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葛根的作用是什么?谁知道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请问葛根的作用是什么?谁知道吗?,第1张

葛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多系野生。前者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后者主产于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原植物生于山野路边或草丛中。喜温暖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夹沙土最宜生长。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功效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透疹、止泻、解酒。临床用名有葛根、煨葛根、葛粉。

入药部位

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

性味

味甘、辛,性凉。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主治

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本草纲目》:轻可去实,升麻、葛根之属。益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故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散郁火。

生葛根重解肌清热,煨葛根重升清止泻。

《本草经疏》:葛根禀天地清阳发生之气,其味甘平,其性升而无毒。入足阳明胃经。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生气升腾,故起阴气。甘者,土之冲气,春令少阳,应兼微寒,故解诸毒,及《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甘能和血而除热,故又主疗金疮止痛,及胁风痛也。

《药性解》:葛根,味甘,性平,无毒,入胃、大肠二经。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酒之奇毒,治往来之温疟,巴豆、百药毒。

按:葛根疗热解表,故入手足阳明。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使服以发之,恐引贼入家也。又表虚多汗者禁用。

《药鉴》:气平,味甘,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阳中之阴也。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酒之苛毒,治往来之温疟。能住头疼,善疏疮疹。入柴胡疗肌表,功为第一。同升麻通毛窍,效实无双。其汁寒凉,专理天行时疫,且止热毒吐衄。其粉甘冷,善解酒后烦热,更利二便燥结。花能醒酒不醉,壳能治痢实肠,诚阳明圣药也。痘疮不起者,予用之立起,何哉?盖因肌肉实,腠理密,不得通畅,故痘出不快耳。今得葛根一疗解,一疏通,此肌肉畅而腠理开,其痘立起矣。孕妇所忌。

《景岳全书》:味甘,气平寒。气轻于味,浮而微降,阳中微阴。用此者,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极妙。尤散郁火,疗头痛,治温疟往来,疮疹未透,解酒除烦,生津止渴,除胃中热狂,杀野葛、巴豆、毒箭、金疮等伤。但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

《本草思辨录》:葛根与瓜蒌根,《本经》皆主消渴。而葛根起阴气,瓜蒌根不言起阴气。张隐庵以瓜蒌蔓延,结实之时,根粉尽消,结实既成,根复成粉。又凡草木根荄,性必上行,遂谓瓜蒌根能起阴气不滋。邹氏亦韪之。愚窃以为不然,用葛根者皆知为升阳明之药,瓜蒌根无用之为升者。虽凡根皆寓有升意,而用根之药不尽属能升,且以粉消为升,则有粉方掘,正在升力已退之时。盖其所以主消渴者,为其性濡润而味苦寒,皮黄肉白,能劫肺胃之热,润肺胃之燥耳。别名天花瑞雪,亦正取寒润下降之意。葛根则异乎矣。味甘平,为阳明之正药。内色洁白,则以胃入肺。外色紫黑,则又由肺达太阳。味甘兼辛,则擅发散之长,层递而升,复横溢而散。升则升胃津以滋肺,散则散表邪以解肌。故瓜蒌根治身热,是以寒胜热;葛根治身热,是以辛散热。瓜蒌根止渴,是增益其所无;葛根止渴,是挹彼以注兹。用葛根而过,有竭胃汁之虞,胃阴下溜,亦能起阴气以止利也。

葛根汤以桂枝汤加麻黄,讵不足发太阳之邪,而犹必重用葛根者,盖麻桂二方之证,均无项背强几几,太阳病而至项背不柔,则风寒已化热烁液,将入阳明,麻桂皆燥药,未足专任,能入阳明起阴气,滑泽其骨节,而又能化肌表之热者,舍葛根奚属。此葛根所以为一方之冠也。

凡寒阻于经,欲化未化而有表热之证,葛根能外达而解之。若已化热入里,或其热不应外解,则葛根无能为役。奔豚汤、竹叶汤之用葛根,不得谓无表热应外解也。

现代药理研究

1 葛根有扩张冠脉血管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的作用。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可使冠脉扩张,血流量增加,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脉痉挛。葛根煎剂、醇浸剂、总黄酮、大豆甙和葛根素均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2 葛根有降压和减慢心率作用。葛根总黄酮、煎剂、醇浸膏、葛根及黄豆甙元对正常及高血压动物均有降压作用。葛根黄酮和葛根素均可明显减慢正常和心肌缺血狗的心率。

3 葛根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葛根黄酮、黄豆甙元和葛根乙醇提取物对乌头碱、氯化钡、氯化钙、氯仿、心得安和急性心肌缺血所致的心律失常均有明显对抗作用。

4 葛根有抗心绞痛作用。

5 葛根有β-受体阻断作用。葛根浸膏对具有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多种离体组织有显著的拮抗异丙上腺素效应的作用。

6 葛根有改善脑血循环作用。葛根总黄酮、葛根素可使动物脑血管阻力下降,脑血流量增加,脑局部微循环得以改善。

7 葛根有收缩或舒张平滑肌的作用。葛根中异黄酮可能是舒张平滑肌的解痉成分,而收缩成分可能是胆碱、乙酰胆碱和卡赛因R等物质。特别是大豆黄素具有乙酰胆碱作用。

8 葛根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葛根素能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人和动物的血小板聚集。9 葛根有抗癌作用。

10 葛根有抗氧化作用。

11 葛根有降血糖作用。葛根素能使试验性小鼠血糖降低,对抗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

12 葛根有提高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本品水煎剂能对抗东莨菪碱造成的小鼠记忆障碍,对

抗40%乙醇造成的小鼠记忆再障碍和小鼠记忆巩固障碍等。

13 葛根有解毒作用。

14 葛根有抑制酶活性作用。

15 葛根有抗缺氧、抗流感病毒感染、抗乙醇损害、保肝作用,还有降血脂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阳跷脉循行路径 5 阳蹻脉交会腧穴 6 阳蹻脉经脉病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蹻脉 1 拼音

yáng qiāo mài

2 英文参考

yang heel vesse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angqiao vesse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ang Heel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ang Heel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1][2]。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跷者足也,奇经涉及足者之名,阳者以其所行循阳经也,故阳跷者是谓循足诸阳经而行,即足太阳膀胱经之别脉也。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2]。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4 阳跷脉循行路径

阳蹻脉循行路径

阳蹻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3]。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2]。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阳蹻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4]。

《中医大辞典》:阳跷脉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本脉自足跟外侧的申脉穴起始,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经髋、胁,至肩膊外侧,沿颈上至口吻,到目内眦,与太阳、阴蹻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1]。

阳跷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1)足太阳膀胱经部分:阳跷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在外踝正下缘五分骨陷中之申脉穴,再往后下斜至足跟之仆参穴,由后脚跟仆参穴直上行,经昆仑穴(外踝后跟腱前凹陷处)、跗阳穴、飞阳穴,再转小腿背外后承山穴,循腿背上行经委中、殷门、承扶穴,再往上行与足少阳胆经交络。

(2)足少阳胆经部分:阳维脉再上行至腹胁软骨末端下八寸处,即髂骨侧与足少阳胆经之居髎穴相交。循腹外侧上行至肩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络。

(3)手阳明大肠经部分:至肩胛肩峰前下方(举臂时有凹陷处),与手阳明大肠经之肩腢穴相会。从肩腢穴上行,至肩端肩锁关节上方有凹陷处之巨骨穴。由肩胛处往后下行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会。

(4)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维脉部分:阳跷脉行至巨骨穴再翻滑过肩胛后,至大骨下肩胛岗下际凹陷处,与手足太阳、阳维等相会于臑俞穴。至此阳跷脉再循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上行至嘴吻处。

(5)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部分:阳跷脉由手太阳小肠经臑俞穴再络回肩峰手太阳小肠经之肩腢穴,络手阳明大肠经锁骨上窝中点上一寸许之天鼎、喉结正中旁三寸之扶突穴,络足阳明胃经上脸颊侧面及口吻旁四分之地仓穴。再上行至眼中线直下,平鼻翼下缘之巨髎穴,最后达眼下七分,即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之承泣穴。

(6)阴跷脉部分:阳跷脉行至此,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与阴跷,会合于眼内眦外一分处之睛明穴。

奇经阳跷脉经筋图

阳蹻脉

循行路线:

起于跟中

循外踝

从胁上行

循肩入缺盆

入颈上出入迎之前

属目内眦

上行下耳后

入风池穴而终

奇经阳跷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5 阳蹻脉交会腧穴

阳蹻脉交会腧穴有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膀胱经)、居髎(足少阳胆经)、臑俞(手太阳小肠经)、肩髃,巨骨(手阳明大肠经)、天髎(手少阳三焦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胃经)、睛明(足太阳膀胱经)[5]。

阳蹻腧穴总图

6 阳蹻脉经脉病

阳蹻脉主要病候为目痛从内眦始,不眠[5]。

阳蹻发病主要表现为运动系统疾病、神志病等。如筋肉屈伸运动障碍(伸肌紧张)、眼睑开合失常、失眠、惊痫、腰背疼痛、身体强直等[2]。

阳跷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失眠,目痛从内眦始等[1]。

《中医大辞典》·竹叶竹叶为中药名,出自出《名医别录》。来源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nigra(Lodd)Munrovarhenonis(Mitf)StapfexRendle等的叶。性味归经甘、淡,寒。入心、胃经。功能主治功在清热除烦,凉心止惊。主治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小儿惊痫,热淋、茎中涩痛。用法用量煎服:6~9g。运用竹之初生嫩叶卷而未放者,名竹卷心,又名竹心、竹针,具有清心除烦,消暑止渴功效,多用于暑热烦渴及温病神昏谵语等症。《辞典》·竹叶出处《别录》拼音名ZhúYè别名淡竹叶(《别录》)。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随时采鲜者入药。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竹茹"条。性状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毫米,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著;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性味甘淡,寒。①《别录》:"味辛平,大寒。"②《药性论》:"味甘,无毒。"③《履巉巖本草》:"苦,甘,微寒,无毒。"④《本草正》:"味甘淡,气平微凉。"归经入心、肺、胆、胃经。①《滇南本草》:"入肺。"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胃三经。"③《本草汇言》:"入手太阳经。"④《药品化义》:"入心、肺、肌三经。"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

详见百科词条:竹叶 [ 最后修订于2016/3/30 13:18:49 共168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轻可去实 1 拼音

qīng kě qù shí

2 注解

轻可去实 治疗学术语。指用轻清疏解的药物,可以解除外感表实证。《汤液本草》卷上:“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如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咳嗽,苔白,脉浮数之表实风热,可用葱豉桔梗汤以疏风清热。

古籍中的轻可去实 《退思集类方歌注》:[退思集类方歌注葛根汤类]葛根加半夏汤

枝汤加麻黄、倍葛根以去营实,小变麻、桂之法。)轻可去实因无汗,(徐之才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

《伤寒附翼》:[卷上]太阳方总论

治表里俱实者异矣。要知葛根秉性轻清,赋体浓重,轻可去实,重可镇动,浓可固里,一物而三美备。然惟表实里

《丁甘仁医案》:[卷一]风温案

倘能不生枝节,可望渐入坦途。前方既见效机,仍守轻可去实,去疾务尽之义,若早进滋阴,恐有留邪之弊,拙见

《伤寒证治准绳》:[卷八药性]风升生

足太阳经走手少阴经阳明经药发太阳少阴经汗〔垣〕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六*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

《证治准绳·伤寒》:[卷八药性]风升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