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相关书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营养学相关书籍有哪些?,第1张

着重推荐的有:

1、《中国食物成分表》

里面包含了我们常见的所有食物的营养成分,无论是学七大营养素、学食物营养学、做营养配餐、饮食指导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2013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告诉你每天各种营养素该吃多少,还有最新的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3、《营养功能成分应用指南》

主要是对功能性食品和特殊功能性营养成分的介绍,像常见的氨基酸类、肽类、蛋白类、脂肪酸等都有详细的介绍。主要适合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相关的学习人群,有一定的生化和营养学知识的可以考虑入手一本,毕竟现在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各种扩大宣传,有这样一本权威的书籍镇场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4、《中国功能食品原料基本成分数据表》

涉及的保健功能成分和新资源食品的数据,填补了国内保健食品常见功能因子成分分析和常用植物资源数据分析的空白。是一本科学、权威的工具书和大众指导书。

其它相关书籍还有《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圣经》等,都是可以提高营养学方面知识的好书。

首先是一些适用面较广的书籍与视频资料: 《食物与厨艺》 《现代主义烹调》 《饮食文明论》 《用科学的方式了解热的为什么》 《肉制品加工技术与配方》 《烹饪科学与加工技术》 《烹饪学基本原理》 《料理图鉴》 《烹饪调味学》 《烹饪工艺学》 《公用厨房系统工程设计》

还有戈登拉姆齐、杰米奥利弗、保罗大厨等国外明星厨师与阿基师、屈浩、王刚等国内大厨的专业烹饪教程视频。

哈佛大学曾开过一档名为“科学与烹饪”的公开课,在b站与网易公开课上都能免费收看。

扬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具备高等食育机构的院校也有相关的公开课,其中,浙江工商大学赵荣光教授的饮食文化专题与扬州大学周晓燕教授的烹饪史专题、哈尔滨商业大学的科学烹饪专题、bbc食物的秘密等几项公开课和纪录片非常适合初接触烹饪学术的人观看。

然后是中餐方面: 《吕氏春秋本味篇》 《随园食单》 这两部是学习中餐必需通读甚至背诵的经典,一部有中餐厨师的祖师爷伊尹提出的两个明确中餐根本哲学的论点, 另一部是第一部系统性论述中式烹调技艺的著作。

如果研究再深一些,涉及药膳研究,那么《黄帝内经素问》《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汤头歌诀》这几部经典一定要读一下。 接着是一些食谱和内容比较好的论述书: 《中国名菜谱》 《粤厨宝典》 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名师川菜厨艺百问 《日料的故事》 《饮食人类学》 《饮食文明论》

《千金方》食疗(一)

蒋力生

强调食疗是孙思邈的一大特色, 注意饮食选择和调理 , 把它看作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提高对疾病的预防能力 , 以至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 是孙氏一贯重视研究的问题 。 反映在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摄养枕中方》 、《孙真人摄养论》等有关著作中的食疗内容, 不仅是食疗学真正独立成专门学科的标志 , 而且是唐以前食疗经验、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

1食疗的 历史 文化渊源

食疗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 , 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食疗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丽奇葩 , 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 食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 , 不仅有着悠久的 历史 、丰富的内容、 生动的形式, 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理论渊源 , 处处闪烁着我国古代先哲的智慧之光 。

1 1食疗的 历史 源流

饮食是与人俱生的行为 , 自 从有了人类, 就有了人类的饮食活动 。 《韩非子·五蠹》说 :“ 上古之世, 民食果 蚌蛤 , 腥臊恶臭 , 而伤肠胃 , 民多疾病 。 ”《淮南子·修务训》也说 :“ 古者民茹草饮水, 采树木之实, 食蠃蚌之肉 , 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 ”在远古时期 , 人们无疑时刻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伤害和困扰。

火的发现和使用 , 使人类的饮食行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熟食而发展起来的烹调技术 , 不仅使人类在文明进化的过程中有了 口 甘味道的追求 , 而且使人们逐步懂得了选择食物 、调整饮食行为对身体 健康 的影响 , 从而发明了朴素的 饮食疗法 。

根据古籍记载 , 至少在夏商时期就已有了食疗药膳的雏型 。周代 , 人们对饮食已经相当讲究 。 在统治阶级不仅有了管理饮食的专门机构 , 而且还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 《周礼·天官· 冢宰》记载, 为帝王贵族服务的治官多达四千余人 , 其中属于管理饮食的就有二千二百多人。 尤其是“ 食医”的设立 , 有了最早的营养医生 , 其职责是“ 掌和王之六食、 六饮、 六膳、 百馐、 百酱、 八珍之齐” 。 由此可见, 不仅当时已经明确懂得饮食与 健康 的密切关系 , 而且已把饮食营养调配和四时口 味纳入政府行政管理范围 , 说明当时食疗已受到高度重视 。

食疗发展到汉代, 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有了初步的理论总结 。 《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食疗专著 , 就有《神农黄帝食禁》 、《黄帝杂子芝菌》等二十多卷 。 尤其是成书于西汉中页的《黄帝内经》 , 不仅提出了系统的医疗理论 , 还提出了系统的食疗理论,是后世食疗发展的理论渊薮 。

魏晋以后 , 食疗进一步发展, 至隋唐间 , 食疗著作已达数十种 。 仅《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就有《老子禁食经》、 《崔 氏食经》 、 《食馔次第法》 、 《 四时御 食经》、《淮南王食经》 、《膳馐养疗》等十多种 。 可惜这些食疗专著多已亡佚, 不可复寻 。 现在存世的《抱朴子内篇》其《仙药》记载草木、 矿石 、芝菌等服饵药 、方数十种 , 《极言》篇则有饮食卫生的记载 ;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则有“食诫”专篇, 由此可以略窥当时有关饮食卫生 、宜忌之一斑。

到了唐代 , 孙思邈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 , 在《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两书中撰写了《 食治》专卷和《养老食疗》专篇 , 首先提出了“ 食治” 、“ 食疗”的概念, 标志食疗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唐代以后 , 食疗学获得空前发展 , 各种食物本草、食治方书 、 食疗专著 , 不断涌现, 林林总总 , 蔚为壮观 , 成为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1 2食疗的理论渊源

前已述及, 《黄帝内经》是食疗学的理论渊 薮。反映在《黄帝内经》中的精气营养 、膳食结构 、五味调和 、饮食卫生、四时宜忌及药食结合等理论或观点 ,成为后代食疗孕育发展的胚基。

1 2 1精气营养理论“ 民以食为天” , 饮食活动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 “安谷则昌 , 绝谷则危” , 通过饮食活动 , 不断地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 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 保证生命存续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

《灵枢·五味》首先提出饮食对于人体 健康 的重要意义 :谷始入于胃 ,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两焦 , 以溉五脏, 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营卫生会》也说 :人受气于谷 , 谷入于胃 , 以传与肺 ,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正是靠了这些通过饮食活动而获得的精微物质 , 才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展开 。 《素问·经脉别论》云 :“ 食气入胃 , 散精于肝, *气于筋; 食气入胃 , 浊气归心 , *气精于脉 。”明确指出了食物进入人体后 , 滋养脏腑 、气血 、经脉、四肢、 肌肉乃至骨骼、 皮毛 、九窍等的作用 。 饮食入胃 , 通过胃的消化、 吸收, 脾的运化 , 然后输布全身 。 可散布精华于肝 , 而后浸*滋养于肌肉 ; 可食气归心 , 精气浸浮于脉, 以充营心脏、血脉 。 作为人体的营养物质 , 是必须靠饮食源源不断地予以补充的 。

由于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 , 对脏腑的作用也不同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 : “五味入胃 , 各归所喜 , 故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 , 物化之常也 。” 这说明了五种味道的食物, 不仅是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品 , 可以促进饮食帮助消化 , 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反之如果饮食活动不正常 , 就可能影响人的 健康 , 甚至危及生命 。故谷不入, 半日则气衰 , 一日则气少矣 。 (《灵枢·五味》)人以水谷为本, 故人绝水谷则死 。 (《素问·平人气象论》)此外 , 《灵枢·平人绝谷篇》还具体指出了不能进食而死亡的时间 , 即“平人不食饮七日 而死” 。

总之 , 《内经》在饮食营养的问题上提出了一整套的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饮食(味)与形体 、元气 、精微或精气之间构成密切相依的关系 。 饮食正常 , 营养丰富 , 则精气充沛, 形体健壮 。

1 2 2  膳食结构理论世界上的种族, 按其膳食结构可以分为三大类, 即以肉类为主食的肉食民族, 以乳酪为主食的奶食民族和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谷食民族 。 《内经》针对汉民族的特点 , 指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应以“ 五谷为养 , 五果为助 , 五畜为益, 五菜为

充 , 气味合而服之 , 以补精益气” 。 (《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要用各种各类食物, 互相搭配, 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体的积极作用 , 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所谓五谷 , 泛指整个谷类和豆类食品 , 这是人类 养生 长寿所必需的最主要的食品 , 是人类的主食, 亦即强调人体所必需的 、最主要的养分,主要是由谷类和豆类食品共同来提供。 五畜, 泛指肉乳蛋类荤食品 , 适量食之 , 对人体大有补益, 但过量则为害非浅 , “ 膏梁之变 , 足生大疔” 。 五菜, 指各种各样的蔬菜 。 五菜为充 , 就是选食各种蔬菜, 可以使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得以充分、 完善 。 五果 ,泛指整个果类食品 。 人们在主食之外 , 适当进食果品 , 可以补充维生素 、微量元素及多种果糖、 纤维素、果胶等, 对人体 健康 大有好处 。 所谓气味合而服之,就是要综合各种营养成分, 使机体平衡发展 。

1 2 3五味调和理论 食物有酸 、苦 、 甘、 辛、 咸五种味道, 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 。 五味调和 , 有利于 健康 , 五味过偏 , 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十分重视五味的调和 。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 , 气血以流 , 腠理以密 , 如是则骨气以精 , 谨道如法 , 长有天命。 ”说明五味调和得当对人体的益处。 中医是反对五味偏嗜的 , 人体的营养虽然来源于饮食五味, 但五味过偏 , 又易使人体受伤 。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 “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 ;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 短肌 , 心气抑 ; 味过于甘 , 心气喘满, 色黑 , 肾气不衡 ; 味过于苦 ,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 。 ”《素问·五脏生成论》也说: “ 是故多食咸 , 则脉凝泣而变色 ; 多食苦 , 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 , 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 则肉胝月 刍 而唇揭 ; 多食甘 , 则 骨痛而 发落 , 此五味之所伤也 。 ”强调了饮食五味宜适当 , 切忌偏颇 , 否则伤及五脏, 于 健康 不利 。 即使在身健无病之时 , 也应注意调节五味, 不可太偏 、 太过 。

1 2 4 饮食卫生理论 古代非常注意饮食卫生, 孔子说: “ 食不厌精 , 脍不厌细 , 食 而 ,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 食” (《论语· 乡党》) , 指出了食品要精细 , 烹调要得当 , 进餐要定时,变色 、变味 、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宜食。 除了食品的清洁卫生不变质外 , 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不暴饮暴食 , 不过饥过饱; 注意进食时间 , 定时饮食 ; 注意食品温度 , 不寒不热 。 同时 , 还要创造良好的进食情绪和饮食环境, 保持端正的饮食姿势 , 把饮食行为调整到最佳状态, 这样才能产生好的饮食效果 , 促进机体对饮食营养的吸收 。 《黄帝内经》认为 , 饮食得当则可养人五脏, 失节则会伤人五脏。 故长有天命。 ”

1 2 5四 时宜忌理论 古人非常重视饮食与时间季节的协调 , 认为这是食养食治也包括药治必须遵循的原则 。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 : “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 : “圣人春夏养阳 , 秋冬养阴 , 以从其根… …故阴阳四时者, 人物之始络也 , 死生之本也 ,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 这些治病 养生 的原则在饮食营养方面, 也是必须遵循的 。 《内经》有春“ 在味为酸” , 夏“在味为苦” ,秋“在味为辛” , 冬“ 在味为咸” , 长夏“ 在味为甘”等记载 。 《周礼·天官》则提出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 、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 、秋收敛宜食辛以发散、冬坚实宜食咸以和软”的观点 。 由于食品的获得常受季节气候方面的影响 , 加以古代的储藏方法落后 , 许多食品无法保鲜和保证质量, 因此根据季节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食味 , 不但古代盛行 , 直到现在也仍然应用 。 如冬季人们喜欢吃辛辣的调味品以促进食欲和刺激体温而感暖和 。 夏季则喜欢吃些阴凉消暑之品 , 使人感到清凉适口 以增进食欲。

古人对于饮食物的温度也是很重视的 , 主张不要吃得过热过冷 。 同时也强调与自然气温(天气)相适应。 《灵枢·师传篇》提出 : , “ 食饮者 , 热无灼灼 , 寒无沧沧 。 寒温中适 , 故气将持 , 乃不致邪僻也” 。 说明饮食的过寒或过热 , 都是可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 导致六腑的传导失司 , 以及其他各种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

1 2 6 药食结合理论 古代医学家在肯定医药治疗为主的基础上, 充分强调了食治食养的重要性 。

《素问·五常政大论》谓 : “大毒治病 , 十去其六 , 常毒治病 ,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 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 , 十去其九 , 谷肉果菜 , 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 伤其正也” 。“虚则补之, 药以祛之 , 食以随之” 。 “ 必养必和 , 待其来复 。 ”对于疾病的治疗 , 祖国医学一贯主张不单纯依靠药物, 认为使用药物, 只是在病邪炽盛时 , 用以顿挫病势的一种 手段, 一旦 病邪已衰 , 即当适可而止 。 特别是作用猛烈和有副作用的药物更认为宜尽早停止, 因《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提出 : “ 大积大聚 , 其可犯也 , 衰其大半而止, 过者死” 。《内经》还重视热病恢复期的饮食调护问题 , 如在《素问·热论篇》谓 : “ 病热少愈, 食肉则复 , 多食则遗 , 此其禁也” 。

将药治和食治结合起来, 既可疗病 , 也可使患者获得需要的食养, 这也是我国独特的医疗防病方式之一。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 在论述五运六气的规律在医疗中的运用时就提到了食治 。 如 : “ 故同者多之 , 异者少之 , 用寒远寒 , 用凉远凉 , 用温远温 , 用热远热 , 食宜同法” , “其化上咸寒 , 中苦热 , 下酸热 , 所谓药食宜也” 等等 , 都属于药食同治的范畴。 因此,《内经》以“ 毒药攻邪” , 以谷肉果菜“补益精气”的论述, 就成了后世医疗食养结合 , 非常科学和全面的治疗观学说 。

找到篇论文,截取了部分你要的内容,供你参考。

目录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目前研究情况

二、中华饮食文化特点与中泰饮食文化对比

(一)中华饮食文化及特点

1、饮食特点

2、饮食习俗与礼仪

3、饮食的观念与思想

(二)中泰饮食文化对比

1、中泰饮食结构对比

2、饮食观念对比

3、宴会礼仪对比

4、小结

三、对泰学生的饮食文化教学分析

(一)对泰学生的饮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内容

1、文化教学及重要性

2、对泰学生饮食文化教学内容及分析

(二)对泰学生饮食文化教学的手段

1、对比教学法的运用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三)饮食文化教学活动设计

1、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基本情况

2、教学专题设计——筷子与中国文化

(四)小结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泰饮食文化对比及对泰中学生教学

作者 杨冲婵 指导老师 郑继娥 副教授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摘要:饮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对汉语词汇以及汉语表达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中,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思维,理解相关汉语的表达并准确地运用。本文以中华饮食文化研究及中泰饮食文化对比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以泰国文化背景的学生为教学对象,结合教学分析,探讨如何在对泰学生的汉语教学中更好地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并以中华饮食文化为教学内容设计专题教学。

关键词:饮食文化 中泰对比 中华饮食文化教学 对比教学法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随着泰国公主诗琳通学习汉语和访华,泰国纷纷掀起了“汉语热”,全民开始学习汉语。近几年来,汉语已成为泰国第二大外语,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目前,泰国所有71家公立、私立大专院校,全部开办中文专业。在这两种语言交流互动增加的背景下,有必要让泰国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中华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侧面,更是要了解透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给汉语词汇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语言传播与文化传播又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基于饮食文化在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对汉语产生的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饮食文化的教学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学者吴瑛、阮桂君[1]的《中国文化在美国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调查——以匹兹堡地区孔子学院为例》一文中指出,通过对美国匹兹堡地区7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调查发现,相对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美国的青少年对中国物质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文物古迹最感兴趣。而我通过对来学校的泰国皇家理工大学的学生的调查以及在泰国教中文时学生的反应和调查也发现,正在学习汉语的绝大多数泰国青少年都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比较感兴趣。我的学生就经常问我在中国吃什么,在泰国生活还习惯吗,能不能让我们尝尝中国菜诸如此类的问题。既然中国饮食文化对泰国学生汉语学习者有着那么大的吸引力,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个吸引力来促进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呢?对外汉语中饮食文化的教学研究就显得很重要了。

本课题旨在针对对泰国学生的饮食文化的教学研究,从泰国学生感兴趣的饮食文化入手,充分展示中华饮食的文化魅力,为泰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更深入地学习汉语提供一些帮助,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思维,理解相关汉语的表达并准确地运用。同时,课题中的中泰饮食文化对比部分也为赴泰的志愿者和实习生了解泰国提供一定的依据,使他们更好的开展饮食文化教学。

(二)目前研究情况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有不少的著作。全面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专著且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林乃燊《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1989);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中华书局,199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万建中《中国饮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等。

王春华《泰国的饮食习俗》[2],彭景《泰国饮食散记》[3]等等这些都是写泰国的特色菜及饮食风情。关于中泰饮食文化对比的研究,在这方面,国内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的书籍,期刊上直接以这个为研究题目或关于中泰饮食对比的也还没有。李毅《泰国饮食特色的“中国元素”分析》[4]也只是分析了泰国饮食特色中来自中国的影响,并没有系统地对比中泰饮食。

关于饮食文化教学的研究,在对外汉语的教学研究领域,前人研究多数集中在文化教学这个大层面上,只有当涉及具体教学策略如:“文化导入、文化融汇”时,才用到一些饮食方面的例子进行讲解。廖茜茜《关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探析》[5]一文也只是以西方文化背景的学生为主体,并没有涉及泰国饮食文化教学这么细的方面。

本文我将以中华饮食文化为基础,从饮食结构、饮食观念、宴会礼仪多个角度对中泰饮食文化进行对比,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针对对泰的饮食文化教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中华饮食文化特点与中泰饮食文化对比

(一)中华饮食文化及特点

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中华饮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形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6]。

1、饮食特点

(1)饮食结构

在饮食方面,中国是最开放的国家之一,饮食的种类也最为丰富。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家里种的、野外猎集的,都逃不过中国人的“福”口,就是河豚也敢拼死一吃。正式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国人勤劳勇敢的精神及生存的需要从而为人类开辟了丰富的食物源泉。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7]中,就指出了古代汉族的饮食结构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受农耕经济的影响中华饮食呈现出典型的以粮食为主食的结构,粮食在所有的饮食材料中处于首要地位。在传统的饮食结构里,蔬菜、水果、肉类只是做主食的辅助和补充,是副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蔬菜、水果、肉类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的比例大大增加,但毋庸置疑,粮食为主的地位是稳固不变的。

稻几乎是南方水田唯一可选的主食食物,这是由“稻可钟卑湿”的特性决定的。而在北方旱地则有栗、黍、麦、菽等主食作物可供选择。所以南方一般是以米饭作为主食的,米饭的原料又有大米和糯米,做发有多种,而且还可以将大米和糯米做成糕饼、汤圆、米粉、糍粑。北方种植小麦的地区的人们则是以面食为主食,人们喜欢将麦子磨成的面粉做成馒头、面条、烙饼、饺子等具有特色的食物。另外,在我国少部分种植玉米、青稞、高粱、土豆、红薯等杂粮的地区,他们主要以这些杂粮为主食,像西藏藏族的糌耙。

(2)食物烹调

烹调是制作菜肴的一项专门的技术,就是将经过加工整理的烹饪原料,用加热或加入调味品的综合方法,制成菜肴的一门技术[8]。“手工操作,经验把握”是我国传统烹调的基本文化特征。而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食物烹调关键要讲究火候控制及五味调和。“味”是中华饮食的最高追求,食物原料其味万千,中华饮食的精髓就在于如何调和其中食材的滋味。食物的烹调过程即调和食物滋味的过程,中国传统的烹调方法非常丰富,有煎、炒、炸、爆、熘、蒸、熏、烧、焖、扒、烩、炖、、涮、卤、煨等。

(3)炊具餐具

中华传统的炊饮器具可分为炊具、盛餐用具、进餐用具和储藏用具。陶器、青铜器、铁器、和瓷器在诸多的炊饮器具中应用最为广泛,影响也最大。铁器是中国两千多年农耕文明中炊具的主流代表,在不锈钢尚未发明的时代,铁锅。铁铲一直是中国人在炒菜时必不可少的用具,现在大多数家庭和饮食机构都还是用铁锅炒菜。

餐具方面,主要就是筷子和瓷器。筷子又称为“著”,是中国人吃饭绝对少不了的进餐用具。用瓷器制作的碗、碟、杯、盘,在餐具用餐中非常常见。像青瓷、白瓷、唐三彩及景德镇的青花瓷都是非常出名的瓷器。

(4)地域特色

中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气候不同,各地的饮食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清代,中国饮食流派便有鲁、川、苏、粤四大菜系之说,后来又有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的八大菜系之说。总的来说,北方气候寒冷,菜肴多浓厚,口味偏咸,以京鲁菜为代表;华东苏杭一带,气候温和,菜肴多带甜味,以苏浙菜为代表;西南川云贵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喜麻辣口味,以川菜为代表;最早与国外开展贸易的广东一带,口味较为清谈,居民多喜煲汤。

2、饮食习俗与礼仪

(1)饮食习俗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饮食习俗,有日常饮食习俗、年节饮食习俗、人生礼仪习俗、宗教信仰习俗等。这里选取年节饮食习俗讲,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了解传统节日的饮食习俗,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民族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也是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节日历时的时间也是一年中最长的,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原是古代农民庆贺丰收和为来年生产做休整、准备的时间。除夕的年夜饭是年中最为重要的一顿饭,亲人都要回家,平时不舍得吃的好菜这一顿饭都得拿出来。总的来说,这一顿饭必须有鱼,寓意为“年年有余(鱼)”;“吃年糕,寓意年年“高”;芹菜寓意“勤勤恳恳”等等。北方过年还少不了饺子,饺子谐音交子,饺子形如元宝象征着财富。包饺子、吃饺子,是北方人表达对来年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汤圆)是必不可少的。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相传,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不受国君信任,为奸臣所害,屡遭流放,后深感报国无门,投泪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便往河里投粽子,希望河里的鱼不要损害屈原的肉身。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渐渐深入人心,便流传下来了。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是中国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这一天,赏月最佳,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团圆,月饼,形如一轮小小的圆月,也有圆月的吉祥之意。所以月饼是中秋节必备食物,也是馈赠亲友的必备佳品。

(2)饮食礼仪

“饮食礼仪主要指在饮食活动中成文的礼数,它以人们的饮食习俗为基础[9]。”在礼仪之邦中国,饮食礼仪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早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中国现代饮食礼仪既保留了古代食礼中彬彬有礼、长幼有序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有合理地摒弃了古代食礼中的一些繁文缛节。下面是一些现代饮食礼仪的一些简单介绍。

中国人讲究尊敬老者,讲究辈分和尊卑,不同辈分等级之间要严格地遵守礼仪制度。所以不管是在宴会还是一般的宴请,座次都是很讲究的,现代一般以面朝大门的位置为上座,上座由上宾来坐。客人需要注意的是,上菜的时候要等主人示意开餐了才可以食用,主人夹菜时,客人不可拒绝;客人若中途有事离开,要告知主人一声,主人要陪最后一位客人吃饱才可以离席。敬酒时,是主人率先敬酒,先敬主宾再到其他宾客,敬酒时要双手持杯并把杯里的酒喝光,客人则随意。

用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餐具的使用礼仪,遵守一些禁忌,如筷子不可以用来指人,不可以插在饭菜上等等。

3、饮食的观念与思想

不同民族的饮食观念和思想都是本民族特定历史形成的特定文化,中华民族所持的饮食观念也与其他国家大有不同。

(1) 平衡膳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很讲究饮食科学,医典《黄帝内经素问》“谷肉果蔬,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些既是营养学方面不可忽视的至理名言,也是指导人们科学饮食的重要原则。中国人重“吃”,这个吃也很讲究,讲究一日三餐的搭配,讲究食物中热量、各种营养的供给。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追求不再是果腹,而是食物的精美与各种营养的平衡。

(2) 食治养生

中国自古有“医食同源”的说法,“医食同源”源于中医基础理论,即食物有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药补不如食补”十分重视饮食与增进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关系,强调增强饮食在增进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饮食养生的观念也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脑海里,在生活中用一些日常食物防病治病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了。如受凉感冒,煮一锅红糖姜汤喝下去盖上被子发汗,睡一觉就好了;炖乌鸡,小米粥加红糖是产妇生产后恢复身体的首选。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养生的俗语,“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等等。

(3) 五味调和

在中国,如果一道菜没有味,则食不下咽。味是中国人菜肴制作及品尝的首位,是饮食的核心。通常如果一道菜好吃,则称之为美味。五味指的是甜、酸、苦、辣、咸,五味调和就是将各种原料之味及调料之味调和为一整体,创造出一种层次更为丰富的滋味。中国饮食讲究食材的搭配,讲究调和出来的味,中国菜独特的魅力也在于它的调和之味。

(二)中泰饮食文化对比

泰国与中国同属亚洲经济文化圈,一衣带水,饮食文化方面多多少少有些渊源,但又各具特色。本文把两国的饮食文化进行对比,面对来自泰国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了解中泰饮食文化的差异有益于他们对汉语的深入学习,更有益于我国对泰的对外汉语教学。

1、饮食结构对比

中国人的饮食分为主食和副食,主食以粮食谷物为主,如米饭和面食;副食则为由蔬菜、肉类制成的菜肴。且所食以热食、熟食为主,不喜生食肉类、蔬菜。每餐必须主副食互相搭配而吃,淀粉、蔬菜、肉类组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一顿饭。主食是正真填饱肚子的食物,副食作为补充和调剂。中医认为生冷食物会损害内脏气血的运行,故中国人喜欢吃加热后尚有余热的东西,食物讲究要趁热吃。

泰国人以大米为主食,副食是鱼和蔬菜。大部分泰国人正餐都是以一碗大米饭为主食,佐以一道或两道咖喱料理,一条鱼,一份汤以及一份沙律(生菜类)。餐后点心通常是时令水果或用面粉、鸡蛋、椰奶、棕榈糖做成的各式甜点[10]。由于地处热带,泰国人喜欢食用富有刺激性的调味品,如辣椒、葱、蒜、姜等,民间有“没有辣椒不算菜”的俗语。由于吃辣及天气炎热,泰国人每餐必备的是冰水,不管是家庭还是餐厅,饭前端上来都是一杯冰水。

泰国人还会吃一种由中国发展而来的米粉,有大小粗细不同之分,吃米粉时,使用筷子。

2、饮食观念对比

(1)美味与营养

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的饮食,饮食讲究食物的味道要好,所以中国的厨师们费尽心思在食物的味道上下功夫钻研。形、色是菜品的外表,而味是菜品的内在品质,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色,这边是中国饮食观最重要的一点。所以中国的烹调方法非常的丰富,但长时间的烹煮难免会造成营养的流失。中国饮食对味和口感的追求使之忽视了食物营养是否流失这一点。现在中国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对味蕾满足的追求仍然最为重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泰国人对饮食营养的追求是越来越高了,很多中小学及大学的课程里,都是营养学知识的宣传,教育、电视台也充分利用它的的影响力。泰国的食品企业也根据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要,加入了绿色食品、天然食品、低糖高纤维食品,特别是一些大型的食品企业,在所有食品成品的包装上都有营养成分及营养供给标准的“营养标鉴”。泰餐SPA意为泰式健康饮食,是泰国营养健康饮食的代表,它的菜系就是要选择有机的原材料,如用水果和蔬菜做原料烹饪菜肴来取代那些用味精苏打、和食用色素来改变原料本身的味道和颜色的不健康食品。取而代之以健康、营养的用料,比如纯橄榄油、苹果汁、香草和海盐,都可以给菜式提味,同时还有医药功效[11]。不止SPA,泰国很多菜式和烹调方法都讲究原汁原味,讲究的是用水果或菜给菜提色、提味,而不是用色素和味精。

(2)热情与健康节约

中国人热情好客,这是普遍认同的。在中国,如果请客吃饭,不管是在家里还是餐馆,主人都会准备慢慢的一桌子菜,还经常会说:“没有什么菜,请见谅。”在中国人的饮食观念里,吃饭请客一定要尽兴。用餐时还不时地劝菜劝酒,酒喝得越多就表明感情越好。而饭菜通常都是吃不完的,这还好,如果吃完了就会显得主人招待不周。

在泰国,吃饭一般都是主随客便,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菜不够再点,酒不够再买,可是很少见到那种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现象。喝得酩酊大醉的人也会有,但是那些人是借酒消愁,很少是劝酒的结果。第二天,喝醉的人清醒后还会打电话或当面致歉。因为醉酒在他们看来是一件有失身份、很不光彩的事。这种饮食观念可能会让中国人很不习惯,好像欠“热情”[12] 。时间长了也会体现它的优越性来,这也反映了社会对健康第一的共同认识。泰国人还有一个饮食观念就是节约,不管是在学校还是餐馆用餐,泰国饭菜的分量都是挺小的,但足够让你吃饱而不浪费。泰国家庭的一日三餐也是刚刚好的那种,不会说剩饭剩菜。请客吃饭也不会大吃大喝、暴饮暴食。

(3)泛食主义和佛教思想

中国人喜欢吃,更是喜欢用请客吃饭来进行各项社会活动,如婚丧嫁娶这些人生大事以及生日,送别、聚会、谈生意这些事,都是用吃来解决的。易中天首先提出了“泛食主义”这个观点,就是说中国人常常用从饮食中获得的各种体会去解读一些与饮食无关的问题。他的《闲话中国人》[13]中便有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描述,如职业称为“饭碗”,学习知识叫“汲取营养”,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等等。日常用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如嫉妒又叫“吃醋”,受苦又叫“吃苦”等等。

泰国则把饮食跟佛教联系起来,不只是信奉佛教,更是将宗教观念落实到生活当中。泰国人不吃完整的鸡和鱼,肉也不是大块大块地吃,而是现将其切碎,再进行料理的。传统的泰国人在制造荤食的时候总是要将所有的菜式模模糊糊的,像炒碎肉、鱼饼等,目的就是求个心安[14]。近年来,很多泰国人已经不忌讳整只的鸡整条鱼了,可是传统的泰国人还是接受不了。在泰国,杀生也是由专门的人完成的,场面如果很大,则还会进行一些祭祀,而且和尚是不能看见杀生的。

3、宴会礼仪对比

中国的宴会很注重礼仪,尤其讲究座次的安排问题,正朝大门的位置为上座,最尊贵的客人将被请至上座。若为方桌,则位于朝南的左侧的第一个位置是上座。用餐时主人和客人围坐在一起,同桌共食,期间主人要殷勤地招待客人,劝菜劝酒。

在泰国参加宴会,一般会送些水果、花卉或糕点之类的,也可以不送。送的话,礼品要尽可能地包装,而且一定要用右手递给主人,左手在泰国被认为是脏的、不干净的,不要用左手吃东西或者拿东西。用餐的时候,座位安排没什么讲究,随便坐,进餐时,主人也不会向中国人那样劝菜劝酒,都是自己喜欢什么就吃什么。

4、小结

中泰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体现了中泰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人热情好客重感情,金钱其次,感情第一;泰国人讲究的是健康营养与节约。中泰还有一点共通点就是都强调集体、整体,独乐不如众乐,都喜欢享受同桌共食大团圆的乐趣。但这团圆的乐趣中,中国人还是讲究热情,泰国人还是讲究节约,这一点,好像还无法共通。

烹饪营养学 ¥2850元

本书主要作为烹饪高等院校烹饪工艺专业和烹饪与营养科学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与营养科学及食品有关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广泛性和实用性突出。

实用营养学 ¥7790元

营养是生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密切相关,是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未来我国将进入小康社会,国家将实行营养师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举措,为提高国人营养和健康素质提供组织上的保证。本书组织国内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专业人员编写。内

现代营养学(原著第八版) ¥11875元

本书第一部分以最新的观点介绍了营养学基础部分;第二部分介绍人体营养与疾病的关系;第三部分为国际营养学现状,对发展中国家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状况、食物短缺、饥饿和营养不良等情况作了分析和评价。

临床营养学----全国医学高等教育专升本教材 ¥2375元

临床营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从营养学角度研究食物、营养素与饮食因素对人体健康及在各种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人体在上述状态下对食物和素的需求,探讨在当前生产水平和经济条件下,如何合乎营养原则的日常或治疗食谱,以保证各种人群,尤其是各种疾病状态下

营养学 ¥2470元

几乎很少有几个科学家能像营养学对患者健康起的作用那样重要。本书集饮食学家、营养学家、护理人员、药剂师以及外科、内科和儿科医生的工作结晶而成。它适合所有的医师和医学生,包括内科和外科住院医师 营养学家、药剂师、主治医生和护士,以及营养学和医学学生。相信

医学营养学 ¥2850元

营养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人们非常关注,故营养学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本书是根据医科大学生营养知识以及营养专业人员教学和业务需要而潜心编写的一本教材。既可供给医科大学生作为学习医学营养的教材应用外,也可供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师、营养师、配膳师及食

食品营养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422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食物的体内过程、基础营养、不同人群的营养、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食品的营养素强化、营养与农业、社区营养等内容。

系统动物营养学导论 ¥9500元

本书是卢德勋博士10多年前,在国内道德倡导将系统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于动物营养学研究领域,即提出“系统动物营养学”发展战略以来介绍该新学科的一本“导论”性学术专著。本书已获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并被列为中国农业出版社本年度

临床营养学 ¥5510元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营养素的相关基础与应用;中篇主要介绍病人的各种膳食和治疗中的相关营养支持以及诊断和试验用的有关特殊膳食;下篇是本书的主要部分。

反刍动物营养学 ¥7410元

本书由国内反刍动物营养学领域的老、中、青专家编著,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在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先进性和规律性成果。全书共10章,包括瘤胃微生物、瘤胃与瘤胃内容物的特性、能量与营养、蛋白质营养、碳水化合物营养、脂肪营养、矿物质营养、维生素营养、同位素示踪技

现代营养学 ¥2280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食物的消化吸收生理、基础营养学、不同人群的营养、各类食物的营养与保健价值、膳食营养与健康、功能性食品和社区营养。本书理论深度适中,简明实用,重在营养教育。本书不仅适用于本科、高职高专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也适用于非食品专业

健康家庭营养学堂 ¥1900元

暂无简介

营养学基础 ¥2090元

本书为“面向21世纪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系列教改教材”之一。全书共八章,主要介绍了营养素及热能、不同生理情况下的营养、合理营养及评价、各类食物的营养、与营养有关的疾病、医院营养膳食及管理、疾病营养等内容。在每一节后面都附有目标检测(名词解释、填空题、单

现代临床营养学 ¥14060元

本书由我国从事营养基础研究和临床营养治疗的临床医学专家共同编写而成。书中阐述了现代营养学研究的新成就;以中国营养学会于2000年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为依据,介绍不同生理状况下的营养需要;在疾病防治方面,力求提供较新的信息与进展。本书

高级植物营养学 ¥4560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植物营养元素的种类,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规律、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植物适应养分缺乏和元素毒害的机制、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特性及其遗传改良途径等。全书以作者和有关实

婴幼儿成长食谱——营养学专家 ¥1881元

如今,家家都是独生子,小宝贝的膳食成了祖辈们及年轻父母们大伤脑筋的事儿。本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食谱及菜谱,针对婴幼儿的特点,强调了色、香、味俱全的特点。本书还介绍了腾婴幼儿饮食方面的知识,并附有献给年轻父母的烹调知识。家长朋友们从本书中不仅可以学

国外大学生物学优秀教材(影印版)--营养学概念与争论(第八版) ¥6460元

个人推荐两本好书,跟营养啊什么的也有点关系:<医生对你隐瞒了什么><别让医生杀了你> 对我很有帮助,可以顺带看一下

参考资料:

http://bookjqcqcom/product/316478html

《素食圣经》(Becoming Vegan: Express Edition)

权威素食者营养指导手册

《素食者膳食指南》(The Dietitian's Guide to Vegetarian Diets)

《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The China Study)

营养学有史以来最全面的调查报告

《救命饮食 2:全营养与全健康从哪里来?》(Whole: Rethinking the Science of Nutrition)

《新世纪饮食》(Diet for a New America)

告诉你食品工业的真相和健康饮食的答案

《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

生命伦理学的世界经典素食主义宣言

《吃动物》(Eating Animals)

结合哲学、文学、科学来探究饮食习惯

《不流血的革命》(The Bloodless Revolution)

从西元 1600 年到近代的素食主义文化史

《和平饮食》(The World Peace Diet)

素食主义的百科全书

《深层素食主义》(Deep Vegetarianism)

素食主义的百科全书和教战手册

《经典素食名人厨房》(Famous Vegetarians and Their Favorite Recipes)

介绍了 30 位世界名人的素食历史及食谱

《小白素食记录》

丰富多样的素食菜肴

《四季蔬:小白素食记录》

第二本

《两个素食者的创意厨房》

从“笨鸟和土豆泥”博客中汇集的菜谱精华

《贝太厨房:幸福素食》

85 款素食佳肴

《蔬果汁,喝对了才健康》

量身定做属于自己的蔬果汁

《原来吃素最健康》(Total Health)

这不仅仅是一本健康书

《我享素》

同步全球低碳饮食新风尚

《食生》

回归自然的饮食方式

《改变生活的新饮食方式》(Hope's Edge)

此书前身《一座小行星的新饮食方式》(Diet for a Small Planet)影响乔布斯成为了素食者

《红色牧人的绿色旅程》(Mad Cowboy)

美国牧场大亨自曝黑心养殖内幕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Loving and Leaving the Good Life)

爱与理想的生命赞歌

《素食,跑步,修行》(Eat & Run)

纯素食也能跑出好成绩

《希望的收获》(Harvest for Hope)

只需举手之劳就能做出积极的改变——————————————

笨鸟 / 土豆泥 《两个素食者的创意厨房》 豆瓣80分

素食厨房里不使用肉、蛋、葱、蒜、味精、鸡精、酒,但依然可以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福克斯《深层素食主义》 豆瓣77分

将素食主义作了历史与哲学面向的深层分析,并从动物保护、环境生态、世界饥荒、女性主义等各种角度,面面俱到地证明“素食有理”

陈存仁 《津津有味谭 素食卷》 豆瓣82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享誉上海、香港的中医学专家、资深专栏作者陈存仁先生于香港《星岛晚报》上开辟的一个专栏

彼得·辛格 《动物解放》 豆瓣85分

讨论人类在怎样制造动物的痛苦,以及按照伦理原则人应当怎样对待动物的大众读物。

彼得·博尔西《原来吃素最健康》 豆瓣82分

从现代医学、人体脏器、营养学、常见病症、运动、瘦身、禁食、健康习惯、生态关怀等方面,论述吃素最健康的道理

约翰·罗宾斯《素食有理》 豆瓣77分

食素是对自我身体的一种探索,亦是对同在生命的探索!

张素宁《一碗好沙拉》 豆瓣77分

素食之中,沙拉是一种选择。

Craig Sams《食物的背后》 豆瓣79分

抛却超脱食物本身以外的口感,还原本真的生活吧

梅西纳《素食者膳食指南》 豆瓣84分

均衡地摄取谷物、蔬菜、豆类、水果和豆奶等食物,就能吃得很健康。

JM库切《动物的生命》 豆瓣77分

着眼于素食者在面对肉食者时,受到的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质问、疑惑和排斥反感。

陈耳东/丁大同《佛家素食》 豆瓣76分

从独具的饮食文化,品味佛家慈悲处世、万法随缘之追求

约翰·罗宾斯《新世纪饮食 危险年代的求生饮食》豆瓣89分

恐怕没看过的人,没有一个人会相信吃素的神奇

薛宝辰《素食说略》 豆瓣76分

古籍素食的方子

周泳杉《21世纪健康饮食》 豆瓣88分

呼吁吃素,全素优于蛋奶素食,少白糖白米白面。

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 豆瓣89分

本心翁在其间口述了“无人间烟火味”之蔬食二十品

————————————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们日常必不可少的活动,中国人自古就好吃、善吃,不仅要吃饱,还从日常饮食中渐渐摸索出 养生 之道,通过调节饮食,以达到身体康健的目的。在饮食、医学、思想文化相对繁荣的宋代,人们的饮食 养生 观念已十分浓厚。

宋人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也不外乎 茶、酒、汤水 三类。饮料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美味止渴,然而在宋代,药酒、茶以及各种汤饮之类的饮料, 不仅具有特别高的食疗价值,还兼具防病治病的功效。

宋代的酒主要有黄酒、果酒、白酒。 首先酒性温,冬天适量喝酒有利于通血御寒,防止生病;其次,少饮可使人精神愉快,舒缓消极情绪。

可见,他也认为适度饮酒对 养生 也是有好处的。同时,宋人也注意到过度饮酒、嗜酒对人体的巨大危害。宋太素就曾有过大量饮酒导致身体不适的经历,他还专门为此作诗一首,将醉酒的痛苦加以描述,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劝诫世人贪杯的危害。

除此之外,宋人还注意到,饮酒 养生 不仅要注意饮酒有度,饮酒时的细节也不容忽视。例如酒温要适中,饮用过冷或过热的酒则会耗损元气;另外,不同食材酿造的酒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相比于水果和粮食所酿之酒,药酒祛病疗疾、滋补身体的效果更加显著。

宋人对酒的热爱还体现在菜肴中,在炒肉时用酒来调味,不仅可以去腥,还可以将酒的"通血脉、行药势"的作用融于饮食之中。

宋人饮茶非常普遍,并且对于茶的 养生 作用也十分认可。首先, 宋代文人对茶叶的治病、消食、提神等功效多加赞扬,在许多诗文中多次提到茶叶的 养生 之用。

不少宋代文学作品中都提到了饮茶后的感受,如"病眼生花得再明"、"清吟健有神"等等,可见饮茶有提神、令人头脑清醒的作用,另外,饮茶还可以"涤烦疗渴,换骨轻身"使人身心放松,从而有益于身心 健康 。而且宋人还注重茶叶可清洁、解腻的功效。

苏轼"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 饭后用茶漱口不仅可以解除口中油腻,清洁牙齿,也能起到保护牙齿的重要作用。此外,喝茶讲究环境的幽静,茶叶的香气,这使得喝茶者保持安定清静,怡情养性,以茶怡情,有利于精神 养生 ,有利于调节身心,促进思维,激发灵感,开发智慧。

宋代的汤主要是以各种香料和甘草类的滋补药草为主要原材料熬制而成的饮品。 例如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列举了多种汤品如"干木瓜汤""缩砂汤""荔枝汤""乌梅汤"等等,这些饮料可以说都是食疗与滋补营养价值俱全的汤品,是宋代 养生 与食物的完美结合。其中加入的食材大都有药物成分,例如雪泡缩皮饮可以解热止渴,二陈汤可以治疗头晕、呕吐、恶心。

宋代饮食 养生 形式多样,有粥、煎饼、煮菜、蒸菜等。既有各种主食,又有多种菜肴,还有茶、酒、汤等,基本涵盖了宋代日常食品、饮品的种类。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饮食 养生 思想主要体现在 食物、饮品、饮食 细节三大方面。

宋人喜欢吃 素食 ,都城的街上有许多卖素食的店面。《梦梁录》记载的宋代市场上常见的蔬菜有30多种,并且宋人对这些蔬菜的吃法也十分讲究,不仅重视应季蔬菜的食用,甚至同一蔬菜,在不同季节的食用部位和方法也不同。

另外,宋人对素食的菜式也很有研究,许多假荤菜品都是宋人研制出来的,例如,用葫芦和面筋炒的"假煎肉",不仅看起来与真肉无异,而且味道也十分相近。苏轼就是一位推崇蔬食、倡导自然之味的 美食 家,认为蔬菜胜过山珍海味,并且亲自种植蔬菜,制作素食。

素食之所以受到宋人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其绿色 养生 ,也与其制作简单有关。陆游认为,时令新鲜蔬菜的烹饪只需要简单的清洗整理便可烹煮 ,"半铢盐酪不须添" ,确实这种素食的制作十分易行,并且没有添加过多的调料,这种少油、少盐的饮食将蔬菜本身的口感和营养成分大大保留下来,对 养生 非常有利。

宋人饮食喜爱食粥,粥的制作原料也简单易得,主要是一些五谷粗粮和米类。粥作为食物既能充饥,又能养人。食粥是食疗的一种,特别是对养胃有比较好的效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中医古籍中有很多关于药粥记载。

苏轼也对粥情有独钟,他把粥当作 养生 食谱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项,甚至还写了《食豆粥颂》和《豆粥》等文学作品来表达对粥的喜爱。无独有偶,南宋陆游也为自己喜爱的粥作了一篇《食粥》来突出粥的美味与 健康 的好处,一句"只将食粥致神仙"表现出了食粥可延年益寿之功效。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 "药食同源" 的说法,这一点在宋代也不例外。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十分热衷于挖掘钻研日常饮食之物的药用价值,他们喜欢通过食药膳的方式 养生 ,重视传统医学和烹调经验的融合,使食物与药物两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的"寓医于食"从而达到强身保健的作用。

东坡先生就总结收集了很多药膳的配方,其中有:用麦门冬、熟地黄治疗白内障;用生姜、乳香治疗痢疾等等。他还专门与善于造酒的百姓学习酿造蜜酒的方法,因为他认为蜂蜜可"治百疾"。

对于同样药用价值丰富的桂枝苏轼也没放过,亲自酿制了"香味超然"的桂酒,此外,宋代关于药膳食品方面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比如: 茯苓有健脾、安神之效;生姜能解毒、去风寒;胡麻可生黑发、治头晕。

宋人在饮食中有许多的 饮食禁忌 。例如螃蟹和柿子一起吃会让人吐血;砂糖和鲫鱼混合吃易使人患肠胃病;不能以清酒止渴,不可以干肉慰饥;生吃杏仁容易中毒,必须煮熟了才能食用。除此之外, 食物新鲜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饮食 养生 思想的重要标准,非常注重食材的质量。

根据《梦粱录》记载,那些有能力的权贵、富商们为了满足口舌之欲,都不惜以重金购买那些新鲜稀奇的蔬菜瓜果,以至于商贩们也特别注意保持蔬菜瓜果等食品的新鲜。

偏食的意思就是挑食, 在宋代,人们已经意识到偏食对 健康 的危害, 当时就有 养生 专家专门提出:不能过于偏爱所喜欢的食物,否则"偏耽则伤而生疾";也不能放弃所有不喜欢的食物,"全弃则脏气不均",可见不管是偏食还是厌食都容易导致身体的疾病和不适。

饮食的搭配源于食物本身所包含的营养,饮食不均的后果就是导致脏气不均。这一观点实际上与我们现今 社会 的营养科学不谋而合。

在宋代,很多人非常注重 养生 ,尤其在饮食方面,他们认为节制饮食就是 养生 秘诀之一。 苏轼提倡"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苏轼不光对自己的饮食非常节制,还对宾客有同样的要求,美其名曰养福气,宽胃气,还能节省日常开支,

以此养财,以现在眼光来看也算是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陆游也主张有节制地饮食,提倡"少饱则止",他认为如果吃太多不利于消化,会对身体有害。现代的食物过于精细,人们在摄取大量热量的同时并不能将其完全消耗,宋代人饮食思想的节食 养生 ,对我们现代的饮食习惯是很好的借鉴。

总的来说,饮食 养生 在宋代 养生 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直接深入人们日常生活,方便易行,操作简单,甚至已经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 养生 的重心,并且他们还摒弃了古代长期盛行的服食金丹追求长生的方式, 养生 思想日趋完善和科学。

宋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 社会 实践,于一食一饮中总结了非常丰富完善的饮食 养生 方式, 探索 人类自身的生存之道。在不断地理论 探索 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史料,使我们得以管窥宋代及宋以前的饮食 养生 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今日的民族 健康 提供了思想导引,同时也成为中华博大文化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陈达叟《本心斋疏食谱》

蒲处厚《保生要录》

苏轼《东坡志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