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的印刷形式
中国古籍的印刷形式有下列3种:①雕版印刷。现存有确实年代的实物是公元868年刻印的《金刚经》,但雕版印刷发明的时间要比这早得多。②活字印刷。据文献记载,北宋毕升于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泥活字,元代王祯曾用木活字印书,明代中期又盛行铜活字。明清铜活字和木活字所印之书,现尚有不少遗存。③套版印刷。是雕版印刷的发展。书中文字需要有所区别时,例如经和注,或图画需用不同颜色印出时,分别刻成同样尺寸的版,逐次印在同一张纸上即成套印本。先是朱墨两色套印,后发展到三色、四色、五色甚至六色,并由套印发展到饾版、拱花艺术性很高的工艺技术。据考古发现,套印可能在宋辽金时代即已发 明,盛行于明、清。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关于蔡伦发明造纸见之古籍记载,《后汉书·蔡伦传》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遂尊他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3:唐朝就有印刷,
宋代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元代王祯创造木活字,又发明转轮排字盘,
明代铜活字出现,再到油印,发展到现在利用磁的性质来复印
印刷业的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而中国的印刷术,不是由某人独力发明,也不是在某一年代突然发明的;而是千百位先贤智慧的结晶,数千年经验的累积,逐渐综合演进发展的集体创作。
中国的印刷术,导源极早;自新石器时代的印文陶、斑文布,商周的甲骨文、钟鼎文、玺印封泥,秦代的石刻碑文、模印传瓦,汉代的石经、到东晋的木板雕印符咒,皆为其先期的历程。古代印玺,用於印布、印帛、印木、印陶、印泥,皆印刷术之先河。
印字之主要意义有二:一是印章,一是印刷。中国在周代,用印章已多,至秦汉,广及民间。印章印於纸上,便与雕版印刷之作业过程相同。人类文化,乃先有图画,后有文字。印刷的发展,是先印图画,后印文字。图画印刷,其内容由简而繁;文字印刷,其字数由少而多。进而文字与图画混合印刷,形成了我中国的印刷文化。
汉代印章制度普及於民间。佛教徒及道教徒仿印章之法,刻印佛像与符咒。汉和帝元兴元年,宦官中常侍蔡伦,利用树皮、麻头、鱼网、破布,发明造纸新方法,对印刷术之推广,居功至伟。汉灵帝时,发明拓印之法。
梁武帝曾在其父萧顺之墓前立表,石刻「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字,是与印章一样的左反书刻法。唐初贞观十年,印行「女则」十篇,是为雕版印书之始,可惜无实物可证。现存的最早雕版印刷书籍,是在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据考证,约雕印於唐武则天长安四年至玄宗天宝十年间,比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由王玠刻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早一百多年。宋仁宗时,毕升首创胶泥瓦活字版印刷法。
南宋绍兴年间,政府用铜版印刷钞票「会子」。在「会子」以前的钞票「交子」、「钱引」、「关子」,也是印刷品。中国发明的印刷术经宋朝时蒙古人西征,元朝马可孛罗东游中国与明朝郑和下西洋,先后传入西方。
元朝王桢设计木刻活字,并创韵轮字盘检字排版法印书。到了十五世纪初,朝鲜(今韩国)创用铜质活字,刊印「大学衍义」、「详定礼文」及「十八史略」等书,是为最古之金属活字版印刷品。西方印刷术的发展可追溯到十四世纪时,欧洲开始用雕板印刷,著名之板印古籍为「贫民圣经」及「圣克利斯多福图」等。明英宗时,德国人顾登堡和荷兰人柯斯特创合金活字版。
后於清嘉庆年问传入中国。一四六O年,意大利人菲尼格拉创雕刻凹版印刷法。后於清光绪年间传入中国。十八世纪未,奥国人塞纳菲雨德创石版印刷术,即现在的平版印刷术。后於清道光十一年传入中国。
台湾地区的印刷业,往台湾光愎初期,仅有小型印刷厂一百八十家,而且绝大多数是活字凸版印刷;平版方面,最多也只能印刷套色的线条印件。由於民国四十二年的美援贷款更新印刷设备,又因民国五十七年起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大量印制彩色教科书,使印刷业欣欣向荣,不仅新厂纷纷成立、产量大增、品质提高,而且由单色印刷进入了平版彩色印刷的时代。
目前印刷工厂巳超过七千八百家。其中台湾省占百分之五十八点七八,台北市占百分之三十六点二八,高雄市占百分之四点九四。民国六十二年前后,中小学教科书之印制,占印刷业生产能量之百分之二十。目前教科书及习作,每年产量将近一亿册,印数较二十年前又大为增加,惟教科书之印制,仅占印刷业生产能量之百分之四点五。直言之,由於设备的扩充和自动化,印刷生产能量大为提高。
印刷产品类别比率,约可分为二大类:(1)政府机关的印件,包括教科书在内,约占百分之二十。(2)文化出版书刊,包括书籍、杂志及儿童读物,约占百分之三十。(3)工商业印刷品,包括电路板、纺织品、建材、贴纸、玻璃、陶瓷及宣传品、外销包装材料等,约估百分之五十。台湾区的印刷业,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厂为家族化组织,优点是全家同甘共苦,为巳定目标努力,极容易达成良好的业绩,但缺乏整体性的经营管理制度,现在正进行调整,以期转型升级。由於印刷技术日新月异,印刷相关的各项制造,遂逐渐分离为专业化的单独作业。目前可分为:平版印刷、凸版印刷、凹版印刷、网版印刷、特殊印刷、照相分色(电子分色)、制版、装订、上光、制盒,及其他特殊加工行业,业别分类虽细,但各业间均唇齿相依,相辅相成。大型工厂,多采综合性一贯作业生产。而网版印刷在配合工业生产需要之下,十年以来,成长甚乌快速,是为一枝新秀。
本文2023-08-07 06:10: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