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四大家是谁 ?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草书四大家是谁 ?,第1张

在中国历史上,书法家人才辈出,灿若群星。就草书而言,以下四大家,成为今人无法逾越的四座高山。

“草圣”张芝

草书四大家是哪几位_草书四大家是谁_草书四大家介绍_中国历史网

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好书法,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

《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张颠”张旭

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善草书。时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草书四大家是哪几位_草书四大家是谁_草书四大家介绍_中国历史网

怀素

怀素字藏真,今湖南长沙人。俗姓钱。自幼出家为僧。生于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唐代明僧,为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于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尤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昧。于故里零陵,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挥毫作书,因名所居曰“绿天庵”。好饮,酒酣兴发,到处挥毫,人称为醉僧。以草书著名。是继张旭之后又一位狂草艺术家。

唐吕总《续书评》云:“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楷》卷十九谓:“怀素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任何一种书体都有这种草化的结晶,如篆草,章草,今草,行草,狂草,从狭义而言,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的结果。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中华第一草书。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

《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草书四大家是哪几位_草书四大家是谁_草书四大家介绍_中国历史网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叶恭绰

叶恭绰(1881-1968年9月16日),男,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誉虎,号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室名“宣室”。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祖籍浙江余姚,生于广东番禺书香门第,祖父叶衍兰(兰台)金石、书、画均闻名于时。父叶佩含诗、书、文俱佳。

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交通系成员之一。

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届中国政协常委。

中文名:叶恭绰

别名:裕甫、誉虎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广州府番禺县

出生日期:1881年

逝世日期:1968年9月16日

职业:书画艺术家

毕业院校:京师大学堂仕学馆

主要成就:书画创作

代表作品:《遐庵诗稿》《遐庵清秘录》《遐庵词》《遐庵谈艺录》

祖籍:浙江余姚

性别:男

人物简介

家庭

叶恭绰(1881年~1968年9月16日),男,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父,号遐翁、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祖籍浙江余姚,其五世祖游幕广东。祖父叶衍兰,字南雪,以金石、书画、文艺名世,父佩_,字仲鸾,诗文、篆、隶靡不精究。

学术

家学渊源,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

早年以交通事业为己任,力行交通救国。

中年以后精于诗文、考古、书画、鉴赏。搜藏历代文物,品类颇广,至为丰富,为保存国宝不遗余力。文献古籍,经其整理,保存者尤多。文字改革,尽心尽力。书法用笔运腕,独有心得,精楷、行、草体,尤擅大字榜书,雄健豪放,绰约多姿,融会碑帖,自成一家。画则松石梅兰,尤喜画竹,多取元人神韵,秀劲隽上,直写胸臆。

年登八秩,先后将所藏书画、典籍、文物重器尽数捐献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市有关机构,以垂永远,令人敬佩。叶恭绰致力艺术运动五十余年,至老不倦,是中国现代书画大师,20世纪著名文人、收藏家,重要的美术活动家和组织者。其著作甚丰,主要有《遐庵诗稿》、《遐庵清秘录》、《遐庵词》、《遐庵谈艺录》、《遐庵汇稿》、《矩园馀墨》、《历代藏经考略》、《梁代陵墓考》、《交通救国论》、《叶恭绰书画选集》、《叶恭绰画集》等。另编有《全清词钞》、《五代十国文》、《广东丛书》、《清代学者像传合集》等。

事业

祖父兰台(南雪)为清末翰林,曾官户部郎中、军机章京。父亲中年早逝,在祖父膝下长大,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佳句名世。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毕业。

清末历任邮传部路政司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

民国后,历任路政司司长、交通部次长、总长、交通部长,并兼理交通银行、交通大学。民国24年(1935年)“上海市博物馆临时董事会”成立,叶恭绰任董事长。民国25年初《中国古泉学会》成立,叶恭绰任副会长。

建国后,任北京中国画院首任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代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收藏

叶恭绰性喜收藏古籍和文物。他花了大量财力,收藏稀世珍宝,如西周毛公鼎、晋王羲之《曹娥碑》、晋王献之《鸭头丸帖》、清初张纯修《楝亭夜话图》等;收藏了大量乡镇专志、清人词集、清人传记、名僧翰墨、文物图录,如清人词集有5000余种,《全清词钞》有3196家。

保护文物

叶恭绰为保护文物不遗余力。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他准备避难香港。临行前,秘密将珍藏的7箱文物寄存在公共租界英商美艺公司仓库,其中一箱就是毛公鼎。

民国29年,他的姨太太潘氏为侵吞财产,大兴讼事,并向日本宪兵队透露了毛公鼎藏在上海的消息。叶恭绰闻讯,急电侄子叶公超去上海主持讼事,并谆谆嘱托:毛公鼎不得变卖,不得典押,决不能流出国土。毛公鼎终于没被日军掠去。后来此鼎为发国难财的商人所得,抗战胜利后交“上海敌伪物资管理委员会”处理。上海市政府聘叶恭绰为毛公鼎保管委员会委员,并从军统局领回拨交南京中央博物院保存。

叶恭绰还将大批珍贵古籍和文物捐献给图书馆、博物馆。民国32年将地理类藏书等906种3245册捐赠上海合众图书馆;珍藏的文物或捐赠,或出售,尽归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有关文化机构收藏。如《鸭头丸帖》归上海博物馆,《楝亭夜话图》归吉林省博物馆。

人物生平

叶恭绰,清廪贡生。

解放前

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仕学馆。

1904年起任湖北农业学堂、方言学堂、西路高等小学堂、两湖师范学堂教习。

1906年捐通判,入邮传部,任总务股帮稿兼办京汉铁路事宜。嗣历任铁路总局建设科总科员兼承政厅机要科员、路政司员外郎、路政司郎中、承政厅佥事、机要科科长、承政厅副厅长、参议上行走、承政厅厅长、铁路总局提调,旋升芦汉铁路督办。辛亥革命时,任内阁议和处参议。

1912年5月,任北洋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兼铁路总局局长;同年任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副会长。

1913年9月代交通部总长;12月改任交通部路政局局长。

1914年6月任交通部次长兼邮政总局局长,次年6月因故暂行停职。袁世凯称帝时任大典筹备处会办,1916年6月去职。

1917年7月复任交通部次长,兼铁路督办、邮政总局局长;7月张勋复辟,段祺瑞任其为讨逆军总部交通处处长。

1918年赴欧洲考察实业,翌年归国。

1920年8月任交通部总长。

1921年3月,交通部将原有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交通大学,以交通部总长兼校长;5月辞任,12月任梁士诒内阁交通总长,1922年4月去职,出走日本。

1923年5月,孙中山任其为广州大本营财政部部长,兼理广东财政厅厅长,未几辞兼职;7月代理大本营建设厅厅长,统一广东财政委员;11月奉派往东北,与张作霖洽商讨伐直系军阀事宜;12月任广州大本营财政委员会委员,

1924年4月兼盐务督办;8月任中央银行董事;9月去财政部部长职;10月去盐务督办兼职;11月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总长,1925年11月去职。

1927年任关税特别会议委员会委员、国学馆馆长等职。

1928年1月任张作霖安国军财政讨论会副会长、中国第一次美术展览会评审员。

1929年与朱启钤组织中国营造学社,与朱祖谋等组织词社,与龙榆生创《词学季刊》;同年兼故宫博物院常务理事、管理中央庚款董事会董事。

1931年12月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翌年1月去职。

1933年任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倡设上海博物馆;同年10月任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

1934年被聘为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委员会委员,又被选为中国红十字会监事。

1939年在香港发起组织中国文化协进会。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移居九龙。翌年10月转往上海,拒受伪职,以书画自娱。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沪返穗。

1948年移居香港。

解放后

新中国成立后,叶回到北京。

1951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52年5月任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委员。

1953年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54年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

1957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叶恭绰还是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之一,曾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停止全国政协常委职务和解聘代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职务。

1959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于1968年8月6日病逝,终年87岁。

1979年改正了1958年将他划为右派的错误。

1980年3月中国政协为他举行追悼会,平反昭雪。遵其遗嘱,骨灰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仰止亭旁(仰止亭是在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之前,由叶氏捐款修建,以志他对中山先生知遇之情)。

上世纪书坛的无冕之王,成就非凡的杂家-书法大家叶恭绰。"天骨开张,盈寸之字,有寻丈之势。谓非出于异禀,不可得也。"是叶恭绰的后辈书法家启功对其书法的评价。

评价

叶恭绰除早年致力于交通事业外,生平于艺术、书画、诗词、文物鉴藏无不精通。

书工楷、行、草,主张以出土竹木简及汉魏六朝石刻、写经为宗。他用笔运腕,独有心得,笔法雄强朴厚,妍媚动人,自成一家。人称其书有褚之俊逸、颜之雄浑、赵之润秀,誉为当代高手。

画则竹梅松兰,尤善画竹,秀劲隽上,直抒胸臆。画就辄题诗词。全国性美术展览及书、画团体无不参加。

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使之不流入外国人之手,他购买了许多珍贵字画、碑帖、磁器、铜器、孤本、善本、外国难得之名著与故宫禁物,装成八大箱,惜均毁于沙面之变。一次他重金购得稀世珍品——晋朝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真迹,慨然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又先后将全部收藏品捐给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市有关机构,以垂永远。

为弘扬传统文化,他刻印了很多典籍,尤笃于师友风义,近代文坛名流如文廷式、罗瘿公、潘兰史、曾习经等人的遗作,均系经他整理出版的。他的诗词亦达到很高水平。

主要著作

叶恭绰著作甚丰,主要有《遐庵诗》、《遐庵词》、《遐庵谈艺录》、《遐庵汇稿》、《交通救国论》、《历代藏经考略》、《梁代陵墓考》、《矩园馀墨》、《叶恭绰书画选集》、《叶恭绰画集》等。另编有《全清词钞》、《五代十国文》、《清代学者像传合集》、《广东丛书》等。

保护袁墓

1952年2月,北京市规划局准备迁移城内所有墓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建设。照此规定,袁督师庙和墓均在迁移之列。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袁墓:“主席赐鉴:兹有陈者,北京市府因计划关系,将城内各义冢饬迁出城,其中广东新旧两义园有前明蓟辽督师袁崇焕遗墓和祠宇历见载籍,数百年来祭扫不绝。明末满洲久为边患,能捍御者以袁崇焕为最。满酋后施反间,崇焕竟以冤死,天下痛之。新史学家亦佥称为民族英雄,但或不知其祠、墓即在咫尺。兹当提倡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之际,拟乞饬所司于该两处袁崇焕祠、墓特予保全,并力崇饰,以资观感,不胜企幸。”

毛泽东回复叶恭绰:

“数月前接读惠书,并附萨镇冰先生所作诗一首,不久又接读大作二首,均极感谢。萨先生现已作古,其所作诗已成纪念品,兹付还,请予保存。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真市长接洽为荷。”

至此,经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人的多方努力,积极呼吁,北京市政府对袁崇焕墓进行了全面的修葺,墓古迹得以保存。

政界生涯

早年

叶恭绰字裕甫,一字玉莆,又作玉虎,誉虎,晚年自号遐庵。他是广东番禺人,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十月初三日出生。幼读儒书。二十一岁,入京师大学堂仕学馆。二十三岁,任湖北农业学堂教员。光绪一九_六年,叶恭绰二十六岁,清廷成立邮传部,叶恭绰入部中文案处任职。越二年,升任路政司郎中──相当于后之司长。宣统元年,奉邮传部派往欧洲游学,兼考察铁路材料事宜。翌年回国,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任代理铁路总局局长。

民国早期

民国肇建(一九一二年),邮传部改为交通部,叶恭绰任路政司长,兼铁路总局局长。一九一三年,任交通部路政局长,兼代交通部次长。一九一四年,升任交通部次长,兼邮政总局局长。一九一五年六月,因涉嫌津浦铁路舞弊案,停职两年。一九一七年,复任交通部次长,兼铁路督办,邮政总局长。

出国

一九一七年七月,张勋复辟,段祺瑞起兵讨逆,任叶恭绰为讨逆军总部交通处处长。一九一八年,赴欧洲考察。翌年,归国。一九二_年,任劝办实业专使。八月,北京政府靳云鹏组阁,叶恭绰出任交通总长。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北京政府由梁士诒组阁,叶恭绰仍任交通总长,唯梁内阁为直系吴佩孚所不满,引发直奉之战。叶恭绰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去职,亡命日本。一九二三年五月,南方政府孙大元帅任叶恭绰为大本营财政部长;十一月,奉孙大元帅命往东北,与张作霖洽商讨伐直系军阀事宜,事毕返广州。一九二四年四月,兼盐务督办,九月辞职。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段祺瑞出任北京政府执政,任叶恭绰为交通总长。翌年十一月,去职。

国民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孙科出任行政院长,叶恭绰一度出任铁道部长,未久即去职。此后未再出任政府官职,转而从事文化慈善事业,如一九三三年,任“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理事兼总干事。翌年,在上海倡建“上海市博物馆”。一九三四年,被聘为“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委员,又被选为“中国红十字会”监事。

抗战以后

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叶恭绰侨寓香港。一九三九年,在香港发起组织“中国文化协进会”,并主办“广东文物展览会”。一九四_年,发起编印《广东文献丛刊》,一九四一年辑刊《广东丛书》。十二月,香港沦陷,叶恭绰滞居九龙。一九四二年十月,转往上海,为拒受伪职,闭门谢客,以诗画自娱。

建寺弘法

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欧阳竟无继杨仁山居士遗志,主持金陆刻经处,校勘刻印佛经。一九一八年,开始筹设“支那内学院”,苦于经费无著。到了一九二一年,始得叶恭绰联络熊希龄、梁启超、蔡元培等发起组织院董会,并由叶恭绰等联名呈请北京政府,请予以拨款补助。叶恭绰并与熊希龄、梁启超等以彼等在北京政界之影响力,经北京的财政部与教育部会商,咨文江苏省政府,由江苏财政厅拨出基金十万元,补助内学院成立,并每月由国税项下拨款一千元,作为经常费。由于有了这项经费来源,支那内学院始向内务部、教育部备案,于一九二二年正式成立,开学授课。后来并开办法相大学特科,使内学院成为佛学研究重镇,追本溯原,叶恭绰等支持维护之功,实不可没。

一九一八年初春,叶恭绰与在京佛教居士蒯若木、蒋维乔、江味农、徐蔚如等发起讲经会,推徐蔚如南下宁波观宗寺,迎谛闲法师入京讲经。谛闲三月进京,在江西会馆讲《圆觉经》,七月讲经圆满,叶恭绰以北方佛法不振,希望请谛闲留在北京办一佛学院,培育弘法人才。谛闲以观宗寺工程未了而辞谢,叶恭绰与蒯若木居士各致赠香仪一千银元,其他居士亦各有馈赠。谛闲以此款,把观宗寺附设的佛学研究社改组为“观宗学社”,自任主讲,扩大招生名额,培育人才。后来,观宗学社人材蔚出,如_虚、常惺、仁山、宝静、戒尘、妙真诸师,都毕业于观宗学社,而弘法于中国各地。

一九三一年夏,叶恭绰与一位陈飞青居士,同在青岛避暑,鉴于青岛是一个国际性的都市,各种教会都有,唯独没有佛教寺院。适有他的同乡陈研卿、梁少廷二居士,想在青岛成立一处念佛会,找到叶恭绰,希望他出面向地方政府要一块土地。于是叶恭绰约集诸位善信及青岛地方上有力量的人士,在交通大楼开筹备会,倡议修佛寺,他并当场首捐一万元,在场人士也附和认捐。后来,叶恭绰在外埠又捐了一笔钱,并请青岛市长胡若愚拨了一块公地,修佛寺的事就成了定居。叶恭绰并推荐早年曾随从谛闲到北京的_虚法师,到青岛负责佛寺的兴建,这就是青岛湛山寺的起因。

佛学贡献

一九三_年,朱子桥居士在西北放赈,于西安城内的卧龙寺和开元寺,发现了宋版的《碛砂藏》,叶恭绰在上海,与沪上居士发起影印。其间克服种种阻碍,终于一九三五年,影印出宋版藏经五百部,在版本文献史上有极大的贡献。叶恭绰一向重视佛教经典文物的保存,早在一九二三年,他在北京即发起影印日本的《_字续藏》。一九三二年,由于查访西安发现的《碛砂藏》的缺册,在山西赵城县的广胜寺中,又发现金代的藏经,叶恭绰即与时在北平的周叔迦居士等共同发起,将金藏中有关法相唯识的典籍六十四种,选出来影印,名之曰《宋藏遗珍》。

叶恭绰在上海时,于上海赫德路佛教净业社的社址“觉园”内,成立“法宝图书馆”,专供佛教学者研究佛学,这亦是他重视佛学研究的功德。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叶恭绰由上海回到广州居住。一九四八年,以时局动荡不安,迁居香港。他已年近七十,闭户隐居,不见外客。在青岛住持湛山寺的_虚老法师也到了香港,在国内时局的剧变下,许多青年学僧也逃到香港避难,以人地生疏,食宿无著,有的被诱入基督教在道风山设立的“宗教研究院”。_虚有鉴于此,找到叶恭绰商酌,决定成立一所僧校以收容之。僧校成立,定名为“华南佛学院”,叶恭绰与王学仁、黄杰云、楼望缵、林楞真诸居士担任护法董事,支持佛学院的经费。

一九五_年,叶恭绰经穗北上,任中国“政务院文化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三年六月,他也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大会,当选为佛协理事。同年十月,又担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一九五四年,任“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及“政协”委员。一九五六年,又任“中央标准语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一九六八年,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八岁。

叶恭绰多才艺,能书画,善诗,尤精于词。中年时,曾与词家朱祖谋、黄公渚、夏剑丞、冒广生等共结“词社”,与龙榆生创办《词学季刊》。他遗留的著作,有《遐庵词》、《遐庵汇稿》、《遐庵清秘录》,并辑有《广箧中词》、《全清词钞》。叶恭绰有侄公超,字崇智,曾任外交部长、驻美大使等职,辑有《叶遐庵先生书画选集》。

中山交往

与孙中山的交往

文物名称:孙中山任命叶恭绰手令

保存地:广州大元帅府博物馆

文物背景: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当即电令正在日本避祸的叶恭绰回国赴粤往助,委以财政部长之要职,不久兼署建设部长、兼任税务督办。此文物为孙中山任命叶的手令。叶恭绰(1881—1968)字玉甫,又作裕甫、玉父、誉虎、玉虎,号遐庵,又号遐翁,晚年别署矩园。祖籍余姚,清光绪七年十月初三日,叶恭绰出生于北京米市胡同。叶恭绰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一位极有影响的人物,在文学艺术领域更是一位著名人士。

叶氏世居余姚,自其五世祖游幕岭南,遂移家广东,成为所谓的“客家人”,并以书香文艺世其家。叶恭绰的曾祖父叶英华,字莲裳,工诗词,擅花卉、人物,有《斜月杏花书屋诗抄》、《花影吹笙词录》等。祖父叶衍兰,字南雪,号兰台,咸丰六年进士,官军机章京,是近代著名学者、著名藏书家,晚年主讲广州越华书院,冒广生、潘飞声等皆尝从他受业。有《秋梦庵词》、《海云阁诗抄》等。父亲叶佩_,字云坡,号仲鸾,以举人积劳保至候选知府,司榷江西,精诗文、书法、历算诸学,尤注意为子慎选师友,期以赓继家声。

叶恭绰秉承家学渊源,熏习有自,少年时即向名师授业。当列强入侵,国难频仍,少年叶恭绰便关心时务,“醉心”新学,志在“经世”,养成“未尝一日废书不读,兼好采访询问”,探讨问题的习惯,在中外史地方面,用功尤勤。至于诗词、文章,则属家传,更是不在话下。

叶恭绰十八岁应童子试,作《铁路赋》,为张百熙所赏识,以第一名录取为府学生。四年后,入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光绪三十年(1904),叶恭绰参加清王朝最后一次会试,与沈钧儒、谭延_一同考中进士。光绪三十三年(1906),清廷创设邮传部,调充文案处文案,从此之后,叶恭绰便与中国新兴的交通建设事业结下了数十年的因缘。截至清亡,叶恭绰已经历升为该部铁路总局局长。民国建立,改设交通部,叶恭绰任路政司司长,继任交通部次长、署交通总长、交通总长。从而成为北洋政府时代“交通系”之主要骨干。叶恭绰在北洋政坛浮沉期间,颇有一些事情值得称述。

早在民国初年,叶恭绰为筹划设立全国铁路总公司,深切感到交通事业亟需蓄艾储才,遂于民国六年创设各路扶轮学校,两年后更创立交通大学三校,民国九年设立各路职工学校,广延专门人才。同时,陆续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留学,从此奠定了近代中国交通教育的基础。

至于收回铁路路权,叶恭绰更是功不可没。清末民初,全国各大铁路干线多由外资所建成,当时收赎各路及借款缔约,叶恭绰几乎无役不从,侃侃折冲,焦唇殚虑。而历年铁路外交中的失策,叶恭绰补苴罅漏,为国家挽回了不少利权。尤其是民国九年乘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一役,决胜运筹,充分展现了叶氏机警果决的办事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当即电令正在日本避祸的叶恭绰回国赴粤往助,委以财政部长之要职,不久兼署建设部长、兼任税务督办。虽然时间只有一年馀,叶恭绰就奉孙中山之命北返,以联络张作霖、段祺瑞,而消失于南方政坛,但因其曾任北洋政府要员,此举便足令不明真相的时人咋舌。其实,孙中山在民国初年任全国铁路督办时,已对叶恭绰的“交通救国论”及其工作能力深所赏识,知道他与北洋政客并非一路,方才有此一举,并不仅仅是因为两人乃广东同乡之故。

1926年底,张作霖在天津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叶恭绰为避张作霖之辟,遂弃职返回上海,专注于与翰墨之士的交往,与吴湖帆成为莫逆之交,帮助吴湖帆摆脱经济困境,支持吴门弟子精选吴湖帆画作,并为之题签作序,印行出版。

叶恭绰性格正直豪爽,胸怀宽厚博大。他原为前清重臣,又出任北洋政府之交通总长,后来竟追随孙中山,主政重要部门,这在民国政治史上可算是不多见的奇事,这主要在于他服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当孙中山去世以后,叶恭绰即在中山陵旁修建了一座“仰止亭”,以表达他对孙中山“高山仰止”的敬仰之情。

在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四通,以1111万元成交。

泰山是我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为五岳之尊,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盘桓与于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方圆426平方公里。主峰在泰安市境内,海拔1545米。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地万物之祖盘古氏死后,头部化作东岳泰山。据梁人任日方撰的《述异记》:“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传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从而,泰山成为五岳之首。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正如天阶坊上对联写的那样“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自古便被视为是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泰山是我国古代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从夏、商时代开始,各朝代的皇帝登上皇位后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千古绝唱。

泰山是一座文物宝库。在中国的名山中,石刻最多且最好的,要数泰山。从岱庙到山顶的碧霞祠,沿途有无数的碑刻和古建筑。其中的天贶殿壁画、经石峪石刻、岱顶唐摩崖,被人们称为“泰山三瑰宝”。岱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举行大典的地方,也是我国几个主要的宫殿式建筑群之一,规模宏大,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原有殿庑800余间,主体建筑为天贶殿,殿内有一幅名为“启跸回銮图”的巨幅壁画,传为宋代作品,高33米,长62米,描绘东岳大帝浩荡出巡及其狩猎载而归的场景,画中人物数以千计,神态生动,是极其珍贵的文物。泰山有许多摩崖石刻,经石峪是泰山石刻中最著名的一处。在几百平方米大的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字径50公分,笔锋遒劲有力,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经1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尚存1043字。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之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唐玄宗李隆基亲笔撰书的《经泰山铭》,人呼唐摩岩,字为唐隶,全部贴金,日光照耀下,金光灿灿,洋洋大观。

泰山(英文名:The Mountain Taishan)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VI)、N(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 200-002)。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