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支医学竹简是在成都哪里发现的?
920支医学竹简是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发现的。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最为珍贵的文物自然是后来被誉为医学界“九阴真经”的老官山汉墓竹简了,这竹简共计920支,上面记载的都是医学方面的只知识。
其中部分竹简中还包含了失传千年的扁鹊医书,这个发现不仅是震动考古界,更是震惊了世界医学界,为此当时国内外很多的医学专家都慕名前来进行考证。
历史意义
专家对这920支竹简的分类和整理,共整理出9部医书,比如《脉死侯》、《经脉书》、《六十病方》、《诸病症侯》等等,这次的老官山汉墓医简的发现真的是非常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次。
墓中除了《五色脉诊》之外,其他8部医书都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从出土九部医书内容分析,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如《敝昔医论》。
在这些竹简中,有184支竹简的内容为如何医疗马匹疾病的《医马书》。竹简书籍很昂贵,不是平常人都随便购买收藏的。所以这些竹简医书很有可能是当时官方出品的中医古籍,而且还是四川版的。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一个存留下来的世界上公认的文明古国,其他文明古国因为种种原因,文明没有得到延续。我国的文明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靠我们炎黄子孙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的人们一提到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数千年的文明遗留下来的瑰宝不计其数,其中堪称世界奇迹的建筑万里长城现已被全世界所熟知。四大发明也因造福全人类而闻名于世,还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这一壮观奇迹,每天得到无数人的瞻仰。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物,无不显示我国悠久的文化积淀。曾在汉墓出土过一堆竹简,翻译出来后西方学者懵了,直言:这不可能!
汉墓出土的文物
因为我国的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经常出土一些珍贵的文物不足为奇。值得一提的是,在封建社会的所有朝代中,汉代显得尤为特殊,其文化影响力可以说是非常深远。有心的人会发现,我们今天自称为汉人,而不是以其他朝代的名字自称,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汉代对我们后世的影响力。
根据资料记载,汉代时期的国力十分强盛,一度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历史考古专家也对汉代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到新的发现。而对汉墓进行考古发掘,就是了解史实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上个世纪,我国发现了规模非常巨大的张家山古汉墓,这是迄今为止发掘的最大汉墓。由于当时发掘技术还不成熟,专家们为保护古墓的完整度,所以没有立即进行挖掘。在十几年过后,专家们才采用先进的发掘技术进行勘探。
这个汉墓的规模非常之巨大,仅仅是进行一项挖掘工作就耗费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两个月的挖掘过程中,人们并没有发现珍贵文物,而是出土了一堆竹简。也许有些人会对此失望,但这些有文字记载的竹简,在历史专家眼中可比其他的文物要更加珍贵。专家们在发现这些竹简之后非常的激动,在整理过后,发现这一堆出土的竹简竟然有上千捆,这在考古挖掘中是非常罕见的。
竹简价值震惊西方学者
在完成对竹简的整理工作之后,专家们为方便理解,便开始了竹简的翻译工作。在翻译工作完成之后,专家们发现这竟然是历史上记载的八本古籍,对考古事业的价值十分巨大。其中就有两本已经失传古籍,分别是《算数经》和《引书》,这两本失传已久的古籍的发现令专家们激动不已。《引书》是一本古代的医学用书,这上面记载的治疗方法十分先进,在当时领先世界几百年,西方的学者在听了之后非常的震惊,翻译出来后西方学者懵了,直言:这不可能。《算数经》则是一本记载计算方法的书,它的历史比《九章算术》还要悠久,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数学古籍。
很多西方学者对此有所怀疑,不愿意相信在那时的中国,其医学和数学技术已经领先世界如此之久。但是这两本古籍的出土,证明了当时我国国人的智力水平之高,在出土的文物面前,西方学者也只能承认这一点。
结语
西方学者对我们古人的智慧的怀疑,其实来自于我国近代的羸弱给他们的印象。确实,清朝末期我国的国力衰弱不堪,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之后,我们给外人的印象就是落后和弱小。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之前,我国的某些朝代的鼎盛时期,各项技术发展水平都位于世界先列,是当时的外国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今天确实要赞叹古人的智慧,他们能够在同样的时代下领先世界,实在是让人赞叹。
1、《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相传为黄帝所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有关天文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2、《伤寒杂病论》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
3、《神农本草经》 (相传为神农氏所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5、《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千金方
帛书医书类共有10种,均无篇题。整理者按其内容分别命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大物博,文明上可达五千年之久,是世界上极少数文明没有断层的国家之一。更何况中国古代人民善于总结经验,基本上,每任帝王都要在自己的在位期间编纂各种史书和进行文化、技术总结。我们所熟知的类似书籍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就是帝王在位期间命令下属官员呕心沥血编写的。如今又在湖北的张家山再次发现震惊世界的张家山汉简!
正文
张家山汉简于1983年12月到1984年1月发掘出土的一座汉代墓。坟墓内并没有存放尸体,而是一些汉代竹简。这些竹简主要包括《二年律令》、《奏谳书》、《算数书》、《历谱》和遣册、《盖庐》、《脉书》、《引书》等《二年律令》就是讲述汉代律法的竹简。
根据可考的张家山出土的竹简得知,汉朝充分吸取秦代暴虐的政治模式,为避免秦的悲惨后果,汉注重休养生息,出土的《二年律令》简内容丰富,包括27种汉代律法,涉及当时社会范围较广,对于研究相关历史的学者都有重大意义,《二年律令》里相当一部分的律法都吸收了秦代律法,这给研究秦汉文化的相关学者提供了非常大的直接史实证据。《脉书》、《引书》则讲述了有关古代医学,道家养生的内容,时至今日,还有一定参考价值。《奏谳书》与《二年律令》能更进一步地解决秦律的一些疑难问题。在湖北省挖掘出的张家山汉简要比睡虎地简材料丰富不少,相对详实的资料也有力地减少相关专家关于秦汉历史的争论。
还有同样出土的《算数书》,内容主要讲了数学方面的实用问题,比我国第一部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还要早。本书内容里涉及有直到现在仍然在负数和分数等数学概念,比欧洲还早了几个世纪。有关学者提出,《算数书》里所记载内容更像是作为一本字典来被当时的官吏使用,这足以说明古代时数学应用已经比较普遍。《算数书》里的许多内容大多整理于战国时代,最晚也不过秦。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二年律令》中所涉及到律法的思想,今人可以从这些律法中窥到古代生活的一角。在《二年律令》中,汉代封建社会对于父权的维护是天然的、绝对的。无论是亲属关系方面还是财产继承方面,父权嫡子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如果有遗腹子的情况,也有明确的条文规定,这代表着古代人已经有了高超的立法意识和原则。父亲就是权力的象征,对于子女的生死有着绝对的掌握权。同时,确立一定的律法条例来确定父权的绝对权威,即使是主动自首也不能减轻处罚。再次,弱化或降低妻子儿女等人的人权。如果有人犯了罪,那么律法会规定妻子儿女以及其他家属受到同样的牵连,这样极大地把妻子儿女等人的人权如物品般附属于父权象征的人身上,这样就会无形之中加强“父权”在社会中的精神地位和实际地位。
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出现多本失传的“古籍”,比如《二年律令》和《算数书》等,出土的汉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对于研究西汉的科技和历史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脉书》、《引书》所刻竹简字迹清晰,是对马王堆中出土的帛书类古代医学文献重要补充,张家山所出土的医学竹简史更新了中国医学上的最早记录,其中所记载的一个关于人体骨骼修复的手术要比葛洪的记录早四五百年。
《算数书》是我国最早的数学著作,是我国数学的奠定书。著名的《九章算术》就是受《算数书》的影响而写成,这样看来,多个方面都开创了中国许多的先河,说改写世界是一点儿也不为过。而有些西方学者总是对这些既定的事实表示怀疑,中国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因为真相就白纸黑字地放在那里,谁也改变不了。
结语
张家山汉简所记载的内容比较全面,涉及有军事、医药、律法、科技等,相信能引起相关学者对于汉代社会和秦代等相关朝代的研究热,并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但总有好事的西方学者不承认我国的灿烂的古代文化,觉得张家山汉简名不符实。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必去过多忧虑的,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来看, 扁鹊是出现在我国正史上的第一位医家,有“神医”之名。 但细究史料就会发现,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假难辨。
扁鹊治疗赵简子不幸病症、巧医虢太子“尸厥症”、望齐桓侯之疾、在咸阳遭秦太医李醯妒忌杀害等事迹的时间横跨三百多年,而且他的行医足迹遍及如今的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
这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关于扁鹊到底是不是真人,历来争议颇多。
为了力求客观严谨,2017年修订的中学 历史 课本去掉了关于扁鹊的介绍,考古却有了新的发现。2013年四川成都的老官山汉墓出土了9部医书竹简,专家们研究数年后发现, 其中就有失传2000多年的扁鹊医派的典籍。 广大网友看到新闻后不禁惊呼: 神医真的存在!
被 历史 教科书“除名”的“扁鹊”其实是指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秦越人(秦少齐), 他与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和李时珍一起并称我国古代五大医学家,后世尊为“医祖”。
相传他创立了“望、闻、间、切”四诊法,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的基础。
综合分析《史记》《战国策》《说苑》等众说纷纭的古籍记载来看, “扁鹊”这个称号更像是以秦越人为代表的一些医术高明的医家及其弟子的总称。
他们的行医足迹遍布各地,“随俗为变”,作为医、药、技全科精专的“神医扁鹊”而名扬天下。
相传秦越人亡故以后,由于他亲撰的遗作散佚,弟子为了纪念老师,把所做的《难经》冠以了“扁鹊”之名。 “扁鹊到底是谁” 之谜由此愈发扑朔迷离,争论不休之下,这个 历史 人物就从中学生的课本里消失了。
从传世典籍来看, 扁鹊及其传人堪称中医史上的第一医学学派,在战国、秦汉时期产生过不小的 社会 影响。 早期的扁鹊医派坚持巫、医分离,以重视脉诊、针石疗法为核心特色,在传承中逐渐成为历代医家的“公器”,如涓流汇聚入海一般,形成了中医疗法的特色。
《黄帝内经》是中医现存最早的医典,其底本就是“黄帝、扁鹊脉书”,原是扁鹊医派弟子秘传的典籍。 传自汉代淳于意时,他因为触犯了刑律被押送到长安受肉刑,小女儿淳于缇萦勇敢上书救父,感动了汉文帝,不仅赦免了淳于意,还废除了肉刑。
接着汉文帝宣召了淳于意,他被问及师承时,奉上了本门的医书。到了汉成帝时,“黄帝、扁鹊脉书”经官方修订为《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相当于如今的上册、下册),事实上都是扁鹊医派的著作。 今本《黄帝内经》由此阐发补充而来。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司马迁为扁鹊与淳于意一并所立的传记,其中记载最详细的扁鹊治好虢太子“尸厥症”,让他“起死回生”的医案、明确提出“信医不信巫”的医学理念等, 都可以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印证。 从扁鹊传承至淳于意的这一医派,即使放眼世界史,也可以与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斯、古罗马医学家盖伦相提并论。
在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的951支的医简出土之前,中医史上至关重要的考古发现就是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医帛 ,让世人一窥《黄帝内经》之前的古代医学概貌。
经过四年的钻研,专家们从老官山汉墓的医简文物中,整理出了9部未见诸史册的医书,并推断其中有5部虽然不是战国时失传的扁鹊亲撰之作,但基本可以肯定 是隶属于扁鹊医派的典籍,是《黄帝内经》的本源。
从实物来看,这批医简上的字体有篆书、有隶书,明显是古代医家一代一代经年传承下来的。而从医简的主体部分抄录时间来判断,汉墓主人应该是淳于意的弟子。
所随葬的这批医简的所属标志就是多次出现的 “敝昔曰” , “敝昔”正是“扁鹊”的通假字,证明了医简是扁鹊医派的珍贵资料,堪称“扁鹊医简”。
这五部扁鹊医派的医书现在已经识别出了约两万字, 在中医现存的古籍中,内容、体系的丰富、完整性堪称翘楚。
相比马王堆医书所载一两味药的药方更有中医方剂的,无论在理论还是临床使用上都极具现实价值。而其中望诊、脉诊、经络循行、针灸针法、方剂配伍及疾病的论述, 都是现存《黄帝内经》可回溯的本源记载。
其实,在中医史上,战国、秦汉是扁鹊医派的鼎盛期,囊括了丰富临床经验的珍贵医药典籍基本上都是代代秘传的手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壮大。
因此 随着系统理论性更强的《黄帝内经》经官方书府广为流传,到宋代版印书籍蔚然成风时,世人就已经普遍知黄帝医派而不知扁鹊医派了 ,对于“扁鹊”此人更加莫衷一是。
历史 的发展有自身的逻辑,中医自然也不例外。作为早期的古老医派,扁鹊一系的发展方式主要是医家口授和带徒, 渐渐滋生了防治病救人的秘技外泄的严苛保守风气,非常容易失传。
东汉名医华佗遇害前才将毕生心血所著的“可以活人”医书交付狱卒,对方不敢收,他竟将医书焚毁……由于绝大多数著作都不幸失传了,扁鹊医派的衰微也就无可避免了。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扁鹊医简研究成果确实冲击了公认的以《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成书为标志的中医理论体系,以及由《伤寒论》成书为标志的中医临床辨证体系。
早在战国时期,扁鹊秦越人(秦少齐)及其弟子就已经系统性地开创了中医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黄帝内经》由“黄帝、扁鹊脉书”衍生而来,而《伤寒论》由“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整理集结而成,从文献记载来看, 张仲景应该也是扁鹊医学的传人。
从以上推论也可以看出, “扁鹊医派”的存在毋庸置疑,但“神医扁鹊”作为一个凝聚了一派医家事迹的神通广大符号,更胜于一个真实存在的 历史 人物。
中学 历史 教科书出于审慎务实的史观,去掉一个半仙式的名医传奇,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
二、《针灸甲乙经》
全名有时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三、《肘后备急方》
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三卷,东晋葛洪所著。今本《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实用的内容。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四、《名医别录》
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
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本草经集注》
梁陶弘景撰,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的内容各365种,共730种编撰而成,也是本时期本草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本草经集注》存有两种残卷,一是出土于敦煌石窟的残卷,一是出土于吐鲁番的残卷。
六、《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你《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七、《小品方》
《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是本时期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陈延之,生平失考。据学者考证约著成于公元五世纪下半叶之南朝宋齐间。
本文2023-08-07 06:21: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