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专家知道台北《中国书目季刊》的具体地址以及邮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哪位专家知道台北《中国书目季刊》的具体地址以及邮箱?,第1张

《孙子兵法》,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并改姓陈为田。田完的五世孙、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惠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后来,因齐国政局动荡不安,孙武由齐国到了吴国。经伍子胥引荐,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吴列传》)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宋代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它系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十三篇。《孙子兵法》在战国末期和汉初已很流行,当时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本,“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史记·孙吴列传》)到汉成帝时,任宏论次兵书,定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根据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发掘出的竹简《孙子兵法》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西汉墓发掘出的木简《孙子兵法》佚文,以及流传至今的《史记·孙吴列传》,均有“十三篇”的记载,说明“十三篇”是《孙子兵法》的本文。“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可能是后人附益的内容。东汉末年,曹操删去了附益的部分,专为“十三篇”作注,恢复了“十三篇”的本来面目,使“十三篇”得以完整地流传至今。其他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先后佚失。但从银雀山汉墓竹简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的《孙子》佚文以及散见在史书、类书中的《孙子》佚文看,《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也确实存世过,任宏、班固的著录是有根据的。

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一《计篇》,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战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提出了“五事”“七计”、“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第二《作战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战争的关系,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和“因粮于敌”的原则;第三《谋攻篇》,主要论述“上兵伐谋”的“全胜”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第四《形篇》,主要论述战争必须具备客观物质力量即军事实力,中心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第五《势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实行作战指挥问题,通过灵活地变换战术和正确地使用兵力,造成锐不可挡的有利态势;第六《虚实篇》,主要论述作战指挥中要“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因敌而制胜”,中心讲用“示形”欺骗敌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七《军争篇》,主要论述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问题,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原则;第八《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各种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问题,提出了“必杂于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军篇》,主要论述行军、宿营和作战的组织指挥及利用地形地物、侦察判断敌情的问题;第十《地形篇》,主要论述地形的种类与作战的关系及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动原则,还提出了“视卒如爱子”的观点;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方法。第十三《用间篇》,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各种间谍的使用方法,提出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孙子兵法》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贯穿于全书始终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至今仍是科学真理;它重视人事,反对天命,不信鬼神;它含有弱生于强、强生于弱的矛盾转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辩证分析的思想、“兵无常势”的发展变化思想等。在战略战术方面,它重视战略谋划,反对轻易用兵,主张“慎战”、“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它把战略的内容归纳为“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并指出将帅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这五个战略要素,才能够打胜仗;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因敌而制胜”,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作战对象等而采取不同的打法;要“致人而不致于人”等。在军队建设方面,非常重视和强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把具有“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的将,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主张文武兼施,刑赏并重,以法制原则治理军队等。当然,《孙子兵法》也存有糟粕,如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夹有某些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成份;在历史观方面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提倡愚兵政策等,都是应该进行批判的。

《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到日本,十八世纪传到了欧洲,相继出现了法、英、德、俄等译本,目前世界各国大都有自己的译本。《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孙子兵法》饮誉千年,传抄翻刻者历代不断,自曹操开注《孙子》先河之后,更是注家蜂起,产生了众多的版本,有抄本、印本、纸本、竹简本、白文本、注解本、单行本、丛书本、汉文本、少数民族文本(如满文本、西夏文本)等。据现存有关书目粗略统计,中国历代注解批校《孙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种版本近四百种。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汉初抄本,惜为残简,经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整理,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校注、注释本,1976年出版释文本,战士出版社1976年翻印文物出版社1976年本。

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武经七书》本和南宋宁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宋刊《武经七书》现藏日本静嘉堂。此本为白文本,版心有刻工姓名,书前钤宋“礼部图书”九叠篆朱文大长印,卷首钤“汪士钟印”,“郁松年印”,“泰峰”三印。国内通行的是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中华学艺社借照静嘉堂藏本胶片影印出版的《续古逸丛书》本。宋刊《十一家注孙子》存世有三部,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足本和一部残本。足本书尾有承德堂牌记,钤“钟溪鉴赏”、“岳飞之章”、“戎马书生”、“周暹”、“高山流水”五印。残本仅存卷下一册,钤“槜李”、“项子京家珍藏”、“稽瑞楼”、“文瑞文勤两世手泽同和敬守”、“常熟翁同龢藏本”、“翁斌孙印”六印。上海图书馆藏本,卷首和卷尾钤“袁氏珍藏图书”、“袁?”、“长安子孙”、“季振宜印”、“沧苇”、“昆山徐氏家藏”、“天禄继鉴”、“乾隆御览之宝”八印。其中上卷、中卷和《孙子本传》共缺25页,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据此本影印和排印,并用北京图书馆藏本补全。

现存最早的《孙子》单注本是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在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卷一《孙吴司马法》之内。此本书中避讳至“慎”字,原本当是南宋孝宗刊本。原本今不得见,摹本出自顾广圻(字千里)之手,酷象原本。此本当是宋元丰年间编辑《武经七书》时所收录的曹注《孙子》。

现存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本是西夏文本。今存仅有102页。台湾《书目季刊》第15卷第2期载有此本影印件。

宋以后,《孙子》的版本很多,但大体上都是从《武经七书》本、《十一家注孙子》本和《魏武帝注孙子》这三种版本演化而来,其中尤以《武经七书》本为最多。

现代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研究《孙子》的首推郭化若将军,其代表作是《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校勘用功最勤的是杨炳安《孙子会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以注解信达准确见长的有军事科学院战理部《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解说通俗而又深刻者有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

_开放时间:于2022年7月30日开馆

_位于:凤凰山麓、流溪河畔

_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Y551

广州国家版本馆采用了怎样的建筑风格

广州国家版本馆面朝流溪河,背靠凤凰山,距离广州中心城区约90公里,于年12月20日批复立项,总设计藏量2500万册(件)。

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负责设计,广东省代建项目管理局负责代建,中建八局和中铁隧道局负责承建,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监理。

建筑群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为总体构思,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层次递进,传承中华传统礼轴形制,四周环绕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岭南园林,传统形制与岭南山水高度融合,打造传世经典的中华文化殿堂形象。

中华版本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中华版本是指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载体及其生产、制作、传播、应用的相关设施设备、技术工艺,涵盖古籍、善本、文献、出版物,以及各种、拓片、手稿、稿抄本、印版、模板、雕版、钱币、票证、技术标准、数字资源、缩微资料等多种形态,主要包括十大类型:

(1)正式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形态及其数字版。

(2)古籍、革命文献、民国文献。

(3)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内部资料、侨刊乡讯等。

(4)有文化历史传承价值的其他印刷型版本。

(5)有文化历史传承价值的手稿及其他载体形式的创作版本、出版档案、拓片、微缩胶片、**胶片、雕版、印版、印章、木板水印作品、石印作品、陶瓷、戏剧脸谱、新闻照片、非遗技艺图谱等。

(6)有文化历史传承价值的工业品、建筑物等的设计图纸、模型。

(7)邮票、明信片、邮资封等。

(8)具有重要金融符号性质或有时代特征的钱币、布票、粮票、股票、税票、支票、汇票、国库券、外汇券等。

(9)其他有文化历史传承价值的数字版本。

(10)有文化历史思想价值的外国各类型、各语种版本。

广州国家版本馆版本征集方式和征集重点有哪些

广州国家版本馆综合运用呈缴、无偿调拨、寄存代管、资源交换、采购竞拍、社会募集、专题征集、移交、复制等方式,多方式、多渠道实施征集。

广州国家版本馆立足广东、辐射周边、放眼全球,着力构建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发展成就版本,以及岭南文化版本、港澳台版本、海外中华文化版本、外文精品版本、工业设计版本等特色版本资源体系。

广州国家版本馆藏有哪些重点版本

广州国家版本馆现收藏了“原大、原样、原色”的影印版《文津阁四库全书》版本、收集了《四库全书》相关的《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正式出版物版本,“四库学”版本规模初具。征集到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影印本162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永乐大典》影印本62册,以及海外图书馆博物馆藏《永乐大典》影印本等,基本收齐现存各类《永乐大典》影印本。完整收藏《中华再造善本》第二辑及第一辑的大部分、《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等。

05广州国家版本馆藏有哪些特色版本

广州国家版本馆开馆现已收藏重点历史文献、岭南文化、侨批侨刊、票据票证、音响唱片、科学技术等各类特色版本20多万册(件)。

在港澳台版本方面,入藏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中华古籍版本影印本在内的港澳台版本8万多种;在海外版本方面,广泛收集到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含手稿)、海外藏“敦煌学”学术研究著作和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的中国流传海外汉籍珍品影印本,以及16世纪西班牙文《中华大帝国史》、17世纪拉丁文《中国上古史》《中国植物志》、18世纪法文《尚书》、19世纪英文《红楼梦》等重点海外版本2万多种;在科技版本方面,有序推进广东科技企业版本专题征集。

06广州国家版本馆馆藏设有哪些展览

广州国家版本馆着眼“中国高度、世界广度、技术锐度”,从版本承载文化传承、支撑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出发,设置四个常设展览和三个专题展,联袂打造世界级中华版本文化展示窗口。

(1)“伟大时代的印记——改革开放以来精品出版物专题展”:以改革开放历史发展为脉络,分“大地回春”“茁壮成长”“苍翠挺拔”“欣欣向荣”4个单元,把精品出版物作为伟大改革开放的时代注脚,以小切口、大视野,集中讲述改革开放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重点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千秋写印华夏有章——中华版本概览”:以中华版本形态嬗递之序,从版本源流、材质更新、技术进步等角度出发,展示中华版本的演变历史,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3)“红色印记映照初心——红色广东专题版本展”: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脉络为线索,通过红色版本讲述中国***在广东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

(4)“互鉴千年融通未来——海上丝绸之路专题版本展”:以时间为经、版本为纬,分为“海路绵延”“美美与共”“走向未来”三个部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各个历史时期留存至今的典籍、绘画、照片等版本,呈现波澜壮阔的文明交流互鉴史,彰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伟大倡议的历史底蕴和宏伟前景。

(5)“时代留声传世之音——中国黑胶唱片版本展”:以黑胶唱片为主,按内容分为经典红歌、传统戏曲、经典民歌、流行歌曲等主题进行展示,旨在让观众聆听传世之音,感受艺术的魅力,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6)“岭南风骨——广东美术名家典藏作品展”:以广东美术的近现代发展历程为线索,以诸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关山月、黎雄才等名家巨匠以及林墉、汤小铭、李劲_、林蓝等现代名家为重点,凸显广东美术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时代气象和创新精神,彰显新时代下广东文艺蓬勃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新气象。

(7)“团圆——广式月饼文化专题版本展”:聚焦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以月饼盒、月饼票、饼模等为载体,在展示轻工业包装设计独特魅力的同时,展示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中秋佳节的习俗,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家国情怀。

广州国家版本馆的数字展馆如何让版本“活化”起来

利用多媒体和物联网技术,提供沉浸式、情景式的藏品信息展示。位于文沁阁负一楼的“千秋写印华夏有章·中华版本概览”展区。

该展区以“穿越数千年的版本变形记”为展陈概念,在四个展陈部分,提取该时期代表性的中华版本形态为元素,从甲骨、竹帛、纸书到多元的数字化媒体,风格从厚重走向现代科技,全过程、全景式呈现出一幅生动的中华版本发展概览图卷。

其中,在“传世”板块,通过实物造型与投影技术相结合,展现版本早期四阶段的形态;在“承扬”板块,地面仿活字印刷术的矩阵与仿纸卷弧幕联动,播放影片呈现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体现印刷术的发展变迁对于传播文化的重要性;在“雅集图”板块,以“窗”为元素,设计大型LED屏,选择中国古代绘画中著名的“雅集”题材画作为创作内容,动态演绎古代文人的文化交流场景,体现书画等版本在古代文化交流传播中的作用,并从中一窥中国古代版本形态;在“中华版本荟萃”板块,采用裸眼3D技术打造中华版本数字多宝阁,栩栩如生地展示中华版本十大类型。

广州国家版本馆如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实现智能化

智慧版本馆项目建设计划运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虚拟现实、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整套适合用于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互联网+”的业务体系;实现版本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和管理等业务智能化,形成实体馆和数字馆相结合的智慧版本馆发展模式。

广州国家版本馆中的古树有何渊源

广州国家版本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保护项目原址中200多年的二级古树格木,对建筑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并组建由省林科院专家牵头的专家工作组,对古树生长状况进行实时保护、管养,让古树与建筑相融共生。

广州国家版本馆有何未来展望

广州国家版本馆将按照“全国布局保永藏、全球布局征版本、全域布局善利用、全程布局服务新时代”的基本思路,聚焦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的功能定位,围绕中华版本保藏、展示、研究、交流四大核心功能,认真做好版本资源征集保藏和特色版本资源体系建设,精心开展版本专题出版与研究,探索开展版本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打造中华版本区域典藏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和交流中心,成为文化强省建设中高水平文化供给体系的重要支撑、成为新时代广东的重要文化地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是中国北京最早的一座图书馆,是晚清时期建造的,这个对于很多人来说还不知道其历史,这里的藏书非常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详细介绍。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高粱河畔

凡事贵在坚持,才能产生出生活的火花和意义。----广州小古书店主人语

下午又是欲睡昏昏,最近几日都没不能坚持早起了,不知是什么原因。

趴在桌上睡了一会,醒了见窗外阳光灿烂,金黄的银杏叶在闪闪发光,大风带来的好天气,已经是初冬了。

而自己好像一再蹉跎,没有来由的,我的心已经把我控制了。

“再也不能这么浪费时间”,冬天的阳光是最容易溜走的。昨日带老爸从医院出来路过方志馆,我还说今天要去来着。本来我没有抱任何希望的,因为上次想起的时候记得是不开放的。正好是晚上5点半左右,高大的门口在华灯初上的映衬下分外好看。一对中年夫妇走进去了,大约是被里面恢弘的建筑吸引,看门卫没有拦他们。我也赶紧走了上去,问下了门卫明天几点开门,我以为得到的回答是“不开放”,没想到人家却说九点到五点,简直喜出望外!

一看才三点,我马上小黄车骑起来,自从上次骑自行车被摔大约已经仨月没怎么骑过小黄车了。不过还好,穿过胡同,从景山公园右拐就到了故宫外的护城河,继续经过北海团城过公园南门西侧就到了文津街7号,这里就是古籍图书馆的所在地了。

文津楼赫然在立,绿色琉璃瓦的重檐建筑,古朴庄严,我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激动地不知道该从哪里看起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要保护书的缘故,楼体外侧的朱红色大窗户都按着纱窗。白玉栏杆的外侧有两头威严肃穆的石狮子。

简介上是这样介绍的,这里是北京第一座大型近代图书馆的建筑遗存,前身未1909年清学部奏请筹建的京师图书馆。1931年7月定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并对外开放。建国后改称“北京图书馆”。

图书馆主楼建筑造型仿清官式宫殿楼阁,绿琉璃_殿顶。该馆继承了南宋以来皇家藏书,收藏丰富,规模较大,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试着推开了吱吱呀呀的大门,好像走进了一座知识的皇宫,返回门口存包,然后又经过安检方才入内。工作人员还会特意问你是否有读者卡,因为这里不是旅游景点,如果没有要看的书最好不要进入。虽然我也没有特意要看的古籍书,我当时冒出来的古籍只有一个,那就是《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别的书我还真的不知道。没想到冥冥之中自有天定,三楼读者室里的唯一可以开架看的书就是“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而我很幸运的翻到了“经部”的春秋类第一卷,完全是漫无目的。只是第一本书触到了,那便是它了。

因为这里的规则是你想要具体的哪本书给出编号,工作人员会帮你找到,而不是你有自己去找到权利,也许因为书太金贵了吧。还好我看到了开架的书,说我在读《台北故宫》,想看下这里的书。管理员是个老先生,有点轴的那种,居然就答应了,也是看我有读书卡,并且态度还比较虔诚吧。多谢这位老先生,也多谢自己没有随便放弃,凡事皆有可能。

于是我就在这古色古香的图书馆,看起了《春秋》,并且做了笔记,非常充实难忘的经历!这里的窗户玻璃是七彩色的,从内向外望去世界瞬间变成彩虹色,高大的银杏树也变成了万花筒里的图像,设计这个玻璃的人一定童心未泯啊。

我想万千的巧合之中,时间的荒野里,总有一些微妙的指引领我到了这里。如果不是带老爸做检查,如果不是经过这里,如果那对夫妇没有走进来也许我也不会有勇气问,如果我没有阅读《台北故宫》这本书,也许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最近被故宫的文物牵引着走了很远,心里萌生了很多意念,也许这是那些保护国宝的人们和充满灵性天佑的文物告诉我的,告诉我这个民族的沧桑历史,告诉我人性可以高贵到何种程度,运送国宝的人也许是上天特定选择的那一群人,在几十年的颠沛动荡中所有文物无一损毁,这真的是文物运送历史上的奇迹。

作为中国人,此生必去的博物馆没有之一那就是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下令,由纪晓岚主编。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乐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

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4类,其中也包括了《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史记》、《尔雅注疏》、《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国语》、《水经注》、《战国策》、《本草纲目》、《茶经》等其他经典著作,还有日本、朝鲜、越南、印度以及来华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著作,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的编纂

清乾隆38年(1773年)2月朝廷设立了“四库全书馆”,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永瑢负责,任命皇室郡主于敏中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召著名学者纪昀为总纂官开始编纂这套卷帙浩繁的丛书。陆锡熊、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晋涵等其他学者也参与了编纂。曾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学者达到3600多人,而抄写人员也有3800人。

《四库全书》收录了当时在全国各地征收的流通图书、清内廷收藏的图书以及《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珍本善本。据统计,光是征收得的图书就达13501种。这些书筛选后按“著录书”及“存目书”分别收入,其中“存目书”不录全书,只摘部分内容,而“著录书”则经过整理、校勘、考证后,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写存入,誊写完成后,还要与原本反复校勘。最后收录的图书有3461种。

《四库全书》为了美观与便于识别,采用分色装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或浅蓝色),集部灰黑色。四部颜色的确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四库全书总目》因为是全书纲领,采用代表中央的**。

乾隆49年(1784年)四套书陆续完成,全书共抄7部,分别贮于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又在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于京师翰林院。其中文渊阁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体也更工整。

乾隆52年(1787年)乾隆皇帝抽查《四库全书》时发现一些书有诋毁清朝的字句,因此下令重检《四库全书》,并最终删除《诸史同异录》等11部。但这11部书虽然从《四库全书》中删除,但是依然存在宫中,没有销毁,这11部书中的9部还流传到今天。

嘉庆八年(1803年)由纪昀主持进行了《四库全书》最后一部分官修书籍的补遗工作,进一步完善《四库全书》。

删改古籍

编纂四库全书时,清廷为维护统治,大量查禁明清两朝所谓有违碍字句的古籍,见四库禁书。并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的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等等。

《四库全书》的命运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4部,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后从沈阳故宫转运至兰州,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1966年10月,为保护《四库全书》安全,经中央有关部门协调,辽宁省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运至兰州,藏于山中。目前,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以“书阁合璧”。甘肃方面也修建藏书楼,加强保护。文溯阁《四库全书》其最终归属仍未定。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影印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之缩印。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分别出版发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

存本是肯定有的。

不过首先,现在流行的史书虽然经过清朝的删改修订,不过那些改动并不是非常大,或者说很符合现代社会的“和谐”特征,例如将一些比较激愤的语言换掉或者删除而已。

再者,很多书籍也只是认为可能是伪书而已。究竟谁真谁假还真难说,就像儒家的古今文争论。

如果真想找那些原件的话,在台北故宫应该有不少--当时是有修改和销毁的记录文件的。不过这个只是可能的猜测,因为故宫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多的变故,尤其是晚清的动荡。据说那些文件在清朝的时候被严密的保管在故宫的库房里。

最近有个记录片说,在1912年的时候,有一批8000麻袋那么多被当成废纸差点销毁,幸好被民间力量抢救了部分,包括明朝 洪承畴 等的书稿,这些东西现在应该都在大学的研究所里面堆着吧。

再有就是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例如有很多古代书籍本来被认为是假的,却偏偏在古墓里出现的现象。。

最末就是,很汗颜的说,大陆方面的学术气氛相当的差,或者说除非是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人员,几乎很少有人去注意历史的真实。或者说,就是“盗版书”的概念,不但现代人的书能出盗版,古代的也一样。或者说在书店买古籍的也大多是回去当摆设的。。---本人在去年就非常不幸的买了本100篇的史记。。。

哈哈,再搬到楼下来住。。

感觉上文科类的大学里面应该有这些东西的。似乎是上海的复旦大学还专门有个“线装书库”的样子据说有数百万册“线装书”,据说都是民国以前的。http://wwwjdgjsorg/ 这个是吉林大学的古籍所的网页。相关的专业研究应该还很多,不过一般只是专业人员去了解。

再说下,其实个人感觉也是那句意大利克洛德的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在现代的气氛下,可以想象,每天郁闷的工作之后,躺在床上最希望读的应该是通俗的无厘头或者玄幻其他什么清闲的书。读古书很累人的。所以,也不用哀叹人心不古什么的。套用那句话叫“民风,国脉之所向”。

最后附一下,对于老毛,不想去评价他,想想一个对学者都不尊重的人会尊重知识么,只是哗众取宠罢了。不过虽然造成中国“文化沙漠”由他的一份功劳,但从历史的整体上来讲,他做得没错,或者说是那个时代的必须选择。

《大唐开元占经》满足你所有要求

  作者:瞿昙悉达

  《开元占经》记述了大量古代天文学家有关宇宙结构和运动的认识,而且其中有一些是仅见于此书的如后秦天文学家姜岌《浑天论参难》,梁武帝在长春殿召集群臣讨论天文、星象的记载,以及祖恒对姜岌的批评等等这些论述在《开元占经》之外迄今尚未发现影迹

  《开元占经》自撰成以后,传世极少这是因为书是一部以星占术为主的书,宣扬天命论的本身及笃信迷信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视为高度的机密,生怕有人拿其中的话,结合天上的天象,来“妖言惑众”,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本书在唐、宋时代就流传极少宋以后即无记载,当已失传甚至连明代的皇家天文台也无藏本直到明神万历四十四年(1616),安徽歙县有叫程明善的学者,因给古佛像布施装金,而在佛腹中发现了一部抄本当今传世较广的是道光年间的恒德堂刻版巾箱本近年来,台北出版了文渊阁藏本《四库全书》影印本中国书店也于一九八九年出版影印本

  灵台秘苑

  不著撰人名氏考《北史·庾季才传》,称所著有《灵台秘苑》一百二十卷,《垂象志》一百四十二卷,《地形志》八十七卷,并行於世此书书名卷数皆与相合然书中所徵引故实,迄於元末又所记冬至以日躔箕宿四度起算,则明人所编辑,仍袭季才之名耳其书首一卷至五卷论天,六卷至十二卷论日月,十三卷至十七卷论五星,十八卷至二十七卷论三垣,二十八卷至五十三卷论二十八宿,五十四卷论杂星,五十五卷至六十卷论望气,六十一卷至六十六卷为天象杂占,六十七卷至七十卷论风角,七十一卷至一百二十卷为杂占候大抵推步纬度者少,测验祥异者多,体例亦颇冗沓盖方技之流杂抄占书为之耳

现阶段内容非常全方位,专业知识量丰富多彩的的茶书籍是我国茶学专业大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研究所长陈宗懋小编的新中国第一部茶学专业作品《中国茶经》。尽管这一部书籍是陈宗懋小编,可是参加编写的专家教授专家学者达50余名,帮助协助适用的人大量,内容涵盖面广,是一部技术专业茶学专业巨作。

《中国茶经》内容按类别分成一一茶史篇一一茶分篇一一茶系篇一一茶技篇一一喝茶篇一一茶道文化篇。绕弯子,引经据典,是一部难能可贵的茶学专业茶道文化专业书籍。针对想深耕细作茶学专业,喜爱茶道文化的人,这一部书难能可贵,不愧是挚爱珍宝。自然,图书市场上也有许多茶学专业,茶道文化之类的书,更有目的性,应用性,如茶学专业高手林治小编的《中国茶艺》、《中国茶道》,很有可能更合适初入茶道文化的爱茶人员。

红茶之书》这也是近期刚上线的一本书,作者是矶渊猛,一位来源于日本的绿茶高手,与此同时也是麟麟饮品的产品咨询顾问,以前著有40多本绿茶有关的书,足见其对绿茶的激情。写的物品范畴十分普遍,从绿茶的趣史、冲调技巧、茶树游览等领域下手,文本尤其朴实,没有一丝矫情娇情显摆之意。

《无我茶会》是一代茶艺大师蔡荣章着作茶书,蔡是华人世界闻名遐迩的茶道文化科学研究权威专家,曾任中国台北陆羽茶道核心创立经理,读过许多相关茶道的书。这本书内容数据量非常大,从茶会所店加盟的方式、场所、联谊会、煮茶等层面讲解了怎样办一场精美的茶会所店加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