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蕊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石蕊 31 石蕊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石蕊的药理作用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蕊 41 拼音名 42 石蕊的别名 43 来源 44 生境分布 45 化学成份 46 性味 47 功能主治 48 石蕊的用法用量 49 摘录 5 《中华本草》·石蕊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石蕊的别名 54 来源 55 原形态 56 生境分布 57 性状 58 化学成份 59 性味 510 归经 511 功能主治 512 石蕊的用法用量 513 注意 514 各家论述 515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石蕊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蕊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蕊 1 拼音
shí ruǐ
2 英文参考lacmu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reindeer moss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石蕊
石蕊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1]。
31 石蕊的别名
太白树、石花、石濡、蒙顶茶、石云茶[1]。
32 来源及产地石蕊科植物石蕊Cladonia rangiferina (L)Web的枝状体[1]。分布东北及陜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1]。
33 性味甘、涩,凉[1]。
34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凉血止血,祛风除湿[1]。
1治烦热,口唇生疮,咽喉痰结,咯血,吐血,偏、正头痛,眼目昏障,黄疸,热淋[1]。煎服或沸水泡服:6~9g[1]。
2研末敷刀伤出血[1]。
35 化学成分本品含黑茶渍素(Atranorin)、冰岛衣酸(Cetraric acid)、原冰岛衣酸(Protocetraric acid)、松萝酸、反丁烯二酸原冰岛衣酸酯(Fumarprotocetraric acid)及麦角甾醇[1]。
36 药理作用黑茶渍素有抗菌等作用[1]。松萝酸具有抗疟作用[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蕊 41 拼音名Shí Ruǐ
42 石蕊的别名山石蕊、石花、石伤药、太白树
43 来源地衣类石蕊Cladonia rangiferina (L)Web,以地衣体入药。
44 生境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陜西、四川、贵州、云南。
45 化学成份含原冰岛苔酸(protocetraric acid, C18H14O[XiaBiao]9)、冰岛苔酸(cetratic acid, C20H18O9)、富马原冰岛苔酸(fumaprotocetraric acid, C[XiaBiao]22H16O12)及麦角甾醇。
46 性味咸,寒。
47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镇痛,凉血止血。主治刀伤,风湿痛,咳血,头痛,偏头痛。
48 石蕊的用法用量2~3钱,外用适量,研末敷。
49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石蕊 51 出处出自1《本草拾遗》:石蕊,生太山石上,如花蕊。为丸、散服之。今时无复有。石濡,生石之阴,如屋游、垣衣之类,得雨则展,故名石濡。早春青翠,端开四叶。性冷,明目,不饥渴。
2《纲目》:《别录》石濡具其功用,不言形状,陈藏器言是屋游之类,复出石蕊一条,功同石濡,盖不知其即一物也。此物惟诸高山石上者为良,今人谓之蒙顶茶。生衮州蒙山石上,乃烟雾熏染日久结成,盖苔衣类也。彼人春初刮取曝干馈人,谓之云
52 拼音名Shí Ruǐ
53 石蕊的别名石濡、石芥、云茶、蒙顶茶、石蕊花、石云茶、云芝茶、蒙山茶、蒙阴茶、酶苔、石花、刀伤药
54 来源药材基源:为石蕊科植物鹿蕊的枝状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adonia rangiferina(L)Web[Lichenrangiferinus L;Cladina rangiferina Nyl ]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采后去杂质,洗净,晒干。
55 原形态初生地衣体早期即消失。果柄子(子器柄)主轴明显,为不等长我多叉假轴型分枝,枝腋间有近圆形小穿孔,枝顶端呈荼褐色,常向同一方向倾斜或下垂;分枝圆柱,粗壮,中空,高312cm或过之,粗13mm,表面呈灰色或深灰绿色,生长在光照强处,常变成污黑色,无光泽。果柄无皮层;外髓层粗糙,其间分散子囊盘呈褐色,小型,顶生于果柄上。分生孢子器呈黑褐色,卵圆形,含无色粘液,生于果柄小枝的顶端。
56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多生于巖石表面的细土层上,且多在高山带。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陜西、福建、台湾、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57 性状性状鉴别 地衣体子器柄圆柱形,长510cm,具不等长多叉分枝,表面灰白色,粗糙,枝腋有小穿孔。子器顶生,半球形,暗褐色呀黑褐色,干时脆硬,湿时柔软。
58 化学成份地衣枝状体含黑荼渍素(atranorin),反丁烯二酸原冰岛衣酸酯(fumarprotocetraric acid)
59 性味甘;涩,性凉
510 归经心、肝经。
511 功能主治清热,润燥,凉肝,化痰,利湿。。主烦热不安,咽燥痰结,目昏翳障,热淋,黄疸。
512 石蕊的用法用量内服:沸水泡,915g
513 注意《纲目》:“不可煎饮,止宜咀嚼及浸汤啜,清凉有味。
514 各家论述1《本草汇言》:石蕊,能去心热烦闷不安,肝热眼障失明,脾热唇口疮发,肺热咽喉痰结,肾热小便淋闭,凡诸虚火、火郁之症,咸宜用之。
2《别录》:明目,益精气,令人不饥渴。
3《纲目》:生津润咽,解热化痰。
4《纲目拾遗》:治胃热,消积滞。
5《贵州草药》: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6《陜西中草药》:祛风,镇痛。治头痛,偏头痛。
515 摘录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证治准绳·类方》卷一方之清骨散 41 组成 42 功能主治 43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 44 方解 45 临床运用 451 加减法 452 使用禁忌 46 现代适应证 461 结核病 47 清骨散的药理作用 47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72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473 抗炎、抗过敏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8 各家论述 49 歌诀 410 出处 5 《永类钤方》卷十三方之清骨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 55 出处 6 《世医得效方》卷九方之清骨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出处 7 《寿世保元》卷四方之清骨散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出处 8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清骨散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 85 出处 9 《何氏济生论》卷五方之清骨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 95 出处 10 《镐京直指》方之清骨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 105 出处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清骨散 1 拼音
qīng gǔ sǎn
2 英文参考qinggu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清骨散同名方剂约有七首,其中《证治准绳》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银柴胡5g、胡黄连3g、秦艽3g、鳖甲3g、地骨皮3g、青蒿3g、知母3g、甘草2g,具有清虚热,退骨蒸之功效。主治因肝肾阴亏、虚火内扰所致的虚劳发热证,现代常用于治疗结核病,以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发热骨蒸属阴虚内热者。
4 《证治准绳·类方》卷一方之清骨散清骨散有解热、抗炎等作用,对结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对于结核病该方剂只可做辅助治疗。对结核病全球性均采用化学药物治疗方案并取得显著成绩,仅用此类中药恐难根治,特别是对重型结核病不宜首选此方剂,对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发热,由于该方剂有抗炎、解热作用,又有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对其解热可以治疗,但对原发病还应根据具体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为宜。[1]
41 组成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2][3]。
银柴胡5g、胡黄连3g、秦艽3g、鳖甲3g、地骨皮3g、青蒿3g、知母3g、甘草2g[4]
银柴胡1钱5分,胡黄连1钱,秦艽1钱,鳖甲(醋炙)1钱,地骨皮1钱,青蒿1钱,知母1钱,甘草5分。
42 功能主治《证治准绳·类方》卷一方之清骨散具有清虚热,退骨蒸之功效。主治虚劳骨蒸劳热证。症见骨蒸潮热,或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或口渴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4]
清骨散具有滋阴清虚热的功效,用以治疗阴虚内热[3]。
43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上以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2][3]。
上以水2钟,煎至8分,食远服。
44 方解清骨散方证乃肝肾阴亏,虚火内扰所致。阴虚则生内热,或虚火上炎,则潮热骨蒸,唇红颧赤,困倦盗汗,心烦口渴。治宜滋阴清热之法。本方集清虚热、退骨蒸之药,佐以滋阴之品,使热去而阴复。方中银柴胡味甘苦微寒,清热凉血,善退虚热而无苦燥之性,为君药。知母滋阴泻火而清虚热;胡黄连入血分而清热;地骨皮降肺中伏火,去下焦肝肾虚热,3药共清阴分之虚火,善治有汗骨蒸,以上共为臣药。佐以秦艽,辛散苦泄;青蒿芳香,清虚热而善透伏热;鳖甲成寒,既滋阴潜阳,又引药入阴分,为治虚热的常用药,同用为佐。少用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苦寒药物损伤胃气,为使药。全方汇集清热除蒸之品,有清虚热、退骨蒸之效。[5]
45 临床运用清骨散是治疗阴虚骨蒸潮热的常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骨蒸潮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4]
451 加减法若肺结核干咳无痰或少痰者,可加百合、麦冬、川贝母、百部等以滋阴润肺止咳;咯血者可加白及、阿胶、仙鹤草等以养血凉血止血;伴气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者,可加黄芪、太子参等以益气补虚;脾虚食少,大便稀溏者,可去胡黄连、知母,加山药、莲子肉、扁豆等以健脾渗湿。[4]若血虚者,加当归、白芍、生地以养阴益血;咳嗽多著,加阿胶、麦门冬、五味子以养阴润肺止咳。[5]
452 使用禁忌实证发热者禁用清骨散[4]。
46 现代适应证清骨散可用于结核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发热骨蒸,属阴虚内热者[5]。
461 结核病结核病已被世界组织于1993年宣布处于全球紧急状态。该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传染的传染病,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通过咳嗽、吐痰、说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排到空气中,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吸入的微滴含结核分枝杆菌数量多、毒力大时,该菌即会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外生长繁殖,这部分肺组织即出现炎性病变,称为原发病灶。原发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沿着肺内引流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即形成原发性结核。原发灶继续扩大,可直接或经血流播散到邻近组织器官则发生结核病。人体原发结核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对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特异性免疫使原发结核钙化、纤维化,结核杆菌大部分被消灭,是其良性过程,但仍有少量的分枝杆菌没被消灭,处于休眠期,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重新生长繁殖而发生结核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炎性渗出、增生和干酪坏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盗汗、午后潮热、体重减轻、咯血、胸痛、咳嗽、咳痰等,肺外结核则除全身中毒症状外,还有相应器官组织病变的相应症状和体征。[5]
47 清骨散的药理作用[6]
47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君药银柴胡擅清虚热、清疳热,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阴虚久疟、疳积发热,现代医学至今尚未发现其抗结核杆菌作用。臣药胡黄连根的提取物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石膏样小芽孢癣菌、星形奴卡菌、红色表皮癣菌等100余种真菌有抑制作用。知母对伤寒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知母的乙醇提取物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小鼠实验性结核杆菌感染饲以知母饲料可使病变有所减轻;同时知母所含芒果苷有显著的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地骨皮对伤寒及甲型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为低效抑菌,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佐药秦艽对流感杆菌、炭疽杆菌、金**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副伤寒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各型痢疾杆菌、霍乱弧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等皆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青蒿对上述大部分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对钩端螺旋体、血吸虫、疟原虫、弓形虫、焦虫等多种寄生虫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甘草对金**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幽门螺旋杆菌、阿米巴原虫、滴虫等均有抑制作用,并且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特别是对单纯疱疹病毒、肝炎病毒、HIV、腺病毒、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艾滋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方剂有4味有抗结核杆菌的作用。
472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君药银柴胡具有解热作用,臣药胡黄连苷Ⅱ能减轻H2O2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提高神经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神经细胞内氧化活性物质的水平。知母能调节βAR及MchoR调节机制的失衡,当它们出现反方向变化时,知母能同时使它们向正常转化,从而使细胞功能异常得到纠正;知母能提高脑M受体数量,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知母所含皂苷元能使血、脑、肾上腺中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NA合成和释放减少,并能抑制过快的β受体蛋白合成,下调过多的β受体,使阴虚动物脑内β受体功能降低,血中cAMP含量减少,从而导致交感神经和β受体功能降低;知母还能调节失调的β受体和M受体功能,使之恢复正常;同时知母提取物可降低胰岛素抵抗,促进肝糖元合成,促进脂肪组织对糖的摄取而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知母通过抑制与产热有关的细胞膜上Na+K+ATP酶,抑制Na+活性,使产热减少而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同时具有镇静作用;知母可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中的分解代谢,可使血浆皮质酮明显上升,体外实验表明,知母可抑制皮质酮中C4,5双链的打开,抑制A环内C3酮基的还原,从而减缓了皮质激素在肝中的破坏和失活;知母能保护肾上腺皮质,减轻糖皮质激素的毒副作用,能使同服地塞米松动物血浆皮质酮含量明显升高,可减轻或逆转由于长期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垂体、肾上腺组织形态学变化。血浆皮质酮的升高即可对肾脏发挥潴钠、潴水作用,使血容量增加。知母所含芒果苷具有解热作用。佐药秦艽具有镇静及解热作用,同时有镇痛作用。秦艽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使ACTH分泌增多,从而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甘草所含FM100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尚有镇痛和解痉作用,甘草总黄酮对大脑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保护作用,甘草酸静注可提高完全性缺血再灌注大脑线粒体ATP酶、脑组织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减轻脑水肿;甘草所含甘草酸有促进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酸、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这些作用是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产生的。去氧皮质酮有潴盐、潴水作用,糖皮质激素有促进三大物质代谢、抗炎、解热和允许作用,因此可有力地解决该方剂主治中的“口渴心烦、脉细数”问题。地骨皮水提取物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地骨皮煎剂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作用十分显著,同时减轻胰岛β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损害。青蒿水提取物具有镇痛作用,并具有显著的降温作用;其水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乙醇乙酯提取物均能提高动物的耐高温作用。
473 抗炎、抗过敏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臣药胡黄连根茎水提物对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游走抑制因子(MIF)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多形核白细胞超氧阴离子的产生,同时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知母所含芒果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知母总多糖能增强肾上腺功能,减少ACTH分泌和释放,抑制PGE合成和释放,对水肿、肉芽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地骨皮多糖对环磷酰胺和60Co照射所致的WBC数量减少有明显的升WBC作用。秦艽所含秦艽甲具有抗炎作用,对炎症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及水肿有抑制作用;同时能明显减轻过敏性休克症状,有抗组胺作用,明显抑制SRBC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青蒿水提物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明显抑制炎症水肿;青蒿素对皮质激素所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可使降低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增高,又可使升高的血浆cAMP降低;蒿甲醚能降低脾脏重量;青蒿素、蒿甲醚有促进TS细胞增殖功能从而起到抑制IgG的作用;青蒿琥脂能提升大鼠血清补体水平,对小鼠则可使脾细胞产生抗体能力增强;青蒿琥脂还可促进TS细胞增殖、抑制TH细胞,阻止白细胞介素及各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次酸,二者对炎症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抗过敏作用,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甘草酸能增加脾脏及胸腺的重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使抗体产生显著增加,甘草甜素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甘草多糖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甘草次酸能升高淋巴细胞比率;β甘草次酸是人体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甘草Lx可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产生而显示其免疫抑制作用,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有防治作用。
48 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此足少阳、厥阴药也。地骨皮、黄连、知母之苦寒,能除阴分之热而平之于内;柴胡、青蒿、秦艽之辛寒,能除肝胆之热而散之于表;鳖,阴类,而甲属骨,能引诸药入骨而补阴;甘草甘平,能和诸药而退虚热也。
2《成方便读》:以银柴、青蒿、秦艽之苦寒直入阴分者,宣热邪而出之于表;胡黄连、鳖甲、地骨、知母苦寒、甘寒之性,从阴分以清伏热于里;用炙甘草者,缓其中而和其内外,使邪去正安之意耳。
49 歌诀清骨散主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4]
410 出处《证治准绳·类方》卷一
5 《永类钤方》卷十三方之清骨散 51 处方北柴胡 生地黄各60克 人参 防风 熟地黄 秦艽 赤茯苓各30克 胡黄连15克 薄荷叶23克
52 制法上药哎咀。
53 功能主治《永类钤方》卷十三方之清骨散主治气阴两虚,热邪内伏,五心烦热,欲成劳瘵。
54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
55 出处《永类钤方》卷十三
6 《世医得效方》卷九方之清骨散 61 方名清骨散
62 组成北柴胡2两,生地黄2两,熟地黄1两,人参(去芦)1两,防风(去芦)1两,秦艽1两,赤茯苓1两,胡黄连半两,薄荷叶7钱半。
63 主治《世医得效方》卷九方之清骨散主治妇人、童男童女初觉劳瘵。
64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盏半煎,温服。先服荆蓬煎丸1服,微泄脏腑后服此。
65 制备方法上锉散。
66 出处《世医得效方》卷九
7 《寿世保元》卷四方之清骨散 71 方名清骨散
72 组成人参1钱,白茯苓5钱,柴胡2钱,秦艽5钱,生地黄2钱,熟地黄2钱,黄柏1钱,防风1钱,薄荷7分,胡黄连5分。
73 主治《寿世保元》卷四方之清骨散主治男妇五心烦热,骨蒸劳热。
74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75 制备方法上锉1剂。
76 出处《寿世保元》卷四
8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清骨散 81 方名清骨散
82 组成柴胡1钱,白芍1钱,秦艽7分,甘草5分,丹皮1钱2分,地骨皮1钱2分,青蒿1钱2分,鳖甲1钱2分,知母4分,黄芩4分,胡黄连4分。
83 主治《医学心悟》卷三方之清骨散主治咳嗽吐红,渐成骨蒸劳热之症。胃强气盛,大便结,脉有力。
84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加童便尤妙。
85 出处《医学心悟》卷三
9 《何氏济生论》卷五方之清骨散 91 方名清骨散
92 组成银柴胡、地骨皮、牡丹皮。
93 主治《何氏济生论》卷五方之清骨散主治骨蒸。
94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为散服。
95 出处《何氏济生论》卷五
10 《镐京直指》方之清骨散 101 方名清骨散
102 组成生首乌4钱,鳖甲胶2钱(冲),银胡1钱半,艽苏1钱半,地骨皮3钱,青蒿梗8分,炙知母1钱半,多甘草5分,扁石斛3钱。
103 主治《镐京直指》方之清骨散主治骨蒸。
104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05 出处华佗的真名就是华佗。
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
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成就:
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华佗到处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的炮制,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觉,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因此,华佗给它起了个名字——麻沸。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胃下垂的病因病机 5 胃下垂的诊断 6 胃下垂的辨证分型 7 胃下垂的治疗 71 疗效标准 72 辨证治疗 721 脾虚气陷 7211 症状 7212 方药治疗 72121 治法 72122 处方 7213 推拿疗法 722 胃阴不足 723 脾胃不和 7231 症状 7232 推拿治疗 72321 选穴 72322 操作方法 73 专方治疗 731 行气整肠汤 732 升提冲剂 733 升胃含剂 734 启根丸 735 枳实饮 74 老中医经验 75 用药规律 76 针灸 761 芒针 762 电针 763 体针 7631 方一 7632 方二 764 穴位敷贴 765 艾灸 77 推拿疗法 771 方一 772 方二 773 注意事项 78 气功疗法 79 医案 8 胃下垂患者日常保健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胃下垂的穴位 2 治疗胃下垂的方剂 3 治疗胃下垂的中成药 4 胃下垂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胃下垂 1 拼音
wèi xià chuí
2 英文参考gastroptosi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gastroptosis
ptosis of the stomach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bathygastria
bathygastry
descensus ventriculi
gastrokateixiagastroptosia
gastroptosis
ventroptosia
ventroptosis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胃下垂为病症名。指胃下降到不正常的位置。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嗳气”“嗜杂”等范畴。多由胃膈韧带、肝胃韧带及腹肌松弛无力,不能使胃固托于原来的位置上所致[1]。胃下垂属胃无力症,多见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及无力型体质者,直接影响消化功能。临床表现为上腹胀满、食欲不振、胃痛、消瘦、乏力、嗳气、恶心、呕吐、肠鸣、胃下坠感,或伴有便秘、腹泻、气短、眩晕、,心悸、失眠、多梦等。
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为主要体征的一种病症。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症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型、饮食等因素有关。现代西医学除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效疗法。
胃下垂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云:“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明确指出肌肉瘦弱与身形不相称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则胃缓。《金匮要略方论》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类似本病的症状。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专门病症加以讨论,但不少有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症状,如腹胀、痞满、嗳气等。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早期的报道以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气功为主。自60年代初开始,出现一定样本的中医药辨治的临床资料,并日趋增多。从总体情况看,中医学治疗胃下垂的文献中,以中医药和针灸为主,且各有特点。
由于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在六七十年代,多数医家都认为本病症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一般主张补中益气为治疗大法。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对此说已有异议,本病症所表现的脾胃脏腑功能失调虽属虚证,但亦有气机阻滞一面,应属中虚气滞,虚中夹实。特别是病程日久,加之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牵引及压迫血管,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等,可发生血流瘀滞,故又有瘀血停滞的一面。认识的深入,使治法趋于多样,疗效有所提高。
针灸早期以单一毫针刺为主,70年代起不仅各种穴位 法如芒针、头针、穴位注射、耳针等用于本病症,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80年代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总结。目前比较认识一致的是:应用综合 方法,特别是运用芒针进行透穴及提拉手法等,有助于提高疗效。与此同时,应用气功和推拿法治疗胃下垂,近年来报道也不断增加。
不论中医药或针灸,目前总有效率在85%左右,但治愈率仍 在40%上下。所以,要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采取多种疗法的有机结合,如针药结合,药物与气功结合等,可能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4 胃下垂的病因病机综合古今医家的意见,胃下垂的病因分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因素为禀赋薄弱,体质亏虚;后天则可归纳为饮食失调,久病或产育过多,七情违和等。其病位在脾胃,主要病机可概括为虚、瘀二字,而以虚为主。
气(阳)虚 或因禀赋素亏,思虑伤脾,致脾虚气陷,健运失司,肌肉不坚,胃腑失固而下垂,或因素体阴虚,嗜茶多饮伤陌,过食寒凉伤脾,致中焦升降失司,水津停滞,化为痰饮,气血无生,经筋失养而下垂。
阴虚 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多产育伤及阴血,五志气火内燔,致胃阴不足,胃之筋脉失于濡润,缓纵不收,造成胃下垂。
血瘀 多因气虚日久,运血无力,或久病入络,血脉不通,而变生瘀血。
血瘀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的病机之一,有人曾系统调查过67例胃下垂患者,发现其中有血瘀舌象者占448%,有血瘀脉象者占358%。另外,光纤胃镜也发现有胃粘膜充血或粘膜苍白、静脉显露的瘀血现象。临床上也证实,用常规升提之法未见效者,加用活血化瘀之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5 胃下垂的诊断胃下垂的诊断要点:
①瘦长体型;脘腹胀痛,食后较甚,平卧减轻;嘈杂暖气、恶心呕吐;大便不调,时秘时溏[1]。
②体检:晨起空腹时胃部有振水声,上腹部可扪及腹主动脉搏动[1]。
③胃肠钡餐检查:胃小弯弧线低于髂嵴连线下。[1]
6 胃下垂的辨证分型据近年来的多数临床报道,可归纳为二型。
1脾虚气陷 面色萎黄,不思饮食,食后脘腹胀闷,暧气不舒,困乏无力,形体瘦削,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象缓弱。夹有痰饮,则水走肠间,漉漉有声;夕口为虚寒,隐痛绵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涎;女口挟瘀血,舌质略紫,可见瘀斑瘀点;如兼肝郁,脘闷胁胀,嗳气呕逆。
2胃阴不足 面色略红,胃脘或胀或痛,胃中灼热,口燥咽干,烦渴思饮,饥不欲食,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无苔,脉细数或细涩;兼有瘀血,舌质紫红,舌下静脉显露,不欲饮水;兼气滞,脘腹堕胀,气虚,乏力神疲。
胃下垂症情较复杂,多有兼症,要注意辨别。血瘀分见于上述二型,应注意的是,胃下垂之血瘀多虚中夹实,往往无刺痛或固定痛点的见症。另外尚有较简便的腹诊计量法,可作辨证时参考。
7 胃下垂的治疗 71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至正常位置。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4厘米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1厘米以上;或临床症状显著减轻,但x线复查未见改变。
无效:症状略有改善或无改善,体征无改变。
72 辨证治疗 721 脾虚气陷 7211 症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不适,食后加重,平卧减轻,常伴有嗳气或泛吐痰涎,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7212 方药治疗 72121 治法补脾健胃,益气升陷。
72122 处方黄芪15克,柴胡12克,升麻9克,郁金12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甘草6克,枳实壳各12克,陈皮9克,大枣10枚,山药15克,山楂、鸡内金各10克。
加减:血瘀酌加莪术、桃仨、红花;月千郁酌加川楝子、白芍;阳虚加淡附片、焦艾叶、炮姜;痰饮加茯苓、半夏。
用法:每日1剂,首次加水约500毫升(先将药浸泡),煎至200毫升。同法再煎1次,将2次药液混合,分早晚2次等量服用。
疗效:以上法或类似上方治疗430例,其中表明疗效情况的341例,临床痊愈166例,显效88例,有效7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53%。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
7213 推拿疗法选穴:中脘、鸠尾、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胃俞[2]。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其右侧,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揉法在腹部及鸠尾、中脘穴处重点治疗。然后循序往下至腹部及少腹部,以脐周围及天枢、气海、关元为重点治疗,约10分钟。用托法,即医生将4指并拢,以罗纹着力,根据胃下垂的不同程度,从胃下缘自下而上循逆时针方向托之。同时可以用指振法在中脘穴,掌振法在上腹振动。用摩法在腹部以逆时针方向操作治疗,约15分钟。患者坐位,再用插法(右手4指并拢,掌心向后上,指间由左肩胛骨内下缘,向斜上方插入肩胛骨与肋骨间约2~3寸,同时左手掌顶住患者左肩部,两手呈合拢之势)治疗,每次持续时间约1~2分钟,患者有胃上提之感。随后缓缓将右手收回,插2~3次。然后再用同法左手插入右肩胛内下缘。[2]
722 胃阴不足治法:濡养胃阴。
处方: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党参10克,麦芽15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血瘀加桃仁、红花;气滞加枳实或加重枳壳之量;气虚加黄芪、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加减治疗32例胃阴不足兼血瘀者,临床痊愈1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
常用成方:益胃汤合一贯煎等。
723 脾胃不和 7231 症状胃脘胀闷不适,食入难以消化,嗳气,甚者恶心呕吐,大便时干时稀,舌淡红,苔白或厚,脉缓[2]。
7232 推拿治疗 72321 选穴脾俞、胃俞、肝俞、气海俞、关元俞[2]。
72322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施于背部两侧膀胱经,往返治疗约5分钟。然后按揉肝俞、脾俞、胃俞、气海俞、关元俞,每穴约1分钟。擦两胁肋部,以微微透热为度。[2]
73 专方治疗 731 行气整肠汤组成:木香30克,厚朴30克,大腹皮30克,槟榔片30克,莱菔子30克,枳壳3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文火浓煎至250~300毫升,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24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停药2天。
疗效:以本法治疗200例,服用2个疗程后,显效145例,有效5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5%。对照组42例,服用补中益气汤,总有效率为635%,二者疗效有显著差异,表明用前方治疗效果较好。
732 升提冲剂组成:党参、黄芪、白术、升麻、枸桔梨。
用法:将上药加工成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重度胃下垂 者,每日3次,每次1包,于饭后用温开水冲服,每30天为一疗程,连服2月为一总疗程。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患者96例,结果:显效62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8%。本方无明显毒副作用,偶有胃轻度不适、恶心、腹泻,但不需作特殊处理。
733 升胃含剂组成:升麻、枳壳各15克。
加减:虚寒加理中汤;气虚加四君子汤;气滞加香附、陈皮;阴虚加玉竹、石斛;湿阻加苍术、川朴;郁热加左金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疔效:共治疗50例,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
734 启根丸组成:制附片50克,肉桂60克,红参15克,黄芪60克,白术40克,升麻30克,柴胡35克,枳壳40克,葛根65克,枸杞子50克,山萸肉50克,芍药60克。
用法:将上药研极细末,上好白蜜55、0克炼后,共捣匀和丸,每丸重10克。每日2次,每次1丸,空腹服。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脾虚气陷之阳虚者,共治疗21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
735 枳实饮组成:枳实。
用法:先加2倍重量水浸泡24小时,再据大小,一个枳实剪成2~4块,重新置于浸泡液中煮沸15小时,滤出药液,滤渣另加水(全部浸泡水中)再煮。共煮3次,每次15小时。将3次煮得之药汁过滤后,微火浓缩成66%和132%不同浓度之煎剂。每日3次,每次服10~20毫升,饭前半小时服,15~60天为一疗程,如服用60天无效,则改用他法。
疗效:共治21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2%。
74 老中医经验李斯炽医案
王××,女。1972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有胃下垂史,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遇月经来潮及感冒时反而大便通畅。食欲欠佳,胃部膨满,矢气嗳气频作,子宫下坠。一 脉弱舌淡。此中气不足之证,治当补中健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党参18克,当归9克,黄芪12克,白术9克,陈皮9克,升麻3克,柴胡6克,生姜2片,枳壳9克,木香6克,大枣3枚,甘草6克。
服上方3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缓解。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胃部下垂膨满,子宫下坠,脉弱舌淡,显系中气不足之象。肠胃气虚,不但饮食难化,大便溏稀,且推动无力,排便不爽。脾虚气滞于中,则嗳气矢气。月经来潮时,体内气血流动加速,感冒时正气鼓邪,故反而大便通常。方用补中益气汤,旨在补益中气,加枳壳、木香以行滞气。药证相应,故得显效。
75 用药规律我们共收集有关中医药治疗胃下垂的专方共21首,将其主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归纳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500 ≥15 升麻、黄芪、党参、白术。 401~500 10~16 柴胡、炙甘革。 251~400 5~9 当归、陈皮、茯苓、枳实、枳壳。 150~250 3~7 内金、山楂、山药、半夏、木香、附子。 101~149 3~5 红花、桃仁、山茱萸、葛根、厚朴、莪术、三棱、郁金、麦芽、神曲、大枣。 31~100 1~3 大腹皮、莱菔子、槟榔、玉竹、生地、麦冬、干姜、苏梗、仙灵脾、金樱子、川楝子、防风、桔梗、枸桔梨、肉桂、龙骨、牡蛎、枸杞子、旋复花、代赭石、知母、沙参。从上表共50味药中发现,在胃下垂的治疗中,目前用得最多的仍是补中益气类药物,表明补中益气汤仍为本病治疗之主方。温阳理气的药物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滋阴润燥之药临床应用不少,但在使用频度上尚不高,可能与胃阴不足型在本病中较之脾虚气陷型少见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活血化瘀之药,已引起人们重视,不少文章反映,在辨治的方药中,加人活血化瘀之品,往往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76 针灸用胃穴(剑突下2寸,腹部正中线右侧旁开05寸)透下垂穴(脐下20~25寸)并向一个方向捻转,针尖被组织缠绕后再向上提,医者以左手按胃下界,待胃脘部隆起,患者自觉胃脘饱满时取针,隔日1次。或灸百会、气海、中脘、胃俞,每穴用艾条熏灸10~15分钟,隔日1次。[1]
761 芒针取穴: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配穴:承满(右)、鸠尾。
操作:一般仅取主穴,如效不显,改用配穴。每次选一穴。芒针选用28~32号7~8寸长之毫针。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沿皮下直刺至左肓俞穴。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度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针尖沉重,患者感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至3分钟。剑突下1寸刺法:先与皮肤成30度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度角,不作捻转,缓提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右承满透针至左侧天枢。鸠尾穴透针至脐左下方之明显压痛点,亦采用上述提拉、抖动手法。针后平卧2~3小时,20天左右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047例,痊愈302例,显效为231例,有效428例,无效86例,总有效率为918%。
762 电针取穴: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气海。配穴:足三里、内关、脾俞。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开4寸。
操作:每次取2~3个主穴,酌加配穴。气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间动电疗机,负极接中脘,正极分五叉,分别接双胃上,双提胃及气海,用疏密波,通电量以病人腹肌出现收缩和能耐受为宜。每次持续 20~3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7天。
疗效:共治251例,痊愈75例,显效86例,有效46例,无效44例,总有效率为825%。部分病例尚配合穴位注射。
763 体针 7631 方一取穴:主穴:建里、中脘、天枢、气海、是三里。配穴:上脘、内关、梁门、公孙、脾俞、胃俞。
操作: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针腹部穴采取仰卧位。建里穴宜单针直刺至得气,天枢用4寸毫针呈15度角刺向气海穴。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术,至得气;再针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部扩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后出针。针背部穴,取俯卧位,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1~15寸,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四肢穴直刺,用补法,亦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后平卧1~2小时。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疗效:共治疗453例,痊愈157例,显效149例,有效126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54%。
7632 方二用胃穴(剑突下2寸,腹部正中线右侧旁开05寸)透下垂穴(脐下20~25寸)并向一个方向捻转,针尖被组织缠绕后再向上提,医者以左手按胃下界,待胃脘部隆起,患者自觉胃脘饱满时取针,隔日1次。[1]
764 穴位敷贴取穴:百会。
操作:药物分二组。甲组:蓖麻子仁10克,升麻粉2克;乙组:蓖麻子仁98克,五倍子末02克。先将蓖麻子仁打烂如泥,拌人升麻粉或五倍子末,制成直径2~3厘米,厚1厘米的药饼。将百会穴剃去药饼大一片头发,任取一种药饼贴于上,用绷带固定,令病人取水平仰卧位,放松裤带,用盛有80℃左右的热水的盐水瓶熨烫药饼,每日3次,每次10~30分钟。每块药饼可连续使用5天。治疗在饭后2小时进行为宜。有心脏病、高血压及咯血者、孕妇均不宜用。
疗效:共治329例,痊愈105例,显效98例,有效96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9088%。
765 艾灸灸百会、气海、中脘、胃俞,每穴用艾条熏灸10~15分钟,隔日1次[1]。
77 推拿疗法 771 方一操作:①俯卧式:于脊椎两侧沿膀胱经推、按、拨、揉,重点 脾俞、胃俞、胃仓;②仰卧式:医者立于患者右侧,揉摩腹部任脉穴,重点为建里、上脘、中脘、气海;再揉按天枢、关元;再推唯气海、关元、天枢、大横,并提拿拨动腹直肌,和以小鱼际托胃。最后按足三里,拿委中、承山。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疗效:共治疗201例,痊愈66例,显效72例,有效5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36%。
772 方二以下方法对胃下垂之胃痛、恶心、腹胀、嗳气者有效[3]:
①两手掌相叠,自神阙向左上腹推抹100次。
②中间三指并拢,用指腹按揉腹部气海1分钟。
③用双手拇指用力按压胃俞20次。
④用拇指按压两侧足三里各1分钟。
773 注意事项治疗胃下垂病人的推拿手法,宜和缓从容、轻快熟练,力量由轻到重,同时,要注意解剖位置的变化,使手法治疗准确无误[2]。
78 气功疗法操作:①内功:姿势从仰卧→侧卧→坐式,据体质状况而定。呼吸宜在自然柔和呼吸的基础上进行腹式呼吸c在放松的基础上,以注意脐中为主,腹胀者可配合逆呼吸,大便溏薄配合提肛呼吸。②外功:保健功常规或太极拳,每日1~2次。腹胀时加摩腹100~300次,腰酸时可加强揉腰100~300次。
疗效:共治252例,痊愈44例,显效99例,有效109例,总有效率达100%。
79 医案王某,女,44岁。于2000年感到胃部不适,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症状日渐加重。食欲不振,进食后胃部胀痛,服用中药约150剂均无效,身体瘦弱,心悸失眠。于2006年钡餐摄片为胃下界在髂嵴连线下10cm。用推拿疗法1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医者停止治疗。患者坚持每日2次做胃下垂体操,注意休息和营养,3个月后重返工作岗位。于2007年5月摄片复查,胃下界在髂嵴连线下4cm,半年后随访一切正常。[2]
8 胃下垂患者日常保健1严重的胃下垂应该综合治疗,平素应加强胸、腹部肌肉的锻炼,提高肌肉、韧带的强度,改善症状[2]。必要时可加放胃托。
2宜少食多餐,餐后平卧20分钟。应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注意饮食调养,以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宜,进餐要有规律,每餐不可以太饱,应禁食 性强的食物[2]。
3平时要精神放松,心情舒畅,不可以用脑过度[2]。
9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外奇穴名·阳维穴 41 标准定位 42 主治病症 43 刺灸法 431 刺法 432 灸法 5 阳维脉交会穴·阳维穴 6 外关穴·阳维穴 61 标准定位 62 取法 63 穴位解剖 64 特异性 65 功效与作用 66 主治病症 67 刺灸法 671 刺法 672 灸法 68 配伍 69 文献摘要 610 研究进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维穴 1 拼音
yáng wéi xué
2 英文参考Wàiguān TE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阳维穴:1经外奇穴名;2阳维脉交会穴;3外关穴。
4 经外奇穴名·阳维穴阳维穴为经外奇穴名[1]。出《千金翼方》。
41 标准定位位于耳廓后,当用手拉耳向前时,于根部所出现的弦筋上,与耳门穴相平处(《类经图翼》)[1]。
42 主治病症
主治耳鸣,耳聋,以及中耳炎等[1]。
43 刺灸法 431 刺法直刺01~02寸[1]。
432 灸法艾炷灸3~5壮[1]。
5 阳维脉交会穴·阳维穴阳维穴是指阳维脉交会穴[2]。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有交会穴金门、阳交、膈俞、天谬、肩井、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哑门、风府等15穴[2]。
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记载,下肢部交会足太阳经的金门、足少阳经的阳交(郄);肩部交会手太阳经的臑俞、手少阳经的天髎、足少阳经的肩井;头部交会足少阳经的风池、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阳白、本神,督脉的哑门、风府。
6 外关穴·阳维穴阳维穴是指外关穴[2]。见《针经指南》。 《针经指南》载:“外关通阳维”,为八脉八穴之一。
穴位 外关 汉语拼音 Waiguan 罗马拼音 Waikuan 美国英译名 Outer Pas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TE5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TR5 富耶氏 TR5 德国 3E5 英国 T5 美国 TB5
外关为经穴名(Wàiguān TE5)[3][4]。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少阳三焦经[3][4]。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3][4][5]。外为内之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外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外关[4]。
61 标准定位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5]。
外关穴位于腕部背横纹上2寸,尺、桡两骨间[3]。
外关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4]。伏掌取穴[4]。
图45(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62 取法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与内关穴相对取穴。
外关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伏掌取穴[4]。
63 穴位解剖外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和掌侧动、静脉本干。分布著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此处皮肤及皮下筋膜较掌侧厚而松弛,桡神经的浅支与头静脉起始部伴行,尺神经的手背支和贵要静脉起始部伴行。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经小指伸肌的桡侧入小指伸,深进在拇长伸肌的尺侧入示指伸肌,以上诸肌(腱)均由桡神经肌支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4]。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通过[3]。
64 特异性本经络穴。八脉交经(会)穴之一;交阳维脉。
65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外关穴有疏表解热,通经活络作用[4]。
66 主治病症外关穴主治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㖞斜,瘰疬,胸胁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3]。
外关穴主要用于头面、耳目及本经脉所过的疾患:如热病、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胸胁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颤等[4]。
现代又用外关穴治疗感冒、三叉神经痛、腮腺炎、高血压、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等[4]。
头面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牙痛。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关节炎,桡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落枕等。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便秘,肠痈霍乱。
其他病症:热病,感冒,高血压,偏头痛,失眠,脑血管后遗症,遗尿。
67 刺灸法 671 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4]。
直刺05~1寸[3]。
1、直刺0510寸,或透内关穴,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指端。
2、向上斜刺1520寸,局部酸胀,向上扩散至肘、肩部。治疗肘肩及躯 干疾病。
3、或向阳池方向斜刺运针,治疗腕关节疾病。
672 灸法可灸[4]。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68 配伍外关穴配大椎、曲池、风池治感冒发热[4]。
外关穴配听会、中渚治耳聋耳鸣[4]。
外关穴配曲池、太冲治高血压[4]。
外关穴配肩髑、曲池、手三里、合谷治上肢瘫痪[4]。
外关配阳池、中渚,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外关配太阳、率谷,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外关配后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落枕。
外关配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主治耳目、颈项及肩部病证。
69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耳炖炖浑浑无所闻,外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耳聋无所闻。
《针灸大成》:主耳聋,浑浑焞焞无闻,五指尽痛,不能握物。
610 研究进展针刺外关等穴组,可使缺乳妇血中生乳激素的含量升高[4]。
落枕:取健侧外关穴,亦可取双侧。进针后行泻法,得气后提插捻转2~3分钟后留针,并嘱患者活动颈部,有良好疗效。
急性腰扭伤:取患侧外关透三阳络穴,留针5~10分钟,留针期间行强 手法2~3次,并嘱患者作前俯后仰,下蹲起立,左右旋转,深呼吸等动作,有良好疗效。
踝关节扭伤:取患肢对侧外关穴,得气后反复捻转提插2~4次,在行针过程中,嘱患者活动患侧肢体(由轻到重),疼痛即可减轻。
近视眼:外关配光明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有效。
生鱼,也叫黑鱼,属于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药食俱佳。其营养价值极高,骨刺较少,肌间也无细刺,是老少皆宜的鱼品之一。生鱼汤,适合大部分人饮用,特别是在干燥的季节,具有较多蛋白质,营养丰富,配合起来是一个滋润养颜的汤水。
中医认为,生鱼性平微寒,味甘,具有养心补肾、养血补虚、益阴壮阳、补脾利水、益胃消肿、益精髓活脉络等多种功效。此外,生鱼还具有去瘀生新、生肌补血等医疗作用,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而病后康复者和体虚者更可常喝生鱼汤来调养身体。生鱼入汤可清润滋补,补脑益智,有心的家长们不妨煲个生鱼靓汤,为孩子调理身体。
生鱼蛋白质的含量很高,做成汤以后更容易吸收,帮助受伤的人恢复健康是很好的,尤其是外伤,有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
塘葛菜的营养价值
塘葛菜是一种药用蔬菜。其含有的菜素、菜酰胺有镇咳、祛痰、抗菌作用。
塘葛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蔊菜素、蛋白质、胡萝卜素、蔊菜酰胺等营养元素。塘葛菜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全株均可供药用,性凉、味微苦、无毒;具有清热解毒、治黄疸病、疔疮红肿疼痛、止咳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效。作为蔬菜食用是嫩茎叶。塘葛菜含有黄酮化合物、生物碱、有机酸、蔊菜素、蔊菜酰胺等成分。
1png
塘葛菜的功效与作用
塘葛菜味辛、苦,性平。归肺,肝经。具有解表,社痰,利湿,活血,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麻疹不透,咽喉肿痛,咳嗽痰喘,风湿痹痛,食少,腹痛,黄疸,水肿,淋症,经闭,跌打损伤,疔疮痈肿,漆疮,汤火伤。
千里香,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千里香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古人说千里香为百药之长,所以用千里香的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千里香性温、味辛,入肺、大肠经,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淤的作用,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痔疮、痢疾、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
千里香的花、叶、果均含精油,千里香的精油广泛用于化妆品和香水、食品香料;叶可作食品调味香料(尤其是我们麻辣烫里面更是必不可少的一味中草药);著名的胃药———三九胃泰原为第一军医大学科研所研究成果,曾荣获解放军医药科技成果奖,后被深圳南方制药厂生产为中药冲剂,造福于广大患者。其配方中的主要成份就是中草药:三桠苦和九里香(千里香),所以取名三九胃泰。
千里香又名九里香,味辛,性温,香味清新迷人,具有止咳化痰,养生润肺之功效,解除口干舌燥,胀气,肠胃不适;经常食用,对于口臭,视觉不明,荨麻疹,十二指肠溃疡,胃寒胃疼有预防治疗功效,能够止咳化痰,养声润肺,舒缓肠胃不适,除口腔异味,并可滋润皮肤;用千里香泡茶可以解除口干舌燥,润肠通便,减轻胀气肠胃不适;还可以美白皮肤,解除体内毒素;香味清新迷人令人神精舒畅,安心宁神﹗特别是能驱除体内湿气,舒畅精神,养阴润肺,可净化身心,平衡神经系统;芳香辟秽,除臭解毒;用于口臭,风火牙痛,胃热牙痛及龊齿牙痛等。
千里香生长于山野,灌木或乔木,木材极硬,高3~8米,秃净或幼嫩部被小柔毛。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喜光,但在幼苗期要求有一定的庇荫。喜温暖和通风良好的环境,不耐寒。花期为9-10月。单数羽状复叶;长8~13厘米,小叶互生,3~9枚,有时退化为1枚;小叶变异大,由卵形、匙状倒卵形、椭圆形至近菱形,长2~7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或钝渐尖,有时稍稍凹入,基部阔楔尖或楔尖,有时略偏斜,全缘。伞房花序短,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内,通常有花数朵,花白色,极芳香,长12~15厘米;萼极小,5深裂;花瓣5,分离,覆瓦状排列;雄蕊10,花丝柔弱;子房上位,2室,花柱柔弱,柱头头状。果卵形或球形,肉质,红色,长8~12毫米,先端尖锐,有种子1~2颗。花期秋季。
性味与归经: 辛、微苦,温;有小毒。
功能与主治:
1,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用于胃痛,风湿痹痛;外治牙痛,跌扑肿痛,虫蛇咬伤。
2,行气止痛,本品气味芳香,辛散苦燥,用于温邪困脾,气滞腹痛,又为树木枝叶,辛温行散,温经活络,去寒除湿。
3,活血散瘀,本品温通经络,活血散瘀。用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等证。
4,有祛风除湿功效,常用于治皮肤搔痒,疥疮等证。
5,软坚散结,瘰疬。累累如串珠的结核,大者属瘰,小者属疬。溃者称“鼠疮”。多发于颈部,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于颈项,“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九里香辛香发散,疏肝理气,燥湿化痰,软坚散结,用治瘰疬,功力不逊夏枯草。
6,松驰小肠平滑肌, 以石油醚(60--80 C)提取所得的结晶性成分,能松驰大鼠的离体小肠平滑肌,对组织胺引起的收缩有拮抗作用,但对乙酰胆碱引起的痉挛无阻断作用;对麻醉犬的血压,呼吸无显著影响。
7,抑制真菌作用 ,有特异的抑制作用。用在麻辣烫和火锅中,也具有防腐的作用。有的麻辣烫不用中药材,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香精香料,结果有的顾客吃了会肠胃不适,会腹泻、拉肚子;而使用了千里香等中草药熬制的麻辣烫底汤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麻辣烫的做法及配方、麻辣烫配方之4,桂皮又名肉桂大约8元左右/斤
原产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桂皮作为一味佐料,为我国广大城乡人民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桂皮因含有挥发油而香气馥郁,可使肉类菜肴祛腥解腻,芳香可口,进而令人食欲大增。 油性大,香味浓烈。用牙咬一下干桂皮,味辛辣、回味略甜。在麻辣烫、火锅和卤菜中运用很普遍。此外,桂皮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一茶匙的桂皮中所含的抗氧化剂相当于五杯半的西兰花,而西兰花又是抗氧化剂含量最丰富的蔬菜之一。如此低成本高营养的调料,实在是厨房中的健康之宝。一般来说,中国人主要在卤肉时使用桂皮,而在国外,被磨成粉末状的肉桂被广泛应用于甜品和咖啡等饮料中。
在选购桂皮时,尽量挑厚的买,桂皮俗称“肉桂”,厚了才有“肉”。
草果
分布云南、广西、贵州等地。草果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能除腥气,增进食欲,是烹调佐料中的佳品,被人们誉为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特别是炖煮牛羊肉时,放点草果,既清香可口,又驱避膻臭,因此,草果一直都是紧俏商品。
由于麻辣烫都有几十种甚至百十种菜品在一起烫煮,那么适量的草果即可增加肉丸、肉制品的香味,又能去除多种食物混在一起的异味。
草果含挥发油,有浓郁的辛香气味,能去腥除膻,增进菜肴味道,特别是烹制鱼、肉时,有了草果其味更佳。中医认为,草果辛温,入脾、胃经,有燥温除寒、健胃消滞、祛痰截瘀的功效,可用以治腹痛痞满、呕吐、泻痢等病症,用于消酒毒、去口臭亦佳。草果是配制五香粉,咖哩粉的主料,也是食品、香料、制药工业的原料。
草果最早记载于宋朝冠宗爽撰的《图径的衍义》,《本草纲目》也记述:“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梭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蟊之气,元朝饮膳,皆以草果为上供。”说明草果的栽培应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草果是越大的越好,颜色越黑的越好,成色足。
排草
有人说,在麻辣烫配方、火锅配方和卤水中,“香草增香,排草防腐”,其实很多中草药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抑菌防腐作用。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排草又叫排香,香排草,香羊,毛柄珍珠菜,也属报春花科植物,其性味甘平。在麻辣烫配方、火锅配方中用量也不宜多,也可在卤水中使用(著名的潮州卤水、全国各地卖卤菜的必用的一味药材。)
红寇
红寇又名红扣、红豆蔻
主产于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在麻辣烫中的功效提味增香、去腥,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
白寇
原产于束埔寨和泰国。我国广东、海南岛、云南和广西现有栽培。
烹调用途:作佐料,可去异味,增香辛。用于配制各种卤汤、麻辣烫汤料、火锅及供制卤水、卤肉之用。亦为“咖喱粉”原料之一。但是,炖鸡肉最好不放类似的佐料,因为,鸡肉含有别的肉类没有的谷氨酸钠。
本草纲目》:性温,味辛。气味芳香而辛凉。
注意: 白寇,听名称大家可能以为:白的好,越白越好,其实不然。真正好的白寇是稍微有些发黄的,很白的是已经被提炼过的。
香果
香果原产南美洲,因其果汁散发出香蕉、菠萝、柠蒙、草莓、番桃、石榴等多种水果的浓郁香味而被誉为“百香果”,也是其英文名“Passionfruit”的译音,在国外还有“果汁之王”、“摇钱树”等美称。香果的营养极佳,富含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160多种有益成份,具有消除疲劳、提神醒酒、降脂降压、消炎祛斑、护肤养
本文2023-08-07 06:35: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493.html