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说的沐,浴,盥和洗,都有什么区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5收藏

古人所说的沐,浴,盥和洗,都有什么区别?,第1张

在古代,沐,指洗头;浴,指洗身体,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洗澡;盥,指洗手。洗,表示“用净水给新生婴儿洁身”。此外, 在古代“沐”和“浴”连用的也很多,指“洗澡”

举例:

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列传》) 译文:刚洗过头的人,戴帽子时一定会弹一弹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穿衣服时一定会抖一抖衣服上的灰尘。(振,抖,抖动。)

②至汤寺,浴于汤池。(《游黄山记》) 译文:到达汤寺,在汤池温泉中洗了个澡。

③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侍坐》) 译文:一起到沂水边洗澡,到舞雩台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沂,沂水;风,乘凉,吹风)

④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报刘一丈书》) 译文:晚上披衣坐等,一听到鸡叫就起来洗脸梳头,骑着马跑到相府门口。(盥,本义是洗手,此处也指洗脸;栉,梳头。)

⑤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回到旅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女仆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灌,通“盥”,洗手;沃盥,浇水洗手;支,通“肢”。)

李阳冰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少温,汉族,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李阳冰与李白的来往唐上元二年(761),晚年的李白穷困潦倒,从金陵(今南京)来到当涂,投奔从叔李阳冰。起初,李阳冰不知道李白的窘境和来意,当李阳冰送李白上船告别时,见到李白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后,才又把他挽留下来。诗中首先对李阳冻的才华进行了赞扬,说:“吾家有季父,杰出新地英,虽无三台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弱冠燕赵来,贤彦多逢迎。鲁连擅谈笑,季布折公卿。”他认为李阳冰为人耿介,才高出众,从小就受到家乡贤士的器重和赏识,许多贤达名士都愿意与他交往,说他既不依附权贵,又具有英豪之气。接着他又在诗中对李阳冰在当涂的政绩进行了颂扬与评价。说“宰邑艰难时,浮云空古城。居人若草,扫地无纤茎。惠泽及飞走,农夫尽归耕。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雅颂播吴越,还如太阶平。”他认为李阳冰在安史之乱后来到当涂,临危受命,治理有方,惠泽遍施,政绩卓著。最后才在诗中陈述了自己无所依归的困难处境,说:“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从诗里看出李白分明是在冬天由金陵来当涂访问阳冻的,因为在金陵靠朋友的周济已不能维持生活,所以才来当涂求靠。而李阳冰则气度轩朗,竭力相助,待友以仁,使李白晚年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和归宿之地。

李白寓居当涂后,与李阳冰在县署和山间时相过从,屡有聚会。他看到当时的李阳冰,是“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落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天庭。”说阳冰不仅书法有独到之处,而且所写的诗文也十分艳丽华美。为了表达对李阳冻的敬慕,他还专为李阳冰写了一篇《当涂李宰君画赞》,赞云:“天垂元精,岳降粹灵。应期命世,大贤乃生。吐奇献策,敷闻王庭。帝用休之,扬光泰清。滥觞百里,涵量八溟。缙云飞声,当涂政成。雅颂一变,江山再荣。举邑舞,式图丹青。眉秀华盖,目朗明星,鹤矫阆凤,麟腾玉京,若揭日月,昭然运行。穷神阐化,永世作程。”这篇赞文不仅表达了李白对李阳冰怀着十分敬慕的心情,而且为李阳冰这样有谋略、有胆识、有政绩的人,在国家动乱、世道衰微的情况下,不能大显身手、施展抱负而惋惜。

艺术成就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自秦李斯创制小篆,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学中废。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阳冰曾刊定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为二十卷,但对原书的篆法和解说都大加改动。此后,许慎的原本渐渐消失,而李氏刊本则盛行。直至宋代初年,徐铉奉诏校订《说文解字》,对原书内容进行了整理,才大致恢复许著原貌。

李阳冰以篆书为己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线条上变平整为婉曲流动,显得婀娜多姿。《金壶记》称“阳冰尤精书学,豪骏墨劲,当时人谓曰笔虎。”张旭的笔法也曾得到李阳冻的传授。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自称:“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其为:“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

人物成就阳冰善词章,“秀句满江园”;工篆书,“笔法妙天下”。论者以“虫蚀鸟迹语其形,风行雨集语其势,太阿龙泉语其利,崇高华岳语其峻”,赞其书法,谓“唐三百年,以篆称者,唯公独步。”

李阳冰所书的石刻很多。其中如浙江缙云的《城隍庙记》、福州乌石山的《般若台题记》、广西桂林的《舜庙碑》、湖北武昌的《怡亭铭》、陕西西安的《颜帷贞庙碑额》等。尤其安徽芜湖十二中学校园的《谦卦碑》,是李阳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而刻于石的。此碑为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法雄健。唐时散落民间,明初芜湖王氏于当涂城内获得,将碑转至芜湖秘藏家中。至明嘉靖四年(1525),始由芜湖关监督张大用从王氏家中移立于学官,并为之题跋云:“阳冰篆书祖秦相斯,而笔力过之,舒元舆辈论之详矣。是刻藏芜湖王氏,国初得之当涂县治,风骨雅健,卓越有古意。”可惜这“题跋”碑石在“文革”动乱中毁坏无存,而《谦卦碑》至今仍存。

作品

《三坟记》,唐大历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阳冰书。《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光滑洁净,婉曲翩然。

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为认为《三坟记》以“瘦劲取胜”。当代书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评介李阳冻的小篆:“线条或如垂柳之摇曳,或如流云之舒卷,洋溢着一种抒情的气息,代表着小篆书法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铭》、《怡亭铭》、《般若台题名》、《吴季札墓志》等,均为后世翻刻本。

石刻书法

李阳冻的诗文阮客身何在,仙云洞口横。人间不到处,今日此中行。——唐代·李阳冰《阮客旧居》阮客旧居

阮客身何在,仙云洞口横。人间不到处,今日此中行。

1 描写月的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2 求一篇写月的古文

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长安玩月诗序》 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

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出处不详 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出处不详 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

——王建 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徐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古诗十九首(之七)》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古诗十九首(之十九)》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听月诗》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怨歌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关山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其一)》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车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3 求关于描写中秋月亮的词句不是古文是现代优美的词句

中秋的月亮在夕阳西下的地方遥望云霞隐去的脚步跨过古老的传说一盏明灯照亮岁月的葱茏月光映着孑然的身影伴着满天闪烁的星星看一轮明月圆在中秋时刻一颗祈祷的心在游子的心中升起大地的梦境舒展在太白与东坡的词典里在装饰嫦娥的夜夜思绪中将漂泊的心圆在中秋之夜中秋的月放纵千万里的长线将远方憧憬的心拉回到亲人身边藏在父母的泪痕里浸在兄弟酒杯的对峙里印在爱人的心窝里----------------------------------------中秋的月亮,光洁美丽的容光送给人们桂花的馨香带给人们久远的期望送给人们美好难忘的时光宁静的月宫张果老砍伐梭椤陪伴美丽的嫦娥漫游仙宫田园美景天国牧歌令人神往天宫殷勤的玉兔捣制良药根治人间的抑郁和忧伤人们走出不安的阴影走向温暖的金色阳光年年岁岁如水月光春风满面幸福安祥迢迢银河遥远天堂绚丽彩虹金桥飞架牛郎织女正在为美满幸福的生活奔忙天上宫阙莺歌燕舞金壁辉煌神仙美景人心欢畅中秋的月亮,美丽光洁的容光但愿人们好运长久年年岁岁幸福的人们共同拥有难忘的中秋共同沐浴美丽的月光银色的月光托起人们宁静的心境明净的月亮弥漫月饼醉人的清香晶莹美丽的月亮飘荡在九天之上悠闲的轻舟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载着人们的幸福憧憬在茫茫的天际远航----------------------------------------皓 月皓月闪烁在树林,枝干上 树叶下发出一种声音啊,心上的人池塘像深邃的明镜,倒映着黑色的柳影,风在柳梢啜泣嘤嘤……梦幻吧,是时候了辽阔,温馨的宁静似乎走下星光闪烁的苍穹这正是美满的时刻。

4 有关月的古诗、古文

呵呵、

这当然是我们苏轼的《水调歌头》

除了这个你可能忽视了李白

李白的《静夜思》虽然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也是关于月的

对了、还有楼上说的《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

我都给LZ写下来吧、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静夜思》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 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愿LZ采纳、

5 如何用文言文描写月

0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02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03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4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05 苏轼: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6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07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08 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09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2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3 薛涛:月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14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5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 跪求描写月亮的古文(不要古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 全部展开 Jie00234暞 2014-11-04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

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

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四、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李贺《梦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五、赏月佳对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六、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从科学意义上讲并不存在“一个中国的月亮”,但正如华严经教义所谓“月印万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轮,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因而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而深沉的文化内容,从而有了文化属性上的“中国月亮”。

在月光世界里“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一切的烦恼郁闷,一切的欢欣愉快,一切的人世忧患,一切的生死别离,仿佛往往是被月亮无端地招惹出来的,而人们种种飘渺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有响斯应”[1]。

淡淡的月光世界不仅仅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的心象构成。 % 收起 Jie00234暞 2014-11-04 这个算吗?汉赋谢庄的月赋全文是这样的: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

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

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临浚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

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豪进牍,以命仲宣。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昧道懵学,孤奉明恩。 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

全部展开 优子351 2014-11-04 这个算吗?汉赋谢。

古代书籍的版式有六种:木简(牍)、卷轴、雕版印刷线装本、手抄(绢、纸)本、活字刊印本、刻印本。

资料链接:

1、记录文字用竹木,在竹子上称简。木者,称牍。把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条上叫做竹简或木简;写在较宽的竹片或木板上叫竹牍或木牍。

2、隋以前,其形式基本为卷轴。史料记载:“宋以前之书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干本……”刻印技术,始于隋。唐朝时宰相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均要刻印。刻书风气,由此转入鼎盛。

3、雕版印刷;造纸术的发明,人们便开始利用纸作为书写材料,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方式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官刻、坊刻、家刻这三种传承方式对传播和传承扬州雕版印刷技艺,都曾起到重要作用传承的特点各不相同。宋版书有“纸香墨润,秀雅古劲”的美誉。

4、刻印本;明以后,其字均为匠人雕刻,不古不今,字体奇异,与宋元均不相同。正文字体是宋体,白纸,黑字,彩色评点,令读者赏心悦目。清初的刻本,字体分为软、硬两体。硬体是明末的方笔体,软体为手写体。康熙后,又恢复了呆板平庸的“宋体字”。

5、东汉时期,出现了成熟的造纸术。唐朝7世纪,已出现雕版印刷术。但在古代,印刷出版的书仍是少数。大量的个人作品,是用手抄的形式留存的。文房四宝是每个文人书房里必备的书写工具。书法也是士大夫的必备素养之一。中文古典典籍按照书写、还是印刷而成,区分为“抄本”和“刻本”两种。“抄本”即“手抄本”的简称。名家抄本具有更珍贵的收藏价值。

6、刊印本:刊印,指刻版或排版并进行印刷,泛指文章书籍印刷流行。

1 王平甫文集序翻译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译文: 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守宫守。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父,竟弃官回家。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军事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此时袁绍已夺了韩馥的官位,以上宾之礼待荀彧,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人辛评、郭图,都得到袁绍任用。荀彧预料袁绍最终不会成就大业。当时魏太祖任奋武将军,驻在东郡。初平二年(191),荀彧离开袁绍而随太祖。太祖很高兴,说:“你是我的张良啊!”任他为司马,这时荀彧才二十九岁。

2 求文言文翻译 急

褚裒,字季野,是康献皇后的父亲。

褚哀年轻时就有简傲高贵的气质,和京兆人杜乂都负有盛名,在中兴时冠绝一时。谯国人桓叠见到了他,品评说:“褚季野有皮裹阳秋。”说他嘴上虽然不品评人物,但是内心是对人有褒贬的。谢安也素来推重他,常常说:“褚裒虽然不说话,但是四时之气也全都具备了。”

褚裒开始时被征召为西阳王掾吏、吴王文学。在苏峻作乱的时候,车骑将军郗鉴任褚裒为参军。苏峻平定以后,褚裒因为有功封都乡亭侯,逐渐升迁为司徒从事中郎,任给事黄门侍郎。尘帝为琅邪王时,准备纳娶妃子,精选素有声名的人,下诏聘娶褚裒的女儿为妃子,于是褚裒出京任豫章太守。到了康帝即位时,授侍中,升迁尚书。因为是皇后的父亲,苦苦请求到外地做官,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守半洲。褚裒居官清廉俭约,虽然身为地方长官,但还常常派自己的童仆去打柴。不久,征召为卫将军,领中书令。猪哀认为中书掌管韶命,不宜让姻戚担当,坚决推辞,皇帝下诏让他为左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兖州徐州到琅邪诸军事、假节,镇守金城,又领琅邪内史。

当初,褚裒童年时曾拜见庾亮,庾亮让郭璞给他算命。卦象一成,郭璞很惊骇,庾亮问:“有不祥的事吗?”郭璞说:“这不是人臣的卦象,不知这位少年怎么会显示出这种祥兆呢?二十年以后,我的话才能应验。”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二十九年,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关部门因为褚裒是皇太后的父亲,商议给他加不臣的礼遇,任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仍任持节、都督、刺史。褚裒因为自己是皇帝亲近的亲戚,害怕受到非议和不满,上疏坚决请求到封地去任职。于是改授褚裒都督徐兖青扬州的晋陵吴国诸军事、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守京口。

永和初年,又征召褚裒,准备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劝说褚裒道:“会稽王德行美好,是国家的周公啊,足下最好把大权交给他。”褚裒的长史王胡之也劝他这么做,于是褚裒坚决推辞不受,请求返回封地,朝野上下都赞叹敬服他。提升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褚裒坚决不接受开府。褚裒又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耆旧,于是就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壁浩。疏文奏上后,任命顾和为尚书令,殷浩为扬州刺史。

褚裒永和五年去世,当时四十七岁,远近的人都伤心叹息,吏人士人哀悼思慕他。赠侍中、太傅,本官照旧,谧号元穆。

3 严祺先文集序 译文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篇名:严祺先文集序 体裁:序 年代:明末清初 出处:上海古籍出版社《归庄集》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韩文公:韩愈。(2)浼(měi):玷污。

编辑本段作品训练

2011年语文高考试题湖南卷以本文为阅读材料,进行了考察,练习如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加:超过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1B项拔:超出。与成语“出类拔萃”的“拔”字,一个意思。 2A项那些,指示代词 B项代词,他 C项代词他的表领属,与例句用法一样。D项加强语气,语气副词。可译为“一定”。 3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按句子意思划分句读。 4此题考察作者喜欢严祺先文章的原因。答案:因为严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俗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 5韩愈(韩文公)的文章,振兴了八个朝代衰靡的文风。 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不说别的,必须首先除去掉它的俗气才行。 那么我也是非常的迂腐了!(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归庄,字玄恭,江苏昆山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其曾祖父即为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归庄与顾炎武同乡齐名,17岁时与之一同参加复社,并与之共谋抗清。两人志同道合,友情深挚,时有“归奇顾怪”之称。归庄的诗文,以反对清朝统治、富有民族气节之作为主体。其诗或质朴明畅、直抒胸臆,如《古意十二首》、《卜居十四首》等;或工整绵丽,如《落花诗十二章》等,被吴伟业评为:“流丽深雅,得寄托之旨,备体物之致。”宋琬评归庄:“以磊落崎嵚之才,为婀娜旖旎之词,兴会所至,犹带英雄本色。”其散文亦酣畅雄恣,感情浓冽,颇受好评

4 急求文言文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族,难道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没有依从太王,所以没有继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记载在王室,收藏在掌管策命盟约的官府。晋国一心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爱?况且虞国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亲吗,即使晋国爱虞国的话?桓叔、庄伯两族有什么罪,却以他们为杀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他们威逼到晋侯自己吗?至亲以尊宠相威逼,尚且杀害他们,何况是以国家对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下臣听说过,鬼神不是亲近个人,只是依据德行。所以《周书》说,‘上天没有亲近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谷物没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又说:‘百姓不能改换祭物,只有德行可以充当祭物。’这样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所依据的,就只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神难道会将它们吐出来吗?”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5 严祺先文集序译文

韩文公的文章,振兴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他所写的诗也是奇特不群,诗风独树一帜,然而考亭先生(朱熹)却曾经批评他的诗文落于世俗,说《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就是这样的。

难道不是因为他急切地求得知名而在仕途求取进身,目的在于获取功名利禄吗?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现在,天下的文人多啊,他们身在民间,而(千方百计)地去结识那些达官贵人,并且早晨写出一篇文章,到傍晚就镌刻付印,往往就结集成了厚厚的文集,他们在拜见达官贵人以及知名人士的时候,就携带着(文章著作)作为见面的礼物。像这种做法,文章即使写得好,也俗气啊!

我读严祺先先生的文章,深深的感叹他的卓尔不群,超然世俗。无锡自从顾端文(顾宪成)、高忠宪(高攀龙)两位先生在东林讲学,远远的继承古圣绝学,圣人流传下来的风尚才不曾远离。严先生出生在这个地方,诵读先贤的诗书,蒙受先圣的教化,信奉儒学,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平日看重名节,言行举止(行,做事;藏,隐退)谨慎,看待功名利禄就好像(这些东西)将要玷污了他似的。

心有感触愤懑填塞其中,因事而抒发感慨,所以他的文章行文的主旨,大多是被世人耻笑为不合时宜的。韩愈曾说:“他人取笑我,那么在我内心中则把它当做一件喜悦的事。”人们嘲笑韩愈,只是因为他(文章的)言辞被流俗取笑,仍然还是杰出的一代儒家领袖;如果是文章的主旨(思想)被流俗取笑,不又是比古人(韩愈等)更超出一层了吗!

即使这样,假如韩愈处在当今之世,他行文的主旨(思想)也应当像严先生这样不合时宜,一定不至于写出《上宰相书》和《符读书城南诗》这样的诗文,而被名儒大家所嘲笑啊。严先生的文章,我所见到的只有几十篇,论理叙事,语言明快晓畅而思想严峻犀利。一个恭谨温顺的读书人却能以文笔与世俗决斗,如此可见其文章言辞的精巧犀利。但我认为,文辞的精巧,现在世上那些不免于俗气的文人,也有的能做到这一点;严先生之所以卓尔不群而超然世俗,是在于他文章的行文立论,被世俗之人所共同讥笑为不合时宜。世人都讥笑他不合时宜,独有我不这样认为,并且(对他的人格和文章)欣赏感叹,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了啊!

6 宋·曾巩《祭王平甫文》

宋 曾巩 《祭王平甫文》:“呜呼平甫!决江河不足以为子之高谈雄辩,吞云梦不足以为子之博闻强记。至若操纸为文,落笔千字,徜徉肆意,如不可穷,秘怪恍惚,亦莫之系,皆足以高视古今,杰出伦类。而况好学不倦,垂老愈专,自信独立,在约弥厉。而志屈于不申,材穷于不试。人皆待子以将昌,神胡速子于长逝!

呜呼平甫!年昔相逢,我壮子稚,间托婚姻,相期道义。每心服于超轶,亦情亲于乐易。何堂堂而山立,忽泯泯而飙驶。讣皎皎而犹疑,泪汍汍而莫制。了寓荐于一觞,纂斯言而见意。

是这个原文么?

7 求翻译 文言文

这两句话出自曾巩《瀛州兴造记》,以下是译文,后附《瀛州兴造记》全文及其详细注释和译文,均为原创,供你参考。

原句 1、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 2、公开示便宜 使有攸处 遂行仓库 经营盖障。

译文 1、(其余)凡是坍塌毁坏的房屋,没有不修缮的,都恢复旧貌(原先的样子)。 2、李肃之先生指明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项,使各项事务都有所处理,于是重新修盖仓库,筹划营造做遮盖之用的帐篷之类的东西。

注释 详见后附部分的详细注释。 附录: 瀛州兴造记 曾巩 原文 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

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且至,惊欲出走。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

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

雨止,粟以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寝弛不治,习以为故。公因灾变之后,以兴坏起废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羡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

既集,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

先时,州之正门,弊在狭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

周而览之,听断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廪,货有深藏,宾属士吏,各有宁宇。又以其余力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于夷途。

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

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

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事闻,有诏嘉奖。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

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公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

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

注释 1、《瀛州兴造记》:曾巩,生于1019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举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英宗时为实录检讨官。神宗二年(1069)出为越州通判,转知齐州、沧州等地。

元丰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为史馆修撰。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其古文理论主张先道而后之,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但讲究法度。

曾巩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风格古雅平正,章法严谨,长于说明。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代表作有《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论历代治乱得失,感慨深切。

《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倾吐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文风质朴,纵横开阖。《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

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点”。曾巩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与其文似。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佳作。曾巩所作《瀛州兴造记》记述了古瀛州熙宁六年七月大地震后的修建情况,其文叙而严谨,朴实无华,是研究河间历史不可多得的佳作。

曾巩曾巩任沧州知州。此前曾巩先后在齐、襄、洪、福等许多地方任知州,颇有政声。

曾巩在来沧州任职之前就对河北,特别是沧州一带的百姓给予了殷切的关注。那是在熙宁元年(1068)的时候,河北数十州连续发生地震,楼宇、民居大多倒塌,死伤的人很多。

受灾最严重的是瀛州(今河间)一带。九月霸州、保定、恩州、冀州又发生了水灾。

当时还在京都的曾巩作《救灾议》,向朝廷提出打破常规大力扶持灾民生产自救的建议。当时,曾巩的一位堂兄在瀛州任职,曾巩通过这位堂兄了解了瀛州抗震救灾的情况,写了《瀛州兴造记》,记述了瀛州知州李肃之在大地震时的救灾表现。

当时,瀛州发生地震,谣言四起,民众惊恐欲逃。知州李肃之派人到各处安抚劝解,制止了传言。

他命令军队加强警备,维持治安。结果,全城“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地震之后,又下起了大雨,粮食物资暴露在外面。李肃之亲自指挥查看,使粮食物资得到妥善处理。

曾巩的文中说,李肃之“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由于曾巩的推介,李肃之受到了朝廷嘉奖。

读曾巩的《瀛州兴造记》,我们看到了李肃之这样恪尽职守的官员形象,也看到了河间人民在灾难到来时,由一开始的慌乱,到后来的理智守法的表现,看到了这个诗书传承之地,百姓们的文明素质。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河北连续发生了严重的地震,河南开。

开封的菊花以品种多、花色艳、造型美而名闻天下,市民养菊、赏菊之风源远流长。

菊城

秋风起了,菊花黄了。每到这个时节,大街小巷、楼台庭院、墙角池边,到处盛开着千姿百态的菊花。碧波荡漾的湖水里菊影倒映,古色古香的建筑上菊韵缠绕,风景如画的公园内菊香盈怀,无处不在的菊花争奇斗艳,把这座古城装扮得格外迷人。

开封有“菊城”之称。这里的菊花以品种多、花色艳、造型美而名闻天下,市民养菊、赏菊之风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开封便已广植菊花,还出现了当时颇为少见的白菊,诗人刘禹锡由此写下了“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诗句。到了北宋,开封作为一国之都,名菊荟萃,极尽华美,重阳赏菊渐成盛事。每到秋风送爽时节,绚丽多姿的菊花满城绽放,清香弥漫,花影迭映。酒馆店铺用菊花在门前扎起彩楼,平民百姓在窗前摆上菊花,达官豪富、墨客雅士,乃至皇族贵人,纷纷走上街头沐香赏菊,赋诗作画。就连皇宫之中,宫女皇妃们也要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甚至还要开“菊花花会”。菊花与开封结下不解之缘,历经千年,愈久弥深,淡淡菊香弥漫至今。

种菊赏菊,在开封是作为民俗民风流传下来的。它扎根于广大市民的寻常生活中,盛开在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里,早已成为了这座城市别具魅力的品牌、最富诗意的象征。

漫步于宽阔的大街,簇簇菊花依偎路边,有的如丝如缕,有的娇嫩欲滴,有的光洁可人;穿行于窄窄的小巷,丛丛菊花在青砖灰瓦间摇曳,宛如少女探出的脸庞,笑容含羞,宁静婉约;走进古老的庭院,屋角檐下,窗前墙头,或黄或白,或红或紫,目光所及都有菊花在静静绽放。徜徉于菊花的海洋里,沉醉在淡淡菊香中,你会觉得在这座城市,美丽的菊花已经演化为一种市井风情,深深地融入了市民生活;你会觉得在这个季节,整个城市都已被菊香所浸透,都已被菊花所占领。

万紫千红花比俏,人人争为看花来。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公园景区人山人海,本该萧瑟的秋日,古城因为有了菊会而激情涌动。

菊会

“九月花潮人影乱,香风十里动菊城。”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如期而至,总是红红火火。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人似流水,车如长龙,开封城是花的世界,也是人的海洋。

花会期间的菊花当然是美的,美得令人称奇。我曾经看到过一株大立菊,金黄的花朵层层叠叠,状如缓缓隆起的小山丘,直径达5米,开花5000多朵。我还曾见过一株堪称“世界之最”的塔菊,高6米有余,青藤盘绕,黄花攀缘,悄然耸立如玲珑宝塔。像这样的菊花精品,年年都有:花朵比花盆还大的案头菊、如瀑布倒挂的悬崖菊、一枝双花的并蒂菊、花色青苍凝重的墨菊,每每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菊花枝蔓柔韧,可任意绑扎,多姿多彩的菊花造型每年都是花会上备受瞩目的亮点。无论走进哪个景区,俯仰之间,环顾之际,各式各样的造型菊目不暇接,尽现千姿百态。华丽的“孔雀开屏”,壮观的“金龙起舞”,静雅的“仕女扶筝”,吉祥的“仙人祝寿”……它们或再现历史故事,或演绎民间传说,或编织风物鸟兽,情调别致,妙趣横生。

万紫千红花比俏,人人争为看花来。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公园景区人山人海,花海人潮,五彩缤纷,本该萧瑟的秋日,古城因为有了菊会而激情涌动。游人赏菊,专家评菊,诗人咏菊,画家绘菊,人们以不同的方式领略菊的风采、品味菊的魅力。眼花缭乱的歌舞表演,声浪震天的盘鼓大赛,异彩纷呈的民间绝活,高潮迭起的戏曲擂台,别有情趣的花鸟鱼虫展评,这些浸透着古风古韵的游娱活动,让菊花盛会古意盎然,热闹非凡。

走在花海人潮中,在某个瞬间,你或许会突然觉得,这种热闹冲淡了菊香菊韵,让人很难找到悠然淡泊的意趣了。可是,为什么非要“悠然淡泊”呢?难道无论何时何地何人赏菊,都非得像陶渊明那样,作出一副疏野淡泊、孤标傲世的姿态吗?

作为傲霜之花,菊花气韵高洁,即使是残菊,也悬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吐芳。

菊品

东晋诗人陶渊明隐耕田园,酷爱菊花。每当秋季来临,他家门前的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时常踏露采菊,和酒而饮,对菊而歌,写下许多咏菊的诗篇。“秋菊有佳色,裒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流芳千古的诗句,描述了他忘情于世事、悠然而自得的淡泊与闲适。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有陶渊明对菊情有独钟、格外偏爱,“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菊花便成了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象征。人们吟其色,颂其姿,咏志抒怀,纷纷赞美菊花天姿高洁的清雅、傲雪凌霜的品格。当然,最早赞颂菊之高洁的并非陶公。早在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就曾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这样的诗句。但自陶渊明之后,菊花才被更为广泛地人格化,成了天生傲骨的精神象征。

“菊”字在古语中作“穷”字讲,意思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菊花在农历9月重阳节前后开花,此时已渐入深秋,百卉凋谢。作为傲霜之花,菊花气韵高洁,即使是残菊,也悬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吐芳。于是,人们借花喻人,表达精神追求,菊花便有了君子之德,隐士之风,志士之节。

但是,菊花并不专属陶氏,每个人都有权赋予它不同的色彩和内涵。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怀菊成梦,与菊同洁;史湘云伴菊而眠,与菊同欢;薛宝钗思菊伤情,与菊同凄;贾探春对菊而叹,仿菊放达……这些美丽的红楼女子访菊、问菊、供菊、画菊、忆菊甚至恋菊,寄菊言情,展开了吟菊诗赛。如果依照陶渊明的诗意象征,她们的吟唱毫无疑问应是简单划一的冷色调,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十几首风格迥然的吟菊妙品。这些诗有喜有悲,有忧有欢,有怨有叹,就像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秋菊风情画,展现出冷暖相谐、韵味竞佳的动人场景。

一样的是菊,不一样的是人;一样的是季节,不一样的是心情。说到底,任何人格色彩都是人赋予的,是人的情感映现。既然如此,陶公可以悠然淡泊,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热闹喜庆?

人们泡菊酒、饮菊茶、做菊糕,服菊益身,就连陶渊明都曾写下“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的诗句。

菊趣

陶渊明爱菊,爱的是她的品格和骨气;普通百姓爱菊,则更多是爱她的美丽与吉祥。在百姓心目中,菊花通常被视为健康和长寿的象征,代表饱满的晚年和沉着的人生。

古人认为,在万木凋落的深秋时节,只有菊花顽强生长,烂漫花开,可见它有天地的真气,可以让人延年益寿。所以,人们泡菊酒、饮菊茶、做菊糕,服菊益身,就连陶渊明都曾写下“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的诗句。据汉代古籍记载,河南南阳有个山环水抱的小村庄,周围山上长满了菊花。山泉从菊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里人都饮用从山上流下的泉水,大多活到130岁左右,最少也活到七八十岁。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菊花九月开放,重阳节登高饮菊酒渐渐成了百姓避祸禳灾的习俗。到了北宋,种菊赏花蔚然成风,“菊社”、“菊展”年年举行。当时的京都开封,重阳赏菊已经成为一大盛事。每到此时,满城菊香弥漫,喜气洋溢街头,百姓祈求平安幸福,文人则在编织着风流儒雅的故事。

据北宋蔡绦的《西清诗话》记载,王安石曾写过一首《残菊》诗,其中有“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之句。欧阳修读了觉得非常可笑,就提笔续道:“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王安石对此不以为然,还举出屈原诗句“餐秋菊之落英”为证,说明菊花也落花。欧阳修却告诉他,屈原诗中的落英之“落”,并非坠落之意,而是初始之意,落英就是刚刚绽放的新花。菊花初开,花嫩色佳味美,可以就食。

到了明代,这个故事被编进了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争论的双方却换了人。有一天,苏东坡到丞相王安石府上拜访,无意中看到桌上的《咏菊》诗稿,上面只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两句。他自恃才高,一时手痒不禁,便提笔续句讽刺王安石诗中有误:“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读后颇感不悦,借故将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到黄州就职后,果然发现这里的黄菊花瓣飘落,满地铺金。

落花的菊少,不落花的菊多,这场争论或许能够反映宋人对菊的关注。带有几分调侃,透出几分喜气,饶有趣味的故事让人向往那个有着满城菊花,同时也有着无数才子的煌煌宋都。

人们爱菊赏菊,借菊抒情,借菊言志,赋予了菊花无限丰富的神韵。

菊韵

花无诗不名,但凡名花,总有诗人为之吟唱。菊花含濯吐芳,傲倪风霜,清韵绝俗,历来为文人才子所竞相歌咏。

以菊为友的陶渊明自不必说,他是写菊的高手,爱菊的象征,被奉为民间传说中菊花的护花之神。那些与他同时代的魏晋名士多如陶公,他们竹林饮酒、邺下放歌,以菊自喻,远避尘嚣于山野,不媚世好,超脱放达,表现出卓然独立的生命追求。

唐诗中对菊的描绘渐呈多彩,从李世民的“兰阶凝曙霜,岸菊照晨光”,到杜甫的“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从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到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从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到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人们爱菊赏菊,借菊抒情,借菊言志,赋予了菊花无限丰富的神韵。揭竿而起的义军领袖黄巢甚至把娇美的菊花与豪迈的英雄气概相交融,写出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样充满浩气、霸气和杀气的诗句。

北宋之际,花事繁盛,诗事更盛。晏殊有“槛菊愁烟兰泣露”之悲;韩琦有“且看黄花晚节香”之志;苏东坡有“菊残犹有傲霜枝”之赞;李清照有“人比黄花瘦”之叹。每到霜凝大地、菊吐暗香,文人才子东篱把酒,登高望远,猎猎秋风中与菊作心灵对话、情感交流,写下清隽俊雅的吟菊诗篇。

与菊赛、菊灯、菊会、菊酒这些习俗一样,金秋时节举咏菊诗会,在开封也绵延至今。风声过耳,菊香盈怀,诗人的吟唱与灿若云霞的菊花相映,不见凄冷,不见萧瑟,不见凋零。徜徉于花海人潮之中,满眼所及的,是欢乐,是祥和,是喜庆,是多姿多彩的菊文化,是一座花团锦簇的菊韵古城。

1 文言文《康熙均州志均州大略》

均 州 志 序

清·党居易(康熙间任均州知州)

志者,史之征也,而经之续也。孔子因鲁史修《春秋》,则史一经也。自周迄汉以来,往往藉志以成史则史焉。尔经于奚有?顾《易》著包牺,以暨《连山》、《归藏》,至周爻象大备;而《书》则始唐虞,迄三代,以《秦誓》终;《诗》则始“二南”,胪列十五国之风,以“三颂”终;《春秋》托始隐公,历纪七十二国,退进二百四十二年,以获麟终。考亭纲目继《春秋》而作底,于今兹《二十一史》咸遵纲目以为断,谓史之续经,非耶!然一代之史必因一代之志,以损益之而后定,则志之勿可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