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对联所指的人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3收藏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对联所指的人是谁?,第1张

指的是唐朝大诗人杜甫。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是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扩展资料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参考资料: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本幅作品是赵之谦赠与时任河南巡抚李鹤年的行书七言联。李鹤年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改御史,转给事中。同治元年(1862年),任常镇通海道,代理河南按察使,调直隶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年),擢湖北巡抚,又调河南巡抚。经过多年追剿,平定捻军。同治十年(1871年),擢为闽浙总督。次年,上京朝见,赐紫禁城骑马待遇。不久,代理福州将军,兼福建巡抚。光绪元年(1875年),调任河东河道总督,同时代理河南巡抚。光绪七年(1881年),正式担任河南巡抚,仍兼河督一职。光绪十年(1884年),因事降职。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代理河督,治理黄河不力,被发往军台效力,不久释归,赏三品衔。光绪十六年(1890年)卒。宣统元年(1909年),恢复原官。

      赵之谦因鄙视八股文,好引用古文和奇字,受到某些考官的抑制,致科场失意。但却因此成为受难的英雄式人物被社会加以推扬,甚至奉为清流。赵之谦由此声望大著,受到不少高门权贵的看重。同治七年赵之谦四十岁,与李鹤年(时任河南巡抚)等高级官僚多有交往,并为李鹤年作《芍药图》、《行书团扇》、《临元人画山水团扇》等。此幅书法对联应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赵之谦把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摘句“云中孤月妙无比”(出自苏辙集《魏佛狸歌》)和宋代大诗人陆游诗摘句“湖上梅花手自移”( 出自宋陆游《梅花绝句》)

      巧妙的和为上下联,锦上添花,产生出别样的新意境,细细品来使人回味无穷。以至后来国学大师饶宗颐在他的《书道创作汇集·书韵联情》中也借用此联句抒发情怀。

      赵之谦对中国书法的杰出贡献即在行书中参入篆隶且能解散北碑,得力于造像而能明辨刀笔不受其骗,天分之高盖无其匹,所以能产生出极富时代气息的作品。其书法作品用其锐利的笔锋所表现出来的美妙感觉,对当时主流的书风学派是不小的冲击和震撼,无疑是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令人拍案叫绝。此联七言行书作品看似书写随意,细观则内蕴深厚,点划之间隶、魏相揉,入笔、收笔方、圆兼用,挥写潇洒淋漓、一气呵成。在书写法度的把控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赵之谦自我生成、放任自由且不为法所困的一面,这一点也正是造就赵之谦成为清晚期书法中兴的代表人物的根本原因。而在书写技巧上的运用,赵之谦则又表现得触类旁通、游刃有余、信笔挥毫,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本作品应是在赵之谦心境愉悦、神情俱佳状态下的得心应手之作,为赵之谦行书中难得一见的佳品力作。本幅作品为晚清名士归羡周旧藏。出版于上海古籍出版社《赵之谦书画编年图目》。

 

金、青是凑意所用,并非说闺房是金色的,勉强理解成有钱人家的豪华。旧籍是指古籍,而新香只是香,加个新一是为了对偶,二是突显生机。朱、紫又是凑意的。联、散只是字面上的动词。鹭:鸟名。

总是结就是夸其家中殷实,书香门第而已。此联比喻新颖但无手法,略空洞无韵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简介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篆隶楷草行诸体,或以雄沉劲健、雍容端朴见长,或以俊秀潇洒、温婉流丽为胜,皆给人陶然兴会的雅逸美感。对联则字句凝练,整齐精严,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几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白话文皆可,典丽琳琅,文采映耀,实为照人眼目、字字珠玑的篇章。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古往今来,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