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膀胱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西医·人体器官名·膀胱 31 膀胱的结构 32 膀胱的固定 33 膀胱毗邻 34 膀胱内部 35 膀胱的神经系统 36 膀胱的血液供应 37 排尿 38 与膀胱有关的疾病 381 膀胱炎 382 膀胱癌 383 膀胱结石 4 中医·膀胱 41 六腑之一·膀胱 411 扩展:膀胱病 42 耳穴名·膀胱 421 标准定位 422 主治病症 423 方法 43 推拿穴位名·膀胱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膀胱 1 拼音

páng guāng

2 英文参考

blad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yst [朗道汉英字典]

cyst [朗道汉英字典]

vesica [朗道汉英字典]

cysti [朗道汉英字典]

cystido [朗道汉英字典]

cystis urinaria [朗道汉英字典]

cysto [朗道汉英字典]

kysto [朗道汉英字典]

urinary bladder [朗道汉英字典]

urocyst [朗道汉英字典]

urocystis [朗道汉英字典]

Ves [朗道汉英字典]

vesica [朗道汉英字典]

vesica urinaria [朗道汉英字典]

vesico [朗道汉英字典]

pángguā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9(穴)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ad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西医·人体器官名·膀胱

膀胱主要功能是贮藏水液,经过气化之后排出小便。《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者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张志聪注:“洁净府,泻膀胱也。”

31 膀胱的结构

膀胱为锥体形囊状肌性器官,位于小骨盆腔的前部。成年人膀胱位于骨盆内,为一贮存尿液的器官。婴儿膀胱较高,位于腹部,其颈部接近耻骨联合上缘;到20岁左右,由于耻骨扩张,骶骨角色的演变,伴同骨盆的倾斜及深阔,膀胱即逐渐降至骨盆内。空虚时膀胱呈锥体形,充满时形状变为卵圆形,顶部可高出耻骨上缘。成人膀胱容量为300~500ml尿液。膀胱底的内面有三角形区,称为膀胱三角,位于两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膀胱的下部,有尿道内口,膀胱三角的两后上角是输尿管开口的地方。

膀胱壁由三层组织组成,由内向外为粘膜层,肌层和外膜。肌层由平滑肌纤维构成,称为逼尿肌,逼尿肌收缩,可使膀胱内压升高,压迫尿液由尿道排出。在膀胱与尿道交界处有较厚的环形肌,形成尿道内括约肌。在括约肌收缩能关闭尿道内口,防止尿液自膀胱漏出。

膀胱壁分为四层:即浆膜层、肌肉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

浆膜层为蜂窝脂肪组织,包围着膀胱后上两侧和顶部。

肌肉层:①逼尿肌:逼尿肌为膀胱壁层肌肉的总称,由平滑肌构成。分为三层,内外层为纵行肌,中层为环形肌。环状肌最厚,坚强有力。②膀胱三角区肌:三角区肌是膀胱壁层以外的肌肉组织,起自输尿管纵肌纤维,向内、向下、向前扇状展开。向内伸展部分,和对侧肌彼此联合成为输尿管间嵴,向下向前伸展至后尿道部分,为贝氏(Bell)肌,另有一组左右肌纤维在三角区中心交叉成为三角区底面肌肉。

粘膜层为极薄的一层移行上皮组织,和输尿管及尿道粘膜彼此连贯。粘膜在三角区由于紧密地和下层肌肉连合,所以非常光滑,但在其他区域则具有显著的皱襞,在膀胱充盈时,皱襞即消失。粘膜层有腺组织,特别是在膀胱颈部及三角区。

粘膜下层只存在于三角区以外的区域,具有丰富血管,有弹性的疏松组织,它将粘膜和肌肉层彼此紧连着。

32 膀胱的固定

膀胱主要固定部分为底部、两侧和前面。

膀胱底部固定在前列腺和尿道上,而前列腺和尿道则与尿道生殖膈相连;前面有耻骨前列腺韧带固定于前列腺和耻骨后面;侧面由提肛肌反折所组成之侧韧带固定于盆腔边缘。

此外,三个假韧带是脐尿管的残余,为一束带状结构,在胚胎时期,它将膀胱和腹壁,在脐孔处连接在一起。膀胱排空,降至耻骨联合时,起一定牵拉作用。

脐尿管近端为管状组织,远端为筋膜结构,并分为三个韧带,中韧带和脐相连,两个侧韧带则与其动脉残支相连。脐尿管为腹膜外游离膀胱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障碍组织。

腹膜在盆腔两侧的反折边缘也称为假韧带,对固定膀胱所起的作用不大。

膀胱后,两侧膀胱上动脉蒂为一坚强的纤维组织,有助于固定膀胱底部和两侧。

腹膜自腹壁前面和侧面反折,遮著膀胱前面和两侧壁,后面在男性则向直肠反折,成为直肠膀胱间隙,在女性则向子宫反折,成为子宫直肠窝。腹膜和膀胱顶部有一小块面积紧密粘著,其余部分较易剥离。膀胱空虚时,腹膜下降到耻骨联合处,充盈时随着膀胱上升,使大部分膀胱位于腹膜以外。

33 膀胱毗邻

膀胱空虚时呈锥体状,位于盆腔前部,可分尖、体、底、颈四部,但各部门无明显界限。充盈时呈球形,可升至耻骨联合上缘以上,此时腹膜返折处亦随之上移,膀胱前外侧壁则直接邻贴腹前壁。临床上常利用这种解剖关系,在耻骨联合上缘之上进行膀胱穿刺或做手术切口,可不伤及腹膜。儿童的膀胱位置较高,位于腹 腔内,到六岁左右才逐渐降至盆腔。空虚的膀脱前方与耻骨联合相邻,其间为耻骨后隙;膀胱的下外侧面与肛提肌、闭孔内肌及其筋膜相邻,其间充满疏松结缔组织等,称之为膀胱旁组织,内有输尿管盆部穿行。 男性膀胱底上部借百肠膀胱陷凹与直肠相邻,在腹膜返折线以下的膀胱底与输精管壶腹和精囊相邻;在女性与子宫及 前壁相邻。膀胱上面与小肠袢相邻,女性还与子宫相邻。膀胱的下部即膀胱颈,下接尿道,男性邻贴前列腺,女性与尿生殖膈相邻。膀胱虚时,完全位于小骨盆腔内,耻骨联合后方,充盈时可高出耻骨联合上缘水平以上。膀胱底的后方,女性邻子宫颈和 上段,男性邻直肠、输精管壶腹和精囊。

耻骨后间隙

耻骨后间隙为膀胱前壁和耻骨后的一个间隙,其中充满了脂肪蜂窝组织和静脉丛,手术后如果引流不畅,常易在这一间隙中引起感染。

狄农维利埃筋膜

狄农维利埃筋膜位于直肠和膀胱,精囊及前列腺之间,上起自腹膜,下则围绕着精囊和前列腺。它分为前后两叶,其间有一个间隙。前叶紧贴著前列腺,也就是前列腺囊的组成部分,后叶实际上是直肠膀胱膈,位于前列腺、精囊之后。做膀胱全切术,分离精囊及前列腺时,如错误地进入直肠和膀胱间隙之后,也就是说进入了狄农维利埃筋膜后叶和直肠之间,就会损伤直肠,引起粪瘘。

34 膀胱内部

膀胱内部分为三角区、三角后区、颈部、两侧壁及前壁。

三角区为膀胱内较重要的部分,大半膀胱内病变,均发生在这一区域。三角区的界限:两侧输尿管口至膀胱颈之连接线为三角区两侧缘,两输尿管口之间连接线(输尿管间嵴)为三角底线。自膀胱三角底线左右角朝上,朝外处条状隆起组织为粘膜下输尿管。膀胱三角之两侧缘为三角区和膀胱两侧壁之分界线,三角底线以外区域为三角后区,其他部分为膀胱前壁。做膀胱镜检查时必须熟悉这些解剖位置,方能明确病变部位。输尿管口一般为斜行裂隙状,也可能为卵圆形或圆形。若管口过度向中心倾斜,接近平线,则输尿管插管就比较困难,可使用端部弯曲的输尿管导管。

膀胱与其它结构之关系:膀胱最下面与耻骨联合、耻骨后脂肪、前膀胱静脉、及部分膀胱盆筋膜相连。膀胱两侧面和提肛肌,闭孔内肌、壁层盆筋膜、膀胱前列腺静脉丛等组织相连。

在男性,膀胱底部是和直肠间接相连的,中间有精囊,输精管和壶腹及直肠膀胱筋膜,输尿管靠近精囊所在处进入膀胱。在女性,膀胱后面是与子宫膀胱间隙相连,但和子宫体是隔开的。在这一个腹膜间隙下面,膀胱是与子宫颈、前 壁直接相连的。在输尿管外侧,膀胱与前层阔韧带相连,子宫体和底位于膀胱之上。

内面观膀胱空虚时,其内粘膜面呈现许多皱襞,唯其底部有一三角形的平滑区,称膀脱三角,其两侧角为左、右输尿管口,下角为尿道内口。两输尿管口 之间有呈横向隆起的粘膜皱壁,称输尿管门襞,是寻找输尿管口的重要标志。膀胱三角是膀胱镜检时的重要标志,也是结石和结核等的好发部位。

35 膀胱的神经系统

膀胱的神经为内脏神经所分布,其中交感神经来自第11、12胸节和第1、2腰节,经盆丛随血管分布至膀胱壁,使膀联平滑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收缩而储尿。副交感神经为来 自脊髓第2~4骶节的盆内脏神经,支配膀胱逼尿肌,抑制尿道括约肌,是与排尿有关的主要神经。膀胱排尿反射的传入纤维,也是通过盆内脏神经传入。

自主神经和体干神经皆参与膀胱和尿道的排尿功能。这两个神经系统,均包含着感觉和运动神经。自主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前神经节纤维,来自全部胸椎及第一、二、三腰脊髓段,它通过骶前神经即上腹下神经丛,在第五腰椎处分为左右两支腹下神经。这两支神经和腹下神经节接合后,进入膀胱。副交感神经,来自第二、三、四骶脊髓段,连合成为盆神经,供应膀胱及其颈部。体干神经来自第二、三、四骶脊髓段,以外阴神经为代表,其分支分别支配膀胱、前列腺、会阴、及尿道外括约肌;在女性则支配膀胱、尿道、及 。

副交感神经为运动神经,起排尿作用。体干神经主要作用为控制尿道外括约肌的收缩。交感神经为感觉神经,和逼尿神经的运动无关,不起排尿作用。

36 膀胱的血液供应

膀胱的主要血液供应来自骼内动脉前支之膀胱上下动脉。膀胱上动脉供应上侧壁,下动脉供应底部、前列腺及上1/3尿道。次要的为痔中、闭孔、及 内动脉等。在女性,除膀胱动脉以外,尚有 及子宫动脉供应膀胱。

膀胱静脉:膀胱静脉网状分布于膀胱壁层,其主干走向膀胱底部静脉丛,在男性与膀胱及前列腺之间的静脉丛相汇合。

膀胱上动脉起自髂内动脉的脐动脉近侧部,向内下方走行,分布于膀胱上、中部。膀胱不动脉起自髂内动脉前干,沿盆侧壁行向内下,分布于膀胱下部、精囊、前列腺及输尿管盆部等。膀胱的静脉在膀胱下面形成膀胱静脉丛,最后汇集成与动脉同名的静脉,再汇入髂内静脉。

膀胱前部的淋巴管注入髂内淋巴结;膀胱后部及膀胱三角区的淋巴管,多注入髂外淋巴结,亦有少数注入髂内淋巴结、髂总淋巴结或骶淋巴结。

37 排尿

膀胱平滑肌、膀胱括约肌及尿道括约肌与排尿动作有关。

平滑肌不同于横纹肌,横纹肌由体干神经支配,具有明显的运动神经纤维。平滑肌由自主神经系统双重神经支配,但未发现有真正的运动神经存在。平滑肌的收缩比较迟钝,但能持久,同时在神经切断以后,并不长期丧失它的紧张性。膀胱平滑肌的收缩是由尿液膨胀 引起的。

紧张性和收缩性是膀胱逼尿肌本身赋有的特性。这种特性可能是由于肌球蛋白在肌肉中活动的影响,也可能是血液中化学物质因素所造成。一般认为膀胱逼尿肌和膀胱颈部运动神经的作用是由副交感神经支配的。

正常排尿是一种受意识控制的神经性反射活动。当尿量达到300~400毫升,膀胱内压升至60~70厘米水柱左右时,逼尿肌受到膨胀 ,发生阵发性收缩。膨胀 的冲动,对平滑肌加强以后,排尿感觉由副交感神经感觉纤维,反映到脊髓反射弧,再由薄神经束传导到大脑中枢,随后高级排尿中心,将运动冲动,由降皮质调节束,通过盆神经、副交感神经输出纤维,到达膀胱,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排尿开始中间有一个潜伏期,当逼尿肌收缩时,所有膀胱各肌层,除基底圈外,均同时活动,但基底圈紧张性的收缩,仍能维持底盘扁平的形状。因此,膀胱颈仍然是关闭着的。在这一潜伏期间,内外纵肌层的收缩,对三角区肌的牵拉,使底盘开放,开始排尿。待膀胱近乎排空,仍有少量残余尿时,尿道旁横纹肌的收缩能打开底盘,使尿液排空。

此外,膀胱内容量与排尿感觉之间的关系还受精神因素和下尿路病变的影响。由于排尿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识的控制,在膀胱充盈不足时也能完成排尿动作,因此,在精神紧张时,通常有人表现为尿意频繁。正常人在每次排尿后,膀胱内并非完全空虚,一般还有少量尿液残留,称为残留尿。正常成人的残留尿量约10~15毫升。残留尿量的多少与膀胱功能有着密切关系。老年人残留尿量通常有所增加。残留尿量的增加是导致下尿路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

38 与膀胱有关的疾病 381 膀胱炎

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尤以女性多见。本病在大多数病例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出现,而是泌尿系统感染的一部分或是泌尿系统其它疾病的继发感染。膀胱的炎症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两者又可互相转化,急性膀胱炎得不到彻底治疗可迁延成慢性,慢性膀胱炎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局部病变因素加重时,又可转化成急性发作。

382 膀胱癌

膀胱在泌尿道中是一个囊,贮存由肾脏产生的尿液。膀胱被衬特殊的过渡细胞,当它受 时,外层的过渡细胞增生。这种过程增加了过渡细胞转化成肿瘤的可能,然后繁殖发展成一个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开始是很小的,浅的肿块长在膀胱的内壁。癌扩散通过整个膀胱肌,浸润到周围的脂肪和组织,并且如果不治疗,最终将侵入血流和淋巴系统。癌发现得越早,就越局限,治疗效果就越好。应感谢早期诊断手段的改进,此病的5年存活率从1960年的50%增加到1990年的70%,因为膀胱肿瘤经常复发,故快速的发现意味着它可以在还很表浅时被遏止。患膀胱癌的平均年龄是68岁。男性比女性更易得病,并且高加索人比非洲、美洲人更易罹患。膀胱癌在美国约占癌的5%,每年约有5万病例。

383 膀胱结石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主要发生于男性。原发性膀胱结石多由营养不良所致,现在除了一些边远山区多发于婴幼儿外已不多见。继发性膀胱结石主要继发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随着寿命的延长此病也逐渐增多另外结石容易发生在有尿道狭窄、膀胱憩室、异物包括长期引流导管和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等原发性膀胱结石多为单个性,呈卵圆形,继发性膀胱结石多为草酸钙磷酸钙和尿酸的混合性,为多个较小结石。

4 中医·膀胱 41 六腑之一·膀胱

膀胱为六腑之一[1],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2],位于下腹前部中央,呈囊状[1]。膀胱与肾相为表里[2]。其主要功能是贮存水液,经气化排出尿液[1]。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足少阴肾经络膀胱[2]。其背俞为膀胱俞,募穴为中极,合穴为委中[2]。

411 扩展:膀胱病

膀胱病有虚寒和实热等不同病机。临床多见湿热蕴结、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所致诸病。突出症状是小便失常(如遗溺、癃闭、淋浊、溺时疼痛等)。《内经》所论即包括多种病证。《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其气盛为有余,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之气实也,则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之虚也,则宜补之。”《太平圣惠方》卷七:“虚则生寒,寒则脬滑,小便不禁,尿多白色,面黑胫酸,两胁胀满,则是膀胱虚冷之候也。”又云:“实则生热,热则膀胱急,口舌燥,咽肿痛,小便不通,尿黄赤色,举体沉重,四肢气满,面肿目黄,少腹偏痛者,则是膀胱实热之候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不利多实,不约多虚(为膀胱气虚)。《杂病源流犀烛·膀胱源流》:“膀胱病者,热结下焦,小腹苦满、胞转,小便不利,令人发狂。冷则湿痰上溢,而为多唾,小便淋沥,故遗尿。”根据不同的膀胱病证,分别选用宣通气化、渗湿利水、温肾固脬、清热通淋、化石等法。参见有关各条。

42 耳穴名·膀胱

膀胱(pángguāng CO9 bladder)为耳穴名[1][2]。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1]。

421 标准定位

耳穴·膀胱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1]。

耳穴·膀胱位于对耳轮下脚的前下方[2]。

422 主治病症

耳穴·膀胱主治膀胱炎、遗尿症、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后头痛[2]。

423 方法

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 [2]。

43 推拿穴位名·膀胱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极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膀胱募穴的定位 10 膀胱募穴的取法 11 膀胱募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膀胱募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膀胱募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膀胱募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膀胱募穴研究进展 171 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 172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173 治疗产后及术后尿潴留 174 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 175 治疗痛经 176 治疗原发性不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膀胱募 1 拼音

páng guāng mù

2 英文参考

Zhōngjí,CV3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膀胱募为经穴别名,即中极[1]。《圣济总录》:“灸膀胱募百壮,穴在中极,脐下四寸。”

穴位 中极 汉语拼音 Zhongji 罗马拼音 Chungchi 美国英译名 Middle Extreme 各

号 中国 CV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VC3 富耶氏 VC3 德国 KG3 英国 Cv3 美国 Co3

中极为经穴名(Zhōngjí CV3,RN3)[2]。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别名气原(《针灸甲乙经》),玉泉(《针灸甲乙经》),膀胱募(《圣济总录》),气鱼(《黄帝虾蟆经》)。属任脉[2]。中极是膀胱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2][3][4]。中即中间,极即最,本穴位于人身上下左右之最中间,故名中极[2]。中极穴主要用于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热痛,疝气,遗尿,尿频,尿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阴痒,胞衣不下,小便不利,带下,阴挺,不孕,癃闭,痛经,闭经,阴肿,产后恶露不尽,无子,白浊,心烦痛,小腹痛,胎衣不下,外阴瘙痒,尿潴留,尿失禁,治癃闭,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尸厥恍惚,膀胱炎,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产后宫缩痛,产后子宫神经痛等。

4 中极穴的别名

气原(《针灸甲乙经》),玉泉(《针灸甲乙经》),膀胱募(《圣济总录》),气鱼(《黄帝虾蟆经》)。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6 穴名解

中即中间,极即最,本穴位于人身上下左右之最中间,故名中极[2]。

中,有方位之义,指人身上下之中,根本与内部。极,指方位,又最也,与急通,有中正之义。本穴内应胞宫、精室,二者为人体极内之所,犹屋室之堂奥;又居脐下4寸,当人体上下左右之中点,故以为名。[5]

穴居人身之中,为元气之根本与最为重要之处,且能治内急不通诸病。《千金要方·序例》以心为中极,言其居于胸部之中心。《道经》以脐为中极,言其在腹部之中也。元气是人身的根本,脐下为人身元气藏聚最为重要之处。[5]

本穴内应胞宫、精室。胞宫、精室为人体极内之处,犹房室之堂奥也,乃人体至中至极,故名中极 。[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以外景观之,人体自顶至踵,全身长度,本穴当其折中,亦中极命名之一义也[5]。

7 特异性

中极是膀胱的募穴[2][3][4]。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2][3][4]。

8 所属部位

下腹[6]

9 膀胱募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极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3]。

中极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4寸(《针灸甲乙经》)[4]。

中极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仰卧取穴[2]。

中极穴在任脉的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中极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10 膀胱募穴的取法

在脐下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中极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仰卧取穴[2]。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上1寸,腹白线上取穴[7]。

11 膀胱募穴穴位解剖

中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2]。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深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8]。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4]。

12 膀胱募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极穴具有益肾兴阳、通经止带的功效。

中极穴有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作用[2]。

中极穴位于小腹部,临近膀胱和胞官,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又是膀胱募穴,乃膀胱经气聚集之处,故膀胱病及妇科和男性病多取本穴治疗[9]。

中极穴系膀胱之募穴,有补肾培元、清热利湿之功[5]。

13 膀胱募穴主治病证

中极穴主要用于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热痛,疝气,遗尿,尿频,尿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阴痒,胞衣不下,小便不利,带下,阴挺,不孕,癃闭,痛经,闭经,阴肿,产后恶露不尽,无子,白浊,心烦痛,小腹痛,胎衣不下,外阴瘙痒,尿潴留,尿失禁,治癃闭,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尸厥恍惚,膀胱炎,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产后宫缩痛,产后子宫神经痛等。

中极穴主要用于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热痛、疝气、遗尿、尿频、尿闭、肾炎、尿路感染、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阴痒、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产后宫缩痛、胞衣不下等[2]。

中极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8]。

中极穴主治小便不利,癃闭,遗尿,尿频;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崩漏,阴痒,阴肿,阴挺,产后恶露不尽,胞衣不下,无子;遗精,白浊,早泄,阳痿;水肿,疝气,心烦痛[7]。

中极穴主治遗精,阳痿,遗尿,小腹痛,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痛经,胎衣不下,产后恶露不止,外阴瘙痒;以及子宫脱垂,盆腔炎,尿潴留,尿失禁等[4]。

治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水肿,尸厥恍惚;肾炎,膀胱炎,产后子宫神经痛。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1寸[7][8][4][2],局部有酸胀感[7],可放散至外生殖器和外 [7]。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7]。

针前应排空小便[2]。

孕妇慎用[8][2][7]。

142 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4]。

15 膀胱募穴的配伍

中极穴配三阴交、委阳治癃闭[2]。

中极穴配横骨、阴陵泉治遗精、阳痿、早泄[2]。

中极穴配合谷、三阴交治胞衣不下[2]。

中极配膀胱俞,属俞募配伍法,有调理脏腑气机的作用,主治膀胱气化功能不足引起的小便异常。

中极配关元、三阴交、阴陵泉、次髎,有化气行水的作用,主治尿潴留,淋证。

中极配阴交、石门,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闭经,恶露不止。

中极配中封、脾俞、小肠俞、章门、气海、关元,有调养肝脾,调理冲任的作用,主治白带,白浊,梦遗,滑精。

中极配子宫、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阴挺[7]。

中极配肾俞、三阴交、关元,治遗尿、尿闭、遗精、阳痿、月经不调[7]。

中极配肾俞、阴陵泉、三阴交、气海,治小便滑数[7]。

中极配肾俞、气海、三阴交,治月经不调[7]。

中极配石门、子宫、肾俞、三阴交,治崩漏下血[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 足三阴、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脐下疝,绕脐痛,冲胸不得息,中极主之。奔豚上抢心,甚则不得息,忽忽少气,尸厥,心烦痛,饥不能食,善寒中,腹胀引䐜而痛,小腹与脊相控暴痛,时窘之后,中极主之。丈夫失精,中极主之。女子禁中痒,腹热痛,乳余疾,绝不足,子门不端,少腹苦寒,阴痒及痛,经闭不通,中极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五淋,小便赤涩,失精,脐下结如覆杯,阳气虚惫,疝瘕,水肿,奔豚抢心,甚则不得息,恍惚,尸厥。

《针灸大成》:主冷气积聚,时上冲心,腹中热,脐下结块,奔豚抢心,阴汗,水肿,阳气虚惫,小便频数,失精绝子,疝瘕,妇人产后恶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调,血结成块,子门肿痛不端,小腹苦寒,阴痒而热,阴痛,恍惚,尸厥,饥不能食,临经行房,羸瘦,寒热,转脬不得尿,妇人断绪,四度针即有子。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17 膀胱募穴研究进展 171 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

针刺中极、归来、血海等穴,可使继发性闭经患者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实验证明,针刺家兔的“中极”,可见卵巢中间质细胞增生与肥大,卵泡腔扩大,周围多层颗粒细胞增殖,其中有新鲜黄体生成现象,说明中极有促进垂体性腺功能的作用;对男子性功能障碍亦有一定疗效。[7]

针刺中极、关元、大赫等穴也能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改善迟发排卵[5]。

172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中极对有神经系统疾病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调整作用,用泻法针刺中极、曲骨等,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下降,而对松弛性膀胱却引起张力增高[7]。对神经系统疾患而伴有膀胱功能障碍的病人有治疗作用[5]。

针刺膀胱神经无损伤患者的中极穴,可使紧张性膀胱内压降低,弛缓性膀胱内压升高[2]。

现代研究证明,在膀胱神经支配完整的情况下,针刺中极、关元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和交感神经抑制,从而导致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和内括约肌的松弛[5]。

173 治疗产后及术后尿潴留

取中极透曲骨,配三阴交、地机,操作时先导尿后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15~2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一次。

174 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

中极对男子性功能障碍也有一定疗效[5]。

中极配关元、三阴交,得气后留针15分钟,其间每隔5分钟用捻转补法,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两疗程间隔7天。

175 治疗痛经

用发泡膏(斑蝥、白芥子各20g,研细,以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如麦粒大)贴中极穴,于经前5天贴第1次,经潮或腹痛始发贴第2次,每次贴3小时即揭去,2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176 治疗原发性不孕

太阳病为病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出《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 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参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太阳中风为病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中风是外感风邪之意,与猝然倒地、口眼㖞斜的中风不同。太阳中风的特征是发热恶风,汗出脉缓。《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中风,风伤卫也。……感之则为中风矣。然非独春令为然也,四时皆有之,唯春时为当令耳。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太阳伤寒为病证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由外感寒邪所致。太阳伤寒的特征是发热,恶寒,无汗,脉紧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

详见百科词条:太阳病 [ 最后修订于2015/10/26 15:41:19 共130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