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这里竟珍藏着《四库全书》零本?
近日,教务老师来到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全省高校图书馆中,川师大图书馆堪称古籍收藏的一个重镇。据馆长曹成建介绍,图书馆馆藏古籍共有11万余册,在省属高校中位居第一,包括宋元刻本、明清抄本等,以教育学、文学、历史学为收藏重点和特色。
教务老师走进恒温恒湿的书库里,只见泛黄的书卷整齐地放在单独上锁的书柜里,其中不乏《太和正音谱》手抄本、清乾隆内府写南三阁《四库全书》零本等珍贵的孤本。
《通鉴纪事本末》 看点
《资治通鉴》的指南读物,开创了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写法,历经760余年保存完好。
相较于一般的线装书,一本约30厘米长、20厘米宽的大开本引起了教务老师关注,书根处印有“宋宝祐本通鉴纪事本末”字样。这本古籍正是南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印刻的《通鉴纪事本末》。
“它可以说是《资治通鉴》的指南读物,书中内容都来自《资治通鉴》,由南宋史学家袁枢编撰。”川师大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成荫介绍,《资治通鉴》部头很大,时间跨度超过千年,全书共有300多万字,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实在难以下手。“《通鉴纪事本末》将其浓缩,并且首次采用以事件为中心的记述方法,开创了‘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对后世史书影响很大。”成荫说,全书概括提炼了239件事件,每一个事件各立标题,详细讲述事件的背景、发生、发展、结果等,按照历史年代顺序进行抄录。“普通读者可以看到事件的梗概,也可以阅读原文,而且这样把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也增强了历史著作的表现力。”
成荫介绍,这部《通鉴纪事本末》是宋刻本,年代很早,且为全本,共有42卷,从文物性上判断,在古籍中属于价值颇高的珍本。它虽经历了760余年岁月,但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并无褪色,也没有虫蛀现象,实属难得。“从书页上的痕迹及其他相关信息,能够判断后人在元代和明代都对其进行过修补,不过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保存条件应该一直都很好,进入川师大图书馆收藏后,就更好地被保存起来了。”成荫说,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书库建筑、温度与湿度、空气净化与通风、照明与防紫外线、消防与安防以及防虫防鼠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以更好地保存古籍。
《太和正音谱》 看点
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全国仅存的明代手抄孤本,分为上下部,上部存放在国家图书馆。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已成千古名篇。
作为戏剧大家,马致远作品颇多,想了解更多,《太和正音谱》就是一个好选择。
《太和正音谱》由明代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作,写成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这位多才多艺的皇子,在仕途遭遇不顺时,爱好结交文人雅士,在戏曲等方面颇有研究,因此他所著的这本书,不仅是早期元曲杂剧重要理论著作,也是现存最古的北杂剧曲谱,囊括了元初至明初的元曲整个历史时期的大部精华。
成荫介绍,川师大图书馆馆藏为钱榖手抄本,这也是全国仅存孤本,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存放于国家图书馆,里面主要是记载戏剧理论、戏剧作者等,下部则全部是戏曲曲牌,共收录了300多支曲牌。明代钱榖,本就是一名画家、书法家,这本抄本字迹娟秀、结构工整,标明正衬。“可以明显看出抄写者的文化水平很高,艺术价值远超一般的抄本。”成荫说。
《四库全书》 看点
太平天国年间流落民间,上世纪60年代川师大图书馆馆员在上海书店购得。
2016年,川师大图书馆有19部古籍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18部都是清乾隆内府写南三阁《四库全书》零本(零本即不完整的有缺失的丛书),包括《古史》《后汉书》《唐书》《江南通志》等。
清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由3800多人历时13年才抄写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部丛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成书时共有7部,分别藏于“南三阁”和“北四阁”。川师大图书馆馆藏的抄本,都是来自“南三阁”中的杭州西湖的文澜阁。
“这18部古籍,虽然都不完整,但今天能够完好地保存在这里,已是十分珍贵难得。”曹成建说。
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南三阁均遭受破坏,《四库全书》被毁或大量流失到民间。后来,不少文化名人想尽办法搜集抢救,但仍有大量书籍散落。曹成建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川师大图书馆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专门拿出资金,派出人员,四处奔波购买古籍,这些《四库全书》零本,就是馆员们1960年在上海古籍书店购得的。“那时,馆员们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古籍市场和书店购买了数以千计的古籍。”
教务老师看到,在馆藏《四库全书》的首页上,有十分清晰的乾隆印玺“古稀天子之宝”。据悉,这是乾隆晚年,70岁时才刻的,这枚印玺如今藏于故宫博物院,是乾隆用品中的精品。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网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点滴拍卖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北京,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近千年的建都历史发展中,商业、文化繁荣,出现了一大批以诚信为本,质量上乘,服务优质,文明经营的老字号商家店铺。每当漫步徜徉于王府井、前门、西单、东四、琉璃厂、鼓楼等商业文化繁华之地,老字号门楣上那一方方各具风采、古色古香的精美牌匾,字体或端庄饱满,或清秀俊雅,或古朴拙正,或洒脱飘逸,无不令人驻足欣赏。它既是一幅美妙绝伦的书法作品,更是一个展示老北京深厚商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老字号历来与牌匾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匾额是商家的门脸儿,大多商号店铺多请名人、书法家题写牌匾,也不知道是老字号提升了牌匾书写者的名气,还是牌匾抬高了老字号的身价。总之,悠久深厚的牌匾文化,促进了京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现将笔者收集到的一些名人名家书写的老字号牌匾名录与爱好者共欣赏。京城著名茶庄:元长厚茶庄先后由吴兰弟、萧劳题写;吴裕泰茶庄由冯亦吾先生题写;永安茶庄由于右任先生书写;张一元茶庄由清朝冯公度所书,因文革此匾遗失,现匾额为董石良所题。琉璃厂经营古玩玉器字画名店:荣宝斋最早由清朝状元陆润痒题写,后徐悲鸿、郭沫若、董寿平、启功也有所题;一得阁由清代书法家谢松岱所题;天宫阁由赵朴初先生题写;鼎琳轩由史树青题写;萃珍斋由寿石公题写;松古斋由胡浚所书;韵古斋由宝熙所题;宝翠堂由费孝通所题;静文斋由徐世昌题写;中国书店由郭沫若所书;古籍书店由李一氓题写;古艺斋由楚图南所题;观复斋由张伯英题写;来薰阁由舒同所题;戴月轩由徐世昌所题;敦华斋、青山居均为赵朴初所书;清秘阁由吴昌硕所题;通古斋由李可染所题;翁同龢为茹古斋、尊汉阁、宝古斋、赏奇斋、秀文斋题写了匾额;商务印书馆由郑孝胥题写。京城老字号饭庄:全聚德由乾隆题写;便宜坊由董寿平所书;都一处最初由乾隆皇帝所题,现匾为郭沫若所书;东来顺由陈叔亮题写;丰泽园由李琦题写;烤肉季、同和居均为溥杰先生所题;仿膳由老舍先生题写;砂锅居由柏涛先生题写;柳泉居由胡絜青老人题写;狗不理由溥任所书;萃华楼由张伯英所题;来今雨轩最初由徐世昌题写,现牌匾为赵朴初所书;老正兴饭庄由萧劳题写;鸿兴楼由李苦禅所题;鸿云楼、同春楼、又一顺均由许德珩题写;豆花饭庄由张爱萍所题;力力餐厅由郭沫若题写。京城食品名店:稻香村、蒲五房均为胡厥文老人所书;桂香村为陈叔亮题写;月盛斋由清代书法家吴寿曾题写;功德林由赵朴初题写;天源酱园由董寿平所题;天福号由翁同龢所书;致和酱园为清朝状元孙家鼐所书;信远斋为溥仪的老师朱益藩所题;六必居为明朝宰相严嵩所题。京城老字号丝绸鞋帽店:瑞蚨祥由王土序所题;宜诚厚为阎仲仁所题;内联升由张爱萍、郭沫若所题;盛锡福由吴佩孚题写;步瀛斋由毛昶熙所题;马聚源由李铎所书。此外还有,同仁堂由启功先生所书;中华大药房由冯公度所题;亿兆百货店由张伯英所书;大观楼、广德楼戏园均为启功先生所题;成文厚由溥杰先生所题;清华池由吴阶平题写;中国照相馆、西单商场、百货大楼均由刘炳森题写。以上所举,实乃京城众多老字号之极少一部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老字号的牌匾在文革中或被砸毁或遗失,能够保留至今的实在是凤毛麟角,目前所见许多匾额都是后来由当代书法家题写,其中以郭沫若、赵朴初、董寿平、启功、欧阳中石、李铎、刘炳森、王遐举为多。数百年过去了,可老字号和它的书法牌匾仍然代表和传承着老北京深厚的商业文化精髓,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的标志,它将继续保持并不断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清朝光绪年间,直隶(今河北)曾出过一位翰林,名潘龄皋。自光绪十九、二十年乡试会试联捷并入翰林开始,至1954年病逝。他历经朝代更迭,惯看大王旗换,然始终头脑清醒,恪守节操,以德才立身,以书法名世。尤其难能可贵者,乃其桑梓之念,终生不渝;爱国之情,老而弥笃,颇值得一书。
一、蟾宫折桂
潘龄皋先生(1867~1954),字锡九,一字颐山,号葛城居士,直隶安州(今河北省安新县)人,清同治六年正月初九日(1867年2月6日)出生于当地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祖望、父希曾均为生员,却皆享寿不永。龄皋少孤,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入塾发蒙后,常焚膏继晷,刻苦自励,诚为可造之才。年十四,中秀才。后为谋生而受聘塾师,开坛授课之余,不忘自学深造,兼习书法。渐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喜读唐诗宋词、清桐城派古文,尤以书法见长。弱冠搦管,挥洒自如,初具气象,乡贤称之。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龄皋赴京应乡试,中举人,翌年乙未科殿试,联考联捷并获选庶吉士,入翰林。据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卷下,龄皋获二甲第十四名进士;另据朱汝珍编《词林辑略》卷九,潘龄皋,字颐山,一字小泉,散馆改知县,官至甘肃巡警道。当然,这是指其在清亡前的官职。
按清制,庶吉士入翰林须学习三年,参加散馆考试,合格者留馆,成为正式翰林官,余者则委为部属或外派知县,但世人仍以翰林目之。龄皋未得留馆,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外派甘肃,任隆德县知县。在任期间,多施惠政,民感其行,甚受推戴,曾有为之立生祠之举。此后,又出任张掖、皋兰知县,秦州、隶州知州,并被任为兰州知府,未到任,即被选拔为甘肃省巡警道。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卸任还乡。
二、历尽沧桑
辛亥鼎革,民国建立。龄皋复出,曾暂代任甘肃省提学使、布政使。1914年6月,出任边关道(安肃道)道尹兼嘉峪关监督,1919年3月辞职。1921年6月,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委任他为查勘甘、新禁烟大员,1921年10月,任甘肃省省长。因军阀倾扎,派系纷争,迫于形势压力,龄皋于第二年七月辞职,再回家乡安州赋闲,自此淡出官场。
此间,龄皋闲静少言,深居简出,专事书法,兼吟诗赋,借以自娱,名望日高。尤以行书渐成独特风格,深受书界推崇。宋哲元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时,聘龄皋为参议员。他为宋手书四条屏朱伯庐《治家格言》,在宋部将士中散发。龄皋轻财仗义,乐善好施,常为乡里做善事。1925年,安州乡绅陈起等人,赴天津和奉军第一师长、直隶督军李景霖秘密商定,强行向安新征收席箔税。陈等横征暴敛,百姓激愤。在龄皋支持下,乡人痛打陈起,强收席苇箔之谋遂告破灭。为此,安新席民捐款,在安州北门建亭立碑,以示纪念。
“七七”事变,倭患日深。桑梓民众奋起救亡,推龄皋为安新县县长。1938年,日军进占安新。为弱化和瓦解民众的抗日情绪,日寇指使汉奸多次礼聘龄皋出任县维持会会长,但他拒受伪职,引起日寇及其鹰犬的强烈不满。为安全起见,他于1938年1月离开家乡,定居北平。未料得离得狼窝,再入虎口。日军又进一步威逼利诱,请龄皋出任河北省伪省长,当时的著名大牌汉奸如伪“北平维持会会长”江朝宗、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等,皆与之有旧,故轮番登门拜访,苦劝其出山就任,均遭坚拒。日酋恼羞成怒,遂命宪兵将其逮捕。临行时,龄皋下定决绝之心,穿戴好寿衣寿帽,大有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悲壮。后经友人营救,于入狱十余日而取保获释。嗣后,龄皋鬻字以维持生计,以前朝翰林之尊,宁肯为人抄写佛经、书写扇面、条幅、中堂等,亦绝不俯首于日寇而损气节,表现出士大夫的浩然正气,赢得了世人广泛的尊敬与嘉许。
抗战胜利后,鉴于龄皋在日伪时期的高风亮节而赢得的社会声望,国民政府拟将其安置在华北行辕任职。但他目睹时局混乱,对国民政府不存幻想,遂以年老体衰为由婉拒。
内战爆发,时局苍黄。龄皋以天下苍生为念,密切关注着形势变化。平津战役期间,恰龄皋任北京“文友社”社长(时称责任社友)。该社是以倡导和平、弘扬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名流组织。在战火燃至平津的危急时刻,为避免八百年古都毁于一旦,在社会各方人士敦请下,由他领衔,以“文友社”暨平津工商各界代表名义联合通电作战双方,请划平津为非战区城市。天津解放后,龄皋又两次写信给傅作义将军,力促傅与解放军和谈。傅作义将军与所部其他将领对龄皋尊敬有加,特邀其参加贤达会,并在会上陈述己见,身主和谈,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得享太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潘龄皋继续担任“文友社”社长。1949年10月1日,龄皋应邀参加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晚间,又应邀至中南海瀛台出席国宴。席间,与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和徐特立、吕正操等领导及各界代表畅叙、和诗,归后,感慨万千,夜不能寐,特赋诗以记录开国之盛况及其感想。云:“林伯渠秘书长召集同仁在瀛台欢宴,叙诗以谢之:‘万机佐理有余闲,招集良朋兴倍欢。客聚东南皆夙契,筵开水路喜加餐。欣逢国庆人同乐,况值人心已久安。太液池边齐饱德,敢忘嘉会共盘桓。’”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同年12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委任状,任命潘龄皋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议。龄皋欣然接受,并为于晚年能够有机会为国事建言而深感欣慰。
解放伊始,世事纷纭。而中央政府于万机之余,不忘尊老亲贤,以崇古礼。特筹划设立专门机构,以安置德高望重而又生活无着的社会贤达。1951年7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成立,龄皋、邢端、志琮、邵章和陈云诰等五位前清翰林同时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首批馆员,并得到优厚待遇,使其晚景一片光明。
自1949至1954年,龄皋连任北京市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三、四届代表、北京市第二届政协委员。因而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怀与照顾,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周恩来总理和吕正操将军曾亲自到府上拜访,并为他调换过住所。1954年6月19日,龄皋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有七。
四、书法巨匠
潘龄皋先生学富五车,博学多闻。不仅是一位爱国人士,同时也是一位文化巨匠。自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龄皋均以书法名世。其书法艺术自成一家,名重平津和冀中一带,与谭延闿齐名,时有“南谭北潘”之论。龄皋曾为平津许多商号店铺书写匾额;北京颐和园、北海团城亦有其书写的碑文和楹联。在保定,亦多有其书法遗墨及碑刻存世。民国时期,北京、天津出版过其字帖十四种,其中尤以《胡大川幻想诗》、《南濠诗话》、《又一村诗话》、《潘龄皋太史墨宝》最为著名。1985年,天津古籍书店根据1934年天津“文成堂”为他出版的字帖,刊印了《潘龄皋行书四种》,对潘体书法有弘扬之功。
龄皋书法以行书见长。乃以颜(真卿)字为基,远取苏(东坡)书之腴,赵(孟頫)书之淑、董(其昌)书之雅;近取刘(墉)书之厚,融筑而成自身风貌。其大要乃笔法尚饱满,多用逆笔入纸,导墨行笔,笔画外柔内骨,点画果断干脆,洁净利索;撇画挺拔而厚重;捺画一波三折而内含筋骨;钩画多方折;竖画行笔时劲健凝重,万毫齐力,收笔时至力量饱满时戛然而止,有笔止意无尽之感。其结字重奇侧,与前人不同,特征是上重下轻,左重右轻;上下紧密,左右宽松;上横不平,偏竖不直。偏正欹侧之中意趣横生,气韵生动。其章法崇朗清,整体感觉疏朗、匀称、平稳;肥瘦呼应,大小相间;粗细错落,轻重互见,跌宕起伏,韵律勃动;肥而不肿,瘦而不枯,宽而不散,细而不弱。总之,龄皋书法形美神足,外柔内刚,娇美而不坠俗媚,含蓄而不露锋芒。于静谧、安祥、平和之中,蕴含着勃勃生机。
龄皋闲居时,书法已负盛名;隐居京华后,经意凝神,挥毫不辍,终于自成一脉,声名更著。当时书界学潘者已不乏其人,假托其名者亦所在多有。其中尤以潘氏乘龙快婿陈瑶圃得其神髓,为世公认。因求书者众,龄皋接应不暇,故常委陈氏代其挥毫,竟能以假乱真,多有书作流传于世。时下,京、津、保古物市场及流于民间的龄皋书法作品,可谓真赝互见,不易区分。在此方面,河北保定书法新锐吴磬军先生多有心得,堪称行家。
仔细考察潘书风格,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为庚戌(1910年)43岁至己未(1919年)52岁当甘肃省长之前。其作品明显带有颜(真卿)苏(轼)和刘(墉)字风格,笔墨丰厚,章法茂密。二是自壬戌(1922年)55岁居家赋闲至己卯(1930年)62岁时。此阶段其书法风格已臻成熟,用笔重中见轻,结字左紧右松,章法疏朗清逸。三是自1938年定居北平直至逝世,多有所题匾额和手抄经卷问世,风格纯熟闲雅,境界炉火纯青。
燕赵之地,人才辈出;风流文采,世有传人。龄皋外孙陈兆麟先生,幼承家学,研习书法,六十余年笔耕不辍,得以全面继承潘体静雅灵动、风姿绰约的风格,不仅得其形、更得其神,起步既高,境界弥远,堪称潘体正宗传人。现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华北油田书协理事。他对潘体书法风格感悟颇深。曾写道:“潘龄皋行书正是综合运用了自己的一套笔法、墨法、结字法、章法等、才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面貌神韵。”在分析其墨法时说:“潘体用墨讲究浓而饱,因而字字显出饱满的精、气、神。而笔法多用揉笔入纸,特别是一些主笔的起笔,因而显得外圆内骨。撇用笔挺拔而厚重,捺一波三折而内含骨力,点讲呼应,钩用折笔,每一笔都洋溢着动态的劲美。兆麟对潘书之分析,既表达了对先人的推崇和深爱,也是以正宗传人身份对潘书评价的点睛之语。
古语有云:“字如其人”。潘氏书法所体现的“外柔内刚,外圆内骨”之风韵,与龄皋先生处世之道正相吻合。时值乱世,白云苍狗。龄皋以翰林重望,饱学之身,却能恬静自守,审时度势,不求闻达;在险境中进退有据,不失气节,善始善终,仁者高寿,享以天年。而今,逝者远去,墨韵长存,实为直隶翰林太史前辈中之佼佼者也。
但近几年以来,随着年代的渐远,“文革”期间的浩劫,数量锐减,以及古籍版本拍卖业的兴起,晚清刻本的价值也渐渐凸现,人们才开始留意关注收藏晚清刻本的线装书,并愈来愈为藏书家所看好。
晚清在中国印刷、版本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此前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是雕版印刷的线装本,晚清时期现代印刷技术自西方传入中国,出现了石印与影印本,这些书在装帧上多半仍然采用线装形式,随之铅字排印本的“洋装本”也大量出现,晚清一度线装书和平装书并存的短暂现象。其发展的趋势,自然是线装走向没落,平装趋向盛行,晚清的线装书成了中国版本史上的“最后晚餐”。晚清版的书伴随着岁月的自然损耗,人为的战争、动乱的破坏,如今已不多见,只是偶尔还能在古旧书店里见其露面,但其价格已不菲了,每套书的价格至少在六七百元以上,比我30年前所见的线装书的价位上涨了百倍。记得1973年,当年我从上海古籍书店购入的晚清版《康熙字典》、《日知录集释》、《钱牧斋文钞》、《六一居士文集》等线装书,每套价位都在六七元左右,如今这几套书的每套拍卖价都在千元或数千元以上,上涨了近千倍。我估计价位上升还有空间。物以稀为贵,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人们认识的提高,晚清版本地位和价格必将进一步提升。因此我认为,当今爱好书的藏家,可以抓住时机有选择的做一些收藏,其前景见好。
但选购晚清线装书,要学会懂得选择,我建议收藏时要遵循以下五条原则:其一,所购之书必须是宣统三年(1911年)之前版的雕刻版线装书;其二,书的作者最好是清朝名人学者;其三,以初次刻印的原刻本为好,通常原刻本校勘精确,内容贴近于原稿;其四,所收书的品相至少在六成新以上,便于以后收藏;其五,如今收入价一般掌握在数百和数千元之间较为合适,但收入价的确定,得靠自己的经验、眼光和悟性。
本文2023-08-07 05:14: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9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