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读中国古籍,应该看些什么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如果要读中国古籍,应该看些什么书,第1张

我收藏的,算是比较全了吧

《法经》《甘石星经》《荀子、儒孝》《离骚》《战国策》《逸周书》《九歌》《高唐梦》《司马穰兵法》《鬼谷子》《礼记》《周礼》《黄帝内经》《大学》《中庸》《尚书》《易》《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诗经》《论语》《老子》《庄子》《墨子》《孟子》《管子》《商君书》《晏子春秋》《山海经》《越绝书》《国语》《尸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周礼》《世本》(早已散佚清朝时学者搜集重编现有《世本八种》)《荀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三略》《吴起兵法》《穆天子传》《尉缭子》《法经》(早已散佚,只在晋书中有一部分保留) 《考工记》《汲冢书》

还有二十四史,建议选看

  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以齐一之。谓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夫教诲之政,有自来矣。何以言之?管子曰:“措国于不倾之地,有德也。”

  (周武王问于粥子曰:“寡人愿守而必存,攻而必得,为此奈何?”对曰:“攻守同道,而和与严,其备也。故曰:和可以守而严不可以守,严不若和之固也;和可以攻而严不可以攻,严不若和之得也。故诸侯发政施令,政平于人者,谓之文政矣。接士而使吏,礼恭侯于人者,谓之文礼也;听狱断刑,治仁于人者,谓之文诛矣。故三文立于政,行于理,守而不存,攻而不得者,自古至今,未之尝闻。”

 《尸子》曰:“德者,天地万物之得也;义者,天地万物之宜也;礼者,天地万物之体也。使天地万物,皆得其宜、当其体,谓之大仁。”

 文子曰:“夫人无廉耻,不可以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也。法能,不能使人孝悌;能刑盗者,不能使人有廉耻。故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非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刑诸不用,礼义修而任得贤也。”又曰:“夫义者,非能尽利天下者也,利一人而天下从;暴者,非能尽害海内者也,害一人而天下叛。故举措废置,不可不审也。”)

 积于不涸之仓,务五谷也。

 (晁错说汉文帝曰:“今土地人民,不减于古,无尧、汤之水旱,而蓄积不及古者,何也?地有遗利,人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辟,山泽之利未尽出,游食之人未尽归农也。当今之务,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人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之人入粟塞下,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则富人有爵,农人有钱,粟有所余,而国用饶足。不过三载,塞下之粟必多矣。”

 汉景帝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毋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为天下先,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

 《盐铁论》曰:“国有沃野之饶,而人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有山海之货,而人不足于财者,不务人用而巧众也。”)

 藏于不竭之府,养桑麻,育六畜也。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劝农桑,益种树,可克衣食物。吏发人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赃为盗,二千石,听者与罪同。”

 《申鉴》论曰:“人不畏死,不可惧之以罪;人不乐生,不可劝之以善。故在上者先丰人财,以定其志也。”)

 下令于流水之原,以顺人心也。

 (尉缭子曰:“令,所以一众心也。不审所出,则数变,数变则令虽出,众不信也。出令之法:虽有小过,无更,则众不二听,即令行矣。”

 《尹文子》曰:“文之于武也,令有必行,有不必行者。‘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汝无敢恨,汝无敢思。’此令不行者也。故为人上者,必慎所出令焉。”

 文子曰:“治国有常,而利人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也。”)

 使士于不诤之官,使人各为其所长也。

 (孙卿曰:“相高下,序五谷,君子不如农人;通财货,辨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设规矩,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若夫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言必当理,事必当务,然后君子之所长。”

 文子曰:“力胜其任,即举之不重也;能务其事,则为之不难也。”)

 明必死之路,严刑罚也。

 (议曰:孔子曰:“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礼也。”故三军大败,不可斩;狱犴不治,不可刑。何也?上教之不行,罪不在人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诫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即可也。陈道德以先服之,犹不可,则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而犹有邪人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矣。”

 袁子曰:“夫仁义礼智者,法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何则?夫礼教之法,先之以仁义,示之以礼让,使之迁善,日用而不知。儒者见其如此,因曰:治国不须刑法。不知刑法承于下,而后仁义兴于上也。法令者,赏善禁,居理之要。商、韩见其如此,因曰:治国不待仁义为体,故法令行于下也。故有刑法而无仁义则人怨,怨则怒也;有仁义而无刑法则人慢,慢则起也。本之以仁,成之以法,使两道而无偏重,则治之至也。”故仲长子曰:“昔秦用商君之法,张弥天之网。然陈涉大呼于沛泽之中,天下响应。人不为用者,怨毒结于天下也。”

 桓范曰:“桀、纣之用刑也,或脯醢人肌肉,或刳割人心腹,至乃叛逆众多,卒用倾危者,此不用仁义为本者也。”故曰:“仁者,法之恕;义者,法之断也。是知仁义者乃刑之本。故孙子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此之谓矣。)

 开必得之门,信庆赏也。

 (《吕氏春秋》曰:“夫信立则虚立,可以赏矣。六合之内皆可以为府矣。人主知此论者,其王久矣;人臣知此论者,可以为王者佐矣。”

 徐干《中论》曰:“天生蒸民,其情一也。刻肌亏体,所同恶也。被玉垂藻,所同好也。此二者常在,而人或不理其身,有由然也。当赏者不赏,而当罚者不罚,则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则为恶者轻于国法,而恬其所守。苟如是,虽日用斧钺于市,而人不去恶矣;日赏赐爵禄于朝,而人不兴善矣。”

 蜀张裔谓诸葛亮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以无功取,刑不可以势贵免。此贤愚之所以咸忘其身也。)

 不为不可成,量人力也。

 (文子曰:“夫债少易偿也,职寡易守也,任轻易劝也。上操约少之分,下效易为之功,是以为君为臣,久而不相厌也。末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重为任而罚不胜,危为难而诛不敢。人困于三责,即饰智以诈上,虽峻法严刑,不能禁其也。”

 《新语》曰:“秦始皇设刑法,为车裂之诛,筑城域以备胡越,事愈烦,下愈乱;法愈众,愈纵。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不求不可得,不强人以其所恶也。

 (故其称曰:政者,政之所行,在顺人心;政之所废,在逆人心。夫人恶忧劳,爱逸乐。逸乐之人,恶贫贱;富贵之人,恶危坠;存安之人,恶绝灭。生生者育之。能逸乐之,则人恐之忧劳;能富贵之,则人恐之贫贱;能存安之,则人恐之危坠;能生育之,则人恐之绝灭。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亦叛。

 晏子曰:“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仁者必成。反义而行,背仁而动,未闻能成也。”

 《吕氏春秋》曰:“树木茂则禽兽归之,水源深则鱼鳖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故曰: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之为道,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也。)

 不处不可久,不偷取一世宜也。

 (董仲舒论安边之策,欲令汉与匈奴和亲,又取匈奴爱子为质。班固以匈奴桀骜,每有人降汉,辄亦拘留汉使以相报复,安肯以爱子为质?孝文时,妻以汉女,而匈奴屡背约束,昧利不顾,安在其不弃质而失重利也?夫规事建议,不图万事之固,而偷恃一时之事者,未可以经远。”

 晁错说汉文帝令人入粟塞下,得以拜爵,得以赎罪,上从之。

 荀悦曰:“圣人之政,务其纲纪,明其道义而已。若夫一切之计,必推其公议,度其时宜,不得已而用之,非有大故,弗由之也。”)

 知时者,可立以为长。

 (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管子曰:“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

 《语》曰:“圣人修备以待时也。”)

 审于时,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

 (议曰:孙卿曰:“盗王者之法,与王者之人为之,则亦王矣;盗霸者之法,与霸者之人为之,则亦霸矣;盗亡国之法,与亡国之人为之,则亦亡矣。夫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矣;与端诚信令之士为之,则霸矣;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矣。三者,明主之所谨择,此能察于用也。”

 管仲曰:“大位不仁,不可授以国柄;见贤不让,不可与尊位;罚避亲戚,不可使主兵;不好本事,不可与都邑。”又曰:“使贤者食于能,则上尊崇;斗士食于功,则卒轻死。使二者设于国,则天下理。”

 傅子曰:“凡都县之考课有六:一曰以教课治,则官慎德;二曰以清课本,则官慎行;三曰以才课任,则官慎举;四曰以役课平,则官慎事;五曰以农课等,则官慎务;六曰以狱课讼,则官慎理。此能备官也。)

 故曰:明版籍、审什伍、限夫田、定刑名、立君长、急农桑、去末作、敦学教、校才艺、简精悍、修武备、严禁令、信赏罚、纠游戏、察苛克,此十五者,虽圣人复起,必此言也。

 夫欲论长短之变,故立政道以为经焉。

《诗经》《楚辞》《山海经》《论语》 《孟子》 《吕氏春秋》 《尚书《左传》《国语》《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礼》《乐》《书》《诗》《周易》《春秋》这些成书均是在秦朝之前,都属于先秦古籍

分类的话:

经传类:

诗经

尚书

仪礼

礼记

大戴礼记

周礼

周易(包括《易传》

春秋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小学类:尔雅

(二)史书类

逸周书

国语

战国策

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

世本

子书类:

儒家:

论语

曾子

子思子

孝经

孟子

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文子、列子、鹗冠子

法家:

慎子

申子

商君书

韩非子

名家:

邓析子

尹文子

公孙龙子

纵横家: 鬼谷子

杂家:

尸子

吕氏春秋

其他:

鬻子

管子

晏子春秋

(四)诗赋类

楚辞

(五)兵书类

司马法

六韬

孙子

吴子

尉缭子

(六)术数类

甘石星经

连山

归藏

山海经(郭璞注)

(七)方技类

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八十一难经

黄帝甲乙经

楼主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本《汉书·艺文志》看看,里面有记载。

传说:少昊即金天氏风挚。少昊,己姓,一说嬴姓,名挚,号金天氏,又号青阳氏,又称“朱帝”、“白帝”、“西皇”、“穷桑氏”、“空桑氏”,在位84年,寿百岁崩,其后代郯子国尊为高祖(《春秋》),后人尊为祖先神帝。伏羲女娲政权的七任帝。他的祖辈是五任帝太昊,父辈是帝太昊的次子该,也就是史书上说的金天氏。他的母亲是女娲氏族的首领,称作皇娥。

少昊,也作“少皞”、“少皓”、“少颢”,是大华夏显宗康皇帝,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称朱宣,姓己(一说姓嬴),名玄嚣,为黄帝[1]长子,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北),建都于山东省曲阜市。因为他能继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故称少昊或小昊。他曾以鸟作官名,并设有管理手工业和农业的官,主要活动于山东西南部一带(一说雷泽地区,今菏泽一带),擅于治水与农耕。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甘渊”作注时说:“水积则成渊也。”珂案: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据宋本改)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经文“东南海之外”,北堂书抄卷一四九引无南字,无南字是也。大荒南经此节疑亦本当在此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之下,乃简策错乱,误脱于彼也。此经甘渊实当即大荒南经羲和浴日之甘渊,其地乃汤谷扶桑也。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於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

吴玉丽教授在《从古文字看先民的美意识与图腾崇拜》一文中又说:“百鸟之王少昊,名鸷,是一只鸷鸟,更是鸟崇拜最典型的氏族部落,在其氏族部落内,各氏族全以鸟为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的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谣者也。”自称为少昊后代的郯子把上述传说归化为历史,固然不足为信,但作为反映少昊之国丰富多彩的鸟图腾崇拜,则是确信无疑的。而且,根据考古发现并证实,鸤鸠为布谷,爽鸠为鹰,鹘鸠为鸟、枭、雕。当时,以鸷鸟为图腾的少昊之国,征服并包容了分别以凤鸟、玄鸟;伯赵鸟、青鸟、丹鸟及五鸠、五雉、九扈等鸟类为图腾的大小部落(氏族),并给各部落(氏族)首领按其势力和特氏分别授予不同权限和职能的官衔,共同管理天下政事”。

少昊在位期间,因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设工正、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以鸟命官(其实是用不同的鸟作各少昊部落的图腾),少昊的图腾可能是燕子(嬴)。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春秋命历序》说少昊传8世,500年,《易纬稽览图》说是400年,后期青阳氏强力四征,重兵苦之,遗之美女。青阳之君悦之,营域不治,大臣争权,远近不相听,国分为八(《逸周书·史记解》)。周朝时熊盈诸族、徐、群舒、赵、秦贵族多是其后代。

黄帝时的少昊名清,一说是黄帝儿子玄嚣青阳氏,《史记》说玄嚣不在帝位。

太昊亦作太皞、太皓,风姓,居于陈,相传是古代华夏族的首领。他曾以龙为图腾,并用作官名。春秋时期济水流域的任、宿等国,都是他的后代。一说他为五帝之一。有说太昊即为伏羲氏。有学者认为这当是误把太昊当作了其所在的伏羲氏族部落的先祖伏羲。

伏羲,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君主。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中国神话中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蛇身人首。

伏羲,神农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传正月十六为伏羲氏生日,我国甘肃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化节。

伏羲,又称太昊。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徙治陈仓,定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相传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

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近代之灵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

另有一说,伏羲即盘古。学者以文字学的角度考证盘古,“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黄帝部落兴起,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的传说。

伏羲(xī)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其实伏羲并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创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如右图。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据部分古籍记载,伏羲出生于成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司马贞:“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

女娲,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拥有人类女性的上半身,和蛇类的下半身。女娲为华夏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传说曰“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立极造物,别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更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

另有传说女娲灵魂后来升天,由神兽白螭和腾蛇保护着去了天宫,成为天神。女娲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复姓。中国古代有个著名的部落女首领名字为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华县。

女娲神话具有双系性。第一系就是作为创世女神的“女娲”,就是伏羲的妹妹,这个跟“女娲”是词源有关,女娲的娲字,在远古时代本意就是女神的意思。女娲是巫神教的主神。

第二系是古代英灵女娲,需要指出的是,远古时期叫女娲的女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只不过有个比较有名。就如后羿,古代也有两个比较有名的,一个是帝尧时代的人,一个是夏朝的其中一代天子。

女娲作为创始神之地位是无须质疑的,因为“娲”字本身就是女神之意。远古时代的人创造了一个象形字来描述他们心目中的主神。意即“女娲”这两个字在远古来说,相当于当代汉字“女神”之意。

女娲作为英灵神的地位也是符合逻辑的。伏羲的妹妹女娲出生的年代对古代来说,是传说时代,既然类似时代的黄帝,炎帝都已被神化了,因此伏羲与女娲被神话也是合理的。

在汉代画像石和帛画的伏羲女娲图中,规和矩画得十分清楚。伏羲执矩,女娲执规,他们是开天辟地的创世纪者。伏羲和女娲的创世纪神话,古书记载的有《易经·系辞下传》、《楚辞·天问》、《列子·黄帝篇》、《独异志》、《淮南子·览冥训》和《风俗通义》等。有的说他们是人类的始祖神,养儿育女,很近似西方亚当和夏娃的传说,而更多的是颂扬他们开辟了天地。伏羲和女娲执矩执规,是在“规天为图,取地为法”,因而天圆地方,一直是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说法。

关于伏羲和女娲传说的记述,在汉文古籍中显得比较凌乱。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华夏先民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而在汉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记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记作包羲、庖羲、疱牺、伏牺、宓牺、炮牺和伏戏等。

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迹有许多是和女娲的事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录异记》卷八便记载了:“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

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犠”(《汉书·古今人表》)、“炮牺”(《汉书·律历志下》)“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于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论语》《墨子》《左传》《国语》《孟子》等对伏羲未置一词。既便是记载神话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经》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

《史记》从黄帝记起,不为伏羲作传,所记伏羲有两处,均系引前人所言。《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封禅书》中借管仲言:“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司马迁治史严谨,由于当时对伏羲传说语多谶误,难以辨识,虽不否认,但记之存疑。

东汉班固《汉书》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详见下析)《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为历史源头,认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黄诸帝继伏羲而王。《白虎通义》言:“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是一部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业:“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我们注意到,皇甫谧说:“女娲氏……承庖牺制度。……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他一方面把伏羲当作一个古帝,另一方面将《庄子》中提到的一些名称统统纳入伏羲名下,“皆袭庖牺之号”,其实是把伏羲当成一个时代,这样,伏羲的赫赫功业,就未必是一人所创。

《太一生水》之所谓的“太一”,《老子》之所谓的“道”,《周易》所谓的“太极”,均为宇宙初始时混沌无形的元气。《淮南子·天文》:“宇宙生元气。”《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汉高诱注:“太一,元神总万物者。”这个总万物的“元神”,应该就是伏羲。

考索于文字训诂可知,伏羲即为“元气”,其字本义是“司气”。《说文解字》释“伏”为:“伏,司也,从人从犬。臣铉等曰:司今作伺。”段注:“司者,臣事于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专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为俯伏。”“羲”,《说文解字》释为:“羲,气也。从兮,义声”。“羲”的义项可从“兮”字求索,《说文解字》释:“兮,语所稽也。从八,象气越亏也。”又释“亏”为:“亏,于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兮”字的本义是气息缓慢延长、越来越弱(故常作为语气词,用于语末表达语气)。因而“羲”的字义本源就是“气”,“羲”字读音也像吹气之声,所以段玉裁从音训上注“羲”为“谓气之吹嘘也。”至于伏羲又写为“伏戏”、“伏犠”等,皆为“羲”字的演化。

从音训上说,“混沌”与“葫芦”是对音关系,“混沌”犹言“糊涂”,“糊涂”在俗言俚语中转为“葫芦”。《红楼梦》第四回回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意即为“糊涂僧”判断“糊涂案”。而闻一多考论“葫芦”即是“盘古“伏羲”同声之转,故“盘古”又是“伏羲”。这样,“混沌——葫芦——盘古——伏羲”转化演变的路径则十分清楚。

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荀子当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自非一人。

刘歆根据当时人们的古史观念,将古帝的代序从黄帝向上推,认为最古的帝王应是伏羲。同时按照他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理论,帝王应从木德始。于是他从两个方面找到依据,一是《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来朝”,昭子问少皞氏鸟名官,何故?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刘歆据此而推:“言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以太昊为古帝之首。二是从《易传》中找到依据,《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且太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系辞下》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刘歆接着说:“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立,神农、黄帝皆继太昊伏羲而立。

《道德经》、《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

《击壤歌》、《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

《行气玉佩铭》、《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

《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逍遥咏二百首》、《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家

-道德经

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如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就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所以纪念馆内就有炎帝尝百草的主题。而另一派则认为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不可能是同一人。古籍中关于炎帝、神农氏的记载如下:

《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乔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宝……生黄帝于寿丘”很明显,少典、有乔都应为古国名或部落名。

又司马贞作《三皇本纪》,“神农纳奔水氏之水曰听妃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所以跟黄帝大战的那个炎帝不是我们引为圣人的那个炎帝,而应为榆罔。

又很多人说的“神农氏统治经历了七十个世代(一说十七个世代),到黄帝部落崛起的时候才衰落下去了。”这个说法应该是出自《尸子》。《尸子》:“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岂每世贤哉?”这里要说明一下,按《三皇本纪》“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是一个部落,它的首位领袖不是“炎黄”中的炎帝。《尸子》中说的七十世应该是整个神农氏共传了七十世,跟《三皇本纪》不一样。

由于上古时的记载缺乏详尽的文献记录和考古资料,所以炎帝与神农氏是否为同一人,目前还没定论。

历代名人之战国篇 魏斯(-前396) 战国初魏国建立者。前445-前396年在位。 魏文侯 即魏斯。 乐(yuè)羊 战国初魏国将领。一作乐阳。乐毅即其后裔。 李悝(kuī)(前455-前395) 战国初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魏国人。著《法经》六篇,第一次用成言把封建法权固定下来。 李克 即李悝。 西门豹 战国初政治家、朴素的无神论者。魏国人。曾投巫于水,废止河伯娶妇陋习。 姬显(-前376) 战国初鲁国国君,前407-前376年在位。 鲁穆公 即姬显。 孔伋(jí)(前483-前402) 战国初思想家,鲁国人,孔鲤之子,孔丘之孙,字子思。其思想见于《礼记》中。 墨翟(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者。宋公族目夷氏(墨台氏)之后。其思想学说见于《墨子》。 墨子 即墨翟。 杨朱 战国时思想家。魏国人,又称杨子、阳生、阳子居。 跖(zhí) 春秋、战国之际奴隶起义领袖。一作蹠。在先秦古籍中被诬为“盗跖”和“桀跖”。 聶政(-前397) 战国时韩国轵人,有侠名。刺杀韩相侠累。 熊疑 战国时楚国国君,前401-前381年在位。 楚悼王 即熊疑。 吴起(-前381) 战国时军事家,卫国左氏人。初为鲁将,后遭谗赴魏。武侯时受旧旧势力排挤,出奔楚国。 韩昭侯(-前333) 战国时韩国国君,前358-前333年在位。 申不害(约前385-前337) 战国时思想家。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 嬴渠梁(前381-前338) 战国时秦国国君,献公之子,前361-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 即嬴渠梁。 公孙鞅(约前390-前338) 战国中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出身卫国公族,后在秦国主持变法改革达二十年之久。 商鞅 即公孙鞅。 卫鞅 即公孙鞅。 尸佼(约前390-前330) 战国时思想家,魏国人,一说鲁国人。明于刑名之术,被称为“尸子”。 田因齐(-前320) 战国时齐国国君,桓公之子。前356-前320年在位。任用邹忌、田忌、孙膑,开展“百家争鸣”。 齐威王 即田因齐。 邹忌 战国时齐国大臣。自荐为齐国相,曾献计围魏救赵。 孙膑 战国时军事家。齐国人,孙武后裔。著有《孙膑兵法》,亦称《齐武子》。 田婴 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威王少子,田文(孟尝君)之父。封于薛,称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 匡章 战国时齐将。又称匡子、章子。 淳于髡(音kūn) 战国时齐国大臣。 魏罃(前400-前319) 战国时魏国国君,武侯之子。前369-前319年在位。 魏惠王 即魏罃。 梁惠王 即魏罃。 庞涓(-前342) 战国时魏国将领。曾对孙膑施以毒刑,后兵败自杀。 惠施(约前370-前310) 战国时名辩思想家。宋国人,曾任魏惠王相。在名辩思想上,其基本思想是“合同异”。 张仪(-前310) 战国时纵横家。魏国人,游说入秦,首创连横。惠王以为相,封武信君。 公孙衍 战国时纵横家。阴晋人。一称犀首。提倡合纵抗秦,曾身佩楚、韩、赵、魏、燕五国相印。 陈轸 战国时纵横家。 白丹 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字圭。东周洛阳人,一说魏人。修建闻名后世的白渠(白公渠)。 田辟疆(-前301) 战国时齐国国君,威王之子,前319-前301年在位。 齐宣王 即田辟疆。 田文 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田婴之子,袭封于薛,称薛公,“战国四君”之一。 孟尝君 即田文。 燕王哙(-前314) 战国时燕国国君。前320-前318年在位。曾让君位于燕相子之。 子之(-前314) 战国时燕王哙相。办事果断,擅刑名之术。代燕王执政,引起内乱。 赵雍(-前295) 战国时赵国国君。肃侯之子,前325-前299年在位。提倡胡服骑射。后让位少子何,自号主父,引起内讧。 赵武灵王 即赵雍。 李兑 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武灵王让位少子何,引起内乱,他发兵杀太子章,逼死主父(赵武灵王)。独专国政,号奉阳君。 滕文公 战国时滕国国君,定公之子。 慎到(约前395-前315) 战国时思想家,赵国人。 田骈 战国时思想家。又称陈骈,齐国人。 宋銒(jiān) 战国时思想家。又称宋荣、宋荣子,宋国人。 孟轲(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思想家。字子舆,邹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 孟子 即孟轲。 许行 战国时思想家。楚国人,与孟轲同时,农家代表人物。 告子 战国时思想家。善口辩,讲仁义。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环渊 战国时思想家。楚国人。一作娟环、便娟,又称娟子、涓子。 庄周(约前369-前280) 战国时思想家,宋国蒙人。 庄子 即庄周。 鬼谷子 战国时思想家。因隐于鬼谷得名。 甘德 战国时天文占星家。齐国人,一说楚国人。著有《天文星占》,早佚。后人与石申《天文》合为《甘石星经》,为世界上最早之恒星表。 石申 战国时天文占星家。魏国人。与甘德同时,所著《天文》早佚,后人辑与甘德《星占》合为《甘石星经》。 嬴驷(-前311) 战国时秦国国君,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 即嬴驷。 樗(chū)里疾(-前300) 战国时秦国大臣。惠文王异母弟。名疾,因家居渭南樗里,以里为氏。秦封杇里子,号曰严君,又称严君疾。秦人谚:“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甘茂 战国时秦国大臣。楚下蔡人。 李冰 战国时水利家。在儿子二郎和王叕等协助下,完成都江堰工程。 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真名为秦越人。齐国渤海鄚人。 乌获 战国时大力士。秦国人,与任鄙、孟说齐名。孟轲说他力能举百钧(三千斤)。 孟贲 战国时大力士。卫国人,与夏育、乌获齐名。 嬴稷(前325-前251) 战国时秦国国君。一作嬴侧,武王之异母弟,前306-前251年在位。 秦昭襄王 即嬴稷。 秦昭王 即嬴稷。 芈(mǐ)八子(-前265) 秦惠文王妃,昭襄王母。 宣太后 即芈八子。 魏冉 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人,秦昭襄王舅,宣太后异父弟。 穰侯 即魏冉,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 白起(-前257) 战国时秦国大将。郿人。曾坑杀赵卒四十余万。 范雎(-前255) 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人,字叔,一作范且。 应侯 即范雎。食邑于应,故号应侯。 蔡泽 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燕国人。封纲成君。 姬职(-前279) 战国时燕国国君。燕王哙庶子,前311-前279年在位。 燕昭王 即姬职。 乐毅 战国时燕国将领。灵寿人。魏将乐羊之后。以功封于昌国,号昌国君。后出奔赵国,受封于观津,号望诸君。 郭隗(wéi) 战国时燕国大臣。 秦开 战国时燕将。率军击败东胡,扩地千余里。 剧辛 战国时燕将。原居于赵。 田地(-前284) 战国时齐国国君。前300-前284年在位。 齐湣王 即田地。 苏秦(-前284) 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字季子。赵曾封其为武安君。 苏代 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 戴偃(-前286) 战国时宋国国君。即宋康王,又称宋献王。 宋王偃 即戴偃。 田单 战国时齐国将领。临淄人。曾以火牛阵大破燕军。以功封安平君。后入赵为相,封平都君。 芈槐(-前296) 战国时楚国国君。威王之子。前328-前299年在位。 楚怀王 即芈槐。 昭雎 战国时楚贵族大臣。 唐昧(-前301) 战国时楚国将领。一作唐蔑。 庄蹻 战国时楚国人民起义领袖。一作企足。与跖齐名。 屈平(约前340-前278) 战国时楚国大臣、文学家。字原(《离骚》中称灵均)。曾任楚国左徒,后自投汩罗江而死。著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屈原 即屈平。 靳尚 战国时楚国大臣。 宋玉 战国时文学家。楚国人。 廉颇 战国时赵国将领。曾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有“负荆请罪”事。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有“完璧归赵”事。 触龙 战国时赵国大臣。一作触詟。 赵胜(-前251) 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惠文王之弟,任赵相。“战国四君”之一。 平原君 即赵胜。 赵奢 战国时赵国将领。曾大破秦军,以功封马服君。 赵括(-前260) 战国时赵国将领。赵奢之子,人称马服子。只知纸上谈兵。统兵败于秦军白起,四十万人被坑杀。 鲁仲连 战国时齐国人。一称鲁连。常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 毛遂 战国时人,平原君门下食客。曾自荐随平原君赴楚,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纵。 虞卿 战国时人。善于料事揣情。在赵为上卿,后辞赵至魏。 公孙龙(约前320-前240) 战国后期名辩思想家。字子秉,赵国人。“白马非马”即其观点。 尹文 战国时思想家。齐国人。 邹衍(约前305-前240) 战国时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一作驺衍。齐国人。学究天人,雄于辩口。 魏无忌(-前243) 战国时魏宗室大臣。昭王少子,安釐王异母弟,“战国四君”之一。 信陵君 即魏无忌。 侯嬴(-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以重诺守信名传后世。 朱亥(-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有勇力。曾刺杀魏将晋鄙,解邯郸之围。 黄歇(-前238) 战国时楚国大臣。“战国四君”之一。 春申君 即黄歇。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 荀子 即荀况。 姬延(-前256) 东周末代国王。慎靓王之子。前314-前256年在位。 周赧王 即姬延。 吕不韦(-前235) 战国末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人。所著《吕氏春秋》(一名《吕览》),为杂家代表作。 甘罗 战国时秦国大臣。甘茂之孙。十二岁时因功而任秦国上卿。 嫪毐(lǎo aǐ)(-前238) 战国时秦国人。由吕不韦推荐为宦,受太后宠幸,受封为长信侯。 郑国 战国末水利家。韩国人。所筑郑国渠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子》(《韩非子》)五十五篇。 尉缭 战国末秦国大臣。魏国大梁人。入秦为国尉,因称尉缭。今存《尉僚子》二十四篇。 李牧(-前228) 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 王翦 战国末秦国将领。频阳人。长于用兵,以功封武成侯。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曾派荆轲刺秦王不遂,被燕王喜斩首。 荆轲(-前227) 战国末卫国人。先世为齐人。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游历至燕后,被称为“荆卿”(或“荆叔”)。刺秦王未遂被杀。 高渐离 战国末燕国人。擅长击筑。曾于筑内暗放铅丸,扑击秦始皇未中被杀。 樊于期(-前227) 战国末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后自刎献头于荆轲,以刺秦王。 项燕(-前233) 战国末楚国将领。下相人。勇而有谋。 田光(-前227) 战国末燕国人。以“节侠”自许。荐荆轲于太子丹,并自刎以壮其志。 猗顿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以经营河东盐池起家,而成巨富。 郭纵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赵国邯郸人。以经营铁冶成业致富。 卓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赵国人。以铁冶致富。 孔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魏国人。以铁冶为业。

记得采纳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