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多想看的书都已经绝版了?绝版书上哪买啊……
如果是古籍,可以查《古籍善本书目》,上面会告诉你这本书的存世情况。 如果是近代以来的出版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指多年没有再版,市面上难以买到的是绝版书。判断的标准最好问本行业的专家。更简单的办法就是上孔夫子旧书网等旧书网站,查一查有没有这本书,没有或虽然有但定价很高,基本可称得上绝版。比如《郡斋读书记》《直斋书录解题》在前两年称得上是绝版书,但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就不算绝版了。不过收藏者仍很推崇初版,价钱相差很大。
《古钱小辞典》朱活著,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第一版,1998年第二次印刷。此书大部分内容曾在《文物》杂志连载,书中简要介绍我国各时期特色(主要是孔方兄),对先秦介绍比较出色,书中还介绍了部分常见的邻国货币及古钱名称简释,而且还注明钱币的重量、大小大概范围,图文并茂,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朱先生还有《古钱新典》存世,分上下册,着重介绍钱币出土情况,掌握的是第一手资料,如欲钱币进行深入研究,建议读一读。
《古钱》孙仲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年第一版,曾多次再版。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分专题,针对某一系列或某一时代钱币或某一钱币进行一题一议,通俗易懂,内容涵盖了铜钱、铜元、纸币、金银币等,在最后还简单的古钱鉴定知识,做为入门读物是相当好的,这本书也是我入门指导书籍之一。
《简明古钱辞典》高汉铭著,江苏古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年第一版,曾多次再版。与朱活先生的《古钱小辞典》有相同的特点,书中增加了部分花钱资料及历代有关钱币的著作名称、作者、内容提要等。
《中国古代钱币略说》高英民、张金乾著,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1996年第一版,这本仔细看来,有点像一本钱币的通俗演义,作者结合当时的历史社会情况,对钱币发展进行概说,如果结合有关钱币实物看,别有味道,此书在最后标明一些钱币的价格,只能看一看参考价值不大。
《钱币学纲要》上海市钱币学会编,史松霖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第一版,钱币史学要首彭信威先生《钱币学》可惜这本书我一直没有买到,未能拜读,所以不能妄加比较。《钱币学纲要》对各时期钱币进行简述,不过内容贪大求全,说的太粗。
《简单钱币辞典》孙仲汇、施新彪、周祥、胡薇、黄锡明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此本名声在外,不用我介绍大家肯定也已经知道了,1991年1月第一版,同年12月已再版五次,这也能说明当时此书热销情况。
《古钱币图解》孙仲汇、胡薇著,上海书店出版发行1989年8月第一版,曾经多次再版,此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货币产生与演变过程、各朝代铸币和流通情况及有关钱币知识,第二部分为钱币拓片,本书大概是因为容量有限,收录的普品很少,甚至有些纲要亦未收录。
《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上海市钱币学会主编,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发行,1985年11月第一版,曾经多次再版,本书着重介绍了钱币的鉴定、辩伪,并简单介绍版别分类的方法,本书的特色是介绍了古代铸币工艺与特点。这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建初涉泉河的此本书要读一读。
《中国古钱目录(上中下三册)》华光普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第一版。华光普是目前泉界评论较多的一位人物,各种说法不一,我个人认为,华光普先生在推动古钱币货币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其对许多钱币定级定价不是十分正确或者说是错误,但我认为是瑕不掩璧,华光普先生的《中国古钱目录》出了很多种版本,是根据每一年或几年调整一下价格(都是一册),我认为这种东西属于粗制滥靠造,变形,失真,没有什么太大的参考价值,最有用还是三册的《中国古钱目录》。
《中国古币真假辨别入门》张治中著,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第一版,虽然张治中和我同姓张,应该是一家人,但我不得不说此书极差,定级不准,根本不具参考价值。
另外市场上还能见到许多各种形形色色的所谓专家出的书,大都质量不佳,错误百出,建议大家购书时小心选择。我在这里向各位初涉泉河的泉友推荐《简明古钱辞典》(或《古钱小辞典》)、《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中国古钱目录》(上中下三册)、《简明钱币辞典》几本书。
1、你好,您这个是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文,是柳体的代表作,建国以来新华书店出版了很多套这样的东西,为柳体字学习者的法帖。
2、由于这类善本的鉴定的特殊性,除了个别一眼就能识别的情况下,我们一般需要对,纸质、墨色等等上手鉴定。但是你这个说是拓本,鉴定最直接的方法是:局部,用白色宣纸搽,如果有墨色下来,则说明是拓本,否则是印刷品,因为,直接拓本,是用墨色直接蒙在碑文上去拓的,墨色很容易掉下来,印刷品是直接印刷,一般很难掉下来,特别是铅印。
3、单从你这个上看,品相很差,多有破损,装订风格、纸的颜色、设色上看,你这个很可能是印刷品。
以上是道光的原碑拓片,你手上的基本上算是印刷品。供对比
要影印古籍,必须先把古籍摄影,然后制版印刷。因此,在摄影术没有发明并传入之前,我国出版古籍是不知道用影印这个方法的。但当时也有类似的方法,即把一部古籍照样翻刻。这在版本学上有个专用术语叫“覆刻”,也可以叫“影刻”,有时也叫做“仿刻”。但“仿刻”这个术语用得似不够稳妥,因为只叫“仿”,自可不必力求逼真,不如用“覆刻”、“影刻”来得确切。
1、《美的历程》,李泽厚著:这书最大的优点就是通俗易懂,而且李泽厚先生的文笔极好,文章写得极美,也正是这种优美有些地方反而显得不太严谨,但绝不影响该书成为学习美术史的入门书。
2、《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作者是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教授,现在的工艺美术史多如牛毛,当然了,历史就那么多东西,任何人都能列举一下,写本书,但是田自秉先生的这本书写得非常全面,条理清楚,尤其是在工艺制作方面论述的很清楚,可以做为教材使用。
3、《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
4、《金枝》,詹 弗雷泽著:读大学的时候,老师推荐的,光看这名字,本以为这书是一本土的掉渣的中国人写的,名字够土,但翻开后,却发现这本书的精彩。这是关于原始宗教和巫术研究的书,内容异常丰富,读过后,我最大的疑问就是弗雷泽是怎样得到这些原始宗教和巫术的第一手材料的?他列举了太多不 为人知的稀奇古怪原始小部落的风俗习惯,这本书也是我的最爱。
5、贡布里希《文艺复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6、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或译为《世界美术之旅》)
权属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 ,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贡布里希爵士,其殚见洽闻,斐然文采之作,往往寥寥数语就能阐述一个时期的整个气氛。他以一本(艺术的故事)极为成功第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欣赏前人的绘画,这是一本不呕血动人的精彩之作,也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而又最经久不衰的著作之一。
7、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可惜,这位大师在这书里并没有讲到当时的艺术,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这本书的成就。
8、《罗丹艺术论》,这本书应该写在前面,可算做入门读物
9、《墙》,高洺璐著:中国现代派艺术的介绍,不错
10、《后现代主义艺术谱系》,岛子著:偶孤陋寡闻,以前只知道岛子是个诗人,现在才了解他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研究,这书其实如其名,只是个谱系而已,关于各种流派只是简单介绍,并且有一些产生后现代派艺术的文化分析。但是,这书里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长见识了。
11、瓦萨利《名人传》:想必不用解释了。。。
12、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还是很喜欢他的研究方式。
13、《一口气读懂美术常识》
从美术基本知识、美术的重要分类、美术名作和美术名家这四个方面着手,对美术基本常识进行介绍。通过本书系统的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读者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思想,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激情,拓宽知识的视野。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而成功的艺术作品就是对世界生动鲜明地反映。因此,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学生智力、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果当你看到一幅画,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甚至连画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只看到了上面五颜六色的色彩,更没有看见隐藏着的价值是什么的时候,或者不知道毕加索、凡高、塞尚等这些人为什么会被世人所敬仰?这些绘画大家所留下的令世人惊叹的美术名作到底好在哪里?翻开这本《一口气读懂美术常识》,或许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帮助你解开心中的疑惑。
14、《无法抗拒的中外艺术》
专门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全书涉猎的主要内容为:雕塑、建筑、绘画、音乐、影视、戏剧、舞蹈、书法等各主要的艺术门类,本书介绍了这些艺术门类以及相关的艺术作品。完整地再现了人类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使读者在全面掌握世界文明的发展脉络同时,还能获得更为广泛的审美感受和愉快体验。
艺术是人类把握现实、表现思想感情和实现审美理想的特殊方式。艺术领域十分广阔,种类繁多,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和创新。艺术作品属于精神产品,能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作用,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们的情感、意志以至世界观;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增长知识,提高精神境界,本书就介绍了许多常见的艺术种类及相关作品,带领读者感受艺术的魅力。
杨仁恺先生的《国宝沉浮录》,自1991年初版以来,至今已过去十几年年,期间共有三个版本问世,分别是1991年上海人美版、1999年辽海版和2001年台兰版。作为一部以故宫散佚书画为研究对象,集纪实、研究、鉴定、赏析于一身的巨著,《国宝沉浮录》自问世以来,就在海内外学术界、收藏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杨仁恺先生是故宫散佚书画搜寻整理工作的亲历者,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随着本书的出版得以公之于世,更使得《国宝沉浮录》成为一部难得一见的文物题材的畅销书。
最新版本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得到杨仁恺先生的独家授权,隆重推出全新修订的彩图典藏本《国宝沉浮录》,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值得读者关注:
《国宝沉浮录》的成书,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艰辛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杨仁恺先生受命清查伪满皇宫流散书画文物,期间接触了大批当事人,留下了厚厚的原始记录。十年动乱中,书稿曾一度被查抄,后经杨仁恺先生坚持抗争才发还。在辽东山区的农村里,杨仁恺先生就在“劳动改造”之余,凭着记忆对书稿进行修改补充。文革结束后,杨仁恺先生的学术生命焕发了青春。1983年由杨仁恺先生等7位专家组成的全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开始了长达8年的古代书画巡回鉴定工程,行程数万里,遍及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书画收藏单位及部分私人收藏,共过目书画作品6万多件。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他借讲学或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多次赴国外参观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和私家藏品,对流失域外的佚目书画得以寓目,并认真加以记录和研究,这些都大大充实了书稿的内容。
《国宝沉浮录》按照历史进程,以事件中的人物活动为经,以对作品的历史艺术分析为纬,见人见物,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种书画著录或笔记,科学性、学术性、可读性兼顾。杨仁恺先生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对故宫散佚法书名画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考辨和研究。在长期的书画鉴定与研究实践中,杨仁恺先生形成了严谨、务实、厚积薄发的治学风格和宽广的学术研究视野,他始终把书画作品的真赝问题放在首位。
《国宝沉浮录》作为一部以古代书画为研究对象的专著,配图是必不可少的,此次出版的彩图典藏本,共挑选了近三百幅精美绝伦的,且经过了极为严格的校色,质量远远超过以往版本,印刷效果可谓神韵毕现。让读者大饱眼福,将这些国宝尽收眼底。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彩图典藏本《国宝沉浮录》这部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拨开了层层岁月迷雾,为当代读者揭开了故宫书画国宝流失的疑云。
就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通过调查和杨武等诸位友人的协助,终于看到又有三十多件《佚目》中的历代名作浮现出来,提供研讨的材料不少,于是在原增订本的基础之上,在第八章后补充若干文字,又于简注中加入发现作品的现状,以备读者参考。
本书共挑选了近三百幅精美绝伦的。虽不能将所有散佚书画国宝囊括,但其中最著名、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已悉数收入,尤其是有些书画精品是近年刚在拍卖市场上露面的私人藏品,难得一见,更显珍贵。
《国宝沉浮录》的成书,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艰辛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杨仁恺先生受命清查伪满皇宫流散书画文物,期间接触了大批当事人,留下了厚厚的原始记录。从此,杨仁恺先生与故宫散佚书画结缘,踏上了毕生访求、研究它们的道路。书的初稿在“文革”之前就已基本完成,十年动乱中,书稿曾一度被查抄,后经杨仁恺先生坚持抗争才发还。1983年由杨仁恺先生等7位专家组成的全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开始了长达8年的古代书画巡回鉴定工程,共过目书画作品6万多件。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他借讲学或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多次赴国外参观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和私家藏品,对流失域外的佚目书画得以寓目,并认真加以记录和研究,这些都大大充实了书稿的内容。
此书1991年在上海人美出版后,修订增补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此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彩图典藏本,又增补了杨仁恺先生在辽海版之后陆续搜集到的最新资料,增加了不少章节。
《国宝沉浮录》按照历史进程,以事件中的人物活动为经,以对作品的历史艺术分析为纬,见人见物,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种书画著录或笔记,科学性、学术性、可读性兼顾。作为一部以古代书画为研究对象的专著,配图是必不可少的。此次出版的彩图典藏本,共挑选了近三百幅精美绝伦的,且经过了极为严格的校色,质量远远超过以往版本,印刷效果可谓神韵毕现。虽然不能将所有散佚书画国宝囊括,但其中最著名、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已悉数收入。
《佚目》是《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的简称,系当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根据溥仪“赏赐”溥杰的清单编写而成,是研究故宫散佚书画的基本资料,历来为专家学者所重视。杨仁恺先生在《国宝沉浮录》的最后一章“《佚目》书画总目简注”里,对《佚目》书画的考订追索也下了极大的功夫,他对每一件书画的著录、真赝、散佚递藏情况、现今藏处都一一注明。尤其是很多流散于私家,现身于拍卖行的书画,杨仁恺先生都想方设法找到资料,补入书中,像近几年来引起文物界高度关注的隋人《出师颂》、李公麟《西园雅集图》、《丹霞访庞居士图》等都增补了最新资料。对于研究者而言,这份“《佚目》书画总目简注”无疑是目前为止故宫散佚书画最完整的著录资料,对于收藏家而言,这无疑是一张寻访国宝的“地图”。
《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是一本既有趣、又有研究价值的图书。书中不仅追述了历史王朝收藏鉴赏文物的活动,记载了国宝散佚的过程和线索,还向读者介绍了一些有关艺术品收藏方面的知识、历史、人物、特色、技法与文化,对今天官方与民间的收藏者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2023-08-07 06:23: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