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哪些著名的书法碑帖?请你写出任意三本难得名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国历代哪些著名的书法碑帖?请你写出任意三本难得名字,第1张

西安发现柳公权书丹石碑已经断裂为三部分,分别是碑首、碑身上半部分、碑身下半部分。碑身上半部分刻有“赠扬州大都督杨公”等字样,刻字清晰,书法结体遒劲,棱角外露。

这也表明,碑主人为唐杨承和,为唐宪宗至文宗时期的大宦官,官居从一品,曾参与拥立唐文宗。

经核算测量,碑身长284米,宽108米,厚032米。据专家介绍,此碑确为柳公权书丹,碑文刻字清晰,书法结体遒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完成时柳公权的年龄应该在59岁(左右),正是他柳体形成的时候。

扩展资料

专家表示价值非常大估计会定国宝:

西安市文物认定专家委员会委员陈根远先生,同时也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碑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杨承和、王起、柳公权都是同时代人。

碑林有唐穆宗长庆二年十二月一日立的《梁守谦碑》,碑文即由杨承和撰并书。“杨承和原来是很大的宦官,后来被处理了,但死后第二年得到了平反。我想这肯定是他获平反以后立的碑,也就是柳公权在书《玄秘塔碑》前的三四年吧。”而王起是唐朝宰相、学者,司徒王播之弟,祖籍太原。  

“这个碑石价值应该非常大,估计将来应该会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因为即便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入藏碑林的《回元观钟楼铭》跟这个体量都不能比,去年出土的颜真卿书丹罗婉顺墓志也不能跟它比,因为它是神道碑,是碑石啊。过去的金石文献中没见到有记载,有可能很早就埋到土里了。既然省文物局已经发布消息说是柳公权书丹的碑石,那肯定没问题。”

凤凰网-西安发现柳公权书丹石碑:国宝级文物

  贯穿于有清三百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清隶为清代碑学的兴起,从根本上击溃帖学垄断的僵局,起到了重中之重的历史作用。典册告诉人们,有清一代擅长隶书的名家达500人之多。清代早期的隶书名家有:郭允伯(-1652)、万授一(1659- 1741)、王嵩樵(1592-1652)、王烟客(1592-1680)、王虚舟(1668-1743)、傅青主(1607-1684)、郑谷口(1622-1693)、朱竹坨(1629-1709)、垢道人(1605-1691)、林吉人(1660-)、周亮工(1612-1672);清代中期的隶书名家有:邓石如(1743- 1805)、伊墨卿(1754-1817)、曲江外史(1687-1763)、南阜山人(1683-1748)、汪近人(1686-1762)、高西唐(1688-1753)、郑克柔(1693-1765)、杨石(上宀下戊)(1696-)、罗两峰(1733-1799)、龙泓山人(1695-1765)、黄小松(1744-1802)、奚冈 (1746-1803)、陈曼生(1768-1822)、巴隽堂(1744-1793)、桂馥(1736-1805)、翁方纲(1733-1818)、阮芸台(1764-1849)、钱立群(1759-1844)、张文鱼(1738-1814);清代晚期的隶书名家有:吴熙载(1799-1870)、何绍基(1799-1873)、莫(吕阝)亭(1811-1871)、杨濠叟(1812-1881)、胡不恐(1817-1862)、杨见山(1819-1896)、俞荫甫(1821-1907)、胡荄甫(1825-1872)、赵之谦(1829-1884)、吴大澄(1835-1902)、徐袖海 (1826-1890)、翁叔平(1830-1904)、杨惺吾(1839-1914),等等。

  造成清代隶书鼎盛、名家辈出的原因是什么呢?从社会状况来看,清代政冶极不清明。清初读书人为避“文字狱”,把自己的精力移入金石考据领域。当然,由于金石彝器出土日多,也为金石考据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清代学人治学态度严谨,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清代考据学得到空前发展,本不为人所重的残碑、断纸,竟成了考据学家寻觅的瑰宝。清代学者尤重汉隶的研究,如万授一的《分隶偶存》、桂馥的《说隶》、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等,给清代隶书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学理上的客观条件.使有清一代隶书家得以对传统隶书进行符合汉字构架的局部改良,从而大大提高了清隶的艺术表现力。

  从对姐妹艺术的吸取方面来看,将篆刻的若干长处有机地移到隶书的实践中,从而使书法具有“金石味”,以丰富隶书的表现力,这一点邓石如做得很典型。正如魏锡曾所著《绩语堂论印汇录》中指出的:“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隶书大家邓石如擅篆刻;同样,隶书大家金吉金亦擅篆刻,伊墨卿、陈曼生、何绍基、吴苦铁等清代隶书大家,皆擅篆刻。可以不夸张地说,篆刻拓展了清隶的艺术魅力。

  从宽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来看,清隶的营养成分是有分量的。清代隶书家远绍汉隶,对汉碑碑额及碑阴的研习颇见功力。书法赖以存“形”的核心点是抽象,具有表现为时间序列和线性构架的本体规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约简性。汉隶碑额或碑阴亦具这些属性。这些碑额或碑阴给清代隶书家的启迪是明显的。除了这些碑额或碑阴以外,清代隶书家对魏晋南北朝碑如《范式》、《李仲璇》等也认真临写,当然对诏版、砖文、镜铭也注意取法。正是这样,使清隶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体现出清代隶书家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发展理念。清初隶书成就最高的郑谷口,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博诵经史、蕴蓄闳深的大学人、大词人朱彝尊以欧法入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桐荫论画》句)。此外,金吉金以吴碑入隶,伊墨卿以鲁公楷法人隶……都使隶书呈现出各自的审美取向。这种以正、草、篆籀入隶,动、静相整合的隶书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从而使清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加强.构成了隶书发展史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

  从清隶书家所用的工具观之,亦有长于前辈书家之处。中国文房四宝史告诉我们:宋代以前,总的来说用硬毫笔者占大多数;明代开始,用软毫的才逐渐多起来;具体地说,明以后至清代,羊毫被广泛使用。《频罗庵书画跋》云:“笔要软,软而遒;笔头要长,长则灵。”长锋羊毫有如下特点:一、便于储墨并且储墨量大;二、八面出锋的旋转余地大,适于隶书特色之笔——“燕尾”笔法的运作。读邓石如隶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长锋羊毫的这些特点。

  从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角度看,清隶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特色,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如张文鱼的飞白体隶书,赵之谦的魏碑体隶书,均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充分表现了他们良好的修养、上乘的品格、阔大的襟抱和精湛的功力,真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书概》句)

  从墨色上看,清隶的一大特色是墨色活。活从何来?活从善于用水来。何绍基、赵之谦、吴苦铁等皆为用墨高手,其涨而不烂、润枯相间的施水带墨法,使墨色在隶书中充分地表现了艺术魅力。书法形象的智性把握是“法”,而书法形象的情感酿造,却是“意”。清代隶书高手在“水”这个材料上用尽了心思,充分发掘了墨色的艺术表现力,故清隶在用“水”上给来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理论思考点和实践操作点。

  清代碑学的先导是清隶的强劲发展。清初帖学垄断,书风单一。由于历史性的文化积习的压力,使书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跋涉着。最为明显的是,帖的巧美导致了“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侵蚀,从而形成了颓弱的格调低下的局面。清初和这—局面分庭抗礼的关键书体,就是隶书。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而且清隶始终伴随着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着。

  张扬个性的清代隶书

  众所周知,清代是一个政治上昏聩、腐朽、没落的王朝,而书法尤其隶书却在这个时代得到复兴。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如前所述,隶书自东汉桓、灵之后,形势急转直下,至宋、元、明三代已少有人问津,“篆籀八分,几于绝迹”[8]。而被尊为帖学鼻祖的“二王”书风,由于得到梁武帝、唐太宗等的极力推崇,长期笼罩书坛。以“二王”为衣钵而失之于“俗”[9]的元人赵孟頫书及失之于“软”[10]的明人董其昌书,本不足为重,却深得明清皇帝的赏识,以致出现了从明季到清初赵、董书风交相辉映,天下附影的局面。加之科举而馆阁体兴,千人一面,一字万同。可以说在“二王”帖学范围内讨生活的清人书法至此已是衰朽至极。物极必反。书法艺术这种自身的矛盾运动,客观上为隶书的复兴积聚了巨大动能,犹如一座巨大的活火山,一触即发。一方面,康、雍、乾时期,清政府为了强化皇权,防止颠覆,加紧了对汉人中学人思想的钳制,以致文网密布。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人们不得不转事他行。其中,不少人则致力于古籍的勘理和金石的考证。于是,作为记载着汉代文献史料的碑刻,受到人们的空前青睐。同时,汉碑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与重视。许多人考证之余便埋头于汉隶书风的探究,学界由此大兴“汉学”和“尊碑卑帖”之风。显然,是至今想来还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狱”激活了“隶书”这座沉睡了1400多年之久的火山。

  此外,清初几位先知先觉、具有强烈个性的大家对清隶复兴亦功不可没。首先是傅山。傅山以草、行书名重于世,作风仍属帖学一路。但他从言行上已很透彻地表明了自己尊碑的思想理念。他说:“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在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宽窄,左右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11]尤其是他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12]的美学思想,更是道出了与妩媚婉秀,充溢着阴柔之美的帖学风范格格不入的艺术主张。他身体力行,行草之外,兼习分隶。尽管尚不成熟,但作品拙朴真率的情趣,一扫晋唐以来八分恶习,在当时具有强烈的反叛意义。因此,傅山可说是清代碑学崛起、隶书中兴的先行者。其次是被誉为“清初三隶”的王时敏、郑簠、朱彝尊。郑、朱二人殚精竭虑,提倡碑学,毕生浸润于金石的研究与考证,且注重实践,创造出了个性鲜明、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八分书体。王时敏于画学虽为复古守旧派代表,但所作八分直追秦汉,带有古气。线条也不象唐隶那样浮滑单薄,用墨上更没有明人那样“黑”、“死”,很讲究苍涩浑润的变化。就这些而言,他的作品较之唐隶还是富有新意的。“清初三隶”的成就,基本代表了清初书坛分隶的水准,为后来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打开了通路。最后是作为朱明后裔的高僧石涛。石涛以其巨大的绘画成就与创新精神倍受人们钦慕。在书法上,他也是提倡个性解放,尊碑卑帖的一个重要人物。所作八分,“散朴有致,不格绳墨”[13],气格非凡,为随后的书家冲破晋唐以来隶书樊篱提供了又一崭新的“旗标”。

  清代隶书复兴的元气得力于清代的金石学、考据学、文字学等朴学文化的滋养,一些汉学家朴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修养,提笔书隶,具有学者风范。兹后兴起的碑学思潮,推波助澜,开拓了书法家们的审美视野,形成了新的隶书审美观。金石碑版简牍不断有新的出土,即使人们眼界大开,又为新的隶书审美观起到了支撑作用。近现代印刷技术普及,传世碑帖珍拓和出土书刻得到较广的传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研究和晶赏。凡此种种社会文化因素,都对隶书的复兴有着或大或小的促进作用。

  一、清朝前期的隶书

  清初隶书首推郑篮,其次有朱彝尊、石涛等。郑篮(1622—1694年),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南京)人,终生未仕,以行医为业。隶书初法明人宋珏,后“深悔从前不求原本,乃学汉碑,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他一生专工隶书,一扫魏晋以来的刻极之气,浑厚圆转,沉着飞动,名重一时,被朱彝尊推为“古今第一”。朱彝尊的隶书,以秀逸著称,并和郑篮一起研讨隶书,互相激发。钱泳《履园丛话》:“国初有郑谷口始学汉碑,再从朱竹垞辈讨论之,而汉隶之学复兴。”

  著名画家石涛的隶书,初受郑篮的影响,后用行书参入隶体,给古朴拙质的隶书注入了鲜活的笔法。“扬州八怪”中的高风翰、汪士慎、金农、高翔、郑板桥等,无不有一手独特的隶书本领。尤以金农的隶书创新性最强,形成了世人称之为“漆书”的艺术形象。与“扬州八怪”有密切往来的西冷篆刻家丁敬、黄易、陈鸿寿等人,在隶书创作上也各有特色,丁、黄两人以工力见长,陈则气势磅礴。这些画家、篆刻家的艺术思维活跃,对隶书的审美创造别具一种眼光,这也是清隶艺术特色有别于汉隶的一大原因。

  清隶的确立,代表性书家是邓石如和伊秉绶。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后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他对篆书有创造性的发展,对隶书也下过功夫,遍临汉碑达50余种,并对篆、隶笔法互相参用。伊秉绶(1754—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福建汀州人,以平直之笔写隶,不在蚕头雁尾上作矫饰,体势宽博,笔力拙质,有大气势,康有为推其为集分书之大成者。当时与伊秉绶齐名的桂馥,也擅长隶书,但风格有异。

  二、清朝后期的隶书

  清朝后期的隶书,是在碑学思潮中发展的。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碑学,从南北朝碑版到汉碑的艺术渊源和风格流派,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复兴的清隶给予了高度评价,从而在理论上进一步推进了清隶的发展。

  何绍基初宗颜真卿,继究北碑,以楷行书体上独创一家,晚年遍临汉隶,每临一碑多至若干通,采用苏东坡提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临一遍,专注一端,或取神韵,或取势度,或取用笔,或取行布,致使临书无一通与原碑全似,积而久之,融汇笔端,名曰临碑,实是创作,并影响到他的其他书体创作,卓然成大家。他的汉碑临作曾刊印过。《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十五册刊其隶书屏,浑朴圆转,举重若轻。 赵之谦聪明过人,多才多艺,书画篆刻皆有造诣,篆隶草行莫不精能,用笔流宕,变化多姿。

  吴熙载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精通金石考证,篆刻师法邓石如,擅长篆隶,所临汉碑,振笔有雄风。杨守敬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曾出使日本,对日本书道的发展有过不小的影响,他的隶书苍劲跃动,带有金石味,从书风渊源上看,有近师杨岘的痕迹。杨岘隶书尚带秀逸之气。

·第十四章 中国瓷器古董拍卖·第三节 中国古籍及手稿拍卖

作者:祝君波 文章来源:精拍网特稿 点击数:321 更新时间:2006-12-8 12:44:09

古旧书的拍卖在海外市场起步更早。据资料显示,著名的克里斯蒂、苏富比拍卖公司其创始人克里斯蒂先生、苏富比先生在200多年前都是经营旧书的书商,后由书商引进了现代拍卖方式,创办了著名的拍卖行。时至今日,伦敦还时常举办古旧书的专场拍卖会。1788年伦敦苏富比就曾拍卖一本第二版的《***宣言》,以22万英镑成交。

在我国,旧书的交易古已有之。建国以后各地更保留古籍书店,专营古版书尤其是珍稀版本图书,并以北京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和上海福州路的古籍书店最为有名。1993年起,北京率先创办中国古籍版本拍卖会,10年来形成了如下特征:

1 形成了以嘉德、瀚海、中国书店三家拍卖行为主的北京中心市场;上海由朵云轩、国际拍卖、嘉泰等公司为主形成南方中心市场,但声势和级别次于北京。

2 在90年代,古籍版本的拍卖一直作为书画的陪衬,拍卖叫好不叫座,成交额不高。一家拍卖公司的总成绩往往在200-300万元,每件拍品大致在万元左右。进入新世纪,古籍拍卖成绩总额有了明显的提高,每场拍到上千万元的也曾呈现。

3 以往单件拍品成交在二三十万元的已很罕见,目前则出现了几百万、甚至近千万元的价位。

4 古籍拍卖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初期以中国古书为主,近年来手稿、信札占的比重大为提高,古籍拍卖的三大板块:古书、碑刻和手迹各显秋色,趋于成熟。

5 拍卖使古籍的文化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不仅书商们热衷于此,而且国家收藏单位和投资家也开始介入。

一 中国古籍版本各门类的价格表现

以上三张价位表显示,北京市场以及上海市场2002年拍卖中受人们欢迎的30件高价位古籍其门类分别为:古书类11种,占30种的366%,合计147万元,占总成交价1188万元的1237%;碑刻类8种,占30种的243%,合计4048万元,占总价的34%;手迹类11件,占36 6%,合计10005万元,占总价的8442%。具体可作如下分析:

1 古籍版本的价格举例

在90年代中期,古籍版本曾有一些比较典型的价格。1995年秋,北京嘉德拍卖宋代嘉泰年间的刻本《文苑英华》一册,成交价为143万元;1996年秋另一宋刻本《徐状元补注蒙求三卷》3册,成交价50万元人民币;明天顺六年刻《欧阳文忠公集》4册,成交25万元;而清康熙49年张士俊刻《郭忠恕撰·佩隽》4册,则成交30万元。另一套由康生钤印并收藏过的明万历年刻本《资治通鉴》294卷,成交187万元。2001年瀚海拍卖宋版《春秋经传》1册,成交159万元,破了古书拍卖最高价。

南方市场价位比北京来得低,以朵云轩为例,1996年拍出宋刻本《朱文介校昌黎先生集》1册15万元,宋刻《资治通鉴》2册24万元,元刻本《集千家诗批点杜工部诗集》2册12万元。而民国时期印制的书刊在上海大受欢迎。如石印本《点石斋画报》成交418万元,1925/1926年印的《上海画报》一册成交242万元,《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连箱)成交5万元。

进入新世纪,古旧书的拍卖价格平稳,以下三表中显示北京市场《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成交275万元,上海《支那南画大成》(22册)成交737万元,明刻本《唐柳先生集》319万元。另外,2002年嘉德拍出《绘像三国志》一部506万元。

2 碑刻类古籍的价格举例

在我国,碑刻比木版刻书起步早得多。从秦汉至明清,刻石和从石上拓下拓片,一直兴盛不衰。碑刻的历史价值比较高,与之相类似,印谱、墨谱、砚谱以及竹刻等作品,一般其纸谱也归在碑刻类中。

印谱方面举例:

朵云轩96年秋拍出《伏庐考藏玺印》(11册)286万元,《吴大徵十六金符斋印存》33万元,高络园《乐只室印谱》44万元,吴云辑《二百兰亭铜印》成交33万元,《丁丑劫余印存》(一函12册)11万元,嘉德99年秋拍出丁敬等《七家印谱》(4册)85万元。

碑帖类中嘉德曾有好成绩:

1996年宋克《急就章》23万元,1995年春明初拓《苏轼仙游潭碑记》12开1册18万元,1996年秋宋克《宋仲温书唐张怀权用笔十法》1册15万元。上海朵云轩95年秋《明拓礼器碑》成交88万元,《三希堂法帖拓片》25万元,《汉晋塔砖区文拓片》28万元。

嘉德拍出过吴有《方氏墨谱三卷》715万元,瀚海《清御制耕织图诗》11万元,朵云轩民国初拓《吴昌硕印谱》198万元。

3 手迹类古籍的价格举例

在古籍拍卖中真正说得上一枝独秀的其实是书法手迹,包括抄本、手稿和信札,带动了整个拍卖的高价位和收藏热。

90年代中期比较突出的有:嘉德94秋《王时敏陈洪绶等39开书札》一册,成交32万元,96春《孙中山委任邓演达等7人委任状一册》成交32万元, 95春《曾国藩、左宗棠等名人书札一册》15万元,《抗日文艺协会会员信札》由朵云轩以88万元拍出,内有茅盾、郭沫若、巴金、田汉等的手迹。近年比较突出的还有2001年中贸圣佳郑板桥遗墨《五经手牍》(残卷8册)成交550万元,2002年秋嘉德以990万元拍出《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与此同时,海外1996年佳士得以55万美元合479万港币拍出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手札,2002年4月,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以887万港币拍出宋代张即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5计104页,创下海外手迹拍卖的最高纪录。

二 古籍版本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投资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投资意识大为增强,收藏投资的品级大为提高。前些年,国内许多人参与邮票的收藏和投资,现在这一波热潮已经消退,代之而起的是原作书画、瓷器、古玩、家具以及古籍版本。而古籍版本因其品级高、存量少、文化含量大等特点,吸引了一部分高层次收藏家、投资家和专业团体的介入,短短10年,走过了过去几十年经历的道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拍卖方式已取代了古籍书店门售交易的方式,精品越来越集中到拍卖会;二是价位已有了数倍、十数倍和几十倍的上涨。以前明版书以千元论价,现在均以万元论价,宋版本都涨到了十余万元一册的地步,甚至有一些上百万元的高价位;三是北京、上海成了古籍版本的交易中心;四是一批稳定的收藏家已经出现,市场要素更为完备。

古籍版本拍卖交易的升温其大背景是:我国成功加入了WTO,民营经济高速增长,日元大幅度贬值(传统上日本是中国古籍版本的主要市场),欧美经济受911打击呈现颓势,东南亚金融危机阴影未散,国内股市及邮币卡市场下跌不止,全球低利率浪潮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造成中国艺术品投资平添巨大买盘,场外资金大举入注,海外古籍也回流中国,艺术品的财富象征和价值凸现,这一切都为古籍版本在中国形成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从古籍版本这一收藏门类自身的特征分析,也有如下内在的品质和价值,引发了人们的收藏和投资热情。

1 古书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古籍善本的收藏历经宋元,到明清两代达到顶峰。而清末、民国的社会动荡,使一大批珍贵古籍或支离破碎,或毁于战火。10年动乱以扫“四旧”为由,给古籍善本的保存以毁灭性打击。因此其价值在如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来:

(1)古籍版本存量有限,因自然损坏(如水灾、火灾、虫蛀)和人为破坏,宋元明清的刻本原来就留存不多,建国以来的文物政策,又使大量古籍版本收归国有,可在市场流通的部分、尤其是宋版本、元版本和明版本,更是奇货可居。

(2)不可再生。古籍版本与中国书画市场不同,在书画方面,老的书画家谢世,新一代的艺术大师还会涌现,相对而言书画艺术品的货源总是能得到补充,而古籍版本则早已退出了实用领域,完全不可再生。

(3)伪作少,鉴定相对容易。书画、古玩今人还在大量制伪、售伪,而且借助现代复制技术使原作达到了乱真的地步,给鉴定和投资带来很大麻烦。古籍版本的断代虽然也有含混不清之处,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今人再建刻书坊来制作伪作的,真伪鉴定的范围比较小,容易把握。

(4)学术性强,欣赏性弱。古书在当时是实用工具,书写和刻工均比较规范,个性不鲜明,主要是学术性强,历史价值高,它可以反映当时的文字、典籍、社会和研究水准,但不如艺术品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因此收藏古书比较枯燥,收藏者要有品位、有耐心和文史修养。古书欣赏主要着眼于古书的制作,包括印刷、纸质、制墨以及后世藏家的题跋、钤印,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水平,蕴含着不少文化信息,是考察古代科技和工艺水平的重要实证。

(5)鉴定的方法。根据经验,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根据古书版本的形式特征来鉴定。就是从字体、版式、刀法、纸墨、装帧等外观因素的时代、地域特色来由一般推演个别。这种方法叫“目鉴法”。

二是根据版本中有关文字记载来鉴定,或直接从序跋、碑记、扉页、书口去发现,或由刻工姓名、题讳字、书名冠词、卷端题名及地名、官制等去作间接考订。

三是参考其他文献提供的研究成果和线索来鉴定。即从后人藏书题记、读书札记、著录提要去获取信息和启示。后两种方法又合称为“理攻法”或“考订法”。

(6)投资古书,要有长远计划,因为回报稳定而周期长,学习的过程比较枯燥,并且卖出也不如书画艺术品便捷,所以投资者要三思而行。

(7)收藏古书,不玩赏到明清版本毫无价值,这也说明进入这一行业的资金门槛高了起来。现在明版本价格不菲,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资金后备。

2 碑刻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中国碑刻大致包括三大类:

一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并用纸、用墨拓下来的拓片;二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并用纸、用墨拓下来的拓片;三是原拓印谱,包括印面和边款两部分,打印在薄纸上。

和西方的木刻艺术相仿,拓片就是最接近原物文字的资料。概括起来中国碑刻有如下特点:

(1)书法类。中国的书法以碑刻和墨迹两种形式留存下来,其中早期的书法(以秦汉、两晋为代表)大都从碑刻这条线保存和流传下来,风格多样,刀法沉稳,极为珍贵。收藏碑拓是欣赏书法的重要方面。而篆刻更是书法美的直接表现形式,加上刀功产生的金石味,历来艺术地位很高。原拓印谱直接取之于原石,如同真迹。

(2)是研究文字起源和演变的重要资料。中国文字由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一直到楷书的演变,大致在石刻上凝固下来。收集碑刻拓片,是研究文字的一把钥匙。

(3)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古代碑刻以及传存的拓片,真实可信,有的记皇室要事,有的记战事、农耕、礼仪,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甚至是考订疆界划分的重要根据。有的碑佚,全靠拓片为证。所以收藏碑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4)碑拓片的时间先后,是研究其收藏价值的重要界限。比如汉碑已有2000年的历史,同一块碑在各代都有拓片留下来,根据“纸寿千年”的说法,宋代的拓片(拓本)最为珍贵,依次为元、明、清各代。有些碑现在还保存着,也可以再拓下拓片,但价值与宋元明清的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一般早的,字数多,字形完整、字口清晰,后者拓下的由于碑面文字有损坏,往往缺字少划,或者字迹模糊。由于碑刻品种极多,收藏家要花很多时日在研究早晚的区别上,以便对物件进行断代。此外,中国很多古碑后世湮没了,其中部分到了明清又被发掘出来,明代或清代发掘后的第一批拓本就是初拓本,也十分珍贵。

(5)存量的多少,也是研究收藏价值高低的标准。目前市场中价格不菲的,大都是宋、元、明的拓本。所以当时所拓数量不少,但历经几百年的变迁,留存下来的并不多,有的成了孤本,有的则为善本(仅存几件)。这也是收藏者要费心思去考订的。好在古人在碑帖考订上著作颇多,可以借鉴。

(6)除了将碑拓与碑拓互相比较并优选以外,研究碑帖的收藏记录也很重要。前面提到朵云轩拍出的《明拓片器碑》成交88万元,只因上面有大学者(光绪帝的老师)翁同的题跋、钤印,翁说此系明拓本,所以弥足珍贵。

(7)投资碑帖包括印谱也有风险,主要是真伪之争。市场中有人称其为“墨老虎”,是说拓片、拓本中的伪作也令人望而生畏。但碑拓印谱的好处是存量有限,不再增加,时下又有电脑技术发明,笔者以为借助新技术、照片技术与传统方法的结合,比较和鉴别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

(8)与书画相比,近10年碑拓价格的增长幅度不大,还有比较大的成长空间。与日本市场相比,中国的价格也比较低。以明清珍稀印谱为例,日本大都在250万-500万日元之间。

3 手迹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从严格意义上说,手迹是原作,不是古书。但由于近年中国各大拍卖公司都将手稿、信札从书画类归到古籍版本类,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事。近年拍卖最为轰动的成绩是2002年秋季中国嘉德拍出的1603号《钱镜塘明代名人尺牍》,成交价990万元,由上海博物馆竞得。

以此册为例剖析手迹的价值,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1 史料价值。该品收集明代永乐至崇祯时期的名人407人的手书信件,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2 从书法角度看,400多人的书法手迹风格多样化,书写自然,殊为难得。一般书信与书法作品不同,写信时的书法更流畅、自然、率直,书法价值很高。

3 内含孤本、珍品。册中的名人有的在史书上有记载,但无实物佐证,有的在博物馆里也未发现。这次的拍品填补了空白。

4 由部分大收藏家精心收藏,可以说是流传有绪,真实可靠。

5 品相完好,玩赏价值高。

在海外艺术品市场,手迹一向被人看重,比如林肯的一封信曾被拍到20余万美元的价格,达·芬奇的科学手稿被拍到3080万美元的高价,其相通之处也在于名人手迹的历史价值和人格魅力,是众多收藏家争抢的宝物。中国信札价位越拍越高,在于它的独特性:

①中国古代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是艺术的同源工具。今天书写经历了软笔(毛笔)、硬笔(钢笔、原珠笔)阶段,进入了电脑时代,毛笔写信已不多见,所以历史上的信件墨迹就格外珍贵。

②因为电讯业的发展,书信逐步式微,历史上的书信成为稀缺品。

③书信的文风、文笔、书法更为独特,对收藏者来说意趣无穷,对投资行为来说也是物有所值。

参考资料:

http://wwwjingpcom/collection/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83

         转眼之间,二年级七班的小同学们步入东明大家庭已一年多了,感谢学校领导的关注和七班所有老师们的付出,以及家长们的配合。为了让孩子们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增进宝贝们之间的进一步了解,搭建更好的家校沟通,二年级七班家委会全体成员经沟通同意组织了一次周末课外学习活动--走进潍坊市博物馆!

        活动由2017级7班班主任张娜老师作为活动顾问,家委会负责组织。考虑到天气转冷,所以活动地点选在了市区内、有专业解说的室内的潍坊市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的展品以及专业的解说,进一步增进了小朋友们的友谊,对小朋友了解历史,尤其是自己所在地的生活和学习地方的历史意义重大。

        潍坊市博物馆创建于1962年,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考古发掘于一体的地志性综合博物馆。馆内拥有设施齐全的大型文物库房,现藏有古生物化石、陶器、玉石器、铜铁器、瓷器,书画、古籍碑帖、石碑石刻、民俗服饰及饰品、近现代革命文物等十余类藏品,共计15000余件。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的良好实践基地。

        潍坊,古称“潍县”,又名“鸢都”,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山东省下辖地级市,与青岛、日照、淄博、烟台、临沂等地相邻。潍坊自秦朝便成为京东古道的重要枢纽,明清以“二百只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机,十万织布机”闻名遐迩,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1904年在德国殖民者的提议下,潍坊开埠。潍坊同时也是中国风筝文化的发祥地, 国际风筝联合会 组织总部所在地,也是“国际风筝会”的固定举办地点。还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的产地和染散地,又被称为“世界风筝都”。

       潍坊市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65家,列山东省第1位,其中 沂山风景区 在2013年12月25日正式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另外国家4A级旅游景区17家,列山东省第2位。

        孩子们意识到有秩序的参观是一个优秀集体的充分表现,在参观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仔细的观看展览藏品,秩序井然,没有出现大声喧哗、违规拍照等不好的现象。家长和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陶器、瓷器、青铜器等馆藏珍品,通过年画、风筝、剪纸、布玩与泥塑、新婚嫁娶、年节礼仪、服饰绣品等馆藏民俗及民间艺术品,领略了潍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风土民情的民俗及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

        潍坊市,旧称潍县,是齐鲁大地人文与自然的摇篮,宛如山东半岛上的一颗绿宝石,是北方的“江北小苏州”,白浪河穿城而过,有“东方死海”之称的东方不沉湖深受游客的喜爱,爱书、漂浮,去大观园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在潍坊富华游乐园寻上一把刺激,最后游览下白浪绿洲湿地公园、浮烟山森林公园和万印楼、郭味蕖美术纪念馆等人文景观。

        此次活动的圆满完成,学校和班主任都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家委会成员、家长、小朋友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高度的纪律意识、配合意识、礼让意识和自觉性,小朋友们拓展了课外知识面,丰富了历史文化知识,活动使孩子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亲身感受到秀丽鸢都浓厚的历史沉淀、民俗文化的无限魅力及科技进步带给我们的神奇体验。此次活动给了家委会极大的鼓舞,大家对组织好下次充满信心。

                                                                                                      东明学校2017级7班家委会

                                                                                                                     2018年11月18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