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哲理深刻点的佛经么? 谁能给推荐点书???
很多这种书,就是佛经的普及教材。例如有本书《佛经故事》
作 者: 潘明权,李叔严 编著
出 版 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其实,这种书都是在佛经中延伸出来的故事,在翻译成白话,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延伸故事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的主观臆断因素。所以,如果你的佛学水平到了一定程度后建议你涉猎经典佛学的直接翻译读物:例如大藏经 药师经 观音经 六祖坛经 金光明经 阿弥陀经 金刚顶经 妙法莲华经 金刚经 龙树心经 苏悉地经 佛说佛名经 等等,佛学经文还有很多,不过这基本比较经典和常见,所以在此推荐。
中华大藏经最好——因为它版本要“精”、内容要“全”。可谓“天衣无缝”。 最最重要的是他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百科全书。-_-!!!
名: 中华大藏经
洲: 亚洲
国家: 中国
主题关键词: 佛经
相关名人: 任继愈
相关作品: 妙法莲华经卷五 藏文大藏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汉译佛教典籍,绝大部分是东汉、魏晋南北朝、唐朝期译出的。从两晋南北朝开始,中国僧人及佛教信奉者下不少著作,有经序、注疏、论文、工具书、史料编辑,有一些假托译出的佛经,正统佛教徒称为“伪经”。这些大量的中土著述,丰富和发展了佛教传统的“三藏”(经、律、论)的内容,使大藏经成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百科全书。
随着汉译佛经和华人著述大量涌现,约在公元2世纪 后半期即有人从事目录整理,隋以后,手抄佛经盛行,经录之学发展起来,出现了各种体例的经录,它体现了当时编辑者对佛经分类标准的分歧。对后来影响最大的是唐代僧人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它正式承认中国学者的佛教著述的地位,列入目录,并分类排定次序。据最新发现资料,《开元释教录》最初的形式与今天的分类法亦不尽相同。汉文大藏经的编辑,雕印,以它的宏篇巨制,版本众多、历时久远闻名于世,雕版印刷发明以前,佛经主要靠手写流传。北朝已有石刻佛经,雕凿在岩石上与造像都以祈福为目的。隋以后,佛教徒中为了保存佛教文书,以防兵火战争的破坏,系统地雕造石版佛经。公元十世纪,北宋开宝年间始以木版雕印佛经,世界上第一部大藏经问世。后来历辽、金、元、明、清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雕印藏经。现存公家私家刊印的大藏经达十七种之多(即:宋有《开宝藏》、《崇宁藏》、《毗卢藏》、《圆觉藏》、《资福藏》;辽有《辽藏》;金有《赵城金藏》;金元之际有《碛砂藏》;元有《普宁藏》、《官版藏经》;明代有《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武林藏》、《万历藏》、《径山藏》;清有《龙藏》)。民国以后还出版过两种铅字排印本《频伽藏》和《普慧藏》。在国外,汉文版藏经有《商丽藏》(根据北宋《开宝藏》翻刻,经版两次毁于火,今本高丽藏已非原貌)、《弘教藏》、《卐续藏》、《大正藏》。综观国内外刊印的各种版本大藏经,都有收录不全、排印错漏等缺点,都不是理想的版本。
为避免过去刊印的许多种大藏经的缺失,《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力求做到版本要“精”、内容要“全”。编辑《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共用了八种版本与《赵城金藏》对校。这八种版本是:《房山云居寺石经》、《资福藏》、《影宋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及《高丽藏》。《赵城金藏》30年代初被发现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它是《开宝藏》的复刻本、装帧、版式保留着《开宝藏》的基本特点,在《开宝藏》几乎散佚殆尽的情况下,它不论在版本方面,或在校勘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在我国现存藏经中,未经传世的孤本还有《房山云居寺石经》、《辽藏》、《元官版藏经》《洪武南藏》、《武林藏》和《万历藏》六种。这几种大藏经,除残缺严重者外,多为《碛砂藏》和《永乐南藏》的复刻本,所收经籍少于《赵城金藏》不宜作底本使用。《赵城金藏》收录经路近7000卷,现存5380余卷,虽有缺佚,可用《高丽藏》补入。《高丽藏》和《赵城金藏》同属《开宝藏》系统的复刻本,版式完全一致,用《高丽藏》补《赵城金藏》,可谓“天衣无缝”。
乾隆版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 (1733) ,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该藏是在明朝《永乐北藏》基础上编较而成的,全藏分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内容完全和《永乐北藏》相同;续藏239函,内容较《永乐北藏》有所增减。
《乾隆版大藏经》的编刊工程浩大,负责其事的官员、学者、高僧等达60余人,监造人员80余人,还募集刻字、刷印和装帧等优秀工匠860余人,历时6年完成。全藏字体秀丽,镌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图版以白描手法绘刻,庄严而不失生动。初印104部,颁赐各地禅院。此后至民国年间,又陆续刷印了数十部,共印行150余部。自宋至清,木刻汉文大藏各代频出,唯有《龙藏》经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极鲜见,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正新修大藏经 Dazheng Xinxiu Dazangjing 《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发起,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个部分: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卷15册(内图像12册,总目录3册),共100册。收入佛籍总数冠于各种大藏经,计正藏、续藏、图像和总目录共3493部,13520卷。编辑体例也别创一格,经藏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盘、大集、经集、密教十类;律藏包括弥沙塞部、摩诃僧只部、昙无德部、萨婆多部、解脱戒经(迦叶遗部)和菩萨戒等;论藏分为释经论、毗昙、中观、瑜伽、论集等五类;杂藏分为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史传、事汇、外教和目录等八类。续藏30册中除最末一册为古逸和疑似两类,专收敦煌古逸经、律、论疏和疑伪经外,其余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续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四类及悉昙。图象12册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历代有名佛教画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刚像及各种曼荼罗图等363种。总目3册收入中国历代各版藏经目录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写本和刻本藏经目录以及大正藏勘同录、大正藏总目录、总索引、译著目录等77种,为比较实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错字,错句颇多。此外,大藏经用语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大正藏索引》,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 佛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教义
什么是佛经\佛经的结集\佛经的文字记载\佛经传入中国
2 判断佛经的方法
四依法:学习佛法和佛经的准则\三法印:佛经是否究竟的标准\查阅大藏经:初学者判断佛经最简单的方法
3 佛经的基本元素
佛经的基本结构\从《佛说阿弥陀经》看佛经的结构
4 认识经题
佛经命名的三个元素——人\法\喻\从经题判断经\律\论\从经题判断显教经典和密教经典\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看经题
5 佛经的翻译
外域来的翻译家\佛经的翻译程序\佛经翻译原则\从《心经》看不同译本的区别
6 三分科经:划分篇章的工具
三分科经的划分
7 序分:为什么从“如是我闻”开始
序分\序分的基本形式\《佛说阿弥陀经》的序分表\复杂的别序
8 正宗分:论证佛法义理的所在
正宗分的问法与答法\从《金刚经》看佛法问答的层次\弟子的启请问法\释迦牟尼的称赞\四记答:释迦牟尼因机没教\释迦牟尼答法的过程\信\愿\行解\《佛说阿弥陀经》正宗分的信\愿\行分\释迦牟尼的教学过程\从《罗喉罗经》看释迦牟尼的教导过程
9 流通分:听法者信奉受行
流通分的形式
10 一部大经的科判
以《维摩诘所说经》为例看大经的科判\《维摩崩听说经》十四品内容简介
11 佛经的文体
长行\偈颂\密咒\长行和偈颂举例 12 诵经——佛教修持的重要方法
古印度诵经的三启仪制\道安的三种念诵仪式\日常念诵的三启仪制
13 念诵经本
念诵佛经和阅读佛经有什么不同\参与诵经的功德利益\诵经能够成佛吗\《地藏菩萨本愿经》日常念涌经本
14 日常修行仪式:朝暮课诵
朝时课涌的仪式组成\暮时课诵的仪式组成\朝时课诵(早课)流程举例\朝时课诵(早课)流程举例(续)\暮时课诵(晚课)仪轨\如何订制自己的早晚课\定时做定课\课诵的项目\念诵修行的方法介绍\如何正确阅读佛经——先贤的开示
15 忏本
忏悔的仪则\近世流行的忏本\《法华三昧忏仪》 16 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的总称
大藏经的内容\判断大藏经的标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巴利文大藏经\藏文系统大藏经
17 汉文大藏经
各代比较有名的汉文大藏经\最早的雕版大藏经《开宝藏》\藏在佛像里的《契丹藏》\群藏之王《崇宁藏》\幸运的《赵城金藏》\康有为求之不得的《碛砂藏》\明末清初的私版藏经——《嘉兴藏》\清代官版藏经——《龙藏》\石刻大藏经——《房山石经》\日本历代大藏经\流传广泛的《大正藏》\目前世界收录佛经最多的《中华大藏经》
18 《大藏经》收录佛经
《大正藏》的经藏\《大正藏》的律藏及论藏(汉文部分)\认识《大正藏》正文\《中华大藏经目录》与《大正藏》编辑体例的比较
19 各版本藏经目录架构
《赵城金藏》目录架构\《洪武南藏》目录架构\《永乐北藏》目录架构\《龙藏》目录架构 20 研读佛经的目的——修学佛法就是修学智慧
释迦牟尼引导众生修行与领悟\追求解脱需要具备三种智慧
21 读经应该从哪里开始
可以按照释迦牟尼说法次序读经\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根机读经
22 看看你适合读什么样的经典
选择修行法门\阿含篇一记录释加牟尼教法的圣典\般若篇——诸佛之母\华严篇——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法华篇——众生平等,皆可成佛\涅盘篇——众生悉有佛性\方等篇——关于菩萨修行法门及授记成佛等\净土篇——此生结束后的去处\密乘篇——密宗是即身(或即生)成佛\唯识篇——万法唯识\修持篇——戒\定\慧的修学\高僧篇——激励后进,一心向学
23 历史替我们选择出来的佛教典籍
佛教的宗派之分\天台宗: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三论宗:“诸法空性”“中道实相”\法相唯识宗:万法唯识\华严宗:法界缘起,圆融无碍\律宗:佛教的基础\禅宗:明心见性\净土宗:往生极乐净土\密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净土法门的修学层次\南怀瑾推荐的修学经典 24 为自己制订读经课程
佛经的研读\初学者深入读经的步骤\初读佛经会遇到的四种困难\初读佛经要经过这几个关口
25 研读佛经的第一步——了解佛经里的名相
佛教的发展历史\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后期佛教\佛教的世界观\释迦牟尼的目标——脱离六遭轮回之苦\四圣帝——释迦牟尼的根本教义\名相世界——五位百法
26 读经与解义
示悟入佛
27 读经的工具
读经的基本工具\怎样在互联网上查找您所想要的经文\佛学辞典——读经的必备工具\如何使用网上佛学辞典
28 深入佛经的世界
深入佛经世界的步骤\初步解读:首先解决字\词及段落\以《楞严经》为例深入佛经的世界
29 佛经的逻辑——因明和辩证
形式逻辑——因明\辩证逻辑与假空中观
30 佛经的表达方式——说理\叙事
叙事:最常用的记事文体\说理:阐明抽象的道理
31 掌握经文的主旨和核心
以《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讲解佛经宗旨\与其他佛教思潮的关系
32 学习佛法的深入与旁通
学习佛法的过程
33 佛经的判教
诸宗判教\天台宗的判教——五时八教\华严宗的判教——五教十宗\古代大德的释经法\十门玄谈
34 佛经的应用——亲自参证才能体悟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本文2023-08-07 04:51: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9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