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字的意思都有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望”字的意思都有什么?,第1张

意思:

看,往远处看:望见。眺望。张望。望尘莫及(喻远远落后)。

拜访:看望。拜望。探望。

希图,盼:期望。欲望。喜出望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望族。名望。声望。威望。

向,朝着:望东走。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望日。

埋怨,责备:怨望。

姓。

读音:[ wàng ]

出处: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玉篇》

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扁鹊望 桓侯。——《韩非子·喻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旅上帝及四望。——《周礼·大宗伯》。注:“五岳四镇四渎。”

犹三望。——《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近义词:看、瞅、瞧、观、视、顾。

1 紧急

啊~~~~~~~因为是这样的

晦:阴历每月末的一天;

朔:阴历月初的一天。

农历月末至月初。也就是,

~~

朝菌不知晦朔——

就是说生命苦短啦~~蜉蝣一样。

都活不过一个月。

“不知晦朔”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时候

the last day and the first day of every month

就译成了晦朔!

至于你的那个翻译为什么会成那样,

以为译者是按月相来理解的。

月球与太阳相合时,即两者黄经差为0°时称之为朔。

朔时出现的月相为新月。

在我国农历中,朔为每月的初一~~

可是十五是望

所以,即使按月相哩,盈亏的含义也不能解释成这样。

朝菌是朝生夕死,

所以它不知道月的概念。

即阴历的月初(朔)月底(晦)~~~

蟪蛄过不了冬,所以不知春秋。

夏生秋死,不知四时,一看跟前边都不是一个人译的~

2 “节”“气”“候” “朔”“望”“晦”分别指什么

节 拼 音 jié jiē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ié ]1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

~外生枝。2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

两~车厢。3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

~目。4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

~令。5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6礼度:礼~。7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

~拍。~律。

8操守:~操。晚~。

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9省减,限制:~省。~制。

开源~流。10略去,简略:~选。

~录。11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

使~。12姓。

[ jiē ]〔~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气 拼 音 q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体。

2呼吸:没~了。~厥。

~促。~息。

一~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候。

~温。~象。

4鼻子闻到的味:~味。臭~。

5人的精神状态:~概。~节。

~魄。~派。

~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我了。

~恼。~盛(shèng)。

忍~吞声。7欺压:受~。

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功。~血。

~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

湿~。10景象:和~。

~氛。~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候 拼 音 hòu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等待:等~。~车室。

~选人。守~。

~补。~场。

~审。~诊。

2看望,问好:伺~。问~。

3时节:时~。气~。

~鸟。~虫。

4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火~儿。症~。

5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现气象学上仍沿用:~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朔 拼 音 shuò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农历每月初一:~日。

~望(“朔日”和“望日”)。2始:“皆从其~”。

3北方:~方。~漠(北方沙漠地带)。

~气。~土。

望 拼 音 wàng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看,往远处看:~见。眺~。

张~。~尘莫及(喻远远落后)。

~风捕影。2拜访:看~。

拜~。探~。

3希图,盼:期~。欲~。

喜出~外。4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族。

名~。声~。

威~。5向,朝着:~东走。

6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7埋怨,责备:怨~。

8姓。晦 拼 音 hu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朔。

2夜晚:~明。风雨如~。

3昏暗不明:~暝。~暗。

~涩(意义隐晦,文字僻拗)。隐~(意义不明显)。

4不顺利,倒霉:~气。

3 古文中的“既望”是什么意思

既望指的是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十六称既望“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例如,易经中的“既济”)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即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或“即朔”。

此外,一年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岁时节日,如夏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为“中元日”。八月十五为“中秋日”。九月初九为“重阳日”、“重九日”。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

而在西周早期纪日法中,既望又归为纪日法所规定的的特定名称。西周早期纪日法将每月分为四份(类似现在的周),每一份都有其特定名称,望朔正是其中之一。

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望发生在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中的任一天,但以十五、十六居多。

1、望月

月球与太阳相冲时,即两者黄经差为180°时称为望。望时出现的月相为满月。望发生在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中的任一天,但以十五、十六居多。

2、朔月

月球与太阳相合时,即两者黄经差为0°时称之为朔。朔时出现的月相为新月。在我国农历中,朔为每月的初一。

从天文学上讲,每当月亮怡好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时候,它面对着太阳的那一面被太阳照耀得很亮,但是背对着地球的这一面就处于不见阳光的阴暗位置,所以我们就看不到月球了,这时的月相就是“晦”。“晦”就当“昏暗不明”的意思讲,时间是在夏历每月的最末一天。紧跟着“晦”而来的就是复历每月的初一日“朔”,“朔”当“初”和“始”的意思讲,意味着新的月亮将又一次开始露面了。因此当“朔”这一夜过去后,月亮便真的又开始以细而弯的月牙形象现身了。

扩展资料:

“望”这个汉字的创造最与月亮有关系。因为它的写法是上面有个“亡”和一个“月”,下面一个“王”字托着它们。“王”是“望”的读音,而上面的“亡”字,今天当死亡的意思讲,古代是当逃走、走失的意思讲。旁边是个“月”字,意思就是“望”以后月亮开始慢慢迷失在茫茫夜空里,好像走失了。如果“望”字一开始就当今天的“看”的意思讲,依据汉字的造字法,应该有眼目的“目”字做偏旁部首。

当然,用现代科学来解释月亮圆缺变化的现象也很简单。那就是作为环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又以卫星地位随养地球环绕着太阳旋转的月球,当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球之间而又没有遮持月球的时候,月球的整个半面这时恰好朝着太阳,被太阳照射得很亮,显现出如玉盘一般的柔和的美,于是生活在地球这部分的人们便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月亮了。这就是被我们称作满月的“望”日了。

参考资料:

-朔和望

望wàng看,往远处看:望见。眺望。张望。望尘莫及。望风捕影

拜访:看望。拜望。探望

希图,盼:期望。欲望。喜出望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望族。名望。声望。威望

向,朝着:望东走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望日

埋怨,责备:怨望

视看瞧笔画数:11;部首:月;笔顺编号:41535111121

笔画顺序:捺横折撇折横横横横竖横

详解

望_wàng动。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同本义〖gazeintothedistance〗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

《玉篇》豕望视而交睫腥。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庄子·_箧》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庄子·天运》吾尝_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扁鹊望桓侯。

《韩非子·喻老》举头望明月。

唐·李白《静夜思》风烟望五津。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潭西南而望。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又如:望台;望楼;望阙;望乞;望国;望睹;望乡;望祭;望拜;望祀;望眼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sacrificeindistance〗旅上帝及四望。

《周礼·大宗伯》。注:“五岳四镇四渎。”犹三望。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又如:望祀;望拜;望表希望,期望〖expect;hope〗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史记·项羽本纪》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非汉所望。

《汉书·李广苏建传》又如:望岁;望祈;望幸;望巴巴向高处看〖lookup〗。如:望月;望羊;望子;望洋;望慕;望云;望视察看〖inspect〗。如:望色;望气者看望〖visit〗望其言是实。

清·林觉民《与妻书》又如:探望;拜望;看望通“方”。比较〖compare〗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

《礼记·表记》怨恨,责怪〖grudge〗绛侯望袁盎。

《史记·袁盎晁错传》时人望之。

《后汉书·贾彪传》不意君望臣深也。

《史记·张耳陈馀传》黯褊心,不能无少望。

《汉书·汲黯传》又如:望沮;望言接近〖approach〗望秋先陨。

宋·沈括《梦溪笔谈》又如:望七;望五;望四;望秋望wàng名视野,视力所及〖sight〗。如:望山;望中名望〖prestige〗德隆望尊。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又如:望轻;德高望重;望姓;望重;望臣;望雅希望;盼望〖hope〗以绝秦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甚失孤望。

《资治通鉴》望日,夏历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the15thdayofalunarmonth〗三月之望。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又如:望后;望夜边际〖bound〗神覆宇宙而无望。

《吕氏春秋·下贤》仪容〖looks〗季通弟季良风望闲雅。

《北史》有名的人〖distinguishedperson〗吾子楚国之望也。

《左传·昭公十二年》窗口〖window〗〖画轮车〗左右开四望。

《晋书》酒店的招帘,即酒望〖flag〗。如:望竿唐代行政区划的等级之一〖prefecture〗文宗世,宰相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

《新唐书》望wàng介〖口〗∶向,对着〖towards;to〗望朱砂庵而登。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又如:望前走望板wàngbǎn〖roofboarding〗平铺在屋顶椽子上面的木板或薄砖望尘不及wàngchén-bùjí〖fallfarbehind;betooinferiortobearcomparison〗仰望后尘,追赶不上。比喻进步之速,不能与之相比。亦作“望尘莫及”望穿秋水wàngchuān-qiūshuǐ〖lookforwardwithimpatientexpectancy〗指盼望急切望断wàngduàn〖lookasfarastheeyecanreach〗遥望直至看不见望断南飞雁望而却步wàng’érquèbù〖shrinkbackatthesightof;flinch〗观看了一下就停步不前了。比喻在艰难险阻面前畏首畏尾,不敢勇往直前望而生畏wàng’érshēngwèi〖beterrifiedatthesight〗一见之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形容人态度威严或事务艰难令人畏惧望风wàngfēng〖beonthelookout;keepwatch〗∶为进行秘密活动的人守望、观察动静〖atthesightofsb〗∶瞻望并想见其风采天下莫不望风而靡。

《汉书·杜钦传》望风扑影wàngfēng-pūyǐng〖chasethewindandclutchatshadows—makegroundlessaccusations;betakeninbyrumours;onafalsewrongscent〗知道的并不确实,而据以作无把握、无定向的寻求。同“捕风捉影”望风而遁wàngfēng’érdùn〖fleeatthemeresightoftheoncomingforce;fleepell-mellatthemeresignt〗听到风声或看到踪迹,马上逃遁这日离樊城不上十里,日早落了。对面忽来一游骑,车夫望风而遁。

《花月痕》亦作“望风而逃”望风而溃wàngfēng’érkuì〖fleeatthemeresightoftheoncomingforce〗刚看到敌方的影子就溃不成军。形容军旅不堪一击西川自唐刘辟构逆后,久无干戈,人不习战。每岁诸道差兵屯戍大渡河,蛮旗才举,望风而溃。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望风而靡wàngfēng’érmǐ〖scatteratthemeresightoftheoncomingforce〗刚见面就恭敬从命。形容对方威严之至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

《汉书》刚看到来人就佩服得五体投地。形容对方令人可敬是以乡里长幼,望风而靡,邦国贤豪,闻名而悦服。

唐·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铭》刚见人影,即行逃溃。形容军队毫无战斗力将士望风而靡,三四十万军马,不剩得一二千。

明·邵璨《香囊记》参见“望风披靡”望风而逃wàngfēng’értáo〖fleeatthemeresightoftheoncomingforce;fleepell-mellatthemeresight〗看见对方气势很盛就不战而逃望风披靡wàngfēng-pīmǐ〖fleepell-mellatthemeresightoftheoncomingforce;fleehelter-skelteratthemeresight〗比喻在强大势力面前纷纷倒下,也比喻军无斗志,看到敌人气势强盛不战而溃望楼wànglóu〖belvedere〗∶观望景色用的建筑物,如屋顶小阁或凉亭〖watchtower;lookouttower〗∶供远望敌方用的楼望梅止渴wàngméi-zhǐkě〖quenchone’sthirstbythinkingofplums;barmacidesfeast〗比喻虚望而不能实得官人今日眼见一文也无,提甚三五两银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水浒传》望门投止wàngmén-tóuzhǐ〖putupforthenightatadoor〗望见门庭就上前打问住宿。形容旅途疲劳渴求休息或急于摆脱困境的心情望日wàngrì〖the15thdayofalunarmonth〗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望日前后。

清·林觉民《与妻书》七月望日。

清·袁枚《祭妹文》望头wàngtou〖goodprospects〗[方言]∶希望;盼头丰收有望头望外wàngwài〖beyondexpectation〗意料之外的望外遭齿舌。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望文生义wàngwén-shēngyì〖takethewordstooliterally;interpretwithoutrealunderstanding〗指没弄懂字句真正含义,只从字面上做想当然的解说望闻问切wàng-wén-wèn-qiè〖watch,hear,askandtouch—adiagnosismethod〗指望色、闻声、问状、切脉,是中医四诊要诀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古今医统》望乡台wàng西安āngtái〖ahighplaceforlookingatone'shometown〗∶旧指可眺望家乡的高地或人工修筑的高台〖ahighplaceforlookingatone'shometowninthenetherworld〗∶迷信的人所说阴间的一座台,新死的人的灵魂在上面能看见阳间家中情况望眼欲穿wàngyǎn-yùchuān〖gazean西安ouslytillone’seyesareoverstrained;boreone'seyesthroughbygazingan西安ously;eagerlylookforwardtomeetingadearone〗形容期盼亲人归来的迫切心情昨日折到后,又未接信。澄弟近写信,极勤且详,而京中犹有望眼欲穿之时。

《曾文正公》望洋wàngyáng〖unseeing;donotknowwhattodo〗视觉模糊;迷茫;茫然望洋兴叹望洋向若而叹曰。

《庄子》望洋兴叹wàngyáng-xīngtàn〖lamentone'slittlenessbeforethevastocean-bemoanone'sinadequacyinthefaceofagreattask〗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望远镜wàngyuǎnjìng〖telescope〗一种观察远处物体通常呈筒状的光学仪器,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望月wàngyuè〖fullmoon〗望日的月相;满月望诊wàngzhěn〖inspection;observation〗四诊之一。观察病人的神色、动态、体表各部以及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其它分泌物,从而获取与疾病有关的辨证资料。一般以神色、舌诊为重点望子成龙wàngzǐ-chénglóng〖expectone'ssontobetalent;hopeone'ssonwillturnoutadragon〗盼望儿子成长为有出息、有作为的人望子wàngzi〖shopsign〗某些店铺门前挂的标明经营行业的标志望族wàngzú〖distinguishedfamily;well-establishedfamily;prominentfamily〗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王谢二氏,最为望族。

秦观《王俭论》名门望族

出处

[①][wàng][《__》巫放切,去漾,微。][《__》武方切,平_,微。]亦作“_1”。亦作“_2”。“盲2”的被通假字。远视,遥望。古祭名。遥祭山川、日月、星辰。瞻视,景仰。指榜样。声望;威望。指有声望、威望的人或物。特指望族。仪容;丰采。视力所及;视野。边际。观察;察看。比量;比拟。看望;探望。希望;期待。盼望。希图;企图。窗口。怨恨;责怪。望子。对着;向着。用作介词。至,到。表示趋向。用作介词。向、往。表示对象或方向。接近。月相名。旧历每月十五日,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当月亮和太阳的黄经相差一百八十度,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正好从东方升起之时,地球上看见的月亮最圆满,这种月相叫望。用以指旧历每月十五日。满。唐宋行政区划县的等级之一。旧制三千户以上为望,后有司可据实升降天下县,以四千户以上为望。通“忘”。通“妄”。通“恍”。姓。见《通志·氏族四》。

辰集上月字部望;康熙笔画:11;页码:页505第29〔古文〕唐_正_巫放切集____放切,音。_文出亡在外,望其_也。从亡,_省_。_名望,惘也,__惘惘也。_·邶_瞻望弗及。又_·大雅令_令望。疏_人所_望。又孟子望望然去之。_岐__愧之貌也。朱_去而不_之貌。又博雅_也。___人所仰曰望。又_望。又怨望。又祭名。_·舜典望于山川。_皆一_望祭之。公羊_·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又__集___武方切正__方切,音亡。_同。_·小雅_夫所望。_文__音亡。又_名月_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_,月在西,_在望也。易·小畜月_望。左_·桓三年疏月__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__弦,全照乃成望。__从壬,_从王。_文日月之望作_,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_遂亡。

卷十二亡部编号:8370望,[巫放切],出亡在外,望其_也。从亡,_省_。

1 文言文中“及”的意思和用法

及和其是两个意思,都是虚词基本上

及:

1、追赶上,抓住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2、至,达到及,至也——《广雅》

3、待,等到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4、遭受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5、比得上,能与……相比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6、连累;关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7、通“给”供应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 文言文中及的意思和用法

及 jí

动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2、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针石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看——汉·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3、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清姚鼐《登泰山记》

4、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5、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看——《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6、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7、通逗给地。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介词义:

1、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连词义:

1、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洄曲及四境。——《资治通鉴·唐纪》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副词义:

1、表示反问,相当于逗岂地。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看——《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逗又地。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逗极地。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词义:

1、姓。

3 文言文与的用法和意义

根据读音,可划分为以下用法与意义:

与yǔ

〈动〉

1、给予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2、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4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北宋·苏洵《六国论》

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 明·宋濂《看松庵记》

〈名〉

1党与;朋党;同类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2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荀子》

〈介〉

1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与 yù

〈动〉

1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与 yú

1、同“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与 jǔ

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4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一、施行、进展。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白话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

二、出,生出,滋长。

例句:枝茎益大,有所之。

白话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

出处:东汉·许慎《说文》

三、去,到,前往。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

白话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出处: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四、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例句: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白话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

出处:春秋末年·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五、之拼音:zhī

释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假之[jiǎ zhī]

假若。

2、之适[zhī shì]

前往;往来。

3、久之[jiǔ zhī]

很久,许久。

4、之卦[zhī guà]

《周易》卦变之称。

5、之往[zhī wǎng]

去;到。

5 文言文中“是”的意思以及用法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修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

(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词性变化

--------------------------------------------------------------------------------

shì

〔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shì

〔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这料子是块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6 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和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

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3哪里。

4多么。:5为什么。

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

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

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3却。

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

6而,又。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7同“夫”,句首助词。

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的地方”、“。

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

⑵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

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

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

12因为。13则“于”,在,当 十、焉 1、。

“望”:阴历十五日,“既望”:阴历十六日

“朔日”:阴历每月的初一,“晦日”: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在阴阳历中,每月的十五日前后必定为望月(满月)。因此在农历中将十五日称为“望日”。

望月(满月)经常成为鉴赏的对象,自古就有赏月活动。特别是秋季的望月(满月)非常美丽,农历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节”,中国、日本、韩国等地都有特别的赏月活动。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扩展资料

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

虽然,阴历、农历都俗称古历、汉历、夏历、旧历,不过阴历和农历(汉历)是有区别的,传统上使用的夏历(汉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参考资料-阴历

农历十五日叫望

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之十五日。

古人还根据天上有没有月亮和月亮的圆缺来记月,称为晦、朔、弦、望。晦就是月终;朔是初一;弦分上弦(就是每月的初七、初八)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五);望就是十五。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