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用红线号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4收藏

为什么古代用红线号脉,第1张

因为古代大部分大夫是男性,男女授受不亲,所以用红线号脉。

传说,古时因为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御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俗称“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

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

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扩展资料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悬丝诊脉

1300左右,半框你量下是否是:185×135cm 原装一册吧。这书的版本应该就是清初一种本子,刻本。现不知道你说的是否是手稿本还是写刻本,得看看图,若是手稿原本,那价值会高很多。

准确把握《伤寒论》条文中症状的代表意义并在临床中变通应用,始终是有很大难度的,即使经验再丰富也难免犯错,此时就体现出了脉的重要性。如果摸脉有经验的话,即使临床症状的病机解读有所不足,你根据脉象的变化也可以准确地把握阳气的改变,这就足以选出对症的方子。《伤寒论》里为什么特别强调“脉证并治”,将脉置于证和治的前面呢,就是因为脉可以直接反应阳气趋势的变化,而症状则还需要辨析其病机才能代表阳气的变化。脉是直接体会病人的阳气变化的,而症状还有一个分析病机的过程,所以正确的诊脉可以极大地增加你对阳气变化状态的把握程度,从而提高经方使用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

所以说诊脉并不是单凭有一个人手把手教你就能掌握,也不是通过看书就能学会。你必须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努力吃透了每个方子在阳气运行上的作用点。完全吃透了《伤寒论》中描述的阳气的各种正常和异常的运行状态,脑子里慢慢就会形成相应的脉象,再通过临床实践的验证,到时候不用有人教,也不用看专门的脉学书,你也能熟练地应用脉诊来指导经方的应用。通过这种途径运用脉诊,它能反过会不断加深你对经方,对《伤寒论》的理解。

跟我出诊的人都知道,我看病也并不是从头问到脚,而是有目的地去搜集临床表现,再加上脉象去把握阳气的变化特征,然后就能处方用药了。诊脉不是为了代替问诊,不是所谓的“不要病家开口”就知道它有什么病,有什么症状,而是系统掌握他阳气的变化,从而直接指导怎么开药的。那种故意不让病人开口,通过诊脉猜测病人有什么症状,就像老先生算命看相一样,不是咱们努力的目的。

在临床上看病的时候,好多初学者问得很认真、很仔细,根据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从头问到脚。有人这样问,觉得很全面了,给我发过来让我根据问诊的结果开个经方。这我还真是开不出来,相反我自己当面看病人的时候,有时候就三句话,加上舌脉,方子就开出来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是这样子的,从病人进门开始,他的神采,气色,状态就会对你产生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个印象你可能还没有来得及总结,但实际上已经影响了你处方用药。这就是望诊,望诊得到的感觉有时候很难直接描述,更多的是一种直觉,是建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的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有时候在你的潜意识中就会和某个经方对应起来。病人在你面前坐下后,伸手一搭脉,如果右寸关脉滑,脑海中竹叶石膏汤就冒出来了,再一看这个脉虽然滑但感觉不是很有力,有种偏不足的感觉,那苓桂术甘汤马上就出来了。再比如,左手的寸关脉偏浮滑,右手关脉反而有些沉细弱,那么马上就会有一个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印象。然后开口问病人,问什么?除了主诉之外,就是问太阴,了解脾胃的问题,因为这会决定你之前前面考虑过的方子能不能用,比如问食欲如何?问肚子胀不胀,问大便成不成型,一天几次。如果大便不成形,一天好几次,那其他的都不用看了,肯定是太阴病,先从理中汤、四逆汤入手吧。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左面的脉弦滑,右面的脉无力,还有太阴病,那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大思路已经定下来了,但这个方子如果明显太阴虚寒,那单纯干姜温脾阳的力度还是不足,那就再把附子理中汤放进去,大便一天好几次的理中汤中参要用人参,不要用党参。这就是我临床选方用药的一个思维过程,其实是通过望闻问切得到的信息,一步一步地选择、筛选、确定及排除方证,最终决定治疗的方案。

比方说外面进来一个人,女的,偏瘦,老叹气,然后你一搭脉,脉弦。这时候首先想到柴胡证,然后再问她,胃口怎么样?她说胃口不太好。问那你这次来是想治什么?她可能说我这次治荨麻疹来了,或者我这次治月经不调来了,或者我这次是全身不舒服。这时候,你总体感觉她就是一个腺病体质的人,那就要接着问,你小时候是不是喜欢扁桃体发炎?是不是小时候经常感冒或者经常得气管炎、鼻炎,随着年龄增长是不是经常发生结节类的疾病如甲状腺结节来、乳腺增生来、以及月经不调等。如果这些都是一定的,这些一出来,那一定就是柴胡桂枝汤,然后根据具体的主诉在做加减,如果是治荨麻疹,把过敏给加上;如果是治月经不调,把当归芍药散加上,如果是有结节,乳腺增生,可以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或青皮、贝母之类。

所以说,看病并不是说一定要问得特别多,诊脉的时间也不是一定要达到多少分钟。常规的问诊要求是按十问歌问,诊脉是要诊到50动,但说实话,如果你要脑子里没有提前把一些方证吃透,你就是诊五百动不懂还是不懂。就好比你没有见过猫,那猫来了你就是盯着它看上五小时不还是认不出来来。如果你以前就见过猫,甚至养过猫,那说实话,只要远远听到一声猫叫,或者偶尔惊鸿一瞥,你就会立马知道是猫。

为什么要讲这个,因为张仲景讲任何问题的时候,他其实最多用的就是排除法。这是张仲景写《伤寒论》的思路,但同时也是我们看病的思路。把这个思路结合到我们看病的过程中,你就能明白一步一步怎么走了。有人按自己的思路,详细地询问了病人,也写上了舌脉,问我能根据这个开方子吗?坦白回答,如果是做病案分析题,我当然能写。但如果是实际的病人,我就可能还是茫然无措,很可能你的所有内容里,唯独缺乏能给我提供方证信息并进行进一步筛选的资料,你的舌脉,可能也和我的判断标准不一样,所以还是必须我亲自看病人。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科收了一个新住院病人,头晕,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查为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到危急值,肾功基本正常,其他的结果还没有回报。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要到外地出差,也没有来得及看他。到了上午九点多的时候,我还在火车上,这个病人的管床大夫突然打电话说这个病人突然全身剧烈疼痛,问我怎么回事。我知道怎么回事啊,其他检查结果还没有回报嘛,你问我我问谁?一瞬间脑子里闪出了好几种危急情况,什么血小板减少自发出血?败血症?DIC?心脑血管意外都想到了。但眼前面临的是要马上处理这个问题,管床大夫已经再给我提供不了更多信息了,我急中生智,让管床大夫把电话交给病人,让病人给我通电话。听到病人的声音后,我心里的石头立马就落地了,虽然不能明确是什么,但前面考虑的这些危重情况应该通通都不是,最大的可能还是原发病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疼痛。于是我就告诉管床大夫,放心吧,病人没事,我中午回去后结合检查汇报看病人。其实,也并不是我和病人通电话时问了什么内容,通过听他的声音,我心里就有一种直觉了。你非要把这种直觉描述为语音从容和缓什么的,那都是事后诸葛亮的事了,当时候其实就是一种直觉。

还有一个病人,是个肾病综合征的一个小女孩,当时大概有十来岁,用过激素、环磷酰胺都没有效果,重度浮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证,当时主要就是纯 中药治疗。每天黄芪用到100克,有一次我去查房,随手按了一下她的腿,就问病人,你这黄芪的用量肯定没到100克,最多一半的量,怎么回事?结果她说,免煎颗粒一开始不知道一次要喝两包,以为喝一包就够了。实际上,100g黄芪再加上其他的药,一次就得喝两包,一天就得喝四包,和以前不一样,所以给搞错了。一起查房的其他大夫都很奇怪,为什么一按腿就知道黄芪的量没有用够呢?这个事要传来传的也可以传得很神。但事实上这个很简单,这个和黄芪的药证有关,我一按腿上的皮肤还是很 虚浮,其软如棉的感觉就是典型的黄芪的药证。我们看一个病人能不能用黄芪,如果皮肤特别白、细腻、虚浮,基本上就有黄芪的指征,摸着皮肤特别软,皮下组织和肌肉也特别软,就和刚出锅的发面馒头一样,这就是黄芪证,一般这个指征,在诊脉的时候顺便就能摸出来。

脉细数是指病人的脉搏变窄变细而且速率加快。其他的诊脉术语有浮脉、沉脉、迟脉、虚脉、实脉。下面是对这些诊脉术语的详细介绍:

1、浮脉:

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

2、沉脉:

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

3、迟脉:

脉来缓慢,一息不满四至。主寒证或阳虚。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

4、虚脉:

指下空虚,搏动无力。主虚证机体功能衰弱,对疾病反应性降低。因气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血不足以充盈脉道,故脉体空虚,脉来无力。可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5、涩脉:

短细不畅,如刀刮竹,往来滞涩。主见于血少、气滞、血瘀、精少,如久病体弱、贫血、闭经、肝硬化或内脏瘀血等病。

—脉细数

1、张仲景死后葬在哪里2、河南南阳医圣祠旅游景点介绍3、医圣祠是纪念谁的4、南阳市区里的景区有那些5、南阳医圣祠是佛教建筑吗张仲景死后葬在哪里

张仲景死后葬在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高埠之上。

张仲景墓南阳医圣祠,位于南阳医圣祠内。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南阳医圣祠的墓址所在地,现占地面积1203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物面积6669平方米,含各式房屋136间。

墓祠古建筑群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计有大殿、东西偏殿、过殿、拜殿、仲景墓、春台亭、秋风阁、行方斋、智圆斋、仁术馆、广济馆、仲圣堂、寿膳堂、山门、六角亭、医圣井、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东西碑廊、大门、汉阙等。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

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河南南阳医圣祠旅游景点介绍

河南南阳医圣祠旅游景点介绍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位于南阳古城东关温凉河畔的医圣祠。医圣祠是我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祠墓所在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景名玑,生于150年,卒于219年,正处于中国东汉末年这一动乱的历史时期。他在继承前人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潜心于中医药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熔理法方药为一炉,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人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书和《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张仲景因此被后世医家称为医圣,后人在其家乡南阳修建祠庙以祭祀。我们现在看到的便是纪念张仲景的专祠——医圣祠。

各位请看。这便是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医圣祠大门,郭沫若先生1959年12月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大门前这一对炮楼式的建筑称为子母门阙,高的为母阙,低的为子阙,其形象如同一位母亲怀抱一婴儿。在中国汉代的建筑群中,时常可以见到这种建筑物,一可以起_望哨的作用,二可以作烽火台,三起装饰作用。大门上的这对青铜制品称为铺首衔环其虎嘴中叨一圆环,它象征着威严和雄伟。这对铺首衔环重约三百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铺首衔环。

大家请看,门庭内的这块巨大石屏,是一块完整的石料制成的,长高各为3.5米,重达6吨,是中国当代碑林一绝。石屏正面雕刻的是已故名医黄竹斋先生撰写的《张仲景传》,它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辉煌的一生和对中国中医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两侧的对联是中国有名的老中医任应秋教授题写的,上联是:阴阳有三,辩病还须辩证。阴阳有三是指三阴(少阴、太阴、阙阴)和三阳(少阳、太阳、阳明)。辩病还须辩证是说要想治好病人的病症,必须要依据张仲景的辩证论治学说,也就是根据病人得病的`时间、地点,结合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对症下药。下联是: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意思是说:医生和治理国家的宰相没有区别,医生治人,宰相治国,然而要把国家治理好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人民健康、安乐、生活美满。

石屏背面雕刻的是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序》。在序言中,张仲景说明了自已走上医学道路的原因。他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以来,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东汉末年瘟疫的大流行,百姓因得不到治疗而大批死去,这种凄惨的局面和仲景家族自身的遭遇,促使他立志学医,走上了救民于水火的艰难道路。

我们现在看到的四个塑像,分别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四位大医学家的塑像。这位是医和,医和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名.医,距今有2700多年,那时他认为疾病不是鬼神作祟,而是大自然的变化作用于人体引起的,医和后面的为王叔和,他是魏晋时期的医学家,距今lOOO多年。他精研医学,重视诊脉,著成《脉经》一书、同时,他搜集、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使其得以流传至今。左边的这两个塑像,前面的是华伦,后面是李时珍。华佗和仲景是同时代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儿、妇、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他在世界上首创使用麻沸散(酒内浸入麻醉类草药),进行腹腔手术。他还依照虎、熊、猿、鹿、鸟的形体动作,创五禽戏,用以强健身体,治疗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李时珍是明朝医学家,距今470多年,他花费27年时间,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近200万字,该书总结了中国几千年的药物治疗经验,把药物学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后来该书传人日本、朝鲜、越南,17~18世纪传人欧洲,对世界医药学和生物学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下面请大家继续随我参观张仲景史画部分,张仲景史画是一套反映张仲景生平事迹的绘画。这一套绘画共二十四幅,采用了汉代画像石刻的浅浮雕手法,显得古朴凝重。因张仲景是东汉人,所以设计者张一平先生采用了汉代造型艺术,更符合两汉的时代特色。大家可以按顺序欣赏。下面的这些书法,是历代名人对张仲景的评赞。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百寿亭和百寿图,它们是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手迹。这是张仲景敬仰之碑。

我们现在去瞻仰张仲景墓祠。这两座仿汉建筑叫春台亭和秋风阁。《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是由孔子撰写的,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医学春秋之称,故修建春台亭和秋风阁以纪念。

我们现在看到的便是张仲景的坟墓,此墓始建于何时,已无确考。墓前的石碑,是清朝所立的。仲景墓是仿汉墓式样,墓的四角各有一个羊头,在中国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义的两个字,象征着吉祥(如美和善都以羊为字头)。墓顶的莲花座,象征着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医德医风。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现在我们进入正殿。正殿塑着仲景老师手拿卷宗的塑像。这些匣额是历代名士赠送的。两侧房内陈列的是《张仲景史画》原稿。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树叫凌霄花树,也就是紫葳。它八月份开花,花朵呈喇叭型,异常娇丽,此花可入药,有止血化淤,调节经络的作用。

这是西偏房,周恩来总理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些是在重修医圣祠时,整理出的文物。这是下水管道,它说明在汉代,城市的通水设施已经很完备了。这是铁斧,是熬制中药用的容器。这是陶井圈,建在水并的上边,可以防止井水被弄脏。这是药白,是捣药用的。

根据张仲景坐堂行医的故事,前几年,塑造了一组蜡像,群众陈列于行方斋中。

请看,这是张仲景的太守府,他在公堂上为黎民百姓诊治疾病。两侧的图案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方之神,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这便是智圆斋,里面陈列着中外古今各个时期的《伤寒杂病论》版本。其中最古的版本是宋朝的版本,但现在已经散入日本。本馆现存最古的版本是明朝时的版本。

下面请大家随我参观《历代名医画像》。这是当时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同志为《名医画像》写的序言。《名医画像》按照历史年代为顺序,共收录了112位在医学事业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伟大医学家。它上起中国医学的创始人伏羲、神农、黄帝下至清末、民国的医学家,集历代名医画像之大成,填补了中国医学史研究方面的不足。

张仲景在医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历史上是无与伦比。他创立的学说历经1800年而不衰,并将继续造福于人类。张仲景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

医圣祠是纪念谁的

医圣祠是纪念张仲景的。

医圣祠(张仲景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南阳医圣祠坐北朝南,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南阳医圣祠进行修葺,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之一。

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南阳医圣祠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豫西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的一颗璀璨明珠。

历史由来

河南疾病流行时,广大民众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张仲景立志学医,用济世活人的医术解救人民的疾苦。他弃官归乡行医,潜心医学,拜本家叔叔张伯祖为师,刻苦攻读医学。

他勤求古训,集前人之大成,博采众方,揽四代之精华,对《内经》《难经》等古典医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合临症实践,对外感热病,内、外、妇科和小儿科等病的发病原因,演变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探讨,以朴素的阴阳学说为指导,以惊人的毅力,呕心沥血,写出了一部有名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论治的法则,是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的经典著作,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

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临症医学专著,这一著作对世界医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被后人尊称为“医经”,方剂被称为“经方”,张仲景也被奉为“医圣”。

南阳市区里的景区有那些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南阳月季博览园、南阳府衙、南阳汉画馆、南阳医圣祠等。

1、南阳月季博览园

南阳月季博览园,为世界一流月季主题公园,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河南省南阳市北郊,西临南阳独山森林公园,东临孔明(诸葛亮)路与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隔路相望。

2、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中国著名历史名胜古迹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同时也是明朝朝廷钦定的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3、南阳府衙

南阳府衙,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共历199任知府。

4、南阳汉画馆

南阳市汉画馆是目前我国建馆最早、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汉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她始创建于1935年10月。其后,三易馆舍,规模日益扩大,现收藏汉画像石总量已达两千余石。

5、南阳医圣祠

医圣祠,坐落在中国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城市、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南阳月季博览园

-卧龙岗武侯祠

-南阳府衙

-南阳汉画馆

-南阳医圣祠

南阳医圣祠是佛教建筑吗

不是。

医圣祠建筑风格为仿汉建筑群,大殿则为清代四合院式砖木建筑。

医圣祠(张仲景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