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一词什么时候出现在古籍当中? 据考证,千里马一词出现在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5收藏

千里马一词什么时候出现在古籍当中? 据考证,千里马一词出现在古籍,第1张

千里马一词,最早见于《楚词·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以后中国正史中多次提到千里马,如《史记·赵世家》:“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千里马的字面意思非常清楚,“那就是,能够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良马。 历来人们大多认为,千里马泛指一般好马。所谓“千里”只是个虚数。因为现代人谁也没有见过一天能跑500公里的马,然而古代人却在古籍文献中多次提到他们的千里马实实在在跑出千里距离。看来问题主要出在“千里”这个长度上。 据考证,周朝时代的1华里折合现代长度只有29865米,1000华里就是现代的29865公里。如以一个白昼12小时计算,平均每小时只需跑完248875米即可。对于马来说,这是极慢的速度,仅仅与“快走”差不多。 实际的长途行进,不可能连续不断的跑上12个小时,而是用某种“中速”。比如,每秒钟行进10米,每小时行进36公里。那么,用8个多小时跑完千里路程,其余3个多小时用于途中的吃喝休息,应该说是符合逻辑的事情。 由此可见,千里马跑的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飞快。事实上千里马只是具有非常持久耐力的良马。 那么,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这样的良马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知道,古代蒙古大草原,绵亘万里,水草极为丰美。在如此辽阔的原野上,不但生栖着野马、野牛、野养等各种食草动物,还生活着老虎、豹子、豺狼等食肉动物。在这个生态平衡、相互依存的环境里,虎狼们的追杀逼迫着野马加快自己的奔跑速度,形成你快我也快,快胜慢汰的进化循环。 待到中华先民们深入草原捕捉野马的时候,可以肯定的说,很多野马都是名副其实的千里马。考证古籍,著名的周穆王八骏是为其驾车的造父在山西商县华阳山捕获的野马,而妇孺皆知的九方皋相中的“千里马”也是在一个被称为沙丘的地方捕到的野马。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的确有过名副其实的千里马,这些良马可在一个白昼内行进29865公里,达到当时长度概念上的“千里”标准。 造成后世中国人不相信真有千里马的原因有两个: ① 度量衡制度改变造成概念理解误会。 ② 就眼见为实而言,现代人已经无法看到能够日行29865公里的马了,因为缺少虎狼在广阔草原上的追逐,家马也就逐渐失去了驰骋千里的勇力。 汗血马 公元111年和公元104年,雄才大略的中国汉武帝两次发兵大宛(今中亚土库曼斯坦共和国),掳回他梦寐以求的大宛马。从此,世界马学历史上又增加了中国创造的两个新词“汗血马”和“天马”。 大宛马今称阿哈马(AKHL-TAKE)。系由居住在土库曼阿尔卡绿洲的泰克部落人经千年培育而成,这种比著名的阿拉伯马更早育成的人工品种,呈典型的沙漠马特征:体高中等,体型纤细,清秀,干燥,皮肤极薄,既耐严寒、酷暑,又耐饥渴,速度快持久力强,是世界工人的古代良种马之一。 当大宛马的英姿展现于世的时候,中国人立即在惊叹之余发现了一个秘密:有些大宛马会在每日中午流淌鲜红如血的汗液。其实第一匹进入中国的汗血马是在公元前114年被人偶然捕捉到并进献给朝廷的。汉武帝不仅将该马供养于太庙,还命人为此专门创作了《太一之歌》,描述该马的神奇汗血。 亲眼见到汗血马的优良品质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发动夺马之战,随之上千匹大宛良马来到中国,不仅验证了汗血奇迹,也实实在在地改良增强了中国的国力。此后,历代文人墨客赋诗填词,撰写传奇故事,形成中国人独有的汗血马情结。归根结底,它反映的是中国对封疆万里,强国盛事的追忆和怀念。 历代中国古籍文献对汗血马的记载及描述有《史记·大宛列传》:“大宛……去汉可万里,……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 《史记·乐书》应劭注:“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 《西域图记》:“相传大宛国中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马至山下与集,所生之驹,皆为汗血,因号为天马子。” 《山海经·中荒经》:“西南大荒有马,其大二丈,髯至膝,尾委地,蹄如丹,日行千里,日中而汗血。”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转》:“光武皇帝……并遗宛马一匹,血从前膊小孔中出,常闻武帝歌天马,沾赤汗,今亲见其然也。” 种种迹象表明,大宛马进入中国后,其汗血表现经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这使得原本神秘的汗血现象更蒙罩上一层传奇的面纱。 到了近代,科技日渐发达,世界各地都有学者专门研究马的汉学现象,并试图解开千古之谜。 仅就中国而言,迄今为止有三种学说对马汗血现象作出解释: 1. 原南京农业大学已故教授谢成侠的“悍威说”。在1958年出版的《中国养马史》中提到汗血马时,谢认为:“这是形容大宛马很有悍威,但古人却认为汗中出血。”继承“悍威说”的学者则进一步提出了“错觉说”猜测:“流汗如血仅仅是一种文学上形容,马出汗时往往先潮后湿,,对于枣红马或栗毛色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感觉是在流血……”“悍威——错觉说”虽主观臆想成分较多,但仍不失为一家直言。 台湾微生物学者于景让先生的“付丝虫病说”。1990年在台湾出版的《马经》一书中引述于的考证说:“汗血马的前肩膊和颈,背的皮下,组织中,有一种出血丝状虫寄生着,使马的皮肤隆起约05mm马疾走时,血管张大,受虫寄生处的创口随之裂开,血便随汗一起流下,汗血马因此而得名。”“付丝虫病说”流传较广,也并非一人所创。早在清代,就有德效骞在《班固所修前汉书》的注释中认为汗血现象释由钻入马皮内的寄生虫所引起的。2001年,又有日本人宣布“发现汗血马”,但并未公布对汗血马成因的解释。 “付丝虫病说”的问题在于:其汗血马现象与估计描述不仅相符。因为付丝虫病汗血自古至今凡马皆可得,并非大宛汗血马可以独占。 3.作者本人的“阿哈马真汗血说”。我在1994年中国天津出版的《养马杂志》“大宛马汗血考”一文中,曾写道:我在美国研究马学期间,1993年12月7日,专程前往位于弗吉尼亚州斯坦顿的山尼多牧场,拜见美国阿哈马协会负责人凯斯夫妇,我向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的阿哈马是否汗血?”对此,凯斯夫妇的回答是肯定的,……”1983年(阿哈马)高尔卡运抵美国后,主任立即发现它汗血。关于这一点,凯斯夫妇做了详尽描述:“当我们第一次见到高尔卡身上有一片“血迹”时,我们以为是谁砍了马一刀,但是仔细检查出血部位的皮肤,却没有发现任何损伤或异常。“血”在一块长约6~8英寸、宽约1~3英寸的狭长部位上透过汗毛孔慢慢渗出,在马的肩部形成一片垂直条状血迹。“血”的颜色鲜红,又很稀薄,好似掺混有大量的淋巴类液体,在阳光照射下,反光略成绿色。稍后血色转紫,干燥后在皮毛上留下一层褐色粉化状物质。汗血时间固定在中午,与运动与否没有任何关系。出血部位每天都变换不定,但仅限于肩胛骨所处的前臂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前肩膊)。而且只限于左肩部,右肩及身体其它部位从来没有出现过汗血现象……。”由于凯斯夫妇对汗血现象的描述与中国古籍记载完全相符,加上我本人的拍照以及亲眼所见,研究推理,李卫平提出“阿哈马真汗血说”。作为一种受到普遍关注的学说,“阿哈马真汗血说”认为:只有阿哈马的汗血与估计描述相符,古代大宛汗血马既现代阿哈马。 阿哈马与众不同的汗血原因是受到土库曼斯坦地方某种特殊致病体的感染,感染的途径是土库曼泰克部落人为阿哈马特别安排了某种特殊食物链,即给某些阿哈马优良个性饲喂带有某种致病体的食物,由此形成感染循环。一旦让马离开当地或切断感染循环链,则病患逐渐消失。由于缺乏对致病体的确认证据,“阿哈马真汗血说”也无法完全彻底揭开汗血现象的千古之谜。而对于视汗血马为国宝的土库曼人来说,2100多年前,面对兵临城下的李广利大军,大宛国和谈的底线视:可以交出国王,可以放马出城任意挑选,但是决不允许汉军入城,宁死不能暴露汗血马马厮里的秘密。时至今日,在外界众多专家学者的争论面前,他们依然恪守传统,保持沉默

九州、华夏、中华、神州、赤县、震旦、函夏、中夏、禹迹、禹甸。

一、九州

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  ,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  ,又称为“汉地九州”  。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周代没有徐州和梁州。

二、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  ,也是周王朝的自称,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始带有民族概念。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到现代,将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统称为华夏。

三、中华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后随着历史演化与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 (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 蓝田华胥镇)。《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四、神州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个州中,其中位於东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位于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於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後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汉代以後的华夏之域与九州之域的地理范围等同,其范围相当於汉地,又有“东夏”、“南夏” 、“西夏” 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五、赤县

赤县,指华夏、汉地、中国、中土。天下共有九大洲,神州为九大洲中的一个洲,名为赤县,赤县又分为九个州。赤县之九州即禹之序九州。

赤县即炎帝统领之地。相传古代炎帝统辖的土地称赤县,黄帝统辖的土地称神州,后来统一起来称为“神州赤县”或者“赤县神州 ”,位於大陆的东南部,面积达360万平方公里。

六、震旦

古代印度人称中国(1900年前后日本也有这样称呼的)

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宋·沈括《梦溪笔谈》,《罗生门》:内功听人讲震旦的事,说是蜀汉的刘玄德耳大超长,不禁喟叹:长的若是鼻子,自己不知多宽心呢。

七、函夏

函夏,古汉语词汇。《荀子》解释即为“中原”。

八、中夏

释义:1、指华夏;中国。2、指中原地区。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后亦指盛夏。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五月。

《文选·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吕向 注:“中夏,中国。”

九、禹迹

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语出《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孔传:"以升禹治水之旧迹。"

十、禹甸

本谓禹所垦辟之地。后因称中国之地为禹甸。

禹甸(英The ruling field of the emperor Grant Yu),"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毛传:"甸,治也。"朱熹集传:"言信乎此南山者,本禹之所治,故其原隰垦辟,而我得田之。"本谓禹所垦辟之地。后因称中国之地为禹甸。

—九州

—华夏

—中华

—神州

—赤县

—震旦

—函夏

—中夏

参考资料来源:—禹迹

参考资料来源:—禹甸

诗句如下: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使之运用于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释义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有时福是祸,有时祸是福。万事万物有他的两面性。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释义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古籍的意思是什么?古籍是什么意思?

古籍的意思是: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古籍」在《汉语大词典》第3435页 第3卷 29★「古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64页★「古籍」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的拼音gǔ jí

古籍是什么意思

古籍

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在《汉语大词典》第3435页 第3卷 29 ★「古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64页 ★「古籍」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古籍

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的英语单词1ancient works2ancient books

用古籍造句

1本文广泛搜集语例,对该书中的九个称谓词语加以考释,同时修正了大型辞书和古籍校注中与此相关的失误。2从浩瀚的古籍中搜集有关地层情况的记载;有如沙里淘金;但为了给祖国地质科学提供资料;付出这辛勤的劳动是必要的。3但各种繁体字版古籍中也有少许字用的是比今天的规范简体字笔画更简的字。4该文从古籍收藏环境、虫防蛀、籍修复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古往今来古籍保护的方法。5历代古籍中透析出的锡伯族族源、族称6他从古籍书店买来一本《诗经选译》高兴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7他对古籍的诠释所建构出来的文本意义,成为他写作史传类文章的基础。8文摘:世界上有18家图书馆收藏着中国散佚的266部中医古籍,其中的206部是日本内阁文库的藏书。9携运文物出境时,必须向海关申报、关凭“文物古籍外销统一发货票”和文物管理部门盖的鉴定标识查验放行。10要在浩瀚的古籍里搜集有用的材料;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不然;就会如堕烟海;茫无头绪。11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帮助编辑和出版中文古籍图书可以比以前更加容易。12用简体字写作时,如果要引用繁体字版古籍中的文句,则应把其中有简体字的繁体字简化。13摘要从刘向校书与古籍流传之间关系来看,应以“类”的观念对待刘向校书前的诸子文献。14这位老学者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古籍,如今已经是博大精深了。15中国古籍辨伪16中国古籍辑佚17中国古籍形制18专书成语研究对古籍的今注今译有着纠谬补缺的作用。>

最早出现“经营”的古书是《尚书》。《尚书》中的《召诰》作于西周初期。《诗经·大雅》也作于西周时期,但具体时间不确定。但从语义发展上看,“经营”在《召诰》中指“营造都城”,意义比较具体;而在《大雅》中指“治理天下”,意义比较抽象,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经营

(1)筹划营造。《书·召诰》:“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

(2)规划营治。《诗·大雅·江汉》:“ 江 汉 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中国的文字一般是由单一转向多元的,比如恐怖,这个词,以前这两个词不是一起用的而是分开的,恐就是怖,怖也就是恐。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只要细心就能发现。所以我想“象征”这个词也是这个样的,因为我们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且那些字体都是以形代字的,都是具有象征性的而不是真正的字,因此可能是出于对象形字的纪念,就将表示其他意思的词句统一说成是有象征性的词句,因为最早的文字是没有什么固定字体的是些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只有表象性的文字。 至于在哪首先出现,那就不知道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