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式纸牌共有多少位梁山好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在老式纸牌共有多少位梁山好汉?,第1张

在老式纸牌共有108位梁山好汉,这种老实纸牌叫水浒纸牌。

水浒纸牌是山东省的传统工艺品。这种纸牌长六七公分,宽一至三公分,共一百二十张,与麻将类似,丙、条、万一至九点各四张,老千、红花子、黑瞎子各四张。

水堡纸牌与众不同的是,纸牌上面,绘有梁山英雄的图像,而图像的旁边,则标明当年官府捉拿梁山好汉所出的赏银数目。

扩展资料:

纸牌历史

印刷纸牌最初的目的是作为纪念品、观赏品和娱乐品,后来逐渐演变成赌具,利用纸牌展开各式各样的赌博。一部分人以赌博为业,赌场上经常发生吵嘴、打架的不良现象,时间久了,不少人输得倾家荡产、妻离人散、家破人亡。

由于以原因,曾在清代与民国时期,政府对水堡村制作纸牌业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击,限制、没收了工具并进行罚金。

一九五三年县区两级人叫政府采取了一次较大打击行为,没收了全部工具、原料、成品及半成品,用马车运走了好几马车,把重点户抓进了监狱判了刑,其它采取了罚款处理,从此水堡村的纸牌制作更冷落下来,没有人再敢制作纸牌。

参考资料:

-水浒纸牌

我们读《水浒传》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水浒‘’除了这是一个书名之外,整本书从开始到结束,再也没有出现过“水浒”这两个字了。我们都知道,书名囊括本书一切,读者一看书名就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比如什么英雄传,什么演义等等。据说《水浒传》在翻译成外文时,老外都不知水浒是什么意思。那么,“水浒”到底啥意思呢?其实,我们中国人写文章有一种惯用手法叫“用典”,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直白或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网友回答: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严肃的问题。《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家喻户晓。而“水浒”到底是什么意思?却不是谁都能很清楚的事情。中国人都无法做到人人了解其真正的含义,因此在国外学者把它翻译成外国文学时,住住常词不达意,无法真正表达《水浒传》的含义。据记载,西方文学届首个翻译《水浒传》的赛珍珠就将书名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中文意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猎豹的血。这种鬼翻译完全歪曲水浒本意,相距十万八千里,鲁迅狠狠批评了那位赛珍珠!对于水浒的正确翻译,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确实太难了。目前主流的翻译是“Outlaws of the Marsh”,意为:水泊中的不法之徒或者“Water Margin(水边)”。可以说,“水浒”在字面上的意思的确是“水边”,或“水的彼岸”。但这样翻译显然过于流于表面,不能很好表现水浒的特殊意义。而至于像众所周知的诸如“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先做强盗,后做士兵”之类译法,更是令中国“水迷”哭笑不得。只当他们开个玩笑而已。

网友回答:本人看水浒多年,也一直不完全理解“水浒”一词的确切含义。比较倾向于"水边”的说法。提主说不是这个意思。那我试着继续思考。经查阅,还有一个解释。浒——淮河溢出的小水。《尔雅》,郭璞注:“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关键字,溢出。和水浒的原意,王化之外,化外之地,不谋而合。《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小说。其主题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就是原本在王化之内的中下阶层人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上了梁山,做了强盗,不再接受朝廷的管辖。最终又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忠君爱国"等思想的感召下,接受招安,回归王化。所以,本人的理解,水浒本义是溢出的水,含义是王化之外的地方。

网友回答:关于“水浒”两个字的来历,很多人都提到了《诗经》,《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所谓水浒,本意当然就是指河边,水边的平地。但是如果深究诗经里面这几句古诗的含义,就会理解作者施耐庵改名字的用意。《诗经》里面写这一段,是介绍周国迁都的历史,在周朝还没有取代商朝的时候,只是一个西北很小的诸侯国,因为在原籍无法生存下去,古公亶父才率领周国的族人,迁徙到了水浒也就是水边的岐山,并且在这里定居,生存,发展,最后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存留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周朝。那么《水浒传》呢,据说《水浒传》最初的名字叫做《江湖豪客传》,施耐庵始终对这个名字不满意,后来作者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建议改名字叫《水浒传》,施耐庵对这个新名字非常满意。

网友回答:我这里有一个靠谱且权威的解释,但得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说起。《水浒传》故事主要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传说。《东都事略侯蒙传》中载有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条;《宋史徽宗本纪》中也有“淮南盗宋江”等字样;象《十朝纲要》、《九朝编年备要》、《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也闪现有宋江等人的身影。宋代说书伎艺兴盛,宋江等人的事迹就成为了说书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末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中就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此外,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也记录有当时流行的《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书篇目。原先,这些话本尚都是些各自独立的英雄故事。到了元朝初年出现的《大宋宣和遗事》,才把晁盖、吴加亮(吴用)等三十六人的故事做了一个串联,初步具有了《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后来的元朝杂剧才出现许许多多的水浒故事剧本。也就是说,《水浒传》并不出自同一个作者,而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水浒传》原先的格局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由一个个单个故事或单个人物传记连缀而成的。

网友回答:我觉得主要是水浒中的“浒”字比较少见,浒字面意思就是“水边”。如果用现代汉语直译的话,水浒传只能是“发生在水边的故事”。作者其实刚开始也是很矛盾的,因为《水浒传》的原名就是《江湖豪客传》,从字面上来说其实后面题目更能清楚表达出小说的内容。不过到最后,作者还是改成了《水浒传》,其实必定是有一些他自己的考虑在里面的。对于为什么书名为《水浒传》,通常来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根据《诗经》中的典故,水浒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不过是指水边发生的故事而已。二是金圣叹认为“水浒”的含义其实就是指宋江等人虽然很讲义气,但是他们都是不为天下所容,为官府所压迫,被逼上梁山,如同水边的弃物一样,是天下凶器,乱臣贼子。因为“王土之演则有水,又在水外则曰浒,远之也,远之也者,天下之凶物,天下之所共击也;天下之恶物,天下之所共弃也”。

其实为什么叫水浒的话,不是什么特别讲究的,水浒其实就是水边的意思。这本书的名字叫水浒传,意思就是说发生在水泊梁山上面的那些好汉相关的故事。所以不是什么特别特殊的名字。

水浒是那些梁山好汉所聚集的地方。他们这些人有的人是平民,有的人做一些小官,有的人做一做小生意。这些人本来毫无瓜葛,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但他们之间有的人是官逼民反,有的人是忍受不了官府的压制,有的人是意识到了社会的黑暗,自愿的参加进来。但无论怎么样,最终他们都集合到了一起,由108个统领带领着一大堆的,有志气的人们,组成了水泊梁山这个大的团体。

水浒传这个名字起的十分接地气。从名字你就可以发现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东西。这个名字虽然只有三个字,但是交代了这本书发生的主要地点,以及他的事物。主要是讲在水浒这个地方,那些好汉,所做的那些劫富济贫为民除害的事情。

水浒传作为我们中国的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我们历史的发展中,一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的人可能也许只把他理解为是一部打打杀杀的,没有一点文化色彩的小说。可能会觉得这本小说和红楼梦相比的话有点太low了,而且情节还比较血腥。但是我们也应该经常的去读它,慢慢的我们才能体会到水浒传中所记载的那些对我们生活有用的知识。

中国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四大经典小说,其中西游记三国演义的意思很好理解。标题和内容相辅相成。红楼梦有点混乱,但是如果你知道曹雪芹的原著就很容易理解了。整本书讲的都是女神在人间修补天空残存的灵石的经历。可以理解为主角贾宝玉本人,也可以理解为脖子上挂着的通灵宝玉。石头记更名为石头记出版。众所周知,红楼梦很大程度上映射了雍正时期的一些人和事,所以无法广泛出版和流传。隆帝时,看过这本书,觉得很好。如果你治疗它,把它交给皇帝,并在世界各地出版,它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声誉。

于是小沈阳命当时的著名学者高鹗让高鹗按照自己的意思修改石头记,续写最后40回,使结局不至于太悲凉,贾府不得不名利双收东山再起,命名为石头记。

结果乾隆看完真的放下了,从此红楼梦在全世界出版。

现在来说说红楼梦。大家都知道它讲的是“一百零八勇士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但为什么不叫水浒传或者梁山传,而叫水泊梁山呢?水浒传是什么意思?除了一个书名,书中没有提到水浒传。

所以水浒传很有名,但是水浒传的意思很难理解,以至于翻译成外文很难处理。

那么,水浒传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指中国人写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用典”,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文字,丰富含蓄地表达相关内容和思想。

水浒传是一个典故,来源于水浒传年的“古宗主,来朝引西水泊,下峡而去”。

这个故事讲的是周的祖先的父亲周。当时中国正处于商朝的鼎盛时期,“周”部落生活在黄土高原的西北边陲,那里不仅土地贫瘠,而且还有很多强悍的戎狄民族,所以周部落每天都生活在饥饿和危险之中。

到了商朝武定盛世,——年周部落诞生了一位杰出的领袖。他是轩辕黄帝的第十六孙,周祖侯姬的第十二孙。他是周部落发展史上承袭后稷、巩留的丰功伟绩,启发文王、盛世的关键人物。

周部落在父亲的带领下,历经艰辛,在岐山下迁徙到。这里不仅土地相对肥沃,而且基本上摆脱了戎狄的入侵。周部落开始在周元发展壮大,并最终建立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周朝。

是周人用来纪念和赞美其父对周部落发展所作贡献的一首诗。诗中的“水浒”一词指的是,后来被周部落用来生存和发展。所以后人将“水浒”一词引申为“出路”和“住的地方”。

知道了水浒传这个典故,看诗经大雅_,有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宋江、林冲、鲁等众多英雄人物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生活在正常的社会中,他们的人生出路被切断。梁山这个“八百里水上乐园”,成了这些英雄们唯一的出路和庇护所。当“一百零八将”成功聚首梁山后,接下来如何发展成为新的问题,于是在宋江的带领下寻找新的出路

但是,在那个社会背景下,能有新的出路吗?这就是作者施耐庵在寻找的东西。所以小说前半部分很好办,就是一群英雄在正常社会没有出路,被迫聚集在梁山。就像当年我父亲带领周部落迁徙到一样。

但是接下来呢?最终,以农耕为主的周部落取代了以商业为主的商部落,在华夏大地上大放异彩。

然而,梁山呢?能否取代大宋模式或者秦朝以来的朝代更替模式,开辟一片新天地?或者说,有没有好的办法调和理想忠义与现实的矛盾?

施耐庵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宋江。为了给梁山找到一条好的出路,施耐庵一直在努力。安排好座位后,高俅、诏安、廖、王庆等三十几个人继续进行了三十九次。梁山依然没有人员伤亡,但无法调和“理想的忠诚与势利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梁山找不到好的出路”。最后无奈之下只好承认“梁山无路可走”。征方腊的时候,十有八九让梁山好汉死了,以大悲剧结束了梁山的命运。

我们来讨论一下梁山可以走的各种路,以及结局。

首先,正如李悝jy所说,“杀了将军,坐了鸟的座位。让的弟弟当皇帝,让吴的弟弟当宰相。我们都将成为将军。”

这种出路可能是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的正道。但首先,让我们仔细看看。宋江在会见方腊时,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改朝换代,血流成河。我不想看着我们的兄弟一个个倒下。”

这说明宋江并不想造反,他的醉诗“若有朝一日追随凌,敢笑黄巢不为夫”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他极力拉拢传统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君子”卢俊义、忠良之后的朝廷重臣胡上梁山,都说明他有推翻大宋江山的思想和计划。但是,他没有朱元璋那么残忍。在忠诚的幌子下,他用兄弟们的鲜血铸造了自己的王位。

也可以说,宋江一直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亲、兄弟和百姓的安危。不然他早就可以把队伍拉出梁山,搞得天翻地覆了。到那时,即使他不能开进东京,兄弟们大多死伤,他也能像晚唐朱温那样做大官。可以说,施耐庵要刻画的宋江,是一个真正纯粹的理想主义忠孝仁义之人,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掘墓人。

所以,如果和方腊、天狐联手进入东京,推翻赵氏江山,可能并不难,伤亡也不会太重。但谁能保证不会出现楚汉之争,或者三国鼎立的局面呢?到那时,他的大多数兄弟也将在战场上洒满鲜血。

一山不容二虎。宋江和方腊之争是迟早的事。而中原之地大乱,契丹和西夏就会乘虚而入,夺取大宋江山。而且,如果宋江当了皇帝,原来的宋江也就死了。最重要的是,知道即使宋江造反成功,也只是多了一个朝代,而不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像周代商或者秦代周。

因此,找不到新的社会治理模式的施耐庵不能让梁山起义。

造反不行。然后,为国家开拓土地,统一自己,打造理想的世外桃源。这乍听起来不错,但仔细分析,还是不行。晁盖曾说:“我们兄弟在一起生活得很幸福,我们为家族的村庄打下了基础。吃个三五年就没问题了。”

但宋江问:“那三五十年后呢?”要知道,一个小小的梁山泊里,不仅住着100个勇士,还有很多家人和士兵。人这么多,性情各异,如果整天无所事事,谁能保证不会有摩擦和内讧?就算他们这一代人能以义为先,谦让忍让,和睦相处,谁又能保证他们的子孙后代不会争第一,不会自相残杀呢?

不可能有世外桃源。即使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也不是一个好的社会结构模式,所以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没有反叛,没有自己的统一,但小说总有结局,只好走“招安”之路。试着让新旧势力和平相处,看看有没有新的火花。

施耐庵选择了这个思路,于是梁山好汉掌权后,打了石虎,灭了王庆,征了大辽。他们每一个都是硬骨头,梁山好汉100单8个无一伤亡!这不是作者的理想。这是什么?

当然也有人说拉拢也可以,但是宋江着急了。比如先坐稳梁山,一个个杀,一个个杀。这样,既让兄弟们有事可做,又提高了梁山的名声。把蔡京、高俅等当权的奸臣都杀了之后,就很上镜的去驾驭权力。

但你不觉得这太异想天开了吗?虽然世界上只有一个蔡京和高俅,但他们人数众多,谁也杀不干净。更何况像蔡京、高俅这种人独特的推广方式,只会让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生气。三三五四这种社会结构土壤,注定了蔡京、高秋等人的依附和腾飞。

施耐庵自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没有把高俅一伙写死。他需要宋江与他们和解。

但这显然是徒劳的。所以,到了要征方腊的时候,施耐庵毫不犹豫的让梁山好汉们一个个死去,因为他已经知道三三五四梁山,注定没有退路了。水浒传注定是悲剧。——被预定坐上头把交椅后,这场悲剧就酝酿并扩大到了极致。

试想,如果梁山之上只有林冲和晁盖十余人,他们能有多少好的选择。但是,当我们真正成长起来,把幻想变成现实,举起“忠诚”的大旗,就没有出路了。无论走哪条路,都要铺上血和肉!

宋江在去滁州赴任的路上,问吴用的时候,也问自己:“我错了吗?”

没人能回答。因为,梁山,聚容易散难。无论如何,这将是一场真正的悲剧!

就这样,在吴踢凳子上吊的空荡回音中,梁山以一个大悲剧结束了自己的命运。

水浒传,一部让现实逐渐击碎理想的现实悲剧作品。

文 / 安安

一直以为,菏泽二字,是取自“菏山和雷泽”之意。

可是如今,菏山在哪里,雷泽又在哪里?是什么样的变迁,能够生生夷平一座山?

直到有天,漫无目的搜索时,才发现,菏泽,本身就是古泽的名字。

上古以九为尊,有九州,九道,亦有九泽。

九泽曰:大陆泽、雷夏泽、大野泽、孟渚泽、彭蠡泽(今鄱阳湖)、云梦泽(今洞庭湖)、菏泽、震泽(今太湖)、荥泽。

九泽之中 雷泽、大野泽、孟渚泽、菏泽 ,遗址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境内。

这话看的我有几分触目惊心。只是想想而今的菏泽,哪有半分曾经山水盎然的样子。

我总是如此向别人描述菏泽,“大平原”。

是的,大平原,一望无际,没有山,没有水,只有一条黄河流经的大平原。

可历史却告诉我,这里,曾经是一方水域丰饶、往来漕运繁荣的兵家必争之地。

千年。或人为或自然的地质变迁,江河改道,有关九泽的前世今生,又是个什么样子。

于是野生历史爱好者陷入深深的迷惑之中。

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篇文字。

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而又有传说,华胥履迹雷泽而生伏羲。舜渔于雷泽。他们都曾与这方水域息息相关。

相似的记载再次出现,却是在史记。只是,这次却换了主角。

《史记-周本纪》有云,“姜源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约期而生子。”生子便是后稷,后稷是周的始祖。

上古的传说,总是少不了这种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神话色彩,便牵强附会给先祖一个声名远动的天神父亲,多多少少体现了母系氏族式微,父系氏族正在萌芽的状态吧。

先秦上古时期,依山傍水水草肥美的中原是文明的起源。

雷泽,也曾在这些神话传说中享有神圣的地位。传说中,这是养育先民的生命之泽。

可是由于黄河的泛滥,雷泽不断淤浅和退缩。

及至北魏时期,这方生命大湖在史书中的记载是,“ 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余里 ”。

它的故事正逐渐走向结局。

宋。

黄河屡决,大水东注,灌淤雷泽。

至此,这方传说中居住了雷神的东方湖泊,终成历史。如果不是因缘际会,我怕是一直都以为,雷泽是个传说中的地方,它从未真实存在过。

那场灌淤了雷泽的黄河决堤。

在古书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决黄河,水往东注,为患曹、濮,淤雷泽、大野泽。

洪水主流先入雷泽,后入大野泽,雷泽、大野泽先后成了黄河的主河道,翻卷而来的泥沙逐渐将雷泽与大野泽淤为平地。

远古时以泰山为主体的鲁中山地,曾是一座海中岛屿。只因黄河携带的泥沙淤积,在泰山西南逐渐形成了一片广袤的平地旷野,因而才有了今天的鲁西南平原,使泰山与大陆相连。鲁人西出群山,见此连绵旷野,谓之大野。大野平原上的河流汇于东南洼地处,于是便有了大野泽。

左传中有个美丽的故事,叫做宋哀公“西狩获麟”。大野泽,就是这个故事的发生地。

成也黄河,败也黄河。大野泽的扩大和消亡,都和黄河有关。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6年),黄河决口于瓠子(今濮阳西南)。史记云,“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此次黄河决口长达二十余年,导致 大野泽湖底抬高,湖面扩大

及至两晋与燕秦之战,都曾 利用巨野泽引战舰自济入河 。《水经注·济水》记载:“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

更精确的记载在唐元和年间的《元和郡县图志》中:“大野泽,在县东五里。 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

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大野泽的最后辉煌。

唐以后大野泽西南部因受河水泥沙淤积抬高,湖区向北相对低洼处移动。

大野泽的后期,与另外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相关,便是 梁山泊

“滑州河决,侵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环梁山而合于汶,与南旺、蜀山湖相连,弥漫数百里。”著名的梁山泊就此形成。

其后百年间,黄河灌注梁山泊,其水面虽不断扩大,但湖底却迅速淤高。这一烟波浩渺、绵亘数百里的巨泊,最后成为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据点。

自金代开始,黄河南徙,梁山泊水源枯竭,大片滩地涸露,被分割成东平、蜀山、南旺、马场、马踏五湖。

但黄河北泛时仍灌注梁山泊,梁山泊迅速淤浅,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灌注梁山泊,又成为一片泽国,“河徙后,遂为平陆”。明代后期,黄河长期稳定由淮入海,梁山泊逐渐淤涸,蜀山、南旺、马场、马踏四湖大部淤积,成为仅供夏季蓄洪的平缓洼地。 至清康熙初年,湖泊已经全部被垦为农田。 曾经有八百里水面的梁山泊终于成为历史的陈迹,今天只有东平湖还多少保留了一些古代梁山泊的遗迹。

而大野泽也沉睡在古籍中,再不为人所知。

唯有现今菏泽市的巨野县,这个名字,似乎还能让人想起,曾有一方湖泊名唤大野。

倾晖速短炬,走海无停川。冀餐圆丘草,欲以还颓年。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烟。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鹰豪鲁草白,狐兔多肥鲜。邀遮相驰逐,遂出城东田。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归来献所获,炮炙宜霜天。出舞双美人,飘摇若云仙。留欢不知疲,清晓方来旋。

当李白的这首诗流传千年后,有个姑娘才知道诗里描写的景色是一方叫做孟渚的湖泊,而 孟渚泽为上古九泽之首,遗址在她的家乡。

可她的家乡,却再无孟渚泽。

孟渚泽的形成已不可考。只能从先秦零零星星的典籍、从上古断断续续的传说中,隐隐约约看到,孟渚也许形成于上古的洪水。

洪水的形成,最终在传说中归于“共工怒撞不周”,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直至大禹治水,才使滔天的洪水东流入海四方退去,也许,这才有了孟渚泽。

后来,我们只能从古书中窥得它当年的烟波浩渺。

孟渚泽在春秋属宋,彼时其蓄水量巨大,足够引灌整个国域的土地。宋人望洋兴叹,大抵指的就是孟渚吧。

《林辞-宋玉对楚王问中》,"鲲鱼发昆仑之墟,暴髻碣石,暮宿于孟渚”。

山海经中有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为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有学者论证,“鲁地在北,孟渚属鲁。夸父追日口渴,非孟渚一带的洪水不能解渴,于是他欲北饮大泽,可惜没有达到这地方就道渴而死了”,隔了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大泽究竟在什么地方已经没了太大的意义。我们只能知道, 孟渚泽,曾经很大很大,孟者,长也。

几百年的黄河淤积,孟渚泽在逐渐变小。《元和郡县志》记录,及至唐朝时孟渚泽方圆尚有 50里

宋以后,黄河决堤,河水改道,洪水淹没的不只是雷泽、大野泽,还有,孟渚。

如今,大抵只在菏泽单县浮龙湖畔依稀可见孟渚当年风光,可它却不是孟渚。

上古九泽,曾有菏泽。

菏泽之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在《禹贡》——豫州“导菏泽”;导川,“又东至于菏”,即此。

它西纳济水,通黄河;东出菏水,接泗水,再南通淮河、长江、东海;东北出济水入大野泽,又东北,经济南北,东流入海。北连雷泽,通濮水、羊里水、瓠子河;南纳黄沟枝流,通孟渚泽,是古代中原一带水上交通枢纽。

根据众多文献记载,古菏泽是一个东西长五、六十里,南北宽十几里的狭长水泽。

它本就不大,后来,淤浅的也很是彻底。

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五月,黄河大决滑州韩村,菏泽淤浅。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五月,“河决郓州王陵帚,浮钜野入淮、泗,水势悍激,侵迫州城。命使率诸州丁男二万人塞之”。这两次河决,基本淤塞了菏泽水源广济河,进一步淤浅菏泽、大野泽及二泽之间的济水,广济河运中断。漕运虽不成,然广济河却得到进一步疏通,菏泽之水尚存。

宋仁宗天圣年间,广济河曹州以下改道,菏泽水源断绝。从此,广济河漕运渐废,菏泽水域已完全淤浅,不能行舟。及至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州李固渡决黄河,水漫曹、濮,以阻金兵。黄河在菏泽市全境由北往南漫流达四十年之久,菏泽水面彻底淤平。

直到七百年后的2010年,菏泽闹市发掘出一艘元代古沉船。这艘古沉船保存之好、考古成果之丰,大大出乎专家预料。沉船出土元代瓷器数量之丰富、包含的窑口之多特别是出土梅瓶等青花瓷器,在全国亦属罕见。其中包括陶器、漆器、玉石、玛瑙、金饰、木尺等,而这些文物中甚至囊括了景德镇、龙泉窑、钧窑、磁州窑、哥窑等五六个瓷系。

古沉船斑驳,依稀可见当年菏泽漕运的繁荣。

我们很难想象,千年前,在这艘船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它因何而沉;我们更难想象,当年,往来的船只嘈杂,码头是怎样一幅热闹场景。

可是,世间却再无菏泽。它早已成了平整的土地,掩盖了当年的喧嚣和过往。

上古有记载。

菏泽境内有四泽十水一山。

菏泽、雷夏泽、大野泽、孟渚泽和济水、菏水、氾水、沮水、灉水、汳水、黄沟水、包水、黄沟枝水、瓠子河、菏山。

我的家乡也曾山环水绕。

可是黄河养育了这方土地,也改变了这方土地。千百年来或人为或自然的决堤与改道,生生夷平了菏山,淤浅了四泽。

及至宋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州渡决黄河,水漫曹、濮,以阻金兵。四泽至此再无踪迹。

雷泽、大野泽、孟渚泽、菏泽。

终究成了后人眼中陌生的字眼。

每每翻历史,每每看到菏泽的地名频频出现在先秦的典籍中,我总是会恍惚。

有关这些故事,有关这些人,甚至有关山河的悲欢,都在几千年的变换中究竟被掩盖了什么,被抹去了什么。

可历史太难想象。历史终不可复原。而过往,也终不见天日。

最后说一说史前的洪水。

我年幼时翻看各国神话,总是疑惑为什么各国先祖都会遇见一场洪水。你看中国有大禹治水,基督教有诺亚方舟,希腊有宙斯怒降洪水,印度有湿婆灭世,甚至是澳大利亚,也有洪水的传说也许远古的地球真的是洪灾泛滥,于是先民们把对洪水的恐惧一代代口耳相传,警惕后代。

我想起《魔戒》中的一句台词。

当历史成为传说,当传说成为神话。

明朝的建文帝。建文帝说接手的大明朝是一个十分强盛的国家,他手里有最强盛的兵力,有最贤明的大臣。爷爷朱元璋给他计划好了上位后的一切事情。但是,就算如此,明对叔叔朱棣的造反,建文帝却屡屡退让,一忍再忍,把一边倒的优势现实变成劣势,再变成颓势。最后被夺权,赶出南京城,下落不明。将朱元璋的安排全部打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