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少林寺和泉州少林寺哪个正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莆田少林寺和泉州少林寺哪个正宗,第1张

没有官方确定哪个少林寺是正宗的南少林寺。在南少林的争论中,赞成者最多的古刹有三个,一个是莆田少林寺,一个是泉州少林寺,一个是福清少林寺。考古发现表明,建于唐末宋初福清东张少林自然村的少林寺是福建最古老的古代少林寺。福建省和福州市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遗址中发现的“少林院”、“少林”等石刻,以及石桥、石碗、石槽、石碾(药臼)、石碑等数千件文物,被认为是南少林寺遗址。泉州南少林寺最早见于《长青树》。清末写的一本书《少林拳的秘密》里说:中国有两个少林,一个在中州,一个在福建。唐浩认为这个“闽中”少林就是泉州少林,从而确立了泉州南少林的地位。早期的观点是,建在清源山脚下的泉州东寺,就是南少林。对于福建几座少林寺之争,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表示:作为少林寺方丈,我不便评论'南少林'我只能说一点——在少林寺的所有古籍中,我都没见过‘南少林’这个词。

  鄱阳湖

  一、 地理位置

  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二、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最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吴淞基面)。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四、历史沿革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蠡泽、官亭湖等多种称谓,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在地质、气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长期发展下, 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越过松门山直抵波阳县附近,因而易名鄱阳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门山以南原本是人烟稠密的枭阳平原,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枭阳县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入水中,历史上曾有"沉枭阳起都昌、沉海昏起吴城"之说。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演变,在距今约1600年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

  五、国际重要湿地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六、“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 1636 毫米,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尤其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七、人文历史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陶渊明、林士弘、刘恕、洪适、江万里、朱耷等曾在湖区生活。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人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写的是鄱阳湖的胜景。

  鄱阳湖上名山秀屿,比比皆是。湖口县的石钟山、大孤山,都昌县的南山和老爷庙,星子县的落星墩,风光如画,景色宜人。九江市旅游局已将鄱阳湖上的各景点通过游船连成一线即鄱阳湖水上旅游线。

  洞庭湖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构造 湖。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 ~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 公里。

  地质与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 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 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 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气候与水文 湖区年均温 164~17℃,1月38~ 45℃,绝对最低温-181℃(临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绝对最高温436℃(益阳)。无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 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多为大雨 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齐集,易成洪、涝、渍灾。 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调 弦(1958年堵口)四口;东、南、西三面有湘、资、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水量充 沛,年径流变幅大,年内径流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 频繁。城陵矶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 流量(1945)5268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78)1990亿 立方米。 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均径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亿立方米,占汛期径流总量485%。洞庭 湖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为枯水 期。多年最大水位变幅,岳阳达1776米。素有“洪水一 大片,枯水几条线”,“霜落洞庭干”之说。 1954年长江中游出现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减洪 峰,显示湖泊调蓄功能。然而,众水汇聚湖中,仅有城 陵矶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时间长,泥沙大量沉积,多年 平均入湖泥沙1335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长江的达118亿 立方米,占820%,来自四水的0241亿立方米,占18%, 而城陵矶输出量只占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积在洞庭 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总量的734%, 达0984亿立方米。 年均淤积量较鄱阳湖大十几倍。70年代以来,三口口门 淤高,入湖水量减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长殊巨, 目平、七里湖淤高各达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 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东伸,飘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 调蓄功能趋向衰减。

  发育过程 先秦—汉晋时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 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现洲滩与分 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纪,洞庭湖继续缓慢沉降,洞庭 湖水系受长江分流南下影响,洞庭湖一直向东扩展,清道 光年间(1825)洞庭湖到达全盛时期,周极400余公里,洪 水湖面达600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来,长江数次大水往 南溃决,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 泊迅速淤塞萎缩,现有水域不及全盛时期之半,退居为 全国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 (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经济概况 洞庭湖区经1954、1964年和70年代三阶 段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 品粮基地之一,重点淡水渔区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鱼类 为主,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江湖半洄游鱼类114种,隶 属12目,23科,70属,以鲤科为大宗,有63种,占553%。 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鳊、鲂、鳜等12种。芦苇 遍布湖洲,面积6万公顷,90%用于造纸。 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 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公里。此外, 城陵矶于1980年改为外贸港,设计能力200万吨。

  太湖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太湖面积2 42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400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区号称有48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称。无锡山水、苏州园林、吴县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

  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河网调蓄量大,水位比较稳定,利于灌溉和航运。太湖流域总面积36500km2,人口3400万,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发达,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业产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太湖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每年皆吸引着大量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

  太湖位于富饶的沪、宁、杭三角地中心,是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湾而成的湖泊。周围则群星捧月一般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连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

  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但它的实际面积受到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在形成以后多有变化。今天的太湖,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水域面积约为2250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面积虽然小于鄱阳湖和洞庭湖,但这里气候温和,特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太湖水产丰富,盛产鱼虾,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的说法。

  太湖县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居长江中下游旅游热线之上。合九铁路、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行车至合肥、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2小时。全县辖15个乡镇,56万人口,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

  太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厚,文风蔚然,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这里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的家乡,著名诗人朱湘、女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京剧“叶派”创始人叶春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作家石楠、林学专家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们成就斐然,声名远播,为家乡添光增色。如今,状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学子,遍及四海。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致自古以来闻名遐迩。汉代建的海会寺、三国筑的上格城、晋代修的佛图寺、唐代建的西风禅寺、清代状元赵文楷墓等文化古迹保存完好。国家级佛教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狮子山二祖禅堂正在修建。当年刘伯承、邓小平在刘畈主持召开高干会议旧址胡氏新祠,极具瞻仰意义。赵河汤湾温泉,水温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吨,水质清澈,可饮可浴可医。位于全县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250平方公里,10万亩水面碧波荡漾,气势磅礴。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四周山峦叠嶂,果木葱笼,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胜地。

  太湖资源丰富,特产众多。这里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牛和瘦肉型猪基地县和安徽省茶叶、板栗、柑桔重点生产县,“天华谷尖”茶为部优产品并获国家绿色食品标识,“方竹”粉丝、天华尖封缸酒是省名牌产品,电机、日用细瓷、水松纸、羊毛衫、板栗罐头、李杜茶干、辣红素等特色产品享誉全国,出口海外。境内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铁砂等20多种矿产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综合县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原来的吴县市,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吴中区无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县”。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吴县占3/4,湖中72峰,吴县市拥有58峰,国务院规划的13个太湖风景名胜区中,东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渎,石湖六大景区在吴县市境内,景区内有石公山,林屋洞,启园, 天池山等著名景点,秀山丽水,举目入画。

  吴县市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89处,其中省级24处,国家级1 处。有三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司徒庙“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圣寺的唐塑绝艺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罗汉等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吴县,是旅游者的购物天堂,既有枇杷,杨梅,橘子,梅子,银鱼,白虾, 梅鲫鱼,莼菜,大闸蟹,碧螺春等土特产品,又有苏绣,革丝,雕刻,澄泥砚等 吴文化化工艺品,物产丰富,工艺独特。

  怀抱苏州古城的吴县市,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京杭大运河综观南北,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于上海,杭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紧靠相连,再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吴县市近年来建设了包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大桥,东山、宾馆,光福机场等在内的一大批娱乐和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开发了梅花节,金秋采桂游,四季鲜果游,水乡古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吃,住,行,娱, 购,游的配套服务体系。

  太湖风光旖旎,吴中人慧景丽,这里是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

  洪泽湖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发育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原是泄水不畅的洼地,后潴水成许多小湖。在我国秦汉时代,它们被称为"富陵"诸湖。其中以洪泽湖最大,面积2069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炀帝下江南,其时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难。当龙舟经过破釜塘时,突然天降大雨,水涨船高,舟行顺畅。炀帝大喜,自以为洪福齐天,恩泽浩荡,于是便把破釜塘改名为洪泽浦。唐代开始名洪泽湖。

  洪泽湖为一"悬湖",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洪泽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国自古以来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泽湖地区。因而洪泽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洪水的抗争史,并因此留下诸多美丽的传说。洪泽湖的千年古堤就是历代为治水而建,与都江堰齐名,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弯之说。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古堤目前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洪泽湖的整个形状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由于洪泽湖发育在冲积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浅平,岸坡低缓,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成为一个"悬湖"。在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参照对淮河的治理,对洪泽湖也进行了整治。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这条长堤不仅保护着下游地区的万顷良田和千百座村镇,而且拦蓄的丰富水源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注洪泽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是洪泽湖分泄入长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洪泽湖水生资源丰富,湖内有鱼类近百种,以鲤、鲫、鳙、青、草、鲢等为主;洪泽湖的螃蟹也是远近驰名的。此外,洪泽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芦苇几乎遍布全湖,繁茂处连船只也难以航行。莲藕、芡实、菱角在历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鸡头、菱角半年粮"的说法。

  巢湖

  巢湖位于安徽省腹心部位,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之美,不仅在于她的辽阔浩大,而且因她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和遍布两岸的风景名胜。湖中姥山庙有一副绝妙的长联,上联为:“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绮丽春光,正烟消雨霁,岑楼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下联为:“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间徒倚山渚,冰轮跃彩遍浮金”,高度地概括了巢湖千古名湖的瑰丽景观。

  出巢湖市区,抬眼一望,面前便是“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的巢湖。从湖汊登上游艇,轻舟快速向南航行。只见浩淼的巢湖,水天相连,一望无际。湖面上渔帆点点,渔歌阵阵,不消一个时辰,便隐约可见“湖天第一胜境”的中庙了。

  中庙矗立在凤凰台赤砂礁岩上,三面临水。该庙建于东吴赤乌二年。以后迭遭兵燹,几次修葺。它背倚朝霞,面对老姥,东顾巢伯,西望蜀秀,现存殿阁为晚清建筑,有三进七十余间。

  《巢湖志》对中庙描绘得十分细腻:“红色庙墙,陡峭错落,赤迹凤台,直抵湖中,波涛冲刷,纹丝不动。湖浪吞吐,飞流喷珠,湖潮入洞,犹如钟鸣。”游人临其境,仰视楼台,重檐飞出,灰色楼顶,宛如丹凤之冠,夕阳西照,熠熠生辉,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庙内梁横匾额,殿供神龛,壁描神鬼,廊画天兵。游客誉之为“人间蓬岛”、“别有湖天”、“云护仙坛”之胜境。

  庙内供奉的女神是碧霞元君。据古籍记载,“全盛时,春日晴和,烟火相望,河以南、江以北,老稚男女,各持瓣香,诵佛号祈于庙者,肩背踵趾接也。”现在,人们游览中庙,不再是去祈求那虚无飘渺的神的恩赐,而是在劳作之余,去领略那百里巢湖的壮丽景色。

  与中庙遥遥相望的是茫茫湖面上的一座湖岛,远望犹如一只巨大的海龟,漂浮在白浪滔滔的湖面上;近观,好似老妇托腮凝神望子,这就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姥山岛。

  传说很久以前,巢湖是个盆地,盆地中有一座城池叫巢州。某一天,一位渔人捕捉了一条千斤大鱼,运到城内廉价出售。全城人争相购买食鱼肉,唯独一老妇焦姥和女儿玉姑不食。一叟者过闾对焦姥说:“此鱼系吾儿,汝母女不食,必有厚报。见城东石鱼目赤,城将陷。”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见东门石鱼目赤,她心急如焚,奔走大街小巷呼号,请全城百姓避灾,然后才携女欲行。忽然晴天一声巨响,大雨如注,洪水横流,巢州下陷。焦姥母女被浊浪冲散淹溺。正在危急之时,小白龙急施法术,从湖内长起三座山,将其母女和焦姥失去的鞋托出水面。后人为颂扬焦姥的德行,又将巢湖取名焦湖,将湖中的山取名姥山、姑山和鞋山。

  唐代文学家罗隐过巢湖时,曾有“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

  船近姥山,只见湖水环绕,亭阁参差,翠岛若浮,宛如“白色银盘一青螺”。

  姥山是巢湖中最大、最美的湖心岛。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700米,岛上一塔三亭六山九峰,安谧宁静,景色四季宜人。

  阳春三月,山岭新绿,湖水溶溶,春风杨柳,群莺乱飞,一派山野趣味。1964年春,郭沫若曾亲临巢湖,并留下翰墨:“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加油。”夏日炎炎,姥山却飞红流翠,花香扑鼻,清凉怡人。中秋,则天高气爽,湖水凝碧,杨柳青蒲,果实累累,一派斑斓景色。北宋宰相、《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登姥山诗云:湖岛映微寒,荷菱连水天。入冬,山舞银蛇,红装素裹,岩下数尺冰凌,树上满枝银花,好似琉璃世界。

  姥山不仅秀美,名胜古迹亦多,游人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若脚步稍重,可听见足下回声震响,这就是姥山特有的“空谷回音”。如果循着声音寻找,就可发现约大小20多处溶洞。大的可容百人,小的也可藏十多人,洞内怪石嶙峋,十分险妙。再拾级攀登,就可以观赏明清古塔文峰塔了。

  文峰塔系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庐州知府严汝倡建,甫成四层,因战乱而辍工。清光绪年间(公元1878年),李鸿章倡捐,委江苏补用道、庐州人吴毓芬续建三层完工。工成,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

  塔高七层,51米,133级,系条石青砖结构,层层飞檐走角,八角对着八方,角角装有铜铃,外观雄伟,结构精巧。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人入塔内,门梯交错,左拐右旋,乐趣无穷。每层塔壁四周或题词,或诗文,或砖雕佛像。塔内藏有两广总督李瀚章题写的“举头近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题写的“中流一柱”等25幅匾额和802尊砖雕佛像。

  人立塔上,只觉风声呼啸,铜铃叮当,如立云端之上。倚窗远望,烟波浩淼,渔帆点点;近观脚下,姑、鞋二礁如在雾中。

  塔刹上镶嵌有李鸿章全像。李鸿章发迹前,曾得益于恩师曾国藩的指点,集结淮军在湖上操练,并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七言绝句:“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离塔不远处,有座圣姥庙,春秋祭祀焦姥。红楹青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巢湖晨美,夜景更美,姥山月夜更加迷人。若逢清秋三五之夜,一轮明月倒映在波漪微微的湖中,犹如一颗玉珠镶在湖面上,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真是“一色湖光万顷秋”的美景夜色。清康熙年间,庐州府学正朱弦在《巢湖夜月》一文中写道:“当其微风不生,流光接天,静影沉碧,羁人当此神开,劳者对此而机息,恍乎置身于广寒世界也。”

  二、城市

  1巢湖概况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5年末总人口45306万。

  巢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周边与南京、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市相邻。淮南、合九铁路及合宁、沪蓉、合巢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流经巢湖市182公里,芜湖—巢湖公铁两用大桥和铜陵—巢湖公路大桥横跨长江天堑。依托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和南京、合肥两个航空港,可借“船”出海。

  巢湖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有34种,其中磁铁矿、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和石膏矿等储量巨大。巢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产品,“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享有盛誉。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观130多处,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两水一菜”(即水产、水禽、蔬菜)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二,特种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家禽已形成20多个较大规模的养殖小区:蔬菜面积100万亩,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4户,有皖维高新、巢东股份、新力药业、华星化工四家上市公司。旅游业快速发展。建成了褒禅山、华阳洞等五大溶洞和太湖山等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及半汤、汤池、香泉等温泉度假区。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配套功能明显增强,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撤地设市以来,巢湖连续6年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活动,连续4年开展对外开放年活动,积极实行鼓励外来投资政策,建立了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市县乡三级行政服务网络,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投资审批手续。营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巢湖市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立足区位、资源等优势,加快“四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即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金外溢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周边大中城市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周边城市旅游的“后花园”。巢湖正在向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湖滨城市目标迈进。

  巢湖是一片开放的热土,巢湖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投资兴业。

嵩念sōng。

一、嵩的基本释义。

1、山大而高。

2、高。

3、姓。

二、含嵩的诗句。

1、未归嵩岭暮云碧,久别杜陵春草青。——《酬邢杜二员外》许浑。

2、嵩山不改千年色,洛邑长生一路尘。——《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韦庄。

3、鉏陇老人又太老,薄烟漠漠覆桑枣,戴嵩醉后取次扫。——《春野作五首》贯休。

4、嵩山未必怜兰兰,兰兰已受郎君恩。——《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客请马兰》卢仝。

三、含嵩的词语及解释。

1、嵩京:洛阳的别称。因嵩山在其东南,故称。

2、嵩洛:嵩山和洛水的并称。两者均近东都洛阳。

3、嵩衡:嵩山与衡山的并称。

4、嵩华:嵩山和华山的并称。比喻崇高。

四、含嵩的古籍。

嵩,中岳嵩,高山也。——《说文新附》

嵩,高也。——《尔雅·释诂》

含嵩的例句:

1、一位穿着传统长袍的和尚拖着手提箱在马路上行走,经过一个月的步行之后,他距离目的地嵩山脚下的少林寺已经很近了,皮箱中装的是送给寺中方丈的礼物。

2、中国古塔形制多种多样,有八角形砖塔,也有圆形、方形的古塔,还有砖砌的宝塔、经幢、石塔等。以往我们一般认为八角形砖塔出现在宋代以后,但是在登封市嵩山之麓有一座高约10米的八角形砖塔,它就是净藏师塔。此塔所在时代为盛唐时期,其形制之高大、时代之久远,可谓中国之最。

3、从郑州出发,攀登嵩山三皇寨,一定要经南门好汉坡登山,如此才能深刻体验山中仙境“三皇禅院”、千米悬空栈道中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4、嵩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大,品位高,特色鲜明。以嵩山为中心的嵩山文化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太极拳从清初创建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太极拳名家的技击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誉,并且盛传有疗病、保健、延年作用,在当时北京几十种著名拳种中很为突出。于是有人就假托仙传,捏造历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起源说:

一、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云游四方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篡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的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可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扬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滢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参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炆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滢,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七年,又派胡滢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永乐帝前后经过二十一年在国内外对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访,才放下心事。但是皇帝派胡尚书(胡滢)寻访张邋遢道人的新闻已遍传民间。永乐帝为掩盖劳师动众的真相,欺骗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琏等带领丁夫三十万人,大兴土木,在武当山营建武当宫观,耗资白银几百万两。从此以后,武当山的张三丰就成为人民传说中的时髦人物。到五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会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

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最早见于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一书。许禹生提倡武术,不遗余力。也练过杨式、陈氏太极拳,但疏于孜证。书中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盖臆说张三丰创太极拳,复臆测王宗岳为元末明初张三丰之弟子。自许书附会张三丰以后,其它太极拳书每多征引附益。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王宗岳为清初人,两人相去四百年。此说显系妄加牵连,不值一驳。

二、十二世纪宋徽宗时代(1101-1126)武当丹士张三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为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外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黎洲此铭系据高辰四撰王征南言行求为墓志铭,未考宋张三峰会武术之于史无据,“夜梦元帝授之拳法”之荒诞。清康熙十五年,黎洲子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内家拳写有《内家拳法》,则又持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宁波府志》采黄氏之说。迨入民国,张三峰或张三丰造拳之历史更为众说纷纭,但宋张三峰道士既已为内家拳所拉为祖师爷,而黄氏父子已明言张三峰所创者为内家拳,于是某些太极拳书遂放弃宋张三峰创太极拳之说,而以元末明初之武当张三丰道士为太极拳创造人。

三、八世纪中期的唐代徐宣平

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于唐代徐宣平,并以《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和《功用歌》等列为徐宣平的论著。单从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来判断,就可肯定它们绝非唐代文词。再参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中徐宣平事迹,仅记载徐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大诗人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因此,这种祖师爷越古越好的假托,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四、将清代乾隆年间人山右王宗岳,说成是内家拳家关中王宗。

王宗是明初内家拳家的传人,但他是关中(陕西)人。而王宗岳则是山西人。明明是张冠李戴,企图以次证明太极拳是内家拳,并在明初就在传习。又有人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自蒋发,而蒋发又得自王宗岳。此说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1832-1892)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祥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阳,公元1795年又在开封,以设馆教书为职业。此一时期,适为温县陈家沟陈长兴(1771-1853)上一代太极拳家鼎盛时期。温县与洛阳、开封,仅隔一黄河,因之适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极拳乃得于陈氏。蒋发为陈王庭好友武举李际遇的部将。际遇举兵反抗明皇朝逼粮纳税于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见景日昣的《说嵩》、《刘禋传》和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卷二,列传九"陈潜夫传")。后降清,被借故族诛,蒋发投奔陈王庭处为仆。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庭遗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蒋发(见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蒋发前于王宗岳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

《清史稿》有“王来咸(征南)传”,误以关中王宗为山右王宗岳,但关中王宗为陕西人,山右王宗岳为山西人。撰此传者显系采自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和陈微明先生(清史馆编修)《太极拳术》,两书中误以王宗岳为明代内家拳家王宗。清代遗老大多已无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古考据的精学派系)考据之学问,故有此误。于是后来有人便以《清史稿》“王来咸传”为根据,认为太极拳创始于明代。

五、将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总督诱捕的"练气粗劲,武艺高强,各处闻名,声气颇广"的南京人甘风池也当作内家拳家、南派太极拳家。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武术考据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战将,河南温县陈王庭所创造。 其论据是:

1、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吸收民间十六家拳法,未曾讲道太极拳。

2、温县陈王庭编造的太极拳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锤一路,采取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

3、《拳经三十二势》开头是“懒擦以”、“单鞭”两势。太极拳五路,长拳、炮锤共七套的开头也都是这两势。

4、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谱》在第九世祖陈王庭姓名旁注:“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术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见《陈氏家谱》第十二页,原谱现存北京)

5、陈王庭的《拳经总歌》歌辞吸取戚氏《拳经》歌辞内容精华。戚氏《拳经》有:“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而陈王庭拳经总歌有:“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披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经过对照不难看出,陈王庭在拳论方面是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陈王庭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6、 陈王庭《拳精总歌》开头两句:“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是太极拳推手的技术特点。明代后期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等武术著作中都没有这种特点。

7、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庭所创拳套和推手。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而演变成杨式,后来派生吴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得杨露禅陈氏老架之传,又得陈清萍陈氏小架之传,演变成武式,后来派生孙式。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传统太极拳套路。杨、吴、武、孙四式是直接或间接来自陈氏第一路太极拳,一脉相承,历历可数。

8、 戚继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7年,太极拳只能是晚出于戚氏《拳经》的拳种,并且是以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新创拳种。

当时唐豪的结论是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创造人为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

到六十年代,由于史料的续有发现,陈王庭创造太极拳的正确年代应为1644年明皇朝灭亡后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论证是:据《温县志》、《怀庆府志》、《平安县志》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陈王庭是温县的"乡兵守备",是一个官职不大的身先乡兵的武将,曾率乡兵随县长吴从诲击退攻城"土寇",为风雨飘摇的明皇朝立有战功。明亡后,陈王庭消极隐居,思想上受道家影响,他的遗词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据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陈王庭披坚执锐,正当壮年。明亡后,王庭隐居消极,思想上受道家影响,到“年老残喘”,还能够耕余“造拳”,“教下些子弟儿孙”,故可断定太极拳的编造是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

因为蔡志忠对少林寺有感情,在2014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蔡志忠便表示自己也许会在少林寺出家,等到他老了的时候,还会葬在少林寺。原本只是一句打趣的话,当时的记者也并没有当真,没想到多年之后,已经72岁的蔡志忠最终还是决定在少林寺出家了。

通过照片可以看到,身穿僧衣的蔡志忠跪立在垫子上双手合十,身边有一位穿着红黄僧衣的僧人手上拿着剃刀为他剃度。等到剃度万之后,蔡志忠便直接在垫子上跪拜。蔡志忠最后成为了少林寺的沙弥,法名释延一。

蔡志忠在15岁的时候,便开始想要成为职业画家了。现在的话,蔡志忠作为享誉世界的漫画家,想必自己年少时的梦想也已经实现了。虽然蔡志忠是个漫画家,但是在这些年来说,他都一直研读中国的古籍和佛书,甚至还由此诞生出了想要出家的打算。

不过,蔡志忠和少林寺之间的感情还是源于2004年。当时蔡志忠被少林寺邀请他来到嵩山。而当时的蔡志忠正在家里研究物理学,后来蔡志忠便来到少林寺参加第一届的少林论禅。在后来多年的时间里,只要少林寺有活动的话,蔡志忠都会来到少林寺参加活动,有时候还会在少林寺住上几天,因此,才和少林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对于蔡志忠老师来说,或许成为僧人出家之后,他的内心或许会得到平静,但是已经72岁的他,在这个年纪出家的话,想必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的。而且蔡志忠老师作为漫画大家,他的作品一直都深受读者的喜欢,虽然无法看到蔡志忠老师的作品了,但是出家或许对他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而蔡志忠老师,或许也是想要通过出家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

嵩山

嵩山是五岳之一。其主体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部,东临省会郑州,西接古都洛阳,北依黄河,南接水影。由海拔1440米的太师山和海拔1512米的少师山组成。它从东到西绵延60多公里。这个古老的名字是外国的,高松和崇高。五代以后称为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衡山、衡山并称为五岳。这里山峦起伏,山峰奇特。历史上根据山峰的位置、形状、外貌、名人遗物等分为太阳、少阳、岳明、玉竹、万岁、凤凰、悬壶、卧龙、玉井、青桐、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曼、太白、罗汉、白鹿等72座山峰。嵩山之巅,又称季峻峰,是嵩山的最高峰。据说在古代它是“天空中的季峻”。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嵩山还以星罗棋布的名胜、亭台楼阁而闻名。有著名的北魏宋岳寺塔、汉代嵩山三绝、元代观星塔、少林寺、中岳寺、惠山寺、法王寺塔、楚祖庵、嵩阳书院、刘备寺碑刻等。位于少林寺嵩山少石山北麓五如峰脚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唐贞观是在唐朝统治时期重建的。唐朝以后,僧尼在此习武,禅宗和少林寺名扬天下。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厅、千佛殿等。被毁的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已经修复。明代千佛殿有一幅著名的《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面积约300平方米。宝塔位于少林寺西面,少林寺是历代僧人的墓地,由唐代至清代的砖石砌成,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嵩山属于伏牛山系,史书中有很多关于伏羲、黄帝在伏牛山活动的记载。孟子曰:“禹顺子于阳城”;"伊虞舜的儿子从嵇山的阴影中走出来"尹姬是阳城,位于嵩山南麓。《妲己》说,“伯夷旧政以嵇山之阴,嵇山封国以利之”。今舜墓在嵩山马玉川,墓在嵩阳书院左侧,墓在嵇山顶。“尧舜之遗”、“尧舜之日”等词流传至今。《庄子》说,“尧让天下,逃嵇山,洗耳”。现在有《吊瓢崖》、《洗耳泉》。据说,当许由在山泉下给牛喝水时,大姚和他谈到了禅宗世界。许由听说后,立即把牛饮水瓢挂在悬崖上,用这水洗耳朵以示污言秽语,逃入深山。这件事嵩山脚下的孩子都知道。

据古籍《竹书年谱》、《世书》记载,舜十五年,禹被任命为嵩山主祭,舜禅成禹后,“禹居阳城”。历代史官都认为,阳城就是今天嵩山附近的阳城(今高塍镇西三十里)。夏朝从禹到桀,十七王十四王,历时432年。诸王皆迁阳城,但都在嵩山一带。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在嵩山广为流传。

据国内外地质学家调查,嵩山岩石发育良好。在地球发展史上,有五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俗称“五代同堂”。它的曝光度不错,虽然不是全球唯一,但也是数不胜数。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称,它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地质宝库。据地质学家考察,经过23亿年的松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亿至6亿年前的少林运动,地质史上的元古代结束,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进入。大约2亿年后,这里的地壳上升到海平面以上。由于其风化剥蚀作用,形成了松山地区的含煤地层。在2亿年前之后,中国的土地上又发生了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在松山地区南北推动,形成了今天的山地地貌。

看松山五代的地质,就像翻一部地质史。松山地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露头,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石图像——登封群“登封多岩”。

嵩山化石丰富,有海象化石、陆生大象化石、脊椎动物古生物化石等。这些化石是地质学和古生物进化的宝贵资料。嵩山奇特的地质结构使其拥有丰富的煤、铝、铁、麦饭石等矿产资源。

宋岳,群峰挺拔,雄伟壮观。“八景”“十二胜”由峰、谷、溪、瀑、泉、林等自然景物元素构成。这八个景点是:松门望月、轩辕早走、水影春耕、尹姬夏日、石崇饮酒、玉溪垂钓、少师青雪、芦芽瀑布。光启年间,唐代学者郑谷访钟繇时,曾为登封八景题诗:

月歌门中秋,轩辕早走雾中。

水影春耕田歌,夏避簸箕险。

你可以在石崇河边喝酒,在玉溪戏台上钓鱼。

室内少雨观清雪,瀑崖前墨波流。

除“八景”外,嵩山还有“十二景”,即:

龙潭穿珠江、琼江河,松阳洞风景幽。

少室夕阳红挂钱,御寨夕阳红藏家口。

石池高耸于云崖之上,石僧立于山头。

石笋使林翻滚,瀑布使群山咆哮。

山峰在天空中咆哮,猴子望着天空,希望解开诅咒。

熊山的雪有点壮观,俯瞰天地。

这些自然景观或气势磅礴,典雅诱人,或瀑布飞腾,山峦众多,色彩斑斓。嵩山树木葱郁,终年迎雪雨霜,生机勃勃。险峻的峰顶上,松林苍翠,山风吹来,呼啸而过,轻如流水,猛如波涛,魅力无穷。松山的秋景,房间少了,红叶多了,更加迷人。少室山陡峭险峻,奇峰怪石,处处异景。爬到山顶,四处看看。山青水绿,林中碧波荡漾,雪雾缥缈如仙景。凌霄峡、大仙峡、湘潭沟、行冰崖、水帘洞、回音塔自然而迷人。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有太师山,西有少师山,有太阳、少阳、明月、玉柱等72座山峰。

狮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部,是嵩山的东峰,海拔1440米。相传,王禹的第一任妻子涂山石就出生在这里,齐木庙就建在山脚下,故称“太师”(室:妻也。)。泰山三十六峰,山石青翠,峰壁环抱存耸,宛若一朵莲花。主峰“季峻峰”因《诗经·高松》中“天上的季峻”而得名。后来,清朝的高宗皇帝游览嵩山时,在这里写了诗并立了碑,所以它也被称为“渝北峰”。爬上陡峭的山峰俯瞰它。西有几间房,南有稷山牌坊,前有水影,北有黄河。登石远眺,脚下峰峦叠翠,岭谷凹凸不平,大有“他山皆在天之下显得矮子”的气势。峰峦之间的云雾瞬息万变,美不胜收。古代诗人陆寿曾说:“三十六峰如发髻,行人心旷神怡。白云彭彭突然关闭,一切都在虚无中。”讲述了嵩山的奇妙之美和游客心情的愉悦宁静。

太师山以东约10公里的少师山。相传夏的第二任妻子屠山石的妹妹就住在这里,山下建有庙以示纪念,故称山。韶山山高坡陡,还包含36座山峰。峰峦起伏,旌旗剑戟环绕,颇为壮观。主峰玉寨山海拔1512米。它是嵩山的最高峰,山北的五乳峰下有一座著名的少林寺。少室山山顶宽如村,有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记载,晋玄宗洪雁烈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作战时,玄宗被迫出京,退守少室山,并在山顶驻军,故称“御寨山”。余寨西村有个水缸,叫“小饮马池”。水量可以一万人吃。据说明朝末年的李基宇起义就驻扎在这里。

泰山和少室山,两座山峦重叠的高山,在黄河南岸绵延起伏。自古以来,它们就激起了许多诗人的想象,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于是,根据这些山峰的形状和样子,历代的诗人、僧侣、隐士、皇帝、王子。几乎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所以有72座山峰。在这些山峰的环绕下,甚至在峰顶之上,逐渐建造了无数的梵玉林宫和道观。

“嵩山天下第一”。嵩山是历代帝王、将军祭祀禅宗,文人墨客宴饮讲学,高僧、诗人、学者游历、著书讲学,或悟禅、隐居的地方。山上名胜古迹众多,居五岳之首,被誉为文物宝库。你可以在嵩山欣赏中国八千年的历史。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阳城都在这里有遗址。整座山有72座山峰,有许多山峰和寺庙。据说“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庙”。嵩山集儒、释、道于一身,古迹众多。其中有中国六绝:少林寺,禅宗祖庭;现存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宋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最古老的柏树——《汉风》中的“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藁城苑观星台。此外,太史山黄峰掩映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兴盛于唐宋。它是河南现存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松阳书院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宋代与睢阳、岳麓、白鹿洞书院并称四大书院。此外,还有苍翠幽静的法王庙、轩辕关、惠科断臂和李雪亭等。,都是中国人文风景的瑰宝。站在宋顶上,峰极陡,黄河绝;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蒿山坳日出,晨钟惊鸟,林中小溪潺潺,坡上绿草”。一首悠扬的《牧羊人之歌》依然让人心潮澎湃。少林寺的美景,早已被这首优美的歌曲历历在目。

嵩山被称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集儒、释、道于一身,古迹众多。其中有中国六绝:少林寺,禅宗祖庭;现存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宋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最古老的柏树——《汉风》中的“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藁城苑观星台。此外,太史山黄峰掩映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兴盛于唐宋。它是河南现存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松阳书院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宋代与睢阳、岳麓、白鹿洞书院并称四大书院。此外,还有苍翠幽静的法王庙、轩辕关、惠科断臂和李雪亭等。,都是中华人文的瑰宝。

哪里能有那么多禅宗的藏品,只有嵩山!!看着幽静而神秘的佛教胜地,感受那里的纯净和精致,可能会成为每个游客的美好愿望!

嵩山是佛教胜地,少林寺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去少林寺的路上(当然这条路线早上从洛阳出发,直奔登封),可以先去六个地方。观星台庭院幽静,周公观景,郭守敬观星,奠定了中国天文学的基础。台湾东墙日军炮击留下的弹坑,让我想起卢沟桥旁宛平古城同样的伤痕。岳中殿极为雄伟,绿树掩映,镇库铁人雄伟。两廊彩塑中,包拯、海瑞、关羽、岳飞都是有名的神仙班。在松阳书院,“将军”得意忘形,歪了身子,“二将军”义愤填膺地爆炸了。宋寺塔高大雄伟,法王庙的彩绘大气可怖。一切都给人留下了终生的印记!

中午可以去千年古刹少林寺。在路边,我下车看见一尊少林和尚的铜像,左拳对着右掌。往少林方向走,两边是数不清的旅游商店,都在卖少林特产——剑和戟!踏入举世闻名的少林寺,(说实话)首先我感觉它的建筑规模比我想象的要小很多。这座号称中国禅宗发源地的寺庙,一点也不宏伟,原因是历经沧桑。少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96年)。初唐时,秦王与王作战,少林寺13僧战功卓著,受到嘉奖。此后,武则天在嵩山封寺,少林寺日渐兴盛,殿阁五千余座,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名寺。在鼎盛时期,少林僧人的数量已经增长到2000多人。清朝以后,少林寺衰落,特别是民国十七年,军阀石友三炽烈寺毁了许多金碧辉煌的大殿,连《少林寺志》、《拳谱》、《藏经》等珍贵文物也化为灰烬。现在展示在游客面前的少林寺建筑,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修复的,只有一些烧不掉的碑刻还能找到古代的痕迹。这些碑文主要矗立在少林寺大门后的林荫道旁,其中珍贵的有唐太宗亲笔题写的《告少林寺主教》碑和宋代苏东坡题写的《颂观音》碑。逛完少林寺,很难见到一两个和尚。据说少林寺目前住的和尚只有几十个,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来少林寺练武,但他们不是在寺内,而是在寺外。

来少林一定要去塔林看

11月17日上午,嵩山少林寺在藏经阁为72岁的台湾漫画艺术大师蔡志忠举行剃度仪式,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为蔡志忠剃度,取名释延一。

上午9时,蔡志忠先生的剃度仪式在少林寺藏经阁举行,永信大和尚住持授受皈依,两序大众见证。咔、咔、咔,三剪下去,三绺青丝瞬息而落……而后,蔡志忠先生著衣僧袍,转身而为佛门沙弥释延一。

扩展资料

蔡志忠简介

今年72岁的蔡志忠,1948年生于台湾彰化,是海内外知名的漫画大家。他15 岁中途辍学后,只身到台北,跨出自己的独立人生,开启漫画创作生涯。1971年出任光启社电视美术指导,1977年白手起家,创立远东卡通公司。

1981年,另创龙卡通公司,此间拍摄了《 七彩卡通老夫子》、《 乌龙院》等卡通**,《 老夫子 》曾获金马奖最佳卡通**长片奖。1983年,开始在各报刊发表四格漫画作品,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日本的报章长期连载。1985年,他获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多年来,蔡志忠致力于研读中国古籍和佛书,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庄子说》、《老子说》、《列子说》等100多部经典漫画,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多种语种版本出版,销量超过了5000万册。

中国青年网—台湾72岁漫画大家蔡志忠“落发”少林寺成沙弥 法名释延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