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草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飞扬草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飞扬草 31 飞扬草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飞扬草的药理作用 4 《全国中草药汇编》·飞扬草 41 拼音名 42 飞扬草的别名 43 来源 44 原形态 45 性味 46 功能主治 47 飞扬草的用法用量 48 摘录 5 飞扬草药典标准 51 品名 52 来源 53 性状 54 鉴别 55 检查 551 杂质 552 水分 553 总灰分 56 浸出物 57 飞扬草饮片 571 炮制 572 性味与归经 573 功能与主治 574 用法与用量 575 注意 576 贮藏 58 出处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飞扬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飞扬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飞扬草 1 拼音

fēi yáng cǎo

2 英文参考

feiyangcao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uphorbia hirt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中医大辞典》·飞扬草

飞扬草为中药名,出自《广东中药》[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31 飞扬草的别名

大飞扬草、 汁草、节节花、奶母草[1]。

32 来源及产地

大戟科植物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的全草。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1]

33 性味

微苦、酸,凉[1]。

34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通乳[1]。

1治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支气管炎,血淋,产后缺乳。煎服:15~30g。[1]

2治疗疮痈肿,捣烂外敷;皮炎,湿疹,皮肤瘙痒,脓疱疮,脚癣,煎水洗。[1]

35 化学成分

全草含巨大戟萜醇乙酸酯(Ingenol acetate)、环木菠萝烯醇(Cycloartenol)、槲皮素、鼠李素3鼠李糖苷、蒲公英赛醇、无羁萜及β香树脂醇等。地上部分含飞扬草鞣质等。花含并没食子酸。[1]

36 药理作用

本品对雌豚鼠可使乳腺加快发育及泌乳。本品可解热、镇痛、抗炎,还可止泻。煎剂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大肠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还有利尿和缓泻作用。[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飞扬草 41 拼音名

Fēi Yánɡ Cǎo

42 飞扬草的别名

大飞扬、 汁草、节节花

43 来源

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44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全体有乳汁。茎基部膝曲状向上斜升,被粗毛,不分枝或下部稍有分枝。单叶对生,具短柄。夏季开淡绿色或紫色小花,杯状聚伞花序多数排成紧密的腋生头状花序。朔果卵状三棱形,被贴伏的短柔毛。

45 性味

微苦、微酸,凉。

46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肠道滴虫,消化不良,支气管炎,肾盂肾炎;外用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

47 飞扬草的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4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飞扬草药典标准 51 品名

飞扬草

Feiyangcao

EUPHORBIAE HIRTAE HERBA

52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飞扬草Euphorbia hirtaI。.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

53 性状

本品茎呈近圆柱形,长15~50cm,直径l~3mm。表面黄褐色或浅棕红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窒;地上部分被长粗毛。叶对生,皱缩,展平后叶片椭圆状卵形或略近菱形,长l~4cm,宽05~13cm;绿褐色,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锯齿,有3条较明显的叶脉。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腋生。蒴果卵状三棱形。气微,味淡、微涩。

54 鉴别

(1)本品粉末淡**。叶上表皮细胞[2]表面观为多角形或类长方形,垂周壁较平直,气孔多为不等式。叶下表皮细胞[3]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多为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2~6(8)细胞,顶端2个细胞特别长,基部细胞宽;表面具疣状突起,有的非腺毛缢缩。花粉粒类球形,表面光滑,直径约15μm。茎表皮细胞多角形,有的含**或黄棕色物。导管为螺纹导管、梯纹导管或网纹导管。

(2)取本品粗粉lg,加水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40ml,3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飞扬草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槲皮苷对照鼎、没食子酸对照品,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四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平酸(6: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55 检查 551 杂质

不得过35%(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A)。

552 水分

不得过13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H第一法)。

553 总灰分

不得过9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K)。

5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20%。

57 飞扬草饮片 57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572 性味与归经

辛、酸,凉;有小毒。归肺、膀胱、大肠经。

573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止痒,通乳。用于肺痈,乳痈,疔疮肿毒,牙疳,痢疾,泄泻,热淋,血尿,湿疹,脚癣,皮肤瘙痒,产后少乳。

574 用法与用量

6~9g。外用适量,煎水洗。

575 注意

孕妇慎用。

576 贮藏

置干燥处。

58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疹块的病因病机 5 风疹块的症状 6 风疹块的诊断 7 需要与风疹块相鉴别的疾病 71 水疥 72 猫眼疮 8 风疹块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风热袭表 8111 症状 8112 治法 8113 方药治疗 812 风寒束表 8121 症状 8122 治法 8123 方药治疗 813 胃肠湿热 8131 症状 8132 治法 8133 方药治疗 814 卫表不固 8141 症状 8142 治法 8143 方药治疗 815 气血两虚 8151 症状 8152 治法 8153 方药治疗 816 气滞血瘀 8161 冲任不调 81611 症状 81612 治法 81613 方药治疗 8162 血瘀型 81621 症状 81622 治法 81623 方药治疗 82 针灸治疗 821 体针 822 耳针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疹块的方剂 2 治疗风疹块的穴位 3 治疗风疹块的中成药 4 风疹块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风疹块 1 拼音

fēng zhěn kuài

2 英文参考

wheal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urticaria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wheal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tle rash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hidden rashe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urticar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idden rash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urticar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风疹块为病名[1]。出《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即隐疹[1]。

瘾疹(hidden rashes;urticaria[2])为病名[3]。又称风㾦㿔、㾦㿔,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瘩(《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是指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瘙痒时隐时现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皮肤病[3][2]。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临床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老幼都可罹患,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发生过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可反复发作。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办,堆累成片,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蒂汤,夜痒重者,宜当归饮子服之。”

风疹块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4]。

4 风疹块的病因病机

风疹块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可因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肠胃湿热郁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而致风邪搏结于肌肤而发病。

风疹块多因汗出受风,或卧露乘凉,风邪入于皮肤腠理所致[5]。

5 风疹块的症状

风疹块初起皮肤发痒,继起大小不等的风团,形如豆瓣,成片成块[5]。赤色属风热,白色属风寒[5]。时隐时现,反复发作,甚或数月数年不愈[5]。

6 风疹块的诊断

皮肤上突然出现风团,色白或红或正常肤色;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局部出现,或泛发全身,或稀疏散在,或密集成片;发无定时,但以傍晚为多。风团成批出现,时隐时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部分患者一天反复发作多次。自觉剧痒、烧灼或刺痛。部分患者,搔抓后随手起条索状风团;少数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出现气促、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心悸。急性者,发病急来势猛,风团骤然而起,迅速消退,瘙痒随之而止;慢性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病期多在l一2个月以上,甚至更久。

诊断要点:

1、皮疹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淡红色或瓷白色的风团。自觉瘙痒。

2、风团骤然发生并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一日之内可发作数次。

3、皮疹发生的部位不定。

4、粘膜也可受累。发生于胃肠道粘膜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发生于喉头粘膜者,可有气闷、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

5、慢性者反复发作,可迁延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7 需要与风疹块相鉴别的疾病 71 水疥

水疥好发于儿童,多见于春夏秋季,好发部位为四肢、腰腹部、臀部,典型皮损为纺锤形丘疹,色红,长轴与皮纹平行,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的红斑或水疱,瘙痒剧烈。

72 猫眼疮

猫眼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春秋季多见,好发于手足背、掌底、四肢伸侧等处,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等,常两种以上皮损同时存在,典型皮损为猫眼,即虹彩状,色暗红或紫红。

8 风疹块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故风邪侵袭人体,可致皮肤出现风团,时隐时现,骤起骤消。而风邪每多挟热邪或寒邪以袭人,内蕴肌表,不得疏泄所致;也有因肠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而发。而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者,则因气虚卫外不固,或因血虚生风,或因冲任不调,或因血瘀等所致。主要的治疗方法祛风,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予以辨证治疗。

811 风热袭表

瘾疹·风热袭表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ssaulting exterior)是指风热袭表,以风团鲜红,灼热瘙痒,可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遇热则皮疹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11 症状

风团色红,遇热则发作或加重,触之有灼热感,瘙痒剧烈,或见咽干、心烦。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滑数。

8112 治法

疏风清热。

8113 方药治疗

风热者内服秦艽牛蒡汤[5]。

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

加减处方:金银花、连翘各15克,荆芥、蝉蜕各9克,牛蒡子、黄芩、浮萍各12克,鱼腥草30克,芦根18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812 风寒束表

瘾疹·风寒束表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windcold fettering exterior)是指风寒束表,以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舌苔白,脉浮紧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21 症状

风团色白(瓷白色),遇冷或风吹则发作或加重,得暖可缓解。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8122 治法

祛风散寒。

8123 方药治疗

风寒者内服荆防败毒散[5]。

主方:荆防败毒散(虞搏《医学正传》)加减处方:防风12克,荆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当归各9克,茯苓15克,川芎、麻黄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813 胃肠湿热

瘾疹·胃肠湿热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tomach and intestine)是指胃肠湿热,蕴于肌肤,以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发疹的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31 症状

皮肤出现风团,伴有脘腹胀痛,纳呆,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大便泄泻或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8132 治法

表里双解,清热利湿。

8133 方药治疗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伤寒论》合升降散(杨璿《伤寒温疫条辨》)加减处方:绵茵陈15克,大黄12克(后下),山栀子、防风各12克,僵蚕、蝉蜕各9克,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大便泄泻者,去大黄,可加春砂仁6克(后下)。脘腹胀痛或恶心呕吐者,加枳壳12克、厚朴9克(后下)。

2、中成药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814 卫表不固

瘾疹·卫表不固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unconsolidation of defensive exterior)是指卫表不固,以风团较小,少数呈大片状,平素多汗,易感冒,每于汗出或风、冷 后发疹,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41 症状

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平素多汗,稍劳则汗出,风团发作时每觉凛凛恶寒,微微自汗。舌质淡,舌体胖嫩,脉沉细。

8142 治法

固卫和营祛风。

8143 方药治疗

主方:玉屏风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加减处方:黄芪25克,炒白术、防风各12克,桂枝、白芍、赤芍各9克,生姜3片,大枣8枚,煅牡蛎30克(先煎)。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815 气血两虚

瘾疹·气血两虚证(hidden rash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病程日久,气血两虚,以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则发作加剧,神疲乏力,舌质淡,舌苔白,脉濡细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51 症状

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伴有头晕,神疲乏力,纳呆,夜寐不宁。舌质淡,苔薄或少苔,脉细弱或濡细。

8152 治法

养血祛风。

8153 方药治疗

气血虚者服当归饮子[5]。

1、主方:四物消风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生地黄18克,防风、赤芍、白藓皮、柴胡各12克,当归,荆芥、蝉蜕各9克,川芎6克,何首乌、白蒺藜各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服,每日1剂。

2、单方验方:千斤首乌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处方:千斤拔30克,何首乌15克,乌豆衣12克,当归、蝉蜕、苦参,白藓皮各9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816 气滞血瘀

瘾疹·气滞血瘀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风团色泽暗红或紫红,病变多在腰和表带压迫等部位,伴面色晦暗,口唇青紫,口干不欲饮,妇女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色紫红或有血块,舌质紫暗,苔少,脉细涩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61 冲任不调 81611 症状

见于女性患者。风团的发生有周期性,常在月经前数日开始出现风团,往往随着月经的干净而消失,但在下次月经来潮时又发作;多伴月经不调,或经来腹痛。舌质黯红,苔薄,脉弦。

81612 治法

调摄冲任。

81613 方药治疗

主方:二仙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合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仙茅、仙灵脾(*羊藿)、知母、黄柏、川芎各9克,当归15克,巴戟天、赤芍,菟丝子、香附各12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兼血瘀者(可见经来量少,色紫黑而有块,或舌有瘀斑),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15克、桃仁、红花各9克,或合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各9克)。

8162 血瘀型 81621 症状

风团反复发作,缠绵日久,疹色黯红,或风团主要见于腰围、表带等受压部位,伴有面色晦黯,口唇青紫。舌质黯红或紫、或舌尖边有瘀斑,脉细涩。

81622 治法

活血化瘀,佐以祛风。

81623 方药治疗

主方:通经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地龙干、赤芍、柴胡、防风各12克,桃仁、红花、蝉蜕、皂角刺各9克,穿山甲12克(先煎),丹参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如兼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克。兼风寒者,加桂枝9克,麻黄6克。外治法风团泛发全身者,用中草药煎水外洗,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常用中草药:豨莶草、白藓皮、地肤子、白蒺藜、苍耳子、苦参、紫苏叶、土荆芥、如意花、毛麝香、大叶桉叶、苦楝树叶、飞扬草、黑面神等,选5~6味各30克;也可用皮肤外洗一方。

82 针灸治疗 821 体针

风团发于上半身者,取穴曲池、合谷、内关、手叁里、尺泽;下半身者取穴血海、足叁里、叁阴交、阴陵泉;发于全身还应选配风市、风池、大椎、百会、大肠俞、委中等。每次选取2~6个穴位,急性者用泻法,慢性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822 耳针

常取穴肺区、脾区、肝区、神门、肾上腺、皮质下、风溪等,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也可埋针或贴耳珠。

9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鬼针草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鬼针草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化学成份 29 鬼针草的药理作用 210 性味 211 功能主治 212 鬼针草的用法用量 213 注意 214 附方 215 鬼针草的临床应用 21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鬼针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鬼针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鬼针草 1 拼音

guǐ zhēn cǎo

2 《辞典》:鬼针草

21 出处

《本草拾遗》

22 拼音名

Guǐ Zhēn Cǎo

23 鬼针草的别名

鬼钗草(《本草拾遗》),鬼黄花、山东老鸦草(《福建民间草药》),婆婆针(《苏南种子植物》),鬼骨针(《江苏植药志》),盲肠草、眺虱草(《福建中医杂志》(3):9,1959),豆渣菜、叉婆子(《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手册》),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浙江民间草药》),刺儿鬼、鬼蒺藜(《中国药植图鉴》),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泉州本草》),粘花衣、鬼菊、擂鉆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闽东本草》),脱力草、小鬼针(《江苏药材志》),索人衣、一包针(《江西草药》),家脱力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24 来源

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夏、秋间采收地上部分,晒干。

25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40~85厘米。茎直立,下部略带淡紫色,四棱形,无毛,或于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细毛。中、下部叶对生,长11~19厘米,2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或钝齿,两面略具短毛,有长柄;上部叶互生,较小,羽状分裂。头状花序直径约6~10毫米,有梗,长18~85厘米;总苞杯状,苞片线状椭圆形,先端尖或钝,被有细短毛;花托托片椭圆形,先端钝,长4~12毫米,花杂性,边缘舌状花**,通常有1~3朵不发育;中央管状花**,两性,全育,长约45毫米,裂片5枚;雄蕊5,聚药;雌蕊1,柱头2裂。瘦果长线形,体部长12~18毫米,宽约1毫米,具3~4棱,有短毛;顶端冠毛芒状,3~4枚,长2~5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1月。

26 生境分布

生于路边、荒野或住宅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27 性状

干燥全草,茎略呈方形,幼茎有短柔毛。叶纸质而脆,多皱缩、破碎,常脱落。茎顶常有扁平盘状花托,着生10余个呈针束状、有四棱的果实,有时带有头状花序。气微,味淡。

28 化学成份

全草含生物堿、鞣质、皂甙、黄酮甙。茎叶含挥发油、鞣质、苦味质、胆堿等。果实含油273%。

29 药理作用

将等量鬼针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或酒精浸剂,予大鼠口服,剂量为10克(生药)/公斤/天,共五天,对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消炎作用。豨莶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同且口服,同样有效,说明鬼针草可代替稀英草作消炎药应用。单味鬼针草或海州常山、豨莶草均无明显作用;说明它们之间有相互加强的作用。作好制剂后临时合并应用,同样有效,说明它们混合后作用增强,并非生成新的成分。从复方中分离出的总生物堿及类甾醇虽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胆堿,非消炎成分,却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泪等。

鬼针草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花、茎对金**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210 性味

①《本草拾遗》:"味苦,平,无毒。"

②《泉州本草》:"性温,味苦,无毒。"

211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疟疾,腹泻,痢疾,肝炎,急性肾炎,胃痛,噎膈,肠痈,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①《本革拾遗》:"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绞汁服。"

②《纲目》:"涂蝎虿伤。"

③《福建民间草药》:"散瘀活血,消痈解毒。"

④《江苏植药志》:"捣汁敷,止血。"

⑤《中国药植图鉴》:"煎服,治痢疾,咽喉仲痛,噎膈反胃,贲门痉挛及食道扩张等症。有解毒,止泻,解热功效。近用治盲肠炎。"

⑥《泉州本草》:"消瘀,镇痛,敛金疮。治心腹结痛,产后瘀血,月经不通,金疮出血,肠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

⑦《闽东本草》:"治肠痈,淋浊,疟疾,黄疸,小便不利,跌打损伤。"

212 鬼针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213 注意

《泉州本草》:"孕妇忌服。"

214 附方

①治疟疾:鲜鬼釬草八至十二两。煎汤,加入鸡蛋一个煮汤服。(《闽东本草》)

②治痢疾:鬼针草柔芽一把。水煎汤,白痢配红糖,红痢配白糖,连服三次。(《泉州本草》)

③治黄疸:鬼针草、柞木叶各五钱,青松针一两。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④治肝炎:鬼针草、黄花棉各一两五钱至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为止。(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⑤治急性肾炎:鬼针草叶五钱(切细),煎汤,和鸡蛋一个,加适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医药》6(2):19,1961)

⑥治偏头痛:鬼针草一两,大枣三枚。水煎温服。(《江西草药》)

⑦治胃气痛:鲜鬼针草一两五钱。和猪肉四两同炖,调酒少许,饭前服。(《泉州本草》)

⑧治大小便出血:鲜鬼针草叶五钱至一两。煎汤服。(《泉州本草》)

⑨治跌打损伤:鲜鬼针草全草一至二两(干的减半)。水煎,另加黄酒一两,温服,日服一次,一般连服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四肢无力:脱力草把。煎汤服。(《江苏药材志》)

⑾治蛇伤、虫咬:鲜鬼针全草二两,酌加水,煎成半碗,温服;渣捣烂涂贴伤口,日如法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⑿治气性坏疽:鲜鬼针草全草,用冷开水洗净,水煎汤熏洗。(《福建民间草药》)

⒀冶金疮出血:鲜鬼针草叶,捣烂敷创口。(《泉州本草》)

215 鬼针草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阑尾炎

取鬼针草干品05~1两(鲜品15两)煎服,或加冰糖、蜂蜜、牛乳同服,每日1剂。治疗35例(并发其他症状者,临时配用对症药物),其中亚急性阑尾炎21例,痊愈16例,有效5例;慢性阑尾炎14例,痊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1剂,最多40剂,半数以上1~3剂。22例发热,半数以上1~3日退热,最长1例12日后体温始降至正常;右下腹疼痛平均约5天左右减轻或消失,消失率为80%。治程中未见副作用。

②治宁小儿腹泻

取鲜鬼针草6~10棵(干的3~5棵)加水浸泡后煎成浓汁,连渣倒入盆内,用于熏洗患儿两脚。腹泻轻者每天熏洗3~4次,较重者熏洗6次。1~5岁洗脚心,5~15岁冼至脚面,腹泻严重者熏洗位置可适当提高。民间有熏洗超过内踝将引起便秘之说,有待证实。

216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鬼针草的方剂 鬼针散

拼音:guǐzhēnsǎn处方:鬼针草苗、鼠粘草根。功能主治:割甲侵肉不愈。用法用量:捣鬼针草苗汁

羊蹄草合剂

崩大碗31g,白花蛇舌草31g,金银花31g,鬼针草31g,旱莲草31g。主治:鹅口疮。用法用量:

感冒清

音:gǎnmàoqīng处方:山芝麻、板兰根、鬼针草、岗梅根、大青叶、穿心莲、盐酸吗啉胍、扑热息痛

腹安冲剂

方:仙鹤草160g火炭母240g铁苋菜240g鬼针草480g土荆芥480g制法:以上五味,加水煎煮

灵源万应茶

5g小茴香25g香薷5g槟榔5g野甘草75g鬼针草400g白扁豆5g白芍5g积雪草50g飞扬草8

更多用到中药鬼针草的方剂

用到中药鬼针草的中成药 腹安冲剂

方:仙鹤草160g火炭母240g铁苋菜240g鬼针草480g土荆芥480g制法:以上五味,加水煎煮

灵源万应茶

5g小茴香25g香薷5g槟榔5g野甘草75g鬼针草400g白扁豆5g白芍5g积雪草50g飞扬草8

莲花峰茶

白皮125g柴胡10g青皮10g豆蔻10g鬼针草75g木香10g丁香10g山楂10g茵陈10g

更多用到中药鬼针草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鬼针草 《普济方》:[卷三百上部疮门]甲疽

疗亦愈。鬼针散(出千金方)治割甲侵肉不瘥。上以鬼针草苗捣汁。并鼠粘子根。和腊月猪脂敷之。牡蛎散治甲

《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青蛙蝮虺众蛇所螫方第五十六

葛氏,竹中青蜂螫人方。雄黄,麝香,干姜,分等。捣,筛以麝和之。著小竹管,带之行。急便用敷疮,兼众蛇虺

《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蝎所螫方第六十二

取阴干,合捣,和水涂之螫处,立定。二花未定,又鬼针草,汁敷之,立瘥。又黄丹醋涂之,又生乌头末,唾敷

《普济方》:[卷三百七诸虫兽伤门]蝎螫

此螫处。即以木碗合之。便瘥。又方(出肘后方)用鬼针草取汁。敷之即瘥。治蝎毒螫人。上于五月五日取椿树

《外台秘要》:[卷第四十]蜈蚣螫方八首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苋科植物莲子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节节花 31 节节花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4 大戟科植物飞扬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节节花 41 节节花的别名 42 来源及产地 43 性味 44 功能主治 45 化学成分 46 节节花的药理作用 5 茜草科植物耳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节节花 51 节节花的别名 52 来源及产地 53 性味 54 功能主治 55 化学成分 6 唇形科植物光风轮或瘦风轮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节节花 61 节节花的别名 62 来源及产地 63 性味 64 功能主治 65 化学成分 66 节节花的药理作用 7 苋科植物莲子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辞典》·节节花 71 出处 72 拼音名 73 节节花的别名 74 来源 75 原形态 76 生境分布 77 性味 78 归经 79 功能主治 710 节节花的用法用量 711 附方 712 摘录 8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节节花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节节花 1 拼音

jiē jiē huā

2 英文参考

sessile alternanthera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苋科植物莲子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节节花

节节花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1]。

31 节节花的别名

虾钳菜、耐惊菜、水牛膝、曲节草、水金铃[1]。

32 来源及产地

苋科植物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L)DC的全草[1]。分布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1]。

33 性味

甘、淡,凉[1]。

3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利尿[1]。

①治痢疾,肠痈,鼻衄,咯血,便血,小便淋痛[1]。煎服:15~30g[1]。

②治痈疖、蛇伤,捣敷;湿疹、皮炎、疥癣,煎水洗[1]。

35 化学成分

本品含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环桉烯醇、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α菠菜甾醇和它们的棕榈酸酯[1]。

4 大戟科植物飞扬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节节花

节节花为中药名,出自《福建民间草药》,为《广东中药》记载的飞扬草之别名[1]。

41 节节花的别名

大飞扬草、 汁草、节节花、奶母草[2]。

42 来源及产地

大戟科植物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的全草[2]。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2]。

43 性味

微苦、酸,凉[2]。

44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通乳[2]。

1治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支气管炎,血淋,产后缺乳[2]。煎服:15~30g[2]。

2治疗疮痈肿,捣烂外敷;皮炎,湿疹,皮肤瘙痒,脓疱疮,脚癣,煎水洗[2]。

45 化学成分

全草含巨大戟萜醇乙酸酯(Ingenol acetate)、环木菠萝烯醇(Cycloartenol)、槲皮素、鼠李素3鼠李糖苷、蒲公英赛醇、无羁萜及β香树脂醇等[2]。地上部分含飞扬草鞣质等[2]。花含并没食子酸[2]。

46 药理作用

本品对雌豚鼠可使乳腺加快发育及泌乳[2]。本品可解热、镇痛、抗炎,还可止泻[2]。煎剂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大肠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还有利尿和缓泻作用[2]。

5 茜草科植物耳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节节花

节节花为中药名,出自《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鲫鱼胆草之别名[1]。

51 节节花的别名

较剪草、蜈蚣草、节节花、苦胆草、细叶亚婆草[3]。

52 来源及产地

茜草科植物耳草Hedyotis auricularia L.的全草[3]。分布华南和西南地区[3]。

53 性味

苦,凉[3]。

5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3]。

1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痛,急性结膜炎,肠炎,痢疾,便血[3]。煎服:9~15g[3]。

2治痈疮肿毒,带状疱疹,瘭疽,毒蛇咬伤,鲜品捣敷;湿疹、皮肤风热毒痒,煎水洗;走马牙疳,煎汤和醋漱口[3]。

55 化学成分

根、茎含耳草堿(Auricularine)、茜素、草酸、植物甾醇、鞣质等[3]。根含耳草根堿(Hedyotine)。另预试含三萜类化合物[3]。

6 唇形科植物光风轮或瘦风轮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节节花

节节花为中药名,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饮片新参》记载的剪刀草之别名[1]。

61 节节花的别名

土薄荷、玉如意、节节花[4]。

62 来源及产地

唇形科植物光风轮Clinopodium confine (Hance) O Ktze或瘦风轮C gracile (Benth) Matsum等的全草[4]。主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4]。

63 性味

苦、辛,凉[4]。

64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散瘀消肿[4]。

①治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肠炎,细菌性痢疾,鼻衄,血崩[4]。煎服:15~30g[4]。

②治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煎服并捣敷;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煎水洗[4]。

65 化学成分

瘦风轮含醉鱼草皂苷、瘦风轮皂苷等[4]。

66 节节花的药理作用

本品有止血抗菌作用[4]。

7 苋科植物莲子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辞典》·节节花 71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72 拼音名

Jié Jié Huā

73 节节花的别名

耐惊菜(《救荒本草》),虾蠊菜(《生草药性备要》),满天星(《植物名实图考》),虾钳莱、白花仔(《广州常见经济植物》),白花节节草、曲节草、蛇痫(《福建民间草药》),水牛膝、一包针(《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猪屎草(《闽南民间草药》),水金铃(《四川中药志》),地扭子、飞疔草(《贵州草药》),耐惊花(江西《草药手册》)。

74 来源

为苋科植物莲子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夏季采收,晒干。

75 原形态

莲子草(《救荒本草》)

一年生草本。茎细长,上升或匍匐,有两行纵列的白色柔毛,节上密被柔毛。叶对生,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8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狭成短叶柄,全缘或中部呈波状。头状花序腋生,长05~1厘米;每花有苞片5,披针形,干膜质;花密集,花被5,白色,干膜质;雄蕊通常3枚,不育雄蕊三角状鉆形,花丝基部合生成杯状;雌蕊1,心皮1,柱头头状。胞果倒卵形,稍扁平,两侧有狭翅。花期5月。果期7月。

76 生境分布

生于水边、田边等潮湿地。分布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

77 性味

苦,凉。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味微苦,性寒,无毒。"

③《泉州本草》:"味淡,微寒,无毒。"

78 归经

《泉州本草》:"入心、小肠二经。"

79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解毒。治咳嗽吐血,痢疾,肠风下血,淋病,痈疽肿毒,湿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瘀,消毒,敷疮。"

②《植物名实图考》:"洗无名肿毒。"

③《福建民间草药》:"消炎止痛,拔毒退肿。"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咳嗽,吐血,下乳。"

⑤《四川中药志》:"清火退热,治牙痛,利水,疗肠风下血。"

⑥《泉州本草》:"清热解毒,逐血消瘀,通淋利小便。治发热口渴,淋症,肠痈,痢疾,外敷痈疽肿毒。"

710 节节花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711 附方

①治肺热咳血:虾钳菜三两。捣汁,加食盐少许,炖温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赤白痢疾:节节花鲜全草五至八钱,水一碗半,煎七分。赤痢和白糖,白痢和红糖服;或调蜂蜜最妙。(《闽南民间草药》)

③治肠风下血:水牛膝、落地金钱。炖内服。

④治诸种淋症:节节花鲜全草煎汤服,每次二两,每日二次。

⑤治小便疼痛:节节花全草,每次二两,煎汤泡食盐或糖,代茶频服。

⑥治慢性肠痈:节节花鲜全草,捣绞汁泡酒服,每次一两,每日三次。(《泉州本草》)

⑦治疔疮肿毒:鲜曲节草,用冷开水洗净,和冬蜜捣贴,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蜂窝痈:节节花鲜全草适量,捣汁和鸡蛋清调敷。(《闽南民间草药》)

⑨治牙痛:水牛膝、地骨皮、蒲草头。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⑩治虚火牙疼:水牛膝、路边鸡、桂花根,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⑾治蛇伤:鲜曲节草二至四两,地瓜烧酒四两,酌加水煎取成半碗,内服。所余药渣,捣匀敷贴伤处。(《福建民间草药》)

⑿治湿疹、皮炎、癣疥:虾钳菜煎水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⒀治疟疾:地扭子嫩叶尖一两。煮稀饭吃。(《贵州草药》)

⒁治痞块:地扭子适量,捣烂包痞块硬处。(《贵州草药》)

712 摘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