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出版社有哪些
中华书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岳麓书社
齐鲁书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黄山书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广陵书社
巴蜀书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关键词扬州诗扬州主题地域文化"诗文地理"历来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山川大湖、城市边关在诗人的笔下显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区域性的创作特点使得诗歌形成别样风格。扬州作为城市,它也是人类文明孕育出的产物。但是作为具有浓厚本真自我意识的中国古代文人为了表达他们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念往往寄情于山川村野,特别是在唐诗中城市文明是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因素。而正是在这种大前提之下,历代描写扬州的诗词却不在少数。扬州历代诗词中就收录了2500多人的近2万首诗词,、高适、、、、、、、秦观、陆游等都有脍炙人口的诗篇留世,而作于的诗词为394首,其中见于全唐诗的为369首。这虽不比二京诗的创作数量,因为那里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自然也是诗歌创作最为繁盛的地方,但相对于在隋唐以前作为南方文化中心的金陵,扬州诗的创作又占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本文依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有几大文学主题,就扬州诗所涉及的方面描述阐释扬州在唐代诗人视角下所呈现的"千姿万态"
1怀古诗之"兴亡多少事,回首一长吁"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怀古主题可以说历久弥存,怀古咏古之作更是浩如烟海,俯拾皆是。而形成这种主题又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成因,从先秦诗经开始,这种"赋诗言志"的创作思路一直延续至今。正如小雅小宛中:"我心忧伤,念昔先人",这种思古念古的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固定的审美模式,特别是自汉末之后,社会的大动荡,命运无常,导致士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得文人们往往在挥毫之间尽显追古思今之叹。作为一代之文学,唐诗中诗题直接以"怀古"题扬州的只有李益的扬州怀古,诗云:"故国歌钟地,长桥车马尘。彭城阁边柳,偏似不胜春。"唐人在描写扬州之景时往往夹杂着怀古的诗文,写扬州的景色多在春秋季节,描写的内容多为大运河以及一些古迹盛地,其背后所包含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多数情况下都是隋炀帝及其有关的事件。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只不过是渲染出诗人抒情感怀的基调与布景。据统计直接以"隋堤柳"为题的有6首,"隋堤"4首,"隋宫"7首,"汴河"4首。在初唐卷王泠然汴堤柳以写现实秋柳的枯败来追述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盛况,表达诗人对炀帝生前荣华与生后凄凉的慨叹。晚唐时期刘沧的经炀帝行宫:"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馀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以说这两首是晚唐咏史怀古诗中描写大运河的佳作。它以一种"翻案法"创作方式,欲贬于褒地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作比,反证炀帝的荒*无道
据统计,慨叹往昔隋代兴衰的扬州诗绝大多数作于晚唐时代,将浓缩于眼前的运河、隋柳定格在叙写前朝衰败的基调之上,自然而然的,这些物象也就带有凄凉落寞之感。唐诗作为整个唐代诗人的灵魂写照,而扬州的自然环境及其形成的社会生活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晚唐时期,王朝统治已经走向衰亡,回望盛唐时代的豪迈气势,此时的社会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沉沦与背弃,一向对政治敏感的文人不得不痛定思痛,行文之间从特定的物象当中提取警示性的信号,拷问历史以求得对现实的解答。这也正是晚唐诗人偏爱运河隋柳的主要原因所在
2咏妓诗之"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唐诗中有关妓女的诗文有两千多首,无怪乎甚至有人称唐文学是"倡妓文学",而唐文学史为"进士与倡妓的文学史"。扬州自古多美女,这句话隐含着扬州青楼甚多之意,其实青楼到了唐代才逐渐演变成了烟花之地即妓院的代名词。值得一提的事,一个地方的青楼业的繁荣与其社会经济的发达是紧密相关的,李唐近三百年,几经浩劫,却均未波及扬州,使其保持一种相对安定的局面。而且由于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为重要的南北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港口,资治通鉴中叙述了:"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这种优越富足的经济环境不免会孕育出享乐安逸的温床
自然吟咏唐代扬州妓女的诗亦属常见,见于扬州历代诗词中的有15首,特别是以杜牧的三首七绝为代表。赠别二首都是抒写分别之时诗人对于妙龄歌女的依依不舍之情,文意缠绵,含而不露,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更有徐凝的忆扬州虽为怀地实为怀人之作。另外还有晚唐张又新的赠广陵妓:"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在诗题中直接点明,是赠予一位青楼知己,二十年宛如隔世,相见唯遗恨。夜闻商人船中筝刘禹锡的"大高帆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明月天。"表现了对扬州妓女的赞美之情
3送别羁旅诗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英国阿瑟韦利曾说中国诗有半数是描写别离之情,也不为过。而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评中也论述道:"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的确友人行将别离之际,自是饱含诗人的离愁别绪。而送别诗中,可以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一个是送别地点的地域文化,一个是友人将至地点的地域文化,扬州,在诗篇中既作为送别地点又作为将至地点出现。唐诗中多送别诗,而其在扬州诗中又占有绝对的优势,共104首。这也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文人生活空间流动性是非常大的。有唐一代,知识分子想取得功名,途径是非常多的,除了朝廷的科举制之外,在地方上盛行"入幕"之风,士子们必须跋涉于各地。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其繁荣的社会经济又吸引了大批文人骚客游历于此,且流动性比较大。朋友匆匆而逢,匆匆而别
李白的一首送之广陵可以称得上是唐代送别诗的佳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刘绮庄的扬州送人:"桂楫木兰舟,枫江竹箭流。故人从此去,望远不胜愁。落日低帆影,归风引棹讴。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有关扬州的送别诗,多出现的物象是"江水"与"杨柳",可见这与扬州地域的特色是有关的,通过以景托意,借物而言别
4登临冶游诗之"寄远悲春草,登临忆使君"扬州诗里写登高之作的绝大多数非扬州人士,登高而望,望尽繁华,却是举目苍茫。正如所云"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而登扬州栖灵塔的诗作更是引人注目,其中三首最为精妙。高适诗中对于登高之后所见之景作了一番精心的描述,最后的四句"轩车疑蠢动,造化资大块。何必了无身,然后知所退。"写出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博大胸怀。刘长卿亦在诗句的结尾道出了:"向暮期下来,谁堪复行役。"表现一种寄寓离乱之悲切感。"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鸟拂琼帘度,霞连绣张。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虽然李白的这首秋日登扬州西灵塔中描绘的是那种宏大万千气象,但是思乡怀人之情还是包藏其中的
由上可观,唐代扬州诗中以赠答送别题材为主。这主要是与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其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分不开的,因为扬州,诗人慕名而来,因为扬州,诗人知兴而返。延伸开来,这也是大唐气象的一种显性抒发。诗在,流动于诗人行南走北的足下,缠绕在诗人忆昔作别的袖端。扬州诗中描摹自然风光多与历史结合紧密,特别是隋炀帝与扬州的关系,注定扬州会带上几许萧瑟。扬州诗多写市井生活,将商人、文人与妓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刻于篇幅之中,将扬州商妇之作与蜀地商妇之作对比,白居易诗说过"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刘禹锡诗也说过"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西江明月天",在她们的感情世界里似乎饱含着一种凄苦和落寞,"商妇怨"情节浓厚,而后者,在唐代诗人笔下几乎未曾着迹。不可否认蜀地商妇怨的存在,但是文人笔下的这种差别,不得不分析一二,"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两者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一个造就了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繁华娱乐型都市,一个造就了巴蜀"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的艰难谋生型群商,作为背后的女子自然会流露出不一样的心境
参考文献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中华书局2006年2月扬州历代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7月蔡镇楚龙宿莽唐宋诗词文化解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9月蔡燕唐诗宋词艺术与文化审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文学主题原型与流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如今经过了技术的进步,现代印刷在已经是代替了古代的雕版印刷,但是属于我国曾经的传统技艺却不能就这样埋没在历史的岁月之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前往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了解这关于古代印刷的相关知识吧。
扬州
扬州是通史式的城市。两汉时期被分封在这里的各诸侯王利用本地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经济,使扬州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繁荣。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又一次给扬州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唐朝的空前繁荣,扬州也成为南北粮、盐、铁等重要物资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事实上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无数文人骚客慕名而来,为扬州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使扬州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更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扬州的过去又是一部令人心酸的历史,统治阶级的争夺使这一地区的人民饱受战火的摧残,数次变为“芜城”。
扬州博物馆文物展示
“豪华落尽见真淳”,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去,千年文物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和壮烈。扬州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她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大批宝贵的历史见证物。扬州博物馆依托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取得持续发展。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到春秋战国以来的金属器、陶瓷玉器、名人书画、各类雕刻艺术品,一直到近代以来的名家作品都有收藏。特别是古代雕版印刷,扬州至今还保留着大批珍贵的古籍版片和雕版印刷传统技艺,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广陵潮
地处江淮平原东部的扬州,是中国古代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东西物流集散的都市。扬州城市故事,如澎湃的广陵潮,高潮迭起,连绵不绝,既经历了“歌吹沸天”的繁盛,也饱受过“废池乔木”的悲怆。春秋时代吴王筑邗城,开创了扬州的城市历史;汉代以广陵城为中心,发展出繁荣的区域文化;隋唐时代南北运河的开通,使这里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国际都市;宋元之际,扬州虽然遭受了战争和环境变迁的影响,城市生活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活力;明清时期,随着漕运通畅和盐务兴盛,这里再度出现了令人眩目的繁华。融南北文化于一体的扬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生存方式,并以巨大的文化辐射力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广大地区,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地方”。国宝厅
这里展出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国宝级文物珍品,也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梅瓶采用半拟真、半写意的施釉手法,用大面积的钴蓝釉表现辽阔浩淼的海洋与天空,再用淡雅的青白釉涂饰雕刻生动的神龙,表现了神龙出水,御云而行的壮美景象。
整个国宝馆围绕此件展品,在有限的空间内精心设计出梅瓶的演变、龙纹的演变、存世品对比等几个部分。运用霁蓝色和白色为展示基调,将珍贵的国宝陈列于展厅中心,以突出展品的重要价值,并在中心展柜周围设置了多媒体触摸屏,以帮助观众全面了解展品的相关知识。
中国雕版印刷馆
如果说书写文字的发明使思想得以长久留存,那末,印刷这一伟大的复制活动,则使知识超越个别性的局限,成为广大人群,乃至全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的智慧之光正是通过印刷与阅读驱散愚昧的迷雾,把人类带进文化普及与昌盛的时代。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这个知识凭借印刷物广泛传播的文明,肇始于古代中国的雕版印刷。雕版印刷不仅以其繁多的种类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卓著的贡献之一。它使知识信息的传播在质和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从而成为社会发展、宗教繁荣、科学普及、技术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强大动力。
扬州雕版印刷馆
扬州雕版印刷肇始于唐,发展于宋、元、明,兴盛于清。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无数技艺高超的雕版刷印艺人,云集扬州,他们薪火相传,为古城的文化繁荣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清代的扬州,刻书之风已遍及郡城州县,其品种之富,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卓然于历朝。扬州诗局的创建,奠定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刻书中心之一的基础;而《全唐诗》刊刻,更以其无可逾越的精美,标志着扬州雕版印刷的辉煌。时至今日,广陵书社秉承古城丰厚的文化积淀,社内迄今仍珍藏有近30万片古籍版片,同时更以保存全套雕版印刷这一绝无仅有的“国粹”工艺流程,蜚声海内外。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印刷术取代了古老的雕版印刷,但曾经属于我们国家的传统技艺,却不能被埋没在历史的岁月里。我们一起去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了解一下古代印刷的相关知识吧。
扬州
扬州是一座通史之城。汉朝时,分封在这里的诸侯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经济,使扬州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繁荣。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再次为扬州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唐朝的空前繁荣,扬州也成为南北粮盐铁等重要物资的运输中心和国内外交通的重要口岸。事实上,它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无数的学者和诗人来到这里,为扬州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使扬州经济迅速发展,康熙、乾隆多次“招财进宝”,使扬州空前繁荣。扬州的过去是一段悲伤的历史。统治阶级的斗争使这一地区的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几度沦为“历史名城”。
扬州博物馆文物展示
“当奢华走到尽头,才是真的。”历史的阴云早已散去,千年文物无言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壮阔。扬州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她的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见证。扬州博物馆依靠独特的有利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到春秋战国以来的金属实物、陶瓷玉器、名家书画、各类雕刻艺术品,都有近代以来的名家作品收藏。特别是古代雕版印刷,扬州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珍贵古籍和雕版印刷传统技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广陵潮
扬州,位于江淮平原东部,是中国古代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东西物流集散的城市。扬州城的故事,如汹涌的广陵潮,高潮迭起,既经历了“歌吹青天”的繁华,又遭遇了“弃池弃树”的悲凉。春秋时期,王武建邗城,开创了扬州的城市史。汉代以广陵城为中心,发展了繁荣的地域文化;隋唐时期南北运河的开通,使其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国际城市。宋元时期,扬州虽受战乱和环境变迁的影响,但城市生活仍保持着良好的活力。明清时期,随着水运的畅通和盐务的繁荣,这里又出现了一次耀眼的繁荣。融合南北文化的扬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方式,以巨大的文化辐射力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广大地区。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之地”。
国宝厅
这里展出的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国家文物之宝,扬州博物馆之宝。梅瓶采用半写实半写意的釉料技法。它用大面积的钴蓝色釉料表现浩瀚的海洋和天空,再用淡雅的绿色和白色釉料描绘和雕刻出栩栩如生的龙,表现了龙出水,腾云驾雾的壮丽景象。
围绕这个展品,整个国宝馆在有限的空间内,精心设计了梅瓶的演变,龙纹的演变,古制品的对比。以冀青花为展示基调,在展厅中央展示珍贵国宝,突出展品的重要价值,并在中央展柜周围设置多媒体触摸屏,帮助观众全面了解展品的相关知识。
中国雕版印刷馆
如果说文字的发明能让思想长久存活,那么印刷这一伟大的复制活动,将使知识超越个体的局限,成为大众乃至全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的智慧通过印刷和阅读驱散了愚昧的迷雾,将人类带入了文化普及和繁荣的时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知识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得益于印刷材料的广泛传播文明。雕版印刷不仅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它使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在质和量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从而成为社会发展、宗教繁荣、科学普及、技术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强大动力。
扬州雕版印刷馆
扬州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明,兴盛于清代。在各个历史时期,扬州聚集了无数技艺高超的雕版印刷艺术家。它们代代相传,为古城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清代扬州,刻书之风已遍及各县、市、县,其种类、数量、规模、质量在历代中均属佼佼者。扬州诗局的成立,为扬州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刻书中心之一奠定了基础。《全唐诗》版以其不可逾越的精美,标志着扬州雕版印刷的辉煌。如今,广陵书店秉承着古城丰厚的文化积淀,书店内仍有近30万册古籍。同时以其独特的保留全套雕版印刷的“国粹”工艺而闻名海内外。
本文2023-08-07 05:14: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9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