晒得西湖水干,田地裂缝,连人吃的水也难找到。

官府怕百姓闹事,便请来许多和尚道士,筑坛做法事;又硬叫大家去叩头跪拜。

那时,有个老头儿也被赶来了;可是,他偏偏不肯下跪。

当官的见了很生气,就把他抓起来,安上“违抗官府”的罪名,要杀他的头。

老头儿一点也不慌张,反而仰天大笑,说:

“我活了八十岁,死了不值什么!可惜杭州人就不会有水吃啦,连你们也得一同渴死!如果给我三天时间,我一定能寻到水源。”

当官的听老头儿这么讲,心想:难道真有这等事!给他寻寻看也好:寻到了,一切作罢;寻不到,再杀他的头也不迟。

便答应了。

老头儿回到家里,把他五十岁的儿子叫来,说:“快去缚一顶竹轿来给我坐!”

“阿爸,阿爸,你坐轿子做啥呀?”

“我老啦,走不动了,坐上竹轿子,我要到外面去寻水源!” 儿子把竹轿子缚好了。

老头儿拐进菜园,把他二十岁的孙子叫来,说:“快去拿两根竹杠子来抬我走!”

“爷爷,爷爷,你要抬到哪里去呀?”

“站得高,望得远,你和你阿爸,抬我到城墙上去转转!”

孙子把竹杠子拿来了。

儿孙俩抬着老头儿,在杭州城墙上面绕圈子。

一日绕三圈,三日绕九圈。

绕呀绕呀,竹轿子绕了三日;看呀看呀,老头儿看了九圈。

他发现在城隍山脚下,有一股烟不象烟、雾不象雾的东西,不断地往上冒,不断地往上升,升到天上结成一朵白闪闪的云朵儿,对他儿孙说:

“那白云底下冒烟雾的地方就是龙脉呀,有一条龙在地底下呼气呢。”

老头儿找来许多人,在城隍山脚下挖井。

挖呀挖呀,挖下去三丈三尺深,可是,井底下一滴水也没有!当官的看看井里干干的,不容分说,就把老头儿杀了!

儿孙俩大哭了一场,把老头儿的尸体埋了。

孙子含着眼泪,搀扶他阿爸,仍旧爬到城墙上去绕圈子。

绕呀绕呀,又绕了三日;看呀看呀,又看了九圈。

他们看到城隍山脚下挖过井的地方,那股烟雾更浓了,天上那朵白闪闪的云朵儿也更大了。

阿爸指着云朵儿,对他儿子说:

“那白云底下冒烟雾的地方真是龙脉呢,爷找地方没有错嘛!”

他们又找来许多人,在城隍山脚下挖过井的地方继续往下挖。

挖呀挖呀,又挖下去三丈三尺深,但是,井底下还是没有一滴水!官府知道了这回事,就不问青红皂白,把老头儿的儿子也杀了。

孙子大哭了一场,把阿爸的尸体埋在爷爷的坟堆旁边。

剩下他独个人,孤凄凄的,还是爬到城墙上去,跟爷爷和阿爸一样绕圈子。

绕呀绕呀,再绕了三日;看呀看呀,再看了九圈。

他看到地下那股烟雾越冒越浓,天上那朵白闪闪的云朵儿也越结越大了。

孙子指着云朵儿,对自己说:“那白云底下冒烟雾的地方一定是龙脉,爷爷、阿爸,你们死得好冤枉啊!”

他再去找来许多人,仍旧在城隍山脚下那挖过井的老地方,接连往下挖。

挖呀挖呀,再挖下三丈三尺深,挖到下面全是鼓鼓突突的岩石,再也挖不动了。

孙子在九丈九尺深的井底下,东摸摸是干的,西摸摸是干的,一摸摸着一块圆鼓鼓的大岩石,象是龙的眼睛。

他把心一横,大声喊道:

“龙呀,龙呀,你为啥不睁眼哪!天上不下雨,地下不放水,你叫大家怎么过日子,今天我跟你拚啦!”就一头向圆鼓鼓的岩石撞过去。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岩石裂开一条缝,缝里汩汩地冒出水来,一会儿,就把九丈九尺深的水井灌得满满的。

清洌洌的井水,把孙子托上井口;可是,他已经死了。

老百姓大哭了一场,把孙子的尸体埋在他爷爷和阿爸的坟旁。

自从有了这口水井,人们就不愁没有水吃了。

后来,大家照样到处去挖井,渐渐地,杭州的水井就越挖越多。

不过后来挖出的水井,总没有比最早挖的那口更大、更深的。

因此,人们就把它叫做“吴山第一泉”,还把城隍山脚下的那条巷叫做“大井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