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文翻译,第1张

原文:

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译文:

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却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

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古文翻译是指将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常用语。其中古文翻译分为直译和意译。

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如:

原文:樊迟请 学 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例如:

原文: 逐 之 ,三周华不注 。(《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

(1)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1 < >文言文

译文:

福建广东地区大多种植木绵,纺织成布,叫做“吉贝”。松江府(今上海)向东大约五十里地,叫做乌泥泾。这里的土地贫瘠,百姓种田不够吃饭,因此学习种植木棉,借以谋生,所以到福建广东地区寻求书种。起初没有踏车、椎弓等设备,全部用手剥掉棉籽,用线作弦,用竹子做弓,放在两手间,用手指弹拨成皮棉,费的力气很大。元朝初期(一般说南宋末年),有一个老妇人叫做黄道婆,从崖州(今海南)来到松江府,教给人们制作方便弹棉、纺织的工具;至于纺织不同的棉纱、配置颜色,布置纱线组成图案,都有办法。所以织成的被褥、衣带、手绢,上面的折枝、团凤、棋局、字样,清清楚楚就像写上的一样。人们被她教会以后,争相操作;转卖到别的地方,家里就殷实富裕了。没多久,黄道婆去世了,人们没有不感恩哭泣的,共同安葬了她;又给她立祠,逢年过节就祭祀她,过了三十年,祠堂毁掉了,当地人赵愚轩重新给她立祠。现在祠堂又坏掉了,没有人在给她创建了。黄道婆的名字,渐渐消失不被人听说了。

2 《黄道婆》全文翻译及重点字词翻译

闽广多种木棉,纺织成布,名为“吉贝”。

松江府城东五十里的地方,说乌泥泾。这个地方土地贫瘠,百姓衣食不足,根据计划种植,以资助生产,于是找种在那边。

当初没有踩车椎弓的制度,都是用手挖去子,线音乐弧设置按之间,抖掉成剂,厥功甚艰难。国初时,有一个老妇人叫黄道婆的,从崖州来,于是下令用做制造防弹纺织的器具;至于错配色纱,综合线带着花,各有各的方法。

因此织成被褥带巾,其上折一根树枝团凤棋盘”字样,我这样写。人接受教育,竞相制作;买卖其他郡,家已到殷。

不久,老妇人去世,没有不感恩哭泣而一起埋葬的;又为他建立祠堂,每年享受的,过了三十年,祠毁坏,同乡趟愚蠢轩重立。现在词又毁掉,没有人做的创建。

道婆的名字,天渐渐泯灭没有了。

3 黄道婆译文

原文:闽广多种木绵,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按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今词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日渐泯灭无闻矣。

译文:

福建广东地区大多种植木绵,纺织成布,叫做“吉贝”。松江府(今上海)向东大约五十里地,叫做乌泥泾。这里的土地贫瘠,百姓种田不够吃饭,因此学习种植木棉,借以谋生,所以到福建广东地区寻求书种。起初没有踏车、椎弓等设备,全部用手剥掉棉籽,用线作弦,用竹子做弓,放在两手间,用手指弹拨成皮棉,费的力气很大。元朝初期(一般说南宋末年),有一个老妇人叫做黄道婆,从崖州(今海南)来到松江府,教给人们制作方便弹棉、纺织的工具;至于纺织不同的棉纱、配置颜色,布置纱线组成图案,都有办法。所以织成的被褥、衣带、手绢,上面的折枝、团凤、棋局、字样,清清楚楚就像写上的一样。人们被她教会以后,争相操作;转卖到别的地方,家里就殷实富裕了。没多久,黄道婆去世了,人们没有不感恩哭泣的,共同安葬了她;又给她立祠,逢年过节就祭祀她,过了三十年,祠堂毁掉了,当地人赵愚轩重新给她立祠。现在祠堂又坏掉了,没有人在给她创建了。黄道婆的名字,渐渐消失不被人听说了。

4 《黄道婆》全文翻译及重点字词翻译

闽广多种木棉,纺织成布,名为“吉贝”。

松江府城东五十里的地方,说乌泥泾。这个地方土地贫瘠,百姓衣食不足,根据计划种植,以资助生产,于是找种在那边。

当初没有踩车椎弓的制度,都是用手挖去子,线音乐弧设置按之间,抖掉成剂,厥功甚艰难。国初时,有一个老妇人叫黄道婆的,从崖州来,于是下令用做制造防弹纺织的器具;至于错配色纱,综合线带着花,各有各的方法。

因此织成被褥带巾,其上折一根树枝团凤棋盘”字样,我这样写。人接受教育,竞相制作;买卖其他郡,家已到殷。

不久,老妇人去世,没有不感恩哭泣而一起埋葬的;又为他建立祠堂,每年享受的,过了三十年,祠毁坏,同乡趟愚蠢轩重立。现在词又毁掉,没有人做的创建。

道婆的名字,天渐渐泯灭没有了。

5 英语翻译问大家一点点文言文翻译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

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久之,而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按《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皆云麻、纻、葛谓之布又《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但纻、葛或专用之于夏,而麻则兼用之于冬耳 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有一个老妇人叫做黄道婆,从崖州(今海南)来到松江府,教给人们制作弹棉、纺织的工具 久之,而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时间长了,方圆三百里的人,都在学习使用她的方法 按《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皆云麻、纻、葛谓之布:按照《小尔雅 释名》及《孔丛 广服篇》(两本古籍)解释,都说“布”只是麻、纻、葛(麻布)做的 又《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还有《盐铁论》上说,古人老后穿丝织品,其余的,都不过是穿麻布而已,因此,老百姓又叫“布衣” 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但纻、葛或专用之于夏,而麻则兼用之于冬耳:可见除了麻、纻、葛三者之外,古代再没有其它的什么“布”纻、葛夏天穿用,而麻则兼用之于冬天。

6 问大家一点点文言文翻译

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

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5343437久之,而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按《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皆云麻、纻、葛谓之布。

又《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

但纻、葛或专用之于夏,而麻则兼用之于冬耳。 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有一个老妇人叫做黄道婆,从崖州(今海南)来到松江府,教给人们制作弹棉、纺织的工具。

久之,而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时间长了,方圆三百里的人,都在学习使用她的方法。 按《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皆云麻、纻、葛谓之布:按照《小尔雅 释名》及《孔丛 广服篇》(两本古籍)解释,都说“布”只是麻、纻、葛(麻布)做的。

又《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还有《盐铁论》上说,古人老后穿丝织品,其余的,都不过是穿麻布而已,因此,老百姓又叫“布衣”。 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

但纻、葛或专用之于夏,而麻则兼用之于冬耳:可见。除了麻、纻、葛三者之外,古代再没有其它的什么“布”。

纻、葛夏天穿用,而麻则兼用之于冬天。

  古籍:古人写、印的书籍。是指写印于1912年之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清朝以前古装形式的书籍。辛亥革命以后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也属古籍。

  “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这都不存在问题。问题是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在某些人的头脑中并不十分清楚。如有人谈我国书的历史,说最早的书是刻在甲骨上的,以后是铸在青铜器上的,这就不对。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我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当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当时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

  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过去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我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当然被公认为古籍。

1 南陵君养"龙"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商陵君养龙》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有献陵鲤于商陵君者,以为龙焉。商陵君大悦,问其食,曰蚁。商陵君使豢而扰之。或曰:“是陵鲤也,非龙也。”商陵君怒,笞之。于是左右皆惧,莫敢言非龙者。遂从而神之。

商陵君观龙,龙卷曲如丸,倏而伸。左右皆佯惊,称龙之神。商陵君又大悦。徙居之宫中,夜穴甓而逝。左右走报曰:“龙用壮,今果穿石去矣!”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螘以伺,冀其复来也。

无何,天大雨震电,真龙出焉。商陵君谓豢龙来,矢螘以邀之。龙怒,震其宫,商陵君死。

君子曰:“甚矣,商陵君之愚也!非龙而以为龙,及其见真龙也,则以陵鲤之食待之,卒震以死,自取之也。”

注释

1、陵鲤:穿山甲

2、扰:驯服、安抚

3、抶:读音chi四声,鞭打

4于:给

5以:认为

6为:是

7食:名词用作动词,吃什么

8或:有人

9是:这

10遂:于是

11从:服从

12神:以为神

13佯:假装

14穴:名词作动词,打洞

15已:停止

16冀:希望

17复:再

翻译

有个献穿山甲给商陵君的人,把穿山甲当成了龙。商陵君非常高兴,问它的食物是什么,回答说是蚂蚁。商陵君派人豢养并驯养它。有的人说:“这是穿山甲,不是龙。”商陵君恼怒,鞭打了他。于是(他)左右的人都惧怕,没有敢说不是龙的人。就顺着他而将它奉为神圣的(龙)。

商陵君观赏它,它卷曲起来如同圆球,突然伸展开。左右的人都假装很震惊,称赞‘龙’很神。商陵君一再(感到)开心。将它迁居到宫中,夜晚它打穿地砖挖洞走掉了。左右的(下)人跑来报告:“龙施展它强大本领,如今果然穿石离去了啊!”商陵君看它留下的痕迹,便痛心和惋惜不已,就养好蚂蚁等它(归来),希望它重又降临。

没过多久,天下大雨闪电打雷,真龙现身在天上。商陵君认为是养过的那条龙来了,摆上蚂蚁邀请龙(赴宴)。龙恼怒,电击他的王宫,商陵君死了。

君子说:“过分啊,商陵君愚蠢啊!不是龙认为是龙,等到他见到真龙,就拿穿山甲的食物招待它,最后被雷打死,是自找的啊。”

2 夏侯亶字世龙文言文

《梁书》卷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二

夏侯亶,字世龙,车骑将军详长子也。齐初,起家奉朝请。永元末,详为西中郎南康王司马,随府镇荆州,亶留京师,为东昏听政主帅。及崔慧景作乱,亶以捍御功,除骁骑将军。及高祖起师,详与长史萧颖胄协同义举,密遣信下都迎亶,亶乃赍宣德皇后令,令南康王纂承大统,封十郡为宣城王,进位相国,置僚属,选百官。建康城平,以亶为尚书吏部郎,俄迁侍中,奉玺于高祖。天监元年,出为宣城太守。寻入为散骑常侍,领右骁骑将军。六年,出为平西始兴王长史、南郡太守,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八年,起为持节、督司州诸军事、信武将军、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服阕,袭封豊城县公。居州甚有威惠,为边人所悦服。十二年,以本号还朝,除都官尚书,迁给事中、右卫将军、领豫州大中正。十五年,出为信武将军、安西长史、江夏太守。十七年,入为通直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迁左卫将军,领前军将军。俄出为明威将军、吴兴太守。在郡复有惠政,吏民图其像,立碑颂美焉。普通三年,入为散骑常侍,领右骁骑将军,转太府卿,常侍如故。以公事免,未几,优诏复职。五年,迁中护军。

六年,大举北伐。先遣豫州刺史裴邃帅谯州刺史湛僧智、历阳太守明绍世、南谯太守鱼弘、晋熙太守张澄,并世之骁将,自南道伐寿阳城,未克而邃卒。乃加亶使持节,驰驿代邃,与魏将河间王元琛、临淮王元彧等相拒,频战克捷。寻有密敕,班师合肥,以休士马,须堰成复进。七年夏,淮堰水盛,寿阳城将没,高祖复遣北道军元树帅彭宝孙、陈庆之等稍进,亶帅湛僧智、鱼弘、张澄等通清流涧,将入淮、肥。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军后,亶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自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下。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米二十万石。诏以寿阳依前代置豫州,合肥镇改为南豫州,以亶为使持节、都督豫州缘淮南豫霍义定五州诸军事、云麾将军、豫、南豫二州刺史。寿春久罹兵荒,百姓多流散,亶轻刑薄赋,务农省役,顷之民户充复。大通二年,进号平北将军。三年,卒于州镇。高祖闻之,即日素服举哀,赠车骑将军。谥曰襄。州民夏侯简等五百人表请为亶立碑置祠,诏许之。

亶为人美风仪,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辩给能专对。宗人夏侯溢为衡阳内史,辞日,亶侍御坐,高祖谓亶曰:“夏侯溢于卿疏近?”禀答曰:“是臣从弟。”高祖知溢于亶已疏,乃曰:“卿伧人,好不辨族从。”亶对曰:“臣闻服属易疏,所以不忍言族。”时以为能对。

亶历为六郡三州,不修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数人,并无被服姿容。每有客,常隔帘奏之,时谓帘为夏侯妓衣也。

亶二子:谊,损。谊袭封豊城公,历官太子舍人,洗马。太清中,侯景入寇,谊与弟损帅部曲入城,并卒围内。

3 诗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诵下来了。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贾人渡河

济阴郡的商人,渡河时船沉了,(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哭喊着。有个渔夫驾着船去救他,还没到他身边时,商人就急忙喊道:“我是济水边上的世家大族,你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用船把他救上陆地以后,商人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金子。渔夫问他:“刚才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现在却只给十两,岂不是不可以吗?”那商人马上生了气变了脸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之内能有多少收入呢?而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金子,还觉得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个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触礁又翻了,而这时那位渔夫也在那里。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呢?”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就是那个答应给我百两金子却又不兑现的人。”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站在那里看着那条翻了的船往下沉,(过了一会儿)商人和船就沉到江中去了。

范仲淹苦学

①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自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②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师旷喻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你要求的太多,暂时就这些。

4 古文陈登传翻译

陈登,字元龙,在广陵名声很大。

又因牵制、夹击吕布军队有功劳,升官职为“伏波将军”,三十九岁去世。后来,许汜和刘备一起在荆州牧刘表处坐,刘表与刘备一起品论天下人。

许汜说:“陈元龙是江湖出身,粗野无礼的习气仍然没有改变。”刘备问刘表:“许汜君说的是对还是错?”刘表说:“要说不对,许汜君是个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假话的;要说他对,陈元龙是盛名满天下呀。”

刘备问许汜:“你说他粗野无礼,有什么根据吗?”许汜说:“以前我遭遇战乱路过下邳,去见元龙。元龙没有招待客人的意思,很长时间不跟我说话,他自己上大床睡卧,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

刘备说:“您是有名的国士,仙子啊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元龙希望您能忧国忘家,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您只想到买田地置房产,说的话没什么可以采用的,这就是陈元龙不愿说话的原因。

又有什幺理由要求元龙和您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上百尺高楼上去高卧,而让你们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刘表大笑。(刘备深情地说:“象元龙这样文武足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

当今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及其项背了。”)。

5 文 言文翻译

金圣叹先生传①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

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②,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③,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④。

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⑤,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⑥,无不供其齿颊⑦,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⑧。座下缁白四众⑨,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2346436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⑩。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11),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12),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

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13)。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14),俱别出手眼。

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其馀评论尚多(15),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16)。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17)。”先生遂以为戒。

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18),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19),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20),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

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21),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22),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23)!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24),并传其略如此云(25)。

注释注释①康熙三十五年(1696)作者至苏州,吊金圣叹,并为之作传。传中叙金圣叹生平甚简,于其“哭庙案”遭杀身之祸,闪烁其词,有所避忌,然亦可见其性情;主要内容是称赞其学问广博,评点诸书,别开生面,阐发作文之奥秘,开后世读书人之眼界,道出金圣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基本贡献。

②排:批驳。 ③《圣自觉三昧》:金圣叹未刊文稿。

抄本《沉吟楼诗选》(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所附《唱经堂遗书目录》,有《圣自觉三昧私钞》。 ④伟然:形容神采卓异。

⑤释道内外诸典:佛、道两教经书和经书以外的书。 ⑥九彝八蛮:泛指众多少数民族。

《书·旅獒》:“遂通道于九夷八蛮。”清代避忌,以“彝”代“夷”。

⑦齿颊:引伸为谈论。 ⑧毫无剩义:讲得极其透彻。

⑨缁白:僧侣和俗人。四众:本佛家语,谓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此处泛指诸色人物。 ⑩王斫山: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第三本二折评语中说到其人,大概谓王斫山为世家子,多才艺,为人慷慨,晚年落拓,“瓶中未必有三日粮,而得钱犹以与客。

彼视圣叹为弟,圣叹视之为兄”。 (11)权子母:古谓国家铸钱,以重币为母,轻币为子,权衡其轻重铸之,以利通行。

(参看《国语·周语下》)后世遂称借贷生息为“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 (12)鼎革:指明清易代。

(13)“《论语》”三句: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14)六才子书:依《沉吟楼诗选》所附《唱经堂遗书目录》,次第为《南华经》(《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

(15)其馀评论尚多:详见邓实《风雨楼丛书·贯华堂才子书汇稿》所列《唱经堂外书总目》。 (16)《唐诗》:传主生前有《选批唐才子诗》。

制艺:即制义,八股文。《唱经堂杂评》:疑为传主生前已刊之《必读才子古文》。

(17)“惟不可”句:《古诗十九首》粗略读之,大体是抒写离别、矢志、寿命无常之悲哀,但诗中若干具体意象之内蕴,则又难于捉摸,有见仁见智的不同解释。金圣叹谓之“不可说”,在当时当隐含某种特别的意思,现在只能依此传之前后文,解作说之则不祥。

(18)长洲毛序始:名宗岗,其评点之《三国志演义》,取代明代刊行的多种本子,风行天下。徐而庵:名增,江苏长洲人,著有《而庵诗话》。

(19)武进徐见思:监生,江苏武进人,著有《杜诗论文》、《杜诗论事》、《史记论文》(《武进阳湖合志·艺文志》)。许庶庵:不详。

(20)迥出意表:谓意见卓越,超乎常。

6 陵鲤为龙文言文答案

商陵君豢“龙”有献陵鲤于商陵君者,以为龙焉。商陵君大悦,问其食,曰蚁。商陵君使豢而扰之。或曰:“是陵鲤也,非龙也。”商陵君怒,笞之。于是左右皆惧,莫敢言非龙者。遂从而神之。商陵君观龙,龙卷曲如丸,倏而伸。左右皆佯惊,称龙之神。商陵君又大悦。徙居之宫中,夜穴甓而逝。左右走报曰:“龙用壮,今果穿石去矣!”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螘以伺,冀其复来也。 无何,天大雨震电,真龙出焉。商陵君谓豢龙来,矢螘以邀之。龙怒,震其宫,商陵君死。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

1、陵鲤:穿山甲2、扰:驯服、安抚 3、抶:鞭打4于:给 5以:认为 6为:是 7食:名词用作动词,吃什么8或:有人9是:这10遂:于是11从:服从12神:以。。为神13佯:假装14已:停止15冀:希望16复:再

阅读练习

1、解释:①倏 ②佯 ③走 ④伺 ⑤无何

2、翻译:①商陵君豢而驯之

②遂从而神之 ;③夜穴壁而逝 ;④悼惜不已

参考答案:

1①一下子②假装③奔④等候⑤不多久

2①商陵君养它并使它温顺②就跟着商陵君认为它是神③夜里穿透墙壁逃走了④痛惜不停

7 赵匡胤弹雀言文和翻译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说,赐金帛慰劳之。

参考译文

宋太祖曾经在皇宫的后园打鸟玩,有几个臣子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于是就召见了。但是召见之后,他们上奏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很不高兴,问上奏的原因。一个臣子回答说:“臣认为这些事情比打鸟更紧急。”宋太祖更加生气了,举起长斧打在大臣嘴上,打掉两颗门牙,那人慢慢捡起牙齿揣在怀里。太祖骂道:“你把牙齿揣在怀里是想告我的状吗?”回答说:“我不能告陛下的状,可陛下的所作所为自然会有史官记载它。”太祖高兴了,赏赐大臣金帛,抚慰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