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典典籍有哪些?
道家创始人老子生卒年不详。
自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隐没后,其继承弟子有庚桑楚、关尹、列御寇、杨朱等人,而代表人物为庄子。《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 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悟真篇》,《无根树》
道教的经典书籍汇总,共收入各类道书1476种,分三洞(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辅(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十二类(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
道藏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9%81%93%e8%97%8f%e7%9b%ae%e5%bd%95
老子、列子、庄子、关伊子、张道陵、葛洪、陈抟、邱处机、王常月、陈撄宁、易心莹、
道教是继承道家学派思想发展形成的
闵 智 亭
道家学派思想怎么会被道教接收过来成为立教的理论基础 要明白这个原因,就得从道家学派诸著述中来追本溯源。
早在战国时代,齐国稷下黄老学派,已经把黄帝、老子结合成一个体系。所谓: “道家之学起源于黄帝,集成于老聃”。不过这时的黄老学派,是把黄帝、老子之“清静无为,自然而治”的思想作为学术来研究,并没把黄、老神化。后来,黄帝成了由神仙家们演成的“骑龙升天”的神仙。老子又是个“西渡流沙莫知所终”的存疑人物。《老子》这部书人称“辞称微妙难识”,很多词旨可为修仙炼养者藉作理论依据。而《庄子》,这部老学的继承和发微著作,所记述的黄帝去崆峒向广成子问道的故事和形容的藐姑射之山“绰约若处女”的仙人,以及老子继承人列御寇的“御风而行”等等,还有“缘督以为经”的炼养法,又都为炼养成仙说作了佐证。齐国的邹衍,把《洪范》五行,推演成“五德终始之运”,创立阴阳五行学派。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为齐燕方士们找到了修仙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南方的楚国,更有着众多的神仙说。如:彭祖,至殷末已活到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三闾大夫屈原,在他的《楚辞》中能一气列举那么多神仙,他的《远游篇》更能把修仙“路经”阐发得那样详尽,无怪冯友兰在他的《再论楚辞中的哲学思想》一文中说:“屈原的著作中的精神说,也可说是为道教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冯友兰先生是认为:“黄老之学,到了汉末,终于成了道教”的。战国时代流行的:《行气玉佩铭》、《却谷食气篇》、《导引图》(后二者见马王堆出土帛书),都是属于道家学派的修炼长生的丹法。由于道家学派的学术思想是继承古老文化而来,形成其多种因素,《汉书·艺文志》所记汉初“道家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其大旨都在于“去健羡,处冲虚”;另有“神仙十家二百五卷”。“道家”、“神仙”在西汉初还有所区分,到了东汉已逐渐溶汇到了一起,以次包括于道教之内了。加之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以及汉末皇帝对老子的崇祀,皇帝把老子正式神化了。桓帝延熹八年两次遣使者至苦县祠老子,一次是正月,遣中常侍左馆至苦县祠老子,一次是十一月遣中常侍管坝之苦县祠老子;九年,桓帝还“亲祠老子於濯龙宫,以文罽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西汉初用《老子》之学作南面术施政的“黄老学”的老子是人,到了汉末就成了“神”了。神仙方术的“黄老道”也就随之而形成了。从汉·顺帝时的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中所得《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始,在民间形成一个原始道教组织——太平道。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太平经》按《后汉书·襄楷传》所说,是:“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巫觋杂语。”《太平经》中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思想和追求平等理想社会的患想,无疑是从《老子》思想渊源中提取出来的。后汉·顺帝。汉安年间张道陵在四川创立另一个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亦称正一道。五斗米道更是以《老子》为主要经典,定为教徒的必修课。据《后汉书·刘焉传》和《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老子五千文》是由张鲁定本为五千字而命名,联系清·光绪年间发现的《老子道经上想尔》中的《想尔二十七戒》,把《老子》注上道教教义的创始者,应是张道陵至张鲁。《老子想尔注》至少是张鲁定本五千字时加以充实完整起来的。五斗米道除把《老子》宗教化注释作为教义外,还搀揉了神仙、方术、数术、神咒、符录、内外丹法等等。五斗米道是直接继承综合道家学派思想的《老子》发展出来的。
由黄老学衍绎而来的黄老道 (方仙道),而太平道,而天师道,到两晋南北朝出现的北天师道、上清道、灵宝道、帛家道、楼观道等教派,经过各派道教人士的努力,创造出众多的道经、道典,奠定了隋·唐以后道教的理论基础。这些著述涉及面很广,“包罗万象”,可谓为我们民族文化大放异彩。回顾一下历代国家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笈志》和其它志乘及辑道教典章经书的《道藏》,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道教和道家的启承关系。
道教是在有悠久历史、光辉文化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版图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有着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特色和民族气节,不是从 “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平空出现的。道教也吸收了些外来宗教的东西,那是为了充实自己,历史上也发生过几次宗教斗争,道教有时受挫折,那是由于民族矛盾与政治斗争的结果。
道教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以道家学派思想为依据的产物。用道教人士自己的话说:道教是 “黄老遗风”、“老庄家风”,这毫不牵强附会。
金、元时创立的道教全真派, “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老氏所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庄生所谓:游心于谈,合气于漠,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外天地,遗万物,深根宁极。才全而德不形者全真有之” (《甘水仙源录·郝太古道行碑》)。这段文字虽没涉及全真派内丹清修的事,然祖述老·庄是很确切的。
综上所述,所以说,道教是继承道家学派思想发展形成的。
道家和道教是分不开的
先秦、西汉的 “道家”和东汉以后的“道教”,两者面貌不同,如何能够结合?(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信仰什么就是老子之道。)东汉张道陵创教以前,只有 “道家” 而无 “道教”但“道教”的思想萌芽早已潜伏在“道家”诸子之内,后来才逐渐得到发展。自从“道教”产生以后,“道家”之书除了仅有的几种古籍而外,并无新的著作流传,我们就盲目的认为它的继承人永远断绝了吗?其实不然。
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整个的 “道教”完全被“道家”哲学精神所笼罩,其中知识分子包括在朝、在野、方内、方外一切信仰的人士,凡关于治国修身之道,他们都崇拜老子;关于隐逸全真之道,他们都效法庄子(庄子在道家的资格等于儒家的孟子,儒家则孔孟拜称,道家则老庄并称);关于神仙变化的传说,他们都根据《列子》的幻想而扩大之,更加捉影绘声、描摹尺致(列子书中穆王、汤问二篇,汉刘向已说它“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但刘向也不能不承认列子是道家)。在这样情况之下,偏重于理论性的“道家”和偏重于宗教性的“道教,彼此打成一片,实际上已分不开了。
历代以来道教界尽管受尽了儒家的排斥和外界的讥笑,而道教自己半入世、半出世的作风,竟立于不败之地,其原因何在?就是它的教理教义深入人心,遍及社会各阶层,适合群众所需要之故。我们今日研究道教,对于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必须认识清楚,否则,就不能批判的接受。诋毁者固然是隔靴搔痒,赞美者亦未必恰如其分。已往学者们总是弄不明白, “道家”哲学思想为什么混杂于“道教”的宗教信仰中 “道家”的老子为什么变成“道教”的天尊他们常常著书立说,企图把“道家”与“道教”分开,使太上老君坐不稳三清宝座,但惜徒费纸笔,那些文章并无丝毫效果,因为他们既不懂社会群众心理,又不察道教历史根源,只算得一个书生的见解而已。
道教经典很多,但比较糟糕的是,大大小小的门派也很多,道教内部几乎是不成一个清晰的体系的,不像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大宗教那样层次分明,所以道家经典主要以时间先后顺序和相对重要性的说几部吧:
基本功:《清净经》、《度人经》、《玉皇经》
先秦诸子时期:《道德经》、《南华真经》(庄子)、《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
魏晋南北朝:《抱朴子》、《化书》
北宋:《悟真篇》、《黄庭经》、《乐育堂语录》,
东汉时期:《太平经》、《周易参同契》、
这些道家经典古籍都出自的最上面,都有PDF格式电子版道家经典书籍
不常见的道家经典古籍: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上中下卷经折装3册明宣德6年内府泥金写本1431年》
《安居金镜八卷清周南吕临等合辑寿南堂藏板清乾隆45年刊本1780年》
《封神真形图2册55像清代墨绘本》
《小十三经十六卷十三种明顾起经辑明嘉靖时期祗洹馆刊本》
《居家必备阙名辑10卷读书坊藏板明刻本》
《忄生命又又修万神圭旨性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清康熙9年棣鄂堂刊本》
《忄生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安徽木板印刷明代黄伯符刻板明天启时期刊本》
《新刊京本风鉴相法人相编6卷首1卷明回阳子编明万历30年刘氏明德堂刊本》
《新刊禽遁大全4卷附补全明池本理著明弘治09年进贤书舍刊本》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6卷晋干宝集撰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刊本明万历元年1573年》
《绣像吕洞宾祖师全传汪淇编清康熙元年1662年》
《老子道德经上下卷河上公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董氏诹吉新书上下册明董德彰撰清光绪20年重刊本1894年》
《道德经释义外六种白云山房藏板清嘉庆14年刊1809年》
《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撰附菜根谭二卷明万历时期雅尚斋刊本》
《遵生八笺(重订全本)[明]高濂 巴蜀书社1992年》
《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经折装清代刻本》
《阴骘文图说4册清黄正元著绘像丹桂籍清同治6年奉天锦府文英斋刻本1867年》
《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1卷附御制真武庙碑缺首页明永乐时期刊本》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2卷清道光12年寿恩堂刊1832年》
《三才发秘天部2卷地部3卷人部4卷清陈雯撰德星堂宝翰楼藏版清康熙年间刊本》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佚名撰西岳天竺国藏板清刊本》
《三订历法玉堂通书捷览十卷首一卷元宋鲁珍通书何士泰历法明崇祯十六年余应灏三台馆刻本》
《丹鹤图谱3册纹部调度部水野忠央著江户晚期刊本19世纪》
《五要奇书五种明江之栋辑尚白斋藏板清康熙三十九年古歙丰南吴氏重刊本》
《仙佛奇踪4册消摇墟3卷寂光镜3卷长生诠1卷无生诀1卷明洪应明撰明万历30年1602年》
《全真太教传修仙辨惑直指口诀妙奥清手钞本》
《六壬图像二十四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彩绘钞本》
《关圣帝君万应灵签2卷尚勤堂马宅刊北京龙文斋刻字铺藏板道光6年》
《关圣帝君宝训像注4卷光绪8年》
《冲虚至德真经8卷晋张湛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周庄周撰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清嘉庆9年(1804)刊本》
《南工庙祠祀典3卷李奉翰纂辑清乾隆44年序刊本1779年》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7卷明余文龙重编旧钞本》
《神相全编十二卷首一卷宋陈抟撰明袁忠彻订正致和堂藏板明刊本》
《笺元遁甲句解烟波钓叟歌1卷赵普撰罗通遁法池纪解编明正德时期刊本》
《新刻星平总会命海全编10卷首1卷明薛承爱遗稿夏从仁编明万历39年潭邑文林积善堂陈奇泉刊本》
《新锲徽郡原板梦学全书2卷明代书林杨玉林半留堂刊本》
《新镌仙媛纪事9卷明杨尔曾编明代万历30年钱塘杨氏草玄居自刻本1602年》
《无文印20卷语录1卷宋释道撰释惟康辑宋咸淳九年惟康刊本有补钞1273年》
《易筋经外经图说附八段锦图清梁世昌撰清末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冲虚至徳真经巻1-8列子张湛注》
《祝由科秘诀奇书乾元亨利贞五册明末清初钞本》
这些道家经典书籍都出自图中最上面的地方
大众普通人都知道的道家经典书籍:
《道德经》、《道家易》、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
《行气玉佩铭》、《击壤歌》、《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逍遥咏二百首》、《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我正在写一部中国道教的书,只是不能在这里做广告,有兴趣的话可以搜一下中国道教也有趣,正好写到了陶弘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叫《真灵位业图》,至高神就是元始天尊,不过这里的元始天尊是古灵宝派的元始天王,如果有兴趣看看我的书或查一下中国道教史,你就会知道,陆修静开创了南天师道,他的道教改革实际上就是以灵宝派为基础的,其它的上清和三皇为辅,同时也包括了天师道,而后世道教把上清、灵宝和三皇统一后称为上清经系,经过弟子孙游岳后,再传到陶弘景后,就更进一步完善了整个义理体系,最后开创了茅山宗。 在《茅山志》里,把上清派的祖师排序,开派祖师是魏华存,向下就是杨羲、许谧等,,,到元以后,全真道和正一道南北分立,茅山宗也还能一直流传。
说多了,接着说这位元始天王,他在古灵宝派里,实际上就是神话传说里的盘古,开天辟地后就叫元始天王,到陶弘景时,就把他称为了元始天尊。而在魏晋南北朝时,这位元始天尊是一气化三清的,《封神演义》里的则是把一气化三清安排给了老子。
至于在哪本书里最早说元始天王一气化三清的,我实在记不起来了,时间上大体是在西晋到陶弘景生活的这段时间之间,可能是古灵宝经书里,也可能在陆修静的著作里。
如果以后查到了,可以再告诉你。
希望能帮到你。
1、《庄子》
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2、《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3、《周易》
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4、《太上感应篇》
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承负法则,道经中系统的提出承负论的观点,是在东汉的《太平经》中。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太上”是无上之上的意思,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
5、《玉皇经》
道教经典,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有3卷。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诵持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报应神验品》组成。
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讲玉帝来历的神话。有多种注本,收入《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
6、《西升经》
是道教经典书籍,全称《老子西升经》为老子五部著作之一。《道教义枢》曰:“尹生所受者,唯《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据南宋赵希弁《昭德先生读书后志》记述,该经系函谷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而成。
此经最早称记,后纪而成书。是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与《老子》的关系非常密切。该书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相当大的影响。
宋代诸帝多尊崇道教,宋太宗时曾访求道经7000余卷,令人删重校正。宋真宗大兴道教,认道教神灵赵元朗为宗室,封其为“保生天尊大帝”,封老子为“太上混元皇帝”。宋徽宗信道最笃,他自称是昊天上帝长子神霄帝君下凡,号为“教主道君皇帝”。他还排斥佛教、焚弃佛经,并下诏将寺院改为道观,让佛教归服道教。由于雕版印刷的盛行,宋代道教典籍得到大规模编刻,宋真宗时编辑《大宋天宫宝藏》,张君房撮其要,辑成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宋徽宗又在崇宁年间整理道书,并在政和年间编成了《万寿道藏》。在道教理论方面,宋初道教理论家陈抟作《太极图》等图式及《九宝指玄篇》等著作,阐述宇宙生成理论,发明了炼养内丹的五个境界,使内丹炼养术更具有哲理色彩。神宗时的张伯端撰《悟真篇》等著作,进一步阐明炼养内丹的方法并描述炼养内丹过程中的种种表征。他们所最后确定的内丹炼养术使道教的炼养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为后世道教所宗本,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宋代理学思想也有较大的影响。
道教经典指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主要经典
《道德经》
《 南华真经 》
《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
《通玄真经》 《度人妙经 》
《阴符经》 《清静经 》
《西升经》 《心印经 》
《黄庭外景经 》《黄庭内景经 》
《玉皇经》 《玉枢经 》
《三官经》 《北斗经 》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
《太上老君内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
《坐忘论 》《化书 》
《重阳立教十五论》 《龙门心法 》
★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
经前诸韵赞
八大神咒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诸真宝诰
中堂赞及邱祖忏文等
小赞及结经谒等
★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
经前诸韵赞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
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
诸真宝诰
中堂赞及报恩宝诰等
小赞及结经偈等
藏外道书
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
敦煌道藏
二十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批古代经典文书抄本。其中道教遗书抄本约有五百余件,其抄写时期在南北朝后期至唐朝中期约二百年的时间,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时代的抄本最多。其内容包括道家诸子、道教经典、科仪等约有一百多种道书,其中约有半数抄本是《正统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敦煌道经的发现,不仅弥补现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为研究河西地区的道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敦煌遗书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日本学者大渊忍尔1978年出版《敦煌道经目录》,该书著录敦煌道经抄本约四百九十六件。1979年,大渊先生又出版《敦煌道经图录篇》,刊载全部敦煌道经的影印图版。1999年中国李德范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将敦煌出土遗书中的五百余件敦煌道教文献整理汇编,集成五巨册。
中华道藏
《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全藏分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教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和目录索引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
道藏辑要
清康熙年间长州进士彭定求编成《道藏辑要》二十八集,即收有《道藏》未收之晚出道书一百种,二百八十卷,后绝板。清嘉庆年间,侍郎蒋元庭在京编集并刻板印刷。收入道书一百七十三种,皆取自明《正统道藏》,是为《道藏》要集选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翰然发起重刻,井研贺龙骧参与校订,并增刻了《道藏辑要续编》。现通行本即为二仙庵版本,该书共二百四十五册,所收道书已增至二百八十七种,其中新增道书一百一十四种,皆为明《道藏》未收的典籍。全书按二十八宿顺序排列,字板是用梨木双面雕刻而成,共一万四千多块,1957年搬往青羊宫保存至今,为当今道教经籍中唯一存板。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后,青羊宫便印刷线装对外供应,1986年巴蜀书社又重印出版。
本文2023-08-07 06:23: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