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水心”:苏轼的文艺美学观】苏轼:若有诗书藏于心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道水心”:苏轼的文艺美学观】苏轼:若有诗书藏于心,第1张

  摘 要:苏轼以其个体生命意识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奠定了其“自然论”文艺观的哲学基础,以日常生活为创作场地,受随物赋形的水之道启发,形成文艺观的精髓“道水心”,通过寻求个体情感与物性相互映照的天造文章,追求繁华落尽的平淡美学。

关键词:苏轼;自然;水之道;平淡

“自然”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被历代批评家所推崇的一个概念,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隐性的、潜在的理论体系。它最初见于老庄的道家哲学,涵义比较广泛,指万物的本性、与人为之道相对而言的天之道,自然无为的状态,是世上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两汉时,受儒家影响,将“愤于中而形于外”的喜怒哀乐也纳入自然的范围。魏晋南北朝时,刘勰“标自然以为宗”,才把自然纳入文学的本体论,成为一种诗学范畴。到了唐代,更是形成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风尚,《诗式》、《二十四诗品》、《历代名画记》等也都标举与苦思相对的妙悟自然。到了宋代,强调“如风吹水,自成文理”的自然、感情的自由抒发、平淡的美学旨趣,而苏轼更可说是自然论的集大成者,从本体论、创作论到风格论对这一文艺观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一、 儒释道相融合的哲学观——苏轼“自然论”的哲学基础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文人,苏轼不是机械地模仿儒释道思想的只鳞片爪,而是将外在的多变统摄于内里的“一”,通过其野性自由的个性选择,达到圆融的境界,建构起颇具“活性”特质的哲学系统。

早年接受儒家正统教育,形成他入世的道德观,在政治漩涡中不改浩然正气,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心百姓。对于儒家执着功名、营营苟苟的姿态则颇不以为然,秉持“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生”的信念,这点与老庄道家思想默契相接,并形成精神的汇通,成就苏轼乘物以游心的审美人生观。

然而,苏轼并不因此弃绝人世,他认为那些只是“逃世之事”,他自己则是“逃世之机”。关键在于不“留意于物”,否则终日恍恍惚惚,得之则喜,失之则忧,本以为乐的东西,终以为病,看透了世间的生死得失,则“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悟透了凡俗的机心,便能做到“佩玉而心若槁木、立朝而意在东山”,身隐就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罢了,“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或出或入,一切都以性之便、意之适为宗。

苏轼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将儒家的“孔颜之乐”、“曾点气象”,道法自然、发璞归真、超然物外的道家精神和佛家的禅悟空漠熔铸在一起,形成一种陶然自适的哲学观和意趣充沛、诗意盎然的人生观。苏轼文论的独特之处正是建立在他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之上的,这种意识渗透在“自然论”的文艺思想中,构成苏轼的文化实质,以一种戏谑游戏的态度游于人世间,过一种审美的人生,这是苏轼生命也是他文论的皈依。

二、日常生活——苏轼“自然论”的场地

宋代,受到禅宗重内心的顿悟和超脱,轻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的影响,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士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态度。文学上提出以俗为雅的命题,语言上不避俗字俚语,大力描写日常生活题材,发掘日常生活的美学。苏轼继承了这一理念,将日常生活美学提升到新的高度。

跟苏轼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有关,他笔下的日常生活总是有着醉人的味道,芳鲜而自在,即使是朴陋的生活,也能以甘之如饴的心态来面对,或寄寓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或用“秋来霜露满东园,芦箙有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来自我解嘲,总之,生活在苏轼这里是轻松的。

日常生活诸种无不可以入诗,“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柄滑”的饮食之美、“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收拾小山藏社翁,招呼明月刀芳樽”的酿酒之趣,竹杖芒鞋、自得其乐的行路人形象,“千畦细浪舞晴空”的麦田,乡村的煮茧香,村南村北的缲车响,“牛衣古柳卖黄瓜”,乡村的泥土芳香尽收诗中,琐琐碎碎,多了份诗性和生活的怡然。

以日常生活为观照的对象正是苏轼文论的实践基础。苏轼执着于寻求人生可供玩味赏玩的乐趣,以审美的态度来观照日常生活,从生活、自然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所见之物便无不可爱而芳鲜。

三、 “水之道”——苏轼“自然论”的精髓

正如苏轼的文艺美学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美学基础之上的,“自然论”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有一个现实的载体即“水”。受道家“万物出于水,又复归于水”的思想以及苏洵“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观念的影响,苏轼通过对水的性情的感悟,发展出独具风格特点的“水之道”。在苏轼那里,水不复是自然界的物质,而是被寄予了行云流水般的精神内蕴,运用到创作上,便是强调主体意识的自由表达,无拘无束,兴到即言,意尽言止,文章可以看作是水心、人心、文心的共谋的产物,这是苏轼文艺美学的精髓。

文心的冲动有时会以灵感的形式出现,《书蒲永升画后》中提到“始,(孙)知微欲于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孙知微想在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起先感情的累积没有达到喷涌的境地,营度经岁,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纸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奔屋也。”当画意来临的时候,便须臾而成形,且充分展现物的动态情貌。

苏轼赞许的正是水的“无心之心”,即一方面保持自己的“水心”,以之为宗,在应对外物的时候才不会随波逐流,丧失自我,但又不太过执着,物我之间也不是单向的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二者的精神会通,两相遇合与交流。

四、“平淡”——苏轼“自然论”的美学追求

苏轼赞赏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平淡美。《评韩柳诗》中说“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苏轼所推崇的是咸酸之外的美,是历经了气象峥嵘、彩色绚烂之后,渐老渐熟,乃造的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平淡美学跟诗人人格之“真”是分不开的。苏轼曾言“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诗人置流俗的偏见于不顾,没有蝇营狗苟的顾忌,而只以真性情处世,这份随缘自适的态度本身就散发出一种动人的艺术气,这种气质自然流出,寄寓在文章中,便是灵气十足的至文,天籁自鸣。

参考文献:

[1]苏轼《东坡易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3]王启鹏《苏轼文艺美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王世德《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5]刘国珺《苏轼文艺理论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6]《中国苏轼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各个朝代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

许多人称15世纪的抄本,俗称“伏尼契手稿”,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书。这本手稿是由一位不知名的作者以未知的笔迹写成的,1912年被珍本书商威尔弗里德·伏尼契(Wilfrid Voynich)重新发现时,它的目的再清楚不过了。手稿在历史上出现过又消失过,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的图书馆到1903年罗马耶稣会的一次秘密书市。这本书的语言难以解读,其精美的插图仍然令人困惑,但它们是美丽的。这是第一次,这个复制,连同精致的折叠部分,让读者探索这个谜的所有令人惊叹的细节,从它的独一无二的“伏尼契”文本,它的插图超凡脱世的植物,陌生的星座,裸女游泳在幻想管和绿色浴缸。

手稿附带的随笔从炼金术、密文、法医学和历史的角度解释了我们对这部作品的了解,但它们几乎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相反,正如《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黛博拉·哈克尼斯在她的导言中所说,这本书“邀请读者加入我们,一起探索神秘的中心。”

写在中欧的最后15或16世纪期间,原点,语言,和日期后的伏尼契Manuscript-named波兰古董书商威尔弗里德·m·沃伊尼克,他获得了1912年——仍在讨论中积极作为其令人费解的图纸和破译文本。被描述为神奇或科学文本的书中,几乎每一页都包含了一个乡土但生动的人物的植物、形象和科学绘图,用充满活力的墨水画出各种深浅的绿色、棕色、**、蓝色和红色。

根据绘图的主题,该手稿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1)包含113种未知植物的绘图;2)天文学和占星术的绘图,包括星象图的辐射圆,太阳和月亮,黄道十二宫符号,如鱼(双鱼座),公牛(金牛座),弓箭手(射手座),裸体女性从管道或烟囱,和宫廷人物;3)一个生物部分,里面有无数的微型女性裸体素描,大多数都有肿胀的腹部,沉浸在液体中或涉水而过,奇怪地与相互连接的管道和胶囊相互作用;4)由九枚精美的宇宙圆形图案组成的阵列,其中许多图案画在几张折叠的对开纸上,描绘了可能的地理形态;用红色、蓝色或绿色的罐子或容器描绘了超过100种不同的药用植物和根的药学图纸,以及6)连续的文本页,可能是食谱,在每一个条目的空白处都有星形花标记。

和手稿的内容一样,伏尼契手稿的所有权历史也存在争议,并填补了一些空白。这份法典属于德国皇帝鲁道夫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76-1612),他花了600金币购买了它,并认为它是罗杰·培根的作品。很可能鲁道夫皇帝从英国占星家约翰迪(1527-1608)那里得到了这份手稿。迪伊显然拥有这份手稿和其他一些罗杰·培根的手稿。

此外,迪伊声称他在1586年10月有630达克特,他的儿子指出,迪伊在波西米亚时拥有“一本书……里面没有任何屁股象形文字,他的父亲在那本书上花了很多时间:但我听不出他能读懂。”鲁道夫皇帝似乎已经把手稿交给了雅各布·霍西基·德·特佩内茨(1622年),根据只有在紫外线照射下才能看到的第1r页上的铭文:“雅可比·德·特佩内茨。”

1666年,克朗兰的约翰内斯·马库斯·马尔西把这本书送给了阿塔纳西乌斯·基彻(1601-1680)。1912年,威尔弗里德·m·伏尼契从罗马附近弗拉斯卡蒂的耶稣会学院购买了这份手稿。1969年,从威尔弗里德·伏尼契的遗孀埃塞尔·伏尼契(Ethel Voynich)的遗产手中买下这本法典的克劳斯(hp Kraus)把它交给了拜内克图书馆(Beinecke Library)。

在先秦诸子中,对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注重个人修养,主张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可以得出答案:儒家。

第一阶段:

1文学理论:

《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谈文学》,朱光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美学、艺术理论:

《谈美》朱光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文物出版社1989年

《人类的艺术》房龙著,(版本非常多,尽量找个早期的译本)

3哲学

《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著,作家出版社1996年

《哲学的故事》,威尔•杜兰特著,三联书店,1997年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必读书目: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推荐书目: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文物出版社1989年

《人类的艺术》房龙著,(版本非常多,尽量找个早期的译本)

第二阶段:

1文学理论:

《诗论》,朱光潜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 著,三联书店1984年

2艺术、美学理论: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美学史》,张法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哲学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第二版),罗伯特所罗门 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哲学要义》,叶秀山 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年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梯利 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

必读书目:

《诗论》,朱光潜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推荐书目:

《中国美学史》,张法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哲学要义》,叶秀山 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年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梯利 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

第三阶段:

1文学理论:

《<文心雕龙>译注》,周振甫 译注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文化研究导论》,阿雷温•鲍尔德温等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艺术、美学理论: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 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悲剧的诞生》,尼采 著,译林出版社2007年

3哲学

《理想国》,柏拉图 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著,三联书店1999年

必读书目: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推荐书目: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著, 三联书店1999年

第四阶段:

1文艺理论类:

《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塞尔登 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有条件最好读英文版)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册) ,勃兰兑斯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2艺术、美学理论:

《判断力批判》,康德 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哲学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一卷),叶秀山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推荐书目:

《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塞尔登 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有条件最好读英文版)

我基本上也就是按照这个书单看的,希望对你有用。

盘点中国历史古籍之最

1 最早的类书——皇览

2 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3 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 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 最早的政书——政典

6 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

7 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

8 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

9 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0 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

11 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12 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

13 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

14 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

15 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

16 现存最早著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

17 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

18 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

19 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

20 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

21 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

22 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

23 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

24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

25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

26 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27 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

28 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29 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明儒学案

30 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31 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

32 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

33 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

34 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

35 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36 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37 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38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39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40 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1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42 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著——史通

43 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

44 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

45 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集古录

46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

47 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

48 现存最早钱币学专著——泉志

49 最早的地理专著——禹贡

50 第一部河道水系专著——水经

51 第一部潮汐学史专著——海潮辑说

52 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

53 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

54 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55 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

56 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

57 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

58 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

59 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

60 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61 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宋诸臣奏议

62 现存最早的套印绘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63 现存最早的有文字的套印本——(元资福寺刻)金刚经注解

64 第一部论述图书馆活动的专著——藏书纪要

65 现存最早的写本围棋著作——棋经

66 现存最早的刻本围棋著作——忘忧清乐集

67 现存最早的象棋谱专书——梦入神机

68 最早的字书——史籀

69 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专书——铁云藏龟

70 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契文举要

71 第一部词典——尔雅

72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73 最早的韵书——声类

74 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

75 最早的方言词典——方言

76 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

77 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

78 现存最早的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79 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80 现存最早的传奇小说——古镜记

81 现存最早且最大的古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82 现存最早刊刻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

83 第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84 最早的小说丛书——古今说海

85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86 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单篇——典论论文

87 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哈哈,够多了没?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一语见于汉代 班固《后汉书 李固传》,是李固说的话。

原文:

昔昌邑之立,昏乱日滋,霍光忧愧发愤,悔之折骨。自非博陆忠勇,延年奋发,大汉之祀,几将倾矣。至忧至重,可不熟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

意思:从前霍光迎立了武帝的孙子昌邑王贺,国家黑暗混乱不断滋生,霍光忧虑而且羞愧,后悔至极,只一百天,就把昌邑王贺废掉了。

如果不是霍光忠心勇义,再迎立戾太子的孙子病已即宣帝,大汉恐怕早就岌岌可危了。最为忧虑与重要的事(指立太子),怎么可以不深思熟虑!这么多的事,只有这件事是最大的。国家的兴衰,全都在此一举。

扩展资料:

霍光废昌邑王贺立宣帝:

汉昭帝死,无子,此时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胥在。霍光说广陵王曾经犯罪给先帝废掉的,不可立。迎立了武帝的孙子昌邑王贺,一百天,把他废掉了。再迎立戾太子的孙子病已,改名为询,这个便是宣帝。宣帝立,大权还在霍光之手。

宣帝年少时,因戾太子之故,系掖庭诏狱,几乎丧命。幸而掖庭令丙吉保全他,后来替他娶了个许广汉的女儿。宣帝在民间,就依靠他的外家史氏和丈母家许氏。即位之后,把许氏立为皇后。霍光的夫人名显,想把自己的女儿立做皇后,听得大怒。

趁许皇后生了太子,就是元帝。教一个女医生,进毒药把她药死,霍光的女儿就立做皇后。霍光死后,宣帝渐夺霍氏之权。霍光的儿子禹,侄孙云、山,相对而泣,霍光的夫人也急了。就把当初谋弑许皇后的事情告诉他们,他们大惊道:这是灭族的事,如何使得。

于是就有反谋。事情发觉,都给宣帝杀掉。霍皇后也废掉。按霍光的废立,向来读史的人都说他大公无私。把他和伊尹并称,谓之“伊霍”。

-李固

-霍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