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艿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5收藏

芋艿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制法 24 性状 25 检查 26 功能与主治 27 用法与用量 28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芋艿丸 1 拼音

yù nǎi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Yunai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073191

本品为鲜宇艿制成的丸剂,

23 制法

取鲜芋艿洗净,去皮,切片,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每 100g芋艿粉用鲜姜黄 20g榨汁,和水适量泛丸,干燥,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淡棕**的水丸;味淡,微麻。

25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26 功能与主治

消痰软坚。用于痰核瘰疬。

27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9g,一日 2次,儿童酌减。

28 贮藏

密闭,防潮。

古籍中的芋艿丸 《古方汇精》:[卷二疯痰疮毒类]蹲鸱丸(十)

者。服两料全愈。)真香梗芋艿(十斤去皮不见火切片晒极干)上磨为末。以开水法丸。早晚每服三钱。甜酒送下

《奇效简便良方》:[卷四痈疽疮毒]连珠

远者服两料,无不全愈香梗芋艿十斤,去皮,勿烘炒,切片晒极燥,磨为末,开水丸,早晚每三钱,甜酒送下。

《验方新编》:[卷十七颈项部]蹲鸱丸

口,年近者一料收功,年远者服两料无不全愈。真香梗芋艿十斤去皮,慎勿烘炒,用竹刀切片晒极干磨成粉,以开

《验方新编》:[卷十八疟疾部]祝由科治疟法

熟睡取汗而愈。愈后须多贴几日方不复发。忌食南瓜、芋艿、鸡、鸭蛋等发物百日。《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

《验方新编》:[卷十五中暑]痧症诸方

目录 1 拼音 2 《丹溪心法》卷二:润下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证治汇补》卷二:润下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幼科发挥》卷四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5 《痧症全书》卷下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润下丸 1 拼音

rùn xià wán

2 《丹溪心法》卷二:润下丸

21 处方

南星30克 半夏60克(各依橘红制法)黄芩30克 黄连30克 甘草(炙)30克 橘红250克(以盐15克,水化拌令得所,煮干焙燥)

22 制法

为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23 功能主治

化痰清火。治痰火内郁,咳嗽痰黄,胸膈痞闷,脉滑而沉者。

24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白汤下。

25 摘录

《丹溪心法》卷二

3 《证治汇补》卷二:润下丸

31 处方

南星30克 半夏90克 黄芩 黄连各30克 橘红15克 白矾90克

32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姜汁、竹沥和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

化痰清火。治痰火郁于肠胃,脉滑而沉,变生百病。

34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温开水送下。

35 摘录

《证治汇补》卷二

4 《幼科发挥》卷四 41 方名

润下丸

42 组成

陈皮(去白,淡盐水浸泡,刮锉,炒)2钱,枳壳(炒)1钱,桔梗1钱,大半夏(姜汤泡7次)1钱,甘草1钱,苏子(炒)1钱,莱菔子(炒)1钱,白茯苓1钱。

43 主治

小儿痰嗽,固痰甚气弱不可下者。

44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黍米大。白汤送下。

5 《痧症全书》卷下 51 方名

润下丸

52 组成

大黄(酒制)4两,黑丑(炒,头末)2两。

53 功效

润肠,兼利小便。

54 主治

大肠燥实,二便秘结,痧毒壅盛者。

55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多至2钱,灯心汤送下。

5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牙皂煎汁为丸,如凤仙子大。

古籍中的润下丸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积块瘕

之半。仍用前药,又过一月,脉气渐充。又与前药吞润下丸百余帖,月经不及两月而至,涩脉减五分之四。时天

《明医指掌》:[卷三]痰证三

一身之痰。导痰汤、坠痰丸、抑痰丸、清膈化痰丸、润下丸,此皆治痰之要药也。瓜蒂散吐痰之圣药,治在膈上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痰饮]论治(共七条)

宜二陈汤为主治,或六安煎、橘皮半夏汤、平胃散、润下丸、滚痰丸之类,皆可择而用之。若胃寒生痰而兼胀满

《丹溪治法心要》:[卷七·妇人科]血气为病(第四)

时之半,仍用前药。又过一月,脉渐充,又与前药吞润下丸百余粒,月经行不及两日而止,涩脉减五分之四,时

《古今医案按》:[卷八]积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外科正宗》卷二方之冰硼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45 冰硼散的药理作用 5 《重楼玉钥》卷上方之冰硼散 51 冰硼散的别名 52 组成 53 制法 5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55 功能主治 6 《外治方》之冰硼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7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之冰硼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75 注意 8 《疡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之冰硼散 81 冰硼散的别名 82 处方 83 制法 84 功能主治 85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9 《青囊秘传》方之冰硼散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10 《囊秘喉书》方之冰硼散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11 《痧胀玉衡》卷下方之冰硼散 111 冰硼散的别名 112 处方 113 制法 114 功能主治 115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12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方之冰硼散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13 《咽喉脉证通论》方之冰硼散 131 处方 132 功能主治 133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14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方之冰硼散 141 处方 142 制法 143 功能主治 14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15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冰硼散 151 处方 152 制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155 注意 1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之冰硼散 161 处方 162 制法 163 功能主治 16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17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冰硼散 171 处方 172 制法 173 功能主治 17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175 注意 18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之冰硼散 181 处方 182 制法 183 功能主治 18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19 冰硼散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192 处方 193 制法 194 性状 195 鉴别 196 检查 197 含量测定 1971 朱砂 1972 冰片 19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9722 校正因子测定 19723 测定法 198 功能与主治 199 用法与用量 1910 贮藏 1911 版本 20 冰硼散药品说明书 201 药品名称 202 药品汉语拼音 203 剂型 204 性状 205 冰硼散的主要成份 206 冰硼散的功能主治 207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208 注意事项 21 冰硼散中毒 211 主要成分 212 不良反应表现 213 治疗要点 2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冰硼散 冰硼散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bīng péng sàn

2 英文参考

Bingpeng Sa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bingpeng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ingpeng s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冰硼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五首。

冰硼散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为冰片、硼砂(煅)、朱砂、玄明粉[1]。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4 《外科正宗》卷二方之冰硼散 41 处方

冰片五分,朱砂六分,玄明粉、硼砂各五钱[2]。

冰片15克 朱砂18克 玄明粉 硼砂各15克

42 制法

上药为细末[2]。

共研极细末。

43 功能主治

《外科正宗》卷二方之冰硼散功能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治咽喉口齿新久肿痛,及久嗽痰火,音哑作痛。现用于口腔、咽喉急慢性炎症及慢性结肠炎[2]。

《外科正宗》卷二方之冰硼散具有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之功效。主治喉癣,喉痹,乳蛾,重舌,木舌,紫舌,口舌生疮,兼治牙痛。现用于口腔、咽喉急慢性炎症及慢性结肠炎。

4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吹、搽患处,甚者日搽5~6次[2]。

吹、搽患处。病甚者每日五至六次。

45 药理作用

本方具有促进口腔溃疡愈合和镇痛、抗菌、抗炎作用[2]。

抑制痢疾杆菌作用 《中华内科杂志》1960(3):254,本方在浓度为0125%时已能抑制志贺氏、施氏痢疾杆菌;在浓度为025%时,能抑制福氏、宋内氏痢疾杆菌。证明对慢性结肠炎病原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5 《重楼玉钥》卷上方之冰硼散 51 冰硼散的别名

回生丹、冰硼散[2]。

52 组成

冰片六厘,麝香四厘,硼砂一钱,牙硝三分[2]。

53 制法

上药为细末,入瓷瓶封固[2]。

5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每次少许,吹患处[2]。

55 功能主治

《重楼玉钥》卷上方之冰硼散主治咽喉肿痛[2]。

6 《外治方》之冰硼散 61 处方

冰硼散3支,六一散(30克)。

62 制法

拌匀。

63 功能主治

《外治方》之冰硼散的功效: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足癣,一般3天左右可见效。

6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于晚上将脚洗净抹干后,用药末干擦患处。

7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之冰硼散 71 处方

薄荷3钱,黄芩5钱,川连5钱,甘草5钱4分,元明粉5分,青黛3钱,洋儿茶3钱,西豆根2根,黄柏5钱,硼砂5钱,上梅片1钱。

72 制法

上为细末。

73 功能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之冰硼散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7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将药粉少许吹敷患处,日34次。

75 注意

忌食辛辣食物。白喉忌用。

8 《疡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之冰硼散 81 冰硼散的别名

金丹

82 处方

硼砂2钱,风化霜2钱,僵蚕(炙)3钱,薄荷叶1钱,生矾1钱,冰片5分,滴乳石3钱,人中白(煅)3钱。

83 制法

上为极细末,瓷瓶收贮。

84 功能主治

《疡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之冰硼散主治喉间肿痛,或蛾痈。

85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吹患处。

9 《青囊秘传》方之冰硼散 91 处方

月石3钱,梅片1分,西黄1分,僵蚕1钱,青黛3分。

92 制法

上为末。

93 功能主治

《青囊秘传》方之冰硼散主治一切喉症,及口内诸症。

9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吹之。

10 《囊秘喉书》方之冰硼散 101 处方

冰片1分5厘,硼砂3钱5分,制僵蚕3分,牙消2钱5分,蒲黄7分,制胆矾5分。

102 制法

上为细末。

103 功能主治

《囊秘喉书》方之冰硼散主治急喉风,双单乳蛾,喉痈,牙关紧闭。

10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吹之。

11 《痧胀玉衡》卷下方之冰硼散 111 冰硼散的别名

二十五号震象方、竹一

112 处方

硼砂2钱,天竺黄2钱,朱砂2分,玄明粉8厘。

113 制法

上为末。

114 功能主治

《痧胀玉衡》卷下方之冰硼散主治痧证,咽喉肿痛。

115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二十五号震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竹一(《痧症全书》卷下)。

12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方之冰硼散 121 处方

冰片3分,硼砂1钱,胆矾5分,灯心灰1钱5分。

122 制法

上为细末。

123 功能主治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方之冰硼散具有吐痰涎,出毒气之功效。主治白喉。

12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吹入喉中。

13 《咽喉脉证通论》方之冰硼散 131 处方

冰片1钱,硼砂1钱,山豆根2钱。

132 功能主治

《咽喉脉证通论》方之冰硼散主治喉症。

133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吹患处。

14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方之冰硼散 141 处方

冰片5分,硼砂5分。

142 制法

上为细末,瓷瓶密贮。

143 功能主治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方之冰硼散主治舌上生核,强硬作痛;及咽喉肿痛。

14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搽擦患处;或用衣钟点破擦之。

15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冰硼散 151 处方

生硼砂1两,玄明粉1两,冰片1钱5分。

152 制法

上为细末,和匀,1钱重瓶装。

153 功能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冰硼散具有消炎止痛之功效。主治牙齿肿痛,牙缝出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15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将散少许,擦在痛处;咽喉肿吹于患处,待口涎徐徐流出,1日数次。

155 注意

忌烟、酒、辛辣食物。

1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之冰硼散 161 处方

硼砂3两,冰片5钱,僵蚕5钱。

162 制法

上为末,每包5分,分3次搽用。

163 功能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之冰硼散主治口腔破溃。

16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敷搽患处,或泡水漱口。

17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冰硼散 171 处方

冰片7钱5分,硼砂7钱5分,生石膏2两,元明粉2两。

172 制法

上为极细末。

173 功能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冰硼散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

17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每次35分,吹患处。

175 注意

忌辛辣之物。

18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之冰硼散 181 处方

生石膏1两,硼砂7钱,白僵蚕1钱,梅片3分。

182 制法

上为极细末。

183 功能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之冰硼散具有清毒化腐之功效。主治口疮舌肿,咽喉糜烂,牙痛齿衄,舌干唇裂。

184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吹擦皆效,先用冷茶漱口,漱净擦药,每日用56次。

19 冰硼散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冰硼散

Bingpeng San

192 处方

冰片50g、硼砂(煅)500g、朱砂60g、玄明粉500g

193 制法

以上四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硼砂粉碎成细粉,将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及玄明粉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194 性状

本品为粉红色的粉末;气芳香,味辛凉。

195 鉴别

(1)取本品1g,加水6ml,振摇,加盐酸使成酸性,滤过,分取滤液3ml,点于姜黄试纸上使润湿,即显橙红色,放置干燥,颜色变深,置氨蒸气中熏,变为绿黑色。

(2)取(鉴别](1)项的剩余滤液,加氯化钡试液1~2滴,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后,沉淀在盐酸中不溶解。

(3)取本品1g,置试管中,加水10ml,用力振摇,在试管底部很快出现朱红色的沉淀,分取少量沉淀用盐酸湿润,在光洁的铜片上摩擦,铜片表面即显银白色光泽,加热烘烤后银白色即消失。

(4)照[含量测定]冰片项下的方法试验,供试品色谱中应呈现与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相同的色谱峰。

196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B)。

197 含量测定 1971 朱砂

取本品约3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硫酸10ml与硝酸钾15g,加热使朱砂溶解,放冷,加水50ml,并加1%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再滴加2%硫酸亚铁溶液至红色消失后,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铵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硫氰酸铵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163mg的硫化汞(HgS)。

本品每1g含朱砂以硫化汞(HgS)计,应为40~60mg。

1972 冰片

照气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E)测定。

19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聚乙二醇20000(PEG20M)毛细管柱(柱长为30m,内径为025mm,膜厚度为025μm);柱温为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100℃,以每分钟10℃的速率升温至200℃;分流进样。理论板数按龙脑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9722 校正因子测定

取正十四烷适量,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8mg的溶液,作为内标溶液。另取龙脑对照品、异龙脑对照品各约10m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无水乙醇25ml与内标溶液2ml,摇匀。吸取2μl,注入气相色谱仪,分别计算校正因子。

19723 测定法

取本品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无水乙醇25ml与内标溶液2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无水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吸取续滤液2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冰片以龙脑(C10H18O)和异龙脑(C10H18O)的总量计,不得少于30mg。

198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199 用法与用量

吹敷患处,每次少量,一日数次。

1910 贮藏

密封。

1911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0 冰硼散药品说明书 201 药品名称

冰硼散

202 药品汉语拼音

Bingpeng San

203 剂型

每瓶3g。

204 性状

冰硼散为粉红色的粉末;气芳香,味辛凉。

205 冰硼散的主要成份

冰片、硼砂(煅)、朱砂、玄明粉。

206 冰硼散的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207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吹敷患处,每次少量,一日数次。

208 注意事项

1过敏体质者慎用。

2孕妇慎用。

21 冰硼散中毒 211 主要成分

冰硼散的主要成分为冰片、硼砂、朱砂、玄明粉。具有止痛之功效。用于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的治疗[3]。

212 不良反应表现

外用致中毒可出现烦躁、粪便呈西红柿样、皮疹、大便潜血阳性、呼吸加快、神志不清、因循环衰竭致休克死亡[3]。

213 治疗要点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银花薄荷饮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银花薄荷饮 1 拼音

yín huā báo hé yǐn

2 处方

银花30克 薄荷10克 鲜芦根60克

3 制法

先将银花、芦根加水500克,煮15分钟,后下薄荷煮沸3分钟,滤去渣,加适量白糖。

4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适用于各种热病初起;对发热较重的风热型感冒,效果显著。

5 银花薄荷饮的用法用量

每日3~4次,温热服。

6 摘录

《经验方》

古籍中的银花薄荷饮 《吴鞠通医案》:[卷一]温疫

可强责小便。再胃之上脘痛,有责之阳衰者,有责之痰饮者,有责之液伤者。兹当热邪大伤津液之后,脉尚未静

《焦氏喉科枕秘》:[卷二]焦氏喉科煎药方

甘草或加牛蒡子元参水二钟。煎八分。空心温服。甘露饮天门冬(一钱)麦冬(一钱)生地黄(二钱)熟地黄(

《吴鞠通医案》:[卷四]痘症

日十三天湿气已行,痂结过半,正气已化,痂落过半,饮甚好,目开无恙,已收全功,惟咳嗽减而未清,仍宜实

《痧胀玉衡》:[卷之下]备用要方

银花(等分)水二钟,煎七分,稍冷服。咳甚者加童便饮。当归枳壳汤此养血和中之剂。归身山楂枳壳红花赤芍

《验方新编》:[卷二十二痧症]六十四方第十六(加总歌)

霍乱病传入中国,使用了传统的霍乱病名。早在《内经》中,就曾多次使用霍乱这一病名。如《灵枢•五乱》篇说:“乱于肠胃,则为霍乱”。《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不及,民病飨泄霍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汉书》说:“闽越夏月暑时,欧(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

  《伤寒论》对霍乱的症状和治疗都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如“呕吐而利,此名霍乱”,这些都说明,霍乱在汉代已是众所熟知的病名了。

  对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学者们多遵从伍连德在《霍乱概论》中的论述,认为是从清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年传入中国的。他是依据宋如林在重刊林森《痧症全书》序中所言:“嘉庆庚辰(1820年)秋,人多吐泻之疾,次年辛巳更甚剧”。又云:“此症始自广东,今岁福建台湾,患者尤甚”。余云岫在《流行霍乱与中国旧医学》一文中考证,中国之有霍乱,约在1817年,由印度经陆地传入,此前虽有记载,皆不能确定为真正霍乱。对此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1817年的传入没造成特大流行,可从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1817年由印度源起造成世界大流行时,霍乱就传入了中国,故首次传入应从1817年算起。日本井村哮全也支持余云岫的观点。对于霍乱,我国似乎还有更早的记载,如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涂绅的《百代医宗》一书中记有“嘉靖甲子(1564年),人多患此疾,自脚心麻至膝上者,不胜其数,死者千万矣”。后世医生据此对霍乱有“麻脚瘟”的病名。医史学家陈邦贤认为,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记述霍乱的症状有吐利、腹痛、手足冷、烦躁、干呕、转筋等,似已认识此病。

  在世界霍乱的七次大流行中,我国每次都是重疫区,并且在两次流行的间期也患者不绝,病毙者甚众。据伍连德《中国霍乱流行史略及其古代疗法概况》记载:“自一八二零年英国用兵缅甸,一旦霍乱流行,直由海道经缅甸达广州,波及温州及宁波两处,以宁波为剧。次年,真性霍乱遂流行于中国境内,由宁波向各埠蔓延,直抵北平、直隶、山东等省。一八二六年夏由印度传入中国。又自一八四零年由印度调入英印联军,遂造成第三次之霍乱流行”。陆定圃《冷庐医话•卷三•霍乱转筋》中说:“嘉庆庚辰年(1820年)后,患者不绝”。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瘟毒吐泻转筋说》中也说:“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病吐泻转筋者数省,死亡过多,贫不能葬埋者,国家发币施棺,月余之间,共数十万金”。在清代,以光绪十年(1888年)流行最盛。在民国时代,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霍乱流行最广,波及城市达306处,患病者达10666人,死亡者达31974人。

  霍乱传入我国后,因不知病源,医生则据症状名病和预防。徐子默在《吊脚痧方论》中,称此病为“吊脚痧”,同书又以付题称为“麻脚瘟”,田晋元则在所著《时行霍乱指迷》一书中,称为“时行霍乱”。民国初年,也有据英语者称此病名为“真霍乱”。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在法定文献和教科书中便称此病为霍乱,而不再称“真霍乱”和其他病名了。在王孟英所著《霍乱论》中,提出在春夏之际,在井中投以白矾、雄黄,水缸中浸石葛蒲根及降香为消毒预防之法。

  霍乱虽然与《伤寒论》之霍乱病源和轻重不同,但运用《伤寒论》的辨证和方药,如用理中汤、四逆汤等却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徐子默在《吊脚痧方论》中就明确指出以温经通阳之药为治。这一观点,历代以来虽有徐灵胎、王孟英等人反对,谓霍乱属热不可以热药疗治,但从病证有腹痛、米泔样便、手足厥冷等一派寒象来看,用姜附四逆辈方为契合,这也为实践所验证。当年章太炎先生就指出,四逆汤之疗效,和西医的樟脑针、盐水针(补液)效果不相上下,而且原理也相同。在当代,治疗霍乱的几大原则不外乎是输液或口服药物以补充水及电解质,使用抗生素(如磺胺、呋喃唑酮、四环素、强力霉素等)治疗并发症和对症治疗。运用中医药治疗霍乱是值得重视的,早在《内经》的运气学说中,就指出不同类型的气候模式与某些疾病流行相关。1951年,郁维对上海1946~1950年霍乱流行的研究,证实了霍乱流行与大气的绝对湿度有关。

  1961年的埃尔托型霍乱,也曾出现于我国广东沿海,后曾波及二十余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造成一定的危害。而1992年于印度及孟加拉等地流行的霍乱,已经证实是埃托型的变型所致,该菌定名为0139。现已波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我国香港及欧美等地,我国1993年在新疆首先发现0139,5年多时间报告300余例,仅占同期爱尔托病例的05%。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霍乱的流行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扰的公共问题。1997年霍乱在扎伊尔的卢旺达难民中大规模爆发,造成7万人感染,1.2万人死亡。这证明,霍乱仍是灾难性的,这也说明第7次流行还没结束。

  痧症又叫做瘴气等。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从广义来讲,一方面是指痧疹征象,即痧象;另一方面是指痧疹的形态外貌,即皮肤小现红点如粟,它以指循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清代邵新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如。它是许多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巾,反映在体表皮肤的种共性表现。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证候,统称之为痧症,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痧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目前尚难确定。痧症所包括的范围很广,现存中医古籍中,有关痧症的记载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痧惊合壁》书就介结了40多种痧症,连附属的共计100多种。根据其所描述的症状分析:角弓反张痧类似现代医学的破伤风;坠肠痧类似腹股沟斜疝;产后痧似指产后发热;膨胀痧类似腹水;盘肠痧类似肠梗阻;头疯痧类似偏头痛;缩脚痈痧类似急性阑尾炎等。此外民问还有所谓寒痧、热痧、暑痧、风痧、暗痧、闷痧、白毛痧、冲脑痧、吊脚痧、青筋痧等,名目繁多。  从狭义来讲,痧症是特指一种疾病。古人认为,痧症主要是内风、湿、火之气相搏而为病。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有饥饱劳逸。夏秋之际,风、湿、热三气盛,人若劳逸失度,则外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常发痧症。年四季都布发生痧症的可能,但以夏秋季为多见。痧症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根据病情轻重,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一般表现与急重表现:1)一般表现:多表现为头昏脑胀,心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意无力胸腹灼热。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邪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为蓄为淤;遇食积痰火,结聚而不散则皖腹痞满。甚则恶心、呕吐。2)急重表现:起即心胸憋闷烦躁,胸腔大痛,或吐或泻,或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甚则卒然眩晕昏例,面唇青白,口噤不语,昏厥如尸,手足厥冷,或头额冷汗如珠,或全身无汗,青筋外露,针放无血,痧点时现时隐,唇舌青黑,均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痧是皮肤或皮下毛细血管破裂,是一种自然溶血现象,易出现在经络不通畅,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它不同于外伤淤血、肿胀。相反,刮痧可使经络通畅,淤血肿胀吸收加快,疼痛减轻或消失,所以刮痧可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