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基本教义和方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道教的基本教义和方术,第1张

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房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道教五术大概解释如下:

一、山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禅、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二、医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胳、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

的方术。

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三、命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四、相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

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

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

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阴庇的一种方术。

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五、卜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

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

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

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悬壶济世是古代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

出处:《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记曰

费长房者,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子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

惟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饮毕而出。翁约不听与人言之,复乃就耧上侯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遂欲求道,随从入深山,翁抚之曰:子可教也,遂可医疗众疾。

译文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

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而且不少药店、制药厂等沿以为用,药房有以葫芦为幌子,药厂有以葫芦为商标图案,又有“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说。

扩展资料:

悬壶济世是对医者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赞美。我们在很多古装剧,武侠剧里面可以看到在药店门口都会挂一个药葫芦,很多郎中也会在身上背一个葫芦,这就是他们行医的标志。

除了悬壶济世的伟大目标之外,更多的是葫芦的价值。

因为在古代经常用葫芦来作为盛酒、水的器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壶。葫芦的作用可不仅仅是这样,有资料记载,古代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葫芦是它们随身携带的必备品。可以用来盛药。

在采药之后将药物放置于葫芦中,它有很强的密闭性,保持药物的干燥性,不至于减低药性

而葫芦本身也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具有利水消肿,除烦止渴,以及通淋散结的功效。而现在的我们,去掉了悬壶这样的形式,但是对患者的那份仁爱之心,赤诚之心,救人于水火之中的迫切之心从不曾改变。

——悬壶济世

道教·道教思想的来源·神仙之说与方士方术

伴随着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又产生了神仙之说,这里讲的神仙与鬼神崇拜不同,并非指自然现象、天体或亡故先人的精灵,而是人们自己追求成为“永生不死”超人的一种理想。大约到了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神仙之说已极为盛行,大量见于荆楚和齐燕人的著作之中。神仙,在《庄子》中称之为: 神人、至人、真人等,《庄子·逍遥游》这样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列子·汤问篇》说:渤海之东一个名叫“归墟”的地方有五座山,一曰岱舆、二曰贠峤、三曰方壸、四曰瀛洲、五曰蓬莱,仙人就居住在这五座山上,“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也有记述,他说:“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在其它古书中也有不少类似记载,有的将这些仙人描绘为“不竞不争”、“不骄不忌”、“不耕不稼”、“不夭不病”,而且整天唱歌饮酒的超能者;把这些仙人居住的地方描绘成“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育常时,年谷常丰” 的仙境。

从战国时代开始,不少王侯贵族为了成为“长生不死”的仙人,去到日月常明的仙境居住,派人出海,寻求成仙的方法。于是社会上也出现了一批自称能预测未来、观察星象、制造不死之药等超人技能的人,他们被称作方士,而把他们所从事的超人技能称作“方术”。由于人们当时还不能把演说神仙、占卜未来的神仙术与相术,同早期医术、天文学等科学分开,因此,最初的医学、天文学、冶炼术也被列入了方术之列,从事这类科学研究者也称作方士。但是,历史记载的方士,主要是指那些能言神仙、技能莫测、变幻无穷的人;方术也主要指寻求成仙、不死之术。其中著名的有苌弘、彭祖、容成、徐市、李少君、栾大等,他们都因自称能为帝王寻到长生不死之术而深得帝王之信任。

神仙之说与方术,后来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神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方士就成为后来道士的前身。

方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

巫术。 一种准宗教现象。起源于早期原始社会,幻想依靠超自然力量对客体强加影响或控制。早期的巫术与宗教不同,尚不涉及神灵观念,对客体也未进行神化,但力图对客体施加影响和控制。以后它便与万物有灵、崇拜鬼神等观念混杂在一起。

通常将以阴谋害人为目的的巫术如下蛊毒等称为黑巫术,与之相反的巫术际白巫术。

扩展资料:

起源

方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史。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知识所限,人们相信天主宰着一切人事,人间的统治者受命于天,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的变异,视为灾异和祥瑞的征兆。

相传有“明堂羲和卜史”等官吏专门观天文、察时变、纪吉凶,用卜筮来传达天的意旨,并用祭祀来消灾祈福。在龙山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烧灼过用作占卜的兽骨,说明这时已有了预卜命运的占卜。商代的甲骨卜辞中,有许多日食、月食和风云雨雪及祭祀天时诸神的记录。

周代认为天道与人事互相感应,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帝,“天命靡常”,人君“敬德保民”,就能“祈天永命”。春秋时,人们把天上的十二星辰和二十八宿跟地上的州、国位置相对应,称为“分野”,以星宿的变异来比附州、国的吉凶,使得天人之间发生更密切的关系。

-方术 (术数和方技的统称)

从《后汉书·方术列传》、《三国志》和曹氏父子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汉末、三国时代的著名金丹家有左慈、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王真、郝孟节、谷阝俭、王和平等人,并可知道关于他们的一些奇怪事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金丹术交流有很大的发展。自从佛教在中国盛行以来,中国与毗邻的文明古国印度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不少僧人互相往返,两国间的学术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在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九中,有关于印度炼金术和长生药的记载,原文是:“譬如一两阿罗娑药,变千两铜以为真金,于彼药分无所损减,菩提心药亦复如是。”又说:“譬如有人服阿罗娑药,不瘦不老,延寿无穷,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服菩提心阿罗娑药,于无量劫在生死中。”这说明印度金丹术可能在此期间曾传入中国。据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五记载:“国王见宋云,……遣解魏语人问宋云曰:‘卿是日出人也?’宋云答曰:‘我国东界有大海水,日出其中,实如来旨。’王又问曰;’‘彼国出圣人否?’宋云具说周、孔、庄、老之德,次序蓬莱山上银阙金堂、神仙圣人并在其上。说管辂善卜,华佗治病,左慈方术;如此之事,分别说之。王曰‘若如卿言,即是佛国,我当命终,愿生彼国。’”其中提到的左慈是汉末三国时著名金丹家,宋云是516年北魏胡太后振到北印度的使者。这段记载说明中国僧人曾向印度人介绍过左慈的金丹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