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有哪些类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纸有哪些类别,第1张

纸的类别

我国纸的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纸很多,早期的纸如絮纸,灞桥纸,居延纸,中 纸,罗布淖尔纸,旱滩坡纸,蔡侯纸等等,有的见于著录,有的是现代考古的实物发现。由于历史久远和当时生产的数量有限,这些纸已均无传世。这里介绍一些唐宋以后的名纸。

1、宣纸

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唐以前开始制造,开始以檀树皮为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数种原料制作。宣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搓折无损,利于书写绘画,墨韵层次清晰,有独特的渗透,润墨和一次吸附性能,落墨着色,能呈现出明显的书画虚实相同的独特风格,写字骨神兼备,作画墨韵生动。另外它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适合长期保存,有"千年年美纸","纸中之王"的美称。宣纸根据其加工不同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纸又叫生纸,生产后直接使用,吸水性,润墨性强,强用于泼墨画,写意画。笔触层次清晰,干,湿,浓,淡,变幻多端。熟宣纸,以生宣纸经过矾水浸制者叫做熟宣或矾宣。经过加矾,砑光,拖浆,填粉,深色,洒金,加蜡,施胶等工序而制成,作书画不易走墨晕染,适宜于画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写楷隶书。此纸久 后会漏矾脆裂。唐朝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纸都是熟宣纸。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写字或作画,墨色洇,散较缓,适用于书写小幅屏条,册页或用作兼工带写的绘画。 宣纸又按用皮料的不同比重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尺寸分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规格;按厚度分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四层几种。最薄型的宣纸是特制的,主要用于拓片,拷贝,印刷古籍,装帧印谱;品名有棉连,扎花,罗纹,龟背纹,蝉翼等。

2、薛涛笺

唐末五代名纸。是一种加工染色纸,因为由薛涛创制,所以得名。薛涛,唐长安人,幼年随父亲宦居四川,后父逝,沦落风尘成为乐妓。她善作诗填词,感当时纸幅太大,亲自指导工人改制小幅纸。因用薛涛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因而又称"浣花笺"。相传薛涛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这种纸色彩斑谰,精致玲珑,又称"松花笺"。后历代有仿制。

3、水纹纸

唐代名纸,又名"花帘纸"。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示除帘纹外的透亮的线纹或图案,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美。制法有二:一为在纸帘上用线编纹理或图案, 出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透亮而呈现于纸上;其二为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强子压在纸面上,犹如现在通用的证卷纸,货币纸的水印纹。明杨慎《丹铅总录》云:"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纹如水纹也。"

4、澄心堂纸

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有的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这种纸,特意用自己读书批阅奏章的处所--澄心常来贮藏,供宫中长期使用,所以称"澄心堂纸",后世视为艺术瑰宝。

5、谢公笺

这是一种经过加工的染色纸,为宋初谢景初(1019-1084)创制,因而得名。谢氏受薛涛造纸笺的启发,在益州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这种纸色彩艳丽新颖,雅致有趣,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 色,与薛涛笺齐名。

6、高丽纸

又名韩纸,高丽贡纸。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北宋陈 《负暄野录》云:"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

7、金粟笺纸

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佛教,全国印经之风盛行,为适应这种需要,当时歙州专门生产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的 经纸--硬黄纸,又名蜡黄经纸,或称金粟笺。金粟寺在浙江海盐金粟山下,因寺内抄经需纸特多,故纸名"金粟笺"。它的特点是质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 色美丽,寿命很长,虽历千年,犹如新制。

8、白鹿纸

古纸名。《至正直纪》:"世传白鹿纸乃虎山写 之纸也。有碧,黄,白三品,白者莹泽光净可爱,且坚韧胜江西之纸。赵松雪用以写字作画,阔幅而长者称白 ,后以白 不雅,更名白鹿。"

9、玉版纸

古代名纸。一种洁白坚致的精良笺纸。宋黄庭坚《豫章集,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古田小笺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元费著《蜀笺谱》:"今天下皆以木肤为纸,而蜀中乃尽用蔡伦法,笺纸有玉版,有贡余,有经屑,有表光。"《绍兴府志》:"玉版纸莹润如玉。"

欲知更多相关内容:

纸的历史 纸的保护 纸的鉴赏和使用

  这个好像没有啊,我是找不到!!

  下面是目前世界上最贵的纸:

  “手握金鹿送来的竹笔,沐浴着蓝鸟带来的灵感,面对粗糙的树皮,用刚萌芽的智慧,观察星圆曲之势,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宇。”

  这是纳西东巴始祖丁巴什罗造字的记载。其中"粗糙的树皮"就是书写现存20000多册东巴经书的东巴纸。虽然时光飞逝,但几百年来,书写在东巴纸上的东巴象形文至今颜色如新,依然鲜艳。可以说,东巴纸是今天中国仍然继续使用的最古老的纸张之一。曾经有国外收藏家在深圳以2万美金购一张东巴纸,引起广泛关注。

  东巴纸的原料取自构树皮,即楮树。《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曰:“北京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均藏有纳西族在明、清明所造的纸写本。这种纸厚重而坚韧,无帘纹,原料是树皮纤维……经哑光后,可以双面书写。”这种造纸法为东巴家传,目前只在丽江县大具乡、中甸县三坝纳西族村落中部分东巴及其后代中流传。

  东巴纸是古时东巴专用,用以书写东巴文字的纸张。其工艺纯属手工作坊,只有出自此作坊的东巴文字,才是原汁原味,富于魅力的。东巴纸由和圣文老师的祖先在300年前发明自制的,失传10多年后,又由和老师重新恢复了东巴纸的生产,并在传统基础上发展了书画纸、装裱、高档名片、压花书签、压草封活面藏经纸等系列,它工艺精美的质地、防虫驻的特点,深受国内外用户好评。

  宣纸是一种中外闻名的名贵纸张。由于这种纸的出产地在安徽的宣城附近,所以被人们称为“宣纸”。宣纸的生产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种纸洁白、细密、均匀、柔软,最能表现出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特点。由于宣纸不容易破碎、变色,所以,很多中国古代的字画经过了几百年、上千年,仍然保存得完好无缺。

  宣纸的种类

  产于中国安徽泾县境内的丘陵山区(泾县古时属于宣州府,现属于宣州市管辖,因此称为宣纸(XuanPaper)。

  宣纸的种类

  宣纸的品质纯白细密,柔软均匀,棉韧而坚,光而不滑,透而弥光,色泽不变,而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损,耐老化,防虫防蛀,故有“千年寿纸“的美称。

  第一,根据配料的比例,可分为绵料、净皮、特净皮三大类。

  绵料:青檀皮约占30%;稻草约占70%。

  净皮:青檀皮约占60%;稻草约占40%。

  特净皮:青檀皮约占80%以上;稻草约占20%以下。

  第二,根据纸的组合张数,可分为单宣、夹宣等。

  单宣:单层宣纸,比较薄。

  夹宣:把原漂单层的2张或2张以上的宣纸合并为1张称为夹宣。2张合并称双夹宣,3张合并称为三夹宣。夹宣比较厚。

  第三,根据每张纸的尺寸大小,可分为四尺宣、五尺宣、八尺宣、丈二宣、丈六宣、札花宣等,尺寸越大制作越难,多用于政府发榜或创作大型书画。

  第四,根据加工处理的程度,可分为生宣、熟宣。

  生宣:直接从纸槽中抄出来并烘干,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原纸。生宣具有渗墨吸水等特点,非常适合创作写意画和行草书体。

  熟宣:在生宣上刷一层矾水和拖骨胶,称熟宣。熟宣又称矾宣,渗墨和吸水性能不如生宣。

  第五,熟宣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又可分为许多种。

  虎皮宣:又称 "虎皮笺",以前称 "金栗笺",是将宣纸加工染成**班纹。

  冷金笺:在纸上装饰金银片或金银粉。

  云母笺:在纸上洒云母粉。

  蝉翼笺:极薄的宣纸笺。

  玉版宣:用淀粉将两层以上的宣纸托表而成,纸质较厚。

  -------------------------------------

  -------------------------------------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书画艺术所用纸以安徽宣城所产最佳,故称“宣纸”。因加工手段的不同,有生熟之分,生宣纸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熟宣纸吸水性弱,多用于工笔画。

  宣纸---原产地为中国安徽省泾县境内的丘陵山区(泾县古时属于宣州府,现属于宣州市管辖,因此称为"宣纸")。宣纸--品质纯白细密,柔软均匀,棉韧而坚,光而不滑,透而弥光,色泽不变,而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损,耐老化,防虫防蛀,故有"千年寿纸"的美称。

  宣纸的种类众多,按选料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按厚度可分:单宣、夹宣、二层夹、三层夹等;按纸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

  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纸是用矾水加工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遇水不化开,但和其它纸张的效果也不一样;可作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于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生宣纸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特点是吸水性和渗水性强,遇水即化开,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能收到水晕墨章、浑厚化滋的艺术效果,多用于写意山水画。熟宣用画容易掌握,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渗透迅速,不易掌握。故画山水一般喜欢用半生半熟宣纸。半生熟宣纸遇水慢慢化开,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透,皴、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丰富的笔情墨趣。

  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珍爱喜用宣纸。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产生出特殊丰满的艺术效果。

  宣纸的种类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

  蜀牋: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杆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

  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宣纸的种类很多,名称各异,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也有不同。

  2宣纸的用途和选择

  特种净皮:宣纸中的精品,纸寿千年,书画均好,适宜制作册页;

  净皮单宣:宜书宜画,手感绵软一些;

  棉料单宣:适用一般的绘画和书法;

  绵连:纸薄,常常用于托画芯;

  绵料夹宣:常用于书法,二、三层夹宣用于裱褙,册页;

  龟纹宣、罗纹宣:制作拓片;

  玉版宣:一般用作书法。

  矾宣(熟宣):有冰雪宣,云母笺,蝉翼宣等,用于工笔画和蝇头小楷,取其不洇。

  一、涂布纸-於原纸表面经涂料涂布乾燥后压光之涂布加工纸,其等级可分为下列几类:

  (1) 超级铜版纸(A0):经二~三次涂布之最高级铜版纸,总涂布量每面在25g/m2以上,光泽度达80度以上,纸面极为细致平滑,印纹非常清晰、亮丽,适用於高级画册、高单价产品行型录,重要文件等品 质要求极高之印刷品。

  (2) 特级铜版纸(A1):依日本造纸业一般分类标准,每面涂布量约20g/m2之高级铜版纸,纸面平滑细致,具优越印刷适性,如本公司生产之高白特级铜版纸,晶钻特级铜版纸。

  (3) 铜版纸(A2):分为单面及双面涂布之铜版纸,依日本纸业分类标准其每面涂布量约10g/m2以上,为目前文化出版、广告设计、印刷装订及工商业界最常使用纸种之一。如本公司生产之单面及双面铜版纸。

  (4) 轻量涂布纸(A3):依日本纸业分类标准,每面涂布量约7-10g/m2之涂布纸,如本公司生产之轻涂纸及米色轻涂纸。

  (5) 钝面铜版纸:采粉面涂布压光之铜版纸,光泽度约在20~40,具有高印刷光泽,如本公司出产之特级雪面铜版纸。

  (6) 雪面铜版纸:光泽度在20度以下之粉面涂布压光铜版纸,纸质细柔、不反光不伤视力。

  (7) 微涂纸:经颜料涂布及压光,改善纸面均匀性及提高平滑度,并提高纸张托墨性。

  (8) 划刊纸:直接於纸机上涂布加工之印书用纸,适用於彩色、套色、单色印刷品使用,如本公司生产之划刊纸与米色划刊纸。

  (9) 杂志纸:轻涂布压光之印书纸类,是目前杂志最常使用的纸种,如本公司生产之高级杂志纸、雪面杂志纸。

  二、道林纸-以化学浆抄造而成之印刷书写用纸,是目前文化出版、印刷装订最常用纸种之一,如本公司生产之道林纸,其添加染料呈现不同纸色, 如蓝白道林纸及米色道林纸。

  三、模造纸-以化学浆及部份机械浆抄造而成之印刷书写用纸,纸质较道林纸稍差,色泽略黄、轫性佳、拉力强且价格便宜,使用相当普遍。

  四、淋膜纸-属道林纸类,韧性强、表面较粗糙,以增强淋膜之渗入及附著力具有防水及防潮的作用,本公司亦生产淋膜纸及**淋膜纸。

  五、印书纸-专供印刷书册之模造纸类,因考虑保眼问题,纸张多带浅米**,特性与一般模造纸大致相同。

  六、图画纸-纸色微带乳白、不伤眼力、轫性强、耐擦拭、不起毛、有强吸水及显色力。

  七、证卷纸-强轫耐折可供有价证卷及高级文件、信函之高级书写用纸。

  八、招贴纸-薄磅单光纸,适用於招贴、标语、日历、十行纸之用纸。

  九、打字纸-打字及复写用之高级薄页纸张、适合报表、传票及信纸用。

  十、圣经纸-含有大量二氧化钛填料,纸质轻、不透明度高、专供印制圣经、字典或航空快报用。

  十一、邮封纸-文书复写及邮票包装用之单面光亮纸,纸质极为强轫,单面具有强烈光泽。

  十二、香烟纸-含有大量碳酸钙填料,使纸张燃烧时因碳酸钙分解出二氧化碳而具缓冲作用,不致燃烧过速。

  十三、格拉辛纸-经高度打浆后以强压压光机处理过之纸张,用在包装、相簿、集邮册等隔页。

  十四、新闻纸-主要原料为磨木浆,白度要求在55%GE以上,并需有适当之透油度。

  返回

  ◎家庭用纸 -一般系指消费性的清洁用薄纸而言,其包括有:面纸、餐巾纸、浴厕用纸、厨房纸巾等。

  一、面纸-化妆及清洁用之薄纸,其原料多为漂白化学纸浆及螺萦纸浆,而加工成皱纹状其特性为不易撕裂、富柔软性、不易起毛、具耐湿性,且不可含有可迁移性萤光剂。

  二、餐巾纸-用餐时代替餐巾所用之纸张,一般为100%原生化学纸浆或掺用部份原生机械木浆,同样不得含有可转移性之萤光剂。

  三、厨房纸巾-使用漂白化学纸浆添加湿强剂制成有皱纹之纸张,供替代手巾於厨房擦拭用。

  四、卫生纸-具适度柔软性,容易吸水之厕所用纸,产品依表面状态可分为皱纹卫生纸、花纹卫生纸,而依构造形状可分为卷筒型(包括单层与双层)及平板型(包括折叠及连续抽取式),所谓卷筒即每隔一定之距离打一排与卷轴轴向平行之小孔,以便纸张轻易地从纸卷上撕下。

  五、卫生棉-一般由披覆体、吸收体及防漏体所构成。其质地要求柔软且为中性、无污点、杂质及纸浆硬块,其外观应无脱落、断裂及破孔等现象。

  目前正隆公司生产"春风系列"家庭用纸产品、产品如下: 抽取式面纸、袖珍包面纸、平板卫生纸、卷筒卫生纸、抽取式纸巾及厨 房纸巾、擦手巾等产品。

  返回

  ◎工业用纸

  一、牛皮裱面纸板(Liner board)-牛皮纸板系专做瓦楞纸板之非瓦楞层纸张之用,其表面常用未漂硫酸盐木浆制成,中底层则可掺用废纸纸浆。如本公司生产之牛皮纸板,其具有较高之破裂强度、环压强度和较佳之印刷适性及外观等。

  二、瓦楞芯纸(corrugating medium)-瓦楞芯纸系使用半化学纸浆制成之原纸,用以制成瓦楞纸板之瓦楞层为目的,如本公司有大园厂、后里厂两厂生产瓦楞芯纸,其产品环压强度高、成楞性、著糊贴合性佳。

  三、包装纸(Wrapping paper)-包装纸泛指用作包装之纸类,如水泥袋纸、夹层柏油纸、铝薄褙纸、袋用牛皮纸等。

  四、涂布白纸板(Coated white board)-涂布白纸板系指单面或双面均用漂白纸浆并经涂布处理,中层用废纸浆或其他纸浆制成之纸板,如本公司后里厂生产单面涂布白纸板,其品质印刷适性佳、白度、光泽度、层间强度、摺盒性高。

  五、非涂布白纸板(White board)-单面或双面均用漂白纸浆未经涂布处理,中层用废纸浆制成之纸板。

  六、灰纸板(Chip board)-灰纸板系用废纸为原料,通常经圆网机所抄成之纸板,如本公司新竹厂生产之灰纸板。

  七、油毛毡原纸(Base paper for asphalt roofing)-油毛毡原纸乃专供浸渍柏油后制成油毛毡之原纸,以木浆废纸、破布、羊毛等原料制成质地疏松柔软而仍具适当强度之原纸。

  返回

  资讯用纸:

  一、非碳复写纸(No Carbon Required paper) 纸张的一面涂布微胶囊(CB),囊内含有色素,另一面涂布显色剂 (CF面) ,使用时须 CB面与CF面相对应,当纸张受压时,CB面之微胶囊破裂,色素逸出并与CF面之显色剂反应而发色,利用此原理而达到复制效果。一般NCR可分为上用纸、中用纸、下用纸三种,可依复制要求张数的多寡而调配组成。

  二、感热纸(Thermal paper) 纸张表面涂上含有色料之涂料,此色料经由加热产生化学反应而显色,可使用移动式之热头而在加热之区域显色,传真机即利用此原理并搭配感热纸而达到传真显相之功。

  三、喷墨印刷用纸(Ink Jet Printing Paper) 墨水经由喷头直接喷在纸面而显相,为达到直径小、边缘整齐、密集度高的特点,纸张须具有细致多孔性的结构。而在多色喷墨时,为减小毛边、混差及透印现象,必须严谨地控制纸张表面的吸水性及斥水性。

  四、影印纸(Plain Paper Copy,简称ppc) 影印机所用之纸张,为使影印作业顺利,纸张需具有尺寸安定、抗静电、碳墨定著良好之特性。

  五、偶(重)氮感光纸(Diazo Paper) 将原纸涂布偶(重)氮感光液而做成之正片感光纸,为求感光效果均匀细致,涂布原纸必须交织均匀、不含杂质、低pH、上胶度高及纸面均匀细致。

  六、静电记录纸(Electrotatic Recording Paper) 纸面涂有导电层、绝缘层涂料,而可以接受从针状电极放出之电压在纸面上破坏绝缘曾而与导电层形成静电潜像,使显像剂加入时能附著在图案上,然后热融固定在纸面上产生明晰之图案。

  七、光学阅读纸(Optical Character & Mark Reader Paper) 应用於光学阅读机上之印刷用纸,用於阅读文字,数字者称 QCR,阅读特殊记号者称 OMR,因为是利用光学之吸收或反射来阅读,为避免误读,对纸张之清洁度、平滑性、耐磨擦性、尺寸安定性,带电防止性要求高。

  八、磁气记录纸(Magentic Ink Character Reading paper ,MICR用纸) 纸张表面涂布强磁性之微粒粉末,而能用磁性油墨印刷出可由电脑辨认之图样之纸张,主要用於有价票卷,如证券、乘车票、通行证等。

  新闻纸

  俗称白报纸,其特点是松软多孔,有一定的机构强度,吸收性好,能使油墨在很短时间内渗透固著,折叠时不会粘脏,用於在高速轮转机上印刷报纸,期刊及一般书籍。新闻纸的定量为51克/平方米,卷筒新闻纸的宽度有1572毫米、1562毫米、787毫米、781毫米四种;平版纸幅面尺寸为787毫米w1092毫米。新闻纸印刷适应性,不透明,但白度较低,表面平滑度不同,印刷时应使用较粗网目,日光后容易变黄发脆,不宜长期保存。

  箱纸板

  又名麻纸板,是比较坚固的纸箱使用的纸板,广泛用於装运书籍、百货用品、收音机、电视机、机器零件及食品等。定量为200克/平方米,310克/平方米,420克/平方米和530克/平方米。表面平整机械强度好。

  铜板纸

  又名涂料纸,是在原纸上涂布一层由碳酸钙或白陶土等 与粘合剂配成的白色涂料,烘干后压光制成的高级印刷用纸。由於细腻洁白,平滑度和光泽度高,又具有适度的吸油性,适合於铜板印刷或胶印,印制彩色或单色的画报、、挂历、地图和书刊,也是包装印刷用纸。它分单面涂布和双面涂布两种,两种中又分特号、1号、2号、3号,定量为80克/平方米至250克/平方米。铜板纸要求有较高的涂层强度,不掉粉,能适合60线/厘米以上细网目印刷。

  胶版纸

  旧称"道林纸",是供胶印机使用的书刊用纸。适於印制单色或多色的书刊封面、正文、插页、画报、地图、宣传画、彩色商标和各种包装品。胶版印刷纸分为特号、1号和2号,定量从70克/平方米至150克/平方米。纸浆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印性能。胶版印刷是比较高级的书刊印刷纸,对比度、伸缩率和表面强度有较高的要求,酸碱性也应接近中性或呈弱碱性,以免影响印刷用的纸张,定量为40克/平方米至80克/平方米。近年来又试制成功了低定量的胶印新闻纸和胶印书刊纸,供胶印纸和书刊使用。

  凸版纸

  一种适於凸版印刷机印刷各种书籍、文体用品和杂志正文的纸张。定量为52克/平方米和60/平方米,有卷筒纸和平板纸两种,平滑度30米,不透明度不小於88%。凸版印刷纸是广泛使用的书刊纸,比新闻纸平滑度稍高,保存期较长,但是容易出现掉毛掉粉,不适於用胶版印刷方法印刷书刊。这种纸写字容易洇。

  草纸板

  又名黄纸板或马粪纸,是**的包装用纸板。它主要用於商品的包装,制纸盒和书箱帐册的封面衬裏。定量为200克/平方米至860克/平方米。常用的是8号420克、10号530克、12号640克。草纸板要求质量紧密结实,纸面平整,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韧性。

  白纸板

  又名马尼拉纸,是白色的比较高级的包装纸板。它用於印帽儿童教育和文具用品、化妆品、药品的商标。定量为200克/平方米至400克/平方米。薄厚一致,不起毛、不掉粉、有韧性、折叠是不易断裂。

  装订纸板

  书箱装贞的重要材料,有白纸板、黄纸板箱纸板等,主要用於制作精装书壳和封套。以纸板为骨架的精装书壳,具有坚固、美观、有利於长期保存的优点。

  钙朔纸

  外观上於纸张很接近,能耐水浸、不吸湿、不易燃烧,具有较高的耐破度和抗撕裂度,生产成本低。它在160度强力捏和压延而成,厚度与卡版纸相近,也可以制成较厚的纸板,对油墨有一定的渗透吸收能力,能印出清晰的图画和文字。可用於印刷书卡、证券、标签和彩色印刷品,也可用制作瓦楞纸板箱,装运需防潮、耐油的食品和货物。

  牛皮纸

  是坚韧耐水的包装用纸,呈棕**,用途很广,常用於制作纸袋、信封、唱片套、卷宗和砂纸等。定量范围为40克/平方米至120克/平方米,有卷筒纸和平板纸中、又有单面光、双面光和带条纹的区别。主要的质量要求是柔韧结实,耐破度高,能承受较大拉力和压力不破裂。

  玻璃纸

  又名透明纸,是象玻璃一样透明的高级包装和装饰用纸。它用於包裹粮果、食品、衬衫、卷烟、化装品以及其他商品。定量为30克/平方米。除透明无色外还有金黄、桃红、翠绿等多种颜色。玻璃纸具有不透气、油和水,柔软强韧,无色透明并有光泽,密封后可以防潮、防锈,但稍有裂口就裂。由於它纵向强度较大,可以造成纸绳。废玻璃纸不能回收利用。

  邮封纸

  是一种极薄的单面光书写类纸张,定量仅为20克/平方米,原来主要用於邮票衬纸和保价信件的封口用纸。现在则多用於化妆品,水果和食品的包装和卷烟衬裏。印刷并上蜡后可做糖果包装纸,也可以代替打字纸和拷贝纸印刷单据、传票或多页复写纸。质量要求薄而强韧,透明度好,搞张力大,透气度小。

  中国书画用纸

  是供用毛笔书写和作画用的纸张,有元书纸、宣纸、毛边纸等。元书纸是以竹材、树皮、破布、旧麻和稻草等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浸泡、蒸煮、自然漂白、磨碎制成纸浆,在用人工在竹帘上抄造成纸张,压干后贴在火墙上烘干,制成的纸颜色洁白(或微黄),均匀柔软,易於吸墨,经久不变。宣纸是檀树树皮和少量的稻草浆为原料经过精工细作制成的书画用纸,生宣纸适宜於写意画和书法,由它加工制成的熟宣纸适宜於工笔画色白柔韧,经久不变,不易虫蛀。因原产於安徽宣城地区而闻名。毛边纸是用嫩竹为原料制成的毛笔书写用纸,色泽浅黄,连史纸颜色洁白,两者均以竹帘抄造,用於印刷古籍、碑帖、信笺和扇面等产品。

  有光纸

  是供书写,办公和宣传标语用的单面光纸张。也可以用於裱糊纸盒,包装商品,印刷日历,信笺和发票等,用途广泛,是一种常用的薄纸。过去曾称之为办公纸或雪莲纸。分特号、1号和2号三种,定量从18克/平方米至40克/平方米。质量要求厚薄均匀,纸面平整,轻度施胶便於书写,有一定抗水性,有色有光纸又称标语纸,主要用於书写标语!

  打字纸

  是供打字和复写用的薄型纸张,目前也用来印刷单据、票证或信笺。分特号、1号和2号三个等级,定量为24克/平方米至30克/平方米,常用的是28克/平方米。它要求纸张厚度不超过005毫米,厚薄一致,能一次打字,复写多页,纸质强韧平整,书写时不洇水有色打字纸是印刷多联传票或票证使用的。

  书写纸

  是一种消费量很大的文化用纸,适用於表格、练习蒲、帐蒲、记录本等,供书写用,分特号、1号、2号、3号和4号五个等级,定量为45克/平方米至80克/平方米。

  质量要求:色泽洁白致、两面平滑、质地紧密、书写时不洇水。

  凹版纸

  用於印刷各种彩色印刷品、期刊、连环画、画册、邮票和有价证券的纸张。其规格和尺寸基本上与新闻纸、凸版纸和胶版纸相同,也分卷筒纸与平板纸两种。凹版纸印刷要求有较高的平滑度和夺缩性,纸张白度应较高,有较好的平滑度和柔软性。

  铸涂纸

  又名玻璃粉纸,是一种表面特别光滑的高级涂布印刷纸。它是在原纸上经过二次或一次厚涂布量(单面20至39克)的涂布,在涂料处於潮湿状态时,涂布面紧贴在高度抛光的镀铬烘缸上加热烘干,速度约100米或低一些即可得到,光泽度为85左右,不须进行压光。将涂布纸用花纹辊进行压花处理,可以制成布纸或鸡皮纸。铸涂纸主要印刷封面、插页和高级纸盒,布纹纸和鸡皮纸则多用於印刷挂历和名片等。

  哑粉纸

  正式名称为无光铜板纸, 在日光下观察,与铜板纸相比,不太反光。用它印刷的图案,虽没有铜板纸色彩鲜艳,但图案比铜板纸更细腻,更高档

蔡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古代各国人民曾想尽办法,利用石头、砖头、树叶、树皮、蜡板、铜、铅、麻布和兽皮、羊皮等等,文字记录下来。

在我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一笔一划地刻到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人们又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牍)和竹片(又称简)来书写文章;以后,还用以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的办法。东汉时期,随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竹简、缣帛越来越不适应书写的需要。为了制造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悦跃的进步。公元 105 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公元 121 年,东汉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牵扯到蔡伦,汉安帝刘祜命令他投案。蔡伦耻于受审,即洗浴全身,换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后服毒自尽。

公元 8 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这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 1000 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造纸原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原料。

蔡伦对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今天,我们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纸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对纸的使用将会延续到何年,更是难以预测。因此,蔡伦(还有四大发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发明者毕升)理应在为中国和人类历史进程带来巨大影响的人物名单里占据首席或近乎于首席的位置。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而著称于世,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书写材料,使文字有了新的承载体,结束了先祖在石壁、兽甲骨、竹木简和帛上书写的历史。同时,纸也是文房四宝之一。

古书有东汉蔡伦造纸之说,这一说法至今尚有争论。从目前的出土文物及资料来看,在西汉墓葬中已发掘远古的纸张。当时的纸是动、植物纤维的混合体,这些纤维碎末经过再加工就被制成了纸张。自东汉起,造纸技术经过改良,人们仅利用植物纤维就可以制成薄纸。

可以推断的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在造纸术的改良方面有所贡献。他发明了用树皮、麻、破布、鱼网等材料造纸的技术,并将造成的纸献给了皇帝。因此人们又将这种纸称为“蔡候纸”。

造纸术的发明,带动了笔、墨、砚的发展。造纸术传至东南亚、欧洲及阿拉伯国家,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古纸,还有陕西西安、挟风及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麻纸是否属于纸,学者们为此争论不已。该纸的厚度和纤维分布不均,故被称为麻纸。麻纸在汉至唐近千年间,一直是我国书写绘画的主要用纸。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的丰富,造纸的原料逐渐增多。魏晋以后,人们开始采用藤皮草(稻草、麦秆)、橘皮、桑皮、麻竹、荨麻等材料造纸。东晋时,大麻被用于造纸,这种材料造出的纸质地坚韧洁白、耐水浸,这应该是宣纸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宣纸要属南朝时安徽歙县等地出产的一种银光纸,当时梁武帝的咏纸诗“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足以说明当时的造纸水平。

隋唐是造纸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的纸品种和式样都基本形成,且出现了对纸的染色工艺。唐代较有名气的纸有扬州麻纸和以青檀树皮为原料制成的宣纸,还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鄱阳白、澄心堂纸等。笺纸染以颜色,是当时的一大特色,仅四川的蜀笺,就有深红、粉红、明黄等10种色纸。

到了宋代,竹、褚皮取代麻而成为主要的造纸原料。此外,木棉也作为材料用于造纸。随着印刷业的兴起,发明于晋代适宜印书的竹纸大为盛行。此外,纸的加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提高,除细琢外,加工中还配以蜡糨、黄檗、胶、矾、颜色、金银辅料,使纸更为光润、平滑、美观。

明清时期,我国造纸业继续发展。笺纸、宣纸的制作工艺日趋精湛。在制作工艺上,除施胶、加矾、加蜡、染色、印花、砾光、洒金银等技术,人们还采用豆板、拱花的印刷方法,制造出各式工艺精美的笺纸。清代,宣纸作为主要书写材料,其产地扩大,名目众多。除玉版宣、罗纹纸、六吉纸、夹贡外,还有不少特制纸,如南禹县布纸、湖南来阳棉纸等,到了清代末年,机器造纸技术引入我国,造纸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原创]纸的来源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雕版印刷的出现

书册制度

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宋浙本

宋建本

宋蜀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元刻本元浙本

元建本

明刻本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

抄本

稿本

批校本

影印本雕版印刷的出现

书册制度

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 宋浙本

宋建本

宋蜀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元刻本 元浙本

元建本

明刻本 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 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影印本展开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我们通常把研究这些版本的学问叫古籍版本学。

编辑本段雕版印刷的出现

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开如发明的是雕版印刷,这应是家喻户晓的事情。所谓雕版,是指用木板雕刻。木板选料有讲究,质地太松不适宜,所以一般用梨木和枣木,前人把刻印书叫做“付之枣梨”, 印书一般都用黑墨,但第一遍印时为了便于三校,有时也用蓝色或红色印,清代以到民国时刻书则多用红印,也有用蓝印,当然也可以不用红蓝试印直接用黑墨印。 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明清以来有种种讲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隋文帝开皇时说和唐太宗贞观时说。雕版印刷进入五代,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即不再停留于刻民间需要的日用印刷品以及一些字书、宗教读物,而转入刻印正统的书籍。重点是刻经,这不仅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经是最主要的、为人所必读的书籍,而且和唐以来推地科举制有很大关系。

编辑本段书册制度

是指书籍的形式,再具体点可以说是单指书籍的外形,而不包括书籍的内容,也不包括书籍的材料,以及抄写、刊刻或其他印刷的方法。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或者可以说是从卷子到册叶的过渡形式。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查找起来极其方便,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其迅速,迅速得像旋风一样,于是给它起了个“旋风叶”的名称。旋风叶进一步演变就成了“蝴蝶装”。到蝴蝶装书已不用长条木板印刷而改用长方块木板印刷,成为若干单页装订起来的书籍。

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叫“天头”,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版框”,拼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也叫“栏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叫“左右栏”。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侧现加一条细线叫“双边”或“双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而绝无作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版面用直线划分成若干“行“。版面中间一行,不刻正文(当然也不刻小注),叫“版心”,也可叫“中缝”。版心往往用花纹或横线分划成三段,花纹按其形状叫“鱼尾”。只有上面一个鱼尾,下面用横线的叫“单鱼尾”,上下都有的叫“双鱼尾”。 蝴蝶装有个缺点,即由于书页的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平时打开书来,也往往遇上空白的背面,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页的反面对后面折起来(像后来的线装书那样),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里背装”。 现在的线装,是明代中期出现的。其所以出现,当是由于包背装在书背处易于破损,破损了光靠两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的右上右下两角卷起来很不美观。于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即在打孔订好纸捻后,不再用整张书衣而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书衣,分置书前书后,然后在书脑处再打孔穿线订成,所以叫线装。线装是有一定规格的,一般只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书衣在明代多用蓝色(也称磁青色)和棕色(也称古色、古铜色),清代则棕色多一点,个别也用混金的,但清末民国时又喜用蓝色。绝大多数用纸裱两至三层,也有用绫或绢裱制的。在前后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纸,有时可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也有人称之为“看页”。 明清时喜欢给线装书做“书套”,雅一点也称之为“函”。用硬纸做亲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四边包起,用两个牙签插紧,只空出书头和书根,讲究的则不用蓝布而用锦,有时还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起来,叫“四合套”。四合套中讲究的更把书头、书根的两块接边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但这些书套因为用桨糊裱 ,易被鼠咬,日子外了又易散坏,因此好多人喜欢用所谓“夹板”。这是用两块和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布带子,把书册夹住扎牢。木板要结实,多用梓木、楠木、花梨木、枣木、樟木之类。此外,还有些文物性的善本书除了用书套或夹板外还常做精致的木匣子或小木箱子装起来,匣里或社会公德同上刻上书名、版本、册数以及收藏者姓名字号。

编辑本段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

宋浙本

北宋继承五代的传统,以官刻为主,官刻中又以国子监词条一即监本为主。 南宋泊本中的官刻本仍以国子监粞为主。当时礴京国子监的书版都被金人弄走了,为了满足读书的需要,新京城颐安府即杭州的国子监覆刻了北宋监本的经注和单疏,现存的《周易正义》、《春秋公羊传疏》、《尔雅疏》就都是南宋初年的监本,不过有的版片已经后来修补过。

宋建本

北宋时福建地区刊刻的书,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两部佛教的《大藏经》,一部是北宋元丰三年在今福州开刻的《万寿藏》,一部是政和二年在同地开刻到南宋乾道八年才完成的《毗卢藏》。 古藉版本学上所说的宋建本,主要是指建宁府建阳县的坊刻本。因为建宁府在宋代属于福建路,而福建地区古称为闽,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闽本。北宋时的建阳坊刻本没有能流传下来,传世的都是南宋时所刻,其为数不多,几不亚于浙本官刻而大大超过杭州的陈、尹诸家坊刻。

宋蜀本

唐五代以来,今四川成都成为与杭州东西对峙的全国雕版印刷中心。北宋开宝四年中央政府专门派人到成都开刻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印本佛教《大藏经》,也称《开宝藏》,是卷子本,字体颇有唐写卷子本的味道,多少夹杂点北魏字体的成分,现在还保存有一些零卷。早期的蜀本已经看不到了,保存下来的最早也只是北宋末南宋初的刻本,此外都是南宋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辽的刻书技术应是从宋传过去的。刻书中心大概不会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的政治中心上京,辽的南京即今北京,倒有成为刻书中心的可能,但也无明文可稽。刻本则长期以来从未有人见过。今天见到的辽刻本,是在山西应县发现的。应县有个佛宫寺,寺里有座辽清宁二年建筑的木结构的释加塔,1974年在塔第四层主像释加牟尼腹中找出六十一件辽刻本。 金初兴时虽然以武力称雄,但也颇重视文化。现存的金平水本为数极少,只有《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壬辰重改正吕太尉经进荘子全解》、《刘知远诸宫调》、《南帝内经素问》、《重编添补分门事苑撮要》、《萧间老人明秀集注》、《新修■音引证群籍玉篇》等几种,基本上都是坊刻。

编辑本段元刻本

元浙本

国子监这个名称当然取消了,但原先南宋的国子监并没有拆毁,而改成了西湖书院,元黄溍《西湖书院义田记》说:“西湖书院,宝宋之太学,规制尤甚,书所刻经史群书,有专宫以掌之,号书库官,宋亡学废,而板库具在。”据考证,其中绝大多数是南宋国子监遗留下来的,也有个别是元代浙江地区刊刻的元浙本。这些地区的家刻本,也和南宋一样还不如官刻之多。现存较有名的有在今浙江淳安的邵桂子编刻《邵氏世谱》,在今江苏松江的业曾南阜书堂刊刻《东坡乐府》,在今江西南丰的西思敬刊刻《元丰类稿》,在今江西南丰王常刊刻《王荆文公诗笔注》。

元建本

元建本上多有牌记,或曰某某书堂,或曰某某书舍,或曰某某精舍,或曰某某书院,一概都是书铺的牌号,和政府设立的书院是两回事。和南宋时一样,在元代官方有时也把书交给建阳书坊刊刻。

编辑本段明刻本

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前期的刻本,基本上延续了元刻本的风格。除了北方的临汾人明后不再成为别具格局的刻书中心,不再有明平水本之称外,大体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系统。即建阳的坊刻建本继续局守一隅成其小系统,此外全国各地几悉继承元浙本系统成为大系统。此大系统的主要特点即和元浙本同样使用赵体字,而且不论官刻、家刻、坊刻在字体以至版式上几无甚出入,仅管刻手有精粗之别。这种所谓明初本以官刻为多。官刻中包括内府本,国子监本,其他中央机构的刻本,地方官刊的所谓书帕本,以为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的潘府本。明前期家刻本传世的似不如官刻之多。明前期坊刻本除建本外也不算多。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刻本到这个时期起了一次大变化。变化的最显著之点,即字体由前此的赵体突然改换成整齐的欧体,而版式也由前此的大黑口变成了白口。这个变化始于正德,剧于嘉靖,下及隆庆,其中尤以嘉靖时所刻的数量既多,质量又高,成为明刻本以至我国版本史上的一大特色。“嘉靖本”也随之成为了版本目录上的专用词语。 大概由于这种刻书风格新鲜受欢迎,很快传播到外地,不仅影响到外地的家刻,还影响到官刻、藩府刻、坊刻。这种标准嘉靖本的风格,到隆庆时才逐渐起了变化,向后期的万历本过渡。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从万历开始,明刻本又出现不同于标准嘉靖本的新风格。其主要特点仍在字体和版式,尤以字体的转变更为显著,即由原先虽见方板整齐但仍出于南宋浙本欧体的标准嘉靖本字体,转变成为更加方板整齐、横平竖直,而且横细竖粗、完全脱离欧字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世称“方体字”,但也有人称之为“宋体字”。从现有资料来看,开始用这种方体字刻书是在安徽的徽州。明以来徽州人多外出经商,人称“徽商”。徽商们常到南京、扬州、杭州等地活动或定居,往往会把徽州的刻工带过去,同时徽州刻书又常请苏州的文人主持校勘,因此江浙的刻书风气很快受其影响,随之这种方体字刻本普及到全国很多地区。 万历时还出现了一种所谓“写刻本”。所谓“写刻本”,而是由于嘉靖、万历时刻书字体日益整齐规范,最终产生了完全脱离普通书写字体而专用来刻书的方体字,这时再重新用普通书写字体来刻书,就被称之为“写刻”,称其本为“写刻本”。万历时出现的写刻本仍用赵体字,但讲究的已不像所谓明初本的赵体那样笔道丰利刚健,而转趋流利生动。 天启、崇祯两朝的刻本通称为明末刻本。明末刻本中除保持了万历时的方体字和少数写刻者外,在杭州的坊刻中又使用了一种新的方体字。它不像万历时始创的方体字那么方,那么横细竖精,而变为字体稍长、笔画较瘦的方体字,可称之为长方体字,看上去颇有清朗醒目之感。

编辑本段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

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刻本,多数继承了明代后期的传统刻方体字本,其中以万历传下来的方体字为主,也有用天启时创制的长方体字和汲古开创制的扁方体字。这时期的方体字本有粗有精。长方体字的本子比方体字本刻得少。清前期这种方体字本以及写刻本的纸张,一般用厚一点的毛边纸或薄一点的毛太纸,而以毛太为多,早一点的也使用明末刻本常用的质地更差的竹纸,另有用一种白色的纸叫连史纸,这些都比较常见。 清代坊刻的章回小说一般也通用方体字,但多数比明后期的建本小说还要拙劣。清代前期刻本中比上述几种方体字本更具特色的是写刻本。顺治时清世祖还宠用宦官,设立十三衙门,汉经厂等依然存在,内府刻书当仍由宦官掌管。世祖死,宦官即被整肃,其首脑吴良辅处斩,十三衙门撤销,其后修书刻书当转归文职职人员办理。所以清代皇家刻书笼统地自可称为内府本,而习惯上将康熙及其后的专称“武英殿本”,还常简称为“殿本”,而顺治时刊刻的仍称之为内府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武英殿刻书在乾隆整六十年间可说进入了全盛时期。所刻书据统计多至三百零八种,到嘉庆时的二十九部、道光时十二部、咸丰时二部就明显地在走下坡路。进入后期同治一部、光绪二十二部、宣统二部然后清朝的统治结束。

在乾嘉学派的推动下,又一次出现了刊刻古书的高潮。这次高潮和明嘉靖时出现的不完全一样,嘉靖时刻古书重在作诗文,乾嘉时则重在讲学问,所刻古书的特点一是注重校勘,多数要写出校语,叫校勘记或考异。再是不惜工本地刻仿宋本,版式行款一依旧本不让变动。这时期不论仿宋本、写刻本、方体字本一般都有内封面,多数是正面题书名卷数,背面题刊刻者或年月,不像明万历以来坊刻本的内封面具有广告性质。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就刻书事业来看,乾嘉的全盛时期过去之后,到这时却颇有点复苏的气象。其标志则是在好些省会正式办起了公家的刻书机构,叫书局,刻印了大量价廉而质量也不坏的书籍。前此地方官刻书全凭官们个人的喜好或需要,不曾设立过专职的刻书机构,所以这时书局的设立可说是我国出版史上一件大事。以致到民国时好多公私出版机构还承用了书局这个名称,即至今日仍有中华书局之称。 按设置地点来讲,在南京的有金陵书局,人民国幷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有江楚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在扬州的有淮南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在苏州的有江苏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在杭州的有浙江书局(人民国改为浙江省立图书馆附设印行所),在南昌的江西书局,在武昌的崇文书局(人民国改湖北官书处),在长沙的有传忠书局、思贤书局,在成都的有存古书局,在济南的有皇华书局(后改山东书局),在太原的有浚文书局(后改山西书局),在福州的有福州书局,在广州的有广雅书局(人民国改为广雅版片印行所),在昆明的有云南书局,在贵阳的有贵州书局。这些书局刊刻的书,人们通称之为“局版”、“局本”。

编辑本段活字本

不用整片的木板来刻书,而改刻单个可刷印的反体字,不要印书不须雕版用这些单个字拼排就能印,印毕拆散这些单个字又可用来印别的书,灵活而不像雕版印刷那么固定死。所以当年沈括把这种用单个字拼排的书版叫“活板”,后来就称这些拼版用的单个字叫“活字”,印成的书叫“活字本”,以便和整片雕版的刻本相区别。

编辑本段套印本

不论刻本或活字本,一般都用一种颜色来刷印,其中最常用的自然是黑色,试印本或其他特殊情况有用蓝色或红色的。套印本则印一部书一页书用两种颜色,即除黑色外还用红色,而且是把这印黑色的文字和印红色的文字分别刻成两副版片,先在纸上刷印黑色的,再把红色的套上去刷印,刷印成既有黑色即墨色、又有红色即朱色的本子,人们称之为“朱墨套印本”,更常省称之为“套印本”。

编辑本段插图本

在书上配刻了图书的

,通称为“插图本”,也可称“带图本”,再由此派生的以图书为主体的书则通称为“书谱”。这些都是我国雕版印刷中固有的东西。

编辑本段抄本

抄本,过去多写作“钞本”,如今则习惯作“抄本”。这里讲的抄本是指刻本出现后派生的抄本,即绝大多数是从当时已难得的旧刻本抄录及展转抄录的本子。

编辑本段稿本

“稿本”,广义的是凡撰写的文章著作没有付印的都应叫稿本,付印了那原稿也仍是稿本。但古籍版本里的稿本,只是指总论第一章古籍范围之内的书籍的稿本。此外的近现代人著作的稿本如是名字且有价值者自宜珍藏,但不在这古籍的稿本之列。

稿本又应分为三类,即“原稿”、“清稿”和“写样待刻稿”。原稿:是作者的手稿,一般是亲笔。清稿:原稿往往要经作者涂改,涂改得多了,就由作者自己或请别人重抄一遍,叫清稿。写样待刻稿:著作要刊刻时,如第三章所说要在印好的方格纸上用刻书的字体、刻书的要求把全书腾写一遍,叫做“写样”。

编辑本段批校本

“批校本”,是一个笼统的广义词,它包括了“批本”、“校本”、以及既校又指的“批校本”。批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施加批评圈点。校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用其他刻本抄本或其他古籍来校出异文,改正文字。批校本:这是狭义的批校本,即指既校又加圈点评语的本子。

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叫“过录本“的,是借到了一部名人或有价值的批本、校本或批校本,自然另找一部相同的刻本把这种批校原样过录在上面。

编辑本段影印本

这里所说的是影印本,是狭义的专指我国古籍的影印本,是把古籍的刻本以及前面讲过的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等摄影后制版印刷,

印成基本上保留原书面貌的本子。这种摄影和制版的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这以前要新本子保留原书面貌,只能用前面讲过的仿刻、覆刻等办法,但即使最精细的覆刻,也不如这种影印的新技术之能不走样。因为这种新技术引进后,很快地“洋为中用”用在影印古籍上面,从清后期开始,到民国时已基本上取代了前此仿刻、覆刻而成为古籍出版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国用来影印古籍的技术,大体有石印、珂罗版印、金属版印、照相胶版印几种。

1、凸版印刷纸:简称凸版纸

产品包装可分为卷筒纸和平版纸,浮雕纸的重量为每平方米50克至80克,产品可分为特殊编号、1号和2号三种、特殊尺寸和1号浮雕纸用于印刷高级书籍,其中二号浮雕纸主要用于印刷一般书籍、教科书和期刊。

2、新闻纸:又称白报纸

包装形式也可以分为卷筒和平版印刷板。新闻纸定量约51克,主要用于印刷报刊。

3、胶版印刷纸:简称胶版纸

定量是60-180克,有双面胶版纸和单面胶版纸,其中70-120克双面胶版纸应用最为广泛。双面和单面胶印纸有三种类型:特殊尺寸,1号和2号、特殊尺寸、1号双面胶印纸用于印刷高级彩色胶印品;2号双面胶印纸用于印刷一般彩色印刷品;单面胶印纸主要用于印刷海报和年画。

4、铜版纸

铜版纸是在原纸上涂一层涂布液,经超级压延而成,定量为90-250克,分为双面铜板和单面铜板。有三种产品:特殊尺寸,1号和2号。

特种规格铜版纸可用于印刷150克以上的细线产品;1号铜版纸可用于印刷120-150克的细线产品;2号铜版纸可用于印刷120克以下的细线产品,其中铜版纸不可折叠,一旦有折痕,就很难复原。

5、书皮纸

定量为80-120克,主要用于书刊封面,纸张有多种颜色,以满足印刷不同封面的需要。

6、字典纸

它可以分为两种:1号和2号,数量是25-50克。它主要用于印刷字典和手册。字典纸吸湿性强,稍湿就会起皱。

7、拷贝纸

拷贝是英文copy的音译,意思是复写。拷贝纸主要用于打印多张纸,适合复印和打字,由于复印纸是半透明的,在书籍印刷中,它主要用于装订肖像页。

8、纸板

定量为250克/平方米或以上的纸张称为纸板或纸板。有很多种纸板。印刷书刊用的纸板主要用于制作精装书壳的封面、压印纸板以及制作精装书和画册的信封。

纸板为平版纸,压制纸板厚度一般分为1(mm)、15(mm)和2(mm)三种,夹套压纸板厚度为1(mm)、12(mm)、14(mm)、2(mm)、25(mm)、3(mm)等,纸板也用来做纸盒。

常用纸张分类

资料来源:中国PHOTOSHOP联盟

--------------------------------------------------------------------------------

新闻纸

俗称白报纸,其特点是松软多孔,有一定的机构强度,吸收性好,能使油墨在很短时间内渗透固着,折叠时不会粘脏,用于在高速轮转机上印刷报纸,期刊及一般书籍。新闻纸的定量为51克/平方米,卷筒新闻纸的宽度有1572毫米、1562毫米、787毫米、781毫米四种;平版纸幅面尺寸为787毫米w1092毫米。新闻纸印刷适应性,不透明,但白度较低,表面平滑度不同,印刷时应使用较粗网目,日光后容易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