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图书的欣赏价值和阅读价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如何提高图书的欣赏价值和阅读价值,第1张

在网络阅读和电子阅读的盛行背后,不少业内同仁都对纸质书的未来产生过思考甚至焦虑。特别是纸质书的“信息承载”、“阅读体验”等功能受到了前者极大的挑战和冲击,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纸质书的“收藏价值”,纷纷将目光和精力集中在这一潜力属性上。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特此采访了多位出版企业负责人,围绕“如何提升纸质书收藏价值”的话题展开交流,归纳出限量编号、毛边未裁、装帧考究、雕版线装、铅字排印、仿真印艺等提升收藏价值的创意元素,这里面有流行元素,有怀旧情结,也有复古审美。同时,记者还倾听书籍装帧设计师的看法,以及网上旧书店对出版企业的建言。希望能够为意欲在纸质书收藏领域有所作为的出版企业带来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1 限量编号

  为图书进行限量编号,是一种有效的商业操作手段。此类技巧在日本的唱片业、游戏业等经常采纳,比如“初回限定盘”就是在发售时为了有更好的收藏价值而特制的一批CD,比“普通盘”要有更多的曲目,或者附送写真、花絮等。这一方式其实非常值得业内借鉴。

  2013年10月,中华书局版《史记》修订本在京举办全球首发式。首发式当天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新加坡、伦敦、东京、纽约等25个城市的31家书店同步举行,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据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介绍,《史记》修订本是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的第一个成果,首印版限量印制2万套,每套定价590元,均有统一编号。《史记》修订本历时7年完成,最终新增校勘记3400多条,处理文字涉及约3700字。关于其学术价值自不必多言。特别是限量编号的设定也极大地吸引了藏书家、爱书家的争相抢购,不少读者更是在网上炫耀着自己的“开箱记”,甚至不乏藏家高价求购编号前100的《史记》修订本。

  与《史记》修订本的首印版遭遇热销相似,2013年,《哈扎尔辞典》的中文版时隔多年终于再版,特别是“阴本”的限量问世,对后现代文学情有独钟的读者将其视为收藏的重点品种。塞尔维亚作家米格拉德·帕维奇所著的这部辞典小说,假托1691年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以百科全书的体例,叙述哈扎尔人的历史和传说。该书又分阴阳两版印行,差异极其微小,只有十几行文字不同。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联系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市场部经理杨铭宇,他透露称,译文社在2013年重版《哈扎尔辞典》阳本之后,加紧进行阴本的限量版制作,直到去年10月底正式面世,“阴本只制作1000本的精装毛边本,而且不再印制了”,其中一个显著目的就是为了提升阴本的收藏价值。

  关键词2 毛边未裁

  几年来,毛边本悄然升温,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毛边本的旺盛时期遥相呼应。特别是不切边的毛边本,考验读者的耐心和时间而言——不裁边就无法阅读,因此出现了边裁边读、先裁后读的不同情况,非常契合有闲阶级的沙龙文化。

  正因如此,毛边本也成了当前出版企业采纳最多的一种提升纸质书收藏的形式。中华书局市场部主任翁向红即透露,书局意欲印制1000册《史记》毛边本投放市场。有业内人士谈到,出版社现在多与网络渠道进行毛边本的合作。由电商平台、旧书网站出资制作毛边本的费用,并在印量、折扣等条件上达成协议再进行销售。

  孔夫子旧书网负责人李金凤告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图书都适合做成毛边本”。她介绍说,“孔夫子旧书网在挑选图书时,侧重文史类,以及与文化、读书相关的选题。例如其最近推出的海豚出版社的《出版忆往》,福建教育出版社的《“新知识”背后:近代中国读书人》、《凤兮凤兮叶灵凤》等”。另一方面,毛边本多基于知名作家、学者的著作,名人效应比较明显,“‘新书广场’频道做过的图书,既有鲁迅、胡适、黄裳、董桥等文坛常青树的作品,也有陈子善、扬之水等当代学人的新著”。

  布衣书局负责人胡同在介绍与出版社合作毛边本的情况时,补充说:“常见的毛边本是留边不切,似半成品状态,几年前可以大行其道,现在已经基本淘汰出收藏群体的第一选择梯队,取而代之的是经过刻意制作的毛边本,以精装毛边本为代表,多是加大精装封面,另外印制护封,以求完美”。

  至于合作形式,北京启真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营销经理李嘉慧表示,该公司策划的也斯的《城与文学》(浙江大学出版社版)的毛边本和精装本全部委托给布衣书局销售,改装的费用全部由布衣书局承担,定价就是改装费用加图书原有定价,并不额外溢价销售。

  关键词3 装帧考究

  图书的精装设计考究,是提升其收藏价值的一大主因。有业内的藏家和读者提到,董桥的许多作品印装精美,收藏价值不菲,某些版本甚至被炒到上万元的价格。提到海豚版的《董桥七十》,仅选用真皮这一细节,就看得出讲究二字,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说,“海豚版真皮毛边本,定价500元,做了近200册。所用蒙古产小牛皮,系从生产皮包材料处采购,牛的腹部、腋窝处皮子多皱褶,还有疤痕,拍卖一百本,是一本本挑出来的。‘零零一号’拍到5200元,有人说是托儿在‘牵驴’,绝对没有,确有高人买去。”

  龚容作为《哈扎尔辞典》一书的编辑,她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介绍,阴本的装帧设计正是出于其个人的审美趣味,“我偏爱国外的珍藏本,因此希望尝试竹节、烫金、嵌宝石等工艺”。凡此种种的精装设计在国内的图书中确实很罕见。据了解,不少购买过《哈扎尔辞典》阳本的读者,正是因为看到了“阴本”的装帧颇具匠心进而希望求购它。来自豆瓣网的读者“介末花花”交流心得时说:《哈扎尔辞典》阴本加装了硬壳函套,不仅文字和图案庄重大气,连函套封底的价签都独具创意。把书从中抽出来,一触手即明显的皮革面料,再加上视觉效果强烈的烫金、烫银工艺,扉页和内页里则采用了烫电化铝工艺”。该书的另一值得称道之处就是书脊设计,“其采用了国外皮面经典书籍常用的竹节式设计,一道道凸起的横棱排列在一方方烫金图案之间。与阳本相比,阴本富于伊斯兰拜占庭风格的前后环衬,它所附的彩色版人物关系简略图拉页、斯基拉师爷练刀示意图、《马背上的哈扎尔武士图》等,无不令人惊喜。”

  确实如此,一些图书将原设计的平装通行本改为精装本,容易获得读者和藏家的关注。胡同举例说,“比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的《张充和诗书画选》,就系布衣书局与出版社议定改装为精装本及精装毛边本,面世后广受欢迎”。

  关键词4 雕版线装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在参观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津雕版博物馆时,见识了不少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实物。经馆长姜寻介绍,他们开始用“雕版线装”的形式制作中国当代名人词诗集也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了,初步选定的十种书已经完成了一半,都通过正规的渠道对外发行。其希望“雕版线装”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的确,“雕版线装”极富传统韵味,深受藏家与读者的厚爱。以广陵书社为例,其常年致力于保持雕版线装的文化特色,出版了大量极富传统韵味的雕版古籍,出版风格在业内独树一帜。据广陵书社介绍,其首先是利用扬州丰富的古籍版片资源,精心挑选,刷印部分雕版图书,“譬如历年刷印的重要典籍有《李翰林集》、《楚辞集注》、《古逸丛书》、《四明丛书》、《杜陵诗史》、《彊村丛书》、《饮虹簃所刻曲》、《扬州丛刻》,以及“暖红室汇刻传奇”之《西厢记》、《桃花扇》、《四声猿》、《红拂记》、《临川四梦》等”。在新雕新印典籍方面,该社历时近二十年时间,将清代乾嘉学派重要学者焦循的稿本《里堂道听录》雕版印刷成书,全书四十册,是新中国成立后新雕刻出版的规模最大的图书之一。近年来,广陵书社成立了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培养雕版技艺传人,出版雕版印刷图书。正在规划出版“扬州雕版印刷丛书”,主要是精选中华核心典籍,采用宋元善本为摹本,影刻成书。目前,其正在刻印传世木刻水印精品《十竹斋笺谱》,以及影宋本《孝经》、《陶渊明集》等。预计三到五年内完成十部新书的刻印。

  此外,为了保护雕版印刷术,1958年,江苏省扬州市成立了广陵古籍刻印社,承担起了雕版印刷技艺传承的重任。目前,广陵古籍刻印社保存着国内唯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从写样上板、雕刻到刷印、装订等共有20余道工序。广陵古籍刻印社目前有60余名员工,制作的书籍主要为私人订制的礼品、收藏品、已发行书籍的再加工,还有特殊装帧需求的书籍的制作。广陵古籍刻印社制作的雕版印刷线装书还曾经作为国礼,赠给法国、日本等国。

  关键词5 铅字排印

  铅排又叫“热排”,“以火熔铅,以铅铸字,以字排版,以版印刷”,熔铅的温度高达350摄氏度以上,铅字又重并脏,还有铅毒。不过,很多读者和同仁对铅排本的图书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嗜好。甚至出现了收藏和求购“活字”的小众群体,这一怀旧现象或许值得关注。

  在进行如何提升纸质书收藏价值的采访过程中,中华书局总编室主任尹涛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透露,此前中华书局出版的《沈曾植集校注》和《绎史》极有可能成为国内出版的最后的铅排本,这也无形中增添了两套书的收藏价值。

  据了解,中华书局很早便使用了激光排版等新技术。不过,上述两套书从作者交稿到编辑出版由于种种原因历时较长。其间,铅排、铅印工艺还未淘汰;后来,国家有关部门才下达命令淘汰铅排、铅印工艺,文件发布时,《绎史》已经编排好,《沈曾植集校注》只剩下收尾工作,全部废掉重排实在可惜,这两套书实际上是赶在印刷厂设备淘汰之前抢印出来的。和这两套铅排本相比,中华书局的另外几部大部头著作如《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全唐文补编》等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印刷厂设备的淘汰,已经完成了70%排校工作的上述书籍不得不改成激光照排。辑校《全唐诗补编》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也曾撰文提到了与“最后的铅排书失之交臂”的遗憾。正是因为技术的日新月异,铅印本淡出业内,这也更加凸显了其收藏价值。

  天涯论坛“闲闲书话”的一位名为“鸿村”的读者提到,中华书局出的《国史旧闻》(全四册)也颇具收藏价值。第一册因是原三联书店“文革”前版,重印时只能用“影印”;第二、三册是原中华书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版,纸型还在,因此用“铅印”;第四册为此次新排,因而是“电脑照排”。一部书中就有“影印”、“铅印”、“电脑照排”三种方式,在中国印刷史上,大概是绝无仅有的个例了。

  关键词6 仿真印艺

  前不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在亚马逊日本网站见到有读者高价求购泡坂妻夫的推理小说《生者と死者―酩探侦ヨギガンジーの透视术》(新潮社版)。这本小说的装订非常奇特,最初的状态,一些书页没有裁开,读起来是短篇小说,书页裁开后,还原成长篇的推理小说。这种独特的阅读趣味恐怕也只有纸质书可以带来。在上述案例中,一种简单的印制技艺结合作者的奇思妙想,即为图书的增添许多价值。如果采用一些高级的印艺,譬如业内一些单位对书画作品进行“仿真”,无论收藏效果还是经济效益都格外显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王林军举例说,其出版的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孙晓云的《孙晓云书小楷老子(道德经)》定价48元,销量1万5千册,因为采用了高品质的印制技艺,而备受读者青睐。孙晓云介绍说,“我曾经花了20多天时间,每天深夜10点到凌晨2点,挥毫不辍,终于书成长765厘米、高235厘米的小楷长卷《老子(道德经)》,原作曾多次在北京、南京等地展出,中国美术馆曾想收藏,也有不少私人藏家想买。但用出版的方式让更多的读者欣赏到或许才是更好的方式。”据了解,该产品保留了原作的长卷形式,采用原尺寸仿真精印,既可以作为精品册页翻阅,又可以剪裁装框作为艺术装饰,还可以供人研习《道德经》,“不少大专院校的学生还买回去作为临帖”。

  上海古籍出版社市场企划部主管张家珍介绍说,该社的《四欧宝笈》仿真本定价1万元,限量发售500套,销量约400套。上海图书馆镇馆之宝《四欧宝笈》每册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因此高品质的仿真本同样具备收藏价值。据该社市场部企划经理张家珍介绍,“该仿真本内页采用六色胶印印刷,色彩还原精准;印刷精度达到300DPI的‘视网膜级别’,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网点;纸张经过多次试印筛选,最后选择了与原件纸质最为接近的进口纯木浆纸,不仅几无反光,而且也保证了成品的寿命;为了追求完美细节表现,针对原作内页中部分使用金粉书写批注的特点,此次还特意使用了有凹凸感的丝网印刷技术印刷金字,不仅在颜色和光泽度上接近原作,而且还在触觉上逼真还原了金粉书写的立体感”。不仅如此,为提升收藏价值,出版社在装帧形式上也力争还原原作。四册宝笈均同原样使用经折装,纯手工装裱,上下封面面板用激光蚀刻木板裱依照原件复制的织锦,边框手工上漆;四册一匣,书匣使用本色金丝楠木仿吴湖帆“四欧宝笈”原楠木书匣制作。

1 用文言文介绍某本书

用文言文介绍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 求六上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读点古籍》阅读答案

睿rui 4声 智 论lun 2声 语 蹙cu 4声 额皱zhou 4声 眉

1)从文中看,读古籍对我们的好处是:

1)对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都有极大的裨益

2、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的帮助也很大

(2)纵观全文,作者提倡“读点古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古代典籍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犹如一艘艘满载着思想和 智慧的航船。离开了典籍,就等于离开传统文化,离开了自己的根。

2、读古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也帮助很大

3、如果我们对古籍弃之如草芥,我们对不起古人,更对不起后人!

(3)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不要忘了回眸的过去,读一些古籍,把根留住。读古籍对中学生有什么意义?请说说你的见解

古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古籍中的历史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古籍中的荣辱兴衰可以陶冶我们的爱国情操;古籍中的诗文小品可以诗化我们的生活 。

3 医古文的简介

《医古文》是一本书的名字,为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供中医药高职高专、成人教育使用。

是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

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

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

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与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

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七年制及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

教学旨在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的古典医著课程与毕业后研读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同时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争取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医古文精髓,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并进而提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求有益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医生气质形成,为其将来从事中医药临床或其他各种医疗卫生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本课程以“医古文”为主干,构建成融合医古文(文选)、中医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注释纲要、中医文献学等课程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配合古代汉语选读、中国古代名著赏析、古代诗歌概要等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面,促进学业素质不断提高 医古文课程简介 一、“医古文”学科的性质与作用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至今均为古文撰成,中医药学本身又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如欲“通经致用”,自必深通古文和传统文化。

因此,就性质与作用而言,“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以及文献、文化问题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兼工具课,是对中医药类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传统语言文化终身教育的主要课程。学习、掌握和运用医古文的知识与方法,培养并提高医古文的水平,对于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传统语言文化修养和综合业务素质,进而不断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古籍、促进中医药学术和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都有着非常切实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二、“医古文”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就广义而言,医古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员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以及研究中医药古籍的文辞义理并正确应用之。就狭义而言,是使学员在学习之后,能够借助工具书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问题及其义理并能够进行断句、标点与语译。

本大纲以狭义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为准。基于本课的性质和作用,“医古文”还兼有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与任务。

三、“医古文”的教学内容 “医古文”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而确定的。就体系结构而言,分为“文选”、“基础知识”和“练习”三大部分。

其中的“文选”,按照性质,分为医学文选和与医学有关或关系密切的文选;按照内容及其时代,分为“医家传记”、“医籍序文”、“医事论文”、“医学论文”等。文选的教学,以字、词、句、意的语言文字知识及其义理和传统文化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员积累必要的医古文感性材料并培养一定的感性认识。

“基础知识”主要分为九章(九大类),即:工具书、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训诂、句读、语译、文化常识。这些内容的教学,以兼顾体系、突出重点为原则,目的在于培养学员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练习”是针对性较强的实训,目的在于加深所学每一篇章的内容与要点,培养学员具有正确解释词语、断句与语译等能力。 四、“医古文”的教学要求 通过大纲规定内容的学习,学员应达到以下水准: 1、能够认识繁体字,写出其相应的简化字。

2、能够辨识文选中的通假字、古字与异体字,写出其相应的本字、今字与正体字; 3、能够准确解释文选中的字词特别是常用词(含单音词、复音词、多音词、成语典故等)的形、音、义; 4、能够解释文选中的各种特殊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 5、能够正确理解医古文的文句、段、篇的意义; 6、理解“基础知识”中的基本理论,掌握应用方法,用以解释有关问题; 7、能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较为准确、通顺地语译古文; 8、能够较准确地为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段落断句; 五、“医古文”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由于文选是医古文的活性材料,理论乃是从对它的研。

4 目录的出版学词汇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目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的揭示与记录,书目索引编制法,书目情报服务以及目录学史等。目录学的分支学科,包括普通目录学:研究目录学的一般原理,编制书目索引的基该方法;专科目录学:研究各学科文献的积累、整理和利用;比较目录学:研究中外目录学发展的特性。

此外,还有侧重于对图书版本状况进行考证研究的分支学科,称版本目录学。 目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界上最早的目录要推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利马科斯(约公元前305~约前240)编撰的《皮纳克斯》(又名《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目录》,现存残片)。

该书目不仅记录了卡里马科斯领导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还包括当时所有的希腊文献。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促进了书目编制的发展。

1545年C格斯纳出版了《世界书目》。16世纪意大利法学家乔万尼·内维扎诺编制了《法学家文献目录》,1591年德国的伊斯雷尔·施帕赫编制了《医学著作目录》。

1564年在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出版的《法兰克福图书市场目录》(此后每半年出版一次,直至1749年)成为出版发行书目的开端,以后很多国家都出版了这种目录,并在18、19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家书目的出现是书目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在书目收录范围以及分类体系、检索途径等编制技术方面都具有很大进步。

19世纪在西方出现定期出版的国家书目,此后各国都陆续编纂出版国家书目。1881~1900年出版的《不列颠博物院字顺馆藏目录》,收录了130万册图书,款目总数超过450万条,与法国的《国家图书馆馆藏印刷图书总目》(1897年出版,迄今已出230多卷)被誉为世界目录中的双璧。

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出现卡片式目录,19世纪以后逐渐成为各国图书馆馆藏目录的主要形式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机读目录,以后很多国家也纷纷发行这种目录。

联机图书馆中心的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书目数据库(机读联合目录)。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5~前12世纪)已经有了大量文献,仅安阳小屯等地出土的甲骨文献已有16万片之多,当时甲骨文献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

周代掌管文献的史官有明确的分工,如外史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说明西周时期很可能已有了登记和通报文献的目录工作。《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是现有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群书目录。

公元前26年,汉成帝命陈农搜求遗书,诏光禄大夫刘向等领校秘书。刘向校书未竟而卒,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将刘向校书时撰写的每篇叙录全文汇编而成《别录》20卷,刘歆取《别录》所载,种别而成《七略》7卷。

《别录》为后世叙录体提要之楷模; 《七略》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书目分类体系,对后世目录的编制影响深远(见《别录》、《七略》)。西晋秘书监荀勖撰《中经新簿》,根据当时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图书数量的变化,创立了四部书目分类体系。

东晋李充编撰《晋元帝四部书目》将其乙丙两部位置互换,史部书部次在诸子书之前,李充定著的四部书目分类体系成为宋、齐、梁、陈、隋等各代秘阁藏书编撰目录的永制。由 主持对宫廷藏书进行整理而编制的官修目录各个朝代都有,如:唐开元年间,元行冲等编撰的《群书四部录》200卷,毋煚编的《古今书录》40卷,宋王尧臣、欧阳修等编《崇文总目》66卷,南宋陈骙编的《中兴馆阁书目》70卷,张攀编《中兴馆阁续书目》30卷,明代杨士奇编撰的《文渊阁书目》等。

官修目录中最出色的代表要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公元1772年以纪昀为总纂修官,根据弘历旨意,将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对每一部书所撰写的提要汇编而成,它收录古籍3461种 79309卷以及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6793种、93551卷,按经、史、子、集四部书目分类体系编排,四部之前有总序,大小类目之前有小序,每书有提要,是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古代著作之总结,可算是中国古代书目分类体系最完善的代表,也是中国书目方法集大成之作。目录东汉班固编撰汉书,根据刘歆的《七略》删订而成《汉书·艺文志》,立下了后世史书志艺文的楷模,开创了史志目录这一新的目录类型,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也是研究中国先秦至西汉社会学术思想和文化典籍状况的重要目录。

《隋书·经籍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文献存亡的状况。此后,《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乃至《清史稿》中均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在正史中留下了对一代藏书或一朝人著述的记录。

私家藏书目录是官修目录的重要补充,它始于南朝宋王俭编撰的《七志》,该书目沿用《七略》的分类体系,在六志之后,增设了图谱志,在每书书名之下立一小传,开创了传录体提要的先例。梁阮孝绪编的《七录》,隋许善心编的《七林》,唐代吴兢编的《西斋书目》等这些私家藏书目录大多亡佚。

到宋代由于文化学术的发展,印刷事业的进步,藏书。

5 医古文的内容简介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

本书分文选、基础知识及模拟试题3部分,每篇课文都有学习要点、注释、译文及供练习用的阅读材料。

6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指南

入馆须知1 该校读者入馆需出示校园一卡通或借阅证,校外读者需到图书馆办理临时阅览证后,方可入馆查阅资料。

2 校园一卡通持有者可享受本馆所有资源。3 举止文明礼貌,着装整洁得体。

4 保持馆内安静, 进入阅览区请关闭手机或将手机 调至无声状态,严禁在馆内喧哗、高声谈笑和朗读。5 保持馆内清洁,禁止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准乱贴、乱涂。

6 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馆内吸烟。7 爱护书刊、设备和馆舍,请勿涂抹、撕毁、私藏书刊,违者按相关规定处理。

8 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管理。图书借阅规则 图书借还 (1)借还书手续:图书的借还手续在图书馆各借阅处办理。

借书时请出示本人的校园一卡通。(2)借期:30天(3)借书量:5—30册,具体参见《读者借阅权限》。

2 续借和预约(1)续借手续:所借图书在无他人预约的情况下可续借2次。续借手续须于图书到期前在图书馆OPAC系统或到图书馆各借阅处办理。

续借期限从续借当日算起与原借期相同。(2)预约手续:读者所需图书已被全部借出时,可在网上办理预约手续。

一次只能预约3册。预约到书保留4个工作日。

3 图书逾期所借图书需按期归还。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1303133书逾期不还,需缴纳逾期费,每册030元∕天。

寒暑假期间到期的图书请于开学后两周内归还;其他法定节假日到期的图书,还书日期向后顺延。逾期未还书或逾期欠款累加到10元的读者,图书馆暂停其借书资格,待其还清所借图书、交纳欠款后,再为其开通。

4 污损和遗失(1)污损:读者应爱护图书,不得圈画、污损、撕拆,违者按《图书馆文献遗失、损坏赔偿管理规定》赔偿。(2)遗失:按《图书馆文献损坏、遗失赔偿管理规定》赔偿。

5 图书阅览(1)本馆阅览室馆藏向读者提供开架阅览,阅毕请放到指定书车。(2)读者不得用书、包等物品占用阅览座位。

图书馆对占位物品不负保管责任。期刊阅览规则1 该校读者凭本人校园一卡通或借阅证,校外读者凭临时阅览证阅览。

2 阅览室内开架报刊,仅限馆内阅览,不能外借。读者阅览每次限取2册,阅毕归架。

3 需要复印的报刊,需要向柜台工作人员办理登记手续后,于馆内复印,当班归还。不得私自携书出馆,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4 阅览室内简装中文过期期刊可以外借,借阅规则同《图书借阅规则》。阅览室规则1 图书馆内各种功能的阅览室是读者学习、阅览的公共场所。

该校人员一律凭本人一卡通入内。2 外单位人员查阅资料者请持单位介绍信或有关证件在办公室办理临时借阅证后方能入内。

3 不得携书包、带拉锁的夹子、塑料袋及本馆所借书刊等进入室内。4 阅览室内陈列书刊只限室内阅览,未经特许,不得携出室外。

凡将资料擅自带出者,图书检测仪报警,按违章处理,罚款20元。5 在书架上取书请使用代书板,每次不得超过两册,阅后按号归架。

6 需要复印的文献,经工作人员办理手续后由本馆负责复印。违反规定者,须交图书损失费20元。

电子阅览室规则电子阅览室是读者上网的公共场所,主要服务项目有:公共查询、数据库查询、网络资源利用、上网浏览、文件打印、视频点播以及读者培训等。为了保持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正常运转、防止计算机病毒侵入,特做如下规定:1 读者须持计费卡上机;用户办理计费卡地点:北外通卡务中心。

2 读者自带U盘或移动硬盘上机,应先由工作人员检查U盘或移动硬盘有无病毒,无病毒方能上机操作。3 爱护室内设备,读者请按计算机规定程序操作,严禁私自改动系统设置,不得擅自输入规定以外的任何指令。

4 读者上网浏览应看学术性强、健康向上、知识丰富、趣味性强的内容。如发现浏览不健康内容,图书馆会予以批评教育,依情节严重程度处以50-100元罚款。

5 读者如有疑难问题或机器故障,请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6 不得将食品、饮料等带入室内,以免损坏微机。

7 读者离开机器时,请按规定程序关机。图书馆文献遗失、损坏、逾期的规定为保护国家文献资料防止损失特作如下规定:1 对盗窃文献资料行为,报请学校依法处理,并追回原资料,如无原资料,按原资料价十倍罚款。

2 遗失文献资料者,以同样版本实物赔偿为原则,并付文献加工费。无法赔偿同样版本的,视具体情况按下列办法赔偿现金。

(1) 1987年后出版的中文文献按原价的五倍赔偿;1987年前(含1987 年)出版的中文文献按原价的十倍赔偿。(2) 外文文献国内版按原价的五倍赔偿;国外原版文献按原价十倍赔偿;孤本、绝版、珍贵书刊、画册等文献按原价十五倍赔偿。

(3) 全套分卷中一册或一部分,在无法赔偿原样文献时,按全套书总价的5-10倍赔偿。3 读者如有批点、划线、涂改、污损等损坏文献的行为,按下列情况处理:(1) 若用铅笔批划、涂改书刊,要求借书人擦净,并予以批评教育;若用圆珠笔、钢笔、毛笔等勾画、涂改或撕掉插图,丢失其他附件时, 视情节罚款原书价2倍。

(2) 污损严重、影响文献继续使用者,按遗失条款处理。(3) 撕毁文献,按原价五倍赔偿,并通报批评。

被损坏的文献仍留在图书馆。馆际互借制度1 本馆读者(限该校师。

古籍是我国古代几千年文化的智慧结晶,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痕迹。作为中学生,正处于吸收知识的最好时期,有旺盛的精力和极佳的记忆力,在此时去读一读古代的经史典籍,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你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能够极大的提高你的思维能力,比如你能够熟读论语、道德经这些书,那么你对人生的看法就会更成熟。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就会不由记起里面的很多话,在你茫然绝望的时候,这些话就是你最好的支撑,它会伴你渡过你人生的低谷,让你走向成熟。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熟记老子,老子就能伴你一生,我觉得这就是读古籍对中学生最大的好处。

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存在不高与以下因素有关:

1、传统观念和教育体系: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在传统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了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利用的缺乏。

2、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对中医药古籍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现代医学教育往往更加注重西方医学知识的传授,对中医药的传统知识和古籍研究的培养相对较少。

3、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标准化还相对不完善,这也限制了中医药古籍资源的有效利用。

4、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中医药古籍的应用往往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研究成果,进行创新和转化。然而,对于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和市场需求的培育还存在一定的挑战。为了提高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5、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的教育力度,培养更多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6、推动研究和创新:加强中医药古籍的科学研究,建立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创新和转化。

7、促进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机构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满足市场需求。

8、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加强对中医药古籍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和重视。

  在写作活动中,作者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能动的、积极的。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仅是作者某种写作意图和写作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他整个人的思想、感情、阅历、个性特征、文化水平和个人风格的折光。所以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说明作者和文章写作的关系。加强作者自身的修养,全面地锻炼自己正是学好写作的根本条件。

  首先,要锻炼思想,陶冶感情。鲁迅先生早在20年代就指出:“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这就是说,作者的理想、情操和审美眼光,对文章的特色和价值是起决定作用的。对我们初学者来说,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积极自觉地参加各种有益于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实践活动,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锻炼思想,陶冶感情,更好地增强自己的写作激情以及发现新事物、看出新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积累生活,拓展知识。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是文章写作的源泉。文章的内容及其表达,和作者的生活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阅历浅,知识贫乏,很难写出好文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博的知识,不仅给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写作信息,而且可以激发作者的写作欲望,充分调动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文章写得更充实,更准确,更生动,更优美。我们要积极地投身生活,在生活的感知中积累经验,拓展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头脑,为灵感的触发和文思的活跃提供更多的水源或燃料。

  再次,要训练思维,提高智能。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要根据客观事物制作成文章,还需要有多方面的智能。比如在认识和摄取客观事物时,作者需要有观察能力,发现能力,采集能力;在构思过程中,需要有综合、分析能力,筛选加工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表达时,需要有结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修改能力。写作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技巧也是能力的体现。整个写作,要靠诸种智能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在运用各种智能和技能的过程中,思维贯串于始终。写作正是以思维为核心组织各种能力和技巧的一种综合性智力活动。没有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诸种智能和技巧难以发挥,写作对象也主很难如意地转化成理想的文章形式。为此,培养和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能、开拓思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也是作者全面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

  多读、多写、多改,“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1、 博览,精读,从范文和例文中体会和学习各种写法。

  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读写结合,从范文中借鉴,极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经验之谈,是有道理的。

  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维,活跃文思。陆机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他认为观察事物可激发文思,研读古籍也可以丰富文思。有些人写文章如行云流水,笔到之处,文意丰富,言辞自然,这和他读书多有极大关系。其次,阅读还可以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从根本上说,写作中的材料都是取自社会生活,但一个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去直接观察和感受。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去接触、认知的生活和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第三,阅读又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别人的好文章读得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鲁迅先生也特别提倡这一点。他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他称这为“实物教授法”。熟读名篇佳作,往往会从写法上加以效仿。读多了,效仿的次数多了,慢慢主会变成自己的方法,并能有所改进和创造。第四,阅读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一切古今中外名著,都是语言巨匠用提炼加工而成成的规范化的语言写成的,阅读名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丰富语汇,了解更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掌握运用评议的基本规律,提高运用评议的技巧。

  2、 多写多练,勇于实践,不断摸索

  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靠自己的实践。凡是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写作经验时,没有一个不强调“做”字。清人唐彪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已功夫,其曾益相去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若荒蔬之后作文艰难,每日即一篇半篇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矣。”他在另一段话里又说:“谚云,’读十篇不如作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易,为之则难。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做。’”这些话讲得都是极为中肯的。

  练习写作,要端正态度,防止和克服一些不正确的思想。首先要有信心。初学写作,可能写不好,如同小孩子学走路,开始时总是要摔跤的,但走着走着,也就学会了。写作也是一样,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要因此失掉信心。只要持之以恒,慢慢就会上路。一些写作上很有成就的文章家、作家,他们的文化程度原来并不高,开始时也写不好。但他们不怕失败,不怕别人讥笑,能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摸索,终而取得成功。

  练习写作,要防止自卑或自负心理。有些人开始时劲头很大,但写一段之后就停下来,不是由于失败而自卑,就是由于自满而止步。这些都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大障碍。鲁迅先生就:“一个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写作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精神劳动,想要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自卑”和“自负”都容易停滞、倒退,只有总是“用功”,不停的“干”,才能有所长进。

  初学写作往往还有一种急躁情绪,一下子就想写长篇大作,而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殊不知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打基础和练基本功。基础不牢,功底不厚,事情就很难办好,只有脚踏实地,由小到大,由简至繁,由粗到精,才能逐步掌握写作要领,真正有所成就。

  3、 多听意见,深入思考,反复修改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要有个过程。只有深入思考,反复加工,才能正确、恰当地反映客观实际,表达好自己的思想感情。

  修改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文章质量、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有些人信奉所谓“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写完后自己不看,不改,也不请教别人,这样就很难发现问题,更谈不到精益求精。有人是为了怕麻烦,写完了事,至于写得如何,他就不管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它们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拦路虎、绊脚石。

  修改文章,还要虚心求教,多听别人的意见。因为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躬身求教,博采众长,文章方能长进。古今中外许多大作家,不但善于向作家学习,还能向师友以及一般读者求教。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法国大作家莫里哀常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女仆吃后悔药,每读完一部新作,女仆都称赞说写得好,莫里哀以为她文化低,是有意讨好主人。有一次,莫里哀故意把写失败了的剧本念给她听,结果女仆瞪大眼睛说:“这不是先生写的。”莫里哀听后非常震惊。可见文化低的人同样也能够鉴别文章的好坏。这里的关键是虚心,要有群众观点,放得下架子,才能得到有益的帮助。

  重视写作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以理论指导写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前面说过,写作是文章作者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也是社会性的文化现象。一篇文章的得失好坏,不仅决定于作者自身的个性、禀赋或努力程度,也和他对这一精神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应的规范性要求的理解、把握程度有关。所谓写作理论,主要就是对于这些规律规范的概括和阐释。

  有的同志轻视写作理念知识对于写作实践的指导作用,认为不学理念也可以写出文章,其根据是有的作家没有学习写作理念知识,也写出了很好的作品。这个看法是片面的。事实上,所有会写文章的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不同途径,在写作的规律性知识方面积累了较高理论素养或丰富的经验性体会的。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系统地学习写作理论知识,但他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一定也阅读过许多范文,在这些范文中,就蕴含某些写作原理和规律,所以他也等于是在学习借鉴前人的写作实践中掌握了他们。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广地感觉它。”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具体的经验积累之较高的理论修养,自己在实践中就能自学地扬长避短,阅读别人作品也能更好地分辨精华、糟粕,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自然会有更大的帮助。

  学习知识和理论,目的是指导实践,要在能力的转化上多下功夫。即使是对知识、理论掌握程度的考核,也就在把重点话如何运用知识、理念来分析问题、说明问题上面,而不以单纯地复述、背诵要领或条条为满足。再说,知识和理论的作用,主要在于说明写作活动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其变化规律,帮助习作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而不可能提供什么一试就灵的仙丹妙药或是照搬不误的万能模式。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重视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前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还须与发挥自己独立的创造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古人云:“文有大法无定法。观前人之法而自为之,而自立其法……不死,文自新而法无穷矣。”又说:“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刚死法也。”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写作态度。

上一篇:古书收藏知识下一篇:鱼象征了什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