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号趣谈·吴骞
斋号趣谈·吴骞
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号兔床,浙江海宁人。清书画家、学者。诸生。性负异禀,能过目成诵,好藏书。能工善画,兼好金石。著有《愚谷文存》《拜经楼诗文集》 等。
主要书斋号有: 拜经楼。
拜经楼吴骞一生酷爱读书、藏书,看到好书,不计其值,必欲购之而后快。他集有藏书5万卷以上,其中尤多宋元刊本,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筑楼藏之。一天,其好友鲍廷博游新安,买到一幅明代画家所绘 《拜经图》,送给吴骞。吴一见此画,十分高兴,乃题斋号为 “拜经楼”,并喜作绝句两首,其中一首为 “三径荒烟带草青,千竿纡竹自娉婷。主人未必全如我,不解穷经只拜经”。可见吴骞取 “拜经” 为楼名,表示了他崇尚经书,以至于顶礼膜拜之情。
他在拜经楼中,晨习暮读,非同道不得登其楼。其读书准则,曾刻于自己的藏书印上,曰 “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人诒厥之名言,是为拜经楼藏书之雅则”。据说他觅得宋刊本《周礼》20卷时,适值其次子寿旸出生,遂以 “周官” 为寿旸的小名。吴寿旸在家风熏陶下,也成书迷。成年后,吴骞将宋刊本《东坡先生集》赠予儿子,吴寿旸得书大喜,乃自号 “苏阁”。吴骞自己的作品也以斋号命名,有《拜经楼诗集》《拜经楼诗话》4卷,后又合为 《拜经楼诗文集》。
吴骞去世后,吴寿旸曾整理拜经楼藏书,将凡有题跋者汇成一册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吴寿旸之子吴之淳也好书,能坚守祖业,故海宁吴氏拜经楼历时较久,影响深远。
拜经楼吴氏藏书印
拜经楼
拜经楼吴氏藏书
中国的藏书起源很早,大约可以上溯到周代。周朝设“史”这一官吏,专门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汉代设立国家藏书馆,其中有专门抄写书籍的人员,并定出标准本。汉朝的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藏书的地方。其后官私藏书籍有了更大的规模,藏书楼也越来越多。
几千年来,藏书楼在保存文化遗产、开发文献、总结藏书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历史的贡献。现存古代四大藏书楼为天一阁、皕宋楼、嘉业堂、文渊阁。
天一阁是明代私家藏书楼,誉为中国藏书“第一楼”,位于宁波城月湖之滨由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创建,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是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阁名取义。于汉郑玄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表“以水制水”之意。
天一阁原有藏书7万余卷,藏书的一大特色主要为宋元以来刊本、稿本、抄本,而以明刻本为主,其中明代的地方志书、政书、诗文集等为多。后历经沧桑,藏书散失很多,至清嘉庆十三年(1808),天一阁藏书实存53万余卷,4094部。鸦片战争时,天一阁藏书被英国侵略者掠去《大明一统志》等数十种。咸丰年间又遭盗窃,至1940年,天一阁藏书仅存13038卷,1591部。加上清代范氏子孙添藏和范氏家著,总数不过24752卷,1854部,只及范钦当年所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多方征集了许多原天一阁的藏书和其他重要善本图书,现天一阁藏书达30万卷,其中善本图书8万余卷。
2003年中国和匈牙利联合发行的《图书艺术》邮票中,中方选用的图案是《十竹斋书画谱》和天一阁藏书楼。
皕宋楼
皕宋楼是我国近代社会比较著名的藏书楼,由浙江陆心源创建。陆心源喜好文化事业,爱购书藏书,共建藏书处三所,总藏书量达15万卷,号称当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
皕宋楼藏书丰富完整,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宋楼藏书为天一阁的两倍,其中宋、元刻本多达600条种。这些书分藏三个地方:一是皕宋楼,专藏宋元刊本、名人手钞手校秘本。所藏之书最引人注目的是近两百部的宋版书,所以取名“皕宋楼”,“皕”即两百的意思。
嘉业堂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是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因末代皇帝溥仪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和赏赐“抗心希古”匾额而得名。1920~1924年,由号称江浙巨富”的刘承干创建。嘉业堂藏书楼有中国经典的楼台亭阁轩,典型又精致的江南园林风格,藏书楼四面环水,以一衣带水替代围墙,使书楼建筑、花园景观与四周村野风光浑然一体。嘉业藏书楼藏书有两大特点:一是不专重于宋元刊本,更着眼于明清两代;二是广收地方志1200多种,3380卷,其中可称“海内秘藏”的珍本,就有62种。全盛时期,藏有古籍57万余卷,18万余册。尤以收藏地方志最多最全面而著称于世。
文渊阁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清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1774~1776)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为藏巨典《四库全书》,清朝共建有七座楼阁储存,以文渊阁最为壮观,位列七阁之首。阁为三层楼房,依浙江宁波天一阁规制,外观若二重,阁前有池,引御河水,楼外有直房,阁内上下全部存放书籍,全阁有103架,共6144函,36275册。文渊阁设阁领阁事总管全阁事务,又设文渊阁直阁事,具体负责阁内图书管理事务。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于1948年年底被国民党政府运往台湾,现藏在台北“故官博物院”。另外,故宫文渊阁还存放过康煕时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皕宋楼(藏宋元刊及名人手钞手校者)、十万卷楼(藏书以明刊本为主)、守先阁(藏明后及明刊的重校本和传钞本)。皕宋楼和十万卷楼在月河街的陆氏故宅中,陆心源倾心建构的潜园——守先阁的所在地。关于潜园,据陆心源的玄外孙徐桢基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陆心源由福建署盐法道被参归里,亲手布置构筑潜园。由保存下来的潜园原布置图来看,园中亭台楼阁、水榭石舫、假山流水、竹林花圃、乃至九曲桥、刻书房等一应俱全,规制并不亚于四明天一阁。守先阁为潜园中的一排厅房,其为后人所称道的倒不是其中的藏书,因为当年的守先阁并非仅为藏书之用,而是对外开放的。光绪八年,陆心源禀请归安太守将其守先阁所藏悉归公有,供外地及湖郡学子阅览所用,还免费提供膳宿。关于此事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增订新编·藏书》记载:“今日则吴兴陆氏之皕宋楼首屈一指,另建守先阁,请于大府,奏于朝廷,供一郡人士观览,其大公无我之心,方之古人,亦何多让?”。守先阁此举为历代藏书楼所未有之创举,何由“方之古人”?依然以天一阁为例,嘉庆十三年(1808年)阮元《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中的记录:“又司马没后,封闭甚严,继乃子孙各房相约为例,凡阁厨(橱)锁钥,分房掌之。
自皕宋楼藏书售于日本静嘉堂文库之后,学界人士鲜有再提及的,仿佛真如牧斋之绛云楼般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可其实到目前为止,它们还完整地保存在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正因为学界对此不提的缘故,造成大家对静嘉堂文库的陌生,其实,它是属于著名的三菱财团旗下的,静嘉堂文库成立于1892年,由三菱财团的第二代岩崎弥之助创建,1948年曾并入日本国会图书馆成为分馆,1970年后复归财团管理,直到今天仍然是日本收藏汉籍宋元古本最丰富的著名图书馆,而皕宋楼藏书的添入成为其中的关键因素。平成四年(1992年)出过一本《静嘉堂文库宋元版图录》,这个图录是在前面提及的昭和五年《静嘉堂文库图书分类目录》的基础上,剔除了后来发现当时误判的部分而成的,在这个图录中,原属皕宋楼藏书的宋版书占百分之八十八左右,元版书占百分之八十一左右。据此可以说,静嘉堂文库的灵魂——宋元古本部,就是皕宋楼藏书中的精华。嗟乎,嗟乎,或许是我太过小气了,中华帝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此并不在乎那也是常事。前面既已提到三菱财团,在此还要提一下同属三菱旗下的日本东洋文库,由购入莫里逊博士的藏书而成,而这批书是从北京购入的,从此日本东洋文库成为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基地。
斋号趣谈·陆心源
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祖籍浙江临安,世居吴兴。清末学者。咸丰间举人。年轻时聪慧过人,学识渊博,时人将他与同郡的戴望、黄宗羲等六人同称为 “七子”。曾任广东南韶兵备道台、高廉道、福建盐道道台。后由盐务加耗,被褫职回家,以藏书、校书终身。
主要书斋号有:皕宋楼、松竹堂等。
皕宋楼陆心源爱好读书,有志读尽天下书,每见好书,必倾囊而购。年仅30,就已通九经,精郑玄、许慎之学。有一年他回家奔丧,行装别无其他,惟随身携带百余只装满书的木柜,以致被人笑为书痴。
太平天国起义时,许多珍贵古籍流散民间。因家庭富有,陆心源乃大量收购古籍,尤注重收藏名贵的宋元版书,如蜀大字本《左传》、宋耿秉本《史记》、残蜀大字本《汉书》《后汉书》等,以及其他宋元刻名人校对的手抄本,大多为《四库全书》所未收。短短十余年间,其藏书骤增至15万卷以上。陆心源将吴兴月河街故宅中的藏书处一分为二,其一称“皕宋楼”,专藏宋元刊本,达200余种,故他将斋号命名为“皕宋楼”。“皕”者,双百也。即意为“二百部宋刻本之楼”; 其二称“十万卷楼”,专藏明以后秘刻及精钞本、精校本等。又在所居的庭园 “潜园” 内,建“守先阁”藏书室,以贮藏一般书籍。
陆心源充分利用皕宋楼等处藏书,穷经皓首,潜心治学,编校文集达900多种,其中有《皕宋楼藏书志》120卷。对皕宋楼的藏书,历来评价甚高。有学者甚至将它与范钦的天一阁相比,认为天一阁无论在数量、品种、质量诸方面,皆不及皕宋楼。可惜陆心源死后,其子耽于安乐,家境破落,后竟以十万银两之低价,将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的全部藏书,出售于日本东京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对此,当时有识之士无不扼腕痛惜,称之为我国文化史上的惨祸。
松竹堂陆心源任高廉道时,在其官署之西辟有一室,庭前有篁竹百余枝,亭亭玉立; 老松几株,矫若游龙。微风吹来,松涛声萧萧然,与竹影相应和,自有一番意境,乃题斋名 “松竹堂”。
他在《松竹堂记》 中云: “且夫木之至节莫如松,而至直者莫如竹。春而众木荣矣,松不随之俱荣; 冬而众卉凋矣,松不与之俱凋。今之人有能炎凉一节如松者乎震之以风雨之骤,竹不以震撼而加靡; 压之以霜雪之严,竹不以凌压而少屈。今之人有能宠辱不惊如竹者乎” 因推崇松竹高直之志,他命其斋为 “松竹堂”。
皕宋楼外景
十万卷楼
因不愿随黎元洪依附袁世凯而弃职回湘,先后任湖南高等师范学堂、长沙师范以及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员,与毛泽东过从甚密。一生酷爱古籍和文物,金石书画鉴别极为精审,30余年经手古籍无数,家藏有宋元刊本10余种,明本近500种,殿本50余种,碑帖1 300种。湖南袁芳瑛“卧雪庐”藏书流散后,他购藏颇多。湘乡王礼培藏书,也被其收购大半,多罕见善本,主要是批校抄稿本,入藏在上海江湾私宅,其藏书楼有三层30余间,1932年“一·二八”之役有207箱藏书被毁于日寇战火。
1919年冬,参加驱张(敬尧)运动,被推选为商学界代表。1920年6月张敬尧被驱逐后,谭延闿主湘,他任省公署秘书长兼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和省立图书馆馆长、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在一师,他推行教育改革,提倡启发式教育,改变陈旧学风,并撤换了一批思想陈腐的教员。他鼓励组织各种进步团体,开放女禁,实行男女同校,废除学监,组织学生自治会,还邀请杜威、罗素、章太炎、蔡元培等社会名流和周谷城、徐特立、李达、李维汉、田汉等五四运动的新潮人物到一师讲学,传播新思想。
1920年11月,赵恒惕逼走谭延闿,接主湘政,他被迫辞去一师校长职务。1923年,谭赵战争爆发,他积极参与拥谭倒赵活动,被谭延闿委任为驻上海的私人代表,被孙中山任命为代表。
1924年,孙中山与段祺瑞、张作霖联合反直系,他再次奉命担任孙中山驻北京全权代表,与苏联公使加拉罕谈判庚款分配问题。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反戈回京,驱逐曹锟,黄郛组织摄政内阁,他任教育总长。1926年3月,发动北京大中学校学生和市民举行反帝示威游行,遭段祺瑞政府通缉,避居东交民巷,又隐居长沙,后任上海劳动大学校长。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由谭延闿、李石曾、张静江、吴稚晖等力荐,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兼农矿部长。不久,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古物馆馆长。因国民党内部权力纷争,不久,被免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外的职务。随后,蒋介石为平衡关系,又任命他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他未到任,将家眷迁往北京,专理博物院事宜。
宝熙在清宗室中诗文、书法皆有佳誉,他同时也是金石书画的收藏家、鉴赏家,很多优秀的拓本有他的提跋或者题签。溥仪在宫中时,与陈宝琛、耆龄、袁励准等人奉命整理、集中古书画。书画上钤“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宣统鉴赏”就是那个时期留下的痕迹。一生嗜好收藏,古籍充栋,其中不乏宋元刊本,如《青山集》,为海内孤本,《经进周昙咏史诗》、《昌黎外集》、《扬子法言》等均为宋本,明本亦有数十种。曾与陈宝琛、耆龄等往来密切,并和陈宝琛、耆龄、袁励准等人整理宫廷中收藏的古书和字画。其藏书印有“宝熙长寿”、“豫通王九世孙”、“沈盫平生珍赏”、“沈盫校藏靖抄善本”等。曾编撰有家藏书目,今已不详。精于书法,行书极为流畅,并有古朴之气。著有《工余谈艺》。
本文2023-08-07 06:24: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