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字的由来
古代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他们曾一度完全借助汉字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在长期的中日友好往来过程中,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本民族文字。对于日语文字来源于中国的汉字,人们是一直公认的,但是,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时学会使用文字?长期以来,众说不一,始终未成定论。关于上述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世纪中叶说,一些学者认为日本人使用文字在一世纪中叶至迟不晚于一世纪下半叶。他们主要根据西元一世纪末的中国古籍《汉书·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岁时以献来见。”根据这段记载,可知在西元一世纪末之前,日本人已到过中国,有可能接触到中国的汉字,《后汉书·倭传》中也有“建武中元一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这表明,日本人不仅已使用汉语,对中国的群臣礼节也很明晓。这种说法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承认。因此,又有人提出西元三世纪左右说。据中国晋朝陈寿的《魏志·韩传》记载,西元三世纪时,朝鲜半岛上临近日本列岛的辰朝已使用文字,因此有可能通过辰朝将文字传入日本。第三种说法认为,日本使用文字应在西元四世纪下半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日本文字最初是由百济传入的,而大和朝廷在西元四世纪初才征服邪马台国,统治北九州,所以,同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往来,最早也在四世纪下半叶,日本使有文字也应在这之后。第四种说法认为,汉字是在五世纪初传入日本国。主要史料是《古事记·应神记》中的记载。书中记载有个叫和迩吉师的人携《论语》和《千字文》渡来日本。这种说法,多数人表示怀疑。 在汉字进入日本以前,日本没有文字。汉字和汉语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人不但汉字注日语音,而且大量吸收汉语词。由此而产生音读、训读、音训混读以及有关诸多问题,日语词的复杂状况即由此而生。因此,弄清音和训是记住日语词的关键。下面简单谈谈什么是音读和训读以及有关问题,由此而探讨解决记词的难题。 训读:训读是用日语读汉字(汉语词)。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该汉字的原意而用日语读出。例如汉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语词称“河”为“カワ”,于是就将汉字“川”读为“カワ”。这就是训读。总之,依汉字愿意而以相应的日语词读出,就是训读。训读是写汉字,读日语的音。例如“人”读“ヒト”, “山”读“ヤマ”,等等。这也可以说是类似翻译,但有些是确切的翻译,有些则不一定完全相符。 音读: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原音读汉字,就是音读。因汉字传入日本时间不同,而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等等之别。总之,日语汉字的读音来源于古汉语读音,故虽与现代汉语音常不一致,但仍有关系。例如汉字“山”,日语音读为“サン”,“爱”读为“アイ”,等等。可见日语汉字的音读皆源自古汉语音,由于汉语音与现代汉语音虽不尽相同,但仍密切相关,所以日语汉字音读与现代汉语音也有联系。 日本于唐时,每次派遣唐使到中国,都有学生僧侣随行: 唐代随遣唐使来中国的留学生很多。较著名的如开元五年来中国的吉备真备,留学十七年之久,携带唐礼、大衍历、乐书要录、东观汉纪等书回日本,另外还有测影铁尺、铜铎管、铁如、方响、弓箭等物,亦带回日本。又如大和长冈,亦开元五年来中国,留学十七年,学习刑名学。又如阿倍仲痳闾,开元五年来中国,与李白等为诗友,终老于中国。又如橘逸势,贞元二十年来中国,留学期间有﹁橘秀才﹂之称。至于学问僧人数也根多。例如永徽四年来中国的道昭,从玄奘学法相宗及禅宗。又如玄昉,开元五年来中国,从智周学法相宗,携法相第四传及经论五千卷和佛像等返回日本。又如戒明、得清二人共持圣德太子所著胜鬘经义疏、法华经义疏人中国,后藏于扬州龙兴寺。又如空海大师和戒明、德清同来中国(大历七年),空海从惠果学密宗于长安青龙寺,并受灌顶。 大化革新: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西元 五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建元大化,由僧旻、玄理等辅佐孝德天皇从事政治上之维新改革,一切典章制度,都取法于唐朝,史称大化革新。 片假名: 日语的字母称为假名。而片假名是采取汉字楷书一片(一部分)造成的字母,例如: 是由汉字﹁伊﹂的﹁人﹂部造成, 是汉字「江」的「工」部造成,是由「加」的「力」部造成,为日本留华学生吉备真备在唐玄宗时代所创制。 平假名: 平假名是汉字的草书体变成的字母。如 是由「安」的草书;变成是由「以」的草书变成; 是由「于」的草书变成。为日本留华学问僧空海在唐宪宗时所创。
参考: 百度
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日文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有一部分日文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后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数千个。(古典日文中则与正体中文无异。) 究竟汉字甚么时候从中国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辞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文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准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烟草」代表「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根据时间的不同``对日本人的称呼也不同 给你一个具体和详细的 中国古籍中对日本是先称“倭” 而后改为“日本”。古汉语中的“倭”字实际是个中性而略具褒美意 味的词,以“倭”为“不雅”之名在古汉语中并无根据。在中国古代 典籍中,“倭”称真正成为“不雅”乃至贬意鲜明的特称词语是明代 以后特有之现象,其背景原因则是明代时期日本方面对中国沿海地区 的侵掠暴行。中国古籍对日称名由“倭”改称“日本”,反映了中国 古代对日本民族的尊重和宽容,而“倭”称在古书中从一个不无褒美 意味的词语转变为一个贬义鲜明的特称,则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之道 义立场在对日关系方面的表现。 此外还有东瀛,瀛洲,扶桑等 。japan之英文含义有:1)日本漆;2)日本式漆器;3)[总称]日本漆器、日本丝 2。 nippon和nihon,都是日语”日本“的发音,就象”中国“,写成拼音为”zhongguo"一样。这样看来,”nippon"和“japan"之间大概没有任何关系。有意思的是,日本现在常使用"nippon"来正式的对外来表示自己的国名,且被世界接受。而中国大概从没见过用拼音字母”zhongguo"来表示自己的国名,倒是部分同胞对洋人称中国为“China"确斤斤计较。 日本[にほん](日语平假名)[nihon](日语国际音标) 注:日本语发展史详见后。 Nippon一词在英文字典中是有的,只有一个意思:[日]日本[亚洲]。[日]的标注说明此英文词是英国人对这个国家自己对自己称呼的日本发音的英文音译。 china一词有瓷器、瓷料之意。应当与古代中国与欧洲的海上贸易有关。另外,俄文中国的发音类似“契丹”,或也可作为语言的一个源头之一。请语源学方面有所长的兄弟考证此说。 3。 倭,是日本最早的国名,日语的发音可能是“yamato",意思是”大和“。所以”倭“和”大和“都是日本古老的国名。”倭“字大概是日本自己发明的汉字,有兴趣的朋友可小考一下。”倭“因为和”矮“字形上相近,或许中国人的见字生意的习惯,认为日本是”小人国“了,也就是”小日本“了。其实”倭“字在日语里大该没有中国人理解的意思。 日本的文明发展滞后于中国大陆好几个世纪,即当中国进入国家阶段,日本还处在蒙昧期,后又经若干世纪方进入原始氏族部落时期。因此当中国的视野及至日本,当然会以本国的文字为那个当时处於落后发展阶段的氏族部落联盟命名。日本因为中国的史料,而证明那时候自身文明的存在。那时候两者的文明差异就像鲁宾逊与星期五。因此倭字为日本先民所发明纯属无稽之谈。而yamato与大和均是在日本历史上曾出现的国家,当时的日本无力记录自身,只能依靠中国史书证明自己的存在,倭字在日语中读音为[ゎ][wa][借用汉字读:“哇”]。因此寸十推测的古音也错了。另外,你推测的倭与矮字的关系,亦是臆想的成分太大。详细地论述见后文
日本公布了新的年号——“令和”,随着日本天皇5月1日的退位,“平成”这个年号也完成了自己31年的使命,随着明仁天皇一起成为了历史。
要知道现在汉文化圈中唯一还使用年号的国家就是日本,年号制度的起源国中国也在清朝灭亡后废止了两千多年来的年号制度。
“令和”作为日本自公元645年以来使用的第248个年号,这次却和之前的年号大不一样,因为这是日本头一回使用和中国典故无关的年号。
按照惯例,日本年号一定是取自中国典故,原因呢很简单,就是年号制度是日本在唐朝时期向中国学来的制度,据统计日本的年号大约都出自中国106部传统文化典籍中。其中年号出处最多的就是《尚书》,达到了37次,其次是《周易》,达到了27次,再其次是《诗经》,达到了15次。
由于中国长期领先于日本,向日本输出大量先进的文化,甚至很多时候,日本的年号都是直接照抄中国的年号。
最明显的是唐代,当时日本非常积极的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包括像是年号也都直接拿来就用,比如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日本清和天皇也就直接把年号定为了“贞观”,唐德宗的年号是“贞元”,日本圆融天皇也就直接把年号定为了“贞元”。
日本天皇退位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了,日本这一千多年来也用汉字,难道就没有诞生自己的典故的年号吗?
还真没有,原因很简单,日本最古老的传统和歌集《万叶集》中虽然有各种日本传统典故,但是日本的年号必须为两个有实际意义的汉字,《万叶集》里面的汉字只是表示日语发音的片假名,不满足两个汉字必须有实际意义的要求。
其他的日本古籍中的典故则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中国。比如日本二战中用的年号“昭和”就来自《尚书》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退位的明仁天皇用的年号“平成”则是出自《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
一直用中国典故来作为日本的年号对于日本国民来说也是很难接受的,一直以来年号“去中国化”成为了日本政府的大难题。
日本天皇访华时特别提出要去西安碑林看看自己的年号出处
最终在年号的选择中,“令和”作为两个出自日本古籍中的汉字,当选成为了日本新的年号,这也是1374年以来,第一次日本年号没有出自中国典籍。
按照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解释,“令和”代表了希望,蕴含了在人们美丽心灵相互靠近之中,文化诞生并成长的意思。
在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也有日本记者提问道:日本年号第一次没有出自中国典籍,中方如何看待这次变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回答也很干脆:这属于日本内政,我们不做评论。
日本天皇访华
那这次日本年号真的就完全出自日本典籍而和中国无关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次的年号“令和”出自前面所说的日本古籍《万叶集》,虽然《万叶集》源自日本传统文化,但是却无法抹去中国文化对其的影响,在诗歌的题材、形式以及表现方法上都借鉴了中国的诗歌。
更为关键的是,在《万叶集》成书的时候,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用汉字来作为注音符号记录下来。由此可见,如果日本年号推根溯源的话,其还是来源于中国文化。
“明治”两字是出自《易经》:“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明治”这一年号,过去曾10次被选为候补。
“大正”两字是出自《易经》第十九卦中的“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昭和”两字出自中国《尚书·尧典》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平成”两字出自《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以及《尚书·虞书·大禹谟》之中的“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取其“内外、天地能够和平”的意思。
扩展资料
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时间为1868年1月1日至1912年7月30日。天皇自幕府将军手上夺回大权,展开了明治维新,这段时间,实行议会制度,进行西式教育,经济大有改善,也建立新式武装力量,引领日本迈入强国之林。
大正是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时间为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4日。这一个年号过去曾四次被选为候补,于明治改元时被采用。
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时间为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平成是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的年号,日本国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清晨,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驾崩,享年88岁,55岁的皇太子明仁登基,于次日起改元”平成“,这标志着平成时代的开始,并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2019年4月1日,邻国日本将公布新的年号,这个在历史文化上与我国息息相关的国家,过去从“大化”到“平成”,有出处可考的247个年号,全部引用自我国的古典著作,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东亚地区深厚的文化影响力。那么就让民族文化为你介绍,2019日本新的年号是什么,平成之后的年号是什么。
2019日本新的年号是什么出自我国经典吗
2019年4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新年号为“令和”,将从2019年5月1日起正式使用。现在的“平成”年号(1989年1月8日启用)将于4月30日停止使用。
新年号“令和”是首次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的年号,字面意思有“美好而和平”的意思,出自《万叶集》卷五《梅花歌序》:“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佩后之香。”
自645年日本启用首个年号“大化”以来,过去247个年号中辨明出处的均出自中国古籍,多数是《四书五经》等唐代之前的古典文献。比如“昭和”出自《尚书》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平成”出自《史记》的“内平外成”和《书经》的“地平天成”。因为此前负责选择年号的专家多由通晓中国古典文化的学者担任。
日本过去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
日本年号选定过程中非常重视汉字的出典。在日本从“大化”到“平成”的247个年号中,能够确认到出处的年号全部引用自中国的古典著作,共出自77部中国古代文献,这些文献半数以上是唐代之前的作品。
其中,有36个年号出自《尚书》,27个出自《易经》,25个出自《文选》,24个出自《后汉书》,21个出自《汉书》,出自《晋书》和《旧唐书》的年号各有16个之多。
比如,日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明治天皇的年号“明治”,就出自《易经·说卦传》中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而日本现用的“平成”年号,典出《史记》和《尚书》,一为《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二为《尚书·虞书·大禹谟》之中的“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是取其“内外、天地能够和平”的意思。
截至目前的“平成”,日本从7世纪“大化”年号以来总计使用过247个年号,而这些年号中使用的汉字只有72个。
在这72个汉字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是“永”字,共使用过29次;其次是“天”和“元”,各使用过27次;接下来是“治”,21次;第五位是“应”,20次。而由这前5位汉字组成的年号共计115个,占全部年号的约466%。排名第6-10位的汉字是“正、文、和、长、安”。
包括排名前十汉字的年号共有176个,占全部的713%。而仅由前十名汉字组成的年号就有41个,其中包括“天应”、“文永”和“元治”等。
平成下一个时代叫令和。
2019年4月1号,“令和”被选为日本新年号,是日本第126代天皇的年号。它出自《万叶集·梅花歌卅二首并序》中的“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令和”是日本历史上的第248个年号,也是首次使用日本古代典籍作为引用来源。
2019年4月3日,日本外务省就新年号“令和”向外国媒体公布了官方英文翻译:“Beautiful Harmony”,为“美丽和谐”之意。2019年5月1日零时(日本东京时间),日本正式启用“令和”为年号。
“令和”创下4个首次
第一,日本宪政史上首次因天皇“生前退位”而进行的改元。战前,日本年号是以天皇为中心决定的,1979年出台的《元号法》规定由内阁负责决定。遵照这项法律,此次是继1989年1月的“平成”之后,第2次由日本内阁决定。不过,与因昭和天皇驾崩而变更年号不同,因天皇“生前退位”而变更年号在日本宪政史上还是首次。
第二,首次在新天皇即位前,由现任天皇签署政令公布新年号。2019年4月1日上午,日本内阁决定新年号“令和”,现任天皇签署政令后对外公布。在新天皇即位前公布新年号的做法史无前例,此前还曾遭到坚持“一世一元”的保守派的猛烈批评。不过,为了避免变更年号带来的不便,日本政府还是决定提前1个月公布,让各界有所准备。
第三,首次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自645年日本启用首个年号“大化”以来,过去247个年号中辨明出处的均出自中国古籍,多数是《四书五经》等唐代之前的古典文献。比如“昭和”出自《尚书》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平成”出自《史记》的“内平外成”和《尚书》的“地平天成”。因为此前负责选择年号的专家多由通晓中国古典文化的学者担任。
第四,首次通过网络现场直播。1989年改元“平成”时,时任日本首相竹下登的讲话由时任官房长官小渊惠三代读,并通过电视转播。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次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仅亲自发表讲话,阐明新年号含义,还首次通过首相官邸官方账号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现场直播,此举被认为是符合新时代的宣传手法。
本文2023-08-07 05:57: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