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安阳滑县向广西南宁一带的移民
宋朝时安阳滑县向广西南宁一带的移民
“白马”考释与“白马县”寻根问祖
安阳师范学院 王迎喜
广西南宁市郊县上百万平话(广西的一种方言)人的族谱记载,他们的先祖是“山东白马县”人。自民国以来,这些平话人多次到山东省寻找“白马县”,都无果而终。上世纪九十年代,南宁市史志办为这些平话人到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寻根问祖,才知道这里才是应该寻找的地方。不久前,我作为安阳电视台《档案》栏目顾问,受该栏目之邀,参与制作了《溯源消失的“白马”》,并已在电视台播出。此后,安阳市政协也邀请我参加《广西“白马移民”与滑县渊源》的调研活动。为了更加清楚和准确地表述广西“白马移民”与安阳市滑县的渊源,我查阅了大量史料,写成了这篇文章。
一“白马”考释
“白马”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地名,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记载的“白马”地名就有25处之多,其中滑县出现的“白马”地名共有4处,分别是:一、白马山,“在河南滑县东三十四里。《水经注》:距白马县故城五十里,疑即《开山图》之所谓白马山也”。二、白马水,地“在河南滑县北,即白马津”。三、白马津,地“在河南滑县北,旧为河水分流处,一曰白马水,今堙”。四、白马县,“春秋卫曹邑,秦置白马县,故城在今河南省滑县东二十里。后魏置兖州于滑台,白马亦随州徙治,即今滑县治,明废” 。 ⑴(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白马山,白马水,白马津和白马县在《滑县志》和民国《重修滑县志》中也有记载。它们是:一、白马山和白马水,民国《重修滑县志》记载的白马山和白马水在同一处,并引《山海经·北山经》说:“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白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滹沱”。又引《开山图》记载,“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另又引《环宇记》记载:“白马山在滑县东北三十四里”。这里说白马水是白马山上的一条河流,从白马山北坡流下,即白马山与白马水在同一处地方,位于旧滑县城东北三十四里。⑵(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二、白马津, “秦朝有白马津,是以秦朝以前有白马水而得名”。 “又有白马水,旧为河济分流处,一名白马济,一名白马津,在县西北十里,即大河津渡处也”。⑶(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这里认为白马水、白马济、白马津为同一处地方,即黄河渡口处。可见这里记载的白马水与前述白马山上流下的白马水不是一回事。三、白马县, “汉朝设东郡白马县,因秦朝的白马津得名”。白马县“在县(滑县)南二十里,春秋时本卫之漕邑”。⑷(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秦、汉、晋均置白马县,北魏置兖州于滑台,白马县治也随之迁往滑台,原白马县故城荒废。隋、唐、宋、金、元均设白马县治于滑台,明朝省白马县,将其并入滑县,结束了白马县的历史。这里记载白马县在滑县城南二十里,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说在“河南滑县东二十里”不同,一在“南”,一在“东”,是因其是在滑县城东南二十里之缘故,这与民国《重修滑县志》“今县(滑县)治东南有韦乡、韦城、韦津,即废白马县”⑸ (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的记载相吻合。
除此之外,民国《重修滑县志》中记载的“白马”地名比《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还多两处,即是:一、白马城,在白马津东南,即北魏置兖州时随州而迁来的白马县城,并引《水经注》说,“城之名为白马,盖以刑白马而筑之,故谓之白马城”。⑹(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二、白马坡,在滑县城“东北二十里”,“即(关羽)刺颜良、文丑处也”。⑺(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为什么这里叫“白马坡”,未见到史籍记载,可能是这里离白马山较近,又地势呈倾斜状的缘故。
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的白马县城,最少应有两处,一处在北魏之前滑县城的东南二十里,一处即是后来的兖州州治和滑县县治所在地。这两处均在今滑县境内。北魏之前的白马城得名,与白马山、白马水和白马津的得名有关;而北魏到明朝的白马县城得名与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记的筑城时杀白马祭祀有关。
滑县境内白马山、白马水、白马津、白马县的得名互有先后和因果关系。白马县得名于白马津, “汉朝设东郡白马县,因秦朝的白马津而得名”。而白马津得名是源于白马山和白马水, “秦朝有白马津,是以秦朝以前有白马山而得名”。⑻(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舆地)
以北魏以后的白马城或滑州城为座标,其东南二十里为北魏之前秦、汉、晋朝时的白马城,即老白马县城,即《滑县志》所载“白马县在县(滑县)南二十里,春秋时本卫漕邑”,其西北十里就是位于黄河流经处的白马津。《水经注》记载,“白马津,在县西北十里,即大河津渡处也”。其东北三十四里有白马山,即《环宇记》所载“白马山在滑县东北三十四里”。其东北二十里为白马坡,即《水经注》所载,滑州城“东北二十里为白马坡。坡,即(关羽)刺颜良、文丑处也”。⑼(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舆地)
历史上白马县城与黄河所处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如何变化,白马县城都在今滑县境内。白马县城“或在河东,或在河南,或在河北,盖随津渡为转移。历代黄河迁徒靡常,津渡口岸亦随时各异,故舆地谈白马者,方向、里数亦各不同。而究之白马古迹,要在今(民国时期)滑县境内,确无疑义”。⑽(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舆地)因黄河在滑县境内,经常泛滥改道,才形成了白马县城与黄河相对位置的不确定性。
从相关史籍可以看到,白马县从秦朝即已设置,直到明朝才并入滑县,其所辖行政区域一直在今滑县境内,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
二、白马是军事要地和防汛要地
白马津作为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故又是战争频繁之地,历代都是驻军的要地。
从秦朝开始,白马津就是黄河上的第一险关要地,在军事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自秦以降,白马之险甲于天下。楚汉之胜负由此而分,袁曹之成败由此而决。” ⑾(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方舆纪要》记载: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陈涉遣武臣、张耳、陈余帅兵三千人,从白马渡河下河北诸郡。”汉高祖“五年(前204年),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⑿《(汉书·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的部队还与秦军在白马津一带大战。楚汉战争时,刘邦还派部队从白马津渡过黄河,断绝项羽的粮道。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遣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北救延,使关公刺良,解白马之围”。⒀(汉书·关羽传》)其中所指“白马”位于滑县县治之北的白马坡。这里有颜良冢古迹及关帝庙。曹操从邺城率军南征也要经过白马津。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就曾多次跟随曹操出征。他亲眼观看了部队出征时在白马津一带的壮观场面,写下了著名的《从军诗》,其中有诗句:“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形象地描写了曹操大军路过白马津一带时的强大阵容。唐朝诗人李白北游路过白马津,有感而作《白马津》,其中有“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的诗句。从东晋到南北朝,为了争夺白马津要地,战争不断。刘渊派部将石勒攻占白马城后,坑杀了白马城男女三千多人。直到金朝黄河河道南移后,白马才失去了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由于白马津的地理位置特殊,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历代都在这里驻有重兵。“至和元年,诏陈、许、郑、滑、曹州各屯禁兵三千”。⒁(《宋史》卷一九六兵志)滑州之所以作为屯驻禁军的要地,与滑州所辖白马县和白马津不无关系。 “滑州近在河北(黄河以北),自古以为重镇。白马望县,土广而民众,亲隶于州……”。⒂(民国《重修滑县志》卷八)
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决口到金朝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河道南移,在这1796年中,黄河在白马一带曾多次泛滥成灾。从春秋到民国,滑县水灾有200多次,而黄河决口就有66年共77次之多。⒃(1997年版《滑县志》)可见古代黄河在白马一带决口造成的灾害极为频繁。这种灾害以五代和宋朝尤为严重,据《宋史》和《滑县志》记载,北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黄河在滑县房村决口,朝廷派大将田重进领兵五万筑黄河堤,堵塞决口。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黄河又在滑县(天台山旁)决口,决口宽七百步。泛滥之水向东流入山东梁山泊境内,造成巨大灾害。宋朝廷派兵九万才堵塞了决口。
由于古代白马津在南北交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都注重白马津渡口的防守,因此这里经常驻有重兵。也由于古代黄河经常在白马一带决口泛滥,为了防治黄河决口,历代在这里聚集大量兵员和民工成为一种常态。
三、关于“白马”寻根问祖
广西南宁市郊县一带平话人到“山东白马县”寻根问祖,与宋朝对西南用兵有重要关系。
北宋仁宗时,广西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的侬智高反叛,规模宏大。北宋仁宗皇祐年间,侬智高在广源州作乱。广源州是邕州所属的羁縻州。皇祐二年(1050年)侬智高招兵买马,“与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及其党侬建侯、侬志忠等日夜谋入寇。”有一天夜晚,侬智高令部属故意将其所居之地放火烧毁,却号令其众说:“平生积聚,今为天火焚,无以为生,计穷矣。当拔邕州,居广州以自王,否则必死。”在他的煽动下,反叛规模迅速扩大。侬智高率众五千东下攻破邕州,活捉邕州知州陈珙。然后“僭号仁惠皇帝,改年启历。”接着侬智高“相继破横、贯、龚、浔、藤、梧、封、康、端九州……杀官吏甚众,所过焚府库,进围广州”。⒄(《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
宋朝廷多次派兵平叛,均无明显效果 “皇祐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杨畋等安抚经制蛮事,师久无功”。⒅(《宋史》卷二九0)这时著名将领狄青自请率兵出征:“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首者,故其常出有功”。韩琦、范仲淹认为狄青是“良将材”,“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⒆(《宋史·狄青传》)
狄青出征,军纪严明,先“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到前线后,对随意出征而失败的三十人,“驱出军门斩之”。从此严肃了军纪,狄青与侬智高作战,侬智高叛军驻守险关昆仑关。狄青先“令军中休十日”。侬智高以为狄青不会马上发兵打仗。谁知“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斩首数千级,其党黄师宓、浓建中、智中及伪官属死者五十七人,生擒贼五百余人。智高夜纵火烧城遁去”。⒇(《宋史·狄青传》)狄青率兵进入邕州城,缴获甚多,并释放被侬智高胁迫到城中的百姓近万人。
侬智高反叛被平定后,狄青受到朝廷嘉奖,官至枢密使。狄青死后,“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21)。(《宋史·狄青传》)
由于白马一带是驻军要地和防汛要地,宋仁宗多次对西南用兵,从白马一带调动兵员前往邕州前线是非常自然的,而战乱平定后这些将士又留下来戍守。为何要长期戍守?其主要原因是邕州一带时有战乱。一、狄青平叛后,侬智高生死不明,因此须防其重新作乱, “或传智高死……既而复奏智高未死。然智高卒不出,其存亡莫可知也”。(22)(《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二、侬智高母亲也在作乱。侬智高母亲叫阿侬,她“有计谋,智高攻陷城邑,多用其策,僭号皇太后” 。这个女人还像野兽一样吃人肉,“嗜小儿肉,每食必杀小儿。”在侬智高逃走后,阿侬“依其夫侬夏卿,收残众得三千余人,习骑战,复欲入寇”。一直到至和(1054年——1055年)年间,宋军才俘“获阿侬及智高弟智光,子继宗,继封槛至京师”。(23)(《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三、侬氏家族一直有反叛之间心。侬宗旦于嘉祐二年(1057年)又反叛,一直到嘉祐七年(1062年)这场叛乱才结束。四、邕州一带还有其他反叛,“有甲峒蛮者……间出寇邕州。景祐三年(1036年),尝掠思陵州凭祥峒生口,杀登龙镇将而去。” (24)(《宋史》仁宗本纪?)嘉祐五年(1060年),又有“蛮千余人复为寇,为官兵拒战,斩首数百……至和、嘉祐中,皆尝扰边”。 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邕州言苏茂州蛮内寇”。嘉祐四年(1059年)二月“广南言交阯寇钦州”。嘉祐五年(1060年)七月“邕州言交阯与甲峒蛮合兵寇边”。同年十二月“苏茂州蛮寇邕州”。(25)(《宋史》仁宗本纪)
邕州一带边疆不宁,宋朝廷需要长期在这里驻军。按照北宋朝廷的诏令,驻军要轮换戍守。广西的驻军一直到皇祐四年还在这样进行,如皇祐四年(1052年)朝廷下诏:“戍兵岁满,有司按籍,远者前二月,近者前一月遣代,戍还本管听休。”但到皇祐五年(105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这年朝廷又下诏:“广西戍兵及二年而未得代者罢归,钤辖司以土兵岁一代之。” (26)(《宋史》仁宗本纪?)这些“罢归”的“戍兵”被当地的“土兵”所取代,而“戍兵”中就可能有许多来自滑州的白马县。自此以后,他们长期居住在当地,结婚成家,经过历代繁衍,他们的后人就成了现在的平话人。而这些平话人也就记住了他们的先祖源于“山东白马县”。
中国古代所谓“山东”与现在作为行政区域的“山东省”的概念不同。战国时“山东”指秦国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因其在崤山以东而得名。“山东”的另一说法是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司马迁《史记》与其它古籍所记“山东”均是这个意思,如 “晋兵先下山东(太行山以东)”。(27)(《史记·晋世家》)金朝时改京东为“山东”,始有“山东”之名。元朝开始才有所谓的“行省”,即现在所说的“省”,就是中央之下所设最大的“行政区域”,但元朝还没有设“山东行省”。明朝设“山东布政使司”,清朝正式设“山东省”,民国时沿用,直至现在。
由此可知,北宋仁宗对西南用兵时,当时并没有“山东省”,所谓“山东”实际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据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白马县”共有三处,一在今安阳市滑县境内,一在今安徽境内,一在今四川境内。这三处地方只有位于今安阳市滑县境内的白马县是在太行山以东,即所谓“山东”一带,可知“山东白马县”在今安阳市滑县境内当确定无疑。
作者简介:王迎喜,安阳师范学院教授,《安阳通史》作者。本文已公开发表。
夏四月甲午,命刘沆、梁适监议大乐。
五月乙巳,诏辅臣凡有大政,许复对后殿。高若讷罢,以狄青为枢密使。丁未,孙沔为枢密副使。戊申,诏转运使毋取羡余以助三司。庚戌,诏智高所至州,无城垒,若兵力不敌而弃城者,奏裁。壬子,录系囚。丁巳,诏转运司振邕州贫民,户贷米一石。甲子,诏谏官、御史毋挟私以中善良,及臣僚言机密事毋得漏泄。
六月乙亥,御紫宸殿,按《太安乐》,观宗庙祭器。丙戌,作集禧观成。乙未,诏河北荐饥,转运使察州县长吏能招辑劳来者,上其状;不称职者举劾之。
秋七月乙巳,诏荆湖北路民因灾伤所贷常平仓米免偿。己酉,诏荐举非其人者,令御史台弹奏,见任监司以上弗许荐论。戊午,诏太常定谥,毋为溢美。
闰月戊辰,诏广南民逃未还者,限一年归业,其复三岁。壬申,庞籍罢,以陈执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梁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乙亥,诏武臣知州军,须与僚属参议公事,毋专决。庚辰,秦凤路言总管刘焕等破蕃部,斩首二千余级。
八月丁酉朔,诏民诉灾伤而监司不受者,听州军以状闻。辛酉,策制举、武举人。壬戌,诏南郊以太祖、太宗、真宗并配。
九月乙酉,观新乐。
冬十月丙申朔,日有食之。壬子,作"镇国神宝"。丁巳,诏以蝗旱,令监司谕亲民官上民间利害。
十一月丁卯,朝飨景灵宫。戊辰,飨太庙、奉慈庙。己巳,祀天地于圜丘,大赦。丁丑,加恩百官。戊子,放天下逋负。十二月戊午,诏转运官毋得进羡余。壬戌,以曹、陈、许、郑、滑州为辅郡,隶畿内,置京畿转运使。是岁,占城国来贡。
至和元年春正月辛未,诏京师大寒,民多冻馁死者,有司其瘗埋之。壬申,碎通天犀,和药以疗民疫。癸酉,贵妃张氏薨,辍视朝七日,禁京城乐一月。丁丑,追册为皇后,赐谥温成。辛卯,录系囚,减三京、辅郡杂犯死罪一等,徒以下释之。
二月庚子,诏治河堤民有疫死者,蠲户税一年;无户税者,给其家钱三千。壬戌,孙沔罢,以田况为枢密副使。
三月己巳,王贻永罢,以王德用为枢密使。辛未,命曾公亮等同试入内医官。壬申,赐边臣攻守图。置京畿提点刑狱。乙亥,太史言日当食四月朔。庚辰,下德音:改元,减死罪一等,流以下释之。癸未,易服,避正殿,减常膳。乙酉,诏京西民饥,宜令所在劝富人纳粟以振之。
夏四月甲午朔,日有食之,用牲于社。辛丑,御正殿,复常膳。祥源观火。
五月戊寅,以河北流民稍复,遣使安抚。壬辰,太白昼见。
秋七月丁卯,以程戡参知政事。立温成园。戊辰,梁适罢。己巳,出御史马遵、吕景初、吴中复。
八月丁酉,诏:"前代帝王后尝仕本朝,官八品以下,其祖父母、父母、妻子犯流以下罪,听赎;未仕而尝受朝廷赐者,所犯非凶恶,亦听赎。"丙午,以刘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命修起居注官侍经筵。
九月乙亥,契丹遣使来告夏国平。辛巳,遣三司使王拱辰报使契丹。己丑,太白昼见。
冬十月辛卯朔,太白昼见。壬辰,诏士庶家毋得以尝佣顾之人为姻,违者离之。丁酉,葬温成皇后。丙午,温成皇后神主入庙。戊午,幸城北炮场观发炮,宴从臣,赐卫士缗钱。
十一月甲子,出太庙禘袷、时飨及温成皇后庙祭飨乐章,肄于太常。十二月丙午,诏司天监天文算术官毋得出入臣僚家。癸丑,诏内侍传宣,令都知司札报,被旨者覆奏。是岁,融州大丘洞杨光朝内附。
二年春正月丁卯,奉安真宗御容于万寿观。减畿内、辅郡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赐诸军缗钱。戊辰,邕州言苏茂州蛮内寇,诏广西发兵讨之。丁亥,晏殊薨。
二月壬辰,汾州团练推官郭固上车战法,既试之,授卫尉丞。
三月丁卯,诏修起居注立于讲读官之次。丙子,封孔子后为衍圣公。是月,以旱,除畿内民逋刍及去年秋逋税,罢营缮诸役。
夏四月己亥,契丹遣使贺乾元节,以其主之命持本国三世画像来求御容。辛亥,定差衙前法。乙卯,出米京城门,下其价以济流民。
五月己未,录系囚、。辛酉,诏中书公事并用祖宗故事。戊寅,诏戒百官务饬官守。
六月戊戌,陈执中罢。以文彦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刘沆监修国史,富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乙巳,侬智高母侬氏、弟智光、子继宗、继封伏诛。秋八月戊子,减畿内、辅郡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乙未,置台谏章奏簿。壬子,诏中书、枢密院第宗姓服属,自明堂覃恩后及十年者,咸与进官。
九月戊午,契丹使来告其国主宗真殂,帝为发哀,成服于内东门幕次,遣使祭奠、吊慰及贺其子洪基立。戊辰,诏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辛己,罢辅臣、宣徽、节度使乾元节任子恩。
冬十月丙戌,录唐长孙无忌后。己丑,诏京畿毋领辅郡,罢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癸丑,下溪州蛮彭仕羲内寇,诏湖北路发兵捕之。
十一月乙卯,交阯来告李德政卒,其子日尊上德政遗留物及驯象。己未,行并边见钱和籴法。十二月丁亥,修六塔河。丁酉,诏武臣有赃滥者毋得转横行,其立战功者许之。庚子,契丹遣使致其主宗真遗留物及谢吊祭。庚戌,太白昼见。壬子,作醴泉观成。是岁,西界阿讹等内附,诏遣还。龙赐州彭师党以其族来归,大食国、西蕃、安化州蛮来贡。
嘉祐元年春正月甲寅朔,御大庆殿受朝。是日,不豫。辛酉,辅臣祷祠于大庆殿,斋宿殿庑。近臣祷于寺观,及遣诸州长吏祷于岳渎诸祠。壬戌,御崇政殿。癸亥,赐在京诸军缗钱。甲子,赦天下,蠲被灾田租及倚阁税。戊辰,罢上元张灯。辛未,命辅臣祷天地、宗庙、社稷。是月,大雨雪,木冰。
二月甲辰,帝疾愈,御延和殿。
三月丁巳,诏礼部贡举。辛未,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壬申,遣官谢天地、宗庙、社稷、寺观、诸祠。癸酉,契丹遣使来谢。
闰月癸未朔,以王尧臣参知政事,程戡为枢密副使。诏前后殿间日视事。
夏四月壬子朔,六塔河复决。丙辰,裁定补荫选举法。甲戌,录系囚。是月,大雨,水注安上门,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诸路言江、河决溢,河北尤甚。
六月辛亥朔,诏双日不御殿,伏终如旧。辛未,免畿内、京东西、河北被水民赋租。乙亥,雨坏太社、太稷坛。戊寅,遣使安抚河北。己卯,诏群臣实封言时政阙失。
秋七月乙酉,命京东西、湖北监司分行水灾州军振饥蠲租。丙戌,赐河北流民米,压溺死者,赐其家钱有差。己丑,出内藏银绢三十万振贷河北。月入南斗。乙巳,贷被水灾民麦种。是月,彗出紫微垣,长丈余。环州小遇族叛,知州张揆破降之。
八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癸亥,狄青罢,以韩琦为枢密使。是夕彗灭。甲子,出恭谢乐章,肄于太常。乙亥,朝谒景灵宫,减京城系囚徒罪一等,杖笞释之。戊寅,诏湖北招安彭仕羲。
九月庚寅,命宰臣摄事于太庙。辛卯,恭谢天地于大庆殿,大赦,改元。丁酉,加恩百官。庚子,赐致仕卿、监以上及曾任近侍之臣粟帛酒馔。癸卯,举行御史迁次格。自京至泗州置汴河木岸。
十一月辛巳,王德用罢,贾昌朝为枢密使。十二月壬子,刘沆罢,以曾公亮参知政事。甲子,白虹贯日。是岁,西蕃磨毡角、占城、大食国来贡。融、桂州蛮杨克端等内附。
二年春二月己酉,梓夔路三里村夷人寇淯井监。庚戌,录系囚,降罪一等,徒以下释之。遣使录三京、辅郡系囚。壬戌,杜衍薨。澧州罗城洞蛮内寇,发兵击走之。癸酉,王德用卒。是月,雄、霸州地震。
三月戊寅,振河北被灾民。乙未,契丹使耶律防、陈觊来求御容。戊戌,淮水溢。遣张昪报使契丹。癸卯,狄青卒。是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八百七十七人。亲试举人免黜落始此。
夏四月丁未,以河北地数震,遣使安抚。丙寅,幽州地大震,坏城郭,覆压死者数万人。己巳,邕州火峒蛮侬宗旦入寇。癸酉,以彭仕羲未降,遣官安抚湖北。
五月庚辰,管勾麟府军马公事郭恩为夏人所袭,殁于断道坞。己亥,诏举行磨勘法。
六月戊午,夏国主谅祚遣人来谢使吊祭。戊辰,以淑妃苗氏为贤妃。
秋七月辛巳,诏河北诸道总管分遣兵官教阅所部军。辛卯,命孙抃、张昪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课绩。丁酉,诏陕西、河北诸路经略安抚举文武官材堪将领者各一人。
八月己酉,诏:每岁赐诸道节镇、诸州钱有差。命长吏选官和药,以救民疾。壬子,命富弼等详定《编敕》。庚申,录系囚,降罪一等,徒以下释之。癸亥,策制举人。丁卯,置广惠仓。
九月庚子,契丹再使萧扈、吴湛来求御容。
冬十月乙巳,遣胡宿报使契丹。丙午,班《禄令》。
十一月丙申,诏三司使体量判官才否以闻。十二月戊申,诏:"自今间岁贡举,天下进士、诸科解旧额之半,置明经科,罢说书举人。"辛亥,立内降关白二府法。是岁,西蕃瞎毡并诸族、西平州黔南道王石自品、西南蕃鹣州来贡。
三年春正月戊戌,凿永通河。
二月癸卯,契丹使来告其祖母哀,辍视朝七日,遣使祭奠吊慰。癸丑,录系囚,降罪一等,徒以下释之。
三月甲戌,诏礼部贡举。
夏四月甲子,吴育卒。乙丑,罢睦亲宅祖宗神御殿。丙辰,诏:"守令或贪恣耄昏,以弛为宽,以苛为察,以增赋敛为劳,以出入刑罚为能,而部使者莫之举劾。自今其各思率职,毋挠权幸,毋纵有罪,以称朕意。"五月壬申,增国子监生员。甲午,契丹遣使致其祖母遗留物。
六月丙午,文彦博、贾昌朝罢,以富弼为昭文馆大学士,韩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宋庠、田况为枢密使,张昪为枢密副使。甲寅,诏学士院编国朝制诰。丁卯,交阯贡异兽。秋七月丙子,诏广济河溢,原武县河决,遣官行视民田,振恤被水害者。癸巳,以夔州路旱,遣使安抚。
八月己亥朔,日有食之。己未,王尧臣卒。庚申,彭仕羲率众降。
九月癸酉,议罢榷茶法。己丑,契丹遣使来谢。
冬十月癸亥,除河北坊郭客户乾食盐钱。
十一月癸酉,议减冗费。己丑,置都水监,罢三司河渠司。十二月己巳,诏三司岁上天下税赋之数,三岁一会亏赢以闻。
闰月丁卯朔,诏:"吏人及伎术官职,毋得任知州军、提点刑狱,自军班出至正任者,方得知边要州军。"丁丑,诏裁定制科及进士高第人恩数。庚辰,诏明年正旦日食,其自丁亥避正殿,减常膳。宴契丹使,毋作乐。壬午,录系囚,降三京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是岁,安化上中下州、北遐镇蛮人来贡。
四年春正月丙申朔,日有食之。用牲于社。辛丑,御正殿,复常膳。以自冬雨雪不止,遣官分行京城,赐孤穷老疾钱,畿县委令佐为糜粥济饥。壬寅,赐在京诸军班缗钱。颁《嘉祐驿令》。
二月己巳,罢榷茶。庚午,广南言交阯寇钦州。乙亥,以广惠仓隶司农寺。戊子,白虹贯日。
三月戊戌,命近臣同三司减定民间科率。是月,赐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三百三十九人。
夏四月丁卯,诏孟冬大袷于太庙。癸酉,封柴氏后为崇义公,给田千顷,奉周室祀。丙子,复银台司封驳制。癸未,陈执中薨。辛卯,诏中外臣庶居室、器用、冠服、妾媵,有违常制,必罚毋贷。壬辰,录系囚,降罪一等,徒以下释之。大震电,雨雹。
五月戊戌,诏:"两制臣僚旧制不许诣执政私第,所举荐不得用为御史,今除其法。"庚子,诏内臣员多,权罢进养子入内。壬子,遣官经界河北牧地,余募民种艺。
六月己巳,群臣请加尊号曰"大仁至治",表五上,不许。癸酉,诏诸路经略安抚、转运使、提点刑狱各举本部官有行实政事者三人,以备升擢。尝任两府者,许举内外官。丁丑,诏转运司,凡邻州饥而辄闭粜者,以违制论。辛卯,放宫女二百十四人。
秋七月丁未,放宫女二百三十六人。
八月乙亥,策制举人。
冬十月壬申,朝飨景灵宫。癸酉,大袷于太庙,大赦。诏诸路监司察士有学行为乡里所推者,同长吏以闻。民父母年八十以上,复其一丁。复益州为成都府,并州为太原府。戊寅,加恩百官。
十一月庚子,汝南郡王允让薨。十二月丁丑,白虹贯日。是岁,唃厮啰来贡。
五年春正月辛卯朔,白虹贯日,太白犯岁星。己亥,录刘继元后。
二月壬戌,录系囚。
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夏攻回鹘
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西夏攻回鹘
1010年宋大中祥符三年契丹攻高丽开京之战
契丹攻回鹘
1001年宋大中祥符四年西夏攻祥丹部
1013年宋大中祥符六年契丹攻准布
1015年宋大中祥符八年契丹攻敌烈
1016年宋大中祥符九年契丹攻高丽郭州之战
吐蕃攻宋泰州之战
回鹘攻凉州
夏州番攻庆州
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契丹攻高丽
1018年宋天禧二年契丹攻高丽兴化镇之战
1026年宋仁宗天圣四年契丹攻回鹘甘州之战
1027年宋天圣五年契丹攻准布
1028年宋天圣六年党项扰宋边境
1030年宋天圣八年渤海大延琳反契丹东京之战
1034年宋仁宗景佑元年赵元昊攻宋龙马岭之战
1035年宋景佑二年广南蛮僚攻扰宋边境
西夏攻角厮啰
1036年宋景佑三年西夏攻回鹘
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安化蛮攻宋宜州
1040年宋宝元三年宋、西夏延州之战
女真攻扰契丹
浙东兵变
宋攻西夏白豹城
1041年宋仁宗康定二年宋、西夏好水川之战
宋张亢夜袭琉璃堡
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宋、西夏定川寨之战
1043年宋庆历三年王伦起义
张海、郭邈三起义
绍兴起义
洞蛮、瑶民起事
契丹攻党项
1044年宋庆历四年契丹攻西夏贺兰山之战
宜州蛮反宋环州之战
夷人攻宋三江寨
1045年宋庆历五年唐和起事
1046年宋庆历六年瑶民反宋攻英、韶
1047年宋庆历七年王则起事
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契丹攻西夏河南、凉州之战
1050年宋皇祐二年西夏攻契丹
番部攻扰宋境
1053年宋皇祐五年宋攻侬智高之战
1055年宋仁宗至和二年苏茂州蛮反宋
下溪州蛮反宋
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梓夔路夷人反宋
丰州洞蛮反宋
火洞蛮攻宋邕州
西夏宋麟州
本文2023-08-03 23:27: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