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长庆集的影印件古籍属于什么装帧形式
元氏长庆集-(唐)元稹撰-影印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31年董氏茭门别墅刻本-电子版PDF下载
责任者:(唐)元稹撰
版本项:影印本 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31年董氏茭门别墅刻本
出版发行项:
丛编项:
版本书目史注:13行23字,白口,左右双边。
现有藏本附注:王国维校并跋。
四部分类号:集 别集 唐五代
本资料为古旧文献的电子版本、通常为PDF格式,清晰度与原本保持一致,原本收藏于国内图书馆中。
古籍知识延伸阅读
中文古典典籍是指中国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古代的汉文典籍,主要是指经过历史的淘汰选择,被人们所公认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著作,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
在中国以外的汉字文化圈地区,虽然有本土的语言,有些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汉字、汉文(文言文)曾经长时间是这些地区的官方语文,因此这些地区也有不少汉文写成的文献,包括史书、官方文件、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为了与以本土语言书写的典籍区别,通常会把这类典籍称为汉籍。
中国古籍或中国古典典籍一般指的是“公元1911年(含)以前出版的书籍,包括抄本及刻本”。具体而言,可以说是以印刷或书写成“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如包背装、线装、蝴蝶装等)、以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内容,并且用中国传统著作方式进行著述的书籍”。
中国古典典籍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社会和自然作精心思考的精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扫六合,焚书坑儒;汉武中兴,广求遗籍。最早将中文典籍集成目录的是西汉刘向的《七略》。
定义
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凡例中,就古籍提出较完整定义:
(1)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编撰出版的以手工纸为文字载体的书,皆为古籍;
(2)1911年以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或稍后一个时期编撰出版的图书,凡内容属于传统学术文化,采用传统著述方式,并具有古典装帧形式(一般为线装)的图书,亦视为古籍。
历史
中国的典籍有好几次大规模的销毁,令不少古籍失传。第一次为秦朝的焚书坑儒,以后梁元帝萧绎,明朝朱元璋也曾作过类似的行为。清朝乾隆时期,全国大修四库全书,然而进献的图书中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文献被禁毁。
装帧
常见的有木匣装、包角、卷轴、梵夹装等。
线装古籍
主要是指中国历代典籍(包含明清之际西洋人用汉字刊行的基督教文献)以线装形式呈现的书籍。传统以来的分类方式众多,自清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以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为众人所熟悉的分类法。东海则采: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书部、方志部等六大部,各部再以若干小类(如经部又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四书类、孝经类、小学类、经总类等小类)[1]区分之,藉以统辖线装典籍。
1、绳串联
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2、竹简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
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3、帛书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4、石经(石碑)
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5、拓印(卷轴)
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宋代张邦基称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积”;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后来发现了唐代《唐韵》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6、经折装、旋风装和蝴蝶装(印刷术发明初期、辽金时代的书籍装帧)
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演进形式以及优缺点:
卷轴装
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用简帛制成。
竹简缀连在一起,成为一卷。
称为简策装。
纸张发明后,仍然延续了简帛的风格。
最早出现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
这种装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的书法和绘画有时候也使用这种装帧方法。
卷轴装的内容含量小,所以不见于后来的一般书籍,而它装帧精美,更多用于内容少又追求精致的书法、绘画、抄经,等等。
至今,书籍的章节单位“卷”仍受装帧卷轴装影响。
经折装
对于僧侣来讲,正襟危坐念经时翻阅卷轴很困难,于是,流行的卷轴装改革,首先从佛教经卷上发生了。
唐朝开始,逐渐繁盛。
大家看《西游记》中唐僧的通关文牒,就是经折装装帧。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佛教典籍仍然是经折装形制。
也许佛教典籍赋予经折装庄重的内涵,大臣给皇帝奏书也采用经折装,故称奏折。
梵夹装
梵夹装最早是将经书写在贝多罗叶上,然后码好,用两块木板夹住,中间穿孔订成。
也有像卷轴装那样连续的页面,比卷轴装携带方便。
这是一种从古印度传来的一种对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典籍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
后来经过唐代的改造,将贝叶改换为仿贝叶纸张,形成纸书梵夹装。
再到后来,梵夹装有了进一步变化。
国家图书馆藏有五代时期用回鹘文字书写的梵夹装《玄奘传》,没有穿绳的圆孔,但两端各画有一个红圈,这显然是钻孔的位置,钻孔成了一种象征意义。
后来的蒙文大藏经以及清宫所藏泥金书写的佛经,都是长条仿贝叶纸片,上下装有厚重木夹,都决无钻孔,采用黄绫绕捆。
成了变了态的梵夹装。
旋风装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发展时期,诗人写诗需要经常参看韵书。
传统流行装帧形式——卷轴装书籍,由于其特性只能单面书写,不能方便查阅韵部。
于是一种卷轴外表,以粗长厚纸做底,书叶片片粘裱于底纸右端,如龙鳞般排列,这种装帧形式叫“旋风装”。
这样的装帧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检不方便的矛盾。
写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故宫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现存中国古代书籍旋风装的唯一例证,弥足珍贵。
蝴蝶装
五代时期, 开始允许并主持雕版印《九经》。
至于宋,雕版印书事业空前发展。
卷轴装帧的书可以不分段落的连写下去,雕版印书就不行了。
这就需要将一书刊刻成若干版,一版一版印刷,印出来的是以版为单位的书叶。
于是就有了蝴蝶装这种装帧形式的诞生。
古代的印刷技术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可以双面印刷,而是采取单面的印刷。
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需要做一个书版,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面字对字地折齐。
集数页为一叠,折边居右戳齐为书脊,再在书脊处用浆糊彼此粘连。
这样的形式很像现代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像蝴蝶展翅。
蝴蝶装书籍一版一页,版心集于书脊,即使磨损也伤不到文字,同时也没有穿线针眼和纸捻订孔,散了重装也不至于损坏,这些优点使它在宋元两代流传了将近400年。
包背装 蝴蝶装优点很多,但书页粘连两个文字区域的版面,容易造成两个半页文字彼此吸连。
包背装从蝴蝶装发展,跟蝴蝶装不同,包背装的书口向外,书本的装订用浆糊黏贴,书背连在一起,跟现在的书一样。
线装
想到古籍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这个。
线装由包背装发展而来,不同于包背装,线装是用线装订的,而且把包背改为露背。
线装书的折法跟包背装一样,但跟蝴蝶装、包背装的不同就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
将书页码齐之后,再加上封面和封底(两页,而包背装和蝴蝶装是一页)在边上订四个孔,然后用线穿起来。
古籍的装帧形式大抵就是这样。
正是因为有这些古籍,才成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代的文化传承。
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那古书的收藏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知识
古籍的装帧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 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图1)。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旋风装 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守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经折装 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蝴蝶装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籍的装订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这一进程,对古籍的年代鉴定十分重要。传世宋版书多经过后人重新装修,或改为包背装,或改成线装,但仔细观察,仍能在版心处发现粘贴痕迹,书页外沿则有磨损痕迹。
几部古籍版本著作比较谈
版本学的研究与探讨源于宋代。汉、唐虽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古书校勘、注释、编目,但印刷业尚未形成,零星的版本记载仅限于正经正史的修订。南宋尤袤著《遂初堂书目》开创了一书兼载数种版本的先例;(宋)岳珂著《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被后世称为第一部系统记录版本知识的著作。明代视宋版为珍稀之物,藏书家、校勘家逐步摸索各种版本的特征、优劣,可惜这些版本学史料只散见于笔记、杂记中。清代学者开始罗列诸本、考证源流、登录刻工、详论纸墨。钱曾著《读书敏求记》奠定了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原则。《天禄琳琅书目》及它的《后目》已把版本学的核心——善本书的收藏与鉴定推到了极致。清代学者对版本学贡献最大的当属专门记载版本状况的各种题跋记,尤以“顾批黄跋”为最。后人汇集成书的有为顾千里著的《思适斋书跋·书跋辑存》,为黄丕烈著的《士礼居藏书题跋》、《续记》、《再续记》,《荛圃藏书题识》等。
近现代是版本学集大成的时代。叶德辉著《书林清话·书林余话》是古籍版本学第一部专门著作;张元济著《中国版本学》(1916年)与孙毓修著《中国雕板源流考》(1918年)把版本学从史学中独立出来;钱基博著《版本通义》总结了前人的成就,把版本学列入学术研究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介绍版本知识的书,有毛春翔的《古书版本常谈》(1965年初版,1977年再版)。此书已是收藏品,配有插图,通俗易懂,可惜明代部分较凌乱,清代部分过于简单;陈国庆著《古籍版本浅谈》于版本学名词解释简明扼要,但不全面,适于入门者;魏隐儒著《古书版本鉴定丛谈》(1984年初版),体例较完备,也有实际经验的总结,只是不谈价格,宜专业人员参考;李致忠著《古书版本学概论》、《中国古代书籍史》,刘国钧著《中国书史简编》,曹之著《中国古籍版本学》,张绍勋著《中国印刷史话》等,都是从史的角度论述版本学、目录学、内容系统可靠,又有最新史学发现佐证,惟厚古薄今,实用性差些。
在谈到版本学专门著作时,不能不谈到两部流传稀少的油印品:一是北京大学陈宏天教授的《古籍版本概要》(1987年讲义稿),其特点是专业性、系统性强,表列详尽,论断精到,清代部分尤为各书所不及;可惜重学术、轻市场,非专业人员不感兴趣。二是北京中国书店编《古籍版本知识》(上、下),1980年油印本。书出于古籍鉴定大师雷梦水、张宗序手笔,在内部流传。笔者珍藏此书初版本,且有雷梦水先生签名,捧读二十年,收益最大。该书列举资料极为丰富,如清代武英殿刻书、官书局刻书、民国精刻本等都是各书所论不及的。关于版本鉴定方面,该书也极富特色,真假俱呈,详辨优劣,特别是从价格上来判断版本取舍,“实战”性极强;当然系统性、条理性就不够了。从价值、价格上判断版本的著作,最具参考性,爱好者也颇关心,但学者们却言之甚少。笔者醉心古籍收藏多年,有几本书在论及版本价格方面很实用,也很具史料价值,一并开列出来,供书友参考:
《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1983年商务初版,详列1912年至1947年古籍善本收集价格及善本影印、复制印刷史话;
《艺风堂友朋书札》(上、下),1980年上海古籍初版(中华文史论丛增刊本),详载缪荃孙先生等七十人清末民初收售善本价格及藏书聚散史话;
《弢翁藏书年谱》,李国庆编,2000年黄山书社出版,详载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六十年购书、访书、藏书史料,价格精准,详备。
目前北京中国书店联合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国拍、上海朵云轩、上海敬花等各大拍卖公司合作整理出版九年来《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2002年1月上海书店出版)及《续集》(2002年8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详载百余场(2000年底前)拍卖实况,极具市场参考价值。书中对拍品的断代、提要、说明等都经专家审核、把关,恐怕这就是最新的版本学参考资料了。
版本目录与鉴定古籍
我国古代,虽自图书诞生之日起,藏书管理者就开始编制图书目录,但是直到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人们才真正开始重视编制藏书的版本目录。
所谓版本目录,就是指著录图书的篇目和主要内容,并详细著录图书的作者或编者,以及出版者、出版年代等情况的书籍,是著录和记载版本简况的专用工具书。南宋初年尤袤编制的《遂初堂书目》,被公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本目录。
明清时期,是著述版本目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公私藏书版本目录,对版本的著述更加详细,不仅记载了图书的篇目、主旨、作者、出版者,还简略记述了版本的特征、源流等情况。但明代的版本目录学术价值不大,而清代的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参考价值。如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于敏中等的《天禄琳琅书目》、纪昀等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著录古籍版本最为翔实,在藏书界影响很大,是权威性很高的版本目录书。
民国以后,著名版本学家孙殿起所著的版本目录《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是近一内蒙最实用和常用的版本目录工具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专业古籍出版社陆续编辑和出版了《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提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重要版本目录工具书,成为当代图书馆、藏书家及古籍藏书爱好者最好的参考书。
古籍版本目录的编制,按不同标准有如下分类:一是按国家目录、私人目录、史志目录3种;二是按学术内容分类,有综合性目录和专科目录2种;三是按编篡目的分类,有举要目录、缺书目录、辨伪目录3种;四是按收录范围分类,有丛书目录、地方目录、个人著述目录、善本目录、知见目录等。
版本目录与古籍鉴定紧密联系。因为从古至今的版本目录,系统揭示了各个时代古籍图书的存佚状况,著录了历代古籍不同版本的源流、特征及概况,成为鉴定古籍版本真伪及其价值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版本目录对于古籍鉴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帮助了解古籍概况。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典籍分别著录在历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官修书目、私藏书目等目录中。阅览这些目录,能使我们较清楚地了解到各个朝代古籍的刊流、流通、收藏及存佚概况,从而便于比较、鉴定新近发现和收藏到的古籍。如果你看到一部古籍实物,可先对其外观、纸张等等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再与相应年代的版本目录进行对照。如果古籍实物与版本目录著述相符,即可做出鉴定结果;如果实物与著录不符,则要进一步查找资料,弄清是非,不能轻易下结论。
第二,便于识别版本真伪。凡对版本目录了若指掌的人,都能详细了解古籍的书名、篇卷、作者、版刻、函册、提要的等情况,从而可以具体考证和辨别古籍的真伪。如汉代刘向父子所著《七略》,在《隋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两部目录书中均有著录,而在《宋史!艺文志》中却不见著录,说明《七略》一书在唐宋间已经失传。如果在宋代以后发现署名《七略》的古籍,除辑佚本外,其余可判定为伪本。
第三,公正审定版本价值。当你发现收集到一部古籍时,可通过查阅《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等版本目录,了解该书的递藏、传承等情况,从而可以正确判定其收藏价值;如果该书在以上版本目录中没有著录,则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伪书,二是海内孤本。到底属于哪种情况,则需进一步查阅其他古籍鉴定工具书,或请教有经验的鉴定人员协助鉴定。运用各种方法验明其正身后,就可以准确判定其价值。
历代古籍版本目录有时也难免出现一些讹误。所以,利用版本目录鉴定古籍,还要有清醒的头脑和主见,不可盲从,以免出现错误。
古籍的收藏与辨伪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藏书的传统,在书房内放大镜置几册古书,既能显示出儒雅的生活情趣,又能体现出藏书者的文化修养。如今太平盛世,收藏风日渐趋浓,继字画、瓷器等收藏品之后,古籍又成为收藏者收藏投资的一个新热点。尤其是在拍卖会上,线装古籍连连拍出令人吃惊的高价后,更是激发了人们对古籍收藏的兴趣,同时,引得深藏民间的古籍纷纷浮出水面。近日,记者就古籍的收藏采访了南昌的古籍收藏家王令策和周海鹰先生。
哪些古书具有收藏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籍拍卖会场场火爆,且价格越拍越高。书价大幅提升是否等于所有古籍都能升值王令策认为,善本古籍和版画古籍的增值潜能较大。
善本古籍主要指具有历史文物、学术资料和版本艺术价值的版本书。它包括内府刊刻的殿版书,海内外绝无仅有的孤本,内容好、书法精的明清抄本,以及清初以前的精美刻本。年代越久远,书品就越珍贵。往往衡量私人藏书是否达到藏书家水平,也经常以收藏多少善本书为标准。
宋版书一向被认为善本书之佼佼者,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由于宋版书弥足珍贵,有宋版书的人大都不愿意轻易出手,特别是收藏家手里的宋版书,别说让他出让,甚至从不示人。所以,一旦有缘与宋版书相遇,只要财力允许,下决心买下定是一条增值财路。元版书虽不能同宋版书相提并论,但收藏界一向认为,宋元本同属珍稀善本,爱好者值得关注。现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年代较近的古书便自然升华,明版乃至清初版本,凡是具有文献价值和刻印精美的古籍,也已步入善本行列。王令策说,目前明清善本尚不难寻,价格也不算太高,但增值潜力颇大,收藏者值得关注。
王令策告诉记者,善本的古籍有以下9种代表性:
①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②明刻本和明抄本(刻印模糊和流传较多的除外);
③清代乾隆以前的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④太平天国及历年农民政权所刻印的图书;⑤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⑥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⑦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⑧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⑨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
版画古籍
在收藏者关注善本古籍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版画古籍的收藏了。王令策说,从历次书刊拍卖会的图录看,无不将漂亮的版画画面精印拍卖图册中,哪怕书中只有一幅也从不放弃。我国版画古籍很多,诸如《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百孝图说》、《红楼图咏》、《唐诗画谱》、《鸿雪因缘图记》、《三才图绘》、《孔子圣迹图》、《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以及《耕织图》、《棉花图》和《蝴蝶秋斋所藏画册》等。最为精美的要属明末画家胡正言的版画力作《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这两套版画古籍不仅在于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而且还开创了木版水印先河,解放初年,一部明版装裱成册的《十竹斋书画谱》仅售10元,如今它的价值已经超过10万,可见版本好,刻印精美,书品完整的版画古籍,都值得投资收藏。
古书收藏方法古书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经济)价值”,但不是所有的古书都“值大钱”。李洪啸总结说,总的来说所有藏品的通则是讲究“真、精、新”。因为自古以来,好东西会被精心爱护,很多好的古玩,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除此以外,还有古书收藏的特有原则:
年代是古书收藏的重要因素,现在宋版书论页拍卖,明版书论册拍卖。明版书普遍刻印较精美,万历前的书少而更珍贵。清光绪之后的受西方印刷技术冲击,书普遍质量下降。带画的书比纯文字的好,多色印的比黑的好。
同一时代版本的看内容,古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除了佛教道教带图的经书外,儒家的经类不值钱。“史”多是“够古不够玩”,价值居中。而“子”和“集”中,则不乏珍贵之物。越是冷门,生僻,少见的越珍贵。
同内容的看印刷,在版本上,初印本最珍贵,一般只有几本,是红色印刷,用来校对和主人自留。其次是蓝本,一般也就10来本,送朋友。最后才是大批量印刷的黑本。黑本里,字迹清晰的版本较好。印刷到最后,版已被磨损,甚至断裂,此时书籍印刷模糊,价值较低。
此外,特殊内容(如禁书)、知名度高的书的早期印本、精印本及殿刻本、官刻本、名家刻本等较珍贵。名家批校本或收藏本价值高。白纸比黄纸价值高。
期刊装帧是以期刊为对象,对其进行美化和视觉上的设计。一本装帧精美的期刊,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作为人类文化意识的表现形式,期刊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的文化知识和审美观念构成。我国现代画家、美术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说过,“善于装帧者,亦能将书的内容精神翻译为形状与色彩,使读者发生美感,而增加读者的兴趣。”应用美的形式所产生的审美效应激起读者的心理愉悦,是装帧设计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装帧美不同于自然美,也不同于艺术美,它表现的是社会化的群体的审美意识,是多种因素相互谐调、有机统一的结果,属于社会美范畴。认真研究期刊装帧美的特征,对于认识期刊美的规律、增强创造期刊美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期刊装帧是一种整体性、系统化的运作
期刊装帧一般包括封面、版式、标题、插图和装订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它们都有明确的视觉焦点、清晰的视觉脉络,以及合乎规律的饰美空间。它们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衬托、相互生辉的综合体。艺术的整体是美的第一要素。哲学家谢林说,“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个别的美是没有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装帧艺术尤其如此。期刊不同于其他出版物,有自己独特的内在生命结构与逻辑。它的内容比较宽泛,每期内容由诸多方面合成,文章与文章不形成连续性结构,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特殊的小世界。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期刊性质、文章重点、写作内容和篇幅长短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期刊装帧的这种随意性,在版面、标题和插图的设计上尤为突出。拿标题来说,在同一期期刊上既可以是电脑输入的宋体、黑体、魏体或圆体,也可以是人工书写的楷书、行书、隶书或美术字;既可以横排、竖排或偏排,也可以用加花边、加题花或加题图的方式进行装饰美化。它们都有各自的魅力,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题意自由选择。不过,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它只有在一个总体构思的指导下才能“享用”。 装帧设计遵循的是“合而求良”的原则,是一定设计思想与设计形式完美结合的命题的实现过程,追求的是一种协调。期刊的总体设计,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美学构思,它贯穿一本刊物设计的始终。设计人员对每一局部作艺术处理时,不能顾此失彼,忘了每一个局部的处理都应与刊物的整体设计保持一致。古人曰“幅有大小,必有宾主”,无主之宾,谓之乌合。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显然是片面的。从本质意义讲,装帧设计就是将若干相对独立的艺术单元串联成新的情节网络和美感层次,从而组成一个形彩俱异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二、期刊装帧以功用目的为主导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乔治・桑塔耶那认为,功用是决定形式的指导原则。期刊装帧的实质是把信息功用的必然要求转换成信息媒介的必然形体,其艺术处理以不妨害功用为限度,避免脱离期刊内容孤立地去创造所谓美的形式的做法。期刊美的创造要贯彻“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设计原则,始终把读者的期待和感受放在第一位。期刊装帧是以文字编排为主体的视觉传达设计,既存在“合目的性”的内容,又包含“合规律性”的因素,是一种公众性的艺术形式,其侧重点应在秩序与条理、文字排列、块面分割要形成一种合逻辑、有层次的视觉律动导向。“惯例性”是形式美的基本特征,它保证了形式生成过程中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连贯性与延续性,以及形式的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如果设计人员盲目求新求变,一味追求版式美,字体变化过于频繁,块面分割过于零散,结果版面的内在逻辑性和层次感遭到破坏,信息的显现和传递出现障碍,必然给人们带来阅读上的不便不畅。装帧只有在服务期刊内容的前提下,其美感作用才能充分显现出来。所以,对期刊装帧质量的把握,应看其是否从属于对信息内容传递上的可信性,从属于对文化意蕴表现上的准确性,以及从属于文字载体所给予的审美愉悦与艺术形式创造上的同一性。不过,装帧毕竟是一种外在形式,它和内容密切联系又保持一定距离。装帧虽然以功用目的为主导,但功用并不是它的全部意义,它的意义还应当超越功用范围而获得更丰富的表现。装帧总是以其显现和烘托的情调、趣味、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读者的感情和思想。这种感情色彩的达意往往是朦胧的、宽泛的,常常表现为美学家门罗所说的“多味美感”,让心态各异、趣味不同的读者各自获得最大的赏美空间,因此,不必要求出现在刊物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图饰都具备直接表达思想意义的主题。
三、期刊装帧要把“情”作为审美的原动力
中国有句古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设计家眼里,一切人造产品都是人的情感的外化,人与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都统一到主体与客体情感的交融之中,这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物我同一美学观。英国艺术批评家克乃夫・贝尔说过,“艺术家的感情只有通过形式来表现,因为唯有形式才能调动审美情感。”英国著名艺术史家、美学家罗杰・弗莱也认为,“审美的情感乃是一种关于形式的情感。”装帧艺术的情感性,与自由应用形式美的要素和规律有直接关系。如色彩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驿动,或给人兴奋、温暖的感觉,或给人宁静、舒适的感觉,或给人高贵、华丽的感觉等,所以,我们通常把色彩视为“感情的语言”。又如,节奏是同一形象的点、线、面、色有序的、循环的组合,或重复,或交替,或间隔,或渐变……它们在和睦的律动中呈现出科学性、逻辑性、趣味性和审美性在装帧设计上的无穷变化,从而产生韵律,诉诸人的感情。节奏既是装帧的组织基础,也是装帧的情感基础,它是组织版面、表达情感、激起美感的理想手段。装帧设计就是应用各种形式要素和形式规律的表情性能创造形象,设置氛围,表现情趣,以此来打动人、吸引人。可以这样说,没有情感的显现,也就没有装帧美,所以要变“形式装帧”为“情感装帧”。但是,情感不能笼统视为美的最本质的东西,因为情感的概念常常被赋予各种含义。只有“震撼人心”又“照亮人心”的作品,才能称得上真正具有美感力度的作品。在现实观念上,有人把装帧美看作与情感毫无联系的东西,装帧不过是一些纯线条、纯块面和纯色彩的合成。有人注重了情感,却在所谓“现代感”的招幌下排斥对期刊思想内容和文化意蕴的理性分析,仅仅凭借心灵直觉即兴地去把握期刊装帧的审美价值,“情”因此成了泛滥无归的情,在期刊装帧设计上难免轻怪浮漂,甚至低下媚俗,这实属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非科学性倾向,都是审美观念的错觉在期刊装帧上的具体表现。
四、独创性是期刊装帧的生命所在
一切成功的装帧都有其最突出的形状、色彩、纹饰、版面和装订形式,集中表现了该期刊的独特之处,是此期刊与彼期刊的区别所在。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认为艺术创造就像生活,假如大街上的人都穿着西装,那这个世界会变得多么乏味、无聊。期刊装帧没有新颖而独特的个性,给人“似曾见过”的感觉,就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很难激发读者的喜爱和订购动机。目前,仍然有一些期刊的装帧显得直白和简陋,停留在近乎千人一面的模式中,究其原因,在于设计人员对刊物的性质功能和文稿内容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贴切的艺术表现。各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和读者对象,学术期刊不同于文艺刊物和科学杂志,刊载的都是学术理论文章,有的侧重哲学,有的侧重美学,有的侧重法学,有的侧重经济学,有的侧重艺术学,有的侧重历史学等。设计人员只有从刊物内容中获得独到的感受和理解,发现一个闪光的环节和侧面,形成独有的想象和构思,有意识地突出应该突出的方面,表现应该表现的主题,才能创造出真正独具特色的装帧美来。一切期刊装帧都是通过个体的人来实现的,这种熔铸了个人审美理想的形式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审美理想是设计人员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理想一经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便带有明显倾向性,对所感知的方面能迅速产生相应的情感反映,出现相关的美的意象,并透过他创造的物化形态显现出来。一切装帧美都是设计人员实践审美理想的产物,因而富有个性特点。所谓“造之者富,随之者贫”, 装帧设计贵在创新。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创作活动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人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人的创造力。创造力是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力,是决定装帧的成功与失败、优秀与低劣的关键所在。只有那些在艺术上不懈探索、锐意创新并有着敏锐艺术感受力和丰富艺术想象力的人,才有可能在不断设计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那些缺乏创造力、一味地因循模仿乃至赶潮流的设计人员,是很难在期刊装帧上有所作为的。
五、时代性是期刊装帧的本质特征
期刊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载体,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最快的速度展现人类进步的最新成果。20世纪中期,人类社会面临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先进的技术使得生产的含义与效率发生了质的变化,技术的智能化使得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变得极为自动与简易。现代文明的新建构,使装帧设计人员对观念、思维、智慧、力量、速度、效率这些抽象美感产生了极大兴趣,并试图在点、线、面、色的关系组合中探寻表现这种感觉。抽象几何图饰在期刊装帧上的广泛应用,就是人类宏观与微观世界视觉领域扩大的必然反映。抽象是对自然物象和感性经验的超越与升华,它远离感性与自然,更贴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的总体感受,在社会现代化初期往往相对受到青睐,成为一时风尚。然而,当人类跨入21世纪,在高度物质文明包围中享受新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捷的人们,却感受到一种被时尚潮流驱动的疲惫与无奈。人们愈来愈强烈地感觉到,以往引以为骄傲与自豪的工业文明,如今已滋生出一股与人类日益疏异的力量,将自然的品格和人类的灵性从现代生存空间中渐渐抽走,于是,人们反过来又不约而同地回归到感性与自然,去寻找亲切细腻的感情与人情味。“绿色”“天然”“环保”等词语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回归自然”的呼声伴随着纷纷走向原野、山川、村寨的脚步,直入人的心田,侧重于具象风格的图饰便越来越多地被装帧设计人员所采用,这正是设计人员为迎合当代人“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而推出的设计风格。“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其含义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的一面,它还是精神世界的反映。它包含了人的主观因素,凝聚了人类的生活理念和审美观点,是一定时代信息反馈的总和。信息时代带来人们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价值标准、情感特征等不同程度的演变,形成一种没有区域与国界的、似乎相同又不尽相同的崭新的文化形态。设计文化不再简单地被界定在非此即彼的绝对范畴,而更多地具有了交互性与包容性,表现出了不同文化并存共生的时代特征。
结语
在艺术主张纷呈的今天,期刊装帧人员常常成为书籍装帧领域里的****。装帧设计的创新是以期刊装帧的创新为先导的,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装帧设计总是最先出现在期刊上,所以“超前意识”对一名期刊装帧设计人员尤为重要。有了“超前意识”,才可能有摆脱心理定势和常规模式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也才可能有设计上的突破与创新。设计人员要把思维打开,大胆采纳新的设计理念,开启新的艺术视角,应用新的创作方法,不断提升期刊装帧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功能。21世纪的中国期刊装帧理应有一个根本性的突变和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国利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2]辛亚华工业艺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4]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5] Donald A Norman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7]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蔡伸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门市五邑大学艺术设计系
(责任编辑:贺秀梅)
本文2023-08-07 05:20: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9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