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外族有多少个?分别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7收藏

西周时期的外族有多少个?分别是谁?,第1张

一、肃慎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又称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周武王时,肃慎贡矢石e,臣服于周。商、周时分而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松嫩平原可能有初步农耕。战国以后的挹娄、勿吉、H、女真,史家多认为属肃慎系统或与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以产弓矢、貂皮著名。曾向商、周进贡弓矢,周灭商后臣服于周,与中原地区来往频繁。

《左传·昭公九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后汉书·东夷传》: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枯,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H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

二、淮夷

淮夷,是商周时期生活在我国东部的黄淮、江淮一带的古少数民族。夏朝以前生活在今山东、河北等地,称东夷。有传说中的著名部落首领蚩尤,在与炎黄部落的交战涿鹿之战中失败瓦解,一部分融合进炎黄部落,另一部分则举家南迁,至淮河流域一带定居,始称淮夷。在后来的几百年里,淮夷族不断地与中原汉族作斗争,时战时合,既融合了汉族先进的科学文化,也逐渐被汉族追逼着退到了长江以南,与当地苗蛮族杂居融合,形成了百越的一支,也就是今天的苗族。现在的苗族中还流传着他们祖先的艰苦跋涉与迁徙的故事,诸如过浑水河(黄河)等。这些故事还被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刺绣在衣裙上,激励着他们世世代代艰苦奋斗勇往无前。

三、百越

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夏商时代的诗歌没能集结流传下来。只有零散的片段保存在古籍里面,如《周易》等。

西周的《六代舞》体现了周人乐舞制度核心“礼”,它鲜明地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和血族制度的原则精神。礼不但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得到尊重和体现,还通过教育手段灌输给贵族的青年子弟们,使西周形成了以尊礼为目标的礼乐教育体系。

贵族青年们学习的内容,除了礼仪射御之外,舞蹈方面也有“大舞”、“小舞”等,音乐方面有歌唱和乐器演奏,此外还有有关乐舞的理论知识,舞蹈教育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而周代礼乐教育对象,是宫廷王室成员和贵族子弟。礼乐舞蹈的学习一般是从13岁开始,到20余岁达到成熟,而学习的阶段划分则按照年龄大小安排的。

在13岁开始后,贵族子弟主要学习内容是“小舞”、音乐和朗诵诗,偏重于学“文”;15岁以后主要学《象舞》、射箭和驾车等,偏重于习武;20岁的时候,主要学习“大舞”及各项祭祀礼仪。这些内容假定各用3年学完,到22岁“礼成”,大约经过10年左右的磨炼。

周代用6个“小舞”作为乐舞教育的“教材”,也就是《帗舞》、《人舞》、《皇舞》、《羽舞》、《旄舞》、《干舞》这6支舞蹈。

六小舞的名称是对照着六大舞而命名的。正像“大舞”一样,“小舞”也是祭祀性乐舞。关于这6个“小舞”的具体表演形式、祭祀对象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后代的儒家学者也勾画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其中,《帗舞》传说是祭祀后稷的乐舞,其根源是黄帝部落祭祀“云”图腾的乐舞。舞者手持“帔”而舞。“帗”一种说法是五彩缯,也就是用丝绸长条组织起来挑在竿上的道具,但也有说是用鸟羽制成的。

《人舞》传说是祭祀宗庙或星辰的舞蹈,它不用道具,而以手袖为“威仪”。有一种说法是它原本可能来自模仿鸟兽动作的手势。

后来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周代女舞人泥俑,她两袖垂落,两手略抬,似乎正在祷告,这个女舞人神态很是肃穆。

另外还有一件周代玉舞人,她是双人造型,长袖飞扬,身姿有了明显的曲线,或许已经在手袖的“威仪”之外加入了娱神观念。这两件舞人形象虽然不能肯定就是《人舞》的记录,却可以提供一些周代袖舞的印象。

《皇舞》是一个求雨乐舞,传说源自上古先民们蒙着鸟羽祈求神灵降雨。殷商时期已经有求雨性的“小舞”了。

据说贵族子弟在学习和表演该舞时。要身披五彩羽毛,如凤凰之色,头戴羽毛制作的帽子,衣服上缀着翡翠色的羽饰。这样看起来,它该是一个很好看的乐舞,这也证明周人继承了殷商的商羊祭雨仪式,甚至比殷商人还要崇拜了。

《羽舞》舞者持白色鸟羽而舞,祭祀的是四方。其源起当与殷商的求雨之舞有一定关系。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在跳舞时手执雉尾,也就是五彩鸟羽。

《旄舞》是用于周代大学的祭祀礼仪。舞者执牦牛尾而舞。有舞蹈史学家认为,该舞所用的“道具”有可能是用牛尾装饰的舞具而非真正的牛尾。

《旄舞》由来一说是“葛天氏之乐”,也就是古籍中记载的“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殷商时代有《隶舞》,也是持着牛尾,用来祈雨、祈神、祭祖先的。周代《旄舞》当与此有渊源关系吧!

《干舞》舞者持盾牌作舞,用以祭山川。周代教育贵族子弟性质的乐舞,还有《舞勺》、《舞象》等。根据古籍《周礼·乐师》中记载:

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

这段文献说明,《舞勺》与祭祀舜帝的《大韶》一字同音。后来清代一幅《舞勺舞象图》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这一幅图上,有两个童子生动起舞。其中一人手握“龠”,他顿步踏节,姿态生动。

这恰恰说明了舞勺是一种持“龠”而舞的文舞,而舞象者手持一把类似戈的武器,偏头抬腿,似躲又停的样子,与手持乐器的“舞勺者”形成了姿态上的呼应。这说明了,《舞勺》、《舞象》是周代分别用于教育13岁和15岁以上贵族少年子弟的文舞和武舞。

《舞象》也是周代一个比较重要的祭祀舞蹈,据说东周末期,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周乐,第一个出场的乐舞叫《象箭》,据考证这个《象箭》就是《舞象》。

因为“箾”是一种舞竿,它与《舞象》所持道具是一样的。但是《舞象》目的历来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认为《舞象》源自周文王的乐舞,也有人说它和《大武》是同一乐舞。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士兵大部分是奴隶,武器以农具和投掷物为主,战争规模小;到了春秋时期已经是封建制社会起步了,某些国家已经有了职业军人(秦国),武器专业化并出现青铜制品和战车,能够发动一些动辄几万人参战的大规模战争。总体而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争也变得越来越残酷。

1求所有记载汉朝以前历史的史书如题求所有记载汉朝以前历史的史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包括虞、夏、商、周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大部分是帝王的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字大体上说,平时的叫“诰”,战时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叫“谟”《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30卷《左传》的体例是编年纪事体,内容大部分是传注史事,叙述《春秋》经文重要史事的过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国语》,记言体国别史,二十一篇,大致成书于战国楚年,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又称之为《春秋外传》,和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并列,两书互为表里,互相参证《国语》是一部历史文集汇编,关于春秋八个国家史事的记载详略不同,文风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可能为当时各国史官所记载,再经整理润色而成,至西汉刘向考校最后定型《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其所记史事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五百年的历史,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通过上层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辩论来反映历史事件,探讨兴衰治乱之根源,史论结合,在史学思想上是一个进步,且其记叙涉及到边远地区,也记载了诸如经济、制度、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可补《左传》之阙《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本书内容相似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公羊传》的主要精神是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镇压的一面,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大一统”服务《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为儒家经典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谷梁传》则着重宣扬儒家思想的另一方面:重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服务,因而也受到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史记》130卷,汉·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汉书》100卷,汉·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后汉书》120卷,南朝宋·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后汉书》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这方面的成就《三国志》65卷,陈寿,字承祚,巴西安 ,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

2关于汉朝的历史书

蔡东藩 前汉演义

蔡东藩 后汉演义

陈文德 刘邦大传

张毅 谋圣张良

杜尚侠 张庆利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汉朝历史 汉朝

司马路人 《刘秀私密生活全记录》

傅鹤年 王莽

何新《汉武帝新传》

王占君 汉武帝高光《 司马迁》 《 龙吟 》《智圣东方朔》

天纵其才《 天之骄子 天怒其虐

朱章华 《韩信自传》》

张国立 《飞将军》 J今易晓 汉缚·《卫青传》 霍印章《 韩信传》 四季赞歌 复汉演义

端木摇 《匈奴王妃》

《汉朝的那些人》

3关于汉朝的史书有哪些

《史记》等前四史

白寿麟的《中国通史。秦汉卷》,《剑桥秦汉史》,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4求一本汉朝史书

《前汉演义》部分回目:

第十二回:戗县令刘邦发迹 杀郡守项梁举兵

第七十回:贤汲黯直谏救人 老李广失途刎首

第一百回:窃国权王莽弑帝 投玉玺元后覆宗

《后汉演义》部分回目:

第一十回:光武帝登坛即位 淮阳王奉玺乞降

第四十二回:班长史捣破车师国 杨太尉就死夕阳亭

第六十七回:议迁都董卓营私 遇强敌曹操中箭

另有《前后汉演义》、《正说汉朝二十四帝》等,以上均为集成电子书。

有兴趣的话请留邮箱并采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