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调气血阴阳的「万能」针灸方——「手足十二针」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总调气血阴阳的「万能」针灸方——「手足十二针」方,第1张

导读:有没有既能调理气血阴阳又能广泛应用的穴位组合?看看针灸前辈的经验吧!

这五个穴位是特定穴之一,是根据它们的表现而被赋予特殊名称的一些穴位。

五输穴是四肢肘关节、膝关节以下的主要穴位,也称此穴,包括经、行、俞、经、和五类穴位。这些穴位,都分布在四肢十二经脉的总部,对头面部和躯干及其脏腑器官的标志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经络之间联系的枢纽。

古人习惯用水流的大小来形象地描述这五类穴位的功能特点,并形象地根据经络的流向,用井、行、运、经、合五个字来命名,形象地说明了气机运行的过程和各个穴位的特殊功能。

气流出,如源头,故称“井”,比喻刚从地下涌出的泉水;

流过的地方,如涓涓清泉,名曰“兴”。

气灌注的地方,如水由浅入深,称为“运”;

气经过的地方,就像水在一条平坦的河流中流动,所以叫做“京”。

齐最后如百川入海,故称“和”。

十二经脉各有五输穴,共计60穴,加上阳经(阴经换成俞经,或“万能”)的原穴,共计66穴。

一个

王乐亭博士(河北省香河县针灸专家,俗称“金针王乐亭”)从66个穴位中,选取上肢常用且有特殊作用的合谷、曲池和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作为取穴精华。

一、合谷

手背上,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合谷是寿阳明大肠的原穴。

原穴与人体的原始之气有关。正如《难经六十六难》所说的“止者为原”,是原气驻留脏腑经络的地方。

气起于脐下之肾(当石门、关元穴),经三焦,布于五脏、十二经脉,气集中于此。

元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运行于经络的元气可以理解为推动经络各种生理活动的动力。

二、曲池

在肘部横纹的侧端,弯曲肘部,

当Chize和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曲池是寿阳明大肠的关节点,气血运行旺盛。由于肺、大肠为表里,可间接调理肺气,搜风驱邪,行气活血;若自然去而不守,则一切络邪、气血阻滞皆可调整。

第三,杨凌春天

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压时。

阳泉是胆经和筋会的关节点。由于肝胆为表里,肝为主筋,故有搜风利胆、舒筋利节之功。

4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侧,小腿鼻下方3英寸处,

小腿鼻与解溪相连。

足三里是足明胃经的结合点,是土中真土;脾和胃是和谐的,它控制着水谷的转化和接受。

这样,这四个穴位都在阳经的范围内,大部分都是合穴。

2

王乐亭医生根据“阴阳互根”、“孤阴不能生,孤不能久”的理论,加手厥阴心包经内经,使阴阳相合。在下肢,增加了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合,以配合阴阳。

动词(verb的缩写)内关

位于前臂掌部,曲泽和大岭之间的线上,

腕横纹上方2英寸,掌长肌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是心包经的络点,其经脉穿过心包经

阴交穴是肝脾肾三经的交汇点,养脾兼顾肝肾之阴。肝藏血,脾主血,肾藏精,精血可以相互交换,故有养精血,益阴壮阳之功,即能调理肝脾肾。

若配阳陵泉、足三里,还能调理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阴阳。

因其穴位均在手脚肘膝以下,故名“手足十二针”,其组成为:

两侧合谷、内关、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

“手足十二针”总的作用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清热开窍。

因为补泻方式不同,对应的效果也不同。

从取穴和处方的意义来看,主要是着眼于整体功能的调整,即从大经络和远距离、广泛的功能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

这个食谱有它自己的特点。一是利用了五输穴的特殊意义,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由于穴位位于四肢,完全可以避免内脏的伤害。

其次,穴位少而精,使用灵活。它们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针灸方面包括古今类的书比较多,张缙教授校对的《针灸大成》。黄龙祥教授白绿红三书,即白本《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绿本《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和最近新出红本《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但上面三本书,学术段位很高,难啃,可先看《黄龙祥看针灸》。

此外针灸理论还可以看看中医科学院赵京生教授的著作。偏实用的,《一针疗法》,《针道摸象》,贺普仁,彭静山等等前辈的书……

我个人平时临床也结合董氏奇穴,推荐邱雅昌老师的董氏奇穴书,其实学董针我觉得一本就够了,杨维杰老师的书有些夸大成分。其它的不错的针灸书籍推荐在下面你可以参考一下

回答中的针灸书籍还有其它因为篇幅有限未发布出来的针灸书籍大概一千多本

注意看回答中几本针灸书籍图左上角,这些中医针灸书籍及其它的中医书籍都出自于此

一、针灸基础相关书籍:

10《高式国针灸穴名解》 高式国

11《针灸理论解读--基点与视角》 赵京生

12《针 灸 学 释 难》 李鼎

13《内经针灸类方语释》 张善忱 张登部

14《针灸基本功》 谢锡亮 关玲

15《刺法灸法学》 陆寿康

16《各家针灸学说》 魏稼

17《难病针灸典籍通览》 刘立公 顾杰

二、针灸临床相关书籍

18《一针疗法·灵枢诠用》 高树中

19《针灸秘验与绝招》 彭静山 费久治

20《针 道 摸 象》 王文德

21《结构针灸刺法经验》 关玲

22《贺普仁针灸传心录》 贺普仁

23《金针王乐亭经验集》 张俊英等整理

24《盛氏针灸临床经验集》 盛燮荪

25《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 方晓丽

26《靳三针疗法》 袁青等

27《魏稼教授针灸医论医案选》/《魏稼针灸经验集》

28《热敏灸实用读本》 陈日新等

29《灸绳》 周楣声

30《临床针灸反射学》 金观源等

31《头针疗法》/《针经》 焦顺发

三、针灸理论与临床进阶必备书籍

32《针灸腧穴通考》 黄龙祥 黄幼民

33《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黄龙祥

34《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黄龙祥

35《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 黄龙祥

36《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 朱兵

四、其它针灸书籍

中国针灸奇术(石学敏)

中国针灸奇桉(申倬彬)

中国针灸学术真(焦顺发)

中国针灸学讲义(承澹安)

中国针灸学辞典(超清版)

中国针灸学(程莘农)

中国针灸对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急症验桉(周志杰 )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周日清)

中国针灸歌诀(周志杰)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萧言生扫描版

[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扫描版

[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张文兵霍则军扫描版

[观手治百病]王虹等扫描版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扫描版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扫描版

[针灸治痛]贺普仁扫描版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超清彩图版)

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 编着)

传统针灸辨证处方(张道宗)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高清版)

内经针炙类方与临床讲稿(超清版)

中国针灸治疗事典(郭有昌)

中国针灸治疗学(邱茂良)

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穴位图谱(王玲玲)

中国针灸证治通鉴

中国针灸魂(上册)焦顺发

中国针灸魂(下册)焦顺发

九灵针经 气功针经合璧

刺血疗法(王秀珍)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黄龙祥)

中国针灸器械学-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三棱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三]贺普仁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天津中医学院扫描版

[中华针灸学]项平王玲玲扫描版

[五雷神针]武强扫描版

[人体药库学]周尔晋扫描版

[双针速效疗法]胡兴立扫描版

[图解针灸一学就通]林政宏扫描版

[图解针灸大全]谭小春扫描版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李建宁李建静扫描版

杜越五临床治疗经验集(杜越五)

民间针灸绝技1959年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超清版)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杨楣良)

浙江针灸名家临证录(超清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

火针等刺法入门(朱江)

火针(刘保延)

灸具灸法(贺普仁)

灸刺汇通(林竹朋)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周楣声)

灸法(基础 临床 保健)谢锡亮

灸疗·拔罐·刮痧(董少萍)

灸疗偏方(赵琼)

灸疗治百病(刘长江)

灸绳(周楣声)

现代针灸学(超清版)

电针基础与临床(张兆发)

电针疗法治百病(温木生)

百病蜂针疗法(房柱)

百症赋__精解

百症针灸用穴指南(全建庭)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王国瑞文字版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项平夏有兵扫描版

[文王功中医学:基础与针灸]杨启润扫描版

[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贺普仁扫描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张鸿谋扫描版

[活神仙点穴绝技]邵发明扫描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扫描版

[灸法速成图解]刘乡诸葛建扫描版

切脉针灸 黄帝内经针法

切脉针灸治癌症

刺灸手法图解(吴富东)

刺灸法汇论(陆瘦燕)

刺疔捷法-1876年首刊版

刺疔捷法pdf(另一个版本,相机版)

刺血疗法治百病(程爵棠)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王立早)

中国针灸处方学(肖少卿)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刘胜敏)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王雪苔)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王雪苔)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各种特制针具,施行一定的刺激方法作用于经络穴位,灸法主要是用艾绒等物薰灼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

上古时,人们以草熏体表,以砭石或荆棘、骨针等刺激人体,是最早的针灸术。《淮南务修训》记载有“庖牺(伏羲)制九针”。“所谓九针,为镌、网、鍉、锋、铍、圆利、毫、长、大针”,除用于外科、按摩外,也有用于针灸者。针灸针主要内容是通晓经络,选取穴位,控制深度与针灸时间等。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先秦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书中记载有齿脉、耳脉、肩脉等,可知扁鹊用针灸等法治虢太子尸蹷时,医家已善用针灸术。书中还专门记述了用灸法治疗各种疼痛、各部位痉挛、烦心、恶寒等多样病症。战国时代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多方面记述了针灸的适应症,并论述了各种脏腑疾病的针灸疗法。目前所知最早的金针实物是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金针。

医籍中的《灵枢经》奠定了针灸的理论基础。东汉末皇甫谧编著了一部《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它是以古代的《针经》(后世认为即《灵枢经》)、《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3部书汇集整理而成的。全书总共12卷,128篇,是皇甫谧对针灸古书“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的辛勤劳动的结晶。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全身649个经穴的部位和主治疾病、针刺分寸、艾灸壮数,并提出了较为科学的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是一部系统地总结前人用针灸治病的临床经验的著作。唐代孙思邈、王焘绘制的彩色针灸挂图有重要学术价值。宋元太医设有针灸科。天圣间(1023~1032年)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统一周身651个穴位,并设计监制两具铜人以测试考生。元末滑寿的《十四经发挥》成为日本针灸取穴的依据。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汇收古籍、家传,为针灸学的重要文献。

针灸术简易、方便、应用范围广。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显著的、迅速的疗效,没有或很少有副作用。

针灸术不仅对我国医疗事业有很大影响,而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宋元以后,随着海路航运事业的发展,针灸术也被介绍到欧洲一些国家去造福人类。

1958年,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古代针灸术的基础上。用针刺麻醉代替药物麻醉施行外科手术获得成功,这引起国内外医务界的极大兴趣。针刺麻醉是以针刺穴位,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的一种局部麻醉方法。它不用麻醉药,病人神态清醒,能主动配合,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尤其适用于不宜进行药物麻醉的病人。针刺麻醉安全、简便、经济、有效、没有痛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针具的“针”,繁体作“针”,字从金从咸,“金”表示“金属”,如金、银、青铜等材料,“咸”意为“酸涩”(见互动百科“咸”字条),“金”与“咸”联合起来表示:“一种产生酸涩感觉的器具”。不排除古人采用油炸过的竹针作为一次性针具的可能,这种竹针名叫“箴”,其字形中的“咸”,依然是“酸涩”的意思。

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本针灸书单涵盖246(篇)本,覆盖古典针灸医籍、歌赋,针灸基础理论、各家临床经验集、理论与临床进阶篇、解剖书籍、针灸简史等内容,适合针灸专业学生、规培医师,针灸医师。

注意看图中右下角红色标记,此目录中的所有中医针灸书籍均出自于此,其中还有很多其它中医书籍资料

针灸书籍目录: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李建宁李建静扫描版

超高清人体穴位经络大图

近世针灸医学全书(杨医亚)

近四十年来中国针灸研究精要(杨顺益)

邬品嘉针灸精义(超清版)

金针再传(钮韵铎)

金针梅花诗钞 周楣声整理

金针王乐亭经验集(超清版)

针法灸法图解(高清版)

针灸秘验

针灸秘验(彭静山)

针灸穴位全真图解(超清版)

针灸穴位层次解剖图谱(高华龄)

针灸穴名解(高式国)

针灸穴名释义(周楣声)

针灸简易取穴法(黎文献)

针灸精蕴(针灸治疗手术学)-中国古法针灸

针灸精蕴(针灸治疗手术学)针灸撷英

针灸精蕴(针灸治疗手术学)针灸谈

针灸精要(王晓红)

针灸组合穴(徐宗)

针灸经典处方别裁(周楣声)

针灸经典处方释义(超清版)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郝金凯)

针灸经穴 触诊定位图谱(陈以国)

针灸经穴与原气——黄帝明堂经穴体例辨

针灸经穴概要(董德懋)

针灸经穴触诊定位图谱(超清版)

针灸经纬(杨维杰)

针灸经络取穴全真图解(超清全彩版)

针灸经络图解(李爱芳)

针灸经络穴位速记手册

针灸经论选(李锄)

针灸美容美体(全真图解超清版)

针灸耳鼻咽喉口齿科学(李复峰)

针灸耳鼻咽喉科学研究进展(李复峰)

针灸聚英(明)高武

针灸腧穴与刺法发挥(超清版)

针灸腧穴主治歌(褚成炎)

针具针法(第二版)贺普仁

针刀医学临床实践(吴富林)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

针到病除(刘仲喜)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

针刺事故救治与预防(刘玉书)

针刺手法图解手册(邵水金)

针刺手法技巧与应用解剖(孙国杰)

针刺治疗功血病(刘万成)

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何广新)

针挑疗法(梁庆临)

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针法灸法图解(蔺云桂)

针灸七字经(黄荣活)

针灸三法的应用——刺血、燔针、发泡灸(南正九)

针灸三绝(高维滨)

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贺普仁)

针灸与按摩(辽宁中医学院)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北京中医学院编)

针灸临床处方速记口袋书(超清版)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妙用(郑其伟)

针灸临床学(孙申田)

针灸临床治疗学(胡武光)

针灸临床治疗歌诀(郭效宗)

针灸临床特色疗法(超清版)

针灸临床笔记(超清版)

针灸临床经验汇集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焦国瑞)

针灸临床选要(陈全新)

针灸临床配方手册(于致顺)

针灸临床问答(张学全)

针灸临证精要(阎润茗)

针灸五输穴应用(杨维杰)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超清版)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超清版)

中国头皮针(朱明清)

中国实用刺血疗法(谭德福)

中国实用芒针治疗(杨兆钢)

中国微针疗法(郭长青)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黄龙祥)

中国针灸器械学-看医学网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王立早)

中国针灸处方学(肖少卿)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刘胜敏)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王雪苔)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王雪苔)

中国针灸奇术(石学敏)

中国针灸奇桉(申倬彬)

中国针灸学术真(焦顺发)

中国针灸学讲义(承澹安)

中国针灸学辞典(超清版)

中国针灸学(程莘农)

中国针灸对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急症验桉(周志杰 )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周日清)

中国针灸歌诀(周志杰)

中国针灸治疗事典(郭有昌)

中国针灸治疗学(邱茂良)

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穴位图谱(王玲玲)

中国针灸证治通鉴

中国针灸魂(上册)焦顺发

中国针灸魂(下册)焦顺发

九灵针经 气功针经合璧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超清彩图版)

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 编着)

传统针灸辨证处方(张道宗)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高清版)

内经针炙类方与临床讲稿(超清版)

切脉针灸 黄帝内经针法

切脉针灸治癌症

刺灸手法图解(吴富东)

刺灸法汇论(陆瘦燕)

刺疔捷法-1876年首刊版

刺血疗法治百病(程爵棠)

刺血疗法(王秀珍)

十万金方  针灸第一集  内科

历代针灸经典歌赋详注(王晓龙)

口针疗法(刘金荣)

古典针灸入门(超清版)

吴炳煌针灸医案医论(超清版)

图解人体穴位辨认捷径

图解点穴疗法(超清版)

大成水针刀疗法(吴汉卿)

太极六合针法_葛钦甫

奚永江针灸临证验案(超清版)

女性常见病简易针灸推拿(超清彩图版)

孙学全针炙临证集(超清版)

实用针灸临床手册(超清版)

帮你学针灸(徐宏勋)

常用临床针灸配穴与禁忌(侯中伟)

常用穴位层次解剖与针刺要点(邱树华)

常用穴位解剖与针灸指南(超清版)

常用针灸推拿疗法(叶永铭)

常用针灸腧穴速记手册(超清版)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王国瑞文字版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项平夏有兵扫描版

[文王功中医学:基础与针灸]杨启润扫描版

[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贺普仁扫描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张鸿谋扫描版

[活神仙点穴绝技]邵发明扫描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扫描版

[灸法速成图解]刘乡诸葛建扫描版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萧言生扫描版

[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扫描版

[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张文兵霍则军扫描版

[观手治百病]王虹等扫描版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扫描版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扫描版

[针灸治痛]贺普仁扫描版

《千金》针灸临床类编(魏稼)

《彭静山针灸秘传十绝招》

一针疗法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中英对照超清版)

中医民间灸法绝技林红

中医灸法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一本通(超清版)

中医针灸健康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证治诀(超清版)

中华奇穴大成-看医学网

中华现代针灸验方荟萃(杜立宽)

中华艺术针灸集(超清版)

中华针灸学(赵尔康)

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刘丕祥)

常见病简易针灸疗法(刘强)

常见病针灸推拿治疗手册(超清版)

常见病针灸治疗法(超清版)

常见病针灸疗法(阮少南)

常见眼病针刺疗法(曹仁方)

常见老年病针灸治疗(靳瑞)

当代针灸医学新论(王启才 )-看医学网

心理针灸篇(超清版)

急症针灸备要(刘冠军)

急症针灸学(吴旭)-看医学网

急症针灸学(吴旭)

急症针灸治疗学(殷克敬)

急症针灸集验(方吉庆)

急症针灸(张仁)

新医疗法与针灸奇穴汇编 附:土、单验方-看医学网

新医疗法与针灸奇穴汇编+附:土、单验方-看医学网

新安医学针灸精华(超清版)

新针灸大成林昭庚

方氏微型针灸(方云鹏)

方氏针灸创新之一  头皮针(方本正)

方氏针灸创新之三  体环针(方本正)

方氏针灸创新之二  手象针与足象针(方本正)

时:针灸子午流注选摘

易学实用—刮痧、拔罐、针灸(超清版)

杜越五临床治疗经验集(杜越五)

民间针灸绝技1959年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超清版)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杨楣良)

浙江针灸名家临证录(超清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

火针等刺法入门(朱江)

火针(刘保延)

灸具灸法(贺普仁)

灸刺汇通(林竹朋)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周楣声)

灸法(基础 临床 保健)谢锡亮

灸疗·拔罐·刮痧(董少萍)

灸疗偏方(赵琼)

灸疗治百病(刘长江)

灸绳(周楣声)

现代针灸学(超清版)

电针基础与临床(张兆发)

电针疗法治百病(温木生)

百病蜂针疗法(房柱)

百症赋__精解

百症针灸用穴指南(全建庭)

神奇指压疗法(高清版)--周华龙+主编-更多医学资源

穴位针灸拔罐疗法(超清版)

简明头针疗法(钟稷民)

简明针灸学(杨明远)

简易针灸疗法(彭静山)

简易针灸疗法(超清版)

精编中医针灸基础(朱凤山)

精编实用针灸学问答(孙远征)

经穴断面解剖图解·上肢·严振国

经穴断面解剖图解·下肢·严振国

经穴断面解剖图解·头颈胸·严振国

经穴断面解剖图解·腹盆·严振国

经穴治病明理(王富春)

经穴纂要(小坂元佑)

经穴辨证运用学(余仲权)

经穴透刺法(刘炎)

经络与腧穴实训指导(超清版)

经络实质与针灸作用机理(周迪湘)

经络穴位与针灸概要(靳士英)

经络穴位诊法(刘正华)

经络腧穴学(超清版)

耳穴效验方(郭长青)

肩周炎一针治疗法(王文远)

背针疗法(刘炳权)

脉诊入门图解(高清)-看医学网

脊椎手疗法大全(图解扫描版)

董氏奇穴处方学

董氏奇穴治疗学(扫描版)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超清版)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看医学网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胡丙权)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上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下

袖珍针灸(超清版)

超简单针灸疗法(超清版)

针灸从神论治精神疾病(超清版)

针灸保健学(何树槐)

针灸保健防病(张仁)

针灸健身术(梁保义)

针灸六绝——针灸治疗神经疑难病(高维滨)

针灸减肥速成手册(超清版)

针灸助学歌诀(超清版)

针灸医学宝典(王启才)

针灸医学文摘(林昭庚)

针灸医家治病妙法(一)钟起哲

针灸医案选读(超清版)

针灸医桉与临症备急(张济民)

针灸医籍选译(王顺)

针灸医经选(张吉)

针灸十四经治病概要(熊修五)

针灸十绝招(彭敏)

针灸取穴图解(汉英对照超清版)

针灸取穴纲要(耿恩广)

针灸名医经典医桉(赵寿毛)

针灸名家医案精选导读(赵建新)

针灸名家:陆瘦燕学术经验集(陆焱垚)

针灸名着集成(黄龙祥)

针灸器械应用百问(杨华元)

针灸图说(高清彩图版)

针灸基础理论及方法(王炫燊)

针灸处方学(王岱)

针灸处方指南(朱玉祥)

针灸处方集(阎洪臣)

针灸大全(1958年版)

针灸大成新编(杨继洲)

针灸大成(明)杨继洲

针灸奇法治病术(符文彬)

针灸妇科学研究进展(李复峰)

针灸妙方治百病(王云凯)

针灸子午流注选摘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池澄清)

针灸学(谷世喆)

针灸学七字歌诀(超清版)

针灸学基础(超清版)

针灸学新论(林昭庚)

针灸学新论(超清版)

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 (上册)郭长青

针灸学笔记图解(超清版)

针灸学表解(李瑞)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

针灸学(刘冠军)

针灸实验录(申倬彬)

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吕景山)

针灸康复学(唐赤蓉)

针灸心传(高立山)

针灸心悟(高立山)

针灸心扉(高立山)

针灸心语(高立山)

针灸意外桉例选析(伦新)

针灸手册(靳瑞)

针灸探微(谢文志)

针灸推拿全书(李学武)

针灸推拿医籍选(李继福)

针灸推拿及经络实用技术(詹文涛)

针灸推拿基础与临床(张立德)

针灸推拿学(严洁)

针灸推拿学(超清版)

针灸推拿应用解剖与临床(严振国)

针灸推拿技术(超清版)

针灸推拿概要(刘茜)

针灸推拿治疗学(周文新)

针灸推拿疗法(张登部)

针灸撷英(高希言)

针灸数据挖掘与临床决策(超清版)

针灸断病法则

针灸新义(祁越)

针灸新医疗法(遵义医学院)

针灸新穴精选(李红阳)

针灸时间治疗学(李磊)

针灸明理与临证(刘冠军)

针灸易学新法(张崇一)

针灸易学(清)李守先

针灸有效点图解(郭效宗)

针灸有效点理论与临床(郭效宗)

针灸有效病症(方幼安)

针灸枢要(陈克勤)

针灸歌诀800首(董明强)

针灸歌诀歌赋259首(蔡文)

针灸歌诀配彩色图谱(高清彩图版)

针灸歌赋处方集解(施震)

针灸歌赋校释(施土生)

针灸歌赋选读(李磊)

针灸歌赋选(宫艳华)

针灸歌赋集成(张应泰)

针灸歌赋集注(王森)

针灸治法与处方歌诀(文碧玲)

针灸治法与处方(超清版)

针灸治疗五官科常见病(超清版)

针灸治疗失眠(超清版)

针灸治疗学(超清版)

针灸治疗学(高清版)

针灸治疗常见病图解(严振国)

针灸治疗急症(邓春雷 )

针灸治疗捷径(回克义)

针灸治疗百病荟萃(杨庆云)

针灸治疗精要(黄建军)

针灸治疗肥胖病(超清版)

针灸治疗肩周炎(超清版)

针灸治疗腰腿痛(超清版)

针灸治疗阳萎(张洪度)

针灸治疗面瘫(超清版)

针灸治疗面部色素斑(超清版)

针灸治痛 第2版(贺普仁)

针灸治痛(贺普仁)

针灸治痛(高清版)

针灸治要(郭命三)

针灸治验录(杨永璇)

针灸治验汇录(严振国)

针灸流派概论(超清版)

针灸特定穴的理论与临床(赵吉平)

针灸现代研究与临床(张涛)

针灸甲乙经 (第二版)晋·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校释(上册)

针灸甲乙经校释(下册)

针灸男女科临证精粹(王大生)

针灸疑难奇症医桉荟萃(张登部)

针灸疗法(张善忱)

针灸疗法与临床诊治(超清版)

针灸疗法入门

针灸疗法(穆腊梅)

针灸疗法(陈可冀)

针灸病例综合疗法(颜道铭)

针灸病例验方二万三千个(戴新民)

针灸病例验方二万三千个(戴新民)1978

针灸的基础与临床(超清版)

针灸真髓-1958年版

针灸研究进展

针灸秘开+扬医亚清晰版

针灸秘开(杨医亚)

针灸腧穴图谱(修订版)朱汝功

针灸腧穴彩色图谱(李瑞)

针灸腧穴疗法(李平华)

针灸自学指南(甘承铨)

针灸表面解剖学-看医学网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赵缉庵)

针灸解剖学图谱

针灸解惑 (王启才)

针灸解惑(超清版)

针灸证治歌括(彭述宪)

针灸证治精要(章逢润)

针灸辨证治疗学(章逢润)-看医学网

针灸辨证治疗学(章逢润)

针灸速成临证歌要(杜云喜)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

针灸配穴(刘天成)

针灸金方(杨医亚)

针灸铜人与铜人穴法(马继兴)

针灸锦囊(邵经明)

针灸问对

针灸问对(明)汪机

针灸问答(郑魁山)

针灸防治哮喘(邵经明)

针灸防治老年病(吴绪平)

针灸集锦(修订本)郑魁山

针灸验方(张文进)

针灸麻醉(扫描版)-看医学网

针灸(刘森亭)

针灸(河北新医大学编)

针炙推拿技术(超清版)

针炙甲乙经选读(超清版)

针炙疗法(超清版)

针炙真髓(泽田派见闻录)(超清版)

针药并用临证精华(王毅)

我国古代医家在急症刺灸法方面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继承这份宝贵遗产,对发展现代急症刺灸法、提高救治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着重介绍急症是针刺法、刺血法、火针法和急症灸法的特点。

 一、 毫针刺法

 急症刺法,当以毫针刺法为主,它几乎适于各类急症。古代应用毫针治疗急症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强调泻法。急症以针治者,多系实热邪盛,来势虽猛,正气未衰,故重在祛邪,宜用泻法。如明代汪机《针灸问对》所言“于此而知九针所主,多系外邪薄腠为病,因针施泻,深中病情”,就是这一意思。杨继洲所主张的大补大泻,其实也重点在泻,谓:“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医学教育 网原创《针灸大成》)。在具体运用上更可看出,如对惊风一证,他即明确指出:“急惊泻,慢惊补”。在补泻的适应证上,透天凉手法用“治风痰壅盛”等多为急重之症,而烧山火手法则治“久患瘫痪、顽麻冷痹”之类的慢性痼疾。当然,强调泻法并不等于不用补法。不过,在急症治疗中,补法常与泻法配合,或泻中寓补,或补中寓泻。

 其次要求“气至病所”。急症病急势猛。最需快速截断,针刺截断之法,快莫过于运气直达病所,使上下相接,调逆乱之气,转急变缓,恰如杨继洲所言:“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针灸大成》)。有关内容前已述,现将古人“气至病所”的具体手法略述如下,供参考。

 “气至病所”的手法,从时间程序上可分为针前准备和针后激发两个阶段;在内容上每个阶段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手法。

 1针前准备

 目的是为“气至病所”创造一个易于激发的条件。

 (1) 必先治神:进针前,要总医者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在病人和毫针上,应“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灵枢?九针十二原》),“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病人则需心神宁静,情绪稳定。总之,“必使患者精神已朝,而后方可入针”(《针灸大成》)。强调治神的原因在于“神行则气行,神气之相随也”(《古今图书集成》)。同时,由于病人清志安定,使得全身肌肉松地,而“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灵枢?官能》)。目前有用入静诱导法,诱发“气至病所”,即与此有关。

 (2) 循切弹按:入针之前,如对所选穴位,施以适当的循切弹按手法,亦可促使“气至病所”《素问?离合真邪》要求:“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难经?七十八难》更具体地指出:“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

 我们于临症中仅用循切两法。循法,系指在选取穴位的所属经脉上“上下循之,故令气血舒缓,易得往来也”。切法,它和爪法大同小异,前者“是用大指爪甲,左右于穴切之”, 后者则“是用左手指爪连甲,按定针穴”(《针灸大成》)。所以二者可视为一法。我们操作的具体步骤是:先循经用拇指指腹适当按揉1~2遍,再以左手拇指指甲对需针之穴位切压,直至出现酸麻胀等感觉沿经向所应气至部位传导,再行进针。

 2针后激发

 (1) 针芒法:针刺达到一定深度,稍加捻转提插,获得气感后,将针尖朝向病所,即如《针灸问对》所云:“得气,便卧到针,候气前行,催运到于病所。”这里所说的得气感主要指医者手下之紧涩感而言,如“待气沉紧,倒针朝病”(《金针赋》)和“待外沉紧气至,转针头向病所”(《针灸大成》)。

 针芒法,多用于向心或向上气至时,对控制针感传导方向及促进“气至病所”有较好作用。

 (2) 提插捻转法:此法以针芒法为基础,是激发“气至病所”的主要手法。其中,提插法,可催气运行,恰如汪机所说:“将针提按,或进或退,使气随针医学教育 网原创到于病所”(《针灸问对》)。捻转法,则可控制气至方向,导气入病所,“内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针灸大成》)。

 (3) 热补凉泻法:“气至病所”之后,则需根据病情虚实不同,进一步运用手法,使所至之气,或凉或热,以达到补虚泻实、温寒清热的目的。其法可概括为以下二类:

 1)提插法:即在上述提插捻转法基础上,突出进退手法,并对提插之幅度、速度、方向及力量,按不同病情进一步加以调整。补法,慢插紧提;泻法,紧插慢提。以热补为例:“以大指努力,针嘴朝向病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执住,直待病人觉热方停”(《针灸大成》),这是热补凉泻法最常用的手法。

 2)呼吸法:即在用上法时结合运气法,令病人口鼻按一定方式呼气或吸气,更可促进热气或凉气达于病所。以凉泻为例:“当泻之时,候气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叹气,按所病脏腑之数,自觉清凉矣”(《针灸聚英》)。另外,在治疗病症时,也同样:“令患人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呼吸法,由于针刺手法结合气功运气,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4) 辅助手法:如用上述手法仍不能使“气至病所”或气至感觉不满意时,则可加用辅助手法。这些手法均是后世医家根据《内经》《难经》所记载的针前手法如循、推、弹、按进一步发展衍化而来。在名称上虽和上述的针前手法相一致,但其具体操作方法和时间则并不相同。本法主要用于针入之后。

 1)弹努法:这里专指以指甲弹针,促使“气至病所”而言。“弹而努之者,是用指甲弹针,令脉气月眞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此法实际效果较差,目前很少采用。

 2)循扪法:针刺后,“以手循经络扪循至病所”(《卫生宝鉴》)。具体地说,“扪者,摩也……循者,用手于所针部分,随经络上下循按之,使气往来,推之则行,引之则至是也”(《针灸大成》)。此法至今仍为针灸家所推崇。

 3) 通经接气法:本法用于传导之气为关节所阻滞而不得前进时。《金针赋》谓:“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按其所说,较为繁复。我们体会,气为关节所阻虽颇常见,只要加强提插捻转手法,再予“循摄爪切”,多可通经接气。

 4)按压堵截法:本法用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向,能使气集中并沿所需的方向运行。其法是在针刺穴位附近该穴所属的经线上,按压与病所方向相反的部位,促使所得之气向一个目标——病所传导。恰如《金针赋》所说:“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也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此法颇为针灸家所重视。

 以上除第(1)种外,后三法均属常用。既可同时运用,亦可单独操作,宜灵活掌握。

 综上所述,“气至病所”手法虽分两个阶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视为一个整体,各种手法,仅是不同的步骤或环节而已。除了熟练掌握手法促使“气至”外,还应强调辨证论治,正确组方配穴,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