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有哪些特征?
(汪计珠、田谨为)
白芨〔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别名白根,白芨子、地螺丝、千年棕。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是一种重要的常用中药,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陕西等地。
以块茎(假鳞茎)入药。假鳞茎含有淀粉、胶粘质、葡萄糖、甘露聚糖等。据近代药理学研究,对止血,血细胞凝结效果很好。
白芨还可作乳化剂、悬浮剂。白芨胶粉可代替西黄蓍胶粉与阿拉伯胶粉,并以白芨胶粘部分制成白芨代血浆。其假鳞茎所含的淀粉粘性强,可作工业糊料,浆丝绸和棉纱或为涂料,还可酿酒。味苦、涩、性微寒。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用于肺结核咳血、支气管炎扩张咯血、胃溃疡出血、尿血、便血、外伤出血及皮肤皲裂等。
一、形态特征
株高30—60cm。地下假茎扁圆形或不规则菱形,肉质,黄白色,有多数须根,常数个并生,其上有同心性节纹。叶3—6片,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15—40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延成鞘状而抱茎。总状花序,具3—10朵花,疏生;苞片长圆状披针形,花冠不整齐,淡红紫色,唇瓣较大,倒卵状长圆形,3浅裂,居中裂片具皱纹。雌雄蕊合为蕊柱,柱头顶端着生1雄蕊,花粉块4对;子房下位,圆柱形,扭曲。蒴果纺锤形,有六棱,成熟时淡**,缝裂。种子细小,自裂隙中逸出(图14—66)。
图14—66 白芨形态图
1植株全形 2舌瓣 3合蕊柱 4雄蕊床及其背面 5花粉块 6蒴果
二、生物学特性白芨野生于海拔500—1500m的山坡草丛,沟谷及溪流边,喜分布在腐殖土或砂壤土上,且较阴凉、湿润而温暖的环境。在四川年平均温度17℃左右,降雨量1100—1200mm,相对湿度75—81%,绝对最高温度38℃,绝对最低温度-6℃,皆能正常生长。花期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10月下旬果熟。
白芨的假鳞茎,每年都呈1—2歧连接分生新的仔茎,在一定年限内,假鳞茎的个数和重量皆成倍或接近成倍的增长,见表14—60。
表14—60 白芨假鳞茎的增长情况三、栽培技术
(一)种类
白芨大都处于野生状态,目前药用引栽者,绝大多数为〔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该种虽已人工栽培,但尚未选育出优良品种。此外尚有小花白芨(Byunnanesis Schltr)、黄花白芨(Bochracea Schltr)、小白芨(Bformosana(Hayata)Schltr〕等数种。后三种因假鳞茎小,产量低,很少有人工栽培者。
(二)选地与整地
熟地和生荒地均可栽培。须选择排水良好又较阴湿的环境,以肥沃、疏松的夹砂土、砂壤土,腐殖土栽培为宜。排水不良,粘性重的土壤容易发生根病,而且在收获时采挖脱泥费工较多,故不宜选用。
栽种前翻地,深30cm左右,耙细整平,筑成130cm宽,沟深15—20cm的高畦,以利排水。
(三)繁殖方法
用无性繁殖法。四川在9—10月收获时选当年具有嫩芽的假鳞茎及其与先年的老鳞茎毗连接生处切下,按行株距33cm开穴,深10—13cm,每穴栽种3个,呈三角形平放穴中,新芽向外,每亩用种茎15000个左右,栽后淋猪粪水,并盖上拌有猪粪水的草木灰或腐熟的堆肥,每穴一把,每亩约需1200—1500kg,然后覆土与畦面齐平。湖北于早春2月或秋季8月结合收获时栽种。北方于4月底或5月初将先年贮藏的带芽种茎切下,按行株距33×17cm开穴,每穴栽1个,覆土3—4cm,并稍加镇压,然后淋水。
白芨采用无性繁殖,增产系数有限,据报道,如需大量栽培,可采用无菌萌发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繁殖,能获得大量幼苗,为大量生产提供了新途径。
(四)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夏秋季节,往往因杂草滋生影响白芨生长,应及时除草。在四川一般每年进行4次,第一次3—4月苗出齐以后,第二次5—6月生长旺盛期,第三次8—9月,第四次于冬季倒苗以后进行。除草时注意锄松表土,但勿伤及茎芽,冬季除草时须将沟土铲起覆盖畦面,保护茎芽,免受霜雪冻害。
2追肥
每年施追肥三次,于中耕除草时结合进行。第一次每亩施用硫酸铵4—5kg兑水用,如兑清淡粪水则更好;第二次每亩用过磷酸钙30kg,拌堆肥沤熟后撒施在畦面上,结合锄草松土时混入土中;第三次施用拌有人畜粪水的土杂肥料2500—3000kg,于冬季倒苗后刈去枯枝残叶撒施畦面,结合冬锄时翻入土中。
四、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白芨一般栽培后3—4年即可收获,如生长年限过长,田间植株密集,影响生长,且生长年限过长的假鳞茎,经加工后产品质量下降,不但外形枯瘦,且色泽不佳。采收期为9—10月,当地上茎叶近于枯萎或完全枯萎时进行,若迟延至翌年新芽萌发以后采收,则产品得率下降。采收时先割去地上部分,用锄从假鳞茎下面平铲,切断部分须根,把假鳞茎带土同时挖起。
(二)留种
除去泥土,从假鳞茎连接处剪成单个,把当年假鳞茎选出做种,及时栽种;亦可用干砂堆藏在阴凉干燥处免受冻害。待翌年断霜以后栽种。
(三)加工
将假鳞茎浸泡水中,约经1小时左右,洗净泥土,摘除须根,放入锅内煮沸约6—10分钟,不见白心时即可捞出,晾去水气后再摊晒或烘炕,至表面干硬不粘结时。用硫磺熏一夜后继续曝晒或烘炕至全干,用竹筐或槽笼撞去残须,使表面呈光洁淡黄白色,再筛去杂质即成。
以无须根、粗皮、泥砂、杂质及无虫蛀、霉变者为合格产品,以个大饱满,色淡黄而坚实者为佳。
白芨的种植方法
白芨是一种忌阳光、积涝、耐阴不耐寒,喜爱生长在暖和湿润中的植物,种植地块最好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阳光照射不强烈的地块,整地前施放农家堆肥作为基肥,并把地块进行翻耕,把土壤整细平后作宽大畦备用。白芨种植一般都是采用分取茎块进行繁殖,选择在无病害、芽多的茎块上截取,截取后伤口沾草木灰进行栽种,栽种时注意芽向上,浇水后覆盖草杆并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选择优质的壮苗进行移植到整好的地块上。
白芨在生长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土壤的湿润度,根据天气来管理,干旱季节勤浇水,雨天季节注意排水,避免田地形成积水,发生腐根病,同时由于白芨的生长土壤肥沃,很容易长草,所以一定要及时的除草,避免草吸收其生长养份,造成白芨生长不均匀的发生。白芨的茎块膨大期大概在7月至9月,这期间如何施肥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收成,所以一定要合理的施肥,可以在这期间施放氮肥、钾肥和磷肥,并且浇施农家粪水,让茎块有充足的养份生长。
白芨在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只要是植物都会发生病虫害,白芨也不例外,所以在管理上要以预防为主,特别是闷热多雨的天气,如果发生病害一定要对病株及时清理,并及时用药防治,避免病害范围扩大。
白芨的功效与作用
收敛止血:白芨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可用于体内外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等。白芨是吐衄咯血要药,由于白芨主入肺、胃经,故临床上多用于肺胃出血证。白芨止血可单味研末冲服或外用。消肿生肌:主要用于臃肿疮疡,手足皲裂及水火烫伤、肛裂等。疮疡者,无论未溃或已溃均可使用,疮疡初起可使用单品研末外敷,或与银花、皂刺、乳香同用;疮痈已溃,久不收口,可与黄连、贝母、轻粉、五倍子等研末外敷。
手足皲裂者,可研末后,麻油调敷。水火烫伤者,可研末以油调敷,或以白芨粉、煅石膏粉、凡士林调膏外用。
白芨有广泛的药用价,主要用于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白芨是一种味苦、甘、涩,性微寒的一种中草药,白芨有很好的收敛止血的作用,白芨也可以消肿生肌。白芨的用法和用量是取6~15g,或以把白芨研粉以后再取3~6g吞服,白芨也可用外用。
白芨块茎含黏液质和淀粉等,可作糊料。
扩展资料
白芨原产中国,广布于长江流域各省。主要产自贵州西南部、陕西南部、连云港、南通、南京、句容、宜兴、溧阳、上海、甘肃东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
白芨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白芨
本文2023-08-07 05:44: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