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流传到现在,不同的版本都有哪些?广泛流传的有哪些?都出自哪些名家之手?(不用全回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聊斋志异流传到现在,不同的版本都有哪些?广泛流传的有哪些?都出自哪些名家之手?(不用全回答)),第1张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另有相关同名电视剧和**等。

  《聊斋志异》版本很多,现存的主要有:

  半部手稿本(解放初发现,曾影印出版),乃作者修订本,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原作面貌,可惜仅存 203篇(《猪婆龙》重出文不计),约当原稿之半。稿本中有作者手录的王士□评语。

  乾隆十六年(1752),历城张希杰(别号练塘)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了一个本子,是为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此本共12卷,有目488篇,但有目无文者凡14篇,实有文474篇。此本也附有王士□评语。

  与铸雪斋抄本同时,另有一种《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1963年发现,已影印出版)。其底本当是作者的另一稿本,并参照其他抄本作了校对、复核。此本共有文474篇(《王桂□》、《寄生附》合为一篇)。这是现在所见到的最完整的两个早期抄本,对研究《聊斋志异》有重要价值。

  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刻本,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刻的青柯亭本。其“弁言”和“例言”,记述了底本的来源和刻者所作的工作。书共16卷,凡 431篇。篇目虽不完全,但重要的篇章都已包括在内。其文字的更定,亦有可取者。

  青柯亭本出后,一般通行本都据此翻印。此本也有几种内容互有歧异的本子,一种是文目不全本,即比一般赵本少文10余篇,少目40余条;一种是刊有鲍迁博《刻书纪事》和“杭油局桥陈氏”书牌的本子;还有一种本子则无“纪事”和书牌。此本亦附有王士□评语,并在某些篇后附有有关的附录。次年,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又有王金范刻本刊行。这是一个“册繁就简,分门别类”的选辑本,共18卷,分26门,收文270余篇。此外,尚有同文书局绘图本,其特点是在赵本附录之外,又加了一些有关附录。至于别种版本,如乾隆三十二年福建李时宪刻本、光绪七年(1881)邵州经畲书屋刻本以及小艺山樵精选本等,其文字大同小异。

  《聊斋志异》的注解本,通行的有吕湛恩、何垠两家。吕注原为单刻,有道光五年(1825)刻本。道光二十三年(1843)广东五云楼刻本始将吕注与《志异》原文合刻,后又有广百宋斋和同文书局绘图本。何注有道光十九年(1839)花木长荣之馆刻本,又有光绪七年(1881)邵州经畲书屋评注合刊本。两种注本,指明典故,诠释字义,都给读者阅读《聊斋志异》以很大便利。但吕注较为详赡谨严,错误较少;何注则嫌芜杂,错误较多。

  《聊斋志异》的评语,最早者为王士□评。王评虽颇简略,但时有精当之处。后刊刻成书,又有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诸人评语。诸家评语,或阐明作者旨意,或品评为文之法,或考据传闻异同,都富有参考价值。但其迂腐附会之处,亦所难免。

  《聊斋志异》尚有多种拾遗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由张友鹤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编定为12卷,合共491篇(其中“又”篇和附则,均属正文,不作一篇计),连同附录9篇,较通行本增补近70篇,采录宏富,是目前较为完备的一个本子。清代刻本《详注聊斋志异图咏》

  友人从内地购得一本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的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卷首附有清代名画家朱湘麟在蒲氏生前为其绘制的一幅彩色画像,画像楣端有蒲松龄于康熙五十二年九月(公元1713年)亲笔题跋。题跋笔迹与手稿书体无异,证明此稿确系蒲氏亲笔所书。

  200余年来,《聊斋志异》广为刊行,尽管版本纷繁,但均是依据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午)历城张希杰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抄录的本子,这就是著名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可是产生于雍正年间的殿春亭抄本早已亡佚,那么蒲氏原稿面目如何?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这部手稿是在四十年代末期,辽宁省西丰县农民蒲文珊献出来的,曾在文化界引起轰动。蒲文珊当时已年过半百,为蒲松龄之九世孙。他虽系务农,实温文尔雅,笔者曾有缘拜识,听他讲述过蒲氏历代家藏此手稿之经过。

  原来,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最后一稿誊清后,曾嘱其子孙,善自珍藏,世代相传,不要遗失。蒲松龄的七世孙蒲介人(即蒲文珊之祖父),在清光绪年间曾在奉天(沈阳)当差,其眷属亦从祖籍山东淄川县(今淄博)移居沈阳,民国初年,介人之子灏充任西丰县吏,遂迁居西丰。又据蒲文珊称,此手稿原为四函八册,现存之四册仅为前一、二函,尚有三、四两函(即下半部)在光绪年间,被盛京驻防大臣伊克唐何借去,带至北京。

  本来蒲氏立有家规,对所藏先祖墨本,概不外传。那么,下半部手稿何以又借给驻防大臣呢?大概是蒲介人慑于伊的权势,不敢不借。伊约以先看上半部两函,待归还后再借下半部。后来伊果然如期归还上半部,因而顺利借到了下半部。不料,伊在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3月病逝。接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公私珍藏的财物多被洗劫。据悉下半部在这时被外国人掠去,流落国外。伪满康德八年(1941年),《盛京时报》曾援引德国的一则消息:“《聊斋志异》部分原稿48卷现存柏林搏物馆。”如消息确实,则这两个情况是吻合的。

简介:据王笑文统计,辽宁省约有150万册古籍。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古籍收藏量大,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居全国之首。在古籍专题展览中,被誉为省级图书馆瑰宝的蒲松龄手稿聊斋志异受到特别关注。聊斋志异经历了什么样的起伏?为什么只剩下一半?

王笑文说,省图书馆收藏的聊斋志异手稿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一书写于康熙初年。它最初是由蒲松龄写的,并告诉村民,然后修改,最后在康熙中期定稿,历时40多年。蒲松龄死后的50年间,只流传着一些手稿,而蒲松龄的手稿一直保存在山东省的蒲氏宗祠里。咸丰年间,溥七世孙普杰将聊斋志异和杂著等几部手稿带到东北的沈阳定居,并传给了儿子溥。蒲在占有手稿期间,将聊斋志异手稿的一半借给了别人,但未能归还,所以直到现在他还不知道这一半手稿的下落。为什么这一半手稿留在辽宁?王笑文说,溥·郝颖死后,他把手稿交给了他的第五个儿子溥·文山。蒲文山是一位学者,曾担任西丰县图书馆馆长。他比他父亲更重视聊斋的手稿。在此期间,许多人互相借钱并预购,包括日本人的高价购买,但遭到了朴文山的拒绝。没想到,在土改期间,普文山珍藏多年的这半部手稿也丢失了。

1947年冬天的一天,在西丰县政府工作的刘波涛去元宝沟村视察工作,在农会旧书堆里发现了一封信和两本褪色的蓝布皮线装书。他打开页面,看到了来自孤独工作室的奇怪故事的字样。经过仔细检查,刘波涛发现这两本书是用早期的竹纸制成的,很可能是蒲松龄的手稿。据刘波涛调查,蒲文山是蒲松龄的第九代后裔,曾担任西丰县图书馆馆长。1948年6月,刘波涛找到了蒲文山,经蒲文山鉴定,他从旧书中找到的手稿确实是蒲松龄的手稿。但蒲文山在土改中的遗稿是两封四封,而刘波涛只有一封两封。另外两个字母在哪里?经过多次询问,终于发现这两个手稿是由一个叫王的女人带到哈尔滨的。连夜给哈尔滨市政府写了一封求助信,请求协助寻找王在哈尔滨的工作单位,并把原书找回来。信寄出五个月后,刘波涛收到了从哈尔滨发回的聊斋志异的两个手稿。两封信和四卷书,是辛苦找到的,是孤独工作室的奇异故事的一半。

1950年,蒲文山将手稿捐赠给政府,并移交给东北图书馆,即辽宁省图书馆。王笑文说,蒲的聊斋志异手稿有一半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终于在省图书馆找到了,真是万幸。

  以书房命名的古代文化典籍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简称《聊斋》,是我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所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初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便已有流传,其中“聊斋”是书屋名称,“志”为记述的含义,而“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

 以书房命名的古代文化典籍是

 在《聊斋志异》中,以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的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以及人的恋爱,以表达作者理想的爱情。

 而《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且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被压迫的斗争意识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蒲松龄为搜集素材,特地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前来喝茶的人可用一个故事替代茶钱。蒲松龄从而搜集到大量离奇的故事,经整理、加工后,将其收录到《聊斋志异》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