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古代神兽名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说一说古代神兽名字。,第1张

两仪二圣:太阳烛照,太阴幽荧。

天之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与黄龙并称天官五兽,天之四灵与应龙、黄龙合为六大神兽。

四灵 :麟、凤、龟、龙。

四凶:混沌、穷奇、梼杌、饕餮。

其他神兽 :旱魃、应龙、黄鸟、黑水、玄蛇、獬豸、凿齿、修蛇、比翼鸟、化蛇、马交、谛听、钩蛇、赤鱬、隗知、夫诸、猰貐、天狗、毕方、朱厌、狰、九尾狐、鬼车、肥遗、鲲鹏、当康、溪边、祸斗、媪、乘黄、赤眼、猪妖、呲铁、狸力、灭蒙鸟、蛟龙、虬龙、烛龙、蟠龙、钦原。

三角兽、翻羽、飞廉、三足乌、山魈、天吴、禺疆、虚耗、玄蜂、土蝼、狮鹫、 冉遗鱼、庆忌、鹿蜀、重明鸟、英招、横公鱼、远飞鸡、腓腓、青牛、火鼠、商羊、讹兽、并封、山蜘蛛、鸣蛇、 傲因、甪端、白矖、夔牛、傒囊、天狐、天马、兕、何罗鱼。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是指以两仪二圣(太阳烛照,太阴幽荧)与天之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代表的皆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

这些生物在现实中大多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某些古代神兽在中国的占卜术中,尤其是奇门遁甲及六爻两门术数。这些神兽常出现于传统建筑中,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参考资料:

-神兽

今本《湛然居十文集》共十四卷。与耶律楚材同时代的孟攀鳞在序言中云:“适有中书省都事宗仲亨最为门下之旧,收录公之余稿,纤悉无遗。今有增补杂文,诚好事之君子。举其全帜,付于门下士高冲霄、李邦瑞协力前修,作此新本,以示学者,可谓兼善之用心。省丞胡公喜君之文,揄扬溢美,勒成为书。中或有误者,更加厉正,命工刊行于世。”与孟序作于同一时间的王邻序亦云:“外省官府得居士文集,古代律诗、杂文五百余首,分为九卷。恐珠沉于海,玉隐于山,而辉彩未著,特命良工版行于世……癸巳岁十二月望日平水冰岩老人王邻序。”从序文内容来看,这部文集最早应当编成于1233年,当时分为9卷,集古律诗、杂文等共500余首。编纂者为耶律楚材的属下中书省都事宗仲亨等,主持者为序言和所提到的“外省官府”、“省丞胡公”,即当地的行省长官胡天禄。

这个本子刊行的内容,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余记》认为即今本《湛然居士文集》的前9卷,其中收录的作品均写于1233年以前。“盖前九卷癸巳(1233)所刊,后五卷则甲午(1234)以后续增也。然亦至内申(1236)而止。自丁酉(1237)至甲辰(1244)凡八年,诗文无一篇存者,盖今之十四卷未为足本也”不过,在《耶律文正公年谱》中,他似乎又否定了自己的这一看法,把今本前九卷中的许多诗文列为1233年到1236年的作品。这似乎表明,他对这一问题也无统一认识。而且,对于今本《澹然居士文集》作品的下限时间丙申年(1236),王国维的考证也有前后矛盾之处。像卷十《张汉臣因人朝觐索诗》,他考证其人为张子良,但现有材料均表明,张子良于太宗十午(1238)始归降蒙占,他入觐蒙古大汗的时间不可能早于此时。由此可见,今本《湛然居土文集》或许还包括了1236年以后的作品。近人王相文指出:“今集中有甲午(1234)以后乙未(1235)、丙申(1236)诸诗,当是后续集。间有癸巳以前之作,亦搀入。”他也怀疑王国维对今本《澹然居士文集》收录的作品创作年代上下限的推断的精确性。 那么,十四卷本《湛然居士文集》是否为全本呢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史称其旁通天文、地理、术数及二氏、医卜之说,宜其多有发挥,而文止于斯,不敌诗之三四,意尚有遗佚软”可见,四库馆臣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对十四卷本《湛然居士文集》是否为全本曾提出过怀疑。但接着,他们又说:“然十四卷之数与诸家著录皆符,或经国之暇,唯以吟咏奇意,未尝留意于文笔也。”似乎又否定了自己的疑问。其实,四库馆臣的怀疑不无道理,因为有记载曾经流传过除十四卷本之外的另一个收录作品完备的本子——三十五卷本。明代的官修目录《内阁藏书目录》:“中书令《湛然居士集》十三册,不全。元耶律楚材著,凡三十五卷。”这说明至少在明代还有过三十五卷本流传。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曾著录:“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三十五卷,缺七卷至十二卷,又缺二十二卷、二十三卷。又《湛然居士文集》十四卷”。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中亦著录:“《湛然居士集》,三十五卷,又缺二十二卷,二十三卷。又《湛然居士集》十四卷,中书省都事宗仲亨辑。”各家著录的卷数大大多于今天我们见到的本子。可见,现存的十四卷本《湛然居土文集》远非全本;三十五卷应该包括了耶律楚材更多的作品。

通过电子版四库全书检索系统可以发现,在现今保存下来的文献中,提到过一些今本《湛然居士文集》没有收录的作品。像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首赵著所撰序,曾提到“余尝在贞祐季年,亲见玉泉大老怀亲诗石:‘黄犬不来愁耿耿.白云望断思依依。欲凭鳞羽传音信,温水四流雁北飞。’又云:‘黄沙三万里,白发一孀亲。肠断边城月,徘徊照旅人。’……又和人诗云:‘仁义说与当途人,恰似春风射马耳。’”其中,前两首分别见今本《湛然居土文集》卷二《思亲有感二首》与卷二《和王君玉韵》,只是文字稍有出入。而后一首诗《堪然居居士文集》没有收录。在《双溪醉隐集》中,耶律铸有和其父诗七首,其中大多也不见于今本《湛然居士文集》。再如,宋濂也曾经提到过耶律楚材的的一首诗作。而从该诗作的题目来看,显然也不见于今本《湛然居士文集》。这些不见于今本《湛然居士文集》的作品很有可能就收录在失传的三十五卷本中。同时,我们结合史实和他的行踪来分析他现存诗歌的内容,也可以看出反映他早年和晚年的诗歌确实很少。但是问题就在于,对这样一位少年就才华横溢的人来说这并不符合常理,因为没有任何合情合理的理由认为他早年和晚年不愿意写诗,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早年和晚年的诗歌大都散佚了。而这些散佚的诗歌就有可能在包括耶律楚材更作品的三十五卷本中。如前面宋濂所提到的那首《送刘阳门》,宋濂明确指出这是耶律楚材五十一岁的作品。

令人费解的是,除了现存的十四卷本和记载于多家公私目录上三十五卷本之外,还有过十二卷的记载。明代《国史·经籍志》著:“《耶律楚材集》十二卷。”遗憾的是,焦竑并没有这部十二卷《耶律楚材集》的版本情况作进一步说明。它是耶律楚材早年和晚年作品的补集,还是十四卷的删节,我们都无从知晓。明代的其他公私人目录在谈到耶律楚材的作品时也语焉不详。如《文渊阁书目》:“《耶律湛然居士集》一部,三册缺。《耶律湛然居士集》一部,十七册残缺。”《箓竹堂书目》:“《耶律湛然居士集》十七册。”《近古堂书目》:“《湛然居士集》。”《玄赏斋书目》:“《湛然居士文集》。”[14]《笠泽堂书目》:“《湛然居士文集》,四册,耶律楚材。”记载的模糊性让我们很难对十二卷本的版本情况进行研究。 现在流行的《澹然居士文集》十四卷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为1926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这是过去最为通行的一种本子,所据底本为无锡孙氏小绿天藏影元写本,应当属于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个个子。该书四册,半页八行行十一至十九字,粗黑口,左右双边,内封有:“上海涵芬楼借无锡孙氏小绿天藏景元写本,原书叶心高营造尺五寸八分,宽营造尺四寸。”该书前有甲午岁(1234)行秀序,癸巳岁(1233)王邻序、孟攀鳞序,后有癸巳岁(1233)李微序。由十四卷本可以看出,九卷本有癸巳岁(1233)王邻序、孟攀鳞序、李微序。该版本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目录与实际收录诗不符。有的目录有诗,然实际并为收录。如卷四目录有《还燕和德明韵三首》,实际只收录一首诗。卷五目录作《和薛正之韵二首》,实际也只收录一首诗。卷七目录作《和高冲霄韵三首》,然实际也只收录两首诗。有的是无目录然实际收录诗。卷三目录在《和郑景贤一十首》之后无《又一首》,然实际收录该诗。卷五目录在《和冲霄韵五首》之后无《又一首》,然实际也收录该诗。还有的是目录名与篇名不符。卷六目录作《蒲华城梦万林老人》,然篇名又作《蒲华城梦万松老人》。卷六目录作《寄张子间》,然篇名又作《寄张子闻》。

其次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该本与前一种依据底本应当相同,但是基本上没有上述目录一实际收录诗不符的情况。

再次为渐西村舍本,系清朝光绍乙末(1895)袁昶刊刻,有光绪乙未芳郭无名人的序和光绪丁亥(1887)李文田在卷七未写的跋语,诗文中又增加了一部分双行夹注。根据浙西村舍排印的本子,主要有商务印书1937年《丛书集成》初编本、万有文库本。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从书》本、1984年台湾新文平出版公司印行的《丛书集成新编》,也是根据渐西村舍排印的。

此外,在国内十四卷本还有一些《湛然居士文集》的抄本。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记载在国内图书馆一共藏有十九本抄本,主要藏于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

最后为1986年由谢方点校、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式标点本。该书以《四部丛刊》本作为底本,以渐西村舍本互校,并以《丛书集成》本作参考,在每篇诗文后均附有校勘记,并在全书的末尾附有《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耶律文正公年谱》、《耶律文正公年谱余记》等三种对研究耶律楚材生平有着重要价值的资料,非常使于读者参考,为现在最好,也是最为方便的一个版本。

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常山一户姓杜的人家,主人杜爽的妻子范氏生下了一个女儿。杜爽范氏夫妇前后共生养了五子三女,这个女孩虽是他们的长女,却被家人称为“四娘子”,这大概是一个按照排行得来的称呼。

  杜家世居常山,不但家境殷实而且世代好善,在四乡八里很有声望。就在杜四娘渐渐成长的同时,人世间也发生着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唐王朝结束了,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时期,中原大地征伐杀戳四起,各路王侯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群雄逐鹿乱纷纷。杜四娘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大成人了。

  大约是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的冬天,一个年青人从保州(河北保定)的家乡出发,打算到镇州(正定)去谋个前途,没想到才过定县,就遇上大雪不断道路雍塞。青年孤身一人既饥且寒,只得奔到杜家庄院门前避雪。杜家看庄的家人素知主人乐善好施,也就有样学样地给了青年些充饥的饭食和睡觉的地方。大雪一下几日不止,青年也就在庄院上一直耽搁了下来。几天相处下来,家人发现这青年虽然衣履简朴,却状貌俊伟言谈谨慎手脚勤快,不象是寻常人家子弟,便向主人杜爽报告了此事。

  杜爽听了家人的叙述后很感兴趣,立即与青年见了面。果然一见就觉得确非凡品,很是心爱,便大力挽留他多住些日子,当成贵客款待。

  青年在杜家庄一住月余,与主人相谈甚欢。杜爽也渐渐弄清了青年的来历。原来这青年名叫赵弘殷,虽然落魄,却也是个官宦之后。他的曾祖父赵朓在唐时曾任县令之职,祖父赵珽也官至御史中丞。然而祸福变迁,到父亲赵敬少年时,赵家就已经没落了,幸亏赵敬胸有大志,硬是重振了家业,甚至还做到了营州、蓟州、涿州刺史的级别。自赵敬死后,赵家又再次一落千丈。但赵弘殷虽是一介平民,仍然没有忘却祖宗的荣耀,也期望自己能够象父亲那样重新白手起家。这一次他就是打算去投奔河北郑州的赵王王镕,谋求前途的。

  杜爽听了这番话,又经过一个来月的仔细观察,对赵弘殷本人和他的家世都刮目相看,认为他绝非池中物,不但终有出人头地之日,而且还能成就大事业。于是杜爽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赵弘殷招为女婿,将自己年方及笄的女儿四娘子嫁给他。

  就这样,一场大雪为赵弘殷带来了一段姻缘。

  这场姻缘的缔结,想来也招得了当时族人乡里们或多或少的议论,对于杜庄主贴钱嫁女,招这么一个前途未卜、家世也口说无凭的借宿少年为婿的行为,恐怕有不少人认为杜老头儿不是疯癫就是受骗上当了。没准还有更多的人捂着嘴偷笑,幸灾乐祸地觉着杜四娘子是“米箩跳进糠箩”,等着看富家**是怎么折堕的。只是这些人怎么都不会想到,这场联姻是杜爽此生最明智的决定,他将因此成为大宋开国皇帝的外祖父。

  由于被老丈人认定是人材而轻易财色兼收,似乎是老赵家的祖传好运。

  赵弘殷的父亲赵敬青年时在保州老家过布衣平民日子时,同乡刘昌便认定他是个人材,也平空将个女儿嫁了给他。这位刘**便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祖母了,身后被孙子追封为“简穆皇后”。如今赵敬的桃花运在他和刘**的儿子身上再次重演。赵弘殷原本只是想来避一场雪,不料却得了一个多月好吃好喝的招待,还白得了一位上好的妻子和愿意大力支持自己奔前途的富实岳丈。这等好运简直就是天上掉了金元宝在头上,直到今天也足够让许多奔波劳碌却还是办不齐结婚生子物质条件的男人羡慕得两眼发绿。可见话本小说里美人儿带着钱财向穷小子投怀送抱的好事也并不全是秀才们的白日梦。

  赵弘殷求取前途的步伐并没有因为贪恋新婚之乐而停顿,婚后不久他就加入了赵王王镕的麾下,杜四娘子从此跟随丈夫开始了她颠沛流离饱尝乱世艰辛的婚姻生活。

  乱世中成就事业的人往往都是有真本事的,赵弘殷就是一个例子。他很快就以骁勇善战得到了王镕的注意,因此得到了更多更大的表现机会。终于有一次他率五百骑驰援后唐庄宗李存勖,不但立下战功而且得到了李存勖的赏识,成了李存勖的属下。此后赵弘殷的前途就算是踏上了路,虽然屡有波折,虽然王朝更替频繁,他的功名还是步步向前:后唐时任飞捷指挥使,后汉时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时任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死后还得到了后周皇帝追赠的武清军节度使、太尉之职。总之是当兵吃粮,改朝换代只当是换个上司,谈不上什么殉国死节忠不忠心的话。

  然而在赵弘殷转战疆场开拓功名的同时,做为妻子的杜氏却生活得很不容易。赵弘殷初入军伍时收入微薄,杜氏拖儿带女生活异常艰辛,在这样的情形下,她的长女(追封陈国长公主)与长子(赵匡济追封邕王)都先后夭折了。等到丈夫有了些功名,虽然温饱无忧,但夫妻仍不免聚少离多。因此直到成婚后的第十年,即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二月十六日,两人在洛阳夹马营(可能是军营休整处)生下次子赵匡胤。自赵匡胤出生后又过了足足十二年,即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十月七日,两人才在浚仪(开封)的官舍中生下第三子赵匡义。八年后才轮到第四个儿子赵廷美出生。在赵廷美之后,杜氏还生过一个儿子赵光赞(夭折,追封夔王)和一个女儿(后封秦国大长公主)。

  算起来杜氏一共生了七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则有三子一女。而这四个儿女中,次子赵匡胤、三子赵匡义(赵光义)的出生前后经过在史书上留下了神乎其神的记载。据说当杜氏产育赵匡胤时,产房中有赤光绕室,还有经宿不散的扑鼻异香,与寻常产房中的血腥之气大异其趣。赵匡胤因此还得一个小名叫“香孩儿”。这香孩儿不但化血腥为异香,还一生下来就遍体金色且三日不变。十二年后赵匡义诞生时更不同凡响,不但重演了一遍哥哥投胎时的节目,而且还格外加重戏码,产房中的赤光如云霞般蒸腾,香气不但绕室,而且还香遍整条街巷。果然皇帝就是皇帝,初次亮相就端的与小民投胎之时大不相同。

  在王朝频频更替、一家人随着丈夫职务的变迁四处迁徙的日子里,杜氏由一个殷实人家的**逐渐变为一个性格坚毅有胆识见解的成熟女人,她治家严谨循礼,对儿女的教育也很上心。不过作为军人之妻又身在乱世,她的教子方式当然与读书人的方式大有不同。

  赵匡胤的文化课学得不怎么样,但生来胆大心细爱冒险,骑射本领非同凡响。怎样的烈马他都不惧惮。也亏了他命大,有一次驯马的时候马使性子在城楼的斜道上狂奔,一撩蹶子将他远远地甩了出去,先是撞上城楼门楣,又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旁观的人都魂飞魄散,认为赵匡胤不但死定了,而且肯定脑袋都要撞碎。谁知他却毫发无损地站了起来,不但毫无惧色反倒性气更足,发力追上烈马纵身腾上,非要将马驯服不可。胆量如此之大,别说围观的人,就是那匹马,都要判个服字给他了。

  做为母亲,杜氏对于赵匡胤近乎莽撞的胆大忧心忡忡,决定尽早给他完婚成家收收性子。

  后晋开运初年(公元944),十七岁的赵匡胤在父母的安排下完婚了。迎娶了赵弘殷的护圣营同僚贺景恩十六岁的女儿为结发之妻。

  赵匡胤成婚这年,三弟赵匡义还不满六岁,才刚是启蒙的年龄。年龄虽小,赵匡义的脾性却已经初见端倪。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性格,这个小孩子都与他的哥哥大相迳庭。赵匡胤好武善骑射,还很能交朋友,性情豁达,颇有些江湖习气。赵匡义却不然,他和同龄的孩子游戏时,其它孩子都会不知不觉地对他心生畏服之情,不敢对他呼呼喝喝。赵匡义还嗜好读书。出身行伍的赵弘殷对于自己竟也能生出个会读书的儿子,感到非常欣慰。到后周时期,他外出征战时,对各地金银财宝分毫不取,只是专心搜求各类古籍善本带给赵匡义,赵弘殷夫妇还时常察考儿子的读书成绩,在父母的严格督促下,赵匡义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还多才多艺、很有智谋。

  年幼的弟弟既然“读万卷书”,做哥哥的赵匡胤便打算“行万里路”了。大约在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前后,二十一岁的赵匡胤离开父母弟妹和成亲才三四年的妻子贺氏,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游历。

  实际上并不是赵匡胤自己存心要“志在四方”,真正的原因还在于那个乱纷纷的世道。

  赵家的一家之主赵弘殷是靠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赏识进入仕途的,然而没几年李存勖就被人杀死,随之后唐朝廷内斗不断,后晋后汉又陆续有来,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赵弘殷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官运平平,一家人的生活也大不如前。赵匡胤眼见这样的情形,便打算自己外出闯荡以求取功名。

  刚开始的时候赵匡胤把事情想得很简单,以为还可以靠父亲的老关系找到门路得到重用。然而事实却是到处碰壁。漫无目的的游历让年青气盛的赵匡胤吃尽了苦头。有一次他来到复州(今湖北省沔阳县西北),想投靠父亲的老同事、时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谁知王彦超并不买帐,总算还留了三分情面,用十贯钱打发他走人。无可奈何的赵匡胤只得冒着风雨重新上路。(王彦超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十年,赵匡胤便当上了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王彦超才干品行过人,宋太祖对他甚是礼遇重用,但是看到他时难免总会想起旧事,终于忍不住在某一次借着酒劲发问:“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打赵匡胤当皇帝那天起,王彦超恐怕就早已经想到这位赵世侄终会有按捺不住的一天了,他的反应非常敏捷,回答得成竹在胸:“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赵匡胤听后心情大好,也就不再追究下去了。)

  类似的事情肯定发生过不止一次,或者有些人的反应还不如王彦超。饱尝人情冷暖的赵匡胤始终没有碰到任何机遇,盘费却已将磬净。走到襄阳地方时,为省些住店银子,他便往寺庙求宿。于是他时来运转的契机到了。

  在这座不知名的小庙里,赵匡胤遇到了一个精通术数的老和尚。老和尚刚一见这个满面风霜的青年便认定他绝非凡品,不但主动馈赠盘缠,还指点迷津道:“北往则有遇矣。”赵匡胤遵嘱而行,北上邺都,正赶上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征讨李守真,在此招兵买马。他就投到了郭威的麾下。

 

960年正月,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作了皇帝,他就是宋太祖。因为弟弟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因避宋太祖讳,改现名)在陈桥兵变中立有大功,所以宋太祖非常器重他。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都城最高行政长官),封他为晋王。朝令排班时,赵光义的位子排在众臣之首,以表示地位的崇高。宋太祖对这个弟弟的礼遇也特别深厚,多次到他的府上叙兄弟之情。晋王府第由于地势高,池子里经常缺水,宋太祖亲自督促工役千方百计解决水源问题。有一次赵光义病了,不省人事。宋太祖听说后,十分着急,赶忙前去探视。还亲自点燃艾草,给弟弟热炙。赵光义醒后,觉得炙得头痛。宋太祖就用艾草炙自己,试验怎样炙才有效而不至于引起头痛。就这样,整整大半天,宋太祖都呆在晋王府中,直到赵光义发透了汗,完全苏醒过来,才回宫去。

有一天,赵光义到宫中赴宴,喝醉了酒。宋太祖怕他出事,亲自送他出宫,下殿阶时,还搀扶着他。这些事对普通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宋太祖以皇帝之尊,对弟弟如此厚待,可就不同寻常了。古代帝王,大多少情寡义。虽同胞手足之间,也是如此。宋太祖如此行事,实属凤毛麟角。

976年,还不到五十岁的宋太祖突然死去。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由于宋太祖死的十分突然,且宋太祖皇位舍子传弟这件事又很不正常,所以引起种种猜测和传说,一直宋太祖之死成了千古疑案。在这里,我们姑且相信正史的记载,说他是正常死亡吧。

按照正史的说法,宋太祖临终遗命,皇位传给弟弟,弟弟死后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样,宋太宗以后皇位的继承者应该依次为其弟廷美和宋太祖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但是,宋太宗不想遵从宋太祖遗命,他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因此,他即位不久,就相继把三个威胁帝位的危险人物一个个清除掉。

首先被清除掉的是德昭。979年,德昭跟随宋太宗征讨契丹。有一天夜里,军中突然不知宋太宗的去向,有人谋划立德昭为帝,以安定军心。但是不久,就知道了宋太宗的下落,立德昭为帝的事也就没有再提起。后来,宋太宗知道了这件事,很不高兴。由于这次北征最后以失败告终,撤退回朝后,过了很久也没有对前一次讨平北汉论功行赏,将士们产生了不满情绪。德昭为这件事向宋太宗进言,请求早日行赏。宋太宗听后,勃然大怒,大声训斥道:“待你当了皇帝之后,再赏赐他们也不算晚!”这话的分量太重了!这不是公然怀疑侄子有篡位的野心吗?德昭当然受不了。他惶恐不安地回到寝所,用水果刀自刎而死。

981年,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德芳因病逝世。宋太祖的两个儿子都死了,能威胁宋太宗皇位的只剩下弟弟廷美一人了。第二年,有人告发廷美妄图谋夺帝位,宋太宗于是免了他的官职,将他流放到边远地区。凡是与廷美关系密切的人也全部放逐。984年,廷美在流放的地方抑郁而死。这样,宋太宗可以安安稳稳德地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从此,整个北宋时期,皇位都由宋太宗的子孙代代相传,而宋太祖的子孙却都受到压制,不得闻名于世。

宋太祖对其弟宽厚友爱,而宋太宗却对弟弟、侄子如此刻薄、嫉恨,这也大概是人们怀疑宋太祖是被他害死的原因之一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没有儿子,而宋太宗的后裔在北宋灭亡时全被女真人掳掠到北方去了,帝位只好由宋太祖的后裔宋孝宗(德芳的第六代孙)继承。而南宋的第五代皇帝宋理宗则是德昭的第九代孙。这样,从南宋的第二代皇帝开始,帝位一直由宋太祖的子孙继承,宋太宗系统从此中断。世人认为,这一皇位的继承,是对宋太宗不遵守宋太祖遗命、没有让其子孙继承帝位的报应。

更令人惊诧不已的是,宋太祖兄弟末世子孙的遭遇竟是那样地不同。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470多人及宗族3000余人被掳掠北去,受尽凌辱。几代之后,二帝之子孙近族已被屠杀殆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宋太祖的末世子孙的遭遇却要好得多。1276年,元军包围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小皇帝出降,被封为瀛国公。小皇帝至通州,元世祖命赐大宴十日,小宴十日,然后赴京陛见。小皇帝长大后,元世祖又妻以公主,可见待遇之厚。终元之世,一直对南宋宗室多加抚恤。同为赵宋宗室,其遭遇竟是如此地不同!读史至此,谁不感到这是历史的报应、历史的讽刺呢?莫非冥冥之中,真的有什么因果报应么?历史可真会捉弄人!

太阳烛照、太阴幽萤、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应龙、黄龙。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是指以两仪二圣与天之四灵为代表的皆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这些生物在现实中大多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某些古代神兽在中国的占卜术中,尤其是奇门遁甲及六爻两门术数。这些神兽常出现于传统建筑中,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扩展资料:

太阳烛照与太阴幽荧在现代活态神话中已经不可再见,人们对此知之甚少,而太阳烛照的少数活跃只有一些古籍善本以及一些青铜器当中的零星记载,至于太阴幽荧的记载更加稀少,只有极少数出土的青铜器上的一些铭文和部分甲骨骨文卜辞的记述,这对于神话学界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大遗憾了。

天之四灵的最初起源,目前尚无定论,以文物考查的话,根据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天象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的考证发现,在殷商早期的甲骨文上已有天之四灵这四象的形象产生,而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称。

参考资料:

八大神兽

张志春写序,推荐徐伟刚写的《大六壬揭迷与现代应用研究》。

徐伟刚的《袖里乾坤》。其实,它是由张志春老师任主编,这套书有奇门、大六壬、六爻、四柱各个门类。《神奇之门》

陈公献的《大六壬指南》,秦瑞生的《大六壬精注详解》。北海闲人的《六壬金针》和《大六壬断法述要》以及《毕法赋全解》、《〈大六指南〉诠解》、《〈大六壬指南〉占验今诠》。2008年时,徐伟刚的《智者乐水》,和杨景磐的《六壬断案详解》。

1 "翁"在文言文有什么涵义

(1) (形声。从羽,公声。本义:鸟颈毛)

(2) 同本义

翁,颈毛也。——《说文》

鸟头上毛曰翁。翁,一身之最上。——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

(3) 祖父 [grandfather]。如:翁翁(犹公公。老翁,多指祖父)

(4) 假借为“公”。父亲 [father]

翁,父也。——《广雅·释亲》

吾翁及汝翁。——《汉书·项藉传》

(5) 又如:翁媪(年老的父母。同“翁妪”)

(6) 夫之父或妻之父 [father-in-law]。如:翁婿(岳父和女婿)

(7) 泛称男性老人 [old man]

凡尊老,周晋秦陇谓之公,或谓之翁。——《方言》六

卖炭翁。——唐· 白居易《卖炭翁》

老翁逾墙走。——唐· 杜甫《石壕吏》

独与老翁别。

卖油翁。——宋· 欧阳修《归田录》

(8) 又如:塞翁失马;渔艄翁;翁翁(祖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翁甫(对老者的尊称);翁长(对老者的尊称)

(9) 对男性的敬称 [man]。如:字某曰某翁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一点的用法是通假字:

通“滃”。腾涌

俞樾议:“翁当为滃。《文选·江赋》曰:‘气滃渤而雾杳。’翁博犹滃渤也,博与渤亦一声之转。”

2 文言文卖油翁的翻译是什么

作者: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3 文言文{塞翁失马}是什么意思

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安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以上解释“塞翁失马”)

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安慰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长城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绝大部分。唯独这个人因为瘸腿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此乃全文解释,寓意读音,楼上的已经给出)

4 文言文坦然翁传的翻译

息庵翁,名叫志求,字文健,息庵是他的别号。他的先人是江西清江县人,后来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到了苏州,就在苏州安家了。息庵翁的祖父贻令先生因为擅长书法而在吴中很有名。息庵翁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在他祖父身边磨墨,伺候祖父写字,仿着祖父的字体写字,字写得很有精神且遒劲。他祖父非常惊讶,就教授他写字的方法。息庵翁为人清廉、正直,不符合礼法规定的不说、不做,亲朋好友都特别尊敬他。

息庵翁特别喜欢看书,一旦知道别人有好的古籍善本,就马上去借阅。他把自己的小屋装饰好后独自居住,在桌上点一炉香,放一瓶水,早晚抄录借来的书籍。然而息庵翁心中有雄心壮志,为自己不能及时有所作为而感到羞耻,听到秋风就不禁为这萧瑟所感染,马上扔掉笔站起身来,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等心情平复后却又继续抄书,最后也只是在家中郁郁不得志,他在雍正四年去世,被安葬在黄山。息庵翁由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他的子孙都很贫困,他的坟因此得不到修缮儿破败,坟周围种的树也很少,后人也很少去拜祭,但是息庵翁一生所抄录的书籍却都完好保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